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饮食文化 正文

源远流长的武汉茶文化,武汉有名的茶叶

四川)3、湖北茶文化的历史发展4、茶文化的起源及发展茶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中国是茶的故乡,茶又是清心寡欲、借以禅定入静的有效之物。陆羽《茶经》不仅对茶的起源、种类、特征、制法、烹煮、茶具、饮茶风俗、名茶产地等作了全面论述,更为重要的是把儒、释、道诸家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中,茶道文化因陆羽《茶经》而形成的一套崭新的文化体系受到...

今天给各位分享源远流长的武汉茶文化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武汉有名的茶叶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茶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日本茶的发现和利用,在中国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道教、佛教的兴盛,茶与宗教产生了联系。茶清淡幽香的特性引发人们的联想。在道家看来,茶是助炼“内丹”、升清降浊、轻身换骨、修成长生不老之身的好饮品;在佛家眼里,茶又是清心寡欲、借以禅定入静的有效之物。这样,茶已经脱离了作为单纯饮料的物态形式,具有了显著的社会功能、文化功能等精神层面的内涵,茶文化已初见端倪。

唐代茶文化得以快速发展,陆羽《茶经》不仅对茶的起源、种类、特征、制法、烹煮、茶具、饮茶风俗、名茶产地等作了全面论述,更为重要的是把儒、释、道诸家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中,创造了中国茶道精神,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茶道文化因陆羽《茶经》而形成的一套崭新的文化体系受到了文人、僧侣乃至皇室贵族的接受和推崇。在陆羽茶道普及的基础上,又出现了斐汶《茶述》、张又新《煎茶水记》、苏广《十六汤品》等茶事、茶道专著。

唐代茶道的形成亦与禅教的兴起有关。禅宗重视坐禅修行,要求参禅的僧人“跏趺而坐”“过午不食”,并排除所有的杂念,以达到身心一致。而茶则有提神养心之效用,能促进入静专思,摒除杂念,因而成为禅僧首选的饮料,遂有“茶禅一味”之说。于是寺院饮茶之风大盛,形成茶道中的寺院茶礼。寺院内设有“茶堂”“茶寮”,是专供禅僧礼宾、品茗的地方;还设职“茶头”,专司烧水煮茶、礼佛待客。在寺院茶礼中,有着固定的程序、严格的等级,用于不同的场合,形成独特的寺院茶道,并融入寺院生活的仪轨。诗人刘禹锡参拜西山寺时,曾受到过寺僧以茶礼款待。

唐代文人士大夫更是茶道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如颜真卿、李德裕、刘禹锡、皮日休、白居易等均是茶道中人。诗人白居易就亲自辟茶园,种茶烹茗,乐天安命,并经常举办“茶会”,以茶会友。茶会是当时文人们一种常见的联谊方式,成为文人相互结识,联络感情,切磋茶技的重要场合。在茶会中,这些文人雅士自然免不了品茗吟诗,内容也多以茶事为题。而且常常采用联诗和韵的形式,即由一人开启始端,其余的人按韵联诗。到了晚唐,茶会活动更是丰富多彩,出现了品评新茶的“斗新”及音乐歌舞等助兴内容。

僧人与文人士大夫饮茶之风也悄然吹进深宫,宫廷茶道随之盛行起来,陆羽的师父智积禅师曾被召入宫中为皇帝煮茶。唐朝已有贡茶制度,除州郡所进贡茶外,大历元年(766年)与大历五年,朝廷先后在宜兴和顾渚设置了“贡茶院”,作为专门进奉宫廷御用茶叶的基地。每年新茶下来后,即分批通过驿道,用快马日夜兼程赶在清明节前贡奉到京城。每年宫廷都要举办规模盛大的清明茶宴,参加人员不仅有皇亲国戚、王公大臣,还有外邦使者等。

