菏泽曹县元旦医院放假吗,山东地区为什么棉花种植业那么少?
山东地区为什么棉花种植业那么少?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最合适,因为我就是山东的,从前一直种植棉花,也算是个不老不少的棉农吧!
我们这里属于黄河故道,全是沙质土地,从前水利条件不行,也没有像现在地里到处是机井,就是靠天吃饭。种小麦玉米浇不上地产量低,一亩地收个三百五百麦子,所以人们主要农作物就是种棉花。
种棉花也不容易,春天根夲就天旱少雨,又没有条件浇地,种棉花就靠补,怎么个补法里?就是用小板撅捯上窝,用扁担挑水一窝一窝的浇上水,点上棉种然后埋土就算种上棉花了,有个几亩地一大家里得补四五天。
后来人们打上机井,浇地不用愁了,可是过了年人们就开始拾掇种棉花的地,撒粪,连耕带耙,浇地保墒,到谷雨前后就播种上棉花啦,这时种棉花也改进了,拖拉机播种盖膜一遍成功了。
可是只要棉种种在地里,人们就不得闲了,那时人们只想多种点地增加收入,把从前的树刨了种地了,可是每到春天就刮大风,只要一刮风棉农就上地里跑,拿掀上薄膜培土,防上把膜刮乱,把小苗刮死。
等到棉花出来以后,薄膜打眼放风,放苗,定苗,苗期培土,一连串的活叫你忙不过来。棉花放出七八天就有蚜虫,就得喷药,后期红蜘蛛,盲椿象,飞虱,棉蛉虫,七八喷一遍,一直喷到白露,这多半年得多少工夫,多少农药啊!
再说修棉,打头遍杈,二遍杈,打心,打边心,一直到拾棉花,只要去棉花地里去,天天有活,从谷雨到霜降这多半年的工夫都是忙。
可是话又说回来了,现在山东地区为什么棉花种的少了?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棉花价格太低。农民种地不怕苦不怕累,为的是多收入能把生活过的好点,可是忙来忙去秋后一卖棉花就傻了眼,一斤籽棉只卖三元左在,每亩地平均收五百多斤棉花,一亩地连夲带利才一千五百块钱,你想农民还愿意种吗?
况且现在水利条件很好,各个地里都有机井,现在实行了井井通,电线直接送到井上,人们图省事就种小麦玉米啦!虽说种小麦玉米挣不多少钱,但省功夫啊!机器收种,浇上两遍地,喷上两遍药就行了。省下功夫出去打工挣钱,别说男劳力,就是一个农村妇女一天还得挣七八十块钱里。何比再种棉花在一棵树上吊死呢!这就是山东地区棉花种的少的原因。
你去过山东哪些地方?
2012年时,我还在读大学,去过山东的威海市荣城县!当初是放暑假,我跟几个朋友是去那边的一个食品厂打暑假工的,我们那一群人都是大陆生长的孩子,也没看过海,所以大家去这里都很开心。不过后来在哪里发生的事的确让我们几个挺难忘的!
一、去海边玩时鞋被冲走了!到那里没多久以后,我们几个人便跟别人一起去海边玩耍。去的时候我们挺开心的,到海滩以后,大家都把鞋子脱了,在沙滩上面玩耍,我们几个都是把鞋子放到距离海边很远的地方,有一个朋友感觉自己的鞋子放的挺远的。结果,在玩的时候没注意有一个大浪直接过来了,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鞋子被海浪带走了,我们几个赶紧帮她找,但是海浪来的快去的也快,我们根本没办法在海浪里找到她的鞋子!最后,玩结束那天,她只能光着脚从海边走回我们住的地方[捂脸],不过好在那边的路上挺干净,也很平整的!
二、吃海带吃的想吐!由于我们去的食品厂就是加工海带的,说白了就是一个人发一个菜刀在那里切海带。所以,可想而知,我们在哪里吃饭顿顿有海带,有调的,有炒的,总之是各种各样的海带!而且在那边吃的几乎顿顿都是馒头和包子!你想想,工作的时候满眼看到的都是海带,吃饭时顿顿还有海带。后来,我问了他们当地的人,他们也说了,他们那里在家平时也几乎天天都是吃馒头和包子。反正,在那里一段时间吃的海带数量,我觉得比我前20年吃的总数都多。从那里回来以后,整整2年我都没再吃一根海带[笑哭]。
三、海边下雨时,打伞跟不打伞没区别!我记得我们快要离开那里的时候,我们几个人说好不容易来了海边,咱们再最后去看一次大海吧!没成想,天公不作美,那天下雨了,我们想着下雨看海岂不是更美,况且我们有雨伞!去的时候,我把我的手机和钱包找了一个塑料袋装起来,然后再放到口袋里(后来证明我真明智)。去的路上倒是也没啥,等到了海边以后,我们发现整个海边,就我们傻傻的几个人来看海。而且,说实话下雨时海上灰蒙蒙的,看着有种莫名的恐惧感!再加上海边风很大,我们撑着的雨伞,根本就不起作用!没多久,我们几个就成了落汤鸡!一个个湿漉漉地回来了,有几个伙伴的手机还进水了[泪奔]!
