犍为一中元旦放假时间是多少,过年你的家乡一般是吃些什么?
我们那边会吃八大菜,
农家条子肉,香酥黄焖鸡
五香肉丸子,风味小酥肉,
玫瑰粉蒸肉,水晶八宝饭
苜蓿香糟肉,梅菜蒸扣肉
35岁离婚女人的实话?
35岁离婚女人的实话:有没有嫁对人,过年回趟娘家就知道了
花花 兼下职 2019-01-27
大多数女人,不如男人那般自由自在,结了婚,婚姻就是她的立身之本,虽然也有工作,但是婚姻的好坏,直接决定一个女人的后半辈子。
马上就要过年了,很多女人过年都要回娘家看看,父母也会从过年这些天看出女婿是否是真的疼爱自己闺女。对于那些已经嫁了的女人,你有没有嫁对人呢?
薛女士和我讲了她离婚的前前后后,让我感慨,女人嫁对人真的太重要了。薛女士是家里的小女儿,上面还有个姐姐,于是才有勇气远嫁,24岁结的婚,到去年离婚已经10个年头了,才回家6、7次,每次不是过年回家,就是国庆节请假回去。
每次回家,都是薛女士最开心的日子。转眼又到新年了,薛女士说,希望她的情感故事让更多女人知道,从回娘家就可以看出有没有嫁对人。
01.
夫家这边的风俗,是过门的媳妇必须在夫家过年,初三初四是回娘家的时候,但是薛女士离家太远,每次都是坐了火车又坐客车,辗转到家,看到父母开心的笑容,就是自己最幸福的时刻。
那时候过年回娘家,薛女士很开心,给公公婆婆买了什么礼物,也照样给自己父母准备了一份,但是丈夫不愿意了,说浪费钱,哪有回娘家拿这么多东西的。
可是薛女士觉得自己远嫁后,一年也就回家一次,根本比不上给公婆买的礼物十之一二,礼物太少容易寒父母的心,也让亲朋好友觉得自己父母养了个不知感恩的女儿。可丈夫如此抠门,真让她心凉了,觉得当初奋不顾身嫁给他,真的太对不起父母了。
于是,两人就为了这个买年货的事情吵了一架,最后,薛女士为了过年不伤和气,妥协了。
02.
谁知道薛女士的丈夫更变本加厉,说什么回家路费太贵,路途也远,让薛女士自己回娘家,薛女士当时气结,什么话都说不出来,自己一个人回家算什么?让别人看到,对自己说三道四倒是没什么,就怕父母认为女儿过得不好,心里难受。
薛女士看丈夫实在不愿意一起回去,就说那自己带着儿子回去吧,可她丈夫却说,这怎么能行,儿子太小路途太累,万一生个病可不行,要回去你自己回去就行,你爸妈最想看的不就是你吗?
薛女士听到丈夫这么说,真的觉得自己这么多年的爱和付出,都算什么?自己当初背弃父母远嫁给他,这段婚姻到底还有什么意义?
03.
春节,是中国最大的节日,也是阖家团圆的时刻,再远再没钱,也要回家过年,有句歌唱得好“父母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只图平平安安、团团圆圆,常回家看看”。
订婚前,薛女士的丈夫还向丈母娘保证说“以后我每年都带她回来过年”,可现在呢,不但年货抠门,连回家的时间都不想给了。
这让她心凉了,但是心虽然凉,日子还得过,咬牙也要为当初的决定而继续。然而,让薛女士离婚的缘由却在过年回家出现了。
薛女士慢慢发现,自己丈夫过年,喜欢去同学聚会,每次都是下半夜才回家,多方打听,才发现他和当初班上的一个女同学暗生情愫,为什么没钱给自己父母买年货,那是因为大把的钱都给情人买首饰买衣服去了!
薛女士这口气咽不下去,认为自己真是蠢透了,丈夫没时间陪自己回娘家,原来是把时间陪情人去了!丈夫不让儿子跟着自己回娘家,是为了怕以后离婚,儿子想跟妈妈走。
大闹一场,最后薛女士不愿意再继续这段婚姻,走上了离婚的道路,虽然是丈夫出轨有错,但是婆家不放孙子走,薛女士当初独自一人来到异地,现在又孑然一身回到家乡,感觉这10年,就像一场梦,什么也没带来,什么也没带走,她也终于明白,有没有嫁对人,过年回趟娘家就知道了。
远嫁不容易,远嫁的女人内心更是坚强又脆弱,经不起男人的践踏。其实,不管是不是远嫁,只要嫁对人,就是一辈子的幸福。所以你有没有嫁对人,过年回趟娘家就知道了。
过去的30年里身边有哪些东西在慢慢消失?
