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节日 元旦节 正文

上泗中学元旦放假时间安排 对联唐昭宗究竟是如何一步步沦为汉献帝的

甚至一度主宰了皇帝的废立。我们从唐末时期的宦官说起。唐末宦官的厉害唐昭宗是唐懿宗的第七子,唐昭宗并不像他的父亲唐懿宗和哥哥唐僖宗那般热衷于游乐,面对宦官专政和藩镇问题,各地藩镇势力与朝廷百官、内宫宦官,对于这种权宦与强藩内外勾结、藐视中央的行为,他与田令孜之间还有点私仇。昭宗命韦昭度(宰相)、杨守亮(山南西道节度使)、王建(阆州刺史)...

上泗中学元旦放假时间安排,七夕泪洒银河畔?

谢问答相邀!

上联:七夕泪洒银河畔。

(平平仄仄平平仄。对下句,求意境,必先有一个传统节日名称,并且带数目字为宜,重五,重九,月半等等。泪洒,既是仄声又要部首相同,银河是个天体名词,都要引起注意。)

下联:①重九情留巨蟹旁。

(重九即九月初九的重阳节。巨蟹座与银河系同为星座。)

②六九身扑乌海中。

(五九六九,看柳已是青葱一片。还敢到海中嬉戏一番吗?)

③元旦花飘赤县中。

(银河畔七夕情深,牛郎织女诉衷情。赤县神州千家万户,庆元旦处处是花的海洋。)

抛砖引玉,ZHANGRUPlNG恭请您分享对联中的乐趣,留评交流,感谢关注!

唐昭宗究竟是如何一步步沦为汉献帝的?

严格说起来,唐昭宗与汉献帝还是有区别的,而且区别还挺大。汉献帝手上没有一兵一卒,而唐昭宗最起码还是能招募起十万兵马。如果从境遇上来说,唐哀帝与汉献帝的角色更像。

唐朝的寿数共计289年,在其后期的八十余年里,宦官专权严重,甚至一度主宰了皇帝的废立。再加上藩镇割据的加剧,这两大因素基本主宰了唐朝的命脉,至唐末唐昭宗时,他所面临的强敌也是这两大对手。

尽管唐昭宗无法改变唐朝的命运,但他至少算是间接捣毁了宦官集团,不过面对藩镇之弊,他已无力回天。

那么唐昭宗是如何在这两大强敌的夹缝中求生存呢?我们从唐末时期的宦官说起。

唐末宦官的厉害

唐昭宗是唐懿宗的第七子,原名李杰,曾改名李敏,至21岁即位时,又改名李晔,三改其名,犹如他的人生一般,历经波折。

唐昭宗并不像他的父亲唐懿宗和哥哥唐僖宗那般热衷于游乐,倚赖宦官。但他的继位与哥哥一样,都是受到了宦官的拥立。当政以后,对于国家形势,他有着清醒的认知,面对宦官专政和藩镇问题,他出手了,但结果很悲催。

多年以来,各地藩镇势力与朝廷百官、内宫宦官,实际上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唐昭宗只要一动,就等于牵一发而动全身。

他首先收拾的是大权宦--田令孜,原因有三:其一,他是唐僖宗时代的大权宦,一朝天子一朝臣,成为清算的对象也不意外;其二,田令孜本应被流放端州,但他与西川节度使陈敬瑄勾结,拒不奉诏。对于这种权宦与强藩内外勾结、藐视中央的行为,必须严惩,以维护朝廷纲纪,杀一儆百;其三,他与田令孜之间还有点私仇。

于是,在文德元年(888年)十二月,昭宗命韦昭度(宰相)、杨守亮(山南西道节度使)、王建(阆州刺史)打响了讨伐西川的战役。不过与田令孜相比,扶持他上位的另一个权宦杨复恭,此人对他的威胁更大。

杨复恭与唐僖宗时代的杨复光是堂兄弟,杨复光在镇压黄巢起义、收复长安等重大事件中,表现抢眼。他有勇有谋,才华出众,对大唐忠心耿耿,在他的谋划下,加速了起义军的消亡进程。