四、文登市火车站白天人很少!从荣成回来河南时,我们在文登市转车,于是就去了文登火车站!我们是早上就到文登火车站的,但是我们的火车票是晚上半夜才开的!于是,我们就在那里的火车站旁边玩,火车站一般给人的感觉总是熙熙攘攘,非常的热闹,人很多!但是,那里的火车站白天很安静,几乎看不到人,也很少有店家,几乎也看不到车站工作人员!我们几个人就在那里无聊的打牌!一直到晚上的时候,那边的火车站才逐渐热闹起来,人才开始陆陆续续来了,卖东西的小贩也才有了!
五、在那里吃碗面真难啊!在文登市转车的时候,由于那边火车站白天基本上没有什么卖东西的。我们就去附近转了转,最后找了一个饭店吃午饭。我们几个已经很久没吃过面条了,进店就问老板:“有没有面条。”老板说:“有龙须面和方便面。”这句话我至今都记得一清二楚。本想吃一碗手工面啥的,结果只有这两种。龙须面在我们那里一般都是挂面。没办法,最后我们要了龙须面和别的几个菜![捂脸]
山东省,我就去了那么一次!留给我深刻印象的倒是还真不少!不过,那边的人我感觉挺热情的!
今年的红薯收购价格怎么这么低?
现在这个时间段,正属于红薯大量采收上市的旺季,薯农纷纷采收自家田里的红薯投向市场,肯定会使当前的红薯市场出现货源供应充足,红薯经销商拿价货比三家的情况。这也是任何农产品收获时大都可能面临的客观规律,并不值得大惊小怪。为了回答题主的问题,乡村萤火虫专门查询了国内市场上昨日(也就是2019年10月7日)红薯的批发价格。结果显示,山东莒南县的苏8红薯0.8元/斤、西瓜红红薯0.65元/斤、红心红红薯0.6元/斤;河南开封祥符区西瓜红红薯1.1元斤、龙薯九号红薯0.75元/斤、868红薯0.43元/斤、商薯19号红薯0.7元/斤、黄金红红薯0.4元/斤;山东济宁泗水县烟薯25号1.6元/斤、济薯26号1.2元/斤;山东烟台栖霞市烟薯25号3元/斤;河北保定雄县烟薯25号2.53元/斤;河北保定博野县商薯19号0.33元/斤;河北广宗县烟薯25号0.6元/斤。当前的红薯批发价格虽然有部分品种的价格较前期的红薯价格有所下降。但就当年新薯强势上市的当下来说,应该与之前的2018年红薯采收后储藏到之前的上年红薯价格并没有可比性。再反观去年(也就是2018年)9月底10月初同期的红薯批发价格,山东莒南的苏薯8号0.8元/斤;山东烟台的烟薯25号1.5元/斤;河南许昌的西瓜红1.2元/斤;河南洛阳的商薯19号0.85元/斤、也有他处0.5元/斤;河南平顶山的苏薯8号1.5元/斤;河南南阳的龙薯九号0.75元/斤、也有他处0.9元/斤,西瓜红1.5元/斤;河北的雄县烟薯25号2.2元/斤,也有他处2.25元/斤。将2018年10初的红薯批发价格和2019年10月上旬的红薯批发价格相比来看,其实可以看出今年的红薯价格与去年红薯大量上市季的价格差不多,彼此之间的波动性并不大。因此,乡村萤火虫认为,题主所推论的“今年的红薯收购价格怎么这么低”的说法并不成立。
山东菏泽历史上有过哪些名人?
