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青州古城寿光名吃?
青州市,山东省潍坊市下辖市,地处山东半岛中部,今天就给大家分享一下到了青州要品尝一下的8道地方美食。
1、青州夹河驴肉
夹河驴肉最早创产于明朝初年,在清朝初并作为专门的皇宫宴请之物,是宫廷贡品,并在后期盛誉全国,是山东地方名吃。
2、庙子全羊
羊是山上放养的黑山羊,它们喝山泉水,吃山上的中草药长大,肉质鲜嫩、紧实,膻味差。做法也比较独特,一般的全羊会刮皮,他们是带皮刮毛,因为羊皮里含有丰富的胶原蛋白。并且现场宰杀,木柴烧炖,一只全羊可做菜100多种,炸、溜、爆、烧,脆嫩爽鲜,焖、炖、煨、炒,醇而不腻。
3、青州全蝎
青州全蝎亦称蝎子、全虫,全蝎既属地道名贵药材,也是餐桌上的名贵佳肴,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油炸全蝎香酥可口,味道鲜美,奇香妙不可言,为风味独特的佳肴。
4、青州桃酥
桃酥是一种老少皆宜的特色小吃,以其干、酥、脆、甜的特点而闻名,主要成分是面粉、鸡蛋、奶油等,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及钙、钾、磷、钠、镁、硒等矿物质,食用方便,尤其是得到老年人和孩子的喜爱。
5、青州小豆腐
“小豆腐”是青州地区一道独特的小吃,它又叫菜豆腐,主要材料为蔬菜的叶子、大豆、动物油,绝对是青州各大饭店不可缺少的招牌菜!
6、糗糕
好多美食只有在青州能吃到,其中有一样就是——清真糗糕。糗糕是用黄米、糯米、红枣、花生仁等煮成的一种糕类食品,可以使用食用油煎制,味道更佳。一般米糕都是经过蒸制而成,而糗糕则是经过水煮和不断搅动而成,在青州方言中,人们把搅动叫做“糗”,因而这种糕也得名为糗糕。
7、东台头五香豆腐干
青州邵庄镇东台头自古就有制作豆腐干的传统,东台头豆腐干采用优质山区黄豆,配之多种佐料药材,经过10余道生产工序,精制而成,其豆腐制品有香、滑、劲道的三大特点。
8、青州柿饼
青州柿饼,产于鲁中山区丘陵地带。历史悠久。营养丰富,质地柔软,霜厚而严,甜而不腻,口感极佳。用当地的优良品种-小萼子柿果加工制成,在国际市场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常年出口日、韩等国。
以上是给大家分享的青州的8道地方美食特产,味道都很不错,到青州的朋友可以找找尝尝,青州美食还有很多,欢迎大家留言补充。
火药的由来的小故事30字?
唐初,不知从哪里来了一个云游老人,他头戴两块瓦的道冠,身穿一件黑布长袍,手里拎着一把油纸伞,身背一个蓝布包袱。他在城东河边搭了一间茅草屋子住了下来。
这个云游老人说也奇怪,不种田,不做工,也不做生意,一个人在茅屋里,挖了一个灶,架上火炉。附近一些好事的青年人前来探望,以为他要炒菜、煮饭。谁知他从包袱里取出的不是米,也不是菜,而是一些黄色的硫黄和灰色的硝石。老人将硫黄和硝石投进炉里,把炉门封得严严实实的,只留下一个火门,他守在炉边添火。
一个腰圆臂粗的小伙子忍不住问道:“大伯,你烧硫黄干什么?”老人睁开半闭的眼睛回答:“炼仙丹。”
小伙子又问:“炼了仙丹做什么用?”老人说:“吃。”
小伙子怔住了:“能吃么?”老人瞄了小伙子们一眼说:“不仅能吃,而且吃了长生不老。”
小伙子们一听,个个惊奇得瞪着双眼,半信半疑。又问明了老人的姓名。
从此,就传开了一件奇闻:住在茅屋里的云游老人,姓孙名思邈,在炼仙丹。人们都称他孙仙。孙思邈炼仙丹,炼了一炉又一炉,不但没有羽化成仙,他的苍老的脸庞反而渐渐地消瘦了。
浏阳河的水落了又涨,涨了又落,河畔的桃树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这一天,风和日丽,孙仙好像一条冬蛰的虫子,被春风一吹又苏醒了。他看硫黄、硝石快炼完了,该再找些来,趁着天气晴和,到野外去走走。
他背着蓝布包袱,迈出茅屋,沿着浏阳河岸向上游走。走了不知多久,从一座石山上传来叮叮当当的响声。他想既然有山,说不定会找到他需要的硫黄和硝石,就朝着响声走去。
原来是一群小伙子在打石头,曾经看到孙思邈炼仙丹的小伙子一见孙思邈来了,笑着问:“孙仙,你的仙丹炼成了没有?”
