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节日 元旦节 正文

武平一中元旦放假安排时间 十二属相最高成就都有哪些人

从秦始皇统一中国一直到溥仪逊位,属相鼠——明成祖朱棣公元1360年,朱棣出生在朱元璋的大营之中,此时的朱元璋正在南方与张士诚一争高下,朱棣的出生并没有给朱元璋带来过多的惊喜。担任燕王期间多次北征蒙古,属相牛——蜀汉昭烈帝刘备刘备生于公元161年,刘备虽然自称中山靖王之后,到这并不影响刘备乱世英雄的本色,属相虎——秦始皇嬴政秦始皇生于公...

武平一中元旦放假安排时间,十二属相最高成就都有哪些人?

感觉这个问题问的过于宽泛,历史上特别忌讳“最”这个字,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心中评价的标准不同就会使得评选的结果大相径庭,而且题目也没有言明所属的领域,就比如拿秦始皇和孔子相比,一个是政治家,另一个是思想家,又能比较出什么结果呢?

因此我们不妨设定一个范围,从秦始皇统一中国一直到溥仪逊位,中国一共出了408位皇帝,在这么多的皇帝中,我们来挑选一下各个属相成就最高的皇帝。

属相鼠——明成祖朱棣

公元1360年,农历的庚子年,朱棣出生在朱元璋的大营之中,此时的朱元璋正在南方与张士诚一争高下,朱棣的出生并没有给朱元璋带来过多的惊喜。

不过朱棣成年后,其军事才能逐渐显现出来,担任燕王期间多次北征蒙古,太子朱标死后,本希望朱元璋能青睐自己,结果他的侄子朱允炆被立为储君。朱元璋死后,通过四年的“靖难之役”成功夺位,虽然得位不正,但在朱棣的统治下,明朝迎来了“万国来朝”的永乐盛世,单从治国而言,朱棣无疑是鼠相中的佼佼者。

属相牛——蜀汉昭烈帝刘备

刘备生于公元161年,也就是农历的辛丑年,刘备虽然自称中山靖王之后,但中山靖王刘胜一生声色犬马,生了120个儿子,至于真伪我们已经无从考证。

到这并不影响刘备乱世英雄的本色,从一个织席贩履的贫农,从一无所有到三分天下,比爹他比不过孙权,比人脉他不如曹操,在三国之中,蜀国的立国最为艰难,要不是碰上曹操这样的强悍对手,复制刘秀的成功之道也并非不可能。

属相虎——秦始皇嬴政

秦始皇生于公元前259年,农历壬寅年,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无论其他属虎的皇帝有多么伟大,这个位置始终只有秦始皇可以独占一席。

虽然秦始皇的统一耗尽了秦国六代国君的心血,但仅仅九年就统一了分裂了500多年的中国,他的能力毋庸置疑。登基之后,书同文,车同轨,开郡县,修长城,如果没有他,我们不敢想象,现在的中国会不会和欧洲一样四分五裂。

属相兔——汉光武帝刘秀

刘秀生于公元前5年,农历乙卯年,其实刘秀和刘备的身份差不多,都是被汉武帝推恩令所连累的没落皇族,然而与刘备不同的是,刘秀兼具实力与运气,这一点刘备就不得不服。

王莽篡汉实行的一系列“复古”政策,不但得罪了既得利益的贵族,而且让百姓的生活更加困顿,绿林赤眉相继起义。而刘秀跟着大哥刘演也举起了“兴复汉室”的旗号,后来大哥被更始帝杀害后,刘秀单骑闯河北,收服王郎,与更始决裂,称帝以后,诛灭隗嚣,得陇望蜀,剿灭公孙述,仅仅8年就一统天下,被人称作“位面之子”。

属相龙——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生于公元1328年,农历戊辰年,不得不说,得天下最正者,除了刘邦,另一个就是朱元璋,相比于刘邦这个“乡镇公务员”,朱元璋可以说是八辈贫农,在从军之前,他要过饭,出过家,估计他也没有想到,有一天,他能站在金字塔的最高层。

朱元璋登基之后,恢复元末战乱的创伤,大力发展农业,虽说他为了权力杀了不少功臣,但作为一个平民天子,他大力打击贪腐,对百姓而言,他无疑是救世主,而对于官员来说,洪武朝是他们一辈子都不想再回去的时代。

属相蛇——汉高祖刘邦

刘邦出生于公元前256年,农历乙巳年,让人没想到的是,秦汉两代的开国帝王,仅仅相差了3岁,但给人的感觉却是过了一个朝代,这就不得不说刘邦是大器晚成的典型代表。

刘邦原是沛县的一个小混混,到了40多岁还是不务正业,喜欢喝酒,也喜欢女人,因此常常被父亲刘太公责备。但在秦朝末年,刘邦注定是掩盖了项羽的最明亮的一颗星,三年亡秦,四年灭楚,虽然后人评价因为世间没有英雄才成就了刘邦,但刘邦的驭人之术绝对是屈指可数,萧何、韩信、张良、陈平、周勃,哪一个不是能臣良将,能拜服在他的膝下,可见刘邦的过人之处。

属相马——清圣祖康熙

康熙名叫爱新觉罗-玄烨,生于公元1654年,农历甲午年。康熙8岁继位,此时清朝刚刚入关18年,他接过的是一个看似统一,实则不稳的江山。

经过他的努力,平定了吴三桂的叛乱,收复了台湾,在东北抗击沙俄,征讨噶尔丹,康熙虽然不是开国皇帝,但完全配的上“马上皇帝”,经过他61年的统治,中国迎来了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康乾盛世”。

属相羊——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生于公元598年,农历丁未年,李世民的一生,要是没有弑兄屠弟的污点,作为帝王来说,他是堪称完美的。虽然不是开国皇帝,但李世民在一统天下的战争中居功至伟。

在位期间,从善如流,北击突厥,大唐在他的基础上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开创“贞观之治”,成为后代历朝帝王崇拜的偶像。

属相猴——武则天

武则天生于公元624年,农历丙申年,作为历史上唯一一个女皇帝,武则天绝对是女权主义的先行者,上承贞观,下启开元,武则天在中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只不过在男权社会中,武则天这种“叛逆”始终得不到人们的认可,虽然在现代我们能有公正评价她的权利,但在古代,武则天则是教育女性要安分守己的反面典型。

属相鸡——汉武帝刘彻

刘彻出生于公元前156年,农历辛酉年,刘彻的一生开疆拓土,大扬国威,在他统治的54年间,几乎不是在打匈奴就是在打匈奴的路上,结束了西汉成立以来60多年和亲的屈辱。

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并且拓展河西走廊,让新疆从此成为了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给了我们一个民族唯一的名字,在他的汉帝国之下,享受了前所未有的民族尊严。

属相狗——唐高祖李渊

李渊出生于公元566年,农历己戌年,李渊虽然是唐朝的开国皇帝,但其光芒完全被儿子李世民所掩盖,并不是说李渊没有能力,实在是李世民为了自己的合法性有故意遍地李渊的成分。

玄武门之变后,李渊被迫交出了权力,为了不让李世民猜忌,安心在后宫中做享福的太上皇,他看得也很开,与其纠结于权力,还不如在后宫中饮酒作乐做一个逍遥天子呢。

属相猪——宋太祖赵匡胤

赵匡胤出生于公元927年,农历丁亥年,赵匡胤原为后周大将,在周世宗柴荣死后,成功黄袍加身建立宋朝,经过多年的征战,终于结束了唐朝灭亡后近半个世纪的军阀割据,虽说宋朝版图缩水严重,但并非赵匡胤之过。

赵匡胤鉴于唐朝藩镇割据武将权力过大的局面,采取了比较温和的办法,杯酒释兵权巧妙的解决了拥兵自重的问题,在开国皇帝中算得上是比较仁慈的,只是他的死至今都是一个谜,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被弟弟赵光义一脉继承,自己的子孙则泯然众人,直到北宋灭亡,皇室被金国掳掠待尽,赵构才想起了赵匡胤的后人,在太祖的子孙中挑选了一位作为继承人,帝系的传承才回到了太祖一脉。

可以看见中国古代的杰出帝王的属相分布还是挺匀称的,每个属相都有其代表人物,要是评选出中国的十大帝王,这十二位候选人绝对是竞争的最大热门。

好色的赵光义为何会射死貌美的花蕊夫人?

花蕊夫人是绝色美人,赵匡胤宠她,赵光义也爱慕她。但一次狩猎上,赵光义突然给了花蕊夫人一箭,然后扬长而去。这是怎么回事?