鄙人不才,身为菏泽人回答下此问题。如若回答得不详细和有误的地方,还请友友们指正和指导:
言归正传:菏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享有“天下之中”的美誉。上古时期济濮流域古泽薮遍布,《禹贡》九泽之菏泽、雷泽、大野泽、孟渚泽、皆在境内,历史上居于圣神地位。人文始祖伏羲、东夷之帝少昊、贤明君主帝舜、兵主战神蚩尤、改革家吴起、军事家孙膑、农学家氾胜之、经济学家刘晏、文学家温子升等大批圣贤,都出生在这里,刘邦登基称帝、曹操成就霸业、黄巢起义、宋江聚义等都发生在菏泽。
孙膑(战国时期齐国军事家)
孙膑(生卒年不详),其本名孙伯灵(山东孙氏族谱可查),是中国战国时期军事家,华夏族,山东鄄城人。出生于阿、鄄之间(今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北),是孙武的后代。
孙膑曾与庞涓为同窗,因受庞涓迫害遭受膑刑,身体残疾,后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投奔齐国,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辅佐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奠定了齐国的霸业。
唐德宗时将孙膑等历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追尊孙膑为武清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吴起 (战国时代政治家、军事家)
吴起(前440年-前381年),中国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卫国左氏(一说今山东省菏泽市曹县,一说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区)人。
吴起一生历仕鲁、魏、楚三国,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在楚国时,曾主持“吴起变法”。后因变法得罪贵族,遭其杀害。唐肃宗时位列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庙十哲。宋徽宗时被追尊为广宗伯,为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唐朝开元十九年(731年),唐玄宗为表彰并祭祀历代名将所设置武庙,它以周朝开国丞相、军师吕尚(即姜子牙)为主祭,以汉朝留侯张良为配享,并以历代名将十人从之,“燕王昌国君乐毅”便是其中之一,同时代被列入“武庙十哲”的只有乐毅、白起而已。[75] 及至宋代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吴起。在北宋年间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中,吴起亦位列其中。
吕雉 (汉高祖刘邦的皇后)
吕雉(公元前241年-公元前180年8月18日),字娥姁[é xū],通称吕后,或称汉高后、吕太后等等。砀郡单父县(今山东菏泽市单县)人。汉高祖刘邦(前202年-前195年在位)的皇后,高祖死后,被尊为皇太后(前195年—前180年),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皇后和皇太后。同时吕雉也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皇帝制度之后,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性,被司马迁列入记录帝王政事的本纪,后来班固作汉书仍然沿用。她开启了汉代外戚专权的先河。
吕雉统治期间实行黄老之术与民休息的政策,废除挟书律,下令鼓励民间藏书、献书,恢复旧典。为后来的文景之治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司马迁在《史记·吕后本纪》中对她的评价是“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给予吕后施政极大的肯定。
吕后陵位于陕西咸阳市渭城区窑店乡三义村,在高祖长陵东南200米处。陵高32米,底边东西160米,南北131米,呈覆斗形。由于陵地建筑在渭水北岸的高原边缘,远望如同山丘,显得异常雄伟。
李勣
英国贞武公李勣(594年-669年,“勣”音“绩”),原名徐世勣,字懋功。唐高祖李渊赐其姓李,后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名为李勣,曹州离狐(今山东菏泽东明县东南)人,唐初名将,与李靖并称,被封为英国公,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早年从李世民平定四方,后来成为唐王朝开疆拓土的主要战将之一,曾破东突厥、高句丽,功勋卓著。
李勣一生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出将入相,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被朝廷倚之为长城。显庆二年(657年)奉旨与苏敬、孔志约、许敬宗、于志宁等编《新修本草》二十卷,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药典。
总章二年(669年)十二月初三戊申日,李勣卒,享年七十六岁,唐高宗辍朝七日,赠李勣太尉、扬州大都督,谥号贞武,陪葬昭陵。
李勣死后,唐高宗为他修建了墓。他的墓冢由3个高约6丈的锥形土堆组成,土堆下部合在一起,上部形成倒“品”字形的3个山头,象征阴山、铁山和乌德鞬山,意思是为表彰他生前破突厥之战功。这座墓前有一遍石碑,高5.6米,碑座为1.2米巨龟形,碑首雕刻6条龙。碑文由唐高宗李治亲自撰书。武则天称帝时,李勣的孙子李敬业起兵讨伐。李勣不但被剥夺官爵,他的坟墓也曾经被挖开,棺材被劈碎。武则天死后,唐中宗为李勣追复官爵,并重新安葬。
宋江 (《水浒传》中水泊梁山农民起义军领袖)