宫廷对茶道的重视和喜爱,促进了唐代茶具制作工艺的发展。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了一套唐代宫廷茶具(见图)。据同时出土的《物账碑》记载,这批茶具有“笼子一枚重十六两半,龟一枚重廿两,盐台一副重十一两,结条笼子一枚重八两三分,茶槽子、碾子、茶罗、匙子一副七事共重八十两”等。唐僖宗奉献于法门寺的这批皇家茶具是最高礼遇的佛教茶供养,同时也反映了唐代宫廷茶道的奢华。这批茶具展示了从烘焙、研磨、过筛、贮藏到烹煮、饮用等制茶工序及饮茶的全过程,且配套完整,自成体系,为迄今发现时代最早、等级最高的金银茶具,每一件都是完美的艺术精品。

宋代伴随着都市商业的繁荣,文化艺术异常活跃,茶文化亦步入鼎盛时期。宋代社会各阶层,上自帝王,下至乞丐,无不以饮茶为乐事。时人李觏《盱江集・富国策》云:“……君子小人靡不嗜也,富贵贫贱靡不用也。”王安石《临川集・议茶法》说:“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 宋太祖赵匡胤更是位嗜茶的主,朝臣们自然纷纷媚上效仿皇帝的喜好,一时间宫廷茶道日盛。朝廷设有专门的事茶机构,掌管宫廷茶事。宫廷用茶有严格的等级,龙茶供皇帝专用,有时皇帝也将其赐予王公大臣,而其他不同等级的茶则按宫廷成员地位高低有所区别。

宋代文人茶道之盛,更是超越前朝,出现了专门的茶会社团“汤社”。当时的茶道中人大多是著名文人,如徐铉、王禹�(chēng)、林逋、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梅尧臣等。他们或诗茶唱和,或将琴棋书画这些文人的雅兴融入茶道中,使茶文化的内涵得以拓展。茶道的兴盛促使了宋代茶学大兴,一批研究茶事的论著纷纷问世,如丁谓《建安茶录》、蔡襄《茶录》、宋子安《东溪试茶录》、黄儒《品茶要录》、赵汝砺《北苑别录》、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以及南宋审安老人的《茶具图赞》等;就连身为皇帝的宋徽宗赵佶亦痴迷于茶事研究,著有《大观茶论》。这些论著无疑对当时茶道的普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茶道文化在宋代的普及已深入到民间各个阶层,特别是在当时的都市中,茶肆、茶坊林立,茶会此起彼伏。宋人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就展现了当时汴京开封茶事的繁荣景象,画卷中除了诸多店铺、摊贩外,茶肆、茶坊错落期间,“茶旗”随风摇曳。甚至到了深夜,还有提壶叫卖者,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三》载:“至三更天方有提瓶卖茶者,盖都人公私营干,夜深方归。”

宋代茶道有“点茶”之法,即将茶饼碾磨成粉,过罗筛细,放于茶盏中直接用沸水冲泡。以此法品评茶叶质量优劣、茶道艺能高下的活动又被称为“斗茶”。宋代“斗茶”的情景我们从范仲淹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中可窥知一二。宋代茶道文化相对唐代而言,在茶叶生产的过程、成品的样式、点茶技艺、茶艺器具、鉴赏标准等方面都产生了较大的变化,远比唐代精细,更注重感官体验和艺术审美。宋代茶点成后,茶色尚白,茶盏尚黑,建窑所产绀黑色茶碗就有兔毫盏、油滴盏、曜变盏等多种,黑色的碗壁映衬着白色的茶汤,这种反差对比强烈的审美情趣极具时代特色。

到了蒙古族建立的元朝,这些入主中原的北方民族虽亦好茶,但根植于游牧生活的民族性格使之对烦琐的茶艺颇不耐烦。茶文化在这种思潮中发生了变化,茶艺趋于简约,返璞归真。直至明代,依然保持了茶艺的简约化。虽然饮茶之风已深入社会各个阶层,但昔日茶道中的诸多程序以及所包含的丰富文化内容已不复存在。明末清初,精细的茶文化一度有些许的回光返照,不过,制茶、烹饮的传统终未回到宋代时的复繁。这一时期,茶的饮用方式已改成流行的“撮泡法”,人们对各种茶品更在乎的是味觉上的享受。与此同时,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也呈现出千姿百态,追求其在视觉上的艺术性。

