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节日 元旦节 正文

普宁学校元旦放假几天假

潮汕和潮州一样吗?区别潮州与潮汕就应该把这个时间段作为分界点。人们就没办法区别潮汕与潮州,最早的潮汕是被叫做。但是此揭阳不是指现在的揭阳市:潮安(海阳)县、潮阳县、揭阳县、惠来县、普宁县、澄海县、饶平县、丰顺县、大埔县。为什么很多梅州、丰顺的人都称自己来自潮州就是这个原因。这条铁路因连接潮州至汕头而得名”分开称为潮州和汕头”潮(潮州)...

普宁学校元旦放假几天假,潮汕和潮州一样吗?

潮汕和潮州一样吗?

这是很多人都难以区分清楚的问题。因为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不同的区别。只有抓住时间分界点就能区分清楚。

“潮汕”一词是1906年才逐渐被人知晓和使用。区别潮州与潮汕就应该把这个时间段作为分界点。如果没有以这个时间段作为分界点,人们就没办法区别潮汕与潮州。

一、1906年之前。

最早的潮汕是被叫做“揭阳”,意思:从山旮旯出来见到太阳。但是此揭阳不是指现在的揭阳市,而是指整个粤东地区。

“潮州”建制始于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但当时并不叫“潮州”。“潮州”这个词开始于隋开皇十一年(也就是公元591年)。到现在还不到二千年历史。后来几经风雨,到了清末明初,“潮州”才真正定型。到了明朝被命名为“潮州府”。这时的“潮州府”包括:潮安(海阳)县、潮阳县、揭阳县、惠来县、普宁县、澄海县、饶平县、丰顺县、大埔县,还有汕头埠和南澳岛。

现在在国外,为什么很多梅州、丰顺的人都称自己来自潮州就是这个原因。在这个时间段并没有出现“潮汕”这个名称。

二、1906到1939年共33年之间出现了“潮汕”。

在清朝光绪二十二年(1906年)由当时在爪哇(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印尼)华侨张煜南兄弟集资建成“潮汕铁路”,这条铁路因连接潮州至汕头而得名。到了1939年,“潮汕铁路”才被侵华的日军所破坏。

虽然这条连接粤东地区的铁路存在时间才存在33年,但当时的“潮汕铁路”的确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方便。因此,人们开始用“潮汕”来纪念“潮汕铁路”。这时候的“潮汕”并不是指某个地区,而是“潮汕铁路”的简称。直到1921年,汕头建市,从此与潮州分离出来。这时候,人们才把原来的“潮州府”分开称为潮州和汕头,简称“潮(潮州)汕(汕头)”。但这种称法并没有得到官方的认可。

三、建国以后,“潮汕”之名开始出现在官方文件中。

新中国成立后重新建制。潮汕,作为行政区划(潮汕专区)概念仅存在,虽然只3年左右的时间,但在这时候开始出现了官方的“潮汕”之称。这个时候的潮汕包括潮阳(含现潮南区)、普宁、揭阳、潮安、饶平、惠来、揭西、澄海、南澳九县的新“九邑”。从这个时候开始,梅州、丰顺不再属于潮汕了。

汕尾市于1958年12月划归汕头地区专员公署,所以人们又把汕尾市列入潮汕地区。虽然后来汕尾市归属惠阳。但因文化、风俗等与潮汕其它三市接近,所以人们还是习俗上称为“潮汕”地区的一员。

综上所述可见,尽管以前的潮州府包括了现在的潮汕领域,但现在的潮州就是单指潮州一个市,而潮汕是一个区域,包括:汕头、揭阳、潮州、汕尾四市。

如果这样说你觉得还是没办法理解,我用一个打比方就能更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

“潮州”一开始便建立了一个群,群名为“潮州府”,“潮州”理所当然地成为群主。群主接着便拉了潮安县、潮阳县、揭阳县、惠来县、普宁县、澄海县、饶平县、丰顺县、大埔县,还有汕头埠和南澳岛入群。

后来,为了方便管理,国家设汕头为经济特区。同时成立了另一个群,群名为“潮汕”,汕头为群主。这时的群成员有潮阳(含现潮南区)、普宁、揭阳、潮安、饶平、惠来、揭西、澄海、南澳九县,把丰顺县、大埔县踢出群里。同时解散“潮州府”群。

由于“潮州”失去了群主的地位,他们一直不愿意只成为群成员。因此,他们中的个别人便不安份起来,处处说“潮汕”是不存在的,只能认“潮州府”。后来,他们不知怀什么目的,便把“潮州府”的“府”字去掉,也就是现在说的“潮州”。个别人也开始在各个网站见别人发表相关的文章便回复说只有“潮州”,没有“潮汕”,认“潮汕”的人便是“丧朝洋奴仔”。

而作为群主,汕头人只是在偷偷暗笑。整个过程中,揭阳人最安份,一心只求发展,两耳不闻“潮州”与“潮汕”争斗事。

这就是“潮州”与“潮汕”之间的关系。不知大家是否能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了?

更详细内容,可阅读我以前发表的文章:

潮州与潮汕有区别吗?向别介绍时,应该说来自潮州还是潮汕?

抱歉!我说的是潮汕话,不是潮州话!谈谈潮汕话与潮州话的区别

你知道潮州人为什么那么讨厌别人提及“潮汕”二个字吗?

你家都安排在什么时候?

诚邀,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聊聊春节大扫除,希望更多的分享不同的风俗给大家~

新年,离我们越来越近了,所有人也都开始忙着为过年做准备。现在到了腊月二十几,有项任务估计大家再忙也是忘不了的——扫房。

扫房子,估计每年我们都在重复着一个动作,家里家外的收拾,该擦的擦,该洗的洗,从门窗到犄角旮旯大扫荡,目的就是“扫除污垢,一身轻松”啊。

于是,为了让新年更有新气象!很多朋友要大张旗鼓了,借着辞旧迎新的时候给家里重新来场“规划”。有的朋友在年前扫房,有的年后也会张罗一番,总之年前年后都是为了去旧除尘,但是有些东西需要大家倍加关注了!