花蕊夫人,是后蜀皇帝孟昶的妃子。

公元966年,39岁的赵匡胤,只用了几万人、66天,就把拥有10几万军队的后蜀打得落花流水,逼得皇帝孟昶带着一众妃嫔出来投降。

原本,赵匡胤不想搭理孟昶,但他一眼就看到了一众妃嫔中的绝色美人,即花蕊夫人。

他接受了孟昶的投降,但7天后,孟昶暴毙身亡,而花蕊夫人,则入了赵匡胤的后宫。

“国亡,(花蕊夫人)入备后宫。太祖闻之,召使陈诗。诵其国亡诗云:‘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取自陈师道《后山诗话》)

赵匡胤是真的喜欢花蕊夫人,几乎把她宠上了天。

每日退朝后,赵匡胤都会去花蕊夫人那里小坐,两人饮酒听曲。

花蕊夫人喜欢骑马,赵匡胤便特许她在后宫内骑马,史称“金殿走马”。

有人说,赵匡胤是喜欢花蕊夫人的美貌;也有人说赵匡胤是欣赏花蕊夫人的才华,能即兴吟诗。

在民间传言中,赵匡胤之所以盛宠花蕊夫人,是因为花蕊夫人的容貌和大周后一模一样,而大周后曾是赵匡胤的初恋情人。

无论上面哪种说法是真相,赵匡胤都给了花蕊夫人独一无二的宠爱。

在后宫,花蕊夫人思念已经灭亡的国家,便特意画了孟昶的画像,每天祭拜。

赵匡胤怎么可能没见过孟昶的容貌呢?

但花蕊夫人说画像上的人是张仙,供奉他可以得到子嗣。赵匡胤就信以为真,还陪着花蕊夫人一起祭拜。

作为开国皇帝,赵匡胤的智谋举世无双。

他并非真的相信什么张仙,只是因为宠花蕊夫人,这才愿意装傻充愣,仍由她胡闹。

然而,就在花蕊夫人最受宠的时候,赵光义突然一箭射死了她。

事情发生在狩猎场上,赵光义也是以“误杀”为由射出的这一箭。

那么,问题来了,好端端的,赵光义为何要射死花蕊夫人?

关于赵光义射死花蕊夫人的事,传言很多,归纳来看,主要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赵光义为了自保。

在赵匡胤将花蕊夫人纳入后宫之前,好色的赵光义就先动了手。

他瞒着亲哥哥,几次强迫花蕊夫人。如今,花蕊夫人越来越受宠,他担心有朝一日,这个女人会对自己下手报复,便先下手为强。

第二种说法:赵光义担心哥哥沉迷美色,为赵匡胤而杀。

赵光义是赵匡胤的亲弟弟,跟着哥哥一起打江山。

如今,看着哥哥沉迷于花蕊夫人的美貌,别人不敢出言相劝,但他是亲弟弟,哥哥不会因为一个女人对他翻脸。因此,他干脆一箭射死这个女人,一了百了,免得哥哥沉迷美色,坏了大计。

第三种说法:花蕊夫人影响了赵光义的皇位继承。

赵匡胤当上皇帝后,弟弟赵光义便琢磨着如何继承哥哥的位置。

虽然赵匡胤有4个儿子,但并不妨碍赵光义的野心,毕竟,这个天下是他和哥哥一起打下来的。为此,他求到了母亲杜太后的头上。

后来,杜太后在弥留时,逼着赵匡胤答应把皇位传给弟弟,还写下来承诺书,史称“金匮遗诏”。

《宋史》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儿统治天下耳。假如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所拥有乎?汝死后当传位于汝弟。四海至广,能立长君,国家之福也。’太祖顿首泣道:‘敢不如教诲!’太后转过身对赵普说:‘尔同记吾言,不可违背也。

或许,花蕊夫人的枕边风,影响到了赵光义的皇位“继承”,于是,他干脆铤而走险,射死了她。

以上三种传言,各有各的道理,乍一看似乎都能说得通。不过,我们结合当时的史料一起看,就会发现,这三种说法都站不住脚。

首先,花蕊夫人入宫前,只是个罪犯。有着赫赫军功的赵光义,就算强迫了她,也不必在意哥哥的怒火。

毕竟,他俩可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

退一万步说,就算赵光义是那种冲冠一怒为红颜的人,赵光义手握重兵,可以呼风唤雨,完全不至于在大庭广众下杀手,真要杀掉她,暗中进行就行了。

因此,我认为,第一种说法的可信度不高。

至于第二种、第三种说法,它们都建立在同一个基础上,那就是,赵匡胤非常爱花蕊夫人,甚至会为了她影响国政。

只有这种程度的爱,才可能逼迫赵光义在大庭广众下杀手。

那么,真实的赵匡胤很爱花蕊夫人么?

可能要让大家失望了。

赵匡胤并没有那么爱花蕊夫人。

他对花蕊夫人的所有好,都只能称得上宠,却没有半分爱。

真正爱一个人,一定会尊重她、呵护她、保护她,为她着想,生怕她受伤害。

然而,对待花蕊夫人,赵匡胤只给了物质上优渥的待遇,却从未给过半分尊重。

赵匡胤曾带着花蕊夫人一起出席宴席,在宴会上,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赵匡胤极尽贬低后蜀,甚至还让花蕊夫人发表看法。

若是他真的爱花蕊夫人,绝不可能当众侮辱她的故国,让她下不来台。

在北宋的记载中,赵匡胤真正爱着的女人,是他的第三任皇后宋氏。

宋皇后15岁嫁给赵匡胤,直接就成了皇后。而自从她入宫后,赵匡胤就把花蕊夫人忘在了脑后。

《宋史·后妃传》:常具冠帔候接,佐御馔。

据《宋史》记载,自从赵匡胤迎娶了宋皇后,两人就出双入对,每次下朝,赵匡胤都会去找宋皇后,再也没有记起来过花蕊夫人。

若是他真的爱花蕊夫人,又怎么可能变心得如此迅速?

由此可见,赵匡胤对花蕊夫人,更多的是征服欲,他对她的好,也只是因为恰好喜欢,想要对战利品好一点。

自始至终,赵匡胤都没有爱过花蕊夫人,自然也不可能因为她而影响国政。

当这个前提不成立,赵光义自然不可能因为害怕哥哥沉迷女色、抑或是害怕花蕊夫人的枕边风影响皇位“继承”而痛下杀手了。

因此,我认为第二种、第三种说法都经不起推敲。

那么问题来了。

赵光义确实当众射死了花蕊夫人,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里面又有怎样的隐情呢?

这件事,就要从花蕊夫人本身说起了。

花蕊夫人,其实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称号。

当时,女子非常美貌,会用花来比喻,但如果这个女人的容貌非常美丽,那么花是不足以比喻的,只能用“花蕊夫人”来形容。

在五代十国时期,花蕊夫人之名,一共有3位女子得到过,分别是前蜀主王建淑妃徐氏、后蜀主孟昶的妃子徐氏(也称“费氏”)、南唐后主李煜的宫人。

其中,与北宋有关系的,是后2位夫人,即后蜀主孟昶的妃子(前文女主角)、南唐后主李煜的宫人。

为了区分2位花蕊夫人,李煜的宫人也被称作“小花蕊”。

她们都被充入了南宋的宫廷,只不过,前面的花蕊夫人成了赵匡胤的宠妃,而小花蕊则没有什么出名的事迹。

因此,我认为,赵匡胤一箭射死的花蕊夫人,并不是哥哥的宠妃,而是“小花蕊”——一个普普通通被抓入宫廷干苦力的漂亮女孩。

和花蕊夫人的妃嫔地位相比,“小花蕊”只是个地位卑微的奴隶,就算被赵光义一箭射死,也算得上她的荣幸。

当然了,这样的福气,恐怕没有人想要。

只有杀掉一个小俘虏,才不需要特别说明,这也是史书上一笔带过的原因吧。

作为军功赫赫的大将军,赵光义在狩猎过程中,误杀了一个女犯人,好像也不是什么值得大写特写的事情。

只是,被射死的女孩也有“花蕊”的称号,后世以讹传讹,大家才觉得赵光义杀死了哥哥的宠妃,并脑补出兄弟相残的大戏。

至于真正的花蕊夫人,在被赵匡胤冷落后,抑郁而终。

作者的话

虽然赵光义没有一箭射死哥哥的宠妃,但他也不见得是什么好人。

作为君王,赵光义或许有不错的实力。

他好读书,每天都会看两三卷,“开卷有益”的典故就来自于他;他也有能力,亲征太原,灭掉了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

但是,他也有饱受诟病的一面。

比如,他对李煜的小周后垂涎三尺,经常让她过来相会,逼得小周后和李煜双双抑郁而终。再比如,登基称帝后,他对24岁嫂子宋皇后极尽摧残,在她死后硬是不给她皇后的哀荣,还把劝说的大臣都鞭笞了。

而最奇怪的是,赵匡胤50岁去世,2个儿子还在世,一个25岁,一个17岁,但最后登上皇位的,却是37岁的弟弟赵光义。

而赵光义当上皇帝后,哥哥的两个儿子先后暴毙,原因不明,一个享年28岁,一个享年23岁。

很多史学家怀疑,赵光义的皇帝之位,或许是“杀兄篡位”而来,因为赵匡胤的死因也非常不明确。

正因如此,“烛影斧声”至今都是千古谜案。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诗经关于立春的句子?

