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中学元旦放假吗学生,陈琪默丹的作品价值如何?
所谓的国家级画家就是在中国有广泛影响力的画家群体,画作也很有名气的人,中国具体有国家级画家多少人无法统计,根据时代顺序举例如下: 任伯年 任伯年[2],1840年生,1896年卒,浙江山阴(今绍兴)人。任伯年是我国近代杰出画家,在“四任”之中成就最为突出,是海上画派中的佼佼者。他的杰出艺术成就受到世人瞩目。 英国《画家》杂志认为:任伯年的艺术造诣与西方梵高相若,在19世纪中为最具有创造性的宗师。 吴昌硕 吴昌硕(1844-1927),浙江安吉人。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多别号,常见者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石尊者等。我国近代金石、书、画大师。著有《缶庐集》、《缶庐印存》。 齐白石 齐白石,1864年元旦(出生于湘潭县白石铺杏子坞),1957年9月16日病逝于北京,终年九十四岁。 黄宾虹 黄宾虹(1865-1955)现代杰出画家。名质,字朴存、朴岑、亦作朴丞、劈琴、号宾虹、别署予向、虹叟、黄山山中人等。安徽歙县人,出生于浙江金华。 潘天寿 潘天寿(1897~1971),浙江宁海人。潘天寿原名天授,字太颐,号寿者。晚年号雷婆头峰寿者。 潘天寿年青时自感“无干事之才,只有书画尚能胜任”,因而在诗、书、画、篆刻等方面深入探研。 张大千 张大千(1899~1983年),四川内江人,祖籍广东省番禺。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己亥)5月10日(农历四月初一),大风堂画派创始人之一。他出生在四川省内江县城郊安良里象鼻嘴堰塘湾的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 李苦禅 李苦禅(1899~1983)原名英杰,后改名英,号励公,生于山东省高唐县。我国当代杰出的大写意花鸟画家、书法家、人民的美术教育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李可染 李可染[2](1907~1991)江苏徐州人。13岁从师乡贤钱食芝学习传统山水画,16岁入上海私立美专学习。1929年以优异的成绩入杭州(国际)西湖艺术院,破格录取为研究生,师从林凤眠等教授,研习西画。1943年应聘为重庆国立艺专讲师,从事中国画教学、创作和工作。1946年应徐悲鸿之聘为国立北平艺专中国画教授,同时师从齐白石、黄宾虹,潜心于民族传统绘画的研究与创作。 新中国成立后、他进一步致力于中国画艺术的革新,将"可贵者胆,所要者魂"为座右铭,开一代山水画宗师。1979年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文联委员,并被任命为中国画研究院院长。1978年起当选为第五届、第六、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傅抱石 傅抱石,我国著名画家,“新山水画”代表画家。原名长生、瑞麟,号抱石斋主人。1904年10月5日生于江西南昌,祖籍江西新余。少年家贫,11岁在瓷器店学徒,自学书法、篆刻和绘画。1925年著〈国画源流概述〉,1926年毕业于省立第一师范艺术科,并留校任教。1929年著〈中国绘画变迁史纲〉,1933年在徐悲鸿帮助下赴日本留学。1934年在东京举办个人画展。1935年回国,在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抗日战争期间定居重庆,继续在中央大学任教。1946年迁南京。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美协江苏分会主席、江苏省书法印章研究会副会长。 徐悲鸿 徐悲鸿[2](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原名寿康,江苏宜兴屺亭镇人,中国画家、 徐悲鸿代表作《愚公移山》 美术教育家,擅长画马。他是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者。出身贫寒,自幼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1912年17岁时便在宜兴女子初级师范等学校任图画教员。1916年入上海复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并自修素描。1917年留学日本学习美术,不久回国,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1919年赴法国留学,考入巴黎国立美术学校学习油画、素描,并游历西欧诸国,观摩研究西方美术。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鲁石 鲁石先生是一位以花鸟画著称的画家。原名杜广廉,又作杜冰,斋号观月楼,1937年生,1966年毕业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受教于潘天寿,吴弗之,诸乐三,陆抑非诸先贤,并曾受到李苦禅,吴作人,赖少奇,王个移等大师的指点,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教授。鲁石先生的画风豪放雄浑,气势磅礴,画面绚烂强烈,苍苍郁郁,无论是大画或者小画,整幅画面墨气萦绕生机勃勃,个人面貌十分强烈。多年的艺术浸染加上自身的刻苦自励,使他兼具北方画派的粗犷豪爽和南方画派的细腻精致。李苦禅先生说:‘鲁石的画墨气好,有扎实的基本功,正统国画也’。赖少奇先生也赞叹道:‘鲁石的画很有大家风范’。吴作人先生说:“看鲁石作画是一种享受、其神、其韵、其境确非一般。” 近些年,鲁石的作品在国内引起较大反响,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国内外数十家博物馆、美术馆均收藏其作品。 范曾 范曾,江苏南通人,1938年生于书香之家,自幼即学习历史、文学和绘画,1959年考入天津南开大学历史系。 刘大为 刘大为,男,汉族,山东诸城人,1945年生,198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研究生班。 臧伯良 臧伯良,别名臧连良。(误传名藏伯良、藏连良) 1960年生于北京,少年拜著名画家张丽为师,研习素描、速写、油画。 1973年10月参加《北京市青少年画展》获二等奖,1976年12月参加《北京市青少年迎新年画展》,作品素描《英明领袖华主席》获一等奖。 19岁后先后得到李可染、何海霞、黄胄、吴冠中、董寿平、梁树年、白雪石等老一辈艺术大师的亲授。1978年进入中央美术学院高级研究班学习,后改攻重彩水墨画。1986年北京画院研究班毕业。 原某画报社美术摄影部主任,职业画家,中国国际美术交流协会理事,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会员。 1984年与著名画家胡爽庵合作《梅竹图》,1984年创作《大千先生观瀑图》,张大千先生大陆弟子著名画家田世光教授、梁树年教授、刘力上教授、著名画家胡爽庵题词。 古元 古元1919年8月5日出生于广东中山县那洲乡(现属珠海市)。1932年 考入广东省立第一中学(广雅中学)。1939年 进入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系第三期学习。1941年 在“鲁艺”担任美术工场木刻组长,兼任部队艺校美术教员。1942年 参加延安整风运动和“延安文艺座谈会”,参加“全国木刻展”,引起各界和国际舆论注目。 1944年 “鲁艺”美术工场改为研究室,任研究生、创作组长,被选为“甲等文教模范”。 黄胄 黄胄,字映斋。因其父四十多岁方得此子,取乳名“老傻”,以求平安。“黄胄”是初中时自己起的笔名,以后一直沿用此名。曾用名梁叶子、苗迪。文革中作品曾题名梁蓬、梁泉。 周思聪 周思聪(1939~1996),中国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天津市宁河县人。1955 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附属中学,1958 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曾得到李可染、蒋兆和、叶浅予、刘凌仓、李苦禅等诸位名师指点, 周思聪代表作《人民和总理》 1963年毕业后分配到北京中国画院(今北京画院),为北京画院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周思聪受过严格的艺术训练,擅长水墨人物画,兼及花卉,偶作山水。自80年代起,她又致力于自身画风的变革与探索,在作品中引入西方现代艺术表现形式,同时对笔墨加以提炼和强化,使之更为精练,并富有意趣。 代表作品中国画《人民和总理》获1979年建国30周年全国美展一等奖。1985年创作《正午》获第6届全国美展铜质奖。 宋涤 宋涤笔名建公, 1945年出生于今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自幼在北京读书。 1968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画家,开创了一代中国画的写实主义新风。 1960年投师李苦禅、许麟庐先生,学习写意花鸟。1963年考入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学习工笔花鸟、人物。 黎雄才(1910-2001.12)男,汉族,广东肇庆人。我国当代杰出的国画家、美术教育家,岭南画派卓有成就的代表人物。 自幼酷爱绘画,后从师高剑父,入“春睡画院”学习,数年后得高剑父资助留学日本,历时四载见闻益广,艺事大进。1924年,他就读于肇庆中学。1926年拜高剑父为师,翌年入高剑父的春睡画院学习,并一度在广州烈风美术学校兼习素描。1932年,得到高剑父资助,赴日本留学,入东京美术学校学习日本画;1935年毕业归国,任教于广州市立美术专科学校。1943年,受聘于重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任副教授。1948年任广州市立艺术专科学校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先后任华南文艺学院、中南美术专科学校、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副院长兼中国画系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副主席。三十年代初作品《潇湘夜雨》获比利时国际博览会金奖,《寒江夜泊》、《珠江帆影》入选芝加哥“当前进步博览会”和德国柏林举办的“中国美术展览会”。其中〈珠江帆影〉为德国博物馆收藏。 叶浅予 叶浅予(1907.3.31 -1995),浙江桐庐人,从事画教学和以舞蹈、戏剧人物为主的国画创作,中国漫画和生活速写的 叶浅予奠基人。曾任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央美院教授。擅人物、花鸟、插图、速写等。曾为矛盾小说《子夜》、老舍剧本《茶馆》等书插图,出版个人画集多种。 创作长篇漫画《王先生》、《小陈留京外史》、组画《天堂记》等,著有《画馀记画》和《十年恶梦录》 。 1936年出版《旅行速写》《浅予速写集》。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叶老就由漫画转向中国画。综观叶老一生,在中国画人物画创作上致力最勤,为衰落的人物画贴近现实生活反映时代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启功 启功,1912年7月26日生, 字元白,也作元伯,中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古典文献学家、书画家、文物鉴定家、红学家、诗人,国学大师。满族,爱新觉罗氏,是清世宗(雍正)的第五子和亲王弘昼的第八代孙。 蒋兆和 蒋兆和(1904—1986)被称为20世纪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的一代宗师,中国现代画坛独领风骚的艺术巨匠。 刘海粟 刘海粟(1896-1994年) 。祖籍安徽省凤阳,生于江苏省常州。 自幼酷爱书画,1912年11月与乌始光、张聿光在上海创办现代中国第一所美术学校“上海国画美术院”任校长,并取苏轼“渺沧海一粟”词意,改名“海粟”。首创男女同校,采用人体模特儿和旅行写生,被责骂为“艺术叛徒”,但得蔡元培等学者支持。1918年到北京大学讲学,1919年到日本考察美术教育,回国后创办天马会。 