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13剧情攻略吕布,真实历史上的吕布是不是真的可以三英战吕布?
三国吕布确实是一员猛将,但是让他一人单挑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人确实有些夸张。抛开刘备,即使单挑关羽或者张飞也未必全胜,毕竟在三国历史记载中,关羽和张飞才有 “万人敌”的称号。
单从勇武的角度来看,确实把他夸大了,然而从有关历史史实的角度来看,他在和李傕单挑的过程中,也只是打伤了李傕,没有能够将他当场击杀,因此从武力值角度来看,应该比李傕强,但是没有形成碾压式的武力值。
因此,从这里可以看出,吕布个人的勇武确实有夸大的嫌疑,那么吕布到底厉害还是不厉害呢?应该不可否认,吕布确实厉害,但是他的厉害应该从三个方面表现出来的。
我们来逐一分析一下:
首先,吕布个人非常勇武。吕布出生于并州五原郡九原县, 这个地方常年处于战乱状态,进而导致整个地方民风彪悍,上马为民,下马为兵,打起仗来更是悍不畏死。吕布就出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并且常年累月接触战事,从而习得精湛的骑马技术以及熟练的箭术.
吕布因为武艺高强而赢得并州官吏的青睐,在当地任职。 在丁原担任并州刺史之后,吕布又因为英勇善战而被任命为主簿。在随后的董卓之乱中,吕布被诱使诛杀丁原,转而投靠董卓,因此被拔为中郎将,封都亭侯。
在董卓死后,吕布先后投奔过袁术和袁绍,并且在袁绍军中呆过几个月的时间。当时袁绍和黑衫军张燕打得难分难解,战事处于胶着状态。张燕麾下有一万多精兵、数千骑兵,袁绍兵马并不占优势。
为了击垮张燕的黑山军,吕布经常率领麾下猛将成廉、魏越等数十人冲击对方的军阵,有时候一天三四次,但是次次不落空,均所斩获,每次能够提着对方将领的人头回来交差。
经过十多天的激烈交战,张军的黑山军顶不住吕布数十人的猛打猛冲,不得不败退而逃。这场战役中,吕布等人凭借勇猛击退了黑山军张燕。
在离开袁绍之后,吕布受到兖州陈宫等人的青睐,从而被迎为兖州之主,走上了和曹操争霸的道路。
吕布正是凭借超强的个人武力,赢得了许多勇士的拥护,并且也获得了许多文士的拥戴,从而在兖州占有一席之地。
因此,吕布某种程度上的成功确实和个人的勇武密不可分的。
其次,吕布的并州骑兵和陷阵营闻名天下。吕布之所以能够闻名天下,除了个人的勇武之外,他还凭借麾下两支军队为他冲锋陷阵,正是这两支军队为他个人的勇武锦上添花。
一支军队就是并州铁骑。并州位于的北部边境,与南匈奴人、鲜卑人毗邻。为了防备胡人的抄略,并州男人都能横刀跃马、举弓搭箭,为保护家园而悍不畏死。吕布本人不仅勇猛,也忒别擅长带领和训练骑兵。
吕布在丁原手下担任主簿的时候,就时常与匈奴人作战,吸取游牧民族作战的特点,然后结合自己的长处,最终成长为一个优秀的骑兵将领。
并州铁骑是一支非常典型的冲击型骑兵,如果是正面作战,基本是无敌状态;如果对方阵型不稳,或步兵素质低,只是需要一个冲击就能摧垮敌人的军阵。