源远流长的茶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各地的文化也产生了影响。最先受到影响的是朝鲜、韩国、日本等国,随着佛教的东传,中国茶文化迅速传播到这些国家。特别是在日本,茶文化得到了充分发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明清时期,随着中西贸易的频繁,中国的茶叶也与丝绸和瓷器一样,成为外销商品的大宗品类,饮茶之风在西方也逐渐兴起。如今,茶已经成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饮茶嗜好遍及全球。

茶文化源远流长的特点

茶文化包括茶叶品评技法、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全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都喜爱品茗。有的地方把饮茶品茗作为一种艺术享受来推广。各国的饮茶方法相同,各有千秋。中国人民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习惯,这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文明和礼貌。

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内涵的一种具体表现合中国汉文化而论之。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谓,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的文化内涵和礼仪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节现象。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汉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和中国的一些生活中的习惯与形式相融合,形成了各类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茶文化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中国不仅是茶叶的原产地之一,而且,在我国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至今仍有着丰富多样的饮茶习惯和风俗。

种茶、饮茶不等于有了茶文化,仅是茶文化形成的前提条件,还必须有文人的参与和文化的内涵。唐代陆羽所著《茶经》系统的总结了唐代以及唐以前茶叶生产,饮用的经验,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陆羽和皎然等一批文化人非常重视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规范,讲究饮茶用具、饮茶用水和煮茶艺术,并与儒、道、佛哲学思想交融,而逐渐使人们进入人们的精神领域。在一些士大夫和文人雅士的饮茶过程中,还创作了很多茶诗,仅在《全唐诗》中,流传至今的就有百余位诗人的四百余首,从而奠定中华茶文化的基础。

你身边的茶文化(湖北,四川)

湖北茶文化

陆羽,出生于湖北天门,生活在唐朝时期,他撰写的《茶经》,对有关茶树的产地、形态、生长环境以及采茶、制茶、饮茶的工具和方法等进行了全面的总结,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成书后,对我国茶文化的发展影响极大,陆羽被后世尊称为“茶神”、“茶圣”、“茶博士”。

湖北天门是茶圣故里,至今还有不少与陆羽有关的遗迹。相传,陆羽出生不久就被遗弃,被一群大雁所庇护,后来被一位名叫智积的和尚收养。智积喜欢喝茶,陆羽经常为他煮茶。经过长期的煮茶、品茶实践,陆羽终于煮出了好茶,以至于非陆羽所煮茶智积不喝。现天门市保存有一座“古雁桥”,传说是当年大雁庇护陆羽的地方。镇北门有一座 “三眼井”,曾是陆羽煮茶取水处。井台旁边有一块后人立的石碑“唐处士陆鸿渐小像碑”,碑上刻着陆羽坐着品茶的情景,颇有韵味。陆羽亭建于清朝,后毁于兵燹。解放后重建为双层木质结构,呈六角形,精巧典雅。置身其间,抚亭浥泉,品茗饮茶,十分令人流连陶醉。位于竞陵西湖之滨的陆羽纪念馆,包括陆羽故居、纪念陆羽的古迹、陆羽茶事活动等建筑群,游览该馆,可以获得陆羽事迹和传说的许多信息。

《神农本草》中曾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从此,茶便在民间流传开来,茶的利用历史与药用植物一样久远,它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不断演变、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四川,作为茶的原产地之一,茶文化更是源远流长。

一、关于茶文化的定义

茶文化是指以茶这一饮品为中心,折射出的与之有关的一切文化现象,包括茶的种植、研制、开发,茶具的生产、加工,特殊茶风俗的形成,以及与其它文化的现象相容而形成的各种艺术等。就此定义而看,茶文化包罗万象。

二、关于川茶

l、川茶历史悠久,是我国茶的原产地之一。

我国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发现茶的国家,若追究我国茶业的根源恐怕就将追溯到四川。

