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游戏 正文

帝国时代3中国剧情攻略 都有些什么检举的途径

当然也包括对文官犯罪的监督、检举。这其中分自已检举和别人告发。法定机关检举、非法定机关检举、特务机关检举、民告官。是御史的代表法定检举又分四类官员。另有派遣监察御史巡察各地者,御史专司告发检举官员罪行。也负有监察地方官员的职责。按察司官员负责地方官员犯罪案件的检举以及审理工作。浙江按察使周新逮捕了锦衣卫校尉,如果给事中在检查各部衙门的...

帝国时代3中国剧情攻略,都有些什么检举的途径?

明朝是怎样告官的?

御史的代表海瑞。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剧照 。

明朝文官制度是中国2000年封建社会文官制度的顶峰。

林林种种都完善,当然也包括对文官犯罪的监督、检举。如果文官犯了罪,当时检举的途径很多,这其中分自已检举和别人告发。

自已检举,在明朝有,但不多。虽然那时 “自举”能免罪,但犯罪的名声必竟不好,如果皇帝心情不好追起责来,也没有办法。

而别人告发则具体有以下四种形式。法定机关检举、非法定机关检举、特务机关检举、民告官。

法定检举:

海瑞曾任南京右佥都御史,是御史的代表

法定检举又分四类官员。

其一是设置了御史,明专设监察御史,隶都察院,以监察御史分道纠察,员额甚多。另有派遣监察御史巡察各地者,分任各种任务,如巡按御史、巡盐御史、巡漕御史、巡城御史、巡漕御史等,御史专司告发检举官员罪行。影视剧里常出现的八府巡按,就是监察御史担任。海瑞曾任南京右佥都御史。

海瑞参严嵩父子。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剧照。

其二,明中期后, 地方巡抚作为地方大员,不仅肩负着行政事务,也负有监察地方官员的职责。

其三,按察司,明置,主管一省司法事务。按察司官员负责地方官员犯罪案件的检举以及审理工作。永乐年间,浙江按察使周新逮捕了锦衣卫校尉,依法将其治罪。成祖不爽,将周新逮捕至京城,周新在朝堂还怒怼,认为自己是奉皇帝命台奸恶之徒,不应被逮捕。

其四,明代给事中分吏、户、礼、兵、刑、工六科,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并监察六部,纠弹官吏。如果给事中在检查各部衙门的文书,看到里面出现错误,也会进行检举。给事中职位只有七品,但因为近皇帝,内阁大学士以至六部尚书都要礼让三分。

非法定机关检举:

同级别官员互相检举有失为官体统

非法定机关对官员犯罪的检举,说白了就是官员之间的互相检举:上级检举下级;平级检举;下级检举上级。

在明朝早期,上级举报下线是可以自行处理。比如宣德六年(1431),江西建昌知府陈鼎将作威作福的县丞徐政“械送”至北京治罪 。到仁宣以后,上级如果发现下级犯罪,需要有把案件汇报到皇帝那里的”上请“程序,然后再有相关部门来查实。过程会十分复杂。

而同级官员互相检举多是挟私报复。在当时这种举报是有失士大夫颜面,是失却为官体统的行为。即使纠举的罪行属实,双方也都要受杖刑。

严嵩。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剧照。

而下级告发上级,检举的代价很大。即使案情属实,检举者也要被调离原先职位,或者被降职。这样的规定,可能是为了维护官僚体等级。

特务机关检举:

代表皇权,容易出现冤案

皇权下特务机关的检举。

电影《锦衣卫》的剧照。

在明朝时,皇帝亲自控制特务机关。即电影、电视剧里常出现的厂卫。厂卫包括锦衣卫、东厂、西厂、内行厂。这些厂卫代表了皇帝的意志。与文官系统处于敌对的状态。厂卫有侦查缉捕的权利,还能在诏狱里亲自审理,抓捕、审理、监狱混为一起。不过厂卫也会为了自己的权益对文官进行诬陷,并把文官逮进监狱,让官员受尽酷刑。比如明天启年间,杨涟弹劾魏忠贤,被东厂诬陷贪污,后被杀。

民告官:

影视剧里常见,事实上这种行为很少

明代官民之间等级差别分明,也有民告官的事件。在太祖时期,为了了解民情,鼓励百姓告发官员的行为。允许百姓联名到京城告状,甚至鼓励百姓将犯罪的官员抓捕送到南京,对于到京城上告的百姓,就算无政府发放的文引也要放行。