宋江(1073~1124),字公明,施耐庵所作古典名著《水浒传》中的第一号人物,为梁山起义军领袖。宋江在一百单八将稳坐梁山泊第一把交椅,为三十六天罡星之首的天魁星。绰号呼保义,为人急公好义,常救人于危难时刻所以又号及时雨,人称孝义黑三郎。身材矮小,面目黝黑。原为山东郓城县押司,后因私放晁盖等人,被阎婆惜捉住把柄,以至于杀了阎婆惜后连夜逃走,辗转周折上了梁山。晁盖死后继任梁山大寨主,主张并接受朝廷的招安,接连出征辽国、田虎、王庆、方腊等,屡立战功,最后被高俅等奸臣设计用毒酒害死(却也是自愿赴死)。
字公明,排行第三,原籍为山东郓城县宋家村,江湖人称“及时雨”,又号“呼保义”。因为他面黑身矮,人又唤他做黑宋江;又且于家大孝,为人仗义疏财,人皆称他做“孝义黑三郎”。又且舞刀弄枪。上有父亲宋太公在堂,母亲早丧,下有一个兄弟,唤做铁扇子宋清,自和他父亲宋太公在村中务农。自幼与同在郓城县东溪村的晁盖相熟。
宋江在历史上也实有其人,随着《宋人话本》特别是《水浒传》的广泛流传,宋江和梁山好汉博得了人们的传颂与喜爱。
宋江对后世的影响很大。随着宋人话本、特别是《水浒传》的广泛流传,加上南宋之后,一些文学作品里的描述被作为史实来传颂,宋江的影响逐步扩大。至今,梁山周围还有不少这样流传下来的古迹。如:主峰上的“宋江寨”、“英雄井”、“黑风口”,山下的“宋江马道”、“晒粮场”,郓城东南的“黄泥岗”等等。
黄巢
黄巢(820年-884年),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人,唐末农民起义领袖。
黄巢出身盐商家庭,善于骑射,粗通笔墨,少有诗才,黄巢五岁时候便可对诗[1] ,但成年后却屡试不第。王仙芝起义前一年,关东发生了大旱,官吏强迫百姓缴租税,服差役,百姓走投无路,聚集黄巢周围,与唐廷官吏进行过多次武装冲突。
乾符二年(875年)六月,黄巢与兄侄八人响应王仙芝。乾符四年(877年)二月,黄巢率军攻陷郓州,杀死节度使薛崇。乾符五年(878年)王仙芝死,众推黄巢为主,号称“冲天大将军”,改元王霸。乾符六年(879年)正月,兵围广州。广明元年(880年)十一月十七日,东都留守刘允章迎黄巢军入洛阳。十二月一日,兵抵潼关。十二月十三日,兵进长安,于含元殿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建元金统,大赦天下。
中和四年(884年)六月十五日,黄巢败死狼虎谷。昭宗天复初年,黄巢侄子黄皓率残部流窜,在湖南为湘阴土豪邓进思伏杀,唐末农民起义结束。
王仙芝
王仙芝(?-878年),唐末农民起义领袖。王仙芝贩私盐,出没江湖,濮州(今山东菏泽市鄄城县北)人,于乾符元年(874年),聚众数千人,揭竿长垣,878年,所领导的义军被曾元裕包围,经过激战,义军5万余人英勇牺牲,自己在突围中不幸战死。
自孟轲以降,2300多年来,我们的社会充满了动荡,也充斥着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蛮横行为和冲动意识。从孙恩、卢循、黄巢、王仙芝杀尽豪门望族,到王小波、李顺、李自成、洪秀全提出“等贵贱,均贫富”、“均田免粮”之类的口号,在追求一种政治上的平等、财产上的平均。但纵观历史,揭竿而起者虽然有追求政治平等愿望,但他们都不具备相应的政治能力,没有认识到阶级社会的根源,故最终都归于失败。但正是这种前仆后继的反抗,使得社会在不断前进,这才是社会和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
彭越 (西汉初年将领)
彭越(?—前196年),别号彭仲,昌邑(今山东菏泽市巨野县)人。西汉开国功臣、诸侯王,秦末聚兵起义,初在魏地起兵,后率兵归刘邦,拜魏相国、建成侯,与韩信、英布并称汉初三大名将,西汉建立后封为梁王。后因被告发谋反,被刘邦以“反形已具”的罪名诛灭三族,枭首示众。
彭越是世界战争史上第一个正规使用游击战战术的军事家,可以说是游击战的始祖。论军事谋略与指挥才能,他不如韩信,但论功绩,他却有过之而无不及。在楚汉战争中,正是由于他率部在楚军的后方开展游击战,打击楚国的补给,用敌进我退,敌退我追的战术,使项羽两面作战疲于应付,使楚军的粮食装备得不到补给,也给了前线汉军不被项羽歼灭的机会,楚汉战争正是在刘邦的正面防御,韩信的千里包抄,和彭越后方游击战的基础上,才在最后的垓下之战中有机会歼灭项羽麾下疲惫的部队,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曹植 (汉魏之际文学家)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东汉豫州刺史部谯[1-2] (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出生于东武阳(今山东莘县),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曹植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4] 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
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画眉见长,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为宋人所编。曹植的散文同样亦具有“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特色,加上其品种的丰富多样,使他在这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诗品》的作者钟嵘亦赞曹植“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5] ,作为《诗品》全书中品第最高的诗人、中国诗歌抒情品格的确立者,在诗史上具有“一代诗宗”的历史地位。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李典 (东汉末年名将)
李典(生卒年不详),字曼成,东汉末年名将。山阳郡钜野县(今山东巨野)人。李典深明大义,不与人争功,崇尚学习与高贵儒雅,尊重博学之士,在军中被称为长者。李典有长者之风,官至破虏将军,三十六岁时去世。魏文帝曹丕继位后追谥号为愍侯。
你最先想起的是什么?