公元194年,吕布与曹操在濮阳交战,他亲率并州铁骑突击曹操麾下的青州兵,只是一个冲击就冲垮了曹操的兵阵。在这一场战役中,曹操几乎当场丧命。
在随后以的日子中,吕布又经常与刘备、袁术作战,并多次获胜,最终能占据徐州,成为三国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诸侯。
另外一支军队是陷阵营。吕布麾下除了来去如电的并州铁骑外,还有一支步兵军种,是为陷阵营。
陷阵营是三国初期的一支独特的部队,总人数并不太多,然而这支部队作战异常勇猛,其将领就是吕布手下的大将高顺。
根据历史记载高顺“所将八百余兵,号为千人,铠甲具皆精练齐整,每所攻击无不破者,名为‘陷阵营’”。陷阵营的人数只有七百余人,但是精选的勇士个个骁勇善战,并且装备了最为优良的武器和铠甲。
有了并州铁骑和陷阵营的加持,从而让吕布在和敌方对阵的过程中无往而不前。可惜的是,到了后期,吕布放弃了擅长野战的特点而坐困孤城,最后被曹操消灭。
最后,吕布的团队也非常厉害。吕布个人英勇善战,敢于冲锋陷阵,其麾下的并州铁骑和陷阵营更是骁勇善战,骑射马战,攻城略地罕逢敌手,而其麾下的将领团队更是让吕布锦上添花。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有如此悍勇的吕布,其麾下同样也拥有一批像他一样悍勇的部将,这样才让他们能够相得益彰,互添光彩。
吕布麾下有部将高顺,亲将如魏续、宋宪、曹性、侯成、郝萌、成廉等人,另外还有一员猛将张辽追随。勇将张辽在此后的历史中更是大放异彩,成为曹操麾下首屈一指的大将,而高顺则带领陷阵营为吕布立下了汗马功劳。
因此,在这些优秀的团队的拥戴之下,吕布就显得更加出彩。
正是这三个因素的叠加在一起,吕布就显得非常厉害,因此闻名于诸侯。相比较张飞和关羽来说,他们既缺乏这样的骑兵部队,也缺乏这样勇武的团队,他俩人真正依靠个人的勇武而形成的万人敌的能力。假如张飞和关羽有吕布这样的团队和骑兵作为班底,其发挥出来的作用远超吕布的成绩。
总而言之,历史中的吕布确实非常厉害,但是他的厉害是建立在他优秀的骑兵和步卒以及团队之上,正是有这么一帮过硬的人的帮村,他才能够将个人的能力发挥到极致。
至于说他一人单挑关羽、张飞和刘备,那也只是一种传说而已,不可能存在的事实。
三国志13威力加强版最强上古武将?
三国志I3威力加强版最强上古武将吕布
三国志13庞统出现时间及地点?
所有的三国志游戏都和三国演义或者历史记载吻合,所有庞统应该是在襄阳或者周边出现,时间和诸葛亮差不多,一般在206年-208年之间,中间需要多寻访。
不过这东西也不会是百分百的,依然玩三国志10在吕布健在的时候捡到方天画戟!三国演义第13章的概括10字左右?
第13回梗概:吕布投刘备,驻小沛。 太尉杨彪使反间计,李傕,郭汜互相残杀。 张济与催、汜讲和,两人从之。 郭汜劫驾,董承等救驾。
催,汜又商量杀帝分天下,李乐护驾守黄河。
帝驾至大阳,李乐专权,全不成体统。
杨奉董承要弃安邑同帝归洛阳,李乐串通韩暹,汜劫驾
有哪些臭名昭著的叛徒?
