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蒸了吃,这种吃法你听说过吗?
基诺族的“凉拌茶”、“煮茶”居住在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基诺山的基诺族,他们从古至今都在用鲜嫩茶叶制作凉拌茶当菜食用。凉拌茶的吃法有三:一是将茶树鲜叶揉软搓细放入大碗中,配以油盐以及黄果叶、辣椒、大蒜、酸笋、酸蚂蚁、白生,加矿泉水搅拌均匀即食,基诺语为“拉拨批皮”;其二是舂吃,把揉制好的茶味加入野菜佐料后,放进竹制舂槽内捣细而食;其三是将揉制好的茶叶用蘸水或剁生蘸着食用,这种菜肴在辛、酸、辣、咸、苦中透出一股子诱人的鲜香,甘甜,香醇柔润、美味可口。(guchatang和陈财一起谈茶,论茶)
基诺族凉拌茶的习俗据说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但实际上的历史可能还要久远得多,因为它保存了人类早期以茶为食的古老习俗,是早期茶饮风俗里以茶为食、以茶为药、茶亦食亦药的活证据。
基诺族的另一种较为常见的饮茶习俗是喝煮茶,先用茶壶把水煮开,再在陶罐中取出适当已加工过的茶叶,放入煮沸的茶壶中,约过几分钟,待茶叶的汁水溶解入水时,便可将壶中茶汤倒入竹筒中饮用。此茶爽味美,可防暑降温、除烦止渴、解腻清神。
拉祜族“糟茶”拉祜族有关于他们祖先最早发现茶的传说:相传,老猎头勒地芭上树观察猎物,无意中吃了树上的绿叶,顿时感到精神倍增、耳聪目明,后来把这种神奇的绿叶称之为“者闯撇”,意为涩甜叶,也就是现在的茶。
糟茶是将烤茶煮后过浓的茶汁,加入开水在锅中煮半熟后,将茶叶取出置于竹筒内存放数天,饮用时,取出少许放在开水中煮片刻即饮用。这种茶水略有苦涩酸味,有解渴开胃的功能。
德昂族“腌茶”德宏州的德昂族、景颇族“腌茶”是一种以茶当菜的原始方式。腌茶一般在雨季,鲜叶采下后立即放入灰泥缸内,压满为止,然后用很重的盖子压紧。数月后将茶取出,与其它香料相拌后食用。也有用陶缸腌茶的,采回的鲜嫩茶叶洗净,加上辣椒、盐巴拌和后,放入陶缸内压紧盖严,存放几个月后,即成为“腌茶”,取出当菜食用,也有作零食嚼吃。
哈尼族的土锅茶、煨酽茶、蒸茶土锅茶是哈尼族一种古老而方便的待客茶。其做法是先将火塘的炭火吹开,再把盛满山泉的土锅架于火塘之上,待泉水烧开后,抓一把新鲜的茶叶放入锅中,随即不断加水,至少煮二至三道。最后,将煮好的茶舀入竹制茶蛊即可饮用。
哈尼族待客及自饮的另一种茶饮是煨酽茶。先将大口缸或是铜壶置于火炉上烧开水,再投放一定量的茶叶,用温水熬煮。其茶汤味浓且苦,可解渴提神。茶礼极为讲究:待客敬茶时,需先敬一碗给年岁最长者,然后递给客人,最后按在座者的辈分顺序端给每人一碗。同时,需注意的是,酽茶一般烧一次只饮一道,如用此待客则需煨三次才算是周全了礼数。
哈尼族中的年长者相较则更钟爱诱人爽口有糯米香味的蒸茶,他们往往于劳动、狩猎或是赶集归来途中,顺手采摘新鲜的老茶叶带回家中,用甄子蒸熟,晾晒后装入篾制盒中保存。饮用时,只需从盒中取适量放于杯中,用沸水冲泡几分钟即可,方便省事。
苗族菜包茶、虫茶居住在滇东北乌蒙山上的苗族,有种独特的饮茶方式,当地人称“菜包茶”。此茶顾名思义也就是以菜叶裹包茶叶。先将几片体积较为宽大的新鲜青菜叶或白菜叶洗净,把茶放于菜叶之中,严严实实地包好,再置于火塘的热灰中捂,经过这样的焖制,茶叶所具有的极强吸附异味的能力就把菜叶的芬芳纳入其中。捂的过程中,还要在表面加上炭火,待五六分钟后,茶叶干燥,从灰中取出,弃除菜叶,将热气腾腾的茶叶装入杯中,冲入开水即可。冲泡过后,杯中便会散发出茶菜的混合香味,令人闻之心神荡漾,口舌生津。