李晋常璩在《华阳国志》中记述到:"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于尚书……丹、漆、茶、蜜……皆纳贡之"。周武王率领南方八国伐纣,是在公元前1066年,也就是说在三千多年前的巴蜀一带就已经用茶作为贡品了,而在我国其它地方已没有更早关于茶事活动的记述。而现在,多被人们认为是茶叶之乡的苏杭一带,到了秦汉年间才有了关于发现野生茶树的记录,那么在秦汉年间的四川对茶叶的栽种已非常广泛成熟。据秦汉时代的《神农本草经》记载:益州(四川的古称)川谷山陵道旁皆为茶树,一只,两尺,甚有两人合抱者。由此可见,四川对茶的栽培和认识是早于现今茶业非常发达的江浙一带。

就四川地区本身的地理条件来看,四川盆地周围具有较广阔的丘陵地带,这里气候湿润,降水丰富,丘陵的排水性较好,再加了土壤呈酸性,这些都是适宜茶树生成的自然条件。由此可见,四川成为我国茶树的原产地也是有据可依的。

2、川茶"小有名气"

说到全国名茶,很多人想到的多半是杭川的龙井,安溪的铁观音,太湖的碧螺春……,事实上川茶也是颇有名气的。80年代,全国品出的十大名茶中,四川的茉莉花茶榜上有名,而全国的名优茶,四川名茶也近40余种,其中省外较为知名的有:峨眉毛峰、蒙顶甘露,青城雪芽,省内著名的还包括峨嵋竹叶青,蒙顶黄芽,邛崃文君茶,广安松针,香山贡茶等。这些茶品在古代颇具名声。

唐代白居易曾赞美川茶:琴里知闻唯绿水,茶中故旧是蒙山。

李白诗曰:杨子江中水,蒙顶山上茶。

文同写道:蜀中茶称圣,蒙顶味独尊。

由此可见,川茶的"名气"在唐代就已流传开来,并得到众人的肯定。

湖北茶文化的历史发展

陆羽,出生于湖北,他撰写的《茶经》,对有关茶树的产地、形态、生长环境以及采茶、制茶、饮茶的工具和方法等进行了全面的总结,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湖北茶文化的历史发展,一起来看看。

湖北茶文化的历史发展

1、五代时期(公元907~960),湖北江陵是内地南北交通枢纽,成为全国最大的茶市。

2、唐代:陆羽,生于湖北天门,唐朝时期,他撰写的《茶经》,对有关茶树的产地、形态、生长环境以及采茶、制茶、饮茶的工具和方法等进行了全面的总结,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对我国茶文化的发展影响极大,陆羽被后世尊称为“茶神”、“茶圣”、“茶博士”,湖北省还专门成立了陆羽茶文化研究会。《茶经》三卷十个部分:茶之源、茶之具、茶之造、茶之器、茶之煮、茶之饮、茶之事、茶之出、茶之略、茶之图。陆羽汲取儒、道、佛、墨(非攻、兼爱)文化精神,行万里路,破万卷书,花二十年功夫写就,堪与“五经”比美。

天门至今还有不少与陆羽有关的遗迹。相传,陆羽出生不久就被遗弃,被一群大雁所庇护,后来被一位名叫智积的和尚收养。智积喜欢喝茶,陆羽经常为他煮茶。经过长期的煮茶、品茶实践,陆羽终于煮出了好茶,以至于非陆羽所煮茶智积不喝。现天门市保存有一座“古雁桥”,传说是当年大雁庇护陆羽的地方。镇北门有一座“三眼井”,曾是陆羽煮茶取水处。井台旁边有一块后人立的石碑“唐处士陆鸿渐小像碑”,碑上刻着陆羽坐着品茶的情景,颇有韵味。陆羽亭建于清朝,后毁于兵燹。解放后重建为双层木质结构,呈六角形,精巧典雅。置身其间,抚亭渑泉,品茗饮茶,十分令人流连陶醉。位于竞陵西湖之滨的陆羽纪念馆,包括陆羽故居、纪念陆羽的古迹、陆羽茶事活动等建筑群,游览该馆,可以获得陆羽事迹和传说的许多信息。