朱屺瞻 朱屺瞻先生(1892-1996)清光绪十八年五月初二生于江苏太仓浏河新镇,名增钧,号起哉、二瞻老民。 赵望云 (1906-1977)中国现代著名国画家,长安画派的创始人之一。河北省束鹿(今河北省辛集市)人。曾任西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文物处处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陕西省美术家协会首任主席、陕西省人大代表、陕西省政协委员、陕西省文化局副局长等职。 赵望云除了对现代山水、人物画方面取得成就之外,对于家畜动物的描绘也有新的创造。特别是他画的毛驴、造型准确。笔简墨润、形象生动、活泼可爱,所以解放前人们送给他一个雅号--“赵望驴”。当今画驴名家黄胄,就是在他的影响下而有所发展的。 ” 黄君璧 (1898—1991),广州南海人;原名允瑄,晚号君翁,本名韫之,以号行,广州南海县西樵人; 吴作人 吴作人(1908—1997),安徽省泾县人, 1950年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兼教务长,1955年任副院长,1958年出任院长,1979年任名誉院长。曾当选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副主席。1979年当选中国文联副主席,1985年当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1984年法国政府文化部授予他“艺术与文学最高勋章”,1985年荣获比利时王国王冠级荣誉勋章。 吴作人为“中国水墨画”的开拓了新的风貌,从理论和实践上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是我国当代美术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代杰出的美术家和美术教育家。 钱松岩 ( 1899.9~1985.9),当代画家。江苏宜兴人,曾任江苏省国画院院长、名誉院长,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顾问,第四、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是当代中国山水画主要代表人之一。 宋文治 宋文治(1919—1999)师从张石园学习“四王”,拜吴湖帆为师,并向陆俨少、朱屺瞻请益打下深厚的传统功底;1957年在江苏国画院从事专业山水画创作,博取众长,形成了独特的风格;60岁后以“泼彩”和其他新技法启发,作品气息清新,妙趣横生;曾经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江苏美协副主席,江苏文联委员,南京大学教授等职;代表作品有《江南春潮》、《山川巨变》、《梅园长春》、《江南春潮》等;出版有《宋文治作品选集》、《宋文治画集》等。 黄永玉 1924年7月9日出生在湖南省凤凰县城沱江镇。土家族人。笔名黄杏槟、黄牛、牛夫子。土家族人,受过小学和不完整初级中学教育。因家境贫苦,12岁就外出谋生,流落到安徽、福建山区小瓷作坊做童工,后来辗转到上海、台湾和香港。14岁开始发表作品,以后一段时间主攻版画,其独具风格的版画作品饮誉国内外。十六岁开始以绘声绘色画画及木刻谋生。曾任瓷场小工、小学教员、中学教员、家众教育馆员、剧团见习美术队员、报社编辑、电影编剧及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朱宣咸 朱宣咸(1927年——2002年),中国画画家、木刻版画家、漫画家与美术活动家。 20世纪40年代初起从事中国画,中国新兴木刻版画与时政漫画,由浙江到上海直接参与鲁迅发起的新兴木刻版画运动,1946年加入中华全国木刻协会;1948年在近代史上著名的“《观察》事件”中被捕;1949年与刘开渠、杨可扬、张乐平、(郑)野夫、庞薰琹等代表上海美术界在上海《大公报》发表了迎接解放的“美术工作者宣言”,该宣言的发表也意味着国统区美术和上海近代美术史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同时,进入中华全国美术协会、中华全国木刻协会、中华全国漫画协会“联合办事处”,参与了上海解放初期美术事业的筹备建设工作;此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9年底随军到重庆。1951年起任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今中国美术家协会前身)重庆执委,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在重庆市美术家协会成立时被选举为首任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是成立重庆市美术家协会的筹备人,成立重庆国画院的发起人、顾问,成立重庆美专校的创始人、校长。作为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美术事业的重要开拓者之一,对于建立、推动和促进20世纪中期与后期重庆美术事业的繁荣、发展与走向全国作出了重要贡献;被政府授予“献给共和国创立者”勋章。 于非闇 于非闇,原名于照,字非厂,别署非闇,又号闲人、闻人、老非,山东蓬人,母系为爱新觉罗氏。1889年3月22日生于北京,1959年7月3日卒于同地。早年随王润暄学画,1912年入师范学校学习,后任教于私立师范学校、私立华北大学美术系、私立京华美术专科学校、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兼任古物陈列所附设国画研究馆导师。1935年起专攻工笔花鸟画,任职于故宫古物陈列所,临摹、研究了大量古代绘画,打下了较深的传统根基。1949年后任中央民族美术研究所研究员 谢稚柳 谢稚柳(1910-1997)江苏常州武进人,原名稚,字稚柳,后以字行,晚号壮暮生,斋名鱼饮溪堂、杜斋、烟江楼、苦篁斋。擅长书法、缓画及古书画鉴定。少曾任中央大学教授,历任上海市文物保护委员会编纂、副主任,上海市博物馆顾问,中国美协理事、上海分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上海分会副主席,国家文物局全国古代书画鉴定小组组长,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等。著有《敦煌石室记》、《敦煌艺术叙录》、《水墨画》等,编有《唐五代宋元名迹》等。在书画鉴定上与徐邦达,启功二先生齐名。 张善孖 张泽(1882-1940),字善孖(一作善子,又作善之)号虎痴,四川内江人。曾任上海美专教授。与八弟张爰(大千)同寓上海,领袖风雅,又二难之目。善画山水、花鸟、鱼虫、走兽、尤精画虎。画有十二金钗图,写虎各种形态,各摘西厢记词句题之。如“临去秋波那一转”、“怎么回不过脸来”、终日价情思睡昏昏“等,以寓美人猛虎之意。抗日战争后,游美,举行画展募捐,返国卒于重庆,年五十九。 亚明 亚明(1924~2002年),安徽合肥人。原姓叶,名家炳,号敬植,后改名亚明。历任无锡市美协主席,江苏省美术工作室主任,华东美协理事,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中国美协江苏分会主席,中国美协常务理事,香港《文汇报》中国画版主编,南京大学艺术研究中心教授。 出版有《访苏画辑》、《亚明作品选集》、《亚明画集》、《三湘四水集》、《亚明近作选集》、《当代名家中国画-亚明》等。 王雪涛 王雪涛,中国现代著名小写意花鸟画家。1903年12月31日出生,1982年11月24日逝世,河北成安人。原名庭钧,字晓封,号迟园 。自幼喜绘画,1918 年入保定直隶高等师范附设手工图画科, 毕业后到小学执教。 董寿平 董寿平(1904--1997) ,原名揆,字谐柏,后改名寿平。男,汉族,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人,祖辈皆为当地丹青高手,家中 藏书甚富。 张仃(1917—2010),号它山,辽宁黑山人;著名国画家、漫画家、壁画家、书法家、工艺美术家、美术教育家、美术理论家;曾担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全国壁画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黄宾虹研究会会长,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院长,曾任《1949—1989中国美术年鉴》顾问。 霍春阳 霍春阳,1946年出生于河北,1969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至今。现为天津美院中国画系主任、教授。 朱新建 朱新建,1953年生于南京。1980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并留校任教。现为中国美协会员。1987年为上海美术电影厂、中央电视台设计动画片《老鼠嫁女》、《金元国历险记》、《皮皮鲁和鲁西西》的人物造型。作品多次在国内外举办个展,参加重要展览。曾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银奖。出版有《笔墨随心》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版;《水墨小品》、《戏曲人物》广西美术出版社,2000版等多种画集。 王泰戈 王泰戈,字天翼,啸林斋主人,善画虎、狮、豹、熊、熊猫等,素有虎王之称。他不求功名,只是把所有收入全部投入到写生创作上,他经常出现在世界各地野生保护区及动物园,这也是他人生最大的追求。一幅好作品需要投入全部精力去创作,整个创作过程的心里满足感只有艺术家本人能体会到,虽然很苦很累很危险,但他一直在按自己的方式去面对他精彩的艺术人生。 于志学 于志学,冰雪山水画创始人,现任黑龙江省美协名誉主席、黑龙江省画院荣誉院长、、中国美协理事、中国美术创作院创作研究员、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副会长、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2006 年荣获黑龙江省委宣传部颁发的“文艺终生成就奖”。现已多次出版了《于志学画集》。 王镛 王镛,别署凸斋、鼎楼主人等。一九四八年三月生于北京,山西太原人。一九七九年考取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李可染、梁树年教授研究生,攻山水画和书法篆刻专业,一九八一年在研究生毕业展中获叶浅予奖金一等奖并留校执教。现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书法艺术研究室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和发表,被多家美术馆、博物馆收藏,并出版专集数种。现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东方美术交流学会副理事长。 吴冠中 吴冠中,1919年生,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中国画家,中国绘画大师,杰出中国国画家,油画家,中国流艺术家,美术教育家。1942年毕业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曾任教于国立重庆大学建筑系;1946年考取教育部公费留学,1947年到巴黎国立高级美术学校,1950年秋回国,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袁运甫 袁运甫,1933年5月生,江苏南通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政协委员。1949年就读于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现改名中国美术学院)。195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195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即任教,合并清华大学成立美术学院后继续任教,并担任新开拓的公共艺术学科博士生导师。 陈玉先 陈玉先,男,1944年生于安徽省。中国现代著名的国画家、美术家。擅水墨舞蹈人物画。其作品灵动飘逸、至柔至美,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浪漫现实主义艺术风格。五彩缤纷 2007年作
你家乡中元节有什么习俗吗?