老百姓都希望青天大老爷来主持正义。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剧照。

洪武朝后,百姓告官,多用上奏章的形式,通过通政司呈给皇帝。然后文件下发到当地,对检举行为进行“廉实”,如果属实,则按律处罚,不属实则追究诬告的责任。

现在在电影与电视剧里常有民告官的情节,但在明朝时,民告官的行为很少见,因为过程太麻烦,并且报复与追责也十分严厉。

资料:

《剑桥中国明代史》[英]崔瑞德 [美]牟复礼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明英宗实录》,中国书店

《明代文官犯罪检举路径初探》 张宜 天津师范大学法学院

他的子孙在明朝遭到怎样的对待?

南宋胡商蒲寿庚背叛南宋,将留在泉州的南宋宗室3000多人基本上是虐杀殆尽,蒲寿庚的儿子蒲师文将他们不管男女老少剁掉双手活活折磨至死,谁敢包庇宗室子弟,也被蒲寿庚赶尽杀绝,泉州许氏就因为保护宗室外逃被灭族。

蒲寿庚是一名外国人后裔却在宋朝当了官

蒲寿庚是阿拉伯(色目)商人后裔,宋末元初著名的穆斯林海商,“蕃客回回”的代表人物,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当时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港口,吸引大量外国人,在泉州的居民有大量的侨民,包括阿拉伯人,波斯人,欧洲基督徒等种族。

这些外国人被泉州人冠名为“蕃”或“番”,由于大量外籍人口的进入,不仅有汉人和蕃人杂居的情况,还形成了许多大规模的蕃人聚居区,当时的侨民以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势力最大,人口最多。

蒲寿庚世代是海商,早在十一世纪时,他们家族移居广州,宋宁宗嘉定十年(1217年),又从广州举家迁到泉州,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海寇侵袭泉州,官兵无能为力,蒲寿庚与他的哥哥为了保护自己家族的利益,凭借海上力量,帮官兵将海寇击退,因功授福建安抚使,蒲寿庚有了官职,凭借权力生意更是越做越大,大肆贿赂地方官员形成庞大的走私集团,泉州奸臣传中的王茂悦还提拔蒲寿庚进入泉州市舶司,这时候蒲寿庚不仅富可敌国,还控制了左翼军,整个泉州成了他的独立王国。

南宋危难之时,蒲寿庚忘恩负义还虐杀在泉州的宗室子弟

宋高宗建炎三年,有300多赵宋宗室子弟随南外宗正司迁到泉州,并在这里繁衍生息,到宋末时,宗室成员已经达到三千多人。

1276年,蒙元攻占了南宋都城临安,小皇帝宋恭宗成了俘虏,南宋大臣陆秀夫、文天祥、张世杰另立了一个幼主一路南逃到泉州,希望以泉州作根据地继续抗元,在这里的宗室子弟打算接应他们,然而作为泉州实权人物蒲寿庚早就投靠了蒙古人,下令不得打开泉州城,拒绝陆秀夫他们进城,陆秀夫、张世杰无奈只能继续南逃,撤往广东。

张世杰大怒之下“掠其舟并没其赀”,强行征用了蒲寿庚停在法石一带商船。此举却使蒲寿庚对泉州城内的宗室子弟进行疯狂报复,派自己的儿子蒲师文对这些宗室子弟虐杀,3000多人几乎被屠杀殆尽,泉州许氏家族和泉州少林寺僧众想要包庇宗室外逃,也遭到蒲寿庚的残酷镇压。蒲寿庚杀了南宋宗室子弟,将他们的房产船队霸占,还盗掘了南宋宗室的祖坟。

元朝建立后,泉州更是成了色目人的天下,汉人的地狱,南宋时泉州人口达到130多万,蒲寿庚宋末掌权后,人口就开始急剧下降,大量汉人外逃或抗元失败隐入深山,而聚居泉州的蕃商越来越多,达到20万之多。

