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龙区元旦不放假吗学生,藏品万件不如精品一件?
宁要美玉一块,不要废石一車。
故宫博物馆里的太和殿的趣闻故事?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故宫内最大殿。建筑面积2377平方米,重檐庑殿顶,是殿宇中最高等级,为外朝三大殿中最大的一座。太和殿建在三层重叠的“工”字型须弥座上,由汉白玉雕成,离地8余米,下层台阶21级,中,上层各9级。
太和殿始建于公元1406年,经历了三次火灾和一次兵燹的毁坏,现在大家看到的是清朝建的。四个屋檐上各有一排动物,原来是钉子,用来固定瓦片用的,后来换成了神话传说中的动物,据说可以辟邪,而且数量越多,表明建筑越重要。太和殿上有9个,9是阳之极数,依次为7、5、3、1,平民百姓家是不允许有这种装饰的。
明清两朝曾有24个皇帝在此登基,宣布即位诏书。元旦、冬至、皇帝生日、册立皇后、颁布法令、政令、派将出征、金殿传胪以及赐安等等,皇帝都要在这里举行仪式,接受文武百官朝贺。
清朝末代皇帝溥仪1908年底登基时,年仅3岁,由他父亲摄政王载沣把他抱扶到宝座上。当大典开始时差,突然鼓乐齐鸣,吓得小皇帝哭闹不止,嚷着要回家去。载沣急得满头大汗,只好哄着小皇帝说:“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大臣们认为此话不吉祥,说来也巧,3年后清朝果真就灭亡了,从而结束了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
太和殿正面有12根圆红柱,东西约63米,南北进深约37米,高35米,殿前丹陛三层五出,殿前后有金扉40个,金锁窗16个,整个大殿雕梁画栋,豪华富丽。殿内中央设有2米高的平台,上面摆放着雕有9条金龙的楠木宝座。后面有金漆围屏,前面有御案,左右有对称的宝象、角端、仙鹤、香筒等陈列品。象驮宝瓶,内装五谷,象征太平景象、五谷丰登。角端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可“日行一万八千里”,通晓四方语言,只有明君,它才捧书而至,护驾身旁。 太和殿也叫金銮殿,为什么这么叫呢?因殿内为金砖墁地而得名。金砖墁地平整如镜,光滑细腻,像是洒了一层水,发着幽暗的光。那么金砖真的含金吗?其实这是一种用特殊方法烧制的砖,工艺考究,复杂,专为皇宫而制,敲起来有金石之声,所以称作“金砖”。烧这种砖,每一块相当于一石大米的价钱,可见金砖虽不含金,但也确实贵重。
殿内共有72根大主柱,支撑其全部重量,其中6根雕龙金柱,沥粉贴金,围绕着宝座周围。在殿中央有一藻井,是从古代“天井”和“天窗”形式演变面来,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色之一。主要设置在“尊贵”的建筑物上,有“神圣”之意。在藻井中央部位,有一浮雕蟠龙,口衔一球(球为铜胎中空,外涂水银),此球叫轩辕镜,传说是远古时代轩辕黄帝制造的,悬球与藻井蟠龙联在起,构成游龙戏珠的形式,悬于帝王宝座上方,以示中国历代皇帝都是轩辕的子孙,是黄帝正统继承者。它使殿堂富丽堂皇,雍容华贵。镜下正好对着宝座,据说是袁世凯怕大球掉下来把他砸死,故将宝座向后挪到现在的位置。关于龙椅,这里面有段故事。1916年(民国五年)袁世凯登基时,把原来的宝座搬走了,换了一把西式高背大椅,上饰他自己设计的帝国徽号。据说他的腿短,因而将椅座降低。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寻找那把龙椅,根据过去的一张照片,在破家具库找到了一把破椅,经专家鉴定,这椅子就是那张椅子。
1908年12月,四岁的溥仪在太和殿登基,他的父亲跪在宝座下,扶着他,可是溥仪却哭喊着说:“我不再这儿,我要回家,我不再这儿,我要回家.”他的父亲只好说:“别哭了别哭了,快完了.”典礼结束以后,文武百官窃窃私语说这不是个好兆头.果不其然,三年以后,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胜利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帝制.可是在1915年,袁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自称“洪宪皇帝”,企图恢复封建社会,还在太和殿搞了登基典礼,把三大殿中匾额上的满文统统去掉了.而且还命令京城内的煤铺把墙上的“元煤”去掉,把元宵改为汤圆.不过他只作了83天的皇帝,就在全国一片倒袁声中死了
太和殿为什么是故宫里级别最高的宫殿?
