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市的有什么风土人情?
包头风俗 祭尚西 “尚西”是蒙古语,神树的意思。
过去蒙古族群众有祭尚西的习俗。
通常是在一棵孤独的神树下,用五颜六色的花布条把树枝装饰得特别艳丽。
一位“尚西老人”盘膝坐在神树之下,男女老少聚集在周围,拜祭尚西,并推选几名主祭人手捧哈达、美酒、奶食品,向尚西老人敬献。
仪式结束后,便进行蒙古族人民最喜爱的传统文体活动。
年青的健儿们,有的赛马,有的射箭,还有的摔跤。
祭祀大会上一片欢乐的景象。
高跷 舞者双足踩着木跷(有套脚装置的木棍,高3至4尺),扮成各种人物,手持道具,在锣鼓大镲 的强烈节奏下舞动。
河套地区的高跷多由24人至36人组成。
多数高跷队扮有白蛇、青蛇、许仙、法海、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唐僧、丑老板、二八小子、大姑娘、书生、工人、农民、士兵等角色。
舞蹈套路有白菜心、剪子股、蒜辫子、蛇蜕皮、白马分鬃、单八字、双八字、跳桌子、扑蝴蝶、三打白骨精等。
最后以齐唱社火调或码头调结束表演,歌词则随时灵活编成。
高跷的表演时间多是春节和元宵节。
包头婚礼旧俗乾嘉年间,清政府明文规定:"口外绥远等地仅容孑身商贩往来,挈室者有禁。
"(《清史稿?食货志》卷120)因,此,"走西口"来包头经商者的眷属多在"口里"(山西等地)。
大清会典还规定蒙旗之间、蒙汉之间禁止通婚。
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
到嘉庆14年(公元1809年)包头村改置包头镇时,人口已增至1500余户,掺杂着汉、满、蒙、回族婚礼习俗的包头婚礼旧俗也日渐形成。
包头婚礼旧俗先从娶亲说起。
娶亲选定吉曰良辰,走在娶亲队伍前的是一对男童,每人一手提灯笼,一手拿把干草。
随后是鼓匠,一班鼓匠6至7人,,其中核心人物是吹口唢呐者,沿街吹奏“得胜鼓还朝”一曲。
鼓匠后是花轿和骡马轿车,花轿是红慢翠盖,上面插龙凤呈祥,四角挂着丝穗,有钱人家娶亲为五乘桥,花轿三乘,娶亲去的路上女迎亲者坐一乘;其余二乘由压轿男童坐,迎回时新娘、迎亲、送亲各坐一乘,另有二乘蓝轿;用蓝呢子围盖,上面插铜顶,由新郎、伴郎各坐一乘。
老百姓称这样的迎亲队伍为“小登科”,按习俗就巡检、县老爷乘车马遇上迎亲队伍也得停下让路。
婚礼喜庆最早起源于东汉《后汉书?李合传》记载:大将军窦宪纳妻,天下郡国皆有礼庆。
"娶亲时提灯、乘车(轿)、鼓乐皆起源于唐代,白居易〈春深〉诗中就有"春深娶妇家,两行笼里烛,一树扇间花,宾拜登华席,亲迎 障 车。
"(《唐会要》卷83)亦记载今贵族豪富婚姻之始,或奏管弦,以极欢宴。
" 娶亲队伍回到大门口,先是鞭炮喧天驱灾压邪,南朝梁.宗懔《荆梦岁时记》就记载:“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
然后由两位年长老妇手拿油灯把灯笼点着,把干草烧着,燃草称“祝火”,表示驱灾祈福的意思。
新郎下轿穿着长袍马褂,身披红绸。
清朝时头戴"瓜壳"帽,民国初年戴礼帽,上插金花。
男子插戴花冠习俗最初见于唐代,称"一年景",寓富贵之意。
新娘头戴花冠,俗称"凤冠",冠上金凤衔珠串,金玉玳瑁理,身穿犹如戏装的红蟒袍,绣珠凤,头上蒙红盖头。
新娘结婚前一天要"开脸",由婶娘、舅妈、夫妇,双全有子孙者修去新娘上的汗毛,以示处女生活结束。
新娘头上蒙红色轻纱始于东汉,盖头以遮羞避邪,嫣红取吉祥之意。
新郎、新娘下轿脚踩红布,沿道有亲属托着盘子,放着红枣、花生、桂圆、栗子等撒到新郎新娘身上,取意"早生贵子",一般只撒红枣、花生,取意"早生"。
"卜地安帐拜堂之礼"(《封氏见闻记》始于唐代。
包头地区称"拜天地"。
帐(俗称"喜棚")内放一供桌,习称"天地桌"。
桌上放大斗、尺子、剪子、镜子、算盘、秤称“六证”意为“六证”可知家里粮有多少,布有多少,衣服好坏,容颜怎样,帐目清否,东西轻重等。
民间讲只有"三媒(媒人)六证"才表示新婚合理合法。
土默特蒙族则是另"六证",即香斗、蜡烛、明镜、弓箭、胸叉骨、五叉上苫哈达。