背叛成性的蒲寿庚家族在元朝就被灭了

赵宋王朝优待蒲氏,掌管宋代最大的海关,蒲寿庚却背叛南宋,虐杀南宋宗室子弟,又在灭宋海战中出力,蒲寿庚也因此得到元朝的优待。

蒲寿庚家族到了元至正二十六年,由于亦思巴奚兵乱,家族遭到元末猛将陈友定的屠杀。

亦思巴奚军是波斯籍色目人组织的义兵组织,波斯人借亦思巴奚军的力量逐渐掌控了泉州,使元朝失去对泉州的实际控制权。

亦思巴奚兵乱分为两个阶段:至正十七年(1357年)到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波斯人什叶派义兵万户赛甫丁和义兵万户阿迷里丁,在泉州发动兵乱,占据泉州。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掌握泉州市舶的那兀纳(蒲师文的女婿)勾结蒲寿庚的后代,通过兵变干掉阿迷里丁,并收编了亦思巴奚军,占据泉州,那兀纳统治泉州期间大肆搜刮财产和奸淫民女,屠杀泉州汉人,对泉州社会造成重创。由于连年战争破坏了泉州港的安定局面,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元廷派陈友定攻打那兀纳,攻入泉州城后,陈友定命令闭门三日,“凡西域人尽歼之”,泉州的蒲氏家族更是首当其冲,“凡蒲氏尸皆裸体,面西方”“悉令具五刑而诛之,弃其胾于猪槽中,报在宋行弑逆也”“发蒲贼(蒲寿庚)诸冢,得诸宝货无计”。

蒲氏信伊斯兰教,裸体面西方、砍掉双手双脚扔到猪圈中,对他们是最大的侮辱。为了免遭灭绝之焚,不少蒲氏族人连夜烧掉写有蒲氏灯号,改成黄姓、甫姓等。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对卖国求荣的蒲氏深恶痛绝,下令将蒲氏族人充军流放,为奴为娼,不得登仕籍,不得参加科举,蒲氏成为贱族达数百年之久。

帝国时代3决定版哪个国家厉害?

是西班牙。

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基本上在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加强,有很多很好的堡垒战术(甚至是工业战术)。西班牙殖民地有点弱,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西班牙可以直接FF,所以这不是问题。西班牙的黄金卡被颠覆得太多了。它基本上是必要的。

中国发展到哪了啊?

罗马这个名称使用得太过广泛,如果按我们中国历史的朝代来讲,罗马算是几个朝代的组合体,只是他们的国名中都有“罗马”这个单词。

如果按政治结构来分,罗马可以分为“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而且“罗马帝国”又分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

一、罗马共和国时期(公元前509年~公元前27年)

罗马共和国是指从公元前509年到公元前27年,之所以称为共和国,是因为当时罗马的政权由元老院、执政官和部族会议共同执政,形成三权分立,需要特别申明一点的是,罗马的执政官是选举产生的。

罗马共和国时期,一共482年,东方的华夏大地上经历好几个朝代,从东周的春秋时期,到东周的战国时期,再到秦始皇统一六国,最后到西汉时期,经历了三个朝代,四个时期。

1、东周的春秋时期(公元前509年~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509年是东周的周敬王时期,也称为春秋时期,这一年43岁的孔子开始开坛讲课,广招弟子,宣扬自已的思想主张。

春秋时期结束的标志是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联手灭掉最强大的智氏,瓜分晋国,并得到周王室的承认,史称“三国分晋”,这也是春秋和战国的分水岭。

2、东周的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这一段时间是中国历史上最黑影、最混乱的一段时间,在历史上被称为“战国”时期,到了战国晚期,经过多年的兼并战争,大的诸侯国只剩下七国,韩、赵、魏、秦、燕、齐、楚,史称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就是七个国家,彼此混战,最后秦国凭借强大的实力,逐一消灭东方六国,统一了天了,华夏大地第一次归于真正的统一,秦始皇建立了秦朝,这一年是公元前221年。

3、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这个时期就是秦朝统一天下后的15年,秦始皇灭亡六国后,称“皇帝”,自称为“始皇帝”,历史上称为“秦始皇”,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大一统的国家,中国进入帝国时代,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但秦朝只存了短短15年时间就灭亡了。

4、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7年)

秦朝末年,刘邦经过四年的楚汉战争,击败了项羽,建立汉朝,史称为“前汉”,习惯性称为“西汉”,刘邦在公元前202年建立西汉,直到公元前27时,西汉进入汉成帝时期,35年后西汉灭亡在王莽手中。

二、罗马帝国时期(公元前27年~公元395年)