可能没有人注意到,但是不知不觉中这些曾经很风靡很火的东西都慢慢消失了!时代在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提高,科技的日新月异,带给我们更方便更快捷的生活方式,可能在某一瞬间就突然发现,原来我们的生活早已不同了!
下面这些消失的东西只有85以前的人知道,90后都见得少了,来看看吧! 一、火车票代售点在那网络还不发达的年代,买火车票要么去火车售票厅,要么就是去火车票代售点。那时候几乎每一座办公写字楼的一楼大厅都有这样一个火车票、机票代售点。那时候还没有12306等网络购票,也还没有实行实名制车票,每到春运期间,大把的黄牛倒票,再高价卖给需要的人。后来实行实名制之后黄牛才慢慢消失。而这些车票代售点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慢慢消失的呢?我翻遍了记忆,没有想到具体的时间,大概是在2010年铁路开通了12306网络订票之后。 从此在繁华的街边,在写字楼里,这种代售点就慢慢消失不见了。现在一些城市也能看到代售点,但是已经不多了,也可以说是非常少见了! 二、报刊亭记忆里在繁华的街边几百米就有一个报刊亭,除了各种报纸之外,还有许多杂志,《知音》《读者》《故事会》这些,而且每个月或半个月会出一期新的!那时候没有网络,日常娱乐除了看看电视,就是看一下这些书报杂志! 那时候我在外打工,每一期出的新杂志都会买上2-3种,因为杂志里面有连载的故事或小说,就一期一期的追着买,后来也和工友们交换看,这个月我买,大家一起看,下个月她买大家一起看。 这些报刊亭是什么时候消失的呢? 大概就是在我们不知不觉中慢慢变少了,现在别说这些报刊亭很少见了,连纸媒报纸都很少人看了,那些年曾经很火的《知音》《读者》这些杂志不知道还在不在。记忆里,我是在2010年用上智能手机之后就再没看过纸媒报纸没再买过报刊亭的杂志!因为智能手机的出现,看书看报看新闻这些在手机里就可以看了! 三、手写信有多少人还写信呢?90年代有一位叫李春波的歌手唱了一首歌《一封家书》,把写给家人的信,用歌声唱了出来:“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好吗?现在工作很忙吧身体好吗 我现在广州挺好的 爸爸妈妈不要太牵挂虽然我很少写信 其实我很想家 爸爸每天都上班吗管得不严就不要去了 干了一辈子革命工作 也该歇歇了.........爸爸妈妈多保重身体 不要让儿子放心不下今年春节我一定回家 好了先写到这吧 此致敬礼。” 这首歌瞬间火遍大江南北,在90年代,很多外出打工的人,听到这首歌都有感同身受的感觉!一年到头只有春节假期才会回家一趟,有些人甚至好几年都不能回家一次,那时候连座机电话都没普及,只能靠写信与家人联系。 那时候关于写信,还有笔友,靠书信往来沟通交流,也许是陌生人不认识,在一些地方留下交友信息,有想交友的就写信,于是就有了笔友。感觉有点像现在的QQ好友或微.信好友,互不相识,但通过书信交流,写一封信寄出去,等十天半个月收到回信,继续写继续等,一个月能来回两三次的样子,那时候的友谊单纯且美好。现在信息传递是更快了,发个信息马上就可以回复,还可以直接打视频打语音,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却变成快消品了。 四、钢笔和墨水说完写信,突然想起了需要加墨水的钢笔,我记得小时候,能用上一支可以加墨水的钢笔是一件特别骄傲的事情!老师的衣服口袋里也通常挂着一支钢笔!我记得小时候第一次骗爸爸妈妈想买学校小卖部的零食吃,就是说我想买一瓶墨水,我有点记不清墨水多少钱了,我只记得我要了一块钱。 现在也很少看到有人使用这种笔了,至少普通人家里几乎都没有了这种笔,大家都习惯了用更方便的圆珠笔、签字笔。 五、竹床这种竹席以前是农村人家里必备的,在那时候的农村,连电都没通上,没有风扇更没有空调!夏天的时候,热得不行,晚上大家都把自家的竹床搬了出来,那时候农村里的邻居们都还挨着住,大家的竹席都搬出来,一边吃晚饭一边聊天。吃完饭之后,就坐在竹床上听村里的老人讲故事,很多小孩围着听!我记得讲得最多的就是打小日本的故事。每次讲打小日本的故事,大家都很生气,所以,从小我们的民族情节就很重!那时候也没什么娱乐,晚上除了大家一起聊天讲故事就什么活动了。 后来农村通电了,很快就有了风扇,有了电视机,慢慢的大家就都不再搬竹床出来了,再后来竹床就慢慢消失了! 