新郎进帐先拿弓搭箭向四方虚射,土默特蒙族则是娶亲时就身挎长弓箭壶,然后把弓箭放在新娘佳的房外。
这是古代抢婚的遗俗,是女子对父系制从夫居的反抗,妻方要坚持旧传统,男子全副武装用抢婚来实现把妻子留在夫家居住的愿望。
“拜天地”后新娘入洞房,新郎才可揭红盖头,新婚夫妻是喜是悲在此一揭。
《红楼梦》中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正是这一揭盖头才使得宝玉“两眼直观,半语全无”。
由于封建社会"婚前男女不相面"不知酿成多少爱情悲剧。
包头旧婚礼宴席一般是三个盘,除一盘凉拌豆芽外,有清真羊(或炖牛肉)、爬肉条和大烩菜。
婚宴不可少的是黄米糕,"糕"与"高"谐音,从汉代起就有吃糕取长久吉洋之意。
洞房花烛夜要"闹洞房",包头有"三天没大小"的说法,亲明好友让新郎新娘“说令子”(绕口令)或唱情歌,从而增添了新婚的乐趣。
"闹洞房"始于南潮,《意林引凤俗通》记载汝南张如会杜士家娶妇就"酒后相戏。
新娘第二天回娘家称"回门’,土默特蒙族是结婚一个月后回娘家住对月(一个月),这不是新娘不忘父母培养的现代观念,是"不落夫家"的古代习俗的象征。
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带来男子从妻居向女子从夫居的转变,女子不愿立即实现这一转变,因而才有"不洛夫家"的象征性的"回门"。
婚礼习俗是世代相传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婚礼习俗是历史遗痕,有精华,也有糟粕,考证婚礼习俗,才可达到"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的目的。
包头的名菜有哪些?
如下:
1. 烧罗汉珠
出自包头市的回民饭店义和楼。义和楼名师武凤鸣、刘宝来用牛羊下水烹制的烧羊脑、烧脊髓、烧肚片、油爆肚等很受顾客欢迎。而武凤鸣的徒弟王广顺烹制的烧罗汉珠最为有名。烧罗汉珠是用鸡胸脯肉捣成肉泥,加鸡蛋清粉团搅拌喂好,下开水锅汆成丸子,捞出后入油锅炒,再加入玉兰片、口蘑片、油菜片、胡萝卜片炒制。菜品特色是色泽鲜亮,富有营养,鲜嫩可口。
2. 全素席
全素席是包头传统名菜,全素席的名师是妙法寺住持隆妙(原名廉聚祥)。全素席是以豆制品和新鲜蔬菜为主料,辅以冬笋、蘑菇、木耳、黄花等,烹制出色、香、味、形可比荤菜的素菜,并有自制的素酒(用黄米粥、补脾强肾的药汁、冰糖、红枣、元肉、葡萄汁,发酵而成)。比较有特色的素菜有炒南北(蘑菇炒玉兰片)、尉迟防白袍(木耳炒绿豆芽)等。包头名师黄永澄、郝呈祥最拿手的素材是用面筋做的“烧鸭”、“卤鸡”,口感、味道可以假乱真。
3. 固阳莜面
固阳特产,即莜麦面,学名燕麦面,是固阳三件宝之一。莜麦又称裸燕麦,是原产于中国的燕麦品种,其含有多种矿物质及微量元素。在内蒙古以固阳产的莜麦为最好,素有“固阳莜麦甲天下”的美称。用固阳莜麦面制成的面食,口感劲道,味道鲜香,营养丰富。
4. 纸包羊肉
聚德成将粤菜“纸包鸡”制作方法改进烹制成了纸包羊肉。选纸要质地柔韧,耐油禁,炸时不易脆烂。在制汁、包制、炸制上都有独到之处,吃时将纸包打开,香气四溢。1943年10月,包头解放,贺龙司令来包头慰问指战员,包头卫戍区司令员赵冠英在聚德成请贺龙司令品尝纸包羊肉。贺龙吃过赞不绝口,称“纸包羊肉味道鲜美,我们真是开了眼界,饱了口福”。
5. 驼掌
驼掌营养丰富,与熊掌、燕窝、猴头相齐名,是中国四大名菜之一,为古代宫廷御膳用的“北八珍”之一。驼掌营养价值很高,有很好的滋补作用,在蒙古王公贵族的酒宴上,驼掌是珍稀的佳肴。
6. 奶酪
奶酪俗称酪蛋子,是将分离出白酥油的酸奶,经微火煮熟后,装入布袋,挤出酸水,成碎块状晾干即为酪蛋子。酪蛋子质硬,味道酸中带香,一般用来泡奶茶炒米吃。
7. 汤粉饺子
汤粉饺子俗称“皮条拉石头”。饺子馅可用猪肉或羊肉,配以白菜、萝卜和各种佐料,包成饺子,在选用扁豆制成粉坨。烹饪时,先在翻滚的汤锅里放入切成条状的粉坨,将另一锅里煮好的饺子和粉条,一齐倒入汤锅中。临出锅时,放入食盐、生葱、醋、油泼辣面子等。味道酸辣可口,有发热驱寒的功效。
包头的饮食文化有那些?