自斯巴达克斯起义以后,罗马进入了军人执掌政权的时代,进入独裁阶段,之前的选举制度破产,国家的决策由第一公民决定,也是“元首制”代替“选举制”,所谓的第一公民就是执政者,相当于中国的皇帝,罗马帝国的第一任领导人是屋大维。

到公元395年时,当时的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将整个罗马帝国分给自已的两个儿子,从此罗马帝国一分为二,实行永久分治。首都位于罗马的被称为西罗马帝国,首都位于君士坦丁堡的被称为东罗马帝国。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

从公元27年到公元395年,共422年间,中国经历了非常多的朝代,先是西汉(公元前27年~公元8年),然后是王莽建立的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之后是东汉(公元23年~公元220年),然后是三国鼎立(公元220年~公元280年),接下来是西晋(公元280年~公元316年),然后是东晋(公元318年~公元420年)。

1、西汉(公元前27年~公元8年)

罗马刚刚进入帝国正处于强盛的时期,中国正处于西汉成帝时期,国力开始走向衰弱,到公元8年,外戚王莽纂位,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

2、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

西汉外戚王莽趁汉皇室衰弱,皇帝年幼,大权独揽,并于公元8年建立新朝,没多久,天下就开始大乱,各级百姓及地方豪强对王莽所进行改革不满,各地起义不断,新朝仅仅存在15年,就灭亡了。

3、东汉(公元23年~公元220年)

新莽末年,全国爆发绿林、赤眉起义,汉朝宗室后裔刘秀趁势崛起,经过几年的统一战争,逐步统一全国,到公元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后汉”,习惯称为“东汉” ,到了东汉末年220年,曹丕逼汉献帝禅让,建立魏朝,东汉灭亡,享国195年。

4、三国(公元220年~公元280年)

曹丕220年建立魏朝后,不久刘备在益州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孙权在武昌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因为是三国鼎立,所以这段时期被称为三国时期,263年蜀汉灭亡 ,280年东吴灭亡,晋朝统一全国。

5、西晋(公元280年~公元316年)

司马炎在280年统一全国,经过一段太平盛世,一度繁荣,史称“太康之治”,司马炎去世后,先后经历贾后乱政、八王之乱,北方游牧民族大举南下,到“永嘉之祸”后,晋怀帝被杀,晋愍帝于长安继立,316年晋愍帝投降,最后受辱被杀,至此西晋亡。

6、东晋(公元318年~公元395年)

西晋灭亡后,西晋皇室成员司马睿渡过长江南迁,在建康(今南京)建立起来的政权,史称东晋。而当时的北方已经完全或部分被少数民族或胡人占领,并先后建立16个政权,东晋与北方的五胡十六国并存,这一历史时期又称东晋十六国。

三、西罗马帝国时期(公元395年~公元476年)

公元395年时,当时的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将整个罗马帝国分给自已的两个儿子,从此罗马帝国一分为二,建都罗马的这个,就被称为西罗马帝国。两个帝国的国名完全一样,都是:“元老院与罗马人民”。

公元476年,罗马雇佣兵领袖日耳曼人奥多亚克废黜西罗马末代皇帝奥古斯都,西罗马覆灭。

从公元395年到公元476年的81年间,中国历史处于东晋到南北朝时期。

1、东晋时期(公元395年~公元420年)

公元316年晋皇室南渡,318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到公元420年刘裕废除晋恭帝,建立刘宋,东晋灭亡,中国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

2、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476年)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非常黑暗混乱的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民族大融合时期,420年刘裕代东晋建立刘宋开始,至公元589年隋灭陈而结束,而在西罗马帝国灭亡的476年,当时南方处于宋朝统治,北方处于北魏的统治。

四、东罗马帝国时期(公元395年~公元1453年)

东罗马帝国也叫拜占庭帝国,是从罗马帝国分裂出来的,首都位于君士坦丁堡,也就是今天土耳其的首都伊斯坦布尔,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入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正式灭亡。

1、东晋时期(公元395年~公元420年)

2、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9年)

3、隋朝(公元581年~公元618年)

4、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5、五代十国(公元907年~公元960年)

6、北宋(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

7、南宋(公元1127年~公元1276年)

8、元朝(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

9、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

东罗马帝国理论上存在了1058年,而处于东方的中国一直从东晋到明朝,1453年,正是明朝的明代宗与明英宗并存期间。

大秦帝国系列和二月河的清帝国系列相比?