中元节[1] ,俗称鬼节、施孤、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三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也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中元节有放河灯、焚纸锭的习俗。农历正月十五日称上元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部分地区在七月十四日。中元节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节,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时行礼如仪。七月十五上坟扫墓,祭拜祖先。海外华人华侨在清明、中元、冬至和年兜这四节会寄批银,否则便会被人认为是对祖宗不敬,对长辈不孝,对妻子不负责任的不成器之下等人。传说中元节当天阴曹地府将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成为中国民间最大的祭祀节日之一。[1]
农历七月十五是传统节日 中元节 。中元节本是祭祀 地官 的节日。古人以正月十五为 天官 生日,故定为 上元节 (即 元宵节 ),七月十五为地官生日,故定为中元节,以十月十五为 水官 生日,故定为 下元节 。
到后来,民间又流传七月十五地府开门放鬼魂的传说(部分地方是七月十四,比如广东),于是中元节渐渐具有了 “鬼节” 的意味。又适逢佛教超度亡魂的 “盂兰盆节” 也在这一天,所以七月十五便成了一年之中阴气最重的节日。
在汉魏六朝以前的观念中, “地府” 的所在是 泰山 ,因为泰山府君掌管着人间的生死,而人死后要为泰山府君干活。
《搜神记》 里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一个叫胡毋班的人走在泰山,突然被一个红衣人带进了泰山府君的宫殿。泰山府君让胡 毋 班给阳间的女婿河伯送信。谁知胡 毋 班死去的老爹见到儿子,也要求他向泰山府君求情免了苦力。泰山府君因胡 毋 班有功,便放了胡 毋 班老爹并让他做土地爷。谁知过了几天胡 毋 班的孩子都死了,原来是胡 毋 班的老爹想念孙子,把他们招到地下。
《搜神记》的时代还没有阎王。而汉末魏晋 佛教 传入中国后,鬼的居所才变成了我们熟悉的 “地狱” 。“地狱”的说法较早见于东汉安世高所译 《十八泥犁经》 ,而我们的 “幽冥界” 的传说,大致是由佛教地狱传说与民间地府传说结合改造的产物。
至于我们熟悉的 酆都城 ,这是由于托名 葛洪 的《枕中书》中认为罗酆山是人死后的聚集地,而后人只是用四川省酆都县来附会这个地方。
中国有着慎终追远,事死如生的传统,“鬼”在中国文化中也意味着逝者以另一种形式存在并影响着我们。《韩诗外传》说“鬼者,归也”,《礼记·祭义》说:“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骨肉毙于下,阴为野土。其气发扬于上为昭明。”
在古人眼中,鬼只是生命的回归,回归并不等于终结,而是回到未有生命之前的寂静和暗涌。
其实,我们习惯的说法“阴魂不散”是不正确的,因为古人认为,人的肉身才是阴气的聚集,人的精神却恰恰是阳气的律动,肉身叫“魄”(比如“体魄”一词),精神叫“魂”,魂属阳,魄属阴。灵魂脱离了阴森重浊的臭皮囊(魄),自然变得阳光灿烂,虎虎生风。“阴魂”其实恰恰是“阳魂”。
对死亡的恐惧常常影响了我们对灵魂的看法。但假如我们能正确地认识灵魂的性质,我们也就能正确地认识死亡。有一个故事很好地解释了这个道理。
《左传》 里记载,春秋时郑国一度闹鬼,不少人夜间都见到刚去世不久的上卿良霄的鬼魂出现。郑国国君于是请教 子产 ,问世间是否真的有鬼。子产说:
“有。灵魂属阳,魄属阴。属阳的灵魂寄居于属阴的魄中。如果一个人生存条件良好而又有所作为,魂魄就变得强大。所以,即便是布衣蔬食的平民百姓,他们仍然可以变为厉鬼,何况良霄三世公卿,取精用弘(成语“取精用弘”就出自这个故事),他的灵魂显然更加有力量也更加持久。我们看到他的灵魂,又有什么奇怪呢?”