但杨复恭与杨复光走得路线不一样,同许多出身权宦家族的人一样,出来混都得有靠山,杨复恭的靠山是其养父杨玄翼(枢密使)。

在杨玄翼的权势下,杨复恭担任过不少地方监军,但他的仕途之路随着唐懿宗的病逝而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唐僖宗上位是由权宦田令孜拥立的,因此,到了唐僖宗时代,话语权就到了田令孜手里。

但是杨复恭不服,时常与其斗嘴。中和三年(883),在其堂兄杨复光意外死亡之后,田令孜就开始收拾杨复恭了,最后杨被逼隐退。

但田令孜也没得瑟多久,他的一手遮天很快也引发了宦官集团的内部矛盾,同时地方节度使也对他极度不满。

光启元年(885年),王重荣和李克用两位节度使,打着诛杀田令孜的名义,联合率兵逼近长安。田令孜挟持唐僖宗外逃至凤翔(陕西宝鸡)。之后朱玫(唐末藩镇将领)挟持襄王李煴在长安称帝,改元“建贞”,将唐僖宗尊为太上皇。

没过多久,唐僖宗反攻,以正统为号召,将王重荣和李克用争取过来反攻朱玫,同时密诏朱玫的爱将王行瑜在内部发动兵变,最后终于平息了这场长安之变。

就是在这次事件之后,田令孜遭到贬斥,自任为西川监军使,到成都投靠了他的兄长陈敬瑄,而杨复恭也就是在田令孜下台的时候粉墨登场的。

光启四年(888年)二月,唐僖宗几番折腾终于回到了长安,并改元“文德”,之后便暴亡,时年26岁。在他执政期间,基本都是听权宦田令孜的,他死之后,杨复恭拥立唐昭宗李晔为帝,昭宗从哥哥手中接过了垂危的大唐。

之后就出现了上述所示,文德元年昭宗令王建等将领讨伐西川田令孜、陈敬瑄兄弟的战争。那么这场战争打得如何呢?三年后才见分晓。

我们先看下,杨复恭是如何覆灭的呢?

自从拥立了昭宗即位后,杨复恭就开始不可一世了。他把持禁军,专擅朝政,而且还收养了众多义子,并将这些义子派到了各州镇担任起节度使、刺史、监军等职务,从而缔造了一张以他为核心的遍布朝野的庞大网络。

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唐末宦官专权的威力有多大!唐昭宗要想铲除这样的权宦并不容易。所以,为扳倒杨复恭,昭宗采用了反间计。

唐昭宗将杨复恭的一个义子杨守立召来当侍卫,赐名李顺节,在不到一年内就把他提拔为天武都头(禁军一部指挥官),同时,还让他兼任镇海节度使,加封同平章事。

李顺节在受宠之余,逐渐明白了昭宗的用意所在,天子是想让他对付杨复恭。他没有辜负昭宗的希望,大顺二年九月,昭宗发现李顺节已经掌握了部分禁军,于是开始收网。

他将杨复恭贬为凤翔监军,杨复恭自然不愿前往,于是以称病为由提出辞职。昭宗当然顺水推舟,同意了他的请求。杨复恭为此恼羞成怒,与义子杨守信谋划起了叛乱。

十月,李顺节带领禁军进攻杨复恭府第,杨复恭无力抗衡朝廷军,只好出逃跑,投奔了他的义子:山南西道节度使杨守亮。

就这样,杨复恭被赶出了京师,昭宗感到了一阵前所未有的轻松。不过,他隐约感觉到一种新的不安,杨复恭被打倒了,那么李顺节会不会变成下一个“杨复恭”。

为了扼杀这种可能性,他一不做二不休,将李顺节也诱杀了。也许昭宗的做法有点腹黑,但为了不让权宦称霸政坛,他只能这么做。

唐昭宗与权宦官较量了一番,略战上风。再看下,他与藩镇较量的战场。

昭宗与藩镇军阀的较量

经历了黄巢起义后的唐末,朝廷已经失去了对藩镇的控制。当时的情形是:李昌符占据凤翔,王重荣于蒲、陕,诸葛爽于河阳、洛阳、孟方立于邢、洺,李克用于太原、上党,朱全忠于汴、滑,秦宗权于许、蔡,时溥于徐、泗,朱瑄于郓、齐、曹、濮,王敬武淄、青,高骈于淮南八州,秦彦于宣、歙,刘汉宏于浙东,等等,这些大将拥兵自重,形成了强大的地方割据势力,相互讨伐,常年混战。

而李唐王朝可控的地区只有河西、山南、剑南、岭南西道数十州,根本无法与藩镇军阀抗衡。那么唐昭宗是如何对付藩镇的呢?