历史小说不好写,都是用现代人的眼光去审视一段历史,去讲述一段故事。如果史料比较完备,可以说创作者没有多少发挥空间,很难写出有血有肉的人物,没有多少可读性。如果作者发挥太好,他的人物会不自觉跳出历史的时空,虽然演绎了作者的理想,甚至可能很吸引人,但必然会被广大史学爱好者所诟病,最终成为争议。

也就是说,历史题材的文学创作,事实存在着与史学研究抢饭吃的尴尬,但他们实属两个不同的专业,一个是讲出好故事,借古讽今;一个是还原历史真相、探索历史规律。在历史研究面前,历史文学创作是弱势的,虽然历史研究刻板而呆滞,却最终掌握着话语权;文化创作某种程度上也是历史研究,只不过它依据的不是史料和物证,而是作者想象的翅膀。

因此,题材自身的历史逻辑和史料本身的完备程度,是决定历史文学创作成败的关键。个人浅见,历史话剧《屈原》既是现代历史文学的开山之作,也是历史文学创作不可逾越的高峰。首先战国中期史料比较匮乏,而郭沫若作为史学大家和新文学运动的诗歌巨擎,他拿抗战时期国统区万马齐喑的现实,与屈子报国无门、惨遭强秦肆虐的楚国作了类比,以屈子之口歌颂光明正义革命,无情鞭挞了国民政府的黑暗无能压制,成为时代最强音。

有鉴于此,《大秦帝国》系列与二月河“落霞三部曲”高下立判。《大秦帝国》系列讲述的是秦孝公、秦襄王、秦昭王三代历经变法捭阖兼并的崛起故事,史料不多,而且正处于华夏民族的上升阶段,因而大气磅礴,昂扬着变革图强、心胸天下的时代主旋律;创作者发挥空间较大,因而一系列人物形象饱满有张力,穿越历史时空呼啸而来,与我们共鸣。

相反,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迄今不过几百年岁月,恰是满族没落、大兴文字狱,实属中华民族封建专制、文化科技、海外贸易、手工业全面衰落之始,是中国历史最黑暗时期的前夜。史载凿凿,也没有什么好发挥的。作者二月河对满清的少数民族专政、政治腐败、民生凋敝,还是有清醒认识的,但创作者的主角意识,无形中在给三帝唱颂歌,而作者的批判精神又是那么微弱。个人认为,辫子戏霸满屏幕时,恰是文学创作的悲哀!

总而言之,《大秦帝国》系列文学性稍强,而二月河的“落霞”三部既非史也非纯文学。但说老实话,两者都是通俗文学创作,我们都不可以拔高,它们与经典文学作品差距还是明显的。当然,存在即合理,我们也没必要苛求什么。真正像《屈原》那样的作品出现时,又是时代的悲剧!

插句题外话,同样作为通俗文学作品,个人觉得金庸的武侠小说怕是可以传世的。最起码那些人物比较夸张典型,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也比较具有娱乐性。

我国古代渤海国在哪里?

渤海国是唐代和辽代初期存在于我国东北地区的的少数民族边疆政权,其主体民族为靺鞨族,同时也包含了部分高句丽,扶余,沃沮,濊貊等民族。渤海国的疆域范围包括我国东北大部分地区,俄罗斯沿日本海地区以及朝鲜半岛北部,被称为“海东盛国”。渤海国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近些年被韩国大肆渲染,并称其是自己的祖先建立的国家。其实历史上的渤海国从文化政治和民族构成方面来说都跟现在的韩国没有半毛钱关系,完全是中国古代的少数民族政权。

一,大祚荣建国。

靺鞨族是我国古代活跃于东北地区的一支游牧民族,先秦时代称为肃慎,汉代称挹娄,南北朝时叫勿吉,到隋朝的时候才改称靺鞨。唐代初年分裂为十个部落,其中以黑水部落最为强大。分布在今天的黑龙江中下游和松花江流域及其以东的广大地区。