纵观历史,出现过的叛徒可谓数不胜数,秦末的英布、汉末的吕布、明末的吴三桂……。以上这些人,都是如雷贯耳的叛徒,都极大地影响了所处时代的历史走向。
今年是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历史时刻。我们在缅怀和讴歌无数优秀共产党员的同时,也不应该回避客观历史,回避曾给党抹黑的败类和叛徒。
接下来,文史不假本着客观公正的态度,回顾党史中令人不齿的叛徒张国焘,还原他“入党20年,反党40年”的丑陋人生。
张国焘(1897年11月——1979年12月),别名张特立,字恺荫,江西萍乡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因为分裂党和军队而遭到批判,不思悔改竟出逃国民党,沦为了可耻的叛徒和罪人。
1897年,张国焘出生于江西省萍乡的一户官宦人家。得益于良好的家庭教育,他从小就表现得非常积极上进,更被家族寄予了无限厚望,期待他日后通过科举考试光宗耀祖。
1905年,在袁世凯和张之洞等重臣的奏请下,慈禧太后最终同意废除科举制度。受此影响,张国焘被迫开始接受新式的教育,接触新文化的熏陶,成绩同样非常的出众。
辛亥革命后,延续两百多年的满清帝国和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被推翻了。尤其是,在胡适、蔡元培等一批先进知识分子的带领下,1915年掀起了新文化运动,北京成了全国青年的向往之地。
1916年,张国焘波澜不惊地考取了北京大学预科班,迅速投入到了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中。凭借出色的演说能力和鼓动能力,他很快成为了学生中间的积极分子。
五四运动爆发后,张国焘更是异常的积极主动,被推选为北京学生联合会的主要领导。不过,由于太过于高调,他被北洋政府逮捕后关押。
被营救出狱后,张国焘前往上海参加了全国学联代表大会,继续宣扬自己高调的革命理论。不久,他得到了陈独秀的赏识,不断得到出境和亮相的机会,俨然成为了中国青年的榜样。
1921年7月23日,筹备已久的中共“一大”终于在上海秘密召开了。张国焘和李达、李汉俊、董必武、毛泽东、王尽美、陈潭秋、何叔衡、邓恩铭、刘仁静、陈公博、周佛海、包惠僧,一共13人参加了这次会议,成功进入由三人组成的第一届中央局。
从此以后,张国焘身上的一些旧社会习气也逐渐凸显了出来,比如自以为是,好大喜功,贪慕虚荣,心胸狭窄等。或许,正是这些陋习的积累,才导致了他今后的人生命运,导致他成为一名反革命者。
1927年,随着蒋介石和汪精卫相继背叛了革命,背叛了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被人寄于厚望的大革命失败了。同时,长期在国共合作中坚持右倾路线的陈独秀也遭到了批判。
此后,曾被陈独秀批判为“左”倾的张国焘快速崛起,当选为中央政治局的常委。第二年,他受组织委派前往莫斯科,担任了中共驻共产国际的代表。
1931年,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张国焘从苏联回国,被中央委派到鄂豫皖苏区主持工作。到任后,他的个人恶习再次蔓延,为了树立权威竟然对苏区的所有成绩都进行了否定,开始大搞特搞清洗和整顿。
尤其是,张国焘抓住原鄂豫皖苏区的领导层大多出身地主家庭的客观事实,不断进行上纲上线。加之,当时中央也受到了严重的“左”倾路线影响,竟然支持或者默许了他的做法,将原本稳定团结的鄂豫皖苏区搞得乌烟瘴气。据徐向前元帅在《历史的回顾》中回忆:
当时,“肃反”的对象主要有三种人。一是从白军中转变过来的,不论起义、投诚还是被俘的都一律严审;二是地主、富农家庭出身的,不论平时表现如何一律严审;三是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特别是上过私塾的一律严审。对于这些被审查的对象,或关押,或清洗,或杀掉。
在共产国际支持下,王明、博古等人逐渐掌握了党的最高领导权,更加推行起了以“教条主义”和“媚苏主义”为特点的“左”倾路线。
在此背景下,党组织了公开的一系列斗争,虽然对国民党当局造成了有限的打击,但自身的损失更大。甚至于,就连位于上海的中央总部都时刻处在暴露的危险中。
为了安全起见,中央总部只得分批搬到了位于江西的井冈山根据地。于是,这种“左”倾错误路线直接蔓延到了红军队伍中,在博古、李德的错误指挥下,红一方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失利,被迫放弃根据地开始进行长征。