这种“灵魂不死”的观念,古希腊 柏拉图 的 《斐多》 篇也提出了,并且成为了 基督教 灵魂论的先驱,正因为如此,苏格拉底在临刑前慷慨陈词:“我去死,你们去生。哪个更好,只有神知道。”也正因为如此,古罗马大政治家加图读着柏拉图的《斐多》篇,安详地结束了生命。
子产和柏拉图的讲述其实告诉我们,我们不应该只看到灵魂(鬼)的阴森可怖,我们还应该看到灵魂(鬼)的强大,看到生命的生生不息,一阳来复。
笔者认为,古人“天人合一”的内涵,除了哲学老人 汤一介 老先生“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身心之间的和谐”之外,还应该加上人鬼之间的和谐。而人鬼和谐的本质就是人与历史的和谐,是过去与现在的和谐。
虽然 孔子 说“未知生,焉知死。未知事人,焉知事鬼。”但孔子并不是认为鬼和死亡就不重要,而是认为在安顿好生命,把握好当下的情况下,讨论死亡和鬼神才有根基。 人是基础,而鬼是超越,生是前提,而死是净化。这就是生死人鬼的辩证关系。
虽然鬼和灵魂是一个庄严的话题,但由于它的神秘性和虚幻性,它也是各种民间故事取之不尽的宝库。可以说,每个中国孩子都是听着老人讲的各种鬼故事长大的。
千百年来,鬼是文学艺术家的“宠儿”,在他们笔下诞生了无数人鬼情未了的旖旎缠绵、夜访吸血鬼的悬疑惊悚,宋定伯捉鬼的壮伟,有钱能使鬼的世故。不管是和谐还是敌意,是喜感还是悲情,这种沟通两界的奇妙景观,不能不说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一种蔚为壮观的民间范式。
这些鬼故事中,鬼的形象各种各样,有的善良,有的凶残,有的搞怪,有的猥琐,而人鬼关系大致可以分为敌对关系、和谐关系和喜剧关系。其实喜剧关系也可以归入和谐关系,而敌对关系也常常以喜剧收场。下面就分享几个有趣的鬼故事。
晋朝时有个 阮瞻 ,不相信有鬼,他有一个著名的推论:“假如人会变成鬼,那人穿的衣服也会变成鬼吗?” 后来有一天晚上,一个“人”找上门来对阮瞻说:“你认为世上没有鬼吗?我就是鬼。”阮瞻吓了一大跳,这一跳可吓得不轻,没过多久阮瞻就被吓死了。
这个故事里,人与鬼当然不算和谐,但也不算对立,因为鬼只是想吓一吓阮瞻,没想到阮瞻自己不争气,哏儿屁了(北方话“死了”),死得既不伟大也不光荣,和生前言之凿凿的气概形成鲜明对比。
与阮瞻类似的一个故事发生在年轻的大学问家 王弼 身上。王弼有一次注解《周易》,参考前人 郑玄 的著作,他说了句“郑玄这个死佬,水平也不过如此吧。”有一天,郑玄的鬼魂找上门来,说:“你小子胆挺肥哈,敢说我的不是?”王弼也吓尿了,没过多久就结束了二十郎当岁的生命。
估计王弼是晚上讲的那句“死佬”,忘了“白天不说人,晚上不说鬼”的古训,结果应验了。所以“晚上不说鬼”的禁忌,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的。
当然,讲这个故事的人一定是个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学者,知道郑玄王弼学术之间的对立,竟至于需要通过鬼现身来解决。
虽然儒家主流思想中鬼是严肃的,是需要“敬而远之”的,但民间文学的鬼却不仅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有人的贪婪、猥琐、懒惰等缺点。最典型的要数我们常说的那句话“有钱能使鬼推磨”。
这句话是对刘义庆 《幽明录》 里一个故事的概括:
有一个新死的鬼十分瘦小,遇到地狱里肥肥胖胖的鬼同伴,很是羡慕,问他如何增肥。胖鬼告诉他:如果到人间吓一吓人,人们就会害怕,就会供奉祭品。你把这些祭品都吃了,就可以像我一样肥了。
于是瘦鬼照着办,他到了一户人家,见家里有一口磨,于是就小跑着推了起来。他想以自己那看不见的身体推磨来显示灵力,逼主人献祭。但恰好这户人家是穷人,没钱买祭品,于是这个可怜的瘦鬼不仅没吃到便宜,还因为推磨而累得更瘦。
在这个故事之前晋朝人鲁褒写过一篇 《钱神论》 ,文章里有一句话叫“有钱能使鬼”,后来跟这个推磨的故事一合成,就变成了 “有钱能使鬼推磨” 这个俗话了。
鬼虽然常常未能免俗,但也常常被人间道德所约束甚至感化。其实鬼也是人变的,鬼与人之间并没有“心灵”的鸿沟。
《幽明录》里还有一个故事,说一个鬼向一个人勒索80两银子,威胁说如果不给钱,老婆就会死,那人偏偏不给,于是老婆死了。鬼又要挟道如果不给钱,儿子就会死,那人仍然不给,于是儿子死了。鬼再次要挟:如果不给钱,你本人就会死。那人还是不给。
鬼被这个人的倔强和骨气折服,于是坦白说:其实你的妻子和儿子都是阳寿已尽,不管给不给钱他们都会死。但你坚决不给钱还是很有种!你是个有福的人,能活到80岁。后来这个人果然天年善终。
其实这个故事很像《左传》里太史四兄弟的故事:齐国崔杼弑君后威逼史官篡改历史,隐匿自己恶行,但史官四兄弟都拒不执行,老大老二老三都被崔杼杀死,老四同样不执行,崔杼无奈,只好放了老四。
鬼和恶人在人的德性面前都不得不收敛和心折,这说明道德的力量正如《诗经》大序里说的一样,是可以“惊天地,动鬼神”的。
也正因为鬼与人的这种异质而同构的特性,所以人们对鬼神也渐渐从害怕到不怕。 “不怕鬼”的思想由来已久。 《庄子·达生》 篇就讲了一个“齐桓公见鬼”的故事。
齐桓公 在沼泽中见到鬼,忙问 管仲 见到什么,管仲说没有。齐桓公受到惊吓,大病不起。有一个叫告敖的人对桓公说:“这是您自己伤害自己。鬼怎么能伤害您呢?如果一个人身上总是散发戾气,那他的精气神就会散,从而产生易怒、健忘和幻觉。积累得久了,就会得病。”
桓公又问世上是否有鬼,告敖说:“有。室内的鬼名叫履,灶房的鬼叫髻。院子里的粪土堆上,有叫雷霆的鬼;在东北方的墙脚下,有倍阿鲑蠪一类的鬼;在西北方的墙脚下,有泆阳鬼;水中的鬼叫罔象,丘陵的鬼叫峷,山上的鬼叫夔,原野上的鬼叫彷徨,而沼泽地里的鬼则叫委蛇。” 告敖又说,见到沼泽中的委蛇,则可以称霸。桓公于是大愈。
这个故事有几点非常有趣:鬼是心造的幻影;鬼并非全部都可怕,有“害鬼”也有“益鬼“;如果到处都有鬼,鬼就不可怕了。
还有一个有趣的不怕鬼的故事。
阮籍 有一次晚上点灯读书,见到了鬼,他连忙一口气把灯吹灭,但他灭灯的原因并不是怕鬼,而是“耻与鬼争光。”在阮籍看来,鬼除了吓人就没有别的本事。因此,对鬼的态度便从战略上蔑视它发展为耻与为伍,进而连秉烛共居都成了污点,竟至于灭之犹恐不及,这恐怕只有魏晋名士才有这种气概。
世纪诗人 聂绀弩 ,在经历了人生和国家的浩劫后,写下了“哀莫大于心不死,名曾羞与鬼争光”的诗句,用的就是这个典故。
当然,人鬼同构的思想,演绎得最多的还是人鬼之间的爱情,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 霍小玉、聂小倩 的故事,这些故事流传千年,家喻户晓,在新时期被搬上电视电影屏幕,更是留下许多经典的银幕形象,以至于大作家 宁财神 这个笔名都要和《聊斋·聂小倩》的男主角宁采臣谐音。
这些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在这里再讲述就难免陈言务去之讥了。其实这些人鬼恋的故事,体现的与其说是民间对神秘界的猎奇,不如说是对人伦关系的扩充,对天人关系的理解,对自然秩序的合理想象。
《聊斋》 一书本是“借鬼狐说教”,因为古人向来有“圣人神道设教”的传统。其实记录了《董永卖身葬父》故事的《搜神记》同样也是“借神鬼说教”。须知编《搜神记》的 干宝 并不是蒲松龄式的失意文人,他是东晋史学家和思想家,著有记录晋朝历史的 《晋纪》 和政治哲学论《晋武革命论》。
《搜神记》里记录的许多孝子孝女感动鬼神然后人鬼(神)相恋的故事,还有被录入《二十四孝》的《卧冰求鲤》、《郭巨埋儿》的故事,其实也是对晋朝“以孝治天下”政策的一种图解。
这些民间鬼故事经历了精英的整理和升华,它的神秘意味便升华为道德意味,它的鬼神色彩便具备了人的色彩,这也就是儒学大师 冯友兰 先生说的“儒学使宗教变成了诗。”
这个“诗”当然不是诗词歌赋的诗,这个“诗”更像 亚里士多德 所说的“诗表达的是可能发生的事。”这种“可能发生”也即是一种理性的必然,宗教变成“诗”其实就是德国大思想家 马克斯·韦伯 评价中国先秦思想时所说的 “理性化” 。
如果说孔子不语怪力乱神并且敬鬼神而远之是一种消极的理性化,那么东晋时期把民间鬼神传说改造和吸纳进儒家道德谱系和文化谱系,则是一种积极的理性化,而且这种理性化不露痕迹,炉火纯青,不得不让人对儒学的包容性叹为观止。
那么,在崇尚科学的现代,我们应该如何对待鬼神呢?“敬而远之”和“不怕鬼”,其实都各有道理。
两千年前的荀子,对于祭祀和鬼神这一类看起来可有可无,若有若无的事物有一个经典的论述“君子以为文,小人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