六、收音机收音机不能说完全消失了,有些地方还有,但是绝大多数人已经不用这种东西了。收音机在90年代可是非常风靡的,我记得那时候农村女的结婚嫁妆里都有必备收音机呢!特别是那种还能放磁带唱片的,还带闪光效果的。简直不要太拉风!现在,这种收音机可以用古董来形容了,收音机是怎么消失的呢?我想大概是有了电视机之后听收音机的人就变少了。毕竟电视不但可以听声音还能看到图像,还有更多丰富的节目!以前听收音机的那些台其实很多都还有,只不过换了一种方式存在,比如车载收听的电台,智能手机也有收音机的功能,可以收听很多电台!只不过听的人少了,我除了在开车的时候会听一下车里的电台,其他时候也都没有收听过!不知道,你们呢?会经常听吗? 七、打谷机说到这个打谷机,我不知道这种称呼对不对,在我的老家是叫打谷机,就是专门筛稻谷和米的!在农村,稻谷收完之后,有些是颗粒饱满的,有些是扁的没有米,就用这个打谷机过滤一下。使用的时候,稻谷在上面,手转动之后,就会有风,颗粒饱满的掉一边,扁的掉一边! 还有就是辗米,那时候辗米是米和糠在一起的,辗完回来还需要自己用打谷机过滤出来,糠一边米一边。 前几年我突然发现,现在辗米机已经升级了,辗出来的米从机器出来就是米和糠是分开的。所以,我家的打谷机还在,只不过已经派不上用场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进步,打谷机自然就退出历史舞台了! 八、缝纫机缝纫机的消失,不用多说,大家都知道了!以前缝纫机的地位那是相当高啊,在农村家里有一台缝纫机几乎是地位的象征,谁家里有衣服裤子破了自己逢不好的时候,就会拿去给有缝纫机的人家里去逢,一般来说,家里有缝纫机的还会做衣服。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一件衣服可以穿很多年,还能传承!家里老大穿了传给老二继续传给老三...... 现在谁有多少人衣服烂了会自己逢几遍继续穿啊?已经很少很少了吧!缝纫机的消失,正是意味着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现在都是穿新衣戴新帽! (不好意思,我是农村人只能将农村,不知道那年代的城里啥样) 九、磁带说到磁带,00后的人大概就没见过了,磁带爆火在8090年代,那时候也是华语乐坛的爆发期,港台明星的歌曲也是那时候开始在内地火起来!那时候喜欢的歌就要买一张磁带,我记得我买过的第一张磁带唱片是张信哲的,张信哲那时候真的很火啊,很多经典歌! 后来有了MP3的出现,听歌更方便了,想听什么歌下载到MP3听就可以了(那时候都是免费下载不收费),就没再买过磁带了! 磁带的消失,并不是乐坛的消失,现在的乐坛依然很好,也是换了一种方式存在,只不过现在很少有免费的歌曲下载了,很多平台需要收费才能收听! 十、小孩子们消失的游戏与玩具现在的孩子,不管是农村的还是城市的,大部分孩子的玩具都是手机和手机游戏!今天带你们来看看我们那时候的玩具1、橡皮筋跳橡皮筋是女孩子们的最爱,各种跳法还带有不同的词呢!感觉那时候的孩子们运动细胞很强,可以跳很高,很多高难度动作都能跳! 2、跳房子这个是男孩女孩都喜欢的游戏,多种玩法,在地上画出房子,扔一个道具在里面用脚把这个道具跳到另一间,脚不能踩线跳过去后也不能碰到道具,玩法多种多样。现在农村已经没有小孩玩了,估计也没有人会画这种房子了,这个要彻底失传了。 3、抓石子要说跳房子会彻底失传,这个抓石子的小游戏我至今记得。 5颗7颗9颗的小石子,最好是表面光滑一点的不会扎手,把石子抛在地上,捡一颗,向上抛起来的同时,手要抓地上的石子,抓着地上的再接住抛出去的。可以抓一颗、两颗、三颗,还有全部石子一把抓的。然后把所有石子向上抛出去用手背接住,再接抛出去用手心接住,就可以得分了!我小时候可是玩抓石子的高手,同龄人里没遇到过对手! 可惜,这种小游戏也没有人玩了! 4、手弹工这个很常见,但是真正农村那种手弹工就很少见了,农村那种都是用树枝做的,配上一根有弹性的皮筋。以前农村男孩子的书包里大部分都有一个这样的手弹工,放学一起切磋看谁弹得更远更准是大家都非常开心的事情! 5、滚铁环男孩子们的最爱,有些是用一个自行车的车轮做的,有些是用一根铁丝弄成圆形,配上一根有点弯曲的铁条工具,在地上滚起来,人跟着跑。这个玩起来也是很起劲的,小时候能有一个这样的玩具,在小伙伴们眼里领导一样的存在!因为很多人家里没有这种东西! 现在农村的孩子们,已经不认识这种过去很威风的玩具了!写在最后 其实还有很多慢慢消失的东西,比如:胶卷相机,二八大杠自行车、黑白电视机、的确凉衣服、俄罗斯方块单机游戏机等等..... 