如果我说你扫了这么多年的房子,可能一直都扫错了!你应该左右都接受不了。那能有什么对错的??干净是准则嘛!

新年大扫除

不,这可真不是我说了算的。先问问下面这几位。

①我叫三煞,一直是传统民俗里不受欢迎的一个。(但是我的地位也不是你喜欢不喜欢决定的了的。)我每年都在你家。有时候累了就换换位置。三年一换。(寅午戌年,我在北边;亥卯未年,我在西边;申子辰年,我在南边;巳酉丑年,我在东边。)2019是己亥年。跟亥卯未达成协议,我被邀请到西边了。收拾房子的时候,给我个面子。

②大家好,我是太岁星君。今年主管西北方位的生杀大权,只要不逆我行事,我也不会惹你哦。犯我者,我也不客气!

春节到来,朋友们别大兴土木哦,非要大动大拆搞装修,挖墙钻眼的惹到我,立春之后我就新官上任,这让我面子往哪放?

春节大扫除

③我是大家最熟悉的老朋友——床,都觉得我脾气好,让你们搬来搬去,哎,没事!总之,我很懒,在哪睡觉都一样,但是我确实不太喜欢动,也是维护主人床上关系安定的,如果因为搬动我让你的枕边人心思飞走了,可不要找我的麻烦!(重要的事,再说一遍,扫房别轻易动床。)

④我叫飞星。听名字就明白了吧!我会飞来飞去。我是一个小小的管理者,带着几个下属,但是这些下属性格多重,有的扮演好角色,有的就是反面“人物”,但是这也不是我左右的,我背后有个大导演——强大的风水磁场,所以我也是奉命行事。

每年被我这些属下整哭的人不住少数,您也别恨,我不想惹您,您也得避讳一下。透个秘密吧!新年了,像五黄和二黑这两兄弟,一个坐镇西南,一个落户东北,如果你家新年因为扫房,非要把这大门改改,大门正好在他俩的位置。你这一动,他俩是不是有点不高兴呢?引起什么伤灾凶事,我也不好跟大家交代。所以,这位置,清理清理就行,别大动干戈啊!

粮库

⑤我叫粮库。其实我也不知道我叫什么,总之我的职责很明确,帮主人储备食物的。每次我手里有一大批“粮草”的时候,那种感觉真踏实!我也会享受给的起的感觉。但过年了,不给我装满,我拿什么度明天?(冰箱、米缸、油桶等等,还是不要空着的好,新年都希望越过越有,哪能越来越无呢?)

⑥大家好,我叫笤帚,可能在你眼里,我就是个搞清洁的,但春节期间我是很事多的,不是胡乱清理一气的,我清理东西要从房子的里面朝外清理,因为我管去陈去旧,目的是帮主人把不好的东西扔出去吧,所以我不会从门口朝里扫的,新一年里,我也想接新意和福气哦!

⑦我是被大家一直恭敬的神位,感谢大家这般照顾我。但是,我每年也有个忧愁,扫房的时候感觉那么不受尊重呢!!!我的脸上,胳膊上,头上,蒙蒙的尘土,有一次被放在了垃圾桶旁边,总体感觉——不好不好!

(神位摆放要注意,扫房的时候我们也不要随意乱动,要有恭敬心,摆对了也会受到神佛护佑,做个有心人。)

除夕大扫除

⑧大家好,我的名字不太好听,但是我还不得不介绍,我叫“气”!随便大家怎么理解吧!生气的气,气场的气,和气的气,总之你不太容易看见我,但我真随时看见你哦,我无时不在,接纳着房子的每一处有形无形的东西,说起这个还真是来气了,比如说吧,有次一位先生和他爱人扫房的时候打起来了,哎呦!打的那叫一个厉害!他们嘴里吐出的那些气啊,就别提了,我只能受着,但是我无所谓,我要是身体不好了,呆在你屋子里,你天天呼吸的是啥?

除尘,我们为了把不好的去掉,无论发生什么不愉快,和气吧!扫房的过程,也是扫心,人家“气”不是说了吗,给它什么最后还是你自己受着。扫除的目的是更新,一切都要挂上好意头。

【晚上有空余时间,如果对副业这一块感兴趣的,也可以点击头像关注后私信我“教程”】

以上就是我们地方习俗,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祝大家万事如意,天天开心~

如何吃遍广东所有美食?

广东饮食文化,是指广东省的人们的饮食文化习惯,主要以我国著名四大菜系之一的粤菜为代表,讲究味道之鲜美,色、香、味、形整体设计之完美。广州的饮食文化闻名全国,所谓"食在广州",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广东人喜欢饮茶,尤其喜欢去茶馆饮早茶。早在清代同治、光绪年间,就有"二厘馆"卖早茶。广东的茶馆有早茶、午茶和夜茶三市,以饮早茶的最多。茶楼的早市清晨四点左右开门。茶客坐定,服务员前来请茶客点茶和糕点,廉价的谓"一盅二件",一盅指茶,二件指点心。配茶的点心除广东人爱吃的干蒸马蹄糕、糯米鸡等外,近几年还增加了西式糕点。

清平鸡

1981年初,清平饭店店经理邵干和厨师王源等人用多种药材、香料研制出一种特制的白卤水浸鸡;用陈年鸡汤浸鸡,让鸡肉在过冷河时不断吸收原鸡汤,以保持鸡的鲜味和原味。经过反复研制,终于制出今天为人们众口称赞的"清平鸡"。