孙仙一见是那个小伙子,亲切地回答:“炼成了。”
小伙子瞧瞧孙仙的脸庞又黑又瘦,笑着说:“你吃了仙丹,为什么还不如我们吃米饭的壮实?”
孙思邈看了看打石的人,又瞅了瞅自己,真是不如人家壮实啊!
小伙子又乐呵呵地说:“孙仙,你是吃仙丹的神仙,能不能炼出一种丹药,使我们干活省点劲?”
孙思邈仔细一瞧他们,只见一个个光着上身,豆大的汗珠好像下雨似地往下落。孙思邈心里很不安,忙问:“你们要吃仙丹吗?”
小伙子哈哈大笑:“我们是凡夫俗子,吃惯了米饭,成不了仙,只想有一种仙药,给石头一喂,轰隆一下,岩石能炸开就好了。”他粗壮的双手忽地往外一摊。
孙思邈点了点头,说:“让我试炼试炼。”离开的时候,他又叮嘱小伙子一句,“过七七四十九天,你来找我。”
一七、二七……四十九天到了,小伙子带了一些礼物,高高兴兴地来看孙仙,谁知走进茅屋,心冷了,只见孙仙愁眉苦脸地守在炉边。孙仙一见小伙子进屋,捧出一捧红黄色的粉末,懊丧地说:“还是仙丹!炸不开石头。”
小伙子递上礼物,孙仙摇手拒绝:“方外之人,岂能要这些东西,容我再炼四十九天,你再来找我。如果那天我不在这茅屋,你也用不着找我了。”
孙思邈送走小伙子之后,就日以继夜地爬山翻岭,寻矿石,找药物,云头鞋踏破了,长袍挂烂了,仍然没有找到爆炸的药物。
一天,孙思邈走在荒野的山坡,忽见前面火光烛天,闪射着蓝色的火焰,还有噼啪噼啪的响声,原来是山里人放火耕山。他好不兴奋,直往那里走去,越走近,蓝色的光焰越大,噼啪的声音也越响。他跌跌撞撞正要走近火场,一个小伙子急忙拦住了他:“老者,你要寻死吗?”
“是什么烧得噼噼啪啪地响,又发出蓝色的火光?”孙思邈气喘吁吁地问。
小伙子爽朗地笑起来,从一个树上摘下一串红黑色的皂荚,递过去说:“是这个皂角荚荚响哩!”
孙思邈接过皂角荚拿起一块石头把它砸开,英里藏着鸡腰子大的一颗一颗子粒。心想,拿回去试试。于是他请小伙子给他摘了许多皂角荚。包袱装满了,孙思邈喝了几口清幽清幽的山泉水,吃了几个红艳红艳的野果子,高兴地背着包袱了。下山后,他把皂角英一个一个地砸开,取出子粒,放在锅上焙干,碾成粉粉,和硝石、硫黄的粉末一起拌和,制成药粉。
孙思邈拿着一个火种刚往药粉上一点,猛地一团闪着蓝色的火焰直往上冲,同时爆发出一声震耳的巨响。他惊喜得大叫起来:“我的火药造成了!”火焰冲上屋,茅草着火了,火舌卷着茅屋,黑烟滚滚,火光熊熊,被子呀,衣服呀,孙思邈都不去抢,急忙从床头抢出他的丹粉和皂角荚,就往屋外跑。
这一天,正是第二个七七四十九天。小伙子按时来了。过了石拱桥,他抬头一望,哪里有孙仙住的茅屋?只见满地是黑色的灰烬和烧焦的断柱残梁。小伙子又惊疑又悲伤,仙药没有制成,孙仙到哪里去了呢?