还有那些消失的东西呢?欢迎补充!图片来自网络,侵删!唐宋八大家是哪位著名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又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中国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韩愈和柳宗元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明初朱右选韩、柳等人文为《八先生文集》,遂起用八家之名,实始于此。明中叶唐顺之所纂《文编》中,唐宋文也仅取八家。明末茅坤承二人之说,选辑了《唐宋八大家文钞》共164卷,此书在旧时流传甚广,“唐宋八大家”之名也随之流行。自明人标举唐宋八家后,治古文者皆以八家为宗。通行《唐宋八大家文钞》164卷,有明万历刻本及清代书坊刻本。清代魏源有《纂评唐宋八大家文读本》8卷。
八大家中苏家父子兄弟有三人,人称“三苏”,分别为苏洵、苏轼、苏辙,又有“一门三学士”之誉。故可用“唐有韩柳,宋为欧阳、三苏和曾王”概括。
其实,这八位大家也是写诗的高手。
今天,唐宋八大家不比古文,
比诗词,看看谁更胜一筹呢?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祖籍昌黎(今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明人推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
韩愈的诗大都写得平实顺畅,有的也写得清新、富于神韵、近似盛唐人的诗。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韩愈因《谏迎佛骨表》被贬潮州,这是临别之际写给侄孙韩湘的。此诗抒发了作者内心郁愤以及前途未卜的感伤情绪。
这首诗沉郁顿挫,苍凉悲壮,得杜甫七律之神,但又有新创,能变化而自成面目,表现出韩愈以文为诗的特点。全诗叙事、写景、抒情熔为一炉,诗味浓郁,诗意醇厚。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写下这首诗时,韩愈已经56岁了,任吏部侍郎。看着长安早春的景象,他心情很好,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后世评价这首诗:景绝妙,写得也绝妙。这首诗刻画细腻,造句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思想家,祖籍河东(今山西运城),世称柳河东。
柳宗元和韩愈一样,文的成就大于诗,但他的诗写得也十分有特色。他的叙事诗文笔质朴,描写生动,寓言诗形象鲜明,寓意深刻,抒情诗更善于用清新峻爽的文笔,委婉深曲地抒写自己的心情。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现存的诗多是他贬官永州之后的诗,这首《江雪》是他的代表作,也是彼时柳宗元的处境和心情。全诗构思独特,语言简洁凝练,意蕴丰富。
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清高,渔翁的性格孤傲。
《渔翁》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这首小诗情趣盎然,诗人以淡逸清和的笔墨构画出一幅令人迷醉的山水晨景,通过渔翁在山水间获得内心宁静的描写,透露了他遭受打击后寻求超脱的心境。其中“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两句尤为人所称道。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欧阳修的议论诗受韩愈影响较大,他往往能与叙事、抒情融为一体,所以得韩诗畅尽之致而避免了其枯燥艰涩之失。
《戏答元珍》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这首诗是作者遭贬谪后所作,表现出谪居山乡的寂寞心情和自解宽慰之意。