靺鞨各部一直都臣服于中原王朝。到隋末唐初天下大乱。靺鞨十部有的就臣服于突厥,有的则依附于高句丽。粟末靺鞨原本居住于粟末水流域(今松花江上游)。公元七世纪中期,唐朝消灭了高句丽,粟末靺鞨的首领大祚荣投降唐朝,与部族被迁徙到今辽宁朝阳地区的营州。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契丹首领李尽忠反叛唐朝,攻陷营州城。大祚荣与靺鞨族首领乞四比羽率领部族东迁,在奥娄河(今牡丹江)筑城自守。武则天招降乞四比羽,但遭到拒绝。于是派军征讨,乞四比羽战败被杀。大祚荣则率军打退了唐军,成为当地各部的首领。

他不断攻打和吞并邻近部落,终于扩地二千里。所管辖的人口超过了十万户,并且建立了一支数万人的靺鞨军队,于是自称为震国王,向北方强大的突厥称臣。

公元705年,唐中宗继位,派官员前往东北招降。大祚荣表示愿意臣服大唐,并派儿子大门艺到长安做人质。大祚荣建立的政权正式成为大唐王朝的藩属。

开元元年,唐玄宗派遣大臣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并将大祚荣统治的地区作为大唐的忽汗州,加授大祚荣为忽汗州都督。自此大祚荣去靺鞨称号而改称渤海,因此,呼汗州都督府又被称为渤海都督府。

二,渤海国的来源与发展。

渤海每年向唐朝进贡特产,唐朝则回赠大量的各种生活用品等。大祚荣死后,其子大武艺经唐玄宗册封成为渤海继承人。之后的每一代继承人都必须得到唐王朝的认可和册封才能继位。安史之乱时期,大唐国力衰弱,但渤海仍然不断向唐朝进贡。这样的忠心和恭顺获得了唐朝皇帝的极大好感。因此,唐肃宗于宝应元年加封当时的渤海都督大钦茂为“渤海国国王”。渤海国之称从此为始。对以后的继承者们,唐朝也都封为“渤海国国王”“忽汗州都督”的头衔。

有唐一代,渤海不断派遣王子到长安做人质,派遣官员向唐朝进贡前后达到130多次。渤海从唐朝学习了许多汉族人的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使自己迅速改变了原本随水草而居的落后游牧民族生活方式,形成了城市和乡村。出现了手工业和商业。并且渤海国通用汉文,在唐文华的熏陶下,文学也蓬勃发展起来。

公元八世纪中叶,大钦茂迁都上京。(黑龙江宁安西南),渤海逐渐强大起来。到大仁秀统治时期,兼并了东北的虞娄,铁利,弗涅封靺鞨诸部。疆域北抵黑水靺鞨,东至大海,南抵尼江(今朝鲜龙兴江)与新罗为界。黑水靺鞨各部也纷纷臣服于渤海,契丹,室韦等少数民族也十分恐惧渤海

当时渤海国由于国力强大,文化上深受唐朝影响,遂有“海东盛国”之美称。

三,渤海疆域。

渤海国的行政地方行政制度与行政区划完全仿照唐朝。为了统治这个辽阔的地区,大仁秀分全国为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

以肃慎故地为上京及龙泉府,管辖龙州、湖州,勃州。府治龙洲城。(今黑龙江省临安西南的渤海镇)

中京及显德府管辖铁州,汤州,卢州,显州,荣州,兴州。府治显州城。(今吉林省敦化敖东城)

以濊貊故地为东京及龙原府。管辖庆州,盐州,穆州,贺州,府治庆州城。(今吉林省珲春西南)

以沃沮故地为南京及南海府。管辖沃州,晴州,椒州。府治沃州城(今朝鲜咸镜北道之镜城。)

以高句丽故地为西京及鸭绿府。管辖神州,桓州,丰州,正州。府治神州城。(今朝鲜慈江道鸭绿江东南岸)

长岭府统辖瑕州,河州。府治瑕州。(今吉林省海龙西南山城镇)

以扶余故地为扶余府,管辖扶州,仙州。府治扶州城。(今吉林省四平)

鄚郆(mao ji)府管辖鄚州,高州。府治鄚州城。(今黑龙江省阿城)

以虞娄故地为定理府,管辖定州,潘州。府治定州城。(今俄罗斯滨海地区苏城)

安边府管辖安州,琼州,府治安州。(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奥尔加)

以率宾故地为率宾府,管辖华州,益州,建州,府治华州。(今黑龙江省东宁市)

以拂涅故地为东平府,管辖伊州,蒙州,沱州,黑州,比州,府治伊州城。(今黑龙江省密山市兴凯湖西北岸)