中国建筑是以“宫室本位”为主的,换言之,就是帝王的宫室凌驾于其他类型的建筑之上,任何包括宗教建筑在内的不得僭越。这种“本位思想”在汉代便奠定了坚稳的基础。太和殿的政治地位和规模,号称东方三大殿,它在整个紫禁城中的地位至高无上,所以它在故宫中级别最高一一扩展叙述如下:
曹丕首开帝王正殿名为太极者以宫为主的时期是汉高祖奠都长安的时候,由萧何任项目负责人,首先修建了“金舖玉户,华榱壁珰“的长乐、未央二宫,总共达到十七个宫名。应该说明的是,古代的宫就是室,室便是宫。祗限于帝王居用。
“殿大堂也。”(《汉书.仓颉篇》)秦始皇最先留下“前殿”遗址,著名的宫殿也有十多处。
以后历代帝王的正殿称为太极者,乃是黄初元年(公元220),文帝曹丕偏喜宫殿,雕饰观阁,用白石英、紫石英、五色大石于城中,名为太极者。
西晋时期的经济十分困难,曹丕称帝后,因为受到当时佛、道教的影响,只是在宫殿中装饰了五色石,用于表示阴阳五行的生克关系,谈不上雄伟壮丽。不过,这种理念却一直影响到后代,包括清代紫禁城第一殿的“太和”殿名字。
天下中心之太和殿与明朝不同,滿清入关后,没有对明代的宫殿形制进行“老旧宫殿改造”(也没有能力改造)而是承袭旧制,只是在名称上稍加更改,表示“旧貌换新颜”了。
将明时的“奉天”殿改为“太和”殿。与明朝开了八道门不同,它只开四道门,我的理解就是以太和殿为首的三大殿为中心,四门分别寓意传统的左青龙右白虎,前玄武后朱雀,犹如清帝皇太极的名字一样,以太极为中心,四方为平衡。三大殿中,只有太和殿一个唯一的中心,这是它级别最高的原因之一。
高不可攀的政治中心从承天门(今天的天安门)进入端门再经过午门,跨越金水拱桥进入太和门,行走约180步就是太和殿了,这是整个大内的正殿,殿就是大堂,广大的空间,顿时感到自己人生的渺小,它的高度是十一丈(三十多米),而台阶高达两丈,一字横开十一个开间,深五个开间,重檐垂脊,殿门前是丹陛,凡五出(建筑尺寸),四周都是用汉白玉作栏杆,即所谓的“雕栏玉砌”是也。基崇(高出地面的基础)二丈,共有台阶二十三级。中上二重阶各为九级,象征九五之尊。太和殿相当于明代的皇极殿,民间百姓称为“金鑾殿“。凡国家大典皇帝要亲自来到这里,用昭庄重。
太和殿还是一个“金凤颁诏”的地方。
(金凤颁诏)
凡是皇帝“登基”或者“册封”皇后,那肯定是国家大事,照例要在承天门(今天的天安门)上举行“颁诏”仪式。
诏书放在“云盘”里,由礼部尚书从太和殿捧出太和门,又用“龙亭”抬上承天门(天安门)。这个时候,文武百官和一些扮演老百姓的“托”(耆老),齐聚金水桥南的广场上,一律朝天安门跪拜。宣诏官在承天门(天安门)城楼上“宣诏”后,随即用一个木雕凤凰口衔诏书,从城楼正中缓缓垂下,由礼部官员手托“朵云”,接下诏书,请进“龙亭”,抬送到广场东侧的礼部,然后用标准的“馆阁体”誊写,传送全国各地,所谓“口衔天书”大约是此意。(见史树青《天安门》)
结束语
太和殿是紫禁城三殿二宫的最高政治中心,地位崇高无出其右者,它是清王朝君臣朝会的“大堂”,颁发诏告的地方,所以它的“级别”最高。
为什么大家只喜欢到校场路打卡拍照?