欧阳修对政治上遭受的打击心潮难平,故在诗中流露出迷惘寂寞的情怀,但他并未因此而丧失自信、而失望,而是更多地表现了被贬的抗争精神,对前途仍充满信心。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世称“老苏”。
苏洵作诗不多,擅写五古,质朴苍劲。宋人叶梦得评其诗“精深有味,语不徒发,正类其文”(《石林诗话》)。
《送吴待制中复知潭州二首》
十年曾作犍为令,四脉尝闻愍俗诗。
共叹才高堪御史,果能忠谏致戎麾。
会稽特欲荣翁子,冯翊犹将试望之。
船系河堤无几日,南公应已怪来迟。
这首诗写得工整精到处,真的像文章一样,却少了些许诗意。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奔走四方,生活阅历极为丰富。在他眼中,极平常的生活内容和自然景物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在这些诗中,自然现象已上升为哲理,人生的感受也已转化为理性的反思。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这首诗表达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怅惘和往事旧迹的深情眷念。前四句以雪泥鸿爪比喻人生,把人生看作漫长的征途;后四句照应“怀旧”诗题,以叙事之笔,深化雪泥鸿爪的感触。全诗动荡明快,意境恣逸,是苏轼七律中的名篇。
苏辙(1039-1112),字子由,晚号颍滨遗老,又号栾城。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苏轼之弟,世称“小苏”。
苏辙早年诗大都写生活琐事,咏物写景,与苏轼唱和之作尤多。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
《游西湖》
闭门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梦回。
行过闾阎争问讯,忽逢鱼鸟亦惊猜。
可怜举目非吾党,谁与开尊共一杯。
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梦中来。
苏辙的这首诗记录的是他晚年的生活。本诗通过描述市民和鱼鸟对他出游西湖的反应,从侧面突显出诗人多年深居简出的生活;运用拟人、对偶,写百姓问询,对以“鱼鸟惊猜”,人已陌生,物亦惊猜,表意深刻,形象生动。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今江西东乡)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王安石晚年退出政坛后,多作写景诗、咏物诗等,重炼意和修辞,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当时诗坛上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首诗作于王安石晚期,是作者途经瓜洲时所作。全诗不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而且在叙事上也富有情致,境界开阔,格调清新。
据说,王安石作这首诗时, “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改了十几个字,最后才定为“绿”字。这个“绿”字也成为炼字的典范。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建昌南丰(今江西南风)人,世称“南丰先生”。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曾巩诗的特点是比较质朴,雄浑超逸,含义深刻,略似其文,格调超逸,字句清新,但有些也存在宋诗言文言理的通病,但为文所掩,不受重视。
《西楼》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钱钟书先生称曾巩的绝句“有王安石的风致”,从这首诗就可以看得出来。
这首诗写在海边的高楼上欣赏暴风雨的情况,诗中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一个“卧”字耐人寻味,它把诗人那种雍容气度生动表现出来,动中寓静,以静衬动,跌宕有致之妙于此可见。
你还记得在部队时第一次过年的情景吗?