(唐代)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代)温庭筠

弱柳千条杏一枝,半含春雨半垂丝。

景阳寒井人难到,长乐晨钟鸟自知。

花影至今通博望,树名从此号相思。

分明十二楼前月,不向西陵照盛姬。

(唐代)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天净沙.春(元代)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天净沙·春(当代)徐书信

青竿翠柳杨花,古槐幽径谁家?白絮明台骏马。燕飞檐下, 东君乱拨轻纱。

【南宋 陆游】

日出风和宿醉醒,山家乐事满系龄。

年丰腊雪经三白,地唆春郊已遍青。

菜细簇花宣薄饼,湖村好景吟难尽。

酒香浮蚁泻长瓶,乞与侯家作画屏。

《汉宫春·立春日》【宋 辛弃疾】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播。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唐 杜甫]

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

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

巫峡寒江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

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

[元 贯云石]

金权影摇春燕料,木秒生春叶。水塘春始波,火候春初热。土牛儿载将春到也。

【明 于谦】

年去年来白发新,匆匆马上又逢春。

关河底事空留客?岁月无情不贷人。

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

孤怀激烈难消遣,漫把金盘簇五辛。

朱淑贞

停杯不饮待春来,和气先春动六街。

生菜乍挑宜卷饼,罗播旋剪称联权。

休论残腊千重恨,管入新年百事谐。

从此对花并对景,尽拘风月入诗怀。

南宋 范成大

竹拥溪桥麦盖坡,土牛行处亦笙歌。

曲尘欲暗垂垂柳,酷面初明浅浅波。

日满县前春市合,潮平浦口暮帆多。

春来不饮兼无句,奈此金幡彩胜何。

《京中正月七日立春》【唐代】罗隐

一二三四五六七,万木生芽是今日。

远天归雁拂云飞,近水游鱼迸冰出。

《立春》【唐代】杜甫

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全盛时。

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

巫峡寒江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

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

《立春》【唐代】韦庄

青帝东来日驭迟,暖烟轻逐晓风吹。罽袍公子樽前觉,锦帐佳人梦里知。雪圃乍开红菜甲,彩幡新翦绿杨丝。殷勤为作宜春曲,题向花笺帖绣楣。

《立春日》【宋代】陆游

江花江水每年同,春日春盘放手空。天地无私生万物,山林有处著衰翁。牛趋死地身无罪,梅发京华信不通。数片飞飞犹腊雪,村邻相唤贺年丰。

《立春》【宋代】朱淑贞

停杯不饮待春来,和气先春动六街。生菜乍挑宜卷饼,罗幡旋剪称联钗。休论残腊千重恨,管入新年百事谐。从此对花并对景,尽拘风月入诗怀。

《立春偶成》【宋代】张轼--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春雪》【唐代】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立春日晨起对积雪》【唐代】张九龄-忽对林亭雪,瑶华处处开。今年迎气始,昨夜伴春回。玉润窗前竹,花繁院里梅。东郊斋祭所,应见五神来。

《木兰花·立春日作》【宋代】陆游--三年流落巴山道,破尽青衫尘满帽。身如西瀼渡头云,愁抵瞿塘关上草。春盘春酒年年好,试戴银幡判醉倒。今朝一岁大家添,不是人间偏我老。

《汉宫春·立春》【宋代】辛弃疾--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年是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却笑东风从此,便熏梅染柳,更没些闲,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奉和立春日侍宴内出剪彩花应制》——唐:宋之问金阁妆新杏,琼筵弄绮梅。人间都未识,天上忽先开。蝶绕香丝住,蜂怜艳粉回。今年春色早,应为剪刀催。

《立春》——宋:王镃泥牛鞭散六街尘,生菜挑来叶叶春。从此雪消风自软,梅花合让柳条新。

《立春日晨起对积雪》——唐:张九龄忽对林亭雪,瑶华处处开。今年迎气始,昨夜伴春回。玉润窗前竹,花繁院里梅。东郊斋祭所,应见五神来。

《立春内出彩花应制》——唐:崔湜澹荡春光满晓空,逍遥御辇入离宫。山河眺望云天外,台榭参差烟雾中。庭际花飞锦绣合,枝间鸟啭管弦同。即此欢娱齐镐宴,唯应率舞乐薰风。

《立春》——唐:韦庄青帝东来日驭迟,暖烟轻逐晓风吹。罽袍公子樽前觉,锦帐佳人梦里知。雪圃乍开红菜甲,彩幡新翦绿杨丝。殷勤为作宜春曲,题向花笺帖绣楣。

《人日立春》——唐:卢仝春度春归无限春,今朝方始觉成人。从今克己应犹及,颜与梅花俱自新。

《汉宫春•立春》——宋:辛弃疾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年是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却笑东风从此,便熏梅染柳,更没些闲。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卖花声•立春》——清:黄景仁独饮对辛盘,愁上眉弯。楼窗今夜且休关。前度落红流到海,燕子衔还。书贴更簪欢,旧例都删。到时风雪满千山。年去年来常不老,春比人顽。

《腊里立春蜂蝶辈出》——宋:杨万里嫩日催青出冻荄,小风吹白落疏梅。残冬未放春交割,早有黄蜂紫蝶来。

《立春》——宋:宋庠曾见青旗上苑回,瑞幡仙萼翦刀催。朝来独曝茅檐日,且暖蓬心一寸灰。

《次韵文潜立春日三绝句》——宋:黄庭坚其一谁怜旧日青钱选,不立春风玉笋班。传得黄州新句法,老夫端欲把降幡。

其二江山也似随春动,花柳真成触眼新。清浊尽须归瓮蚁,吉凶更莫问波臣。

其三眇然今日望欧梅,已发黄州首更回。试问淮南风月生,新年桃李为谁开。

《立春日》——宋:陆游日出风和宿醉醒,山家乐事满余龄。年丰腊雪经三白,地暖春郊已遍青。菜细簇花宜薄饼,酒香浮螘泻长瓶。湖村好景吟难尽,乞与侯家作画屏。

《立春致语口号》——宋:陈师道霏微腊雪不沾尘,收拾阳和作早春。一坐尽倾归盛德,四时难得是佳辰。鬓边彩胜年年好,樽下歌声日日新。一笑难逢时易失,杯行到手莫辞频。

《立春后二首》——宋:戴复古其一夕望春风至,还经闰月迟。梅花丈人行,柳色少年时。爱酒常无伴,吟诗近得师。离骚变风雅,当效楚臣为。

其二东风吹竹屋,无数落梅花。冻雀栖檐角,饥乌啄草芽。家乡劳夜梦,客路又春华。莫讶狂夫醉,西楼酒可赊。

《次韵冲卿除日立春》——宋:王安石犹残一日腊,并见两年春。物以终为始,人从故得新。迎阳朝翦彩,守岁夜倾银。恩赐随嘉节,无功只自尘。

《代门生作立春书门贴子诗四首》——宋:范成大其一日朋添收帙,湖山引杖藜。剩周花甲子,多醉玉东西。其二草木沾云露,峰峦近壁奎。新春行乐处,南北共花溪。其三有喜何须药,无尘即是仙。壶中春日月,聊数八千年。其四暖日黄金柳,光风白玉梅。门阑开寿域,人物满春台。

《立春》——宋:范成大彩胜金旛梦里,茶槽药杵声中。索莫两年春事,小窗卧听东风。

《立春二首》——宋:廖行之其一随意旛花剪缀新,杯盘草草簇芳辛。还欣好景平生事,赢得旬余分外春。其二晓雪才过天气清,喧阗钲鼓喜迎春。世间多少虚名事,彩仗驱牛又一新。