白云猪手

相传古时候,白云山有座寺庙,寺庙白云猪手成品照片 后有一股清泉,那泉水甘甜,长流不息。寺庙有个小和尚,调皮又馋嘴,从小喜欢吃猪肉。出家后,他先打杂为和尚煮饭。有一天,他趁师父外出,偷偷到集市买了些最便宜的猪手,正准备下锅煮食。突然,师父回来,小和尚慌忙将猪手扔到寺庙后的清泉坑里。过了几天,总算盼到师父又外出了,他赶紧到山泉将那些猪手捞上来,却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这些猪手不但没有腐臭,而且更白净。小和尚将猪手放在锅里,再添些糖和白醋一起煲。熟后拿来一尝,这些猪手不肥不腻,又爽又甜,美味可口。小和尚又惊又喜,此后他不但自己开了荤,引得其他和尚也破了戒斋。后来,白云猪手传到民间,人们如法炮制。

烧味

烧味,家里来了客人又不及加菜,就直奔烧味铺"斩料"。广东话的"料"字意味深长,是一个已经包含了充实可靠的定语的名词。说某人"有料"就是说他有本事。食物上也是大块主肴才叫"料",没有说加盘炒青菜能算是"加料"的。

煲仔饭

煲仔饭源自广州,是以砂锅作为器皿煮米饭,而广东称砂锅为煲仔,所以故称煲仔饭,煲仔饭历史悠久,广式煲仔饭的风味多达20余种。

老火靓汤

广府人喝老火汤的历史由来已久,这与广州湿热的气候密切相关,而且广州汤的种类会随季节转换而改变,长年以来,煲汤就成了广州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内容,俗语说:"宁可食无菜,不可食无汤。

广式腊肠

广式腊肠是以猪肉为原料,经切碎或绞碎成丁,用食盐、硝酸盐(防腐)、白糖、曲酒、酱油等畏料腌制后,充填入天然肠衣中,经晾晒、风干或烘烤等工艺而制成的一类生干肠制品。贮放腊肠,如放冰箱内,通常可保存鲜味3个月左右。

猪脚姜

广东人的传统, 每当出嫁的女儿或媳妇的孩子出世, 当外婆和奶奶的会做姜醋蛋给产后的女儿或媳妇吃用. 用意是令产妇祛风、去瘀、 吸收钙质等。孩子快满月时,外婆和奶奶会很高兴地,将姜醋蛋送给亲戚朋友报喜。大户人家还会大派街坊,以表示添丁之喜。

干炒牛河

1938年,本有堪称"食在广州"之誉的广州,却被日寇侵华而变得百业凋零。有一个叫许彬的商人只好结束了酒楼的生意,在杨巷路经营"粥粉面"档。因为以前炒粉都是用"湿炒"打芡的方法处理,有一天,生粉刚好用完,许彬要去日伪区购买,谁知日伪设卡不许通行,买不成。此时,有一名汉奸却在店内要吃炒粉,许彬的父亲许伯畴说没有生粉炒不成,但那汉奸却以为许伯畴耍他,竟拔出手枪威胁,执意要吃。许彬正好回来,见此,没有办法,只好进厨房烧红铁镬,加芽菜将河粉炒好,再扒上拉嫩油至熟的牛肉应付了那汉奸。谁知那汉奸却大快朵颐,以后每晚都来光顾。那时,要挣几个钱买生粉也不容易,许彬见这种炒法被人接受,也是求之不得,于是再在工艺上下功夫,一味"干炒牛河"应运而生,还加上桂林辣椒酱,致使许彬的"粥粉面"排档一时门庭若市

云吞面

云吞面又称馄饨面、细蓉、大蓉。是记忆深处的传统特色小吃之一,最早源于广州,属于粤菜系。以煮熟的云吞和竹升面,加入大地鱼、虾皮、瑶柱、火腿熬成的汤底即成。

濑粉

濑粉从选料到制作,工序颇为复杂,简单来说,用米粉团放入架在沸水大锅上的濑粉木槽中挤压;这样,木孔中就"濑出又长又韧又爽又滑的粉条,故名为"濑粉"了 。

布拉肠

肠粉又叫西关布拉肠粉,是一种米制品,亦称布拉肠粉、卷粉、拉肠、不同于猪肠粉(形似猪肠) 。因为早市销量大,多数店家又供不应求,人们常常是排队候吃,因此又被戏称为"抢粉"。出品时以"白如雪,薄如纸,油光闪亮,香滑可口"著称。

荔湾艇仔粥

艇仔粥的由来:"是一个家道中落的广州"西关阔少",他于经济拮据的窘境中,买了一只小艇,在荔枝湾做起 了卖粥的营生。以油炸花生米、炸鱿鱼丝、炸米粉丝、生菜叶丝、海蜇丝、熟猪肚丝等作粥料,客人要吃时,就把粥料放入碗里,临时加入新鲜鱼片,冲入沸滚的味 粥(这种味粥多用鸡鸭或生鱼的骨熬成),然后撒上芫荽、葱丝、紫苏叶,最后加入一小撮虾子、几滴麻油,热腾腾、香喷喷的端到游客面前。 这种粥由于在艇仔(珠江三角洲称长约4米、铺上舱板、中段或中后段有篷的小舟为"艇仔")上出售,故被叫做"艇仔粥"。由于用料丰富,味道鲜美,深受大家欢迎。