那年春节在老山
临近春节,走到哪里都透着喜庆祥和,大家着装整洁,身采飞扬,高谈阔论,都为我们自己和属于自己祖国的山川、河流,城市的高楼、商场······感到自豪。然而,看到眼前的一却,我却时时想起三十多年前在云南“老山”战场上度过的那个春节······
一
1985年1月16日,雨后初晴。
莽莽的山林,深邃的天空,在暗蓝色的,灰黄色的,惨白色的烟雾搅动下,粘在一起,仿佛一块很不协调的色块。
上午9时,我和班里几名战士紧张忙碌地修固工事。突然,一发炮弹带着尖利的怪叫从我们头顶飞过,落在不远处爆炸,几个月的战事使我们对炮弹的飞行与落点略有了解,但像今天这样近的爆炸点却是头一天看到,吃惊了片刻,才猛然想起进隐蔽部。跟着战友,我最后一个钻进去,狭小的隐蔽部已容不下了我们8个人,于是,我又跳出来跑到相隔3米仅能容纳两个人的水泥管制成的猫耳洞。炮弹爆炸声越来越密,当更近的一声爆炸把挂在洞门钢盔震落掉地时,我感到一定出事了。我和排长冲出来,只见那边钢架隐蔽部浓烟翻滚。我和排长迅速投入抢救工作,江苏泰县籍一名战士以停止了呼吸,其余6人除一人躲在隐蔽部拐角处幸免于难,其余5人均负重伤。
两小时后,前沿的炮兵观察所向我班通报了越军阵地方位。我和幸存的战友两个人操作起平日需要8个人操作的大炮,定完标尺、方向,填弹、上栓、击发,百里炮阵上,只有这一门大炮在怒吼,炮弹的呼啸声在空旷的山谷中回荡徘徊······
战果通报,摧毁越军火炮4门,击毙越军12人,伤5人。战后,我所在班被上级授予一等功。
二
农历腊月三十。
尽管我们还没有从失去战友的悲痛中解脱,但春节的喜庆欢乐的气氛还是如期到来。
已经补员成8人的我班随着节日的到来也沉浸在喜庆之中。
俗话说,好吃不过饺子。当连副指导员宣布午饭包饺子吃时,我差点没跑过去拥抱他。自上阵地以来,一天三顿大米干饭或者压缩干粮,我早吃烦了。同班战友也为改善伙食高兴,并推选我这个唯一的北方兵当他们学做饺子的教练。说实话,我在家时,也总是饺子端上桌才动筷子。至于如何做饺子我一窍不通。“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我俨然一名指挥官似的下达命令:江西兵和面,浙江兵弄馅,江苏兄弟动手配合!面、馅准备停当后,才发现 没面板,于是抬来床板,没擀面棍,就用空酒瓶,包起饺子来。大伙儿你说我唱好不热闹。别说,南方兵也很聪明,看见酒瓶一个一个擀皮供不过来,他们就先擀成一个大面片,拿来缸子盖一压一拧,一个个大小一样的饺子皮出来了。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会儿,床板上摆满了我们的“作品”。看着比家里大两号的饺子,我解嘲道:“这哪是饺子,分明是大包子。”别管怎么说,等饺子热气腾腾地捞上来一看,露馅的还真不多。我们把饺子放在涮了又涮的洗脸(也洗脚)盆里,大伙围在一起吃时,哪些个儿不高,肚儿不大,吃不多的南方兵,此时比我这个北方大汉还能吃。吃完后,一抹嘴,拍拍鼓胀的肚皮说:“真香啊!等退伍回了家天天吃饺子。”
三
农历正月初一。
吃罢晚饭,我背上铁把折叠式冲锋枪,从连指导员那儿借来一台单卡录音机,然后去找兄弟连队的同乡,想录录音给父母亲寄去,权当一封家书。兄弟连队的炮阵地旁,有一个像竖着猫耳朵似的洞口,猫着腰进洞往里拐,就是六尺多深,四尺来宽的“家”。洞壁上刻着“别有洞天”四个刚劲的大字,反射着夕阳的余晖,给地洞的昏暗增添了一线光亮。我和同乡尹书明、刘克刚,还有江苏丰县籍的两名战友挤在狭小的地洞里调侃起来。按下录音键,进入角色。先是一段精彩地“大拜年”开场白,然后便唱,什么通俗的、民族的让我们这几个汉子一合,真有个威风劲。后来,单一的口琴伴奏似乎缺少什么,刘克刚出洞从炮位拿来三个钢盔当架子鼓敲打着。我又对江苏籍战友说,等我们唱完,你们俩使劲鼓掌,烘托气氛。
就这样,我们说说唱唱、打打闹闹,一盘磁带A面录完倒B面。“哎,还差多少?”“不多了。”“停!”我对尹书明说:“背上你的枪,出去录。”夜已静,黑影隐隐的老山主峰依稀可辩。我俩来到一块大石头旁,面对北方,齐声高喊:“亲爱的爸爸妈妈!儿子给你们拜年了!”哒哒······哒哒哒哒············两支冲锋枪指向满天星斗的夜空,喷出两道长长的火舌,如节日的焰火,清脆的枪声在山峦中发出回声,荡向远方。
作者 王永建
注: 写于1994年底 并于1995年2月12日以本报特稿的形被 《保定市报》头版刊登,被《河北工人报》,《保定化纤报》、《悅众人》选登
春节快到了,找出此文来怀念我的战友们。祝福当年在戍边卫国的战友们,生活愉快,身体健康,阖家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