昭宗当然明白,要对付藩镇必须有一支自己的军队,为此在大顺元年(公元890年),昭宗决心重振神策军,在长安募兵十万。有了军队,昭宗便打算和藩镇叫板了。

那么,先向谁开刀呢?昭宗选了一个强硬的对手,也成为他最大的败笔,这个人就是李克用。

李克用,唐沙陀部人,黄巢起义军攻克唐都长安时,就是他率领沙陀兵南下援助了唐王朝,因此,在镇压黄巢起义军、收复长安上,他功居第一,被唐僖宗封为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左仆射。同平章事兼太原尹,河东节度使等职,唐中和三年(883年),他镇守太原,加封陇西郡王。

单看这份辉煌的简历,就可以看出李克用并非等闲之辈,唐昭宗简直是拿鸡蛋往石头上砸。别看他招募了十万兵马,从主将到兵卒,都不堪重任。

主将宰相张濬,自诩有东晋谢安和本朝裴度之才,但一遇到老于兵事的李克用,就变成了纸上谈兵的故事。再说那募集来的十万人,并没有经过多少训练,就被张濬带上了战场。

其结果自然是可想而知的,张濬惨败,十万神策军几乎全军覆没。这场志在必得的讨伐李克用之战,就这样以惨败告终,但这一切对昭宗来说,只是一个恶梦的开始。

张濬战败后,为了安抚李克用,唐昭宗于大顺二年(891年)正月,将张濬贬为连州刺史,同时下召将李克用被削去的官爵都恢复,但李克用仍旧不满足,他要带兵住到河中,河中(山西永济)与潼关仅隔一条黄河,李克用要是哪天没忍住,一步跨过黄河,那天子就成了他砧板上的鱼肉了。

唐昭宗只好识趣地再将张濬贬为乡州司户,并加封李克用为中书令,这才总算安抚住了李克用。

讨伐李克用不到半年就败了,而在三年前开打的西川之战,此时也传来了失败的消息,国库再也拿不出钱供应给西川军了。

唐昭宗默然了,之后无奈地下了一道诏书:恢复原西川节度使陈敬瑄的所有官爵,同时令王建等人休战,撤回本镇。

但是王建不但没有退兵,反而加大了进攻的力度,最后居然拿下了西川。大顺二年(891年),王建攻入成都,将田令孜、陈敬瑄兄弟逮捕。景福二年(893年),田令孜被王建所杀。

不过,王建的胜利和唐昭宗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天复三年(903),王建自封为蜀王。907年,也就是唐朝颠覆的那一年,王建在成都称帝,国号“蜀”,史称王建为前蜀高祖。

昭宗于888年登基,至891年,不过三年光景,在藩镇事务上已遭受了两次重大挫折,这对于一个抱有中兴之志的天子而言,实在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唯一让他欣慰的事,只有一件,那就是如上所述的,打跑了杨复恭,但逃跑的杨复恭也是一个雷。

时光不会因为谁而停下,只要时间不停,唐昭宗就只能往前走,直到生命的尽头。

在军阀们的夹缝中求生存

景福元年(892年)开春, 凤翔节度使李茂贞、静难节度使王行瑜、镇国节度使韩健、同州节度使王行约、秦州节度使李茂庄,联名上奏,他们要求讨伐收留杨复恭的山南西道节度使杨守亮。

昭宗当然知道,这些军阀醉瓮之意不在酒,而在于扩张地盘。于是就下了一道调停的诏书,让他们和解,但谁又会听一个没有权力的皇帝的话呢?