以铁利故地为铁利府。管辖广州,汾州,蒲州,海州,义州,府治广州城。(今黑龙江省依兰西南)

以越喜故地为怀远府。管辖达州,越州,怀州,纪州,富州,美州,福州,邪州,芝州。府治达州晨城。(今黑龙江省同江市)

安远府管辖宁州,郿州,慕州,常州。府治宁州城。(今俄罗斯依曼河下游)

郢州,铜州,涑州为独奏州,属于中央直辖。

所有府州县的各级地方官吏均以王室成员和大姓贵族担任。国王之下的官员仿照唐朝设置的三省六部制,军事编制则使用唐朝的府兵制,建立了八卫,每卫设置大将军和将军一人负责统帅军队。

四,渤海国文化。

渤海国建立之后大力向内地汉族学习。经济、文化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渤海王多次派遣学生到长安太学学习。渤海地区通用汉字,使用的历法则是唐朝制定的《长庆宣明历》,音乐也是参照中原音乐加以改进的。

渤海的官员和贵族子弟子弟用汉文做诗,其中,杨泰师和王孝廉的诗作深受李白、杜甫的影响,是当时著名的渤海诗人。

公元834年秋,瀛洲司马张建章奉命前往渤海,受到渤海国王的热烈接待。由于一再挽留第二年才返回长安。他在上京期间同渤海上层人士互相唱和的诗稿和来往的书信,竟装满了他的行囊。可见,渤海通汉文化的人是很多的。

唐诗人温庭钧在《送渤海王子归国》诗中写道:

疆理虽重海,诗书本一家。盛勋归旧国,佳句在中华。

这不仅是一首对渤海王子文化素养的赞美诗,而且也是表明渤海与内地文化一致和亲密关系的生动写照。

五,渤海国的灭亡。

唐朝衰亡之际,渤海国也走向末路。公元907年,朱温篡唐建立后梁,大唐王朝灭亡。唐朝的藩将领们纷纷割据称帝。而此时统治渤海国的第十五代国王大諲(yin)撰。正如大唐王朝一样,此时的渤海国也步入衰亡阶段。契丹族日益强大,其首领耶律阿保机时刻都在谋划吞并渤海。大諲撰继位后渤海与契丹战争持续了二十年之久。大諲撰则一直保持着对中原的藩属态度,先后向后梁和后唐朝贡。

公元926年一月三日,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以“惟勃海世雠未雪,岂宜安驻"为号召,率大军亲征渤海。契丹军队势如破竹,渤海军惨败。仅一个多月的时间,契丹军围困渤海都城忽汗城。

二月二十八日,渤海王諲撰出城投降。阿保机优礼相待,并将他放回都城。

三月五日,渤海士兵杀死入城索要兵器的契丹使者,大諲撰传令全城抵抗契丹。阿保机大怒,攻破忽汗城,并骑马进入城中。大諲撰见大势已去,只得跪在耶律阿保机马前请罪。

四月四日,耶律阿保机改渤海国为东丹国,忽汗城为天福城,让自己的儿子耶律倍统治东丹国。渤海末代国王大諲撰则被阿保机改名为“乌鲁古”,这是阿保机坐下战马的名字。阿保机用马名赐给大諲撰,羞辱了这位渤海国国王。之后把他的家族迁到了辽皇都临潢(今内蒙古巴林左旗波罗城)附近。

渤海国从大祚荣建立政权起,到926年被契丹灭亡,共存在了二百二十九年,传了十五代国王。

总结:

渤海国作为我国一个存在了二百多年的少数民族边疆政权,其中发生的精彩故事是很多的。遗憾的是我国的史学界在很长一段时期并没有重视这个古国的历史,我国的历史剧中没有一部是反映渤海国的。这让韩国人找到了机会,他们拍摄了许多以渤海国为背景的影视剧,并极大的歪曲了历史。将渤海国和高句丽这些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说成是自己祖先建立的。并且大量的丑化中原政权,硬生生的把大唐的藩属渤海国的故事拍成了抗击唐朝入侵的韩国意淫神剧。正如网络吐槽的那样:“全宇宙都是韩国的,更何况一个渤海国呢?”希望我们国家也能拍摄出符合历史事实的渤海国影视剧,别让韩国棒子的神剧误导观众了。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