苗族土产“虫茶”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据传清代乾64隆年间苗族起义,被清军镇压后逃进深山。因一时无食物充饥,被逼采嚼灌木丛中的苦茶鲜叶,初嚼时苦涩难以下咽,过后却觉回味甘甜,遂大量采摘,并用木桶、箩筐等储存起来。孰料数月过后,苦茶枝叶被一种浑身乌黑的虫子吃完,只剩下一些黑褐色、似油菜籽般细小的渣滓和“虫屎”。人们无奈之下,只得将残渣和虫屎抖放进竹筒杯中,冲入滚水,只见顷刻间,泡出的汁水竟香味逼人,饮之觉得格外可口,清香甜美。从此,苗人便刻意将苦茶枝叶喂虫,再用“虫屎”制成“虫茶”,成为苗寨的一大特色。
古马茶道的历史?
古代历史上的茶马古道最早源于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随着川藏的西南马市的兴盛,商人和手工业者在中原政府开明的民族政策的支持下开始修建茶马古道,从甘肃、河西走廊、沿长城下阴山,过陕西,渡黄河,进入中原腹地,而以南从川藏、滇南深入南亚、泰国(历史上叫暹罗)等边疆地带,甚至发展到中亚、东非沿海。
而在唐宋时期茶马古道日渐成熟,它与西南地区古茶树文化联系在一起,经过不断发展,它至明清之后茶马古道的贸易活动和滇川的古茶树文化达到兴盛的高峰期。古茶树与茶马古道文化促进了中原与西南民族的文化经济交流,两者互为纽带,相互影响。
茶马古道上的古茶树: 西南地区对外商贸与文化交流的纽带
1.古茶树与茶马古道的文化的发展
古代的茶马古道从西南边陲的川藏、滇桂地区到印度、尼泊尔、越南边境,茶马古道放射性地从四周延伸,然后辐射至中亚及西北陆上的古丝绸之路,以中原地区的王城为中心,茶叶、骆驼、马匹和商队为媒介,将中原的经济文化与西南、西域、中亚民族的文化联系在一起,相互交流与融合,共同促进,相互影响。
用于商业的各式绿茶、发酵茶等、用于贵族及宫廷中的贡茶及平民百姓家的普通茶叶……各种各样的西南古茶树及民族茶业、茶艺满足了古代各民族、各阶级的饮茶需求。
自隋文帝统一漠北、西南边疆后,由于北方人口开始陆续向江浙、西南地区迁徙,南方大片土地得到开发。隋唐时期政府的移民政策也影响着西南地区的社会发展断提高,尤其制茶工艺,这为茶市商品贸易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加之两宋时期发生了两次大规模北人南迁,直接导致了中国经济中心的南移,全国的经济重心全在南方,而贵州四川一带因此成为了古代西南地区茶贸经济的中心。
加上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肥沃的种茶平原使得茶叶在长江下游远近闻名,云南的古茶树种植的覆盖面积已到澜沧江流域。
而南宋都城南京应天府就在江南,西南民族的茶马古道在开明的中原王朝的政策支持下,那些比较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不断在西南滇藏一带传播,江南和西南地区的制茶的手工工厂最先在这里出现,大量的劳动力进入西南、甘藏等地,而全国领先的工业技术促使滇藏、西南地区的茶商经济繁荣昌盛。
2.茶马古道的古茶树滇藏贸易文化