小伙子东瞧瞧,西望望,一个人影也没有,只见不远处有一个岩洞。他走进岩洞,见里面躺着一个烧焦了头发、眼眶凹陷的人,仔细辩认,这个人很像孙仙。他轻轻试探喊一声:“孙仙,你怎么成了这个样子?”孙思邈一见是小伙子,应了一声,便挣扎着起来,把药粉制成的前前后后讲了一遍。
小伙子听了孙思邈的话,看着他焦头烂额的样子,接过他送过来的火药,情不自禁地流出了眼泪。
小伙子拿回药粉,装在岩石的炮眼里,一引火点燃,果然把偌大的一块石头炸开了,以后,他们就照着孙思邈讲的配药方法,自个儿制造药粉。
一传十,十传百,就这么传开了。
从此,世上就有了火药。
后来,人们把孙思邈住过的岩洞叫做孙隐岩,他洗药的井叫药王井。直到如今,人们还这样叫着呢。
山东风俗来历?
山东民俗文化由古至今,因移民、交通、外出谋职等原因,不断发生地域之间的交流,表现于民俗演变,形成了吸收与开放兼有的态势。
因移民而带来的民俗文化对山东民俗产生了深刻影响。明初推行"移民宽乡"的民垦政策,从明洪武二年到永乐年间大批移民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至德州、滨州、聊城、泰安、菏泽、济宁一带,其中一部分又先后由滨州一带东迁。这样,山西移民几乎遍布山东各地。
山西民俗影响山东,如寒食节不生火做饭。鲁西北数县居民(今聊城一带),许多是明代初年由直隶(今河北省)枣强县移民而来,他们居住的地方,年画、泥玩具等民间艺术品,至今与枣强风格相近。
谁发明了做饭?
轩辕皇帝发明了做饭。
司马迁在《史记》中,将轩辕黄帝列为帝王本纪之首,可见其声望之高。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原始社会,黄帝十分关注人民的饮食问题。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艺五种,抚万民”。说的是种植品种的增加、种植方法的改 进及在更多的氏族部落中加以推广,使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
三国时期,燋周的《古史考》则有“黄帝始做釜甑”的记载,并说“黄帝始蒸谷为饭,烹谷为 粥”。这些都说明在黄帝执政时期,人民的饮食状况又有了较大的改善。 在黄帝时代之前,人们只是把生食烹制成熟食而已,并没有什么具体的膳食名称。黄帝时 代出现了“饭”和“粥”有着具体含义的食品。粥虽然有“薄粥”(稀)、“厚粥”(稠)之分,但都是 将稻米、粟米之类的脱壳粮食放在釜中煮制而成的,既好吃又容易消化。“饭”则是人们懂得用 蒸汽导热,将脱壳的米、黍之类的粮食制成较干的食品。
人们使用不同的炊器煮粥做饭,而且懂得使用蒸汽导热的知识,同时还包含着懂得使用石 臼、木杵除去谷壳的技术。这些都是人类饮食史上的重要发明。
四菜一汤属于啥生活?
四菜一汤就是平平常常普通的家庭生活。
社会的发展已进入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时代。生产能力的提升,造就了人们丰富的物质生活。吃饭穿衣住房交通已取得了较大进步。已经不是过去为一日三餐发愁的年代。从社会总体情况看,四菜一汤也就普通通的大众家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