3、元代,通山、大冶、阳新等俱产茶。元盛时,“兴国及通山产茶之所,有园户、商户。以茶株纳税,每十引为一据,据纳中统钞一百二十五两,其所用袋装茶引纸,俱以江州请用,关防装袋打角,仍运司领给,由富池口批验称盘,然后出江发卖。”是兴国元时产茶之证。

4、明代,政府对茶业生产十分重视。太祖谓参政张昶日:“茶之所产,多在江西、湖广、所以前朝茶运司,在江州专任茶课,尔差官分投前去,各府州踏勘,且数起科作额,以资国用。”《明史-食货志》载,产茶之所,湖北以弄昌为首,惟兴国最著。崇阳县西南“龙泉山产茶,味甘美,号龙泉茶。”兴国(今阳新)大坡山产茶”,号坡山凤髓。《群芳谱》云:“太和山(今武当山)出骞林茶,初泡极苦涩,至三四泡,清香特异,人以为茶宝。”《明一统志》“谓骞林叶,太和山出。”《均州志》云:“木之异者,有骞林树,芽茁如阳羡,能涤烦热,道流所珍。”武当山中官陈善于弘治二年(1489年),复贡骞林叶茶,供明王朝宗室享用。阳新县,桃花尖山出茶,号桃花绝品。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兴国州,“贡茶芽六十斤”。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讲究茶廛,“每茶一窠,初采茶芽二两五钱,中采二两,末采一两三钱,其焙干五两重。”嘉靖年问,兴国除陈折抽茶课外,岁贡茶芽六十斤,则务虽废,而其制犹存也。嘉鱼南阳山产茶。明李教有“殷勤烧茶夜煎茶”之句。江夏县九峰寺狮子崖产茶。明末“废去茶园大半,至今每岁不下提余。”荆州海会寺产茶。建始产茶,明正德六年(1511年),“产茶一千九百一十斤七两。”利川县忠路雾洞坡,遍种茶树,经久耐泡,清香持久,谓之雾洞茶。

5、清代初期,政府只“教树桑柘。为衙茶茗。”茶业生产,裹足不前。至清晚期,一些具有深谋远虑的政界首脑,认识到“生齿繁而遗利少,若持农业一端,断难养瞻,以后日困日促,有何底止。”为此,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人,从治国安帮的角度出发,兴利除弊,进行茶业改良,兴办机器制茶,开拓茶叶销路,劝民广植茶树,促进了茶业生产的发展。

清朝时期,各地植茶已相当普遍。有的地区以茶为业,赖以为生。蒲圻之茗山茶。康熙年问,“有山西估客购茶邑西芙蓉山,峒人迎之,代收茶,取行佣,估客收茶义宁州,因进峒,教发红茶做法,茶只一种,大红雨前为头茶,名乌龙肄。生者为子茶,复末为禾花,又曰荷花,最后为秋露。红茶以蒸晒,乘热复以布,色变红,再晒不过火。黑茶则晒而复蒸,蒸而复晒。亦有炒热者,可作清茶。”乾隆年问,蒲圻“细民女红,自县南以西,崇山峻岭,挖山采葛,树桑培茶”,衣食丰足。嘉庆年问,山民多种茶,藉以资生。宜统二年,由劝业道开办茶叶讲习所,授以茶树栽培、采摘、制造之法。由于出茶甚饶,年额茶税银四十两,居全省第二位。至清末,羊楼峒所产的茶叶品种有:物华、桦华、精华、月华、春华、天华、天专馨、夺魁、赛春、一品、谷芽、谷蕊、仙掌、如栀、永芳、宝蕙、二五、龙须、凤尾、奇峰、乌龙、华宝、惠兰等二十四种之多。