最先想到齐国“国家大妓院”的热和“稷下学宫”百家争鸣闹的共生共存。
齐鲁大地,最让人感叹的是在齐桓公时代,出现了两个完全不同的现象,管仲官办的“国家大妓院”,和以“管仲学派”为最早的“稷下学宫”。
管仲曾经辅佐公子纠,并箭射过齐桓公,当时还是公子小白的衣带钩,齐桓公不计前嫌,重用管仲,成就了霸业。
成就霸业是个系统工程,但“国家大妓院”和“稷下学宫”无疑在其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齐国民风开放,管仲本身也好这口,由国家官办大妓院,而且就建在齐桓公后宫的后面,管仲是一举几得的:
吸引人才当然,这里的人才含义比较广,诸侯国的贵族、商人和士子,都包含在内。
国家要强盛,当然需要吸引政治精英到齐国,也需要各地商人到齐国做生意,繁荣齐国经济,而按《东周策》记载:"齐桓公宫中女市七,女闾七百。”的说法,这样规模的妓院,也只有齐国才有,这种吸引力当然会让大批人才不远万里,蜂拥而至,齐国当然人才济济,富强可期,霸业可待。
增加财政收入这样大规模的妓院,当然不是慈善机构,各地人员到此,是要收费的,费用除了部分满足妓院的日常开支外,大部分进入国库,充实到军事上。
管仲辅佐齐桓公的目的是要诸侯争霸的,而争夺霸主地位,建立一流的军事力量,征伐不服的诸侯国,是非常必要的,而巨大的军事开支中,妓院的利润是主要的一个来源。
娱乐齐桓公,诸侯国交往的需要大妓院就在齐桓公后宫之后,桓公进出方便自不用说。
要称霸诸侯,齐国和各国的交往,外交不能少,而大妓院某种意义上,在各国外教战线上,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当然,除了大妓院,管仲还特别重视“稷下学宫”的建设,最早,管仲通过稷下学宫吸引各地人才到这里研学,管仲也能通过这个平台把“管仲学派”的理念传导到各诸侯国人才中,通过这些人才宣导给各诸侯国,从而服务于齐桓公的争霸。
稷下学宫为齐国输送了大量人才,也成为各学术流派沟通交流的最大平台,荀子、孟子等学派大师,都曾在稷下学宫留下足迹。
稷下学宫也成为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
汉文帝共有8个儿子?
公元前180年九月,刚刚血洗了外戚吕氏的异姓功臣周勃等人向远在代国的代王刘恒发去邀请,邀请他进京继承大统,当国主政,是为孝文帝。刘恒入京的三个月后,公元前179年正月,在周勃等人的建议下颁布了册立太子的诏书,庶长子刘启被宣布为嗣君人选。这一段短暂而迅速的建储历史为后人留下了诸多疑点:其一,孝文帝本来有四位嫡子,论成为嗣君的资格都在刘启之前。可这四位嫡子在孝文帝登基的头三个月里相继病故,这么罕见的突发状况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很难用大规模传染病的流行来解释,因为孝文帝的四位庶子在这期间都毫发无伤。病死之说究竟是否可信呢?其二,孝文帝即位前,同原配妻子感情冷淡,可在这样的状况下文帝却不断与她行房生子,终于生下了四位嫡子,文帝的感情生活为何扭曲至此?其三,即位三月,四子病故。接连遭遇沉重的打击,孝文帝为何还要急急忙忙宣布立储,难道他不怕刘启成为下一个被病魔找上的不幸者吗?
孝文帝故去的那位原配夫人(因为她生前的名分是代王刘恒的王后,我们在此不妨称她为“代后”)姓甚名谁?有着怎样的家世背景?传世文献中没有一字记载。而她那四个不幸夭折的儿子,也没有哪位史家说明他们死亡的具体原因。
所以,当我们今天试图去回答那些疑问——四位皇子为何在短短三个月内相继殒命?孝文帝与代后的夫妻关系为何冷淡?周勃等政变功臣为何急急建议孝文帝尽早立储?