西南地区兴起了大批工商业性的茶马古道,川、贵地区的长途贩运贸易十分发达。南方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以及完备齐全的道路基础建设工程、中原地区由于移民所带来的耕作技术、以及由于人口南迁和战争等因素从北方等地带了大量先进的生产工具外,养蚕叶和采茶业等普及也促进了贵州、四川、云南等地区农工业及经济商贸的发展。
盛产茶叶的滇南地区和西双版纳地区日益成为古茶树文化的代表圈,这里是茶马古道区域的起始点。云南地区与川藏的古茶树成为滇藏茶叶文化的代表。譬如滇南巴达乡的大茶树,这里出产有大批著名茶叶和传统贡茶,诸如云南普洱、茯砖茶、女儿环等。
在茶马古道、古居民茶叶种植区、茶贸重镇、伊斯兰教、佛教等古寺经文里,茶树文化在茶马古道延边区域的各个文学、宗教、中医药、传统日常饮食、商业经济与西南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相交融。
“马帮”、“茶马驿站”、“古茶树”——滇藏茶树与茶马古道的关系
早在神农时代,茶就已经被发现,茶在春秋鲁公时得以闻名。汉之后,随着茶叶和茶树的种植及马匹、丝绸、陶瓷与茶叶贸易的发展与兴盛,古茶树在西南地区发展迅速。而在宋代茶文化发展到了极盛时期,西南的茶叶在茶马古道的运输下走向中原。汉朝至唐宋时期,国民经济水平稳步提高,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
除此之外,隋唐时代社会民风较为开放,统治者注重国民的文化生活,政治、文化制度清明宽松,随着乡村人口茶叶商贩的增多,市镇繁荣发展,以及农业、家庭手工业与商品贸易的结合促进了西南地区茶叶贩运和茶业重镇、古茶树市坊村镇的发展与繁荣。
作为对外进行商业活动的贸易通道,茶马古道已经拥有千年的历史传统了。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茶马古道便已经萌芽,马帮和骆驼商队是茶叶运输的贸易载体,古茶树文化是维系西南民族和中原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的纽带。
在滇藏周边茶树文化的优势发展区,中原陆路和河渠交通的发展和西南等地运河水渠的开凿促使西南地区水陆交通的更为便利,驿站及古道的建设缩短了西南区域的城乡之间的距离,各地贩卖茶叶的集市和城乡的联系更加紧密、人流往来和物资交流得以加强。
而就在这茶马古道之上,就有许许多多的古茶树。历史上,由于中原汉族政权与西南、西北等少数民族政权割据战争不断,军队需要大量军费开支,而政府财政紧张使得朝廷支持茶马贸易的发展,因为茶税的征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而后,西南地区的黔茶树文化、川滇茶树产业、甘陕丝茶商贸迅速发展,十几万棵古茶树从茶马古道走上古代丝绸之路,古代深厚的茶文化底蕴促进了西南古茶树文化的发展,也维持着这条茶马古道。
结语
中国古代的茶树文化和茶马古道是历史上中原与边疆地区进行茶马贸易、经济文化相互交流与影响的见证与民族记号。
茶马古道起源和发展于古代中国的西南地区,在中国古代汉族人民与西南各族人民进行文化商贸交易和交融的通道和走廊,茶马古道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以古茶树为文化符号,西南茶商、马商在向中原、南亚等地运送茶叶、特产品等过程中,在这个集民间、国际于一体的商贸通道上代代流传,使西南民族的茶马文化和茶树文化源远流长。苗族的来源?