状元及第粥

状元及第粥,是根据相关历史故事传说而发展而来的一种粥。现在多为讨个吉利,有不少父母买"及第粥"拿回家中给子女吃。

泮塘马蹄糕

其糕体色泽金黄透明,爽滑而富有弹性, 且带有一些马蹄清香之味,特别可口。确是别有一番清新的滋味。历史上以泮塘产的马蹄粉蒸制的马蹄糕为最好。

虾饺

很多年前,虾饺并没有原只虾仁。它始创自三十年代广州市伍凤乡的一间家庭式小茶楼。后来的港式茶楼去芜存菁,虾饺皇越发精致诱人了。目前师傅都以澄面作皮,皮软而色白半透,可隐约看到内里的鲜虾。因形状宛如弯梳,故又有“弯梳饺”之名。还有些地方开发出了新的做法,芥辣虾饺皇,碧绿虾饺皇等,大致是在原只虾仁之外添加其它馅料制成。然而一只虾,一点猪肉,一点冬笋,加上一层水晶燕皮是最纯粹的虾饺皇,鲜而多汁。

叉烧包

叉烧包以切成小块的叉烧,加入蚝油等调味成为馅料,外面以面粉包裹,放在蒸笼内蒸熟而成。叉烧包一般大小约为直径五公分左右,一笼通常为三或四个。好的叉烧包采用肥瘦适中的叉烧作馅,包皮蒸熟后软滑刚好,稍为裂开露出叉烧馅料,渗发出阵阵叉烧的香味。

干蒸烧卖

在20世纪30年代,干蒸烧卖已风靡广东各地,近20年来,又传遍广西的大中城市,成为岭南茶楼、酒家茶市必备之品。

咸煎饼

德昌咸煎饼的创制人谭藻师傅,早在30年代就在龙津路的德昌茶楼干点心制作,很想创出一款美点,可是苦思无良策。后来在饮茶中,碰到卖南乳肉的盲公德,谈及用南乳炒花生肉之事,使谭藻大受启发。德昌咸煎饼的制作之所以与众不同,第一是原料加入南乳,以增加香味。但使用的南乳,要较为陈旧而又够香味的。过去,谭师傅将买回来的南乳放在天台半阴半晒的地方,太阳出来时,南乳受热,太阳过后,热能渐散,经过一热一冷过程的处理,南乳的香味更好。

其二,它用糖的配方不同。一般咸煎饼,以面粉搭配白糖,而谭师傅是使用白糖、红糖各半,份量又比一般的增大一倍,其作用在于:白糖使其脆皮,红糖达到心软。再加上用中火炸,糖量多,咬油大,故成品皮脆心软,特别松香。

萝卜糕

萝卜糕, 是中式传统的糕点, 广东等地区的汉族特色糕点。采用在来米粉,又称再来米粉,是中式点心中最好使用的粉,可以在制作中式小吃如萝卜糕、肉圆、碗粿时用到。然后在米粉浆中加入腌制好的萝卜丝等材料,上蒸笼蒸制而成的糕点小吃。这种糕点吃法多样,在中国大小城市都可有卖,价格便宜,好吃又营养。

沙湾姜撞奶

从前,在广东番禺沙湾镇,一个年迈的老婆婆犯了咳嗽病,后知道姜汁可治咳嗽,但姜汁太辣,老婆婆无法喝下去,媳妇于是将水牛奶加糖煮热,倒入装姜汁的碗里,奇怪的是过了一阵子牛奶凝结了,老婆婆喝了后顿觉满口清香。第2天病就好了。因此姜撞奶就在沙湾镇流传开了,沙湾人把"凝结"叫"埋"于是"姜撞奶"在沙湾也叫"姜埋奶"。

马拉糕

马拉糕原是新加坡的马来族人爱吃的一种食品,原名叫"马来糕",后来传入香港、广东一带,才被广东方言称为"马拉糕"。。

蛋散

在旧时候,,有一家穷人却穷得没钱买馅料,男主人望着一堆已经发酵好的面团发呆,苦思之下得:富人有富人的吃法,我穷也要做,为来年讨个好兆头。没馅料做就把面团压扁下油锅也行。新年到了,当其他人来穷人家拜年时,穷人拿出那些小长方块来招呼朋友们,大家都感觉很新奇,品尝之下:"噢,那些小方块--酥、脆、入口即化!好吃极了。来年我们也要做,请问这个叫什么名字?"穷人细想后说:"因为配料有鸡蛋,入口即化的特点就像散了架似的,就叫蛋散吧。"

鸡仔饼

广州河南成珠酒楼因中秋月饼滞销,制饼师傅急中生智,把制月饼的原料按小凤饼的方法制作,并大胆地用搓烂的月饼和猪肉、菜心混合为馅料,再调以南乳、蒜茸、胡椒粉、五香粉和盐,制作出甜中带咸、甘香酥脆的新品种"成珠小凤饼"来,因其异味香脆而受到顾客青睐。小凤饼形状像雏鸡,故又称鸡仔饼。

油角

到过年时,油角就是间串门送礼、招待客人必备的过年食品,是为求来年的日子也像那只油镬似的-油油润润、富富足足。油角有大有小预示一家平安 。

糯米鸡

相传糯米鸡起源是解放前广州的夜市,最初是以碗盖着糯米鸡蒸熟而成,后来为小贩为方便肩挑出售,改为以荷叶包裹

为什么更多的人去了苏州?

