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饮食文化 正文

中国人什么时候用筷子,由来众说纷纭

一种是姜子牙发明的丝竹筷。还有一种是大禹用树枝发明的筷子,而中国筷子的标准长度应该是七寸六分长,筷子蕴含了中国人民对太极与阴阳的理解,筷子是中华民族在日常饮食中最常用的餐具,因此至少可以认定在战国时箸已经被人们所普遍使用”这说明我国商代人已经使用箸了,中国使用筷子的历史有多久“中国使用筷子的历史约有3000年”可见3000多年前的中国...

中国人什么时候用筷子,由来众说纷纭,筷子的由来?

筷子是我们中华人民饮食文化的重要标志,在先秦的时期称为:“梜”,在汉代的时候被称为:“箸”,到了明代被称为:筷。

关于筷子的起源,有许多的传说,其中比较认可的有几种,一种是姜子牙发明的丝竹筷,另外一种是妲己用玉簪做成的筷子,还有一种是大禹用树枝发明的筷子。

筷子有方头的,有圆头的,有长的有短的,有木质的,还有金属等很多材料制成的,其实这些都不是很标准的筷子。

中国标准筷子,应该是一头圆,一头方,圆象征着天,方象征着地,这是对应着天圆地方。而中国筷子的标准长度应该是七寸六分长,代表着我们人类的七情六欲,告诫我们要克制我们的欲望。

筷子蕴含了对人和世界关系的理解:拿筷子时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小指在下方,中指在中间,是为天地人三才之象。

筷子蕴含了中国人民对太极与阴阳的理解:太极为一,阴阳为二,拿筷子时主动为阳,从动为阴,是为两仪之象。

筷子发明时间表?

筷子是中华民族在日常饮食中最常用的餐具,明代以前称为“箸”。因为“箸”通“住”,为了避讳,明人就称“箸”为“快子”。又因为筷子多是竹制,后来人们在书写时就加上一个竹字头,变成了“筷子”。《荀子》和《韩非子》中都有对于箸的记载,因此至少可以认定在战国时箸已经被人们所普遍使用。目前考古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箸出土于安阳殷墟1005号墓,有青铜箸六支,这说明我国商代人已经使用箸了。

中国使用筷子的历史有多久?

中国使用筷子的历史约有3000年。

《韩非子》言:“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纣王为商朝末期的国君,可见3000多年前的中国就已经出现象牙筷子。

筷子,是指中国常用的饮食工具,通常由竹、木、骨、瓷、象牙、金属、塑料等材料制作。是世界上常用餐具之一,中华饮食文化的标志之一,发明于中国。

筷子在先秦时代称为“梜”,汉代时已称“箸”,明代开始称“筷”。《礼记》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梜”,《急救篇》说:“箸,一名梜,所以夹食也”,《礼记》郑玄注“梜,犹箸也”。《云仙杂记》载:“向范待侍,有漆花盘,科斗箸,鱼尾匙。”

民间关于筷子的传说也不少,一说姜子牙受神鸟启示发明丝竹筷,一说妲己为讨纣王欢心而发明用玉簪作筷,还有大禹治水时为节约时间以树枝捞取热食而发明筷子的传说。

筷子有很多工艺品,在设计方面融入了更多的传统工艺,从而也成为人们收藏的选择,并且也深受外籍人士的喜爱。

当今社会,筷子的称呼已习以为常,但专家学者在书法、诗词作品和文章中依然称筷子为箸或筯。

筷子对于中国人来说有着什么样的含义?

谢邀!

中国人吃饭需要使用筷子,这早已经是见怪不怪的事情了,那么你们知道我们是啥时候开始使用筷子的吗?

早期的筷子并不叫筷子,而叫箸,主要功能是用来夹取锅中的食物。

当时的中国人吃饭时用的是手,这也是食指之所以叫食指的原因。

一直到宋朝,筷子的作用还局限在夹菜,用勺子吃饭仍然是当时的主流。

到了明朝,统治精英大多来自南方,南方人的主食是米饭 ,餐具大多是筷子,所以使用筷子吃饭的习惯才渐渐传到北方各个地区。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甚至认为筷子胜过刀叉,是文明胜过野蛮的一种标志。

当然,无论使用什么餐具,目的都只是为了吃食物,像是某些公司硬要分出高低贵贱,把筷子形容为两根小棍子之类的行为,是坚决要抵制的!

我们吃饭用的筷子起源于什么时候?

起源于中国的筷子,距今最早的筷子出土于河南安阳的殷墟,已有八千年的历史了。《韩非子·喻老》中,记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商朝末代国君商纣用的就是一双象牙筷子。除此以外,还有木、竹、骨、瓷、金属、塑料等材质的筷子。

图 禹,姓姒,史称大禹

筷子的诞生传说与大禹有关。大禹治水时,三过家门而不入,经常在野外吃饭,由于食物太烫,无法及时进餐。为了及时赶路,大禹用折断树枝夹住食物,又快又方便,于是,用筷子的习惯迅速在古人中流传开来。

历史大学堂 文:计白当黑

中国人用筷子的历史可追溯到什么时期?

筷子在中国古代称箸,用箸进食距今至少已有三千年历史。目前考古发现的古箸文物年代是在商代后期,用箸进食的年代应当比这更早。商代的古箸是青铜制的,出土于殷墟的一座墓葬中。

春秋时代的古箸在江南和西南地区都有发现。汉代古箸发现较多,除铜制的外,南方还发现不少竹制的。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了一双竹箸,长17厘米。在汉墓壁画和画像砖上,可以看到用箸进食的图像,表明汉代箸的使用已经相当普遍。汉代古箸大都具备了首粗足细的特征,如湖北云梦出土的竹箸,首足直径分别为0.3和0.2厘米,是古箸中较为纤细的一种。

隋唐时代出土的古箸,多用白银打制,有的长达30厘米,直径达0.5厘米,属于较为粗长的一类。而宋代出土的古箸则不见长及30厘米的,一般都在20厘米上下,也都是首粗足细的圆棒形。从明代开始,有了方首圆足箸,如明定陵出土的万历年间金银箸,说明现代筷子的流行款式是在明代定型的。

箸改称为筷子也是从明代开始的。明代陆容所著《菽园杂记》卷一中说,吴中民间俗讳,行舟讳言“住”,因为“住”字与“箸”同音,所以改称箸为“快儿” 。明代李豫亨在其所著《推篷寤语》中亦论及此事,“世有讳恶字而呼为美字者,如立箸讳滞,呼为快子。今因流传之久,至有士大夫间亦呼箸为快子者,忘其始也。”快子后来加了竹字头,大概是因为其多用竹材制成,所以就成了今日通用的“筷子”了。

现代人用筷子吃饭,有一些习惯性礼仪,大都来源中国古代。如宋代《朱子童蒙须知》中说,“凡饮食,举匙必置箸,举箸必置匙。”意思是,吃饭的时候,拿起勺子就要把筷子放下,拿起筷子就要把勺子放下,不能同时使用。这种中国式吃法和那种一手拿叉子一手拿刀子的吃法迥然不同。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