我们手里没有任何直接的史料记载可资依靠。我们只能在若干旁证的指引下做出带有假设性的推断,同时耐心等待后续可能发现的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资料来证明或者证伪这个假设。
我个人想在此提出的这个大胆的假设是,孝文帝的那位原配代后可能出自吕氏,换句话说,就是高后吕雉的娘家人。根据《史记》所载,高皇帝刘邦一共有8个儿子:
高帝八男:长庶齐悼惠王肥;次孝惠,吕后子;次戚夫人子赵隐王如意;次代王恒,已立为孝文帝,薄太后子;次梁王恢,吕太后时徙为赵共王;次淮阳王友,吕太后时徙为赵幽王;次淮南厉王长;次燕王建。
——《史记·高祖本纪》
这8个儿子当中,只有次子刘盈也就是孝惠帝是吕后的嫡出,其余诸位皇子都是刘邦那些有名分或没名分的小老婆生的。刘邦在世的时候,将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部分归结于不封宗亲子弟、无以镇抚天下。
惩于前鉴,自公元前201年起,除孝惠帝之外的七个庶子先后被刘邦封到各地为王。
汉朝幅员辽阔,而刘邦子嗣又少,所以诸位藩王的封地都大得惊人。刘邦去世后,临朝称制的吕后生怕这些同姓藩王们觊觎王座,威胁新君,于是绞尽脑汁地想出各种手段来控扼藩国势力。
这其中首当其冲的是孝惠帝的庶长兄齐王刘肥。刘肥的封国下辖七十余城,号称“东秦”,隐然与坐镇关中的大汉天子分庭抗礼。
为了削弱齐王的力量,公元前193年,吕后藉齐王刘肥朝觐之机,迫使他主动献出城阳郡作为亲生女儿鲁元公主的汤沐邑;6年后,到公元前187年,吕后封自己的娘家侄子吕台为吕王,又从齐国划出了济南郡成立吕国;又过了没多久,吕后的侄女婿营陵侯刘泽也获王爵,而这一次,刘泽这个琅琊王裂地而封,割走的还是齐国的地盘——琅琊郡。
把齐国肢解为四,吕后仍不放心。齐王刘肥去世后,虽然嫡子刘襄继承了王位,可是两个庶子朱虚侯刘章和东牟侯刘兴居却被吕后以“入侍”的名义召到身边管束了起来,刘章还被迫娶了吕禄的女儿(也就是吕后的侄孙女)为妻。
长兄刘肥以下,赵隐王如意因为仗恃母戚夫人受到刘邦的宠幸,高帝一朝曾屡次威胁孝惠帝刘盈的太子地位。高帝驾崩,吕后当国,戚夫人和如意都遭到了吕后的疯狂报复,先后惨死。如意死后,吕后又相继将淮阳王刘友、梁王刘恢徙为赵王,并强迫他们聘娶吕姓王后。二王对此心怀抵触,结果是刘友幽死,刘恢自杀。
至于刘邦的幼子燕灵王刘建,公元前181年薨逝的时候,吕后命人鸩杀了他的庶子,绝了刘建的血脉。绝嗣之后,刘建曾经的封国燕国便被吕后转给了侄孙吕通。
这样一算下来,高皇帝的7位庶子中,幸免于吕后荼毒的就剩代王刘恒和淮南王刘长了。吕后对刘长的宽容不难理解,因为刘长虽然不是他的亲生儿子,却是她一手养大的。《史记》说:
厉王(刘长)蚤失母,常附吕后,孝惠、吕后时以故得幸无患害。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可史籍中没有任何吕后对代王刘恒采取措施的记载,这是令人生疑的。或许有人会举出《史记·外戚世家》中的这段故事来进行反驳:
高祖崩,诸御幸姬戚夫人之属,吕太后怒,皆幽之,不得出宫。而薄姬以希见故,得出,从子之代,为代王太后。
——《史记·外戚世家》
刘恒的母亲薄姬本是蚕室女工,身份微贱。当年,高皇帝刘邦只是在很偶然的情况下临幸过薄姬一次,遂生下了刘恒。薄姬既不受高帝宠幸,代国又僻处北疆,吕后或者因此便不把代王母子放在眼里。
刘邦驾崩,别的嫔妃都被幽禁了起来。吕后唯独对薄姬网开一面,让她跟随刘恒前往封国,母子团聚,这不正说明吕后对代王的警惕性不高吗?