本地生活体验

选择苏州,只为了那梦中的江南水乡。

在苏州,你可以找到独属江南的烟雨小巷,留住历史的昆曲评弹,更有属于现代的时尚生活。这是一个将古典和时尚完美结合的城市,一手奋斗,一手生活,你都可以拥有。

新晋网红城市

苏州越来越有成为网红城市的趋势。

受益于《都挺好》热播,苏州吸引了众多目光,她可古典可时尚的两面圈了一大波粉。剧中的景色,大都是取自实景,方便粉丝们打卡。

于是同德里小巷,食荤者所在的平江路,太湖明月湾古村,还有金鸡湖畔大裤衩等,都留下了探访的脚步,随之一起的,还有欢声笑语。

和城市一同成长

苏州成长的步伐正在加快,2019是关键的一年。

和房价几度暴涨同步的,是苏州发展的日新月异。GDP坐七望六,城市骨架随着地铁进一步拉大,就连短缺的高教资源也因为南大苏州校区,西北工大太仓校区等的落地,而有了很大提升,这些都是城市发展的原动力。

苏州一直渴望的机场,高铁枢纽和自贸区也有望在今年得到结果。这不光能补上缺失的短板,更能成为转型道路上的三部行星发动机,助力苏州的进阶式提升。

4月份是苏州园区成立25周年庆典,中新国家领导人都会出席,希望会上能传来好消息。

苏州发展好了,我们作为城市的组成部分,也能享受到城市发展带来的红利。不光是房产的增值,还有更便利的生活,更多个人发展机会,以及各项优质配套设施。

愿你早日来到苏州,开始新的生活,苏州必不会让你失望。

水果产地怎么找?

1、香蕉

主要产地:

中国是世界上栽培香蕉的古老国家之一,世界上主栽的香蕉品种大多由中国传去。香蕉分布在东、西、南半球南北纬度30°以内的热带、亚热带地区。世界上栽培香蕉的国家有130个,以中美洲产量最多,其次是亚洲。

中国香蕉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台湾、云南和海南,贵州、四川、重庆也有少量栽培。

广西以灵山、浦北、玉林、南宁、钦州为主产区;

广东以湛江、茂名、中山、东莞、广州、潮州为主产区;

台湾的香蕉以高雄、屏东为主栽区,其次是台中和台东等地;

福建主要集中在漳浦、平和、南靖、长泰、诏安、华安、云霄、龙海、厦门、南安、莆田、漳州(天宝)和仙游等县(市、区);

海南的香蕉主要分布在儋州、澄迈、三亚、东方等地,其中产量最多是东方。

2、荔枝

主要产地:

中国荔枝主要分布于北纬18-29度范围内,广东栽培最多,福建和广西次之,四川、云南、贵州及台湾等省也有少量栽培。亚洲东南部也有栽培,非洲、美洲和大洋洲有引种的记录。

广东:是中国分布荔枝最多的省,遍及全省80多个县市,重点产区为广州市郊的从化、增城、花县及新会、东莞、中山等,其次为新兴、惠东、深圳、惠来、普宁、高州、电白、琼山等县市。品种有三月红、玉荷包、妃子笑、黑叶(乌叶)、桂味、挂绿、糯米技、淮技、尚书怀等。

福建:产荔枝较多的有莆田、漳浦、龙海、福州、闽侯、福清等县、市;其次漳州、泉州、仙游、南靖、南安、永春等20多个县市,也有一定产量。品种有元红、状元红、兰竹、元香、陈紫等。

广西:产荔枝较多的有桂平、灵山两县,其次是横县、玉林、苍梧、隆安、平南、南宁、龙州、上思等20多个县、市。品种有丁香、黑叶、大糙、水荔等。

四川:荔枝集中产于川南数县,谈合江最多。品种有大红抱、涌木叶、青皮等。云南麻栗坡、普洱、蒙自、开远、新平、景洪、河口、元江等县有少量的栽培。

贵州:赤水、罗甸、望漠等县都有少量的栽培。

台湾:高雄、新竹、香山等地也有生产。

3、芒果

主要产地:

我国芒果的经济栽培地区有广东、广西、海南、四川、福建、云南、台湾、等省区。栽培最多的是海南省,分布在陵水、保亭、乐东。东方、昌江、崖县等,目前,年产约500吨。

四川的攀枝花市年产量近2万吨,广西的南宁、钦州、百色、玉林;云南的西双版纳、德宏、思茅;福建的安溪、漳州、云霄、厦门等地均有相当产量的芒果。

4、葡萄

主要产地:

世界各地的葡萄约95%集中分布在北半球,中国主要产区有安徽的萧县,新疆的吐鲁番、和田,山东的烟台,河北的张家口、宣化、昌黎,辽宁的大连、熊岳、沈阳及河南的芦庙乡、民权、仪封等地。

5、火龙果

主要产地:

海南的火龙果种植主要分布在琼海市、东方市、安定县、乐东县、海口市、三亚等,其中东方市和琼海市产量占据80%。

广西的火龙果种植主要分布南宁、百色、崇左、钦州、防城港、玉林等地,面积在16万亩左右。

除了海南、广西,广东和贵州,它们的火龙果种植面积也很大,达到12万亩以上。广东主要种植地区分布在珠三角区域,粤东北,粤西,广东主要自产自销,基本消化完,还得依靠外省供应。而贵州,主要产区在元江、红河、西双版纳,主要供应沿海发达城市。

详细介绍下潮州人的风俗习惯文化及风土人情?