长征的初期,博古、李德又犯了严重的“逃跑主义”路线,导致红一方面军大幅度牺牲和减员。一场湘江之战,红军损失过半,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
在随后的通道会议和黎平会议上,洛甫和王稼祥等人多次向博古、李德提出批评,希望召开会议及时纠正。最终,中央通过遵义会议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对军队的指挥权,重新确立了正确的路线和方向。
之后,在毛主席的正确指挥下,红一方面军通过运动战成功跳出了国民党的围追堵截,逐渐化被动为主动。
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强渡大渡河,在汉源击溃了四川军阀杨森所部后翻越了大雪山,成功到达了四川懋功达维地区。在此,红一方面军与李先念率领负责迎接的红四方面军第30军会合,实现了著名的“懋功会师”。
两军会师后,随即在懋功北部的两河口召开了会议,史称“两河口会议”。当天,出席会议的代表有洛甫、周恩来、毛泽东、朱德、博古、凯丰、王稼祥和张国焘等人,一同商讨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在会上,大家首先分析了当前的国内外的形势,强调了“北上抗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准备向北建立起川陕甘根据地。表面看起来,这是一次团结的大会,但实际上却埋下了隐患。
张国焘看到红一方面军不足三万人,而且战斗力不高,而自己领导的红四方面军却有八万人之多。于是,他竟然萌生了向党要权甚至是夺权的想法。
“两河口会议”结束后,张国焘暗中反对北上,而且不断煽风点火蛊惑红四方面军的同志。他提出,中央决策有误,应该向西康发展并建立“川康政府”才是正确决定。
为了团结红四方面军,毛主席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主张采取灵活的策略应对。经他提议,中央还正式任命张国焘担任了红军总政委一职,希望他能迷途知返。
但是,张国焘却得寸进尺,继续鼓吹北方路线错误,甚至不断散布不利于团结的言论。不得以,中央只得率领红一方面军单独北上,成功抵达了陕北与刘志丹会师。
而张国焘则率领红四方面军南下川康,还在卓木碉另立“中央”(史称“第二中央”),自任中央主席。甚至,他还以“中央”的名义开除了洛甫、毛泽东、周恩来、博古的党籍,公然分裂党。
红一方面军北上后,终于打开了局面,成功站稳了脚跟。而南下的红四方面军却频频受阻,在百丈一带与川军连续僵持三个月的时间,双方都损耗严重。
受此影响,红四方面军内部的反对声和质疑声也渐渐多了起来,张国焘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在朱德、徐向前等同志的劝说下,他只得宣布取消“第二中央”,同意接受中共中央和共产国际的领导,准备率军北上。
1936年10月,随着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长征终于胜利结束了。根据中革军委的命令,红四方面军主力以及红九军团等部组成了“西路军”,由陈昌浩担任前委书记兼西路军政委,由徐向前担任总指挥。
张国焘在进入陕甘宁边区后,立即就遭到了党内的批判。但是,他依然顽固地认为自己南下的路线并不是逃跑,并没有错误。
到了1937年3月底,张国焘经过了党内的长期批评教育,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对于他的可喜转变,毛主席大为高兴,公开称赞“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党中央对张国焘采取了“批评加礼遇”的政策。在毛主席建议下,张国焘被安排担任了陕甘宁边区副主席,后成为了代理主席。
1937年底,长期留苏担任共产国际执委的王明回国了,他带着共产国际的最新指示。对此,张国焘在回忆录中这样记载:
王明俨然是捧着尚方宝剑的莫斯科“天使”,仿佛是在传达圣旨。可是,他仍是一个无经验的小伙子,显得志大才疏,爱放言高论却不考察实际情况,也缺乏贯彻其主张的能力和方法,造成了首脑部一些不安的情绪。
由于长期的积怨,张国焘和王明非常不对付。此时,他内心深处是惧怕王明的,因为自己才在长征途中犯下过严重错误。因此,张国焘尽量躲着王明,反而开始坚决支持毛主席。