对于那些既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的存在,君子将它们理解成一种必要的文化,理解为一种教化民众维护秩序的政治智慧,也理解为人区别于禽兽的高贵性所在,而无知民众则将它理解为真实存在的灵异来迷信,却不懂得真心敬畏、努力修德。
所以笔者以为,对于鬼神的正确态度,敬是必须的,不怕也是必须的,在 “敬而远之” 的基础上还应该 “畏而不怕” ,鬼神固然不可怕,甚至不存在,但我们仍然必须心存敬畏。须知“举头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倘无敬畏,则无所不为,无所不为则难免无恶不作。
鬼神的意义,一是给我们历史感,让我们不忘先人的遗泽,在追思中自勉、自强,不堕家声,不忝所生,传承高贵,恩泽后世;鬼神的另一种意义就在于给我们敬畏感,让我们约束自己,善待他人,有所为有所不为。
从这种“人鬼和谐”中开出人与历史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或许是新时代“鬼节”的意义所在。
各地习俗国内河北省:泊头市、南皮县七月十五携带水果、肉脯、酒、楮钱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扫。并持麻谷至田梗,称为“荐新”。广平县中元节以时鲜食物祭拜祖先,并准备果蔬、蒸羊送给外孙,称为“送羊”。清河县七月十五上坟祭扫,以蒸面羊赠送女儿。山西省:永和县读书人于此日祭魁星。长子县的牧羊人家于中元节屠羊赛神,俗传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产。又赠肉给诸亲戚,家贫无羊者则蒸面作羊形来代替。阳城县农家以麦屑作成猫、虎及五谷之形,于田间祭祀,称为“行田”。马邑县民中元节以麦面作儿童的形状,名为“面人”,互赠亲戚家的小孩。忻县农民于中元节在田梗上挂五色纸。河南省:商丘县中元祀地官时,悬挂纸旗于门口,传说可以防虫。孟津县中元节放风筝。郲县七月十五日在门前画一灰圈,在圈内焚烧纸公以祭拜祖先。山东省:长岛渔民以木板秫稽制成小船,上贴一纸条“供××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装上食物、衣帽、鞋袜等用具,然后点燃蜡烛,由已婚的男子将小船放入海中。沾化县各各家采麻柯及新鲜草叶搭棚子,称为“麻屋”,请祖先牌位于其中祭祀。独陵县称中元节为掐嘴节,家家吃粗茶淡饭。陕西省:临潼县七月十五日烧纸祭麻姑。城固县中元节农家会饮,称为“挂锄”。延缓农家,中元节早晨至田间,择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上海七宝古镇举行中元节“兰盆盛会”挂上五色纸旗,名为“田旛”。江苏省:吴县居民中元节以锡箔折锭,沿路焚化,谓之“结鬼缘”。仪征县各地尚流行一种纸鬼,内藏碗灯,有赌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兴县中元节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载佛婆念佛,一艘烧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东县乡民于此日吃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灯时,在船尾点缀红红绿绿的纸灯,称为“度孤”。四川省: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烧袱纸。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着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带人们用纸扎“花盘”,上放纸钱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内边走边念:“至亲好友,左邻右舍,原先住户,还舍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请上花盘,送你们回去罗!”说完后端到屋外焚化。浙江省:嘉善县以中元节下雨为水稻丰收之兆。桐庐县民中元节晚上鸣锣撒饭于野,称之“施食”。浙东的盂兰盆会,请廿四位老太太“走八结”,一边念经。天台中元节吃“饺饼”,筒类似春卷。又有放路灯的习俗,以六个壮丁为一组:一人敲锣、一人打梆、一人提灯笼、一人沿途撒盐米、一人沿途摆设香烛(插在一片蕃薯或芋头上),一人沿途摆设一块豆腐及一饭团(置于一片大树树上),大约每隔百来步设一处祭品。江西省:吉安人中元节焚纸锭,然而禁止孕妇折纸锭。据说孕妇折的纸锭,焚化后鬼拿不动,送到阴间也无益处。放焰口时,法师向台下掷包子、水果。传说妇女抢取包子一个,次年就可得子。小孩抢得包子,一生可不受惊吓。安远县祭祖,先于七月十二日起焚香泡茶,早晚上供。至十五夜烧楮衣冠,纸钱祭送。福建省:永福县中元节,已嫁之女子须回家祭祖。福州方言称中元为“烧纸衣节”。已嫁之女准备父母之衣冠袍笏置于箱中,以纱笼之,名为“纱箱”,送父母家。闽中中元有普度之俗,无论城乡必定举行,其经费则由人沿门募集。即使极贫穷之家,也会想尽办法筹款来应付。有谚语道:“普度不出钱,瘟病在眼前。普度不出力,矮爷要来接”。举行普度时,也有子弟乐团之演出。莆仙有“家祭”、“公妈热”、“送纸”、“金粿”等习俗。[4] 广东省:曲江县猺族人七月十五日祭祖,又祭狗头王,以小男童及女童穿花衣歌舞酬神。归善县民以七月十四日为中元节。据传因当年元兵南下,为了避兵灾,故提早一天过节。澄海县中元节祭祖先及灶神。德庆州中元以冬叶裹粉作饼,名为“架桥”,用以祭祖。古代的潮阳县施孤时,有钱人家还会买下犁耙、水车,甚至穷人家的女孩,分别写在纸片上,施食时也把纸片撒下。买不起农具或娶不起老婆的,可以凭单领取。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地区的人多以月十四为鬼节,整个节日应该是以七月七开始到七月十四晚上,其过程就是迎接祖先和送祖先,追祭祖先的过程;有的地方从七月七开始迎接祖先,有的是七月十三迎接祖先,但是七月七也是都要“恭饭”(就是祭祀);七月十四晚送别祖先,晚饭前祭祀后到晚上十点左右进行送祖先仪式,同时将写有祖先名讳(关于写多少代祖先各个家庭不一)的“钱包”及 担夫、引路大王的“钱包”纸钱等物于路口烧去洒米水饭等仪式送别祖先;其过程繁杂严肃是当地仪式最为复杂的节日,是当地人相当重视的节日,其重视程度是除春节(当地观念中元宵节也属于春节,包括小年)外,是和中秋、清明、端午一样重要的节日。阳山人以七月十四日为目连节,多杀鸭祭祖,当日路无行人,名为“躲鬼”。在广西省,中元节也称“鸭子节”,人们认为亡灵可以站在鸭子上,通过鸭子的运载在阳间和阴间自由穿梭。另外也有的“烧包”习俗,一般是先祭祖,然后是给孤魂野鬼烧衣物。祭祖的酒菜是必须要放在扁平笸箕内,意为野鬼不得抢夺。云南省:腾越人祭祖后焚包,又用黄瓜一只,刻成船形,叫“黄瓜船”,与包一起焚化。湖南省:邵阳人于农历七月十二前后“接老客”,于农历七月十五晚焚化纸包、烧香拜祖,曰“送老客”。纸包内包有寸厚纸钱,纸包正面书祖上名讳,包好后须在背面书‘封’字。十五当晚,焚烧封包越多,火势越大,表示家族越发兴旺。湖北省:麻城人每逢农历七月十五前后,必宰牲畜,接本姓之姑姑团聚过节,焚烧纸钱祭拜逝去先人。祭祀当天,先献上荤食与白酒,并“馒头”饭,竹筷平摊于饭菜之间,灯火齐明,还要诉接祭之言。各家男丁亲自在纸钱上打印制作纸钱,烧纸毕,跪拜先人。之后合家聚筵。节日可以选择七月十三到十六日间的任一天进行。[5] 国外泰国:农历七月十五当天将会举办水灯节,人们放天灯为逝去泰国水灯节(9张) 的亡灵祈福。日本:盂兰盆节在飞鸟时代由隋唐时期的中国传入日本,俗称“お盆”(おぼん、发音:O-bon,盂兰盆会简称)。在城市七月十三日至十六日,在农村八月十三日至十六日进行。十三日前扫墓,十三日接先人鬼魂,十六日送。也有送中元礼物的习惯,民俗上也会众人聚集,跳一种名曰“盆踊”的舞蹈,专注于手部动作,类似于今日的Para Para。日本人对盂兰盆节很重视,现已成为仅次于元旦的重要节日,企业、公司一般都会放假一周左右,称为“盆休”,很多出门在外工作的日本人都在选择利用这个假期返乡团聚祭祖,此时像大都市(如东京、大阪等)街道多显冷清,有点类似中国的清明节。[6] 朝鲜:朝鲜半岛的中元节又称“百中节”、“百种节”、“亡魂节”等,是朝鲜的一个传统节日,来自中国道教的中元节与佛教盂兰盆节,然后发展出朝鲜族特色。