我认为:与历史有关,昆明北教场是历史地名 ,加之蓝花楹的陪衬,在2007年,4、5月街道两旁蓝花楹盛开时,就成为昆明网红打卡街。昆明北京路,南屏街,盘龙江等也有蓝花楹,但与北教场无法相比。
北教场位于昆明市区北部,北教场形成于明、清时期,是旧时阅兵、演武、操练和屯兵的地方 。其范围包括今教场中路、西路、北路和东路,政教路广大地带。1911年辛亥“重九”起义,李根源率领的七十三标李鸿祥部,在北教场打响了推翻清王朝在云南统治的第一枪首先发动了起义。起义军攻占北门,取得了夺取军械局,占领五华山的胜利。在云南发动的护国讨袁运动中,1916年元旦,数万名各族各界群众汇集在北教场召开护国讨袁誓师大会 ,在云南近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1949年12月9日昆明和平解放。1950年2月20日,人民解放军在陈赓、宋任穷将军率领下进驻春城。在春城10万群众的欢呼声中 ,胜利之师、威武之师从东站菊花村进入市区、经过状元楼、拓东路、金碧路、金马碧鸡坊、近日楼、正义路、华山南路、北门街、莲花池,进驻北教场。“教场”作为古代演兵习武之地 ,虽已不在了,但作为历史地名 ,北教场仍保留着。如今成为居民区,每年4、5月街道两旁蓝花楹盛开,成为网红打卡街。
如果在北教场建立有辛亥革命及朱德雕像、公园,对于今人和后人了解历史、缅怀先烈的业绩、纪念革命前辈更有一定意义。
古代太子穿什么衣服?
我是冷眼藏匿,我来回答您的问题。
古人学习,必学四书,五经。其中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所有关于礼制的规定都在《礼》里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其中包括服饰部分。
《周礼》中关于帝王将相在各公共场合穿的衣服都就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对于非公共场合所穿衣服无规定。
一、帝王诸侯冠服
《周礼.春官.司服》司服,中士二人、府二人、史一人、胥一人、徒十人。 司服:掌王之吉凶衣服,辨其名物与其用事。王之吉服: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享先王,则衮冕;享先公,飨,射,则鷩冕;祀四望山川,则毳冕;祭社稷、五祀,则希冕;祭群小祀,则玄冕。凡兵事,韦弁服。视朝,则皮弁服。凡甸,冠弁服。凡凶事,服弁服。凡吊事,弁绖服。凡丧,为天王斩衰,为王后齐衰。王为三公六卿锡衰,为诸侯缌衰,为大夫、士疑衰,其首服皆弁绖。大札、大荒、大灾,素服。公之服,自豪冕而下,如王之服。侯伯之服,自鷩冕而下,如公之服。子男之服,自毳冕而下,如侯伯之服。孤之服,自希冕而下,如子男之服。卿大夫之服,自玄冕而下,如孤之服;其凶服,加以大功、小功。士之服,自皮弁而下,如大夫之服,其凶服亦如之。其齐服有玄端、素端。凡大祭祀、大宾客,共其衣服而奉之。大丧,共其复衣服、敛衣服、奠衣服、廞衣服,皆掌其陈序。
王的衣服由16个人的司服(类似于现代部门),进行管理。