于是,同年二月,李茂贞联合王行瑜私自发动了对兴元的战争,并在半年内拿下,据为己有。杨守亮、杨复恭又逃至阆州。

李茂贞的行为也激怒了昭宗,昭宗要讨伐李茂贞,宰相杜让能再三阻止,都没能劝住,讨伐的结果就是三万禁军又打了水漂。

李茂贞打败朝廷军后,要求诛杀杜让能,昭宗终于又一次为他的冲动付出了代价,最后杜让能被诛杀,李茂贞成为凤翔兼山南西道的节度使,并兼中书令;王行瑜为太师,赐号“尚父”,还赐了讽刺性十足的免死铁券。

李茂贞和王行瑜悻悻然离去了,但围绕河中节度使王重盈的去世,又掀起了一场抢地盘的游戏。

王重盈死后,他的侄子王珂接替了他的职位,但是他的儿子王珙认为,此事不合理,本应由他接替父亲的职务才对。于是王珙用重金贿赂李茂贞、王行瑜、和韩建三个节度使,要求其为他请命。而王珂也不是好惹的主儿,他是李克用的女婿,自然也不会向王珙示弱。

面对这个头疼的局面,昭宗只能两强相争取其弱,他站在了李克用这一队,拒绝了李茂贞这一队。

李茂贞自然咽不下这口气,于是三镇集结杀进了长安,不过李克用也没闲着,立即也从河东出兵大举南下要讨伐李茂贞等三人。李茂贞在长安也不敢久留,迫使昭宗把河中转给王珙,留下两支兵力控制朝廷,之后就返回本镇了。

这两支留守的兵力面对李克用大兵压境,发生内讧,最后昭宗在禁军部将李筠的保护下逃离了长安,逃往石门。

李克用一边派兵前往石门护驾,一边分兵进攻李茂贞等人的三镇。李茂贞深知自己不是沙陀军的对手,只好上表请罪,昭宗随即赦免了李茂贞。

接着李克用又将矛头对准了王行瑜,最后王行瑜被其部将砍杀。一起祸乱总算平息了,昭宗回到了长安,加封李克用为晋王。但李克用还有个要求,他请昭宗下令诛杀李茂贞。

昭宗心想,一旦李茂贞死了,李克用就成了一家独大,谁还能制衡得了他呢?昭宗当然不同意。但从后事的发展来看,诛杀李茂贞才是正确的。

昭宗从石门返京后,又招募了数万兵马,组建了殿后四军,并交给宗室亲王统领。李茂贞收到消息后,就认为昭宗此举是针对他的,于是在乾宁三年(896年)七月,李茂贞又进逼长安。

昭宗只好又开始一面出逃,一面向李克用发出勤王诏令。他本想逃往太原,但在华州就被韩建给扣下来了。

李克用当时根本没空管昭宗,他正被幽州的刘仁恭牵制着,于是,昭宗就这样被韩建扣了两年。在这两年期间,李茂贞办了好多大事,比如,遣散殿后四军,处决了护驾禁军将领李筠,罢黜了诸王兵权,杀死了宗室十一个王,迫使昭宗下诏恢复他所有的官爵。

做完这一切之后,他们就把昭宗赶回了长安。你说,此时的昭宗后悔不后悔?如果当时密诏李克用诛杀了李茂贞,总归是有利好而无一害,李茂贞后面还要作妖。

再次回到长安的唐昭宗,还要接受宦官们的蹂躏。

光化政变

唐昭宗在位期间,总共用了七个年号,每个年号都像一道伤疤记录下了他的挣扎。在他返回长安后,又改了年号为“光化”,这是他的第五次改元。

从光化元年开始,昭宗李晔就像变了一个人,他开始变得酗酒贪杯、喜怒无常,从前的温文尔雅、冷静自律当然无存。

宦官们面对田令孜和杨复恭的倒台,几乎人人自危,再加之光化三年(900),昭宗又除掉了专权揽政的左右枢密朱道弼和景务修,宦官们就更加害怕了。

于是,以刘季述为首的宦官集团发动了光化政变,他们囚禁了天子,逼昭宗让位给太子。在宦官们的逼迫之下,太子李缜即位,昭宗被尊为太上皇。

天子成了阶下囚,天下诸藩却都按兵不动,因为他们都想坐收渔翁之利。在沉默了一个月之后,宰相崔胤出手了,当然他也不是什么人,也有自己小算盘。崔胤凭着平日与禁军的私交,再加之开出了很高的价码,昭宗总算在孙德昭等人的兵变之下被救了出来。

昭宗一复位就诛杀了刘季述等人,当然也任命了护驾有攻的孙德昭为节度使,赐名李继昭。

光化政变后,昭宗想把禁军兵权收回,交由宰相掌控。但这谈何容易,此时的宦官掌管禁军在唐史上已有百年历史了,禁军早已把这一传统看成了天经地义的事情,更何况,禁军将领也不愿与刻板的文官打交道,怎么可能说变就变呢?