十九世纪下半叶,汉口是中国茶叶产区最大的内地商埠。

湖北茶文化的基本介绍

湖北天门是茶圣故里,至今还有不少与陆羽有关的遗迹。相传,陆羽出生不久就被遗弃,被一群大雁所庇护,后来被一位名叫智积的和尚收养。智积喜欢喝茶,陆羽经常为他煮茶。经过长期的煮茶、品茶实践,陆羽终于煮出了好茶,以至于非陆羽所煮茶智积不喝。现天门市保存有一座“古雁桥”,传说是当年大雁庇护陆羽的地方。镇北门有一座 “三眼井”,曾是陆羽煮茶取水处。井台旁边有一块后人立的石碑“唐处士陆鸿渐小像碑”,碑上刻着陆羽坐着品茶的情景,颇有韵味。陆羽亭建于清朝,后毁于兵燹。解放后重建为双层木质结构,呈六角形,精巧典雅。置身其间,抚亭浥泉,品茗饮茶,十分令人流连陶醉。位于竞陵西湖之滨的陆羽纪念馆,包括陆羽故居、纪念陆羽的古迹、陆羽茶事活动等建筑群,游览该馆,可以获得陆羽事迹和传说的许多信息。

武夷岩茶,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露之霄降,地钟气和,天独垂青,育成香肌,产为灵芽。大自然的钟爱,造就武夷岩茶高尚的品德。它与国际无我茶会结合在一起,相得益彰,越发为世人所瞩目、所向往。

武夷山,“溪曲三三水,山环六六峰”,“山涌千层青翡翠,溪摇万顷碧琉璃”碧水丹山构成一幅天然画图,有如人间仙境。山内群峰竞秀,幽涧流泉,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温度17.5摄氏度,年平均降水量2000mm,年平均相对湿度80%以上,山峰平均海拔650mm。因此,武夷山不仅有奇秀甲东南的奇山水,而且给武夷岩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生长环境,“孕灵滋雨露,钟秀自山川”,自古名山产名茶。武夷岩茶历史悠久,素负盛名,正是“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品岩骨花香之胜”。它独具一格的“岩骨花香”之岩韵,令人为之神往。早在南北朝时(公元479年)就以“晚甘侯”著称于世。唐宋以来成为历代贡品,元大德年间(1302年),就于九曲溪的第四曲溪畔设置御茶园,盛极一时。历史上著名的“五大名丛”(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半天腰、水金龟),更是蜚声四海,饮誉中外。大红袍为岩茶之王,堪称国宝。自从1981年获得大红袍无性繁殖育苗和在武夷山景区内基本相同的条件下移栽成功后,并经专家鉴定,一致认为,武夷山市岩茶总公司所属的茶叶研究所无性繁殖的大红袍后代,保持了母本的优良特性,在武夷山特定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可以推广,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积极推进无性繁殖和不断改进制作工艺,现在大红袍无性繁殖后代,无论数量和质量均有很大的提高和发展。在国内外市场上倍受青睐。本世纪八十年代初培育的肉桂,为岩茶后起之秀。从1982年以来,已先后九次被评为国家级名茶和金奖光荣称号。特别是市茶叶研究所送评的肉桂,连续获得1992年首届和1995年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名列前茅。

武夷岩茶独有的“活、甘、清、香”的岩韵,饮后齿颊留香,香高而悠远;喉底回甘味,味醇而益清;绿叶红镶边,七泡有余香,令人心旷神怡。它的高贵品质和美德,集中表现在:一是能给人以解渴、疗疾、健身物质上的享受;二是能给人以愉悦身心精神上的享受。从疗疾健身上说,武夷岩茶由于品种优良,生长环境优越,加上有独创的无与伦比的制作工艺,因此它所含的对人体有益的各种化学成分物质非常丰富,具有显著的疗疾保健功能。常饮武夷茶,“益思明目,轻身耐老”。正如当代茶叶界泰斗陈椽在《茶叶商品学》一书中所指出的“武夷岩茶温而不寒,提神健胃,消食下气,祛痰治喘,利尿消毒,明目益思,抗癌防癌,降脂降压,降胆固醇,减肥美容”。难怪国际友人称武夷茶为“万物之甘露,神奇之药物”。从愉悦身心上说,由于武夷茶文化,内涵丰富,源远流长,积淀丰厚,品位高雅,备受世人推崇。最突出的是武夷茶艺,其二十七道程序,典雅优美。如焚香静气,叶嘉酬宾,孟臣沐霖,乌龙入宫,悬壶高冲,春风拂面,重洗仙颜,若琛出浴,关公巡城,韩信点兵,三龙护鼎,喜闻幽香,初品奇茗,再斟兰芷,品啜甘露,领略岩韵,尽杯谢茶等等,通过出神入化的表演,把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熔为一体,具有高超的艺术魅力。