潮汕风俗文化 潮汕,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广东与福建的交界处,虽历来为粤东、赣东南、闽西南的商品集散地中心,潮人却自嘲为“省尾国角”。潮汕地区一直是广东仅次于南番顺的第二文风鼎盛地区。潮汕风俗,是潮汕文化的一个内容。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对于好的习俗便继承下来,对于不好的陋俗就丢弃了。 <<潮汕除夕、春节习俗>>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职”之时。是日起,家家户户大扫除,用物和被帐都行清洗,谓之“采囤”。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户户制作各式稞品,以备过年之用。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赶回家团聚。除夕夜全家围炉吃团圆饭。饭后大人们给孩童、子女给父母上辈,分发“压岁钱”。是晚农家水缸要贮满水,米缸要填满米,灯火不能熄灭,以象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过年夜守岁之俗十分普遍。守候新春来临,新年钟声敲响,家家户户鸣放鞭炮。 农历年的最末一天称岁除,这晚上称除夕,潮汕习俗谓之“过年”。除夕前人们便忙碌张罗备办 各式年货了:买鸡、鹅、鸭、鱼、肉;添制新衣裳饰;新购家具、器皿;选购年画、春联等。尤其要买柑桔、青橄榄等水果作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亲友的佳果。 贴门神、春联。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每当除夕将至,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买春联,有雅兴者自己也铺纸泼墨挥春,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 送压岁钱。送压岁钱是潮汕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块红纸包着。这俗称为“压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特别有趣的是,小孩临睡前,父母必将一张大面值钞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后即将钞票取回。 吃团年饭。除夕将至,家家户户的住宅打扮得焕然一新后。主妇们便忙着准备做一年之中最丰盛、最富意义的团年饭。团年饭,顾名思义,是一家在过年时欢聚在一起吃饭,连故去的老祖宗也不忘记的。 迎财神,放鞭饱。近年来兴起的一项民俗活动,就是在于夜时分拜财神。按说,腊月二十四日诸神上天,人间的诸路神仙都上天“汇报工作”去了。 拜年,送“大吉”。拜年,又称为“拜正”。初一一早,人们起床穿好新衣后,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然后长辈再给后辈晓以期望。拜年的人,无论带了多少礼物,其中大桔(潮州柑)是不可少的。 迎神接福。正月初四是“神”或日“迎神”的日子。原来,年前腊月二十四日是“送神”日,下界诸神都在这一天升天向玉皇大帝朝贺述职,报告一年来下界人间行为的善恶。正月初四这天,再回到下界来继续监督人们,于是家家户户便在初四日迎接神的光临。 春节间的娱乐活动很多,如游神、游锣鼓、标旗和猜谜等。 <<潮汕元宵习俗>> 新春话花灯春节过后元宵节就来了,元宵古代称元夜,“夜”在古语中就是 “宵”。元宵是潮汕新年的第一个节日,俗称“喜节”、“灯节”。 始于西汉,汉武帝每逢正月便在宫中张灯结彩,以示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到了唐朝唐玄宗改一夜为三夜。苏味道有“正月 十五夜”诗:“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喷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平璋规定正月初八上灯,十七落灯,这十夜是我国最长的元宵灯节。 潮汕各县市每逢新春佳节也分别举办花灯展,其中潮州,澄海、普宁、揭西等在近年来就举办过大型灯展。广东首届民间艺术联欢节的盛会上,潮汕壮举的花灯也受到中外人士的欢迎。 近年来,潮汕花灯展,吸引了海外回国的乡亲和港、澳、台同胞,同故乡亲人观赏花灯,欢度新春佳节,还受到有关报刊和电视台、电台的重视。这一盏盏精致的花灯,上下争妍,水天焕新,令人留连忘返,撩人情怀。 元宵节插榕。在潮州的一些地区,特别是饶平县的农村的习俗,每年的元宵节,家家户户的门楣上都要插上榕树叶、竹筅、“毛车”、“杜必”之类的植物,以保平安。相传唐朝时候义军首领黄巢异常勇猛,刀剑一出鞘,剑影所及便头断人倒,人们闻之惊恐万分。一次,听说黄巢来了,村民纷纷出走。一个妇人背着一个孤儿,两手携着两个小儿子,跟着大家一起逃命。路上,迎面正遇上一位彪悍大汉,原来这位大汉就是黄巢的部下。他细观那妇人,知道是个善良之人。便对她说:“黄巢是个好人。带孩子们回去到了完宵节,取上榕树叶插于门楣上,自然会保平安的。”妇人回家后便照着办了。果然那年平安无事,以后这事便传开去。此后,每年的元宵佳节,妇人们和孩子们都很早地采来了榕叶、竹筅、“毛车”、“杜必”之类的植物插于门楣两边,说是“插榕健过龙”、“插竹筅养肥鸡”、“插毛车饲大猪”、“插杜必谷仓相叠”。有些妇女还特意把两片榕叶插在头上,孩子们则取一片夹在耳朵边。所有这些均表示人们向往吉祥之意。 <<潮汕清明节习俗>> 清明是我国二十四节候之一,也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清明按农历计就没定月没定日,但都在二月或三月;即上一年的冬至过了106天就是清明;按阳历计则为4月5日或4日(以当年二月平或29日而差异)。潮汕人过清明节,和全国各地的风俗活动有所异同,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食薄饼。清明食薄饼在潮汕很盛行,凡乎每家每户都不例外。薄饼分皮、馅两部分,皮是用面粉拌水搅成粘糊状,在热镬中烙成一张张圆形的熟面皮,其薄如纸。馅分咸、甜两种,由蛋、肉、肝类、腊味、香菇以及豆芽、韭菜等熟料混合成馅的称咸馅;用糖和麦芽糖经过特殊加工成为“糖葱”的为甜馅。食时用薄饼皮卷成贺筒状就食。潮汕人清明食薄饼是从古代的寒食节习俗沿变来的。清明日食薄饼,既有纪念寒食古俗的含义,也享用了一顿别具风味的美餐。 蒸朴籽稞。潮汕有种树叫相籽树(又叫朴丁树,属榆科),叶椭贺形,果实大如绿豆,味甘甜。传说先人在饥荒年,采此树叶充饥度荒。清明时节,气候转暖,草木荫茂,朴籽树叶满丛嫩绿。后人为不忘过去,便在清明节采此树叶,和米舂捣成粉,发酵配糖,用陶模蒸制成朴籽稞,有梅花型及桃型两种,也有叫碗酵桃的。稞品呈浅绿色,味甚甘甜,据说吃了可解积热,除疾病。 扫墓。清明节在潮汕各地上坟扫墓的习俗十分盛行。扫墓俗称“挂纸”,为与冬至扫墓有别也叫“挂春纸”。人们到祖宗墓地上填土整坟,扫除沙尘杂草,并在墓碑及墓堆上挂纸条,举行祭礼。不少侨胞,也都有清明回乡扫墓的习惯,以示不忘先人,不忘故土。自古以来,清明扫墓不光是纪念自己的祖先,对历史上为人民立过功,做过好事的人物,人民都会纪念他。 郊游踏青。清明期间,春临大地,桃红柳绿,莺飞草长,人们三五成群到野外去游玩踏青。这种风俗,很早便相沿下来,因而清明节又有踏青节之称,潮汕人同样也有清明日郊游踏青的活动。 有的地方还有斗鸡,踢球、踢键子、荡秋千、放风筝等项目,十分逗人。 <<潮汕端午节习俗>> 时至今日,端午节在中国人民中仍是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插艾挂蒲。人认为五月是“恶月”,多瘴气毒气,在门上插艾草、菖蒲是为了驱除邪气。人们认为把菖蒲挂在门楣上像一把锋利的宝剑,鬼就不敢登门骚扰了。又据宗懔《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采艾以为人,悬于门户上以禳毒气。”但潮俗今已少用艾草、菖蒲,而代之以“红花(石榴花)”、“菝草”,同样有驱邪避秽之用意。 赛龙夺锦。龙舟,顾名思义,就是像龙形的船。每年四月初一,就开始举行“龙舟出龛”仪式。因为每年赛舟后,这些龙舟总要架在各族的祠堂里,现在应该把龙舟请下来修葺油漆,然后下水开始练习。于是这一个月内,鼓声咚咚,处处可闻。船头像高高昂起的龙头,船舷和船腹分别涂上不同颜色。如果是新船,那么还必须举行祭龙头的仪式。过去,潮汕人赛龙舟还要举行开赛仪式:分别把龙舟划到妈祖庙前祭拜“龙尾爷”。龙首朝庙门,划进划退参拜三次,谓“三参灯”,祈求神灵保佑旗开得胜。比赛时,各龙舟如同长跑的运动员,在起点紧张待发,当发号枪一响,龙舟上的司鼓闻声起鼓,健儿挥臂划桨,那龙舟就如同离弦之箭,在水面疾飞。围观的人为自己的队员呐喊助威,有的甚至跳到水里,为队员泼水,使其精神抖擞。 吃粽子。粽子,潮汕地区叫“粽球”。潮人嗜吃粽子,不但端午节有吃粽子之俗,无论冬夏,四时皆有吃粽子的兴趣。因而小吃店、点心店里经常可以看到有粽子卖。在连饭都吃不饱的年代,它当然是令人垂涎的美味了。吃粽子的习俗,汉时已有,不过那时是用竹筒装米煮成的“筒粽”。到魏晋时,才有形似现在的粽子,那时叫“角黍”。粽子只不过是当时一种夏令食品而已,不一定是端午节才吃。《荆楚岁时记》便云:“夏至节日,食粽。”原亦与屈原无关。 <<人日节 七样羹>> 正月初七,潮汕人有吃“七样羹”习俗。这风俗源远流长,在中国至少有两千年的悠久历史。西汉东方朔的《占书》上载:“岁正月一日占鸡,二日占狗,三日占猪,四日占羊,五日占牛,六日占马,七日占人。”所以正月初七也称为“人日”。而且《占书》还说:正月初一晴,鸡则繁育,阴雨则鸡不繁。二日的天气好坏兆狗,三日兆猪……以此类推,至正月初七,如果天晴,则表示人丁兴旺。 <<“鬼节(民间)”“中元节(道教)” “盂兰盆会(佛教)”>> 传说,从七月初鬼门关开门,地府的孤魂野鬼纷纷跑到人间游荡。于是,人们在中元节这一天除祭祀先人外,还要大规模赈济孤魂野鬼。据《乾淳岁时记》载:“七月十五日,道教谓之“中元节”,各有斋蘸等会。僧寺则以此日作盂兰盆斋,而人家也于此日祀先。”潮汕各乡村在这一天,往往于村头巷口搭起高棚,设起普渡坛。普渡坛中央悬挂着“盂兰盆会”的横幅或三官大帝像。在坛前方摆上下两层桌子:上桌放一个斗灯,下桌放神像、香炉之类。斗灯内放白米、铜镜、古剑、小秤、剪刀、尺……以示避邪。坛前放一排长桌,供民众摆牲礼用。差不多到中午时刻、家家户户都挑起三牲、面馃、水果等来祭祀,法师高坐祭坛之上,摇铃诵经。当诵完一遍后,便将座边的面馃、大米撒向四方。这样反复做几次,这种仪式称为“放焰口”。法师诵经是使他们的喉咙扩大,能咽得下食物。在法师撤面、米时,围观的人必一哄而抢。据说, 抢到这些东西意味着有福气、财气,特别是那几个重达一斤多的面馃,更被认为是大财气而成了抢的对象。过去,人们生活贫困,这些抢到的东西往往被人们带回家当口粮。现在口粮富足,人们便带回家去喂猪。据说,用这些东西喂猪,能使猪日大千斤夜大八百。潮汕俗语说:“放掉面桃去抢饼,面桃无了饼也无。”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当法师撒下饼时,抢到面桃的往往放下面桃去争夺饼,结果面桃被人捡走,饼也抢不到,两头落空,过去,也有在高高的施孤棚上放一些祭品,祭完让人去抢。于是,这些东西成了生活贫困者的抢夺目标。