其中列出了王在祭祀上天时,祭拜祖先时,祭祀土地山川时,例行祭祀时,出征时,上朝时,服丧、吊丧、天灾时所穿戴不同衣冠。这里注意,除了衣服还有“冠带”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帽子。除了王还列出了公爵、侯爵、伯爵等一系列爵位衣冠的规定。
公爵:各种场合穿的衣服,除了豪冕以外和王一样;
侯爵和伯爵:除了鷩冕(bì miǎn)其他和公爵一样;
鷩冕是周代祭祀先公、乡射时穿的礼服。冕上九旒,前后共有十八旒。每旒用玉十二颗,共计二百一十六颗。鷩是一种雉的名字,即华虫。衣上画有华虫、火、宗彝三种图案。裳上刺绣有藻、粉米、黻、黼四种图案。
子爵和男爵:除了毳冕(cuì miǎn)其他和侯爵一样;
不同爵位衣冠最大的区别通俗的说就是帽子上的珠帘多少不同。
二、储君和其他人服饰的区别。
世子的冠服和平常的亲王、郡王没有区别。
《大明会典》亲、郡王及世子俱同
亲王和郡王是公爵,依照周礼中公爵等级冠带,也就是说世子和普通的亲王(皇子)等穿戴是一样的。
以上是明朝及以前(元朝除外)华夏文明衣冠标准,当然近代清朝的冠服和周礼也不一致。可以说到了清朝,冠服被简易化,冠服上的刺绣也变成单一龙或其他动物形象。在其他答案里有提及,这里不再多做说明。
以上是我的回答,如对您有帮助,请关注我。
古代皇帝出行是如何描写的?
按离现在最近的朝代清朝来说吧。
自康熙开始,天子车辂中五辂为必备的,五辂即玉辂、金辂、象辂、革辂和木辂。除此之外,还有玉辇、礼辇、步辇等,下面介绍一下它们的具体形制。
首先是玉辂,木质,基本构造由辂座、辂亭和圆盘等部分组成,主色为天青色装饰。辂盖高将近一米,辂圆盘为金黄色圆顶,镶玉圆版四块,因显要部分用玉装饰故称为玉辂。圆盘垂有镂金垂云,四周贴有三层镂金云版。幨帷用三层青缎制成,每层绣有金云龙羽纹相间。四根金青缎系带绑在车轸上。四柱上绘有金色云龙。车门垂珠帘,四面各三。云龙宝座四周为朱栏,以金彩相间涂饰,栏内四周布有花毯。两轮各有十八根车辐,以金色镂花装饰。前有两根轴辕,两端分别饰金龙的头和尾。后树有青缎太常旗十二面,旗面上分别绣各有日月五星、二十八星宿,旗下垂有五彩流苏。行驾时用朱绒带子驾象来引车前行。玉辂是天子五辂中所传最久的一种。玉辂作为皇帝郊祀车驾之一,大朝会时陈设五辂在午门外,玉辂居中,以视最为尊贵。
金辂,是天子在封同姓王侯出席宾宴时所乘,用于飨礼、射礼和郊祀还京、饮宴等场合,居五辂第二。主色为明黄色装饰,金辂的圆盖镶四块圆版金,金辂之名也由此而来。与玉辂青缎幨帷不同的是金辂使用的是黄缎幨帷,也是三层。四根黄段系带绑在车轸上。后树有大旗十二面,旗上各绣着金龙。金辂其他的行制都与玉辂相同。明代皇太子也乘金辂,以二象驾之。乾隆时金辂为大辂所改,以一象驾之。
象辂,乾隆朝的象辂为明代的大马辇所改[1],主色为红色。象辂的圆盖镶四块圆版象牙,故名为象辂。乾隆朝的象辂幨帷为三层红缎,也有四根系带,为红缎,绑在车轸上。宝座四周环以朱栏,辂前有三辕,后树有大赤旗十二面,各绣有金凤,与玉辂、金辂不同的是此时的象辂驾以马,中间四匹,两边各三匹,共十匹。在五辂陈设时,象辂位于玉辂之右。