《立春》——宋:方岳冰丝玉缕簇青红,已逗花梢一信风。梦到谢池新雪尽,暖烟含雨绿匆匆。

《立春日酬钱员外曲江同行见赠》——唐:白居易下直遇春日,垂鞭出禁闱。两人携手语,十里看山归。

柳色早黄浅,水文新绿微。风光向晚好,车马近南稀。机尽笑相顾,不惊鸥鹭飞。《立春诗》——唐:杜甫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全盛时。

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巫峡寒江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立春日酬钱员外曲江同行见赠》——唐:白居易下直遇春日,垂鞭出禁闱。两人携手语,十里看山归。柳色早黄浅,水文新绿微。风光向晚好,车马近南稀。机尽笑相顾,不惊鸥鹭飞。

《立春日宁州行营因赋朔风吹飞雪》——唐:李益边声日夜合,朔风惊复来。龙山不可望,千里一裴回。捐扇破谁执,素纨轻欲裁。非时妒桃李,自是舞阳台。

《立春日游苑迎春》——唐:李显(中宗皇帝)神皋福地三秦邑,玉台金阙九仙家。寒光犹恋甘泉树,淑景偏临建始花。彩蝶黄莺未歌舞,梅香柳色已矜夸。迎春正启流霞席,暂嘱曦轮勿遽斜。

《奉和圣制立春日侍宴内殿出翦彩花应制》——唐朝:上官婉儿密叶因裁吐,新花逐翦舒。攀条虽不谬,摘蕊讵知虚。春至由来发,秋还未肯疏。借问桃将李,相乱欲何如。

《六年立春日人日作》——唐:白居易二日立春人七日,盘蔬饼饵逐时新。年方吉郑犹为少,家比刘韩未是贫。

乡园节岁应堪重,亲故欢游莫厌频。试作循潮封眼想,何由得见洛阳春?《立春日侍宴内殿出剪彩花应制》——唐:李峤早闻年欲至,剪彩学。

青帝东来日驭迟,暖烟轻逐晓风吹。罽袍公子樽前觉,锦帐佳人梦里知。

雪圃乍开红菜甲,彩幡新翦绿杨丝。殷勤为作宜春曲,题向花笺帖绣楣。

作者:韦庄 (唐代

玉律传佳节,青阳应此辰。土牛呈岁稔,彩燕表年春。

腊尽星回次,寒馀月建寅。风光行处好,云物望中新。

流水初销冻,潜鱼欲振鳞。梅花将柳色,偏思越乡人。作者:佚名 (唐代)

《立春》全文

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

巫峡寒江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

作者:杜甫 (唐代)

立春日酬钱员外曲江同行见赠 白居易 下直遇春日,垂鞭出禁闱。

两人携手语,十里看山归。 柳色早黄浅,水文新绿微。

风光向晚好,车马近南稀。 机尽笑相顾,不惊鸥鹭飞。

立春日宁州行营因赋朔风吹飞雪 李益 边声日夜合,朔风惊复来。龙山不可望,千里一裴回。

捐扇破谁执,素纨轻欲裁。非时妒桃李,自是舞阳台。

立春日游苑迎春 李显(中宗皇帝) 神皋福地三秦邑,玉台金阙九仙家。 寒光犹恋甘泉树,淑景偏临建始花。

彩蝶黄莺未歌舞,梅香柳色已矜夸。 迎春正启流霞席,暂嘱曦轮勿遽斜。

奉和圣制立春日侍宴内殿出翦彩花应制上官婉儿 密叶因裁吐,新花逐翦舒。攀条虽不谬,摘蕊讵知虚。

春至由来发,秋还未肯疏。借问桃将李,相乱欲何如。

六年立春日人日作 白居易 二日立春人七日,盘蔬饼饵逐时新。 年方吉郑犹为少,家比刘韩未是贫。

乡园节岁应堪重,亲故欢游莫厌频。 试作循潮封眼想,何由得见洛阳春? 立春日侍宴内殿出剪彩花应制 李峤 早闻年欲至,剪彩学芳辰。

缀绿奇能似,裁红巧逼真。 花从箧里发,叶向手中春。

不与时光竞,何名天上人。奉和立春内出彩花树应制 武平一 銮辂青旗下帝台,东郊上苑望春来。

黄莺未解林间啭,红蕊先从殿里开。 画阁条风初变柳,银塘曲水半含苔。

欣逢睿藻光韶律,更促霞觞畏景催。 奉和立春游苑迎春应制 崔日用 乘时迎气正璇衡,灞浐烟氛向晚清。

剪绮裁红妙春色,宫梅殿柳识天情。 瑶筐彩燕先呈端,金缕晨鸡未学鸣。

圣泽阳和宜宴乐,年年捧日向东城。 立春日晨起对积雪 张九龄 忽对林亭雪,瑶华处处开。

今年迎气始,昨夜伴春回。 玉润窗前竹,花繁院里梅。东郊斋祭所,应见五神来奉和立春日侍宴内出剪彩花应制 宋之问 金阁妆新杏,琼筵弄绮梅。人间都未识,天上忽先开。蝶绕香丝住,蜂怜艳粉回。今年春色早,应为剪刀催。

1. 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立春》杜甫(唐代)

2. 便与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苏轼(宋代)《减字木兰花·立春》

3. 东风吹散梅梢雪,一夜挽回天下春。从此阳春应有脚,百花富贵草精神。----白玉蟾(宋代)《立春》

4. 泥牛鞭散六街尘,生菜挑来叶叶春。从此雪消风自软,梅花合让柳条新。----王镃(宋代)《立春》

5. 彩胜飘春上鬓蓬,倚栏一笑问东风。青青柳眼梅花面,才染阳和便不同。----施枢(宋代)《立春》

6. 玉律传佳节,青阳应此辰。土牛呈岁稔,彩燕表年春。腊尽星回次,寒馀月建寅。风光行处好,云物望中新。----冷朝阳(唐代)《立春》

7. 春晓灵旗画尾斜,汉官青帻待晨霞。宫中彩树纷无算,不待东风已作花。----宋祁(宋代)《立春》

8. 北风已作东风客,昨日何如今日暄。造化有期寻万木,阳和无迹走千门。----《立春》

9. 日盘花面永,风入鸟声和。俎菜堆生叶,闺裳剪薄罗。独怜诗酒兴,早较昨宵多。----强至(宋代)《立春》

10. 无人共跨南山犊,便作寻花问柳看。----方岳(宋代)《立春》

近代史上河南籍名将都有谁?

导语:河南自古被称为“天下之中”,它地处黄河流域中下游,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不少王朝在此建都,也有诸多著名人物在此诞生。举例来说,著名思想家老子、庄子、墨子,开国君主晋武帝司马炎、宋太祖赵匡胤等等,都出生于此。那么,河南籍名将都有谁,谁能排第一呢?

从古至今,河南的名将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在此便姑且挑选一些比较著名和受人们喜爱的例举一部分。

一、灌婴——出将入相的大汉名将

灌婴(?—前176年),睢阳(今河南商丘)人,出身低贱,以贩卖丝绸为业。公元前208年,秦末农民大起义爆发,灌婴弃家投奔刘邦,因忠勇善战受到刘邦信任。秦亡,楚汉逐鹿中原,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一战,汉军大败,返守荥阳,楚军骑兵紧追不舍,形势危急,刘邦拜灌婴为中大夫,率部在荥阳东败楚兵,扭转了战局。

汉高祖三年(前204年),灌婴率骑兵东下,与韩信合兵击败依附于楚的齐军,俘齐将周兰。垓下(在今鹿邑县境内,一说在今安徽省灵壁县)一战,楚军溃败,楚霸王项羽串残部800人突围,灌婴挥军猛追,迫使项羽自刎于乌江。尔后灌婴率军渡江,平定了楚地。天下一统之后,他又先后帮助刘邦消灭了燕王臧荼、韩王信和淮南王英布等割据势力,为巩固汉朝的统治立下了汗马功劳被封为颖阴侯,是汉初12名封候的开国功臣之一。

吕后死后,灌婴协助周勃诛灭诸吕,拥立代王刘恒为帝(汉文帝)。文帝三年(前177年),灌婴继周勃为丞相。他当政期间,推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减免赋税,鼓励生产,西汉王朝开始再现政治稳定、生产发展、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局面,史称“文景之治”。为相一年后老病而死,谥“懿侯”,被称为西汉的“开国功臣,治国名相”。