相对于中国、日本的中元节较注重于祭祖及普渡,朝鲜的中元节则保留较多秋季农夫庆丰收的原意,祭祖、祀亡魂等仪式则其次。[7] 新加坡:在新加坡的华人地区中,中元节除了上述的祭祖普渡等传统习俗之外,还有一项特别的表演活动以娱乐鬼魂,当地福建人(闽南人)称之为“七月歌台”或简称“歌台”。这些歌台一般上是在空地上搭建临时舞台,加上音响设备以及灯光等装饰,并在台下观众席摆放一排排的椅子,而第一排的椅子通常是空置预留给“好兄弟”(鬼魂)的。歌台表演通常安排于夜晚时分,台上表演包括诙谐短剧、魔术、劲歌热舞等,而且整个农历七月都有表演。[8] 马来西亚:在马来西亚的华人地区中,中元节也称盂兰胜会或庆赞中元除了祭祖普渡表演各籍贯的传统习俗戏剧外,还有一项特别的表演活动以娱乐鬼魂,当地人建立了新加坡华人相似的歌台文化,一般跟新加坡大同小异。[9] 祭祀活动中元普渡中元是相当重要的民俗节日,不少人会在旧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间,择日以酒肉、糖饼、水果等祭品举办祭祀活动,以慰在人世间游玩的众家鬼魂,并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顺利。较为隆重者,甚至请来僧、道诵经作法超度亡魂。也有人会在这段时间,请出地藏菩萨、目连尊者等佛像放置高台、或请艺师扮演驱魔大神钟馗(有的是请艺师操控钟馗之傀儡),以消弭死者亡魂的戾气。[1] 祭祖中元节祭祖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日,所以简称为“七月半”祭祖。此时盛夏已经过去,秋凉刚刚开始。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平常日子要对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动先人的牌位。到“七月半”祭祖时,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请出来,恭恭敬敬地放到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卅日送回为止。有先人画像的,也要请出挂起来。祭拜时,依照辈分和长幼次序,给每位先人磕头,默默祷告,向先人汇报并请先人审视自己这一年的言行,保佑自己平安幸福。送回时,烧纸钱衣物,称烧包衣,或佛门或道教的超度法事。在江西、湖南的一些地区,中元节是比清明节或重阳节更重要的祭祖日。[3] 祭祀土地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定襄县民俗将麻、谷悬挂门首。[2] 放河灯中元节 放河灯人们认为,中元节是鬼节,也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不过人鬼有别,所以中元张灯和上元张灯不一样。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鬼魂就在那里沉沦。所以上元张灯是在陆地,中元张灯是在水里。[10] 今天的放河灯,已经成为欢乐的活动项目了。照佛门的盂兰盆会仪规来看,放河灯只是其中的一个小节目,并不显得多么要紧。而在民间的中元节俗活动中,放灯则是比较重要的。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现代女作家萧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大概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所以放灯这件事是件善事。可见活着的正人君子们,对着那已死的冤魂怨鬼还没有忘记。[2] 送羊节农历七月十五,还被称为“送羊节”。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羊,祥也。”甲骨文《卜辞》中也称羊通祥。可见在古代,羊这种动物,一向代表吉祥之意。旧京及华北地区的农村,民间流行七月十五由外祖父、舅舅给小外甥送活羊的习俗。传说此风俗与沉香劈山救母的传说有关。沉香劈山救母后,要追杀虐待其母的舅舅二郎神,二郎神为重修兄妹之好和舅甥之谊,每年的七月十五都要给沉香送一对活羊,据说这是取二郎神和沉香之母“杨”姓的谐音,以重结两家之好。从此民间留下了舅舅送活羊的习俗,后来逐渐演变为送一对面羊。七月十五节前,民间妇女盛行面塑活动,晋北地区最烈。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首先根据家庭实有人数,给每个人先捏一个大花馍。送给小辈的花馍要捏成平型,称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双膝下跪,希望小辈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送给老辈的花馍要捏成人型,称为面人,意喻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平辈的花馍,要捏成鱼型,称为面鱼,意喻连年有余。如今则完全依据主人的情趣,羊、虎、牛、鱼、兔、人各种造型的馍都有。人均一兽的花馍捏完以后,还要再捏许多瓜、果、桃、李、莲、菊、梅等造型的花馍,点缀以花、鸟、蝴蝶、蜻蜒、松鼠。个头较前要小,做为走亲戚,看朋友的礼品。这些面塑蒸熟以后,再经过五色着彩,看上去栩栩如生,每一件都可以称为绝佳的手工艺品。七月十五看面塑,已经成了农家妇女一展灵巧手艺的节目了。[11]无锡依山而建的公园有哪些?
鼋头渚公园是无锡第一胜景,是无锡所有公园中的佼佼者,绝对的真山真水,鼋头渚公园现有充山隐秀、鹿顶迎晖、鼋渚春涛、万浪卷雪、湖山真意、十里芳径、太湖仙岛、江南兰苑及犊山晨雾、广福古寺等10多处景点。
鼋头渚公园景点充山隐秀 充山隐秀,位于鹿顶山东南山麓,原陈家花园所在地。陈家花园,又名若圃,是无锡民族工商业者陈仲言兴建于1928年,建国后设苗圃。1983年,利用这里11公顷山地,建“充山隐秀”一景,内设春花、夏荫、秋色、冬景四个小区。如从公园大门顺大路迤逦而行,转入幽谷,便是春花区。这里利用山涧,形成“翠湖”。水旁有人工堆积的土山,高低错落,广植桃、李、杏、梅、玉兰、杜鹃、月季等花卉,缀以杨柳、香樟、翠竹。春季花开,一派浓郁的春色。在翠湖水面上,架小桥两座,直桥名“跨绿”,曲桥为“俯青”。翠湖南横跨一桥亭,八柱,鹿顶迎晖歇山顶,名“荇青”,有“鱼拨荇花游”之意。临水建有二层楼,青瓦粉墙,名“醉芳楼”。楼旁水边又有方亭,名“蓼风”。在满植翠竹的土山上,建有六角竹亭,仿制的竹柱,似可以假乱真,故名“个亭”。“个”为半个竹字,形如竹叶,颇具趣味。山坡上有古典建筑群——杏花楼,共五幢,设旅游饭店。西有菖蒲园,面积1公顷,水沼植菖蒲200个品种约2万株,花开绚丽多姿。夏荫区之胜在于树,这里有大可合抱,茂如翠盖的鸡爪槭;姿态优雅,繁花如雪的百年白茶梅;挺拔雄伟,松针如拂尘的大王松,特别是两棵浓荫匝地的苦槠,在鹿顶山麓,已是五六百岁的高龄寿星了。这些都是陈家花园的旧物。鹿顶山,位于鼋头渚充山之东,山高96米,地理位置优越,视野开阔。1983年,无锡市人民政府决定建“鹿顶迎晖”一景,1984年动工兴建,1986年元旦正式开放。通鹿顶山的道路有四条,还有一条盘山公路,一般游人多从挹秀桥登山。挹秀桥在充山和鹿顶山之间,凌空架一桥接通。桥洞拱圈形,像雄关耸峙在深谷中。桥上接连建三只亭子,顶端碧琉璃瓦。由此穿林登山,前有陈仲言所建的小屋三楹,名“雪影山房”,后有涧池名为“甘泉”,旁有百年茶梅。上坡有新辟的照影池,建有西子轩、浮望亭等纪念西施的建筑。踏花亭,在盘山公路的停车坪上,六角雕花,飞檐攒尖,金山石铺就的石级穿亭而过,通旱桥曲折上山。 呦呦亭,取《诗经·小雅》“呦呦鹿鸣,食野之苹;鼓我琴瑟,以待嘉宾”。亭呈长方形歇山顶。两旁各立两个漏窗。透过漏窗,六匹仙鹿雕像,悠然立于石间。在群鹿雕塑下面石潭之畔,巨石壁立,正面刻有元末以孝行著称的无锡隐士华幼武《登鹿顶山》诗一首:雨洗春泥软,山高客兴孤。振衣临绝顶,拊掌望平湖。尘雾遥连楚,烟光直过吴。乾坤万里阔,不泣阮生途。巨石侧面,又刻“仙踪”两字,耐人寻味。准望亭,原为水准测点,是鹿顶山的最高处。为金山石构小亭,六角。金沤亭,四方琉璃顶,是根据郭沫若诗“万顷泛金沤”之句命名。其旁碑刻,正面为刘海粟书写的“鹿顶迎晖”四个大字;背镌《鹿顶迎晖建设记》。其下有环碧楼,供游人品茗,有“静观”一额。金沤亭下,通范蠡堂。堂歇山顶,三明两暗。正中须弥座上有泥塑彩绘的范蠡,神态自若。