革辂,圆盖方轸,明代的大驾卤簿中无革辂,此时的革辂由明朝的小马辇所改。主色泥银色装饰,镶四块圆版黄革,因皮革相挽而得名。幨帷为三层白缎,有四根白缎系带,绑在车轸上。宝座四周环以朱栏,辂有两根辕,后树有十二面大白旗,各绣有金虎。革辂用一匹服马和三匹常马驾驶,为天子在巡守、征战时所乘。
明初朱元璋为提倡俭朴节约,用木辂代替玉辂,并诏制木辂两乘,一乘以朱漆粉饰,祭祀时用;一乘以皮挽之,行幸时用。但二十年以后,又在大驾卤簿中取消了木辂。从此天子车驾中没有木辂。乾隆年间将小香步辇改造成木辂,木辂之名重现文献记载中。主色为黑色装饰,镶四块圆版花梨。幨帷由三层黑缎制成,有四根黑缎系带,绑在轸上。座四周环以朱栏。辂前也有三辕,后树有军用大旗十二面,各绣有神武图案。木辂驾马中间两匹,两边各两匹,有游环和铃铛。
玉辇,圆盖方座,其中辇盖为青色,上面有四块圆版玉装饰和一金色圆顶。玉辇的四周承吊以镂金垂云,下端为金云叶。幨帷由两层青缎制成每层相间有褶裥,上面绣着金云龙,另有四条黄绒制的细带,绑在座位的四个角。辇门冬天则用青毡门帏,夏季就换成珠帘,座亭上窄下宽,座有二层缀版,上方绘有彩云,下方绘有金云,四周环以朱栏,相间装饰着金彩,栏内也是铺有花毯。云龙宝座在座亭中间,左边放着铜鼎,右边置有佩剑。前有四根辕,中间两根辕各长,左右两根辕稍短,辕两端分别称着金龙的首和尾。抬起玉辇时需要用纳陛五级,由三十六人抬。
礼舆,采用香木做成。它的基本构造和玉辇相似,由穹盖、座亭、宝座、辕杆等部分构成,不同的是,礼舆的幨帷采用明黄缎,绣金龙,四柱以蟠龙装饰,而且左右的窗户夏天用蓝纱遮住,冬天则用玻璃。有两根较长的大横杆,两杆之间有双龙的头相对。前后由左右两边各有两根小横杆架着两根肩杆,肩杆共八根,皇帝出行时采用十六人抬。
步辇,木质,没有车幔,辇的倚栏上有镂空花纹。蟠龙座在中间,冬天在座位上铺着紫貂皮,夏天则用明黄色的妆缎。四柱上有虎爪螭龙(传说中无角的龙)的头,周围绕以云龙。蟠龙座前有踏几,上面铺有黄缎,有两根直辕。其他的同礼舆的行制相同。
天子车驾中,五辂规模大、规格更高、出行时更隆重,出行时意义更在于礼制上作为天子的象征;而辇舆因为规模结构较小,也因为其设计构造更简单乘坐更为舒适,故在作特殊要求的礼仪场合之外,皇帝出行都乘坐辇舆。
以上是皇帝车马的具体形制,这只是宫廷车马礼仪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还有天子的仪驾制度,即与车马匹配的仪仗和仪卫等级制度,又称为卤簿仪驾制度。
“王者首出庶物环拱而居备物而动,故有仪卫卤薄之制”,清朝初制,有大驾、法驾卤薄行驾,行幸仪仗,行驾仪仗等区别,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根据从简从省的原则,在原定基础上经过增改厘定,更订行驾仪仗为銮驾卤薄,行幸仪仗为骑驾卤薄,最终形成大驾、法驾、銮驾、骑驾四等卤薄的定制。