二、冯异——古之儒将的代表

冯异(?-公元34年),字公孙,颍川父城(今河南省宝丰县)人。好读书,精通《左氏春秋》、《孙子兵法》。新莽时,刘秀起兵反莽,冯异献父城五县投降,被刘秀任命为主薄。

冯异归汉后,向刘秀推荐铫期、叔寿、段建、左隆等贤才,劝秀结交更始左丞相曹竟、尚书曹诩父子,得以顺利经略河北,并建议秀施行恩德,分遣官属,循郡县、理冤结、布惠泽,扩大政治影响。不久,王郎起兵称帝,冯异又助刘秀破王郎,以功封应候。之后,冯异又击溃了更始帝的部将取得大捷。刘秀即帝位后,冯异被封为阳夏候并率军东进大破赤眉军,收降八万余人,陆续剿灭了关中的各路割据势力。后来,刘秀亲征公孙述,冯异驻军在栒邑,他在此用计打败了隗嚣的部将王元,于是西北诸豪强都纷纷投降了汉。随后冯异又击破了贾芳、匈奴王的军队,威震西北,公元34年,冯异在进攻落门的战斗中病逝于军前。

冯异是汉光武帝开国二十八将中的杰出者,他为人谦逊,从不居功自傲,当战斗胜利后,别的将领都在争功邀赏的时候,他总是一人独立于大树之下,默不作声,久而久之,人们便都叫他“大树将军”,他是中国古代军事将领中儒将的代表人物之一。

三、黄忠——老而弥坚的蜀汉名将

黄忠(?-220年),字汉升,南阳(今河南省南阳)人。最初在荆州牧刘表属下任中郎将镇守长沙攸县。当曹操南下时,仍忠守长沙。后刘备派关羽攻长沙时,城破被困,投降刘备。

刘备平荆南四郡后,随其进取四川,常为先锋,身先士卒,勇冠三军。建安二十四(公元219)年,刘备取汉中时,黄忠在定军山用计斩曹军大将夏侯渊,大败曹军,被封为征西大将军。使一口大刀,箭法精良,百发百中,年岁虽大,却常不服老。刘备为汉中王后,拜忠为后将军,后赐关内侯,与关羽、张飞、赵云、马超并列蜀汉“五虎大将”。公元220年,黄忠病逝于征吴的军中,享年七十五岁。

四、王濬——完成三国混一的晋朝老将

王濬(206年—285年),字士治,弘农湖县(今河南省灵宝县西南)人,出身官僚家庭,曾任西晋大将军羊祜的参军。公元272年,身为广汉太守的王濬平定了益州的叛乱,被任命为益州刺史。王濬上任伊始就开始打造战船,训练水军为平定东吴做准备。

公元279年11月,晋武帝司马炎终于下定了攻灭东吴的决心起水旱大军20余万进攻吴国,已经是70多岁高龄的王濬率领着益州水师沿长江东进,一路势如破竹连克丹阳、西陵、荆门、武昌等重镇,于公元280年3月攻入吴的首都建业,吴主孙皓自缚受降,东汉末年以来国家长期分裂的局面结束了,晋朝统一了中国。

在统一战争中立有大功的王濬被封为辅国大将军、襄阳县侯,后病死于家中,终年80岁。

五、谢玄——以一抵十的北府名将

谢玄(343年-388年),字幼度,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人,出身于西晋的官僚士族家庭,自幼聪悟,才智过人,深受其叔父东晋宰相谢安的器重。后经谢安推荐镇守广陵,并在那里组建了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北府兵。

公元383年,前秦天王苻坚率87万大军南下企图一鼓作气灭亡东晋统一全国,在这大兵压境之季,以八万北府兵为主力的东晋军队,在前锋都督谢玄的直接领导下,开赴前线。谢玄利用前秦军准备不足之机,主动出击大破秦军并乘胜追击进军淝水,并一鼓作气在淝水彻底击败了秦军,使不可一世的前秦天王苻坚从此一蹶不振。

淝水大战之后,谢玄又率军北伐,收复了长江以北的大片领土,被东晋加封为康乐公。但由于东晋政权的腐败,谢玄很快被削减了兵权,后死于会稽内史任上。

六、张巡-—正气浩然冲天的中唐名将

张巡(709年—757年),邓州南阳(今河南省泌阳县附近)人,少时博览群书,聪明过人,开元末中进士,天宝年间,担任真源令,不畏权贵,使百姓安居乐业。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几十万叛军南下向唐朝的两京杀来,张巡起兵讨贼,扼守雍丘(今河南杞县),屡破叛军。唐至德二年(757年)正月,叛军犯睢阳(今河南商丘),张巡率兵三千增援,与睢阳太守许远合兵一处,共抗叛军。张巡统领全城兵马,以弱兵数千,拒叛军十三万。皇上闻知,乃诏拜张巡为御史中丞、河南节度副使。五月下旬,张巡用“疑兵之计”抢粮获大胜,斩敌万余,还射瞎了叛军将领尹子奇的左眼。张巡数月间屡败贼兵。城中粮尽,乃罗雀掘鼠,煮树皮、纸为食。封死四门,誓与睢阳共存亡。十月九日,城陷落,与部将南霁云等同遭杀害。

睢阳守卫战共历10个月,张巡以六、七千兵力,歼灭了安史叛军12万人,有力地牵制了叛军南下,使江南沿海人民免遭战火荼毒,为唐王朝平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唐肃宗下诏褒赠张巡为扬州大都督,封邓国公。

七、岳飞——千古第一忠将

岳飞(1103年-1142年),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县)人,岳飞生于政治腐败、军备松驰的北宋末年,他自小就熟读兵书,深通韬略且膂力过人,武艺超群。由于家境贫寒20多岁的岳飞毅然弃农投军,其母亲在他背上刺「精忠报国」四字,以此为他一生处世的准则。北宋宣和中,他投到东京留守宗泽麾下,屡破金兵,宋高宗手书「精忠岳飞」四字,制旗赐之。又破李成,平刘豫,斩杨么,累官至太尉,授少保兼河南北诸路招讨使。公元1129年,金兀朮渡江南进,攻陷建康,岳飞坚持抵抗,于次年收复建康大破金兵「拐子兵」于郾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两河(淮河、黄河)义军纷起响应,复欲进军朱仙镇,惜宰相秦桧力主和,乃一日降十二金字牌,召还,诬以「莫须有」的罪名而死于狱中。岳飞率领的军队被称为「岳家军」,金兵非常害怕「岳家军」,人们流传着「撼山易,撼岳家军难」。1162年,宋孝宗时诏复官,谥武穆,宁宗时追封为鄂王,改谥忠武。

自古英雄不问出处,说起来都是名将,非要排个第一第二的没什么大的意思。江山代有人才出,青出于蓝胜于蓝嘛,我们只要记住英雄给我们带来的未来,心里不要忘记他们的牺牲就好,时刻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对于排名方面不要太计较啦。

宋太祖可否称为千古一帝?

比较孰知中国历史的大概都会清晰记得:“夏、商、周、秦、汉、三国时期(魏、蜀、吴)、两晋(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辽、西夏、元、明、清”这样的中国年代表。没记住的赶紧记,绝对有用!上中学文科班历史老师第一课开始就要求我们背这个,一直背到高中毕业,竟成了一辈子都忘不了的记忆!按这个表你可以滤清许多中国的历史,它好比一个框架你想知道哪一朝哪一代,或你比较熟悉哪一朝哪一代的,你就把哪个朝代提出来,详查里边的各种政史或野史,也可以把你所知道的往那个框架里丢,去充实那个朝代的内容,准不会错!

为什么说赵匡胤不愧为千古一帝?

一、大唐灭亡之后,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局面

从上边那个中国历史年代表你就可以看出,赵匡胤所处的朝代正是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又经历了大唐盛世之后,中国历史曾走进十分混乱的年代。也就是说在秦始皇大一统之后、在唐朝盛世之后中国历史出现了五代十国,这样混乱的局面!

何为五代?

五代依次为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后周随后被赵匡胤所篡,建立北宋,五代结束

何为十国?