既然改革无法推行,掌管禁军宦官就还得任命,无奈之下,昭宗任命了韩全诲、张彦弘分任右左中尉,而这两人与李茂贞的关系又非同一般。一时间掌控朝局的宰相崔胤与朱全忠,也就是朱温,两人私交又甚好,这样看来,昭宗夹在其中,还是要成为他们斗争的牺牲品。

朱全忠的天下与唐昭宗的末路

在九世纪的最后几年里,中原的朱全忠逐渐取代河东的李克用,成为天下势力最强的军阀。

从文德元年之后,朱全忠就不断地在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至光化三年(900),朱全忠已吞并了河北诸镇,等于斩断了李克用的右臂,之后他又把目光转身了河中,只要卸掉这条膀子,河东就是他的囊中之物了。

天复元年(901年),朱全忠开始大举进攻李克用,而李克用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一路败退,至十一月,朱全忠的大军已逼近京师。

在这样的情况下,禁军将领韩全诲准备将昭宗劫持至凤翔,投奔李茂贞。昭宗自然不愿走,于是韩全诲便命人火烧了宫室,天子只好泪流满面地又一次离开了京师。

朱全忠自进入河中后,又是一路绿灯,李茂贞为自保,赶紧假传天子诏命,急召李克用入关,李克用随即发兵袭击了朱全忠的后方,之后朱全忠才匆忙撤回河中。

天复二年(902),朱全忠再次入关,进击凤翔,李茂贞根本无力抵挡,最后被围困在凤翔城内,弹尽粮决之后选择了投降。

朱全忠得胜后,开启了诛杀宦官的模式,最后几乎杀尽了唐末宦官,一手终结了宦官在唐朝的擅权时代。在这场屠杀当中,渔翁得利的是宰相崔胤,他此后掌握了朝廷的军政大权。

当然,昭宗在经历了第三次流亡后又回到了长安,他当然希望这是最后一次,但一年后才是最后一次。

朱全忠将大河南北全都纳入怀中之后,将矛头指向了绊脚石宰相崔胤。天复四年(904年)正月,崔胤被诛杀,之后他逼迫昭宗迁都洛阳,唐昭宗最后一次被迫离开了长安,再也没有回来。

从长安走向洛阳的一路上,昭宗李晔曾不断地向各个节度使发出求救信号,然而他招来的却是杀身之祸。

天复四年闰四月初十,昭宗李晔进入洛阳,改元“天祐”。同年八月,昭宗被朱全忠部将杀害。

就这样,怎么看都不像亡国之君的唐昭宗,即便他有拯救帝国的所有勇气,斗志、魄力和使命感,也无力改变在大唐帝国的命运,因为天时、地利、人和,他一样都不占。他能做除了随波逐流,就是试图在水里扔几块石头,溅起几朵水花,仅此而已。

唐朝覆灭后的中原

唐昭宗走了,其子辉王李祚,改名李祝,被朱全忠送上帝位,时年十三岁,史称昭宣帝,又称哀帝。天祐四年(公元907年),朱全忠逼迫昭宣帝禅位。

同年四月,朱全忠更名朱晃(朱温是他本名),将汴州改为开封,即帝位,国号“大梁”,改元“开平”。即位后,昭宣帝便被其诛杀了。自此,历史289年的大唐帝国宣告覆亡。

唐朝虽然覆灭了,但死亡和分裂还仅仅只是个开始。朱晃并没有一统天下,在他建立后梁时,十世纪初的中国仍然是一个分崩离析、群藩割据的乱世。

在十世纪的上半叶,几代乱世军阀轮番入主中原,先后建立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中枢政权 ,史称“五代”。

与此同时,散处四方的藩镇也分别建立了“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荆南、北汉”等割据政权,史称“十国”。

也就是中国历史上纷乱的五代十国。

这种纷乱的局面,一直持续到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后,先后消灭了散处四方的割据政权,终于终结了历时半个多世纪的乱世残局。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