事实上,这是枉顾历史事实的臆测。《史记》明确记载,吕后至少两度试图插手代国事务。第一次是在公元前182年吕产封王之前:
太后春秋长,诸吕弱。太后欲立吕产为吕王,王代。
——《史记·荆燕世家》
第二次则是在公元前181年第三任赵王刘恢自杀之后:
秋,太后使使告代王,欲徙王赵。代王谢,愿守代边。
——《史记·吕后本纪》
显然,吕后并没有因为代国偏远,其母微贱便“遗忘”了刘恒。既然对其余诸王遍施雷霆手段,吕后没道理不在刘恒身边插针。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吕后第二次动刘恒的心思是要徙他为赵王。
要知道刘恒之前的两任赵王刘友和刘恢都被迫娶了吕姓王后,照此推论,代王刘恒身边那位不知名的代后恐怕也会是吕姓。虽然我们没有直接的证据来证明这一点,但吕后将身边的宫女赐予刘恒,这却是《史记》中明文记载的事实:
窦太后,赵之清河观津人也。吕太后时,窦姬以良家子入宫侍太后。太后出宫人以赐诸王,各五人,窦姬与在行中。窦姬家在清河,欲如赵近家,请其主遣宦者吏:“必置我籍赵之伍中。”宦者忘之,误置其籍代伍中。
——《史记·外戚世家》
孝景帝刘启的母亲窦姬原本就是吕太后身边的宫女,被吕后所赐,前往代国。不但代国,其余各国诸侯也都得到了吕后类似的赏赐。对刘友、刘恢两位娶了吕姓王后的赵王,《史记》并没有记载他们聘娶王后的具体时间。
我个人的推测很可能就是在这次分赐宫人之时——让这些宫女作为陪嫁随同王后前往藩国。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代王刘恒会不会也“享受”了与刘友、刘恢相同的待遇,娶了代后吕氏呢?
如果代后出自吕氏的假设成立,我们就不难理解她和刘恒间扭曲的夫妻关系了:代后既是吕太后遥控藩王的马前卒,刘恒当然会对她心生反感,就像刘友、刘恢两位诸侯王一样。
可刘友、刘恢兄弟不得善终,死也就死在“心生反感”四个字上:
七年正月,太后召赵王友。友以诸吕女为受后,弗爱,爱他姬,诸吕女妒,怒去,谗之于太后,诬以罪过,(中略)丁丑,赵王幽死,以民礼葬之长安民冢次。
二月,徙梁王恢为赵王。梁王恢之徙王赵,心怀不乐。太后以吕产女为赵王后。王后从官皆诸吕,擅权,微伺赵王,赵王不得自恣。王有所爱姬,王后使人酖杀之。王乃为歌诗四章,令乐人歌之。王悲,六月即自杀。太后闻之,以为王用妇人弃宗庙礼,废其嗣。
——《史记·吕后本纪》
这些吕姓王后就是高后吕雉埋在藩王们枕头边儿上的眼线,得罪她们等于直接挑战高后吕雉的权威。想当年从龙践祚的异姓诸侯如韩信、彭越是何等英雄,尚且逃不过吕后的屠刀,这些乳臭未干的刘姓藩王在吕后跟前儿又哪儿有还手之力?
刘友、刘恢就因为不能忍,才在吕姓王后的谄妒中伤下死于非命,那代王刘恒呢?或许正是鉴于前辙,他才强压住内心的厌恶,与代后维持了表面的和气。于是乎我们就看到了司马迁描述的这种怪象:刘恒钟情的是窦姬,却与代后生下了4位王子。
这种尴尬的局面到公元前180年,因为高后吕雉的驾崩而被彻底打破了。《吕后本纪》载:
朱虚侯已杀产,帝命谒者持节劳朱虚侯。朱虚侯欲夺节信,谒者不肯,朱虚侯则从与载,因节信驰走,斩长乐卫尉吕更始。还,驰入北军,报太尉。太尉起,拜贺朱虚侯曰:“所患独吕产,今已诛,天下定矣。”遂遣人分部悉捕诸吕男女,无少长皆斩之。辛酉,捕斩吕禄,而笞杀吕媭。使人诛燕王吕通,而废鲁王偃。
——《史记·吕后本纪》
周勃、陈平联合朱虚侯刘章发动政变,诛灭诸吕。凡与吕氏有血缘关系的人在这次大屠杀中无一幸免,包括高后吕雉的外孙鲁王张偃,尽管他并不姓吕。
吕氏族灭之后,政变功臣们开始商议推选新君,而推选新君的首要标准就是他不能有一个像吕家那么厉害的外戚。也正是这个标准否决了提名齐王刘襄和淮南王刘长继位的建议:
大臣皆曰:“吕氏以外家恶而几危宗庙,乱功臣今齐王母家驷钧,驷钧,恶人也。即立齐王,则复为吕氏。”欲立淮南王,以为少,母家又恶。乃曰:“代王方今高帝见子,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且立长故顺,以仁孝闻于天下,便。”乃相与共阴使人召代王。
——《史记·吕后本纪》
我们可以推想,假设代王刘恒的原配王后姓吕,披着这层关系,政变功臣们断不可能邀请他进京继位。而事情的发展就是这么巧合,司马迁在《外戚世家》中说:
先代王未入立为帝而王后卒。
——《史记·外戚世家》
就在代王刘恒受邀进京之前,代后去世了。这不免让人猜疑,她的死究竟是自然死亡呢,还是刘恒为了争取继位的机会,自行动手解决了这个障碍。
