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饮食文化 正文

臊子面的由来 陕西臊子面为啥叫口水面

哪里可以学正宗地道岐山臊子面;先来说说岐山臊子肉的来历和特点。岐山臊子面的历史有两种版本的典故,这就是臊子面汤宽面少的由来,岐山臊子面有九字真言的特点。面条要捞得少方能吃出汤味“所以农家醋调制的汤特别酸辣醇香“闻着混合着蒜苗花猪油辣椒的酸辣香气,岐山境内各地区臊子也各有特色,靠北边岐山县县城附近的臊子面是把面条捞在碗里。而在靠东边的枣...

陕西臊子面为啥叫口水面?

关中方言将“口水”称“涎(han)水”,具体到“涎水面”中,有两层含义:

其一,面香,使人不由得流涎水;

其二,面少汤宽一口香,每次吃面不喝汤,汤回锅后烧热继续吃,几十个人一起吃,前人吃完后人吃,不可避免地互相间吃进了别人的口水。过去在关中西府,即岐山、扶风、凤翔、武功、乾县、眉县一带颇为盛行。

苏东坡是怎样记载臊子面的?

苏东坡在陕西为官时,特别喜食这种面条,并写下了对它的赞美诗句:"剩欲去为汤饼客,却愁错写弄獐书。

据史实,臊子肉出现在北宋时期,《梦粱录》上记载有专门加工出售臊子肉的店铺。但当时是否已经出现"臊子面",还不得而知。

到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笺》里记下了"臊子肉面法",所以可以肯定地说"臊子面"至少在高濂写此书前,就已经问世。

哪里可以学正宗地道岐山臊子面?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最具有发言权,因为我就是地道的岐山县人。

而且我毕业于岐山县职业高中的两年制烹饪专业,就是现在的岐山县职教中心。

1995年我初中毕业进入职高烹饪专业学习,那时教授我们专业课的是几位功底扎实的老师傅。

先来说说岐山臊子肉的来历和特点。

岐山臊子面的历史有两种版本的典故。

一说古时候周文王斩蛟龙于渭水,取肉与族人分享,因人数众多所以宽汤待客,这就是臊子面汤宽面少的由来。

另一个故事是有一家的嫂子含辛茹苦扶养小叔子长大,做得一手好面。弟弟感恩嫂嫂,故名嫂子面。流传很久以后,就成了谐音臊子面。

岐山臊子面有九字真言的特点。

“薄,筋,光”指面条爽滑筋道。

“煎,稀,汪”指汤要滚烫,面条要捞得少方能吃出汤味。

汪就是说汤面上一层臊子肉的猪油和辣子油混合的红色油脂。

“酸,辣,香”则指汤的味道,因岐山农村过去有家家自己酿醋的传统,所以农家醋调制的汤特别酸辣醇香。

再配上配菜,白的农家老豆腐,绿的土蒜苗,黑的木耳,黄的金针菜,红的本地细芯红萝卜,金黄色的蛋皮。

大冬天看到大锅里翻滚的红汤,闻着混合着蒜苗花猪油辣椒的酸辣香气,实在是令人食指大动。

所谓十里不同风俗,岐山境内各地区臊子也各有特色,靠北边岐山县县城附近的臊子面是把面条捞在碗里,浇上臊子汤上桌。

而在靠东边的枣林镇这里则是直接一碗碗端汤上桌,面条煮好了用盆子上席,由食客自己把面条挑进汤里。

初来乍到着一是不会挑面,二是认不出哪碗是没吃过的汤。其实很简单,汤面上飘着蒜苗和蛋皮漂菜的就是新汤。

无论哪种风格,最基本都是讲究汤宽面少,食客动辄吃上十几二十碗。这无不彰显岐山人自古好客纯朴的民风。

如果要学习正宗的岐山臊子面做法。我建议一是去烹饪学校或者各类政府开办的名优小吃培训机构。

二是再去农村红白喜事的流水席和寻常人家户的厨房参观学习。

三是去有名的餐饮老店品尝借鉴,比如岐山民俗村,百年美阳馆,以及蔡家坡的苏四酒店等。

最后一点就是在保证臊子面特有风味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和食客的口味做适当的调整。

这就是所谓“适口者珍”的道理。

臊子面为啥叫臊子面?

臊子面的发源地是岐山一带,并且自西周王朝开始,世代流传,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周人最初在岐山脚下的周原一带定居,因此周原也被称为“岐周”,以后虽然两次迁都,但都不能动摇岐山的“圣都”地位。因此,“岐周”一直保持着祭祀仪礼上的最高地位,且在岐山一带长期存在,对其后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全球化的今天,很多文化正在迅速消亡的大背景下,这里的习俗仍在世代流传

岐山臊子面在宝鸡盛行吗?

岐山臊子面是最早发源于陕西省岐山一带的美食小吃,以“薄、劲、光、煎、稀、汪、酸、辣、香”的独特风味闻名全国。胃口不好或是馋了,吃这个特合适特满足。岐山,中华民族古老文化发祥地之一,周王室肇基之地。所以这道美食基本肯定就是起始于周代,而且和周代赐胙礼关系密切。

美食具体出现时间和场合,基本是传说故事加一些文献作证,毕竟生活中发生的事儿,没人等在那儿记载。我整理了以下几种:

其一,犒劳说。殷商末年,纣王无道,周武王召集各路诸侯武力讨商。牧野之战后,殷商政权瓦解,周武王命令宰杀蛟龙一条,犒劳三军将士。但是人实在太多,这时候和很多故事一样,聪明的厨师又上场了,把一条蛟龙的龙肉制成鲜美无比的肉臊子,和其他辅料混在一起,将它浇在煮熟的面条上。商亡之后,武王犒军的臊子面逐渐由宫廷流传到先周故都周原一带(今岐山一带)的民间,成为普通群众逢年过节或操办红白喜事时桌上的一道美食,故陕西岐山一带历来有吃臊子面的传统。

其二,除害说。相传殷商末年,周原一带的渭水中有蛟龙兴风作浪,周围百姓深受其害,西伯文王闻讯带将士射杀了蛟龙。据说蛟龙肉可以驱恶除邪,强身健体,于是厨师把蛟龙剁成肉臊子,放在几十口大锅里烹调成蛟肉汤,熬好的蛟龙臊子汤浇在煮熟的面条上,四方官民同享。因此,岐山臊子面在当地又被称作“浇(蛟)汤面”。老百姓后来用猪肉代替龙肉制作臊子面,缅怀和纪念为民除害的文王。

其三,感恩说,这个靠谱点儿。据《岐山县志》记载,岐山某地农家有一儿媳,精于厨艺,善制面条。小叔子尤喜嫂子的面条,后去外地做官也十分想念,便在家经常制作嫂子的面条且美其名曰“嫂子面”,后因其中肉臊子独特的风味,“嫂子面”遂被人叫成了“臊子面”。

因此臊子面在陕西地区身价颇高。除沿袭唐代"长命面"的有关习俗,如在生日做寿时必食外,每遇婚丧喜事,或逢年过节,都要以它来款待客人。旧时,陕西农村还有这样的习俗:新媳妇过门的第二天,要在婆家举行一个隆重的擀面仪式,新媳妇当着客人的面上案擀面,以测试其技艺的高低。技术高超娴熟者,擀出的面厚薄均匀,切条细长,下到锅里不会断裂,这样的新媳妇,才能赢得大家的赞誉。

臊子面指的谁?

臊子面指的是嫂子,臊子面发源陕西岐山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