十国方面,江南地区初期以吴国最强,而后被李昪篡位,建国南唐,其次有吴越国与闽国等。湖广则被荆南、南楚与南汉等占据。南唐国力最强,先后攻灭闽国、楚国,但多次用兵使得国力衰退,最后败于后周。蜀地有前蜀、后蜀,国家富强,是仅次于南唐的强国,然而耽于安乐,最后亡于中原。北汉是十国中惟一在北方的一国,是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弟弟刘祟所建。赵匡胤建立宋朝(史称北宋)后,与其弟宋太宗相继扫荡群雄,最后于979年攻灭北汉,基本统一全国,十国结束

二、赵匡胤所处的时代和国家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儿、赵九重。赵匡胤在后汉时投奔枢密使郭威,致身行伍,在后周世宗柴荣在位时,击北汉、南唐,屡建战功。柴荣病重时,升为殿前都点检

三、赵匡胤如何称帝的

赵匡胤在后汉时投奔枢密使郭威,致身行伍,在后周世宗柴荣在位时,击北汉、南唐,屡建战功。柴荣病重时,升为殿前都点检,成为禁军最高统帅。显德七年(960年),受命抵御北汉及契丹联军。

旋即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并回京逼迫后周恭帝禅位。同年,赵匡胤登基为帝,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或北宋。

四、赵匡胤的功与过

后人抨击谋国篡权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上上演的“黄袍加身”一直被后入抨击!也是明眼人都看得出的有预谋的在篡权!的确我也这样认为,否则一心“忠孝”又身为主帅的他,完全可以不披上这个黄袍的!他也可以辅佐幼主,以报周世宗柴荣提携之恩!然而历史毕竟是历史,他不但“黄袍加身”还回京逼迫幼主周恭帝禅位。并在同年登基为帝,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或北宋。

野史上有这样记载:“周世宗因病去世,刚刚七岁的太子即位,就是周恭帝。符太后临朝执政。皇帝年幼,符太后又没有突出的政治才能,导致世宗时稳定的国家根基动摇,政治不稳,大臣们心中也各有各的小算盘。在后周皇帝柴世宗死后第二年,公元960年的初春,传来消息边关告急,说契丹人和北汉政权要联合进攻大周,经众大臣商议,建议只有八九岁的小皇帝,令赵匡胤率大军去抵抗敌人的进攻。(又来有人指此是赵匡胤为发动兵变而编制的谎言)

就在离开封不远的陈桥驿,赵匡胤扎下营盘,当晚宴请手下大将,席间喝的叮咛大醉,赵光义,赵普等人将他扶入后帐歇息,此时由于走的匆忙,一个媳妇儿也没带,此时他想起皇宫里的皇上那大大小小的妃子和宫娥宫女,让他感慨万分,又说了一句:还是当皇上好啊。接下来便是大戏“黄袍加身”的上演!

赵匡胤“谎报契丹联合北汉大举南侵,领兵出征”,实则是为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废去周恭帝,他赵匡胤自己称帝,并建立宋朝,定都汴梁。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赵匡胤建立宋朝的历史意义:

虽然后代有很多人抨击赵匡胤夺权之举。但纵观中国历史任何一个朝代的结束、被取缔不都是要经历一番血雨腥风?也许赵匡胤这种阴谋演变得到的天下,在中国历史上算是最和平的权力过度、朝代更替!虽然少了血雨腥风但历史意义还是十分巨大的!特别是赵匡胤登基之后采取的一系列强有力措施如“杯酒释兵权”、“文以治国,武以安邦”等系列治国政策。这一切都让宋朝逐步走向安定与繁荣!

宋太祖赵匡胤一生最大的贡献和成就在于重新恢复了华夏主要地区的统一,结束了安史之乱后长达200年的诸侯割据和军阀混战局面。经济文化承席了盛唐式的繁荣!单单从这些方面来评论赵匡胤,他也绝对无愧于千古一帝之美誉!

中国历史上的太上皇有多少?

太上皇,也称太上皇帝,通常是皇帝退位或当朝皇帝父亲的头衔。历史上,除了部分被迫退位的皇帝之外,内禅的皇帝大多都能获得“太上皇”的称号,而除了个别皇帝外,太上皇大多没有实权。那么中国历史上有多少位太上皇呢?事实上多达26位,分别来介绍一下。

秦庄襄王嬴楚:历史上第一位太上皇

子楚早年曾在赵国邯郸为质,后在吕不韦的帮助下成为亲国国君,但在位仅仅三年之后,便于庄襄王三年(前247年)五月病逝,享年35岁。其实严格来说,秦庄襄王嬴楚并不算是太上皇,因为其生前并未称帝,生前也并未称太上皇,其太上皇的称号是秦始皇称帝后追尊的。不过,子楚的确是历史上第一位获得太上皇称号的,还是将其在此列出。

汉朝刘太公:唯一没做过皇帝的太上皇,第一位在世被尊为太上皇的人

刘太公乃是汉高祖刘邦的父亲,其最初一直在家乡务农,后在彭城之战中与刘邦的妻子吕雉一起被项羽俘获,落入敌营成为人质。直到前203年,楚汉鸿沟议和,项羽这才将刘太公和吕雉送还刘邦。

刘邦称帝之后,五天朝见刘太公一次,如同普通父子之间的礼节一样。后官家告诉刘太公“天无二日,太公虽贵为皇帝之父,实为人臣,不能让皇帝对他拜见”。于是,此后刘邦再来拜见,刘太公便拿着扫帚在门口恭敬相迎,刘邦大惊,知道原因后便将其尊为太上皇。

于是,刘太公便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从未做过皇帝的太上皇,也是第一位在世时被尊为太上皇的人。前197年,刘太公在栎阳宫去世,终年64岁。

晋惠帝司马衷:“八王之乱”中被尊为太上皇

司马衷是晋武帝司马炎的次子,晋怀帝司马炽的异母兄。泰始三年(267年)正月,九岁的司马衷被立为皇太子。太熙元年(290年)四月二十日,司马炎去世之后,司马衷即位,是为晋惠帝。

传说,司马衷是个傻子皇帝,痴呆不能任事,结果导致皇后贾南风与太傅杨骏争权,之后贾南风消灭杨骏家族,开始大权在握。元康九年(299年),贾南风废黜司马遹的太子之位,并于次年将其杀死,“八王之乱”至此拉开序幕。赵王司马伦假造诏书废杀贾南风,自领相国,恢复原太子的地位,司马遹之子司马臧被立为皇太孙。永宁元年(301年),司马伦篡位自立为帝,司马衷被奉为太上皇,皇太孙司马臧被杀。

而晋惠帝司马衷最终也死在了“八王之乱”时期,于光熙元年十一月十七日(307年1月8日)夜于洛阳显阳殿突然驾崩,终年48岁(传闻被东海王司马越毒杀)。

后凉太祖吕光:历史上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太上皇

吕光乃是前秦太尉吕婆楼之子,初为前秦将领,曾率军征服西域,“淝水之战”后前秦迅速崩溃,吕光于是回军消灭凉州刺史梁熙,入主凉州。麟嘉八年(公元396年)六月,吕光即天王位,国号后凉,从而建立了十六国时期的后凉国。

龙飞四年(399年)十二月,吕光病重,为避免诸子争位,于是先传位于嫡子吕绍,自称太上皇,并以吕纂为太尉,吕弘为司徒。同年,吕光病逝,终年63岁。

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第一位退位后仍有实权的太上皇

拓跋弘为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的长子,于太安二年(456年)正月被立为太子,其父拓跋濬去世之后,拓跋弘登基为帝。

拓跋弘在位期间崇文重教,兴学轻赋,喜玄好佛,不知道是不是太过信佛,拓跋弘竟然根本不愿做皇帝,经常有出世之心,因而皇兴五年(471年)八月,便打算将皇位禅让给叔父京兆王拓跋子推,但因群臣反对只好作罢。然而群臣的劝阻并未使得拓跋弘死心,同年八月二十一日,献文帝便下诏传位于皇太子拓跋宏,后因太子年幼,因而献文帝得以上尊号“太上皇帝”,代为处理国事。因此拓跋弘也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位退位后仍有实权的太上皇。

不过,拓跋弘虽然屡有出世之心,但其作为皇帝还是比较合格的,倒也颇有一些建树。承明元年六月辛未日(476年7月20日),拓跋弘离奇驾崩于永安殿,年仅二十三岁。

北齐武成帝高湛:为“应天象”传位于太子

高湛是北齐神武帝高欢第九子,文襄帝高澄、文宣帝高洋、孝昭帝高演同母弟。皇建二年(561年),孝昭帝高演病重,为避免儿子惨遭屠戮,于是传位于弟弟高湛,高湛逐成为北齐第四任皇帝。