但是,同样自以为是的王明却不会放过张国焘。他主动找到张国焘谈话,还告诉他曾在红四方面军的老部下李特和黄超等人都是托派分子,已经在新疆迪化被执行枪决了。临走时,王明还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
你张国焘不是托派分子。不过,受到过托派的利用。
从此,张国焘被彻底吓坏了,变得心神不定。如果说,他前一段时间对中央的批评和教育还能接受的话,那王明的威胁无异于宣判了他的死刑。或许,他在那时就下定决心要叛党出逃,要彻底脱离共产党。
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共两党停战并初步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卢沟桥事变后,陕北红军接受了南京国民政府的改编,纷纷开赴了抗日的最前线。
1938年春,这是全面抗战爆发以来的第一个清明节。为了彰显国共合作抗日的诚意,国民政府邀请中共领导人共同去祭拜黄帝陵,共同祭拜炎黄子孙的共祖。
4月3日,经过张国焘的主动请缨,中央委派他代表边区政府去祭祀黄帝陵。不曾想到,他在离开延安后,竟逃往西安向行营主任蒋鼎文求助,表示愿意归顺国民党。据蒋鼎文回忆:
那年,中央派我主祭黄帝陵寝,中共也派代表张国焘陪祭。某日,我起身不久就进来一人跪下求救,自称是张国焘,要我保护他的生命安全。
蒋鼎文立即通知军统的戴笠,还安排人护送张国焘抵达了武汉。而中共中央也派出周恩来前往武汉,希望能规劝张国焘返回延安。而且,洛甫、毛泽东等人还专门发出了一封联名电报:
当此民族危艰,我党内部尤应团结一致,为全党全民模范,方能团结全国,挽救危亡。我兄爱党爱国,当能明察及此。尚望早日归来,不胜企盼。
不过,张国焘的叛党之心非常坚决,始终不为所动,严词拒绝了中共对他的挽留。眼看多次协商未果,我党只得于4月18日宣布开除其党籍。
张国焘叛逃时非常狼狈,就连自己的妻子杨子烈都被扔在了延安。他叛逃后,杨子烈受到了所有人的冷眼,只好找到了毛主席求助,希望组织能同意他前去武汉和丈夫团聚。
本着仁至义尽的原则,毛主席没有为难她,同意她带着儿子和妹妹一起离开延安。
借助张国焘的叛逃,蒋介石在重庆大放厥词,甚至鼓吹:
跟随共产党是没有出路的,就连其建党创始人都“弃暗投明”了。无疑,这是对延安的致命打击!
起初,军统对张国焘非常照顾,也非常重视,希望能借助他的政治影响力策反我党和我军的高级干部。不过,随着他们发现张国焘早已在党内声名狼藉,已经起不到太大成效,就对他越来越冷落。
为了重新得到重用,也为了生存,张国焘在1948年6月再次拿起了笔杆,在上海施高德路创办了《创进》周刊。期间,他完全不顾事实真相,把造成中国战乱的责任归咎于共产党,甚至还恬不知耻地提出:
为了夺取政权而毫无道德伦理和国家存亡的顾忌,共产党采取的手段是有害而可怕的。
解放战争后期,张国焘已经意识到国民党即将败亡,竟然厚着脸皮去求毛人凤,希望能得到赴台湾的机票。结果,毛人凤毫不犹豫就拒绝了他。
不得以,张国焘耗尽了自己所有的积蓄,四处求告才乘船来到了台湾。
对于已经毫无用处的张国焘,台湾当局自然不会再搭理他。不仅没有安排工作,甚至就连租住的房子也都被征用了,他只得灰溜溜地迁到了香港居住。
新中国成立后,张国焘看到祖国日益稳定和繁荣,心中十分懊悔。1953年,他只得向毛主席写信求助,希望能重新回党为国家建设出力,也表达了自己的悔意。
对此,毛主席表示只要张国焘能重新检讨自己,能真正认识到自己的历史错误,可以回到新中国。不过,不知张国焘出于何种顾虑,最终还是没有选择回到祖国。
1968年,张国焘和妻子一同迁居到加拿大,投奔自己的儿子。不过,他儿子的收入也十分有限,并不能供养全家的生活,窘境之下,张国焘只好住进了当地免费的养老院。
1979年冬,由于养老院的供暖设施简陋,已经中风偏瘫的张国焘受冻而加重了病情,经抢救无效死亡。之后,他被安葬于多伦多东部士嘉堡的松山墓园,被埋在了异国他乡。@文史不假
吕布攻速阈值图表?
吕布的攻速阈值为:0%、1%、8.2%、16.6%、26.2%、37.6%、51.4%、68.2%、89.2%、116%、152%。
1、帧数:17、16、15、14、13、12、11、10、9、8、7
2、攻速间隔:1.122、1.056、0.99、0.924、0.858、0.792、0.726、0.66、0.594 0.528、0.462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吕布的最大攻速阈值为152%,但是实际上吕布并不需要过高的攻速,差不多在51.4%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