代后如果出自吕家,刘恒要扫除她并不难。可是代后生下的四个儿子该怎么处置,这个问题却非常棘手。
这四个孩子的死亡时间都在公元前180年九月到公元前179年正月之间,也就是刘恒抵达京师长安的头三个月里。巧的是,这与政变功臣们杀死孝惠帝的诸位庶子的时间是重合的:
代王即夕入未央宫。有谒者十人持戟卫端门,曰:“天子在也,足下何为者而入?”代王乃谓太尉。太尉往谕,谒者十人皆掊兵而去。代王遂入而听政。夜,有司分部诛灭梁、淮阳、常山王及少帝于邸。代王立为天子。
——《史记·吕后本纪》
对那些同吕家有血缘关系的孩子,政变功臣们的态度坚决而冷酷:斩草除根,永绝后患。就算以皇帝的名义也无法为他们提供有力的庇护。
要是照此推论下去,公元前179年周勃等人建议孝文帝立储的举动恐怕就不是为了预防“继嗣不明之祸”,而是间接逼宫,催促孝文帝处决代后的四个儿子。
我之所以做出这样大胆的推断,是因为此后孝文帝与政变首席功臣周勃的关系变得异常紧张。周勃本是亲手将孝文帝刘恒扶上龙座的人,文帝登基后也顺理成章地坐上了首相之位。
可文帝元年和二年,周勃两度拜相又两度罢免,在任时间最长不过一年,而每次罢相都与孝文帝有直接关系。尤其是第二次罢相,孝文帝刻意打压周勃的意图表现得相当露骨:
二年十月,丞相平卒,复以绛侯勃为丞相。上曰:“朕闻古者诸侯建国千余(岁),各守其地,以时入贡,民不劳苦,上下驩欣,靡有遗德。今列侯多居长安,邑远,吏卒给输费苦,而列侯亦无由教驯其民。其令列侯之国,为吏及诏所止者,遣太子。”
三年十月丁酉晦,日有食之。十一月,上曰:“前日诏遣列侯之国,或辞未行。丞相朕之所重,其为朕率列侯之国。”绛侯勃免丞相就国。
——《史记·孝文本纪》
前元二年(公元前178年)十月颁布的那份诏旨中明明说道只有那些并未在京任职的闲散列侯才应遣返封国,不得留居长安。绛侯周勃是现任宰相,履职才不过10个月,根本不在诏旨划定的之国范围当中,文帝为什么偏偏拿他扎筏子,点名让他罢相之国呢?更不可思议的是周勃罢相之后的所作所为:
岁余,每河东守尉行县至绛,绛侯勃自畏恐诛,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之。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
——《史记·绛侯世家》
周勃两次任相期间,《史记》并未记载他有重大的工作过失。如果说这段时间里周勃和孝文帝发生过什么正面冲突的话,那只有一件,就是周勃联合列侯功臣向孝文帝施压,迫使他贬黜了制定“列侯之国”政策的贾谊:
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雒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贾谊远谪,周勃罢相,双方闹了个两败俱伤。我们可以将罢相视为孝文帝对周勃的报复,报复他施压皇帝、贬谪贾谊。
但周勃罢相之后还像惊弓之鸟一样,每天担惊受怕,被甲执兵,以为孝文帝随时会要他的命,这就不好用贬谪贾谊的事儿来解释了:回到封国的周勃已经失去了影响朝政、掣肘皇权的能力,孝文帝还有什么理由非杀他不可呢?
因此我很怀疑,周勃和孝文帝之间最深的那道梁子就是公元前179年正月政变功臣们向文帝提出的立储建议。功臣们建议文帝尽早立储,提出的太子人选却是庶长子刘启,这等于暗示孝文帝:代后所生的四位嫡子不能再保。而文帝最终选择了妥协,四位皇子先后陨命。
《史记·外戚世家》说:“及代王立为帝,而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这“病死”二字怕是春秋笔法,为尊者讳,所要掩盖的正是文帝与四子间父子相残的血淋淋的事实。
参考文献:
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
本文系晋公子原创。已签约维权骑士,对原创版权进行保护,侵权必究!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欢迎分享转发,您的分享转发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
— THE END —
文字|晋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图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