包头的饮食文化是集北方各地大成的,特别是山西饮食文化。
早餐一般比较多的是煎饼果子、夹菜饼、夹肉饼、肉馍、当然还有豆浆。
午餐比较丰富,各种炖菜、烩菜,但是一般都以各种饼子作为主食。
晚上相对而言比较简单,一般是西红柿煎蛋配以小米粥和馒头,或者其他粥配以一直两个菜加馒头。
以上是包头普通民众的饮食规律,但是随着包头更加开放的迎接各地来宾以及包头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包头大街小巷都是琳琅满目的餐馆,其中以川菜馆和各种烤肉、涮锅为主。
以上就是近几年来包头人民的饮食文化现状。
包头有哪些好吃的地方美食?
讲到包头的美食,真还想不起有什么独特的,因为呼包鄂及巴彦淖尔几地的生活和饮食习惯都是一样的,说出来也就那么几样,无非是炖羊肉,涮羊肉,羊杂碎,猪肉烩酸菜,莜面,烧麦等,粗糙的很,都是些不见功夫的菜肴,实际上也只有本地人喜欢吃,没有南方菜肴那么精致,见功夫。我想主要原因大概是本地区过去食材有限,冬季蔬菜奇缺造成的,巧媳妇还难为无米炊,虽然称不上美食,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好在现在包头美食界已被全国各地美食所覆盖,想吃什么基本还是都能吃到的。
包头美食排行?
01
大福林饭店
02
小尾羊>>
03
东北第一锹
04
小肥羊火锅>>
05
品味老包头
06
盛武肥牛海鲜豆捞
07
快乐小羊
08
灶门签串串香>>
09
马守疆包头老馆子
10
呷哺呷哺>>
包头百科?
包头是蒙语“包克图”的谐音,意为“有鹿的地方”,又称“鹿城”。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北与蒙古国接壤,南临黄河,东西接土默川平原和河套平原。包头是连接华北和西北的重要枢纽,是国家、内蒙古对外开放的重点发展地区,与呼和浩特、鄂尔多斯共同构成内蒙古最具发展活力的优势区域。
文明和谐城市。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在包头设九原县,秦设九原郡,西汉改称五原郡。包头是沟通北方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之间的交通要冲,沉淀了厚重的草原文明。随着城市发展,草原风情和工业文明交相辉映,展现了草原钢城、休闲之都的独特风采。2005年首批进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
现代工业城市。伴随国家重点项目建设而逐步发展壮大的一座工业城市,拥有内蒙古最大的钢铁、铝业、装备制造和稀土加工企业,是国家和内蒙古重要的能源、原材料、稀土、新型煤化工和装备制造基地。誉称“草原钢城”、“稀土之都”,是全国20个最适宜发展工业的城市和全国投资环境50优城市之一。
科技创新城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8万多人,国家及自治区研发机构64家,国家和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10个。世界最大的3.6万吨垂直挤压机、世界首套甲醇制低碳烯烃装备、360吨电动轮矿用车、百米高速重轨、第四代核能系统高温气冷堆核燃料等一批科技成果具有国际领先水平,是国家首批20个创新型试点城市之一。
生态宜居城市。黄河流经境内220公里,正在建设国家级黄河湿地公园。城市规划疏朗大气,城市功能完善,人居环境优美,城市化率达到80%以上,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形成了“一市两城、三个组团、带状布局”的城市形态,构建了“公园棋布、森林围城、组团隔离、绿网相连”的城市构架,彰显了“依山傍水、生态环保”的特色魅力。
包头先后获得联合国人居奖、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第三届中华环境奖、全国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荣誉,包头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日益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