高湛在位期间,宠信奸佞宵小,淫乱于朝廷之上,并肆意诛杀宗室以及大臣。一时间,朝政混乱,社会处于动荡之中,北齐国势因此转衰。清河四年(565年)三月,因有彗星出现,太史官称这是除旧布新之象,当有新皇帝出现。武成帝为了“应天象”,于同年四月二十四日传位于皇太子高玮,自为太上皇帝。

天统四年(568年),因被酒色掏空身子,武成帝在邺宫乾寿堂去世,时年三十二岁。

北齐后主高玮:兵败逃亡期间退位

高湛在“应天象”传位后,高玮成为北齐第六任皇帝。在位期间,这位仁兄继承了“禽兽王朝”的“优良传统”,任用奸佞,荒淫无道,诛杀兰陵王高长恭、丞相斛律光,自毁长城,北周已经摇摇欲坠。

武平七年(576年)十一月,北周武帝宇文邕东征,高玮率兵抵御,结果北齐大败,邺城被攻破。高玮扔下军队独自逃走之后,高延宗被拥立为帝,但随后兵败被俘。于是在同年十二月二十日,高玮传位于高恒,自己退位为太上皇帝。

高玮一路逃窜,到达青州后打算投靠南陈,但被手下高阿那肱出卖,在青州以南的邓村被北周将领尉迟纲擒获,后被宇文邕封为温国公。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十月,高纬被诬告与宜州刺史穆提婆谋反,高纬、高恒与高延宗数十人,不分老少全部刺死。

北周宣帝宇文赟:为沉湎享乐而退位

宇文赟是北周武帝宇文邕的长子,于建德元年(572年)被立为太子,宣政元年(578年)北周武帝去世,宇文赟继位为帝。然而其在位期间沉湎酒色,暴虐荒淫,大修宫殿,滥施刑罚,监视大臣言行,导致北周国势日渐衰落。

大成元年(579年),为了更好的沉湎享乐,宇文赟传位于长子宇文衍,自称天元皇帝(实际相当于太上皇),此后便长居于“天台”沉湎享乐,并于全国大选美女充实后宫,由于纵欲过度,宇文赟健康情况迅速恶化。最终于大象二年(580年)病逝,年仅二十二岁。

隋炀帝杨广:李渊遥尊

杨广是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的嫡次子,初为晋王,后在与太子杨勇的竞争中胜出,被立为皇太子。仁寿四年(604年),隋文帝杨坚病逝(存疑)后,杨广继位。在位期间,也算颇有作为,但却因滥用民力而引发全国性的农民起义,天下迅速陷入战乱。

大业十三年(617年)五月,李渊在晋阳起兵,同年十一月攻入隋都大兴。十一月十六日(617年12月18日),李渊拥立杨侑为帝,遥尊隋炀帝杨广为太上皇。杨侑名义上是皇帝,但实际不过是李渊扶立的傀儡。只是夺位称帝的时机尚未成熟,李渊才未敢贸然行动而已。

大业十四年(618年4月11日),江都兵变之后,杨广被宇文化及叛军所弑。

唐高祖李渊:玄武门事变后退位

李渊作为唐朝开国皇帝,出身关陇李氏,本为北周唐国公李昞之子。晋阳起兵后先是拥立杨侑为帝,隋炀帝杨广被杀后,迫使杨侑禅位,建立唐朝,并通过南征北战最终一统天下。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玄武门之变后,册立李世民为皇太子,不久传位,自称太上皇。此后,李渊先是在太极宫生活,后于贞观三年(629年)四月搬至大安宫生活。贞观九年(635年),李渊病逝,终年69岁。

圣神皇帝武则天:神龙政变后退位

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女帝,本为荆州都督武士彟次女,先后两次入宫,先为唐太宗才人,后为唐高宗昭仪,“废王立武”事件后成为皇后。因唐高宗常年身体不好,逐出现“两圣临朝”的局面,高宗驾崩后,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

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称“神都”,建立武周。武则天在位前后,大肆杀害唐朝宗室,兴起“酷吏政治”。但她“明察善断”,多权略,能用人。又奖励农桑,改革吏治,重视选拔人才,所以使得贤才辈出。晚年逐渐豪奢专断,渐生弊政。

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病重期间,宰相张柬之等发动“神龙政变”,拥立唐中宗复辟,武则天被迫退位,唐中宗为其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实际上的太上皇)。同年十一月,武则天于上阳宫崩逝,终年八十二岁。

唐睿宗李旦:为避免同室操戈退位

李旦为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之子,唐中宗李显同母弟。早在武则天建立武周之前,因为唐中宗被废,唐睿宗曾短暂成为皇帝。武周建立之后,被降为皇嗣,囚禁于宫中。景云元年(710年),唐中宗李显崩逝(另说被韦皇后毒死)后,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发动唐隆政变,李旦再度成为皇帝。

唐睿宗在位期间,势力大增的太平公主由幕后走到台前,大肆干预朝政,并与皇太子李隆基争权。为避免矛盾激化,最终出现同室操戈的情况,李旦于先天元年(712年)禅位于皇太子李隆基,称太上皇,但仍一定程度掌握朝政。直到先天二年(713年)七月“先天政变”爆发之后,太平公主集团被诛灭,李隆基这才全面掌握朝政。

开元四年(716年)六月,李旦在百福殿病逝,享年五十五岁。

老子之父李敬:唐玄宗李隆基追尊

李敬,嬴姓李氏,名敬,又名“李乾”,乃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父亲。天宝二年(公元743年)三月,唐玄宗李隆基下诏:追尊李敬曰先天太上皇(全称“大唐先天太上皇帝”),其妻益寿氏为先天太后。

唐玄宗李隆基:“安史之乱”时唐肃宗李亨遥尊

李隆基为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之孙,唐睿宗李旦第三子,又称李三郎。唐睿宗禅位后继位,“先天政变”爆发后,太平公主集团被灭,李隆基开始全面掌握朝政。

李隆基在位初期,倒是颇有一番作为,他勤于政事,从各方面采取措施,巩固和发展了唐朝政权,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然而,在位后期却逐渐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试图来稳定唐王朝的边疆,结果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埋下了唐朝中衰的伏笔。

安史之乱爆发后,因叛军迅速逼近长安,唐玄宗李隆基带着杨贵妃和一众大臣逃往蜀地避乱,结果在马嵬驿发生政变,太子李亨联合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发动兵变,杨国忠被杀,杨贵妃也被逼死(存疑)。之后,唐玄宗一行继续前往蜀地,太子李亨则率人北上灵武。

至德元年(756年)七月十二日,李亨在灵武即位,遥尊父亲玄宗为太上皇。至德二载(757年),随着安禄山被杀,李隆基由成都返回长安,被幽禁于兴庆宫(南内),称太上皇。此后,唐玄宗不再过问政事,晚年忧郁寡欢,宝应元年农历四月五日(762年5月3日),李隆基驾崩,终年78岁。

燕光烈帝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杀死后尊为太上皇

安禄山本为胡人,早先随母亲在突厥部落生活,其母后改嫁给突厥将军安波注之兄延偃。后因族破离散,安禄山和将军安道买之子孝节,安波注子安思顺、安文贞一起逃离突厥,归附唐朝,后逐渐成为唐朝大臣。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起兵造反,发动“安史之乱”,严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天宝十五年(756年)正月,安禄山僭越称帝,国号大燕。然而,由于安禄山身体肥胖,全身长满块状毒疮,导致其变得极易动怒,大臣庄严便曾遭到抽打,这让庄严怀恨在心,意图干掉安禄山。

之后,庄严、李猪儿和安庆绪等合谋刺杀安禄山,之后庄严向外宣告,说安禄山传位给晋王安庆绪,并尊称安禄山为太上皇。

唐顺宗李诵:中风后禅位

李诵是唐德宗李适长子,于大历十四年(779年)立为太子,永贞元年(805年)唐顺宗李诵驾崩,太子李诵继位。

贞元二十年(804年)九月,担任多年储君的李诵,因心理极端忧郁而身体状况不佳,结果这一年突然患上中风,竟然失去了语言能力。结果,因为担忧儿子的病情,唐德宗李适的身体也开始迅速恶化,终于次年一命呜呼。

李诵继位之后,虽然因身体状况不佳而无法顺利理政,但却通过任用翰林学士王叔文等进行革新,这大大触及了宦官势力。因此,在位仅仅186天的唐顺宗,便在宦官俱文珍等的胁迫下禅位于太子李纯,自称太上皇,此后便爆发了“二王八司马事件”,改革派被尽数放逐。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正月十九日,唐顺宗去世,至于去世的原因,目前尚无定论。