茶有德,饮茶人有茶德。对于武夷茶德,历代文人名士有精辟的论述。北宋范仲淹在《斗茶歌》中,就有精彩的描述。现摘录其中几段,他说,“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长安酒价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光辉。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范仲俺赞美武夷岩茶为仙茶,系神仙所栽,为天下第一。滋味,胜过甘美无比的醍醐;香气,胜过馥郁馨香的兰芷并以茶的俭朴清淡,由此而引用屈原《渔父》词:“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以申明自己一生为官清正廉明。尤其是在范仲淹看来,什么茹芝延寿,采薇养生,都不如到武夷山去喝武夷茶,一啜仙山灵芽,就会轻身换骨,飘然欲仙了。宋徽宗在《大观茶论》序中写道:“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冲澹闲洁,韵高致静。”他认为茶具有“清、和、澹、静”的美德。并以此引申为社会伦理美学。他接着说:“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薰陶德化,盛以雅尚推,从事茗饮。天下之士,励志清白,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以不蓄茶为羞,可谓盛世之清尚也。”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中,也谈到武夷茶德:“余游武夷,僧道争以茶献,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试二杯,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阳羡虽佳而韵逊矣,颇有玉与水晶品格不同之故”。他把武夷茶德称赞为:“清芬扑鼻,舌有余甘;”“释躁平矜,怡情悦性”。现代茶叶专家庄晚芳教授把中国茶德概括为:廉、美、和、敬(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而且他提出,要通过饮茶方式(茶道茶艺),对人们进行礼法教育和道德修养教育。

茶文化的起源及发展

中国是茶的故乡,古人发现茶后发扬茶文化,茶文化始于“神农尝百草”,距今已有4700多年。时至今日,我国很多城市依然有以茶代礼的风俗。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饮茶在古代是非常普遍的。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了深厚的精神文明层面。新时代的我们,对于传统文化,一定要保持热爱,坚持传承!

1.茶的起源

据说,神农氏炎帝身体不适时,无意间品尝到片叶子,味道虽苦,但是他逐渐头脑清晰,毒素也慢慢排出。于是,他将这种叶子带回去研究,发现有解毒的功效。这就是秦汉时期《神农尝百草》中记载的:“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2.茶的发展

西周时期,《华阳国志》中记载,当时茶已经作为贡品。东周时,茶已经被当作食物,人们已经开始煮饮新鲜的茶叶。西汉时,民间开始有了烹茶用具和茶叶店铺,这时,茶叶作为商品开始流通。东汉时期,名人志士之间开始流行“以茶代酒”,选择边品茶边高谈阔论。

到了唐代,茶文化发展到了鼎盛时期,茶的种类也开始丰富,饮茶不仅成了中国古人的日常生活习惯,外邦来唐学者也因此受益。有句话叫作,茶兴于唐而盛于宋,所言不虚。宋代,上至宫廷,下至民间,无不好茶。茶文化已经发展成款待客人的礼仪,这时“斗茶”开始兴起。

明清时期,明太祖朱元璋废茶团,兴茶叶。因做茶饼的工序复杂,而且制作成本较高,朱元璋认为这样喝茶过于奢侈,一向崇尚节俭的他下令不许再以这样的方式喝茶,而是直接以茶叶冲泡的方法品茶香。此后,炒青茶得以发展起来。

明朝以后,中国茶已经传至世界各地,工艺以烘青和炒制为主,只做了乌龙茶、红茶、黑茶、花茶、绿茶以及白茶。

近代,1846年至1886年是中国茶叶的兴盛时期,茶园面积不断扩大,茶叶产量不断增加,有利促进了对外贸易发展。1886年至1947年,中国茶叶经历了多半个世纪的衰败期。1950年至今,由于政府的支持和重视,茶叶经济走向稳定发展之路。

关于源远流长的武汉茶文化和武汉有名的茶叶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