两壁粉墙上,四帧线条古拙的青铜色影壁浮雕《泛舟》、《养鱼》、《制陶》、《经商》,描绘了范蠡功成身退后的传奇故事。舒天阁,是鹿顶山的主建筑,座落在600平方米的平台上,高24米,八角三层四重檐,黄琉璃顶。意为四时有景,八方入画。登阁一望,一幅神奇而绝妙的太湖美景图画尽入眼帘。人们赞叹湖山风景建设者独具慧眼,在群山环立的溪湖之交,选择这个八方入画的山峰,建高阁于山之巅。望太湖,湖光缥缈;望蠡湖,溪水涟漪;东南西北望,都是湖,尽是水,七十二峰错落其间,可以把万顷太湖、十里蠡湖、七十二峰瞧个够,看个透,它标志着太湖风景区建设的崭新面貌。鼋渚春涛鼋渚灯塔旁,有高 2 米余的景名刻石,以黄石之古拙衬托书法之遒劲雅致。主石正面镌刻“鼋头渚”三个大字,为光绪间无锡举人秦敦世所书。该石背面的“鼋渚春涛”,为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状元刘春霖所写,毁于“十年动乱”,后集唐驼为“花神庙”所书联句“春色斗燕支,天教万紫千红,都归主宰;涛声吼鼋渚,地胜十洲三岛,合住神仙”中的“鼋渚春涛”四字,补刻于石上。春天的无锡多东南风,太湖无日不起浪,鼋渚涛声是这里的一大特色。若遇风和日暖,微波涟漪,涛声则清缓而流畅,和谐而有节奏;若遇狂风怒号,浊浪滔天,则轰然而鸣,犹如万马奔腾,所以鼋渚春涛是鼋渚涛声中最神奇的。万浪桥,在广福寺东山坡下,沿湖有一处天然水湾,芦苇丛生,有渔舟停泊其间。山坡上岩壁悬崖,松柏成林。三十年代,围以曲堤,中建拱桥,淡泊宁静。每当东南风大作,卷起万千巨浪,涛声如吼,从远处滚滚而来,拍打湖堤,水溅珠飞,恰如漫天雪花纷扬,因而得“万浪桥”之名。太湖仙岛 太湖仙岛原名三山,俗称乌龟山。位于梅梁湖中,距鼋头渚2.6公里。它是太湖七十二峰中的著名山峰,面积12公顷,实际上由4个小山峰组成。头尾二山名“东鸭、西鸭”,主山名“三峰”,另一小峰无名。主山高49.8米。五十年代始进行开发,造桥、建亭、绿化;七八十年代建耸翠楼,山顶建文徵明诗碑亭,东建“点鸥亭”等;1990年辟为猴岛,如今已成为“太湖仙岛”。太湖仙岛,展示着古老的道教文化和神话色彩,分洞天福地和天都仙府等景区,中有古朴凝重、亭廊连结的会仙桥,会仙桥北的西鸭山,为洞天福地游览区,耸立着精雕细缕的“太湖仙岛”大牌坊,汉白玉浮雕影壁“玉帝巡天回銮图”。有专供猴子栖息和表演猴艺的花果山、水帘洞、演艺场,还装点着“神猴出世”、“齐天大圣牙旗”、“花果山石碣”,重现著名的古典小说《西游记》中的情景。主峰为天都仙府,内设天门天街、天都仙府、药王、文王、财神殿、灵霄宝阁、蟠桃瑶池、月老祠、太乙天坛等。天街上商店鳞次栉比,古色古香。仙桃形、石榴形、葫芦形等雕花门窗,玲珑多姿,恍若仙景。天都仙府的主体建筑占地1320平方米,主楼三层五重檐,歇山顶,高22米,内设文昌、关帝、妈祖殿宇,两侧有六十花甲元辰廊。灵霄宫,七层四角,高38米,塑有玉帝神像。大觉湾,仙人洞,汇集着中国佛教、道教石窟艺术。其它还有祭天台、月老祠、鸳鸯亭等不少景点。三山以孤见奇,以小取胜,若翠螺置于玉盘之中,林木葱茏,山径深邃,景观开阔,文徵明诗碑中的《太湖》诗云:岛屿纵横一镜中,湿银盘紫浸芙蓉。谁能胸贮三万顷,我欲身游七十峰。天远洪涛翻日月,春寒泽国隐鱼龙。中流仿佛闻鸡犬,何处堪追范蠡踪。中犊晨雾鼋头渚内度假岛四面环水,有着独特的山水风光,环境幽静,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全年空气质量均为优级,可谓是“天然氧吧”,拥有250余间豪华客房,商娱设施配套齐全。在此居住有两景不可错过,一是晨曦,湖面有晨雾,在日出后,阳光在晨雾中的光影变化,光线穿梭在湖面上,岛的轮廓、帆的轮廓都是城市里不曾感受的风景,深吸一口气,满心的新鲜。二是夕阳,五点开始,六点结束。太阳的光线温柔下来,低低地 垂在山顶上方不远处,从白色,变成黄色,再到桔色。湖水是金色的,树和山的轮廓也是金色的,观景的人眼中,烙下满目金色。十里芳径太湖鼋头渚风景区中有一条醉人的花树之路,这就是秀色可餐的十里芳径。它始自宝界桥西南堍,其地有倚路面筑的三门王楼式琉璃顶"太湖佳绝处--鼋头渚风景区"牌楼,及湖边圆形"待闲乌亭";然后一路依山傍水,经茹经堂、充山门、波色月色水榭、漕湾,至"山辉川媚"牌楼;向左拐过"江南兰苑"、"世界之窗"游乐宫,中日樱花友谊林;穿"挹秀桥"桥洞,最后与原路相交,全程成"9"字形。藕花深处建于1931年,得名于女词人李清照的“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句。在大片湖水的辉映下,蜿蜒小溪,曲桥清流,别有情趣。前有方亭,位于荷花丛中,因而亭上悬“藕花深处”匾额。亭北是清芬屿。四面环水,上有宫殿式祠宇五间,原为杨家祠堂。堂额“清芬”,为李苦禅重书。两旁有安徽赖少其所书的“湖阔鱼龙跃;山阴草木香”楹联。堂悬张正宇的“湖山春深”一额。两旁武中奇书孙保圻的联句:鸥侣无猜,四面云水谁作主;鸱夷安在,五湖烟雨独忘机。堂前水中立一湖石,婷婷玉立,若面拂轻纱,身披蝉翼,翩翩有神。对面有“净香水榭”和“牡丹坞”。这里建筑疏密有致,浓淡相宜,游人观察了浩渺雄浑的太湖,又觅得如此幽静的古典园林小区,顿觉怡然自得。湖山真意 在鹿顶山下的挹秀桥南。这里早在1931年就由无锡民族工商业者郑明山建造的“郑园”,占山地百亩,内有岩洞、石峰、假山、轩亭、小桥等。1983年改建成“湖山真意”一景。在面对挹秀桥处,有一仿佛古松形成的门楼,摩崖上为姬鹏飞所书“湖山真意”。由此拾级登山,山脊上松柏森列,小亭翼然,题额“点红”。同点红亭相对,紧贴石壁,建有半亭,名“隐胜”。穿亭而入,就是郑园原在的山洞,长达数十米。过此境界豁然开朗。临湖有两层碧琉璃瓦、歇山顶的“天远楼”,轩昂宏丽,飞阁流丹,点缀在太湖美景之中。天远楼,取意于文徵明的“天远洪涛翻日月”诗句,倚栏望,两侧山峦错落,中间湖水溶溶,湖中岛屿纵横,景色变幻无穷。中日樱花友谊林中日樱花友谊林 是由日本“中国温灸疗法普及会”会长板本敬四郎和三重县支部部长谷川清倡议,有五万余人为中日樱花林捐资而建。1988年,在鹿顶山下植樱花150余株,建花岗岩友谊亭,并立碑撰文。石亭至太湖别墅处建800米长的樱花道,组成赏樱区。每届阳春四月,樱花齐放,绚丽多姿,引人入胜。广福寺广福寺,在戊辰亭上坡,峭壁绝岩间有山路可通。路旁有泉名“一勺”,是以“有源之水聚而为一勺,散而为三万六千顷”而命名。峭壁顶端,就是广福寺。 1924年,杨翰西将一勺泉上山地一亩多,捐赠给量如和尚。量如原系军人,脱下戎装,削发为僧。他将后山的广福寺(又名峭岩寺)迁到这里。原庙虽小,却建于萧梁。广福寺建成于1925年,寺名含“广土众民同登福地洞天”之意,寺立于幽谷绿树丛中,有深山古寺之风。寺前古朴山门,三拱圈,两旁立钟鼓楼,中有砖刻“广福寺”,尉天池书。头幢天王殿,塑四大金刚、弥勒佛。中间天井,两厢供观音、地藏。大殿塑释迦牟尼、迦叶、阿傩,1979年,由惠山泥人研究所重塑,颇具惠山泥人风格。殿上“大圆满觉”匾为赵朴初所书。寺后有蔡缄三的“退庐”和僧房“华严精舍”。已增设“文物陈列室”、“玉佛殿”和“三圣阁”。内藏驼鸟蛋、古画《百鸟图》,以及明末隐士杨紫渊的铁鞭。江南兰苑在广福寺下的齐眉路中,占地2.5公顷。无锡有较长的艺兰历史,清代已兴盛于民间。鼋头渚引种兰花50余属,180种,数千盆之多,并建成一个青瓦粉墙、江南式庭院建筑的兰苑,有国香馆、留香亭、流芳涧、香帘等景点。茂林修竹,曲水清流,兰香四溢。进苑是倚墙而立的碑廊,壁间嵌王献之、文徵明、郑板桥、吴昌硕等历史名人的兰花画刻。南部山坡地,山石嶙峋,溪涧曲流,树木葱茏,是兰花的栽培区。以兰居为中心的一组厅堂,是品赏兰花的去处,室内圆台、方桌、高脚茶几陈列兰花展品。国香馆面水而建。荫棚区别具风情,用平台、曲廊,或让兰花自然生长在溪边、石隙,或附生在乔灌木间,形成绝妙的幽境。三山道院三山道院属于正一派,它与全真派不同之处在于正一派可以结婚,可不留发髻,可住家,一般来说,正一道主要从事符箓斋醮。而全真道道士一般多住在宫观内,以清修炼养作为主要的宗教生活。在道观中男道士称为乾道,女道士叫坤道,全国只有四川青城山为乾坤道,男女合道,道士留发髻是因为他们认为肤发授于父母,三山道院,道长头戴九梁中,身着对襟。如果要进灵霄宫朝拜,一般不走正门,正门是留给帝王初一,十五进香用,游客可走两边侧门,出脚根据方向而定,左边的门先出左脚,右边的门先出右脚。还有许多景点就不一一介绍了,鼋头渚现有充山隐秀、鹿顶迎晖、鼋渚春涛、万浪卷雪、湖山真意、十里芳径、太湖仙岛、江南兰苑及犊山晨雾、广福古寺等10多处景点。其中有山长水阔、帆影点点的自然山水画卷;有小桥流水、绿树人家的山乡田园风光;有典雅精致、古朴纯净的江南园林景致,是一个多功能风景旅游胜地。泗阳上牌还是到宿迁上牌?