苗族系中国土著民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极其古老的民族之一,有着数千年的历史。苗族的族属渊源,和远古时代的“九黎”“三苗”“南蛮”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距今五千多年的长江中下游及黄河下游一带。逐渐形成了部落联盟,,,,“九黎”。“九黎”以蚩优为首领,凭借优越的地理条件,不断地开拓发展成为雄居祖国东方的强大部落。在黄河上游姬水以黄帝为首领的一部落。 不断向黄河下有发展,与“九黎”发生冲突。在涿鹿( 今河北省涿鹿县)大战之后“九黎”败北,蚩尤被杀,势力大衰,九黎部落的相当大一部分战败后向南迁徒。尧,舜,禹时期,九黎部落又发展起来,形成新的部落。联盟——“三苗”。三苗部落人多势大,首领叫“虇兜”三苗部落在虇兜的领导下,加强生产发展,加强军队建设。凭借洞庭,鄱阳两幅和汶山。衡山地理优势,与尧、舜、禹为首的部落进行了长期抗战。经过禹的征伐。
三苗部落的势力被彻底消弱,部落联盟被分化瓦杰,是大部分族人离开江淮和洞庭,彭蠡之间的平原地带,避入山林沼泽。据考“三苗”部落分战俘及家属被强制西迁于今天甘肃敦煌的三危山一带。在那里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后,又陆续像今天的川,黔,滇西南迁徙。开始向西北和西南迁徙后,以世居当地的山苗后裔杂居,形成了今川,黔,滇方言即西部方言。列一部分三苗遗民。逐渐将活动中心以到江汉,江淮一带。未迁走的部分三苗遗民有的被其他部落征服。南迁江汉,江淮一带的三苗民众,后形成了。“鬼方”“髳”“濮”“卢”“微”等系列小国,被统称为“蛮”或加以方位、地名等称之,如“南”“蛮”“荆蛮”“武陵蛮”等等。
秦汉时期避入山区,包括大部分苗人在内的,“武陵蛮”已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因而引起封建王朝的注意。东汉王朝建立之后,对“武陵蛮”采取了一系列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从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到中平三年(公元186年)的139年中,对“武陵蛮”共用兵达12次之多。
5000年前我们就已经开始饮茶熬药了吗?
五千年前有茶没茶都说不清楚,但神农医学,昆虫百草皆入药,泥土雪水都治病,我想喝茶也就在其中了吧
茶文化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说一说我的故乡广西吧。他们的茶都是煮着喝。因为南方的天气比较热。喝凉茶的习惯是有的。每当我回老家的时候,总是喜欢的不得了。这种茶现在已经风靡全国。凉茶已经普及开来。
一口气读完饮茶历史,历朝饮茶各有千秋,其中隐藏怎样的文化密码?
首先,道一声楼主辛苦了,一口气读完也是不易。
中国历代饮茶文化各有不同,而其中在饮茶的表现中其实也蕴含着巨大的意义。她隐藏着朝代统治者的喜好,映射出文人墨客的思想,也侧面反应了国家经济的发展。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而茶作为雅俗共赏的物质文化载体,她的历史进程表现自然尤为重要。
现在来捋一捋茶的发展史,及背后隐藏的意义:
神农时期:大约5000年以前,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发现茶叶。
春秋时期:大约2000年以前,被具有智慧的劳动人民用于食用,并且逐步发现茶的药用价值。
汉朝:1500年以前,统治者喜爱茶饮,茶叶已成为宫廷饮料。茶叶市场活跃起来。
唐代:1200年以前,受唐代经济、文化的影响,陆羽《茶经》的倡导,饮茶已十分普及,茶道兴起。
宋代:1000年以前,讲究水质、斗茶活动,是茶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统治者及世家大族都推崇茶文化。
明代:600多年以前,朱元璋下诏“摆造龙团,惟芽茶以进”,散茶开始流行;黄茶、黑茶和花茶的工艺相继形成。茶类日益丰富。
清代:300年以前,茶馆开始盛行,中国茶开始大量出口,独占世界茶市。乌龙茶、红茶、白茶的工艺相继形成。
清末至建国前:由于清政府腐败和战乱,经济萧条,茶行业走向衰弱。
改革开放后:随着政府的支持和重视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茶行业开始复兴。
由此可以发现,饮茶文化的背后蕴含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所谓“盛世喝茶,乱世喝酒”。此外,中国的饮茶历史和饮茶文化还反映出各朝代当政者的意志,以及文人对茶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