当鞭炮声响,他们往往奋不顾身,而身体赢弱者往往只能望着施孤棚干着急。小规模的普渡则是在午后。午后,人们抬凳搬桌,放在家门口,然后将祭品放在上面。祭品上遍插香火,并且 将香火插满沟边路旁,意思是遍济四方的意思。这些香火是祭祀“孤爷”(孤魂饿鬼的美称)的,不允许小孩乱动。因此,大人往往吓唬小孩说:“若是偷拔香火,半夜要尿床的。”但总有调皮的小孩将大人的话当作耳边风,大把大把地将香火拔走,用来编东西玩。 <<潮汕中秋民俗>>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因此日恰是三秋之半,故而我中秋。在潮汕,有各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 芋头祭祖先。潮汕有句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畏。”八月中秋,天高月朗,银河灿烂。银河,潮汕人称为河溪,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广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而成风,至今犹存。 拜月。潮汕各地中秋拜月,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所以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她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这一季节,潮汕水果应市品种甚多,有柚子、香蕉、杨桃、柿、梨、菠萝等等。民间还广泛流传八月十五杀鞑子的故事,当时元朝统 治者规定每家都要住上一个蒙古兵,受汉人供养,监视汉人的行动,只允许三家共用一把菜刀。百姓恨极了,便趁着八月十五吃月饼的机会,把相约动手杀鞑子的纸条,放在月饼馅子里,使当晚举事成功。 后人就把这一天,当作反抗民族压迫的纪念日。 烧塔。中秋夜烧塔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民间还有赛烧塔规例,谁把瓦塔烧得全座红透则胜,不及的或在燃烧过程倒塌的则负,胜的由主持人发给彩旗、奖金或奖品。据传烧塔也是元朝末年,汉族人民反抗残暴统治者,于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的由来。 <<潮汕重阳民俗>> 祭祖。重阳节习俗。潮俗在重阳节祭祖的都是家境比较清贫者,他们无力在每个祖先的忌辰都祭拜,便在这一天做个总的祭拜,求得祖宗谅解。 登高。随着岁月流逝,重阳登高习俗中的迷信观念日益淡漠,而登高习俗被赋上新气息。九月九日正值仲秋季节,天高气爽,云淡山青,金桂飘香。当此之时,邀请亲朋好友,欣然结伴出游,登高环望,极目天舒。那漫山红叶,金黄果实,各种风光尽收眼底,顿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 放风筝。潮俗说:“九月九,风筝仔,满街走。”说的是潮汕人在这一天的一项特殊习俗:放风筝。潮汕地区春夏多雨,冬天太冷,秋天最宜室外活动。金秋季节,秋风送爽,蓝天下飘着一只只造形别致的风筝,使人觉得生活充满生机,全然没有北方秋天的萧瑟景象。潮汕地区的风筝不似潍坊风筝有名,但放风筝之俗较为普遍。风筝多是小号的,削竹篾为架,糊上各种质量的白纸,再在自纸上画上各种图案。 食“九皇斋”潮汕重阳节保持中国传统的风俗,如高人雅士登高游赏,饮酒赋诗,老百姓翻晒衣物书籍、椅柜颇有古意。潮安、澄海且有一处结缘风习,即炸油麻丸分送亲友。丸与缘同音(粤语读音),意在结缘。另旧时潮州戏班自初一日起至初九晚上要食斋,称食九皇斋。自初一日起全班人员穿白衫裤,天天焚香敬奉,初九晚上,全体敬拜(连同玄武山佛祖和戏神田元帅一起拜)。民间也有拜九皇者。但在泰国潮籍华侨裔食九皇斋却很隆重,自初一至初九或初十,普遍有食九皇斋,祀拜皇神之俗。他们所祀的九皇神,与中国神书上所说的北斗辰宿不同,也与潮汕本土民间传说的人皇九个头,有九个兄弟,分管九州的九皇神不同。他们拜的九皇神,传说原是九个贼,后被观音大士收服,改邪为正,大慈大悲,做了许多善事,成为佛门的大弟子,而受人们的崇拜,构成了有异于本土的潮汕华侨民俗的一部分。 <<潮汕冬至习俗>> 冬至,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同时也是潮汕地区民间一个大节日,有“小过年”之俗称。 潮汕各市县冬至之习俗基本相同,都有祭祖先、吃甜丸、上坟扫墓等习俗。 祭拜祖先,潮汕民间,在这一天备足猪肉、鸡、鱼等三牲和果品,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后家人围桌共餐,一般都在中午前祭拜完毕,午餐家人团聚。但沿海地区如饶平之海山一带,则在清晨便祭祖,赶在渔民出海捕鱼之前,意为请神明和祖先保佑渔民出海捕鱼平安。 吃甜丸:此习俗几乎普及整个潮汕地区,但这个习俗还包含着一个有趣的陋俗:人们在这一天把甜丸祭拜祖先之后,拿出一些贴在自家的门顶、屋梁、米缸等处。然而,这个“到处贴甜丸”的陋俗毕竟行不久,它不仅不卫生,而且有损美观和十分浪费,也就自然消亡了。而这个“吃甜九”的习俗则一直流传至今。潮汕还有“吃了冬节圆多一岁”的俗谚。 上坟扫墓:这是冬至另一项活动。按潮汕习俗,每年上坟扫墓一般在清明和冬至,谓之“过春纸”和“过冬纸”。一般情况,人死后前三年都应行“过春纸”俗例,三年后才可以行“过冬纸”。但人们大多喜欢行“过冬纸”,原因是清明时节,经常下雨,道路难走;冬至时则气候好,便于上山野餐。冬至这个“上坟扫墓”是纪念先人艰苦创业和“吃甜丸”是预示来年又获丰收的习俗,自然就沿袭下来。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