过户可以,但是无法办理落户上牌手续。
规定自2017年元旦开始,全国所有地区车管所,只接受国五排放机动车落户上牌。元旦中小学放假几天?
国家统一规定是三天,
如果朱祁镇不杀于谦?
殉葬从未在明国官方文化中见过具体标准,如果说是祖制,明国重要祖制绝大部分都在皇明祖训中呢,在明国官方记载中朱元璋从来都没有要求过自己妃子殉葬,大明会典的从不一定是殉的意思,如果是朱元璋的妃子只有两个死在朱元璋前面,朱元璋七十岁死的,他那么多妃子不可能只有两个死在朱元璋前面,殉葬跟皇明祖训整体宗旨似乎相违背,究竟是上位皇帝要求的还是下位皇帝自发的,朱祁钰的事件则明显是下位皇帝自发的,害怕年轻留在宫内影响自己名声,皇明祖训,对继承顺序有规定,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但朱祁钰事件比较复杂,朱祁镇是因为被俘无法履行皇帝职责所以成为太上皇,朱瞻基就两个儿子,朱祁镇,朱祁钰,根据祖训应该是由朱祁镇继位,夺门之变攻击于谦准备拥立藩王,就是想攻击说于谦违背皇明祖训,所以自己部分不采取强制措施,之后继承皇位后如果不杀于谦明正他的罪行,则夺门之变就师出无名。
于谦眼里的明主估计不是朱祁钰更不是朱祁镇,应该是朱瞻基,所以于谦不会让皇位旁落到非朱瞻基一脉的,偏偏朱瞻基子嗣不盛,就俩儿子,一个还绝了后,算来算去就朱祁镇和他儿子了,如果于谦镇压了朱祁镇的夺门,那基本上就把朱祁镇这一脉的合法性给砸了,皇位只能给外藩朱瞻墡一脉,这又不符合于谦的初衷。留他狗命的是大明威武,虽三大营尽灭,但对瓦剌来说仍是强明,想手上有个趁手的武器,打架也方便些。 就这软骨头,三大营尽失,文臣武将尽灭,百年基业毁于一旦,朱老四要天子守国门,你天子叫国门,不忠。老娘还在北京,国门一破,老娘变奴隶,不孝。老代死了,要他妃子陪葬,不仁。于谦劝老代接你回来,你秋后算账,不义。明粉最怕听到的一句话就是 ,你们大明,朱祁镇,明英宗是个啥玩意?
朱祁镇不是坏人?他就是一蠢货,土木堡之变别说都是王振的错,他已经亲政了,20岁了,是这个王朝的至尊,他有自己的命令和主意。南宫复辟,以意欲杀了于谦,杀了这个保护国家的人,正所谓天下冤之。他杀于谦,完全不在理,夺回皇位也不是抢他弟弟的,抢的完全是自己儿子的皇位,按《皇明祖训》的规则接下来继承皇位的也是他最年长的儿子朱见深,这是盲目而愚蠢,复辟以来,重用返乡团,太监曹吉祥造反,石亨谋乱,这全是他自己的锅;再者重用厂卫,逼死宗室,迫害大臣,连当初被俘时真心实意帮他的袁彬也被下狱,退职,民不聊生;轻信敌人,丢失河套,致使边防吃紧,边民被入寇所困扰;更在京中为也先立庙,天下已愤然久矣。这种人?配得上好?
一,于谦不是极力拥戴景泰即位,景泰即位是因为发生了在京官员打死英宗亲信的准政变,为了平息事态安抚人心,必须由景泰即位,以示涉事官员无需担心英宗回来清算,立太子宪宗登基在当时不可行,等于英宗回来还是执政,必然清洗涉事大臣,人心动摇之下明朝很可能就此灭亡。第二,英宗是嫡支大宗,礼法上虽然代宗即位,但是应该把皇位还给大宗,这道理没有人不承认。景泰废太子,迟迟不恢复宪宗太子之位,是顶着官员们巨大压力的,直接有人写信骂于谦和王文尸位素餐。于谦在立储这件事上没什么立场,别的大臣不说话他也没说话,到景泰儿子死了,景泰病重,大家都支持恢复宪宗的太子地位,于谦也支持,没有特别的立场。所以用拥立景泰和废太子为杀于谦的罪名,是毫无道理的。唯一一个因为这两件事获罪的,时人也觉得他是活该,那人是王文。但是王文也没有引藩王入京。最后,杀于谦是毫无道理的,于谦什么也没做错。
其实亲征的决断从政治上讲,是继承从朱元璋,朱棣下来一脉相承到他父亲亲自领兵,确保军权的举措,这个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要命的是朱祁镇天资可能并没有小时候表现出的那么好,他爹早死又导致没有接受足够的帝王培训,导致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执行能力非常低下。其实说什么王振害人,那都是给领导背锅,仔细阅读史书记载,明显就可以看出实际情况就是朱祁镇专断指挥导致大败的。
“袁崇焕是汉奸,魏忠贤不死大明不会亡”。一个是为了洗白崇祯帝,一个是为了痛打公知,由此可见这都是些什么玩意儿。更可笑的是为了给所谓关宁铁骑找块遮羞布,这帮货一直很推崇吴三桂,吴三桂松锦大战时和大同总兵带头夜奔导致明军大部集体溃逃,13万大军最后全军覆没,洪承畴被俘失节。之后又引清兵入关,这妥妥的汉奸又成了关宁铁骑战斗力的代言人。昏君,权阉,逃跑将军一个个都成了正面人物,这些历史发明家脑子里都装的是什么?
如果于谦真的支持明英宗"夺门之变",那么为什么他没有直接参与?从于谦改明朝军制,设置文官统兵的巡抚一职看,他恐怕是最害怕明英宗复位秋后算帐的.如果于谦真的高尚到自我牺牲的地步,那么他最初就不会搞文官统兵的所谓改革于谦不过是为图忠君爱民之名而为文官集团牟利的虚伪官僚罢了,他的所谓"高尚"不过是文官和满清编的作为对他为文官集团牟利的回报和黑明帝。
明英宗之前的永乐和宣德年间 ,皇帝对文官的追责有多么严厉吗?永乐年间山东爆发白莲教起义,虽然后来起义百姓接受了招安,但朱棣把山东布政使及以下官员杀了一批。宣德年间,有个刑部尚书只因为没有及时给狱中的疑犯审案和看病,被直接关进了大牢.那可是正部级的官员啊!不要说在古代王朝,即使是现在的"公仆"恐怕也无法接受。
这两个皇帝都有个共同点,那就是军事才能出众,喜欢御驾亲征.皇帝御驾亲征可以拉近自己与军队间的距离,巩固皇帝对军权的直接控制,有此基础便可放开手脚对文官进行追责.所以,文官们不愿看到皇帝御驾亲征,阻止不了皇帝御驾亲征,就设计让皇帝亲征失败。明英宗御驾亲征,既不是王振误国,也是英宗的错误,那是当时明朝的传统,也是皇帝对拥戴供养自己的国民生命财产安全负责任的态度。明代的皇权是制约官僚集团的存在,和文官集团有着直接尖锐的利益冲突.而且,明代文官都是科举选拔上来的,而和皇帝有亲戚关系的军事贵族是不能当官的,所以文官谋害皇帝不存在"谋害亲戚家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