唐昭宗李晔:宦官发动政变被迫退位

李晔为唐懿宗李漼第七子,唐僖宗李儇之弟,初封寿王,文德元年(888年)二月,唐僖宗病危时,群臣因唐僖宗的皇子年幼,拟立皇弟吉王李保为嗣君,但宦官杨复恭却拥立寿王李晔,后经唐僖宗恩准,李晔逐成为储君,并最终继位为帝。

唐昭宗继位之后,倒是尊礼大臣、励精图治,希望能够恢复国力。即位之始,制订出一套适应形势的统治方略,发动平定四川陈敬瑄与河东李克用的战争,最终消灭了田令孜,重挫了李克用,但也令中央禁军折损大半,导致宣武节度使朱温崛起,为唐朝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事实上,在唐昭宗在位后期,他的皇位已经是名存实亡。光化三年(900年)十一月,因为唐昭宗酒后砍杀宫女,王仲先联合左军中尉刘季述、枢密使王彦范、薛齐偓等人挟宰相崔胤等召百官署状同意,以“废昏立明”为由,发动宫廷政变,将昭宗及何皇后锁进少阳院,迎立皇太子李裕为帝,以昭宗为太上皇。

卓某:一个连姓名也没有留下的太上皇

卓岩明本为五代十国时期雪峰寺的僧人,后晋开运二年(945年)三月,李仁达杀死王延政的儿子王继昌后,想独自控制福州,又怕人心不服,因而立一向被人敬重的卓岩明为帝。卓岩明后派人迎接他父亲于莆田,尊父亲为太上皇。

宋徽宗赵佶:为抵御金国南下传位太子

宋徽宗赵佶为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哲宗病逝无子,太后向氏于同月立赵佶为帝。宋徽宗在位期间,北宋国力日渐衰微,而金国则崛起于北方。

宣和七年(1125年),金国灭辽后南侵,李纲向宋徽宗提出传位给太子赵桓,以号召军民抗金的建议。于是,宋徽宗下诏,传位于太子赵桓,先被尊为教主道君皇帝,后又被尊为教主道君太上皇帝。

靖康二年(1127年)三月,“靖康之难”爆发,宋徽宗与宋钦宗赵桓被金人掳去,受尽屈辱。金天会十三年(1135年)死于五国城,时年54岁。

宋高宗赵构:以“倦勤”为由下诏退位

赵构作为南宋开国皇帝,本为宋徽宗赵佶第九子、宋钦宗赵桓之弟,“靖康之变”后,康王赵构南渡后于南京应天府即位,建立南宋。在位初期,尚能任用岳飞、韩世忠等主战派将领抗击金军,后又重用主和派的黄潜善、汪伯彦、王伦、秦桧等人,处死岳飞,罢免李纲、张浚、韩世忠等主战派大臣。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宋高宗在当了三十六年皇帝以后,以“倦勤”,想多休养为由,传位给养子赵昚,是为宋孝宗,自称太上皇帝。赵构退位后,只在偶尔时干预一些政事。淳熙十四年十月乙亥日(1187年11月9日),赵构病死于临安行在的德寿宫,时年八十一岁。

宋孝宗赵昚:主动禅让

赵昚乃是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宋高宗赵构养子,因宋高宗赵构禅位而继位为帝。继位之初也曾发动“隆兴北伐”,一度威慑中原,后因主将不和、军心涣散而遭遇战败,宋金又达成和议。

隆兴北伐失败后,赵昚在内外政策上都转向平稳,南宋朝廷又陶醉在了“中外无事”、偏安一隅的升平景象之中。当时社会民生富庶、人民安居乐业、呈现政治繁荣的局面。南宋政府重视生产,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民和俗静,家给人足,牛马遍野,余粮委田,出现了天下康宁的升平景象。史称“乾淳之治”。

淳熙十四年(1187年)十月,赵构崩于德寿宫中,赵昚听闻后失声痛哭,两天不能进食,又表示要服丧三年。赵昚为了服丧,让太子赵惇参预政事。淳熙十六年二月初二(1189年2月18日),赵昚禅位于赵惇,是为宋光宗,自称太上皇。绍熙五年(1194年)六月初九,赵昚在重华殿病逝,终年六十八岁。

宋光宗赵惇:被迫退位

赵惇为宋孝宗赵昚第三子,后经赵昚禅让继位。赵惇继位之初,确有革故鼎新之意,能听取臣下谏言,也裁汰了一些不肖者。但他“宫闱妒悍”,惧内心理严重,以致后期荒废朝政;又听信谗言疏离太上皇赵昚,引起南宋的政治危机。

赵惇在位五年,“乾淳之治”的成果渐消,南宋开始由盛转衰。由于在储君问题上的分歧,宋光宗赵惇与父亲赵昚关系出现裂痕,最终爆发“过宫风波”,导致宋光宗赵惇患病,且病情不断加重。随着光宗病情的恶化,政局也开始动荡不安,群臣再也无法容忍这个疯子皇帝。

绍熙五年(1194)七月,赵汝愚、韩侂胄等人在太皇太后吴氏的支持下拥立嘉王赵扩登基,是为宋宁宗。宋宁宗登基后,尊光宗为太上皇,皇后为寿仁太上皇后,移驾泰安宫。庆元六年八月辛卯日(1200年9月17日),光宗在寿康宫病逝,享年五十四岁。

西辽襄宗耶律直鲁古:被俘后被迫退位

耶律直鲁古是西辽仁宗耶律夷列次子,西辽仁宗去世后继位,因其尚年幼,由其姑母耶律普速完(承天后)摄政。崇福十四年(1178年),承天后遇刺身亡,直鲁古正式即位,改元天禧,称菊儿汗(也称葛尔汗、古尔汗)。

耶律直鲁古在位前期记载较少,但其在位后期西辽国已经是江河日下,西辽的附属国花剌子模和撒马尔干等与乃蛮部汗屈出律相呼应,进攻西辽,西辽不敌,一步步走向没落。天禧三十四年(1211年),耶律真鲁古外出游猎时,屈出律以伏兵八千擒之,强迫其让位。屈出律取西辽政权后,尊直鲁古为太上皇。耶律直鲁古后于1213年病逝。

西夏神宗李遵顼:内外逼迫之下退位

李遵顼乃西夏宗室齐国忠武王李彦宗之子,1203年,参加廷试考中状元。1211年8月12日,李遵顼废襄宗李安全自立,成为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一位状元皇帝。在位期间,其全盘承袭襄宗依蒙抗金的自取灭亡政策,导致百姓民家破人亡,民怨四起。

1223年12月,李遵顼在蒙古的威逼下,又在朝内反对声中不得不宣告退位,传帝位给次子德旺,自称太上皇。公元1226年5月,正当蒙古军攻陷西夏河西诸城之际,李遵顼病死,终年64岁。

明英宗朱祁镇:“土木堡之变”后被遥尊

朱祁镇是明宣宗朱瞻基长子,明代宗朱祁钰异母兄,明宪宗朱见深之父。朱瞻基驾崩后,年仅九岁的朱祁镇继位,因年纪尚幼,由贤臣“三杨”和太皇太后张氏主政。然而,随着张氏驾崩,三杨去位,其宠信太监王振,导致宦官专权。

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部也先南下入侵,明英宗在王振的蛊惑下御驾亲征,但因王振的错误指挥,结果明军在土木堡遭遇惨败,明军几乎全军覆没,六十余位随行大臣被杀,明英宗朱祁镇也被俘。

明英宗被俘之后,在于谦等大臣的建议下,经太后准许,明代宗朱祁钰即位,遥尊英宗为太上皇。英宗被释放回京后,却被代宗囚禁于南宫。直到景泰八年(1457年),石亨等人发动夺门之变,英宗复位,明英宗朱祁镇第二次称帝。虽然明英宗在政治上有不足之处,但其晚年任用李贤,听信纳谏,仁俭爱民,美善很多,还废除了殉葬制度。天顺八年(1464年)明英宗病逝,年仅37岁。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中国最后一位太上皇

弘历是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第四子,算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人所熟知的皇帝之一,同时也是世界上运气最好的君王之一,其在位期间虽然被称为“康乾盛世”,但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专制者,而清朝也正是从此开始由“康乾盛世”转向“道咸衰世”。

乾隆六十年(1795年),为了不超过祖父圣祖康熙帝在位61年的纪录,乾隆帝禅位于第十五子颙琰,尊为太上皇帝。不过,乾隆虽然退位,但仍然大权在握,直到嘉庆四年正月初三(1799年2月7日)卒于养心殿,享年89岁。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