大驾卤簿,大驾卤薄有玉辇、导盖、盥盆、拂尘、唾壶、马杌、交椅各一件,提炉、香合、水瓶各两件、仪刀和豹尾枪各三十支、各种大小、行制不同的伞盖共四十六件,寿扇等各种不同的扇共七十六,各种幢和幡共三十二件,各种式样的旌、金节、氅和麾共二十八件,各种八旗的纛和有不同代表意义的旗帜共有一百八十三面,钺、星、卧瓜、立瓜、吾杖、御杖、引杖等仪仗共一百一十二件,红灯六个。接着是玉辂、金辂、象辂和革辂各一乘、宝象五头、导象四头、静鞭四根、仗马十匹、后护豹尾枪十支、仪刀十把。
皇帝法驾卤薄所陈列的仪仗与大驾大致相同,法驾卤薄中的玉辇,由金辇和礼舆代替,导盖、拂尘、盥盆各增加了一件变成了两件、唾壶减少了一个、仪刀、豹尾枪各减少了十把变成了二十把,五色华盖增加了十个变成了二十个,双龙扇十六柄增加了十二柄,五色金龙纛二十个,减少了二十个,钺、星、卧瓜、立瓜、吾杖、御杖、引杖等都由十六件变成了六件,减少了十件,其他的都与大驾卤薄相同。
皇帝銮驾卤薄,前面设有导迎乐,先是两根戏竹,接着是六根乐管、四根七孔笛、两根笙、两面云锣、一面导迎鼓和一副拍板。依次是四御杖、四吾仗,立瓜、卧瓜、星、钺各四,十面五色金龙小旗、十面五色龙纛[2]、十面双龙黄团扇、十面黄九龙伞、一柄九龙曲柄黄华盖,接着就是皇帝乘坐的步辇了,皇帝的步辇后是持佩刀和执枪的大臣和侍卫。
皇帝骑驾卤薄出行时,首先在前列奏军中典雅庄重的音乐,间歇有比较清雅的音乐,乐器列有十六个铜器喇叭,大小各八个,八个唢呐,接着是两面云锣、两根龙笛、两根平笛、两根乐管、两根笙、四面铜鼓、“二金”[3]、两个“铜点”[4]等一些其他的古代乐器。在骑驾卤薄中,皇帝可乘轻步辇或骑马,在轻步辇或嘛前面也有各种仪仗,与銮驾卤薄中相同,数量上有些微变化[5],轻步辇前面有十名佩刀大臣导路,后有俩名佩刀护卫,护卫后跟着是豹尾班侍卫,其中执枪者十人、佩仪刀者十人、佩弓箭者十人。
以上各等卤簿中,大驾卤薄用“以郊飨上天,临驭九伐”[6],在郊祀大典,万寿、元旦、冬至三大朝会及诸典礼才陈设大驾卤薄。出行时执事人员执以上各种法器按序排列好,由公卿奉引,大将军骖乘,太仆驭车,加属车八十一乘;法驾“以祭方泽、祀明堂、奉宗庙、籍千亩”, 在北郊大祀和社稷祭祀时天子乘法驾卤薄,出行时由京兆引奉引,侍中参乘,奉车郎御之,有属车三十六乘;銮驾卤簿在天子行幸皇城时摆成;在大阅军队时,骑驾卤薄陈于宫门外,在军营暂停时,皇帝骑驾卤薄中晨时奏唢呐乐,晚上奏典雅庄重的军乐。
三、结语
以上内容描述了乾隆朝时期五辂和各种辇舆具体的行制及特点,比较了清朝天子四等卤薄的异同,天子仪驾规模的庞大,从中可窥见一斑,如大驾卤薄从导盖到红灯等仪仗、法器的排列,各等大臣和侍卫,再加上天子乘的车辂,整个场面逶迤数里,前后不能相望,可谓是浩浩荡荡。其次,是清朝天子车辂规制的严格性,五辂从显要部分的装饰到幨帷的颜色和绣纹到各自使用场合的不同,都有严格的区别和规定。乾隆朝的车马礼制由康雍时期继承而来,并发展到顶峰,这一方面与统治者的大力提倡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当时学术界礼学研究的繁荣是分不开的,乾隆朝关于这方面的文献记载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