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在郑州美食背后故事你知道吗?
一碗酒 给大家讲下郑州几种美食的来历和故事!
1 胡辣汤
胡辣汤以精烹细作、味道醇厚、滋补强身而闻名,而口味最正宗的又当属逍遥镇的胡辣汤。据说在明朝嘉靖年间,大阁老严嵩为了讨皇帝欢心,从一个高僧手里求得一副助寿延年的调味药献给皇帝,又辅以许多佐料,烧成一道美味无比的高汤,皇帝喝后龙颜大悦,赐名为“御汤”。明朝亡后,御厨赵纪携带此药逃至逍遥镇,此方才开始流入民间。因为这种汤辣味俱全,后人遂改名为“胡辣汤”。
2烩面
传说李世民登基前,隆冬落难逃亡途中染病,幸得一农家收留。农家淳朴,宰家养麋鹿炖汤,又迫于追兵草草将活好的面拉扯下锅。李世民吃下,寒疾痊愈。即位后,派人寻访,命御厨学艺,唐宫御膳就多了道“麒麟面”。后因麋鹿稀有就用山羊替代,就逐渐成了今天的烩面。走,来碗烩面去。
3粉浆面条
粉浆面条起源于河南省方城县。据传在明朝正德年间,该县一个姓史的人开了个饭店,生意很兴隆。有一年小麦欠收,豌豆丰收,饭店天天卖豌豆面饭,一时生意萧条。一天,京城一位钦差大臣带随从路过此店吃饭,店主因无上等米菜下锅急得团团转。当他看到盆里磨碎的豌豆和桌上的面条时,急中生智,用椒叶、藿香等当作料,用豌豆浆做汤下入面条,做了一锅豌豆浆面条。钦差大臣吃后十分满意。此后店主便新增了粉浆面条这一道菜,小店生意又兴旺起来,从此,这粉浆面条便成了河南的一道名吃。
但经过数百年的改良,现在粉浆面条的制作方法是非常考究的。正宗的粉浆面条多用杂粮面,面条一定要细。最重要的一点是辅料——粉浆,粉浆的好坏直接决定整个面条的味道。做浆时,先把绿豆或豌豆用水浸泡,膨胀后放在石磨上磨成粗浆,用纱布过滤去渣,然后放在盆中或罐里。一两天后,浆水发酵变酸,粉浆就做好了。做时把酸浆倒在锅里煮至80℃的时候,浆水的表层泛起一层白沫。这时,要用勺子轻轻打浆,浆沫消失后,浆体就变得细腻光滑,接着再下面条等其他调料即可。
另外一种辅料是芝麻叶,芝麻叶要选初长成叶的叶心,洗干净之后,用开水焯一下,然后放在阴凉的地方晒干保存起来备用。芝麻叶不太好找,所以很多人都用芹菜叶代替。
如今方城县的粉浆面条已被洛阳粉浆面条所代替。洛阳人的吃法也是非常讲究的,以前面条里的配菜都是黄豆、芹菜、咸菜丝老三样,现在已经增加到十几种,如酸白菜丁、黄瓜丁、萝卜丁、小尖椒、榨菜丝、雪菜丁、黄豆等等,都是事先腌制好的,已经入了味,所以吃起来味道没得说。
4葛记焖饼
葛记焖饼是"京都老号"葛记坛子肉焖饼馆独家经营的一种汉族特色小吃。焖饼用的汤,除猪肉汤外,还用鸡汤、鸭骨汤,因此焖出的饼软香不腻,鲜美爽口。
据《郑州饮食行业志》记载,葛记焖饼馆的创业人葛明惠先生,是清朝满族镶黄旗人,生于1882年,他10岁进北京珂王府做事,曾给王爷赶车,颇得王爷的欣赏,他勤快好学,闲时常到王府膳食房帮厨,熟谙烹调技艺。当时,王府中有一种主食千层饼,还有一种菜肴名称坛子肉。
有一天,王爷回到府中,感到腹中饥饿,葛明惠便越俎代庖,用坛子肉为王爷焖了一盘饼,又用榨菜、芫荽沏了一碗汤,饼软肉香,清汤爽口,王爷大加赞赏。民国初年,战乱纷纷,葛明惠携两子来河南谋生,危难中想起被王爷大加赞赏的坛子肉焖饼,于是,经朋友帮忙在郑州火车站附近开了"坛子肉焖饼馆",葛明惠亲自站灶,两个儿子打下手。
解放后,葛明惠和他的次子先后去世,长子葛去祥继续经营,他继承发扬父亲的烹调技术,使烹制的坛子肉一开坛便香气四溢,经其多年苦心经营,遂使葛记焖饼成为闻名遐迩的风味小吃。
葛记坛子肉焖饼是用饼和特制的坛子肉加青菜焖制而成。其饼是用软面烙成千层饼,放凉后切成帘子棍形备用;坛子肉选用带皮五花猪肉,切成2厘米见方的方块,先放入锅内添水煮开,撇去浮沫杂质,捞出肉快装入坛内,下足八大料,外加香腐乳,倒入肉汤封口,大火烧开后,改用文火慢炖,煨至烂熟。
开坛时浓香四溢,过往行人闻香止步,素有"开坛香"之美溢。焖饼时,锅内用青菜铺底,放上饼条和坛子肉,加高汤稍焖即成。其肉香醇厚,肥而不腻,其饼柔软适口,老少皆宜。焖饼时配菜除用豆芽外,更多是用四季鲜菜,如蒜苔、小白菜、四季梅、茭白等。焖饼用的汤,除猪肉汤外,还用鸡汤、鸭骨汤,因此焖出的饼软香不腻,鲜美爽口。
5蔡记蒸饺
蔡记蒸饺是河南省传统的汉族小吃,属于豫菜。蔡记蒸饺的创始人是河南长垣县蔡士俊先生。蔡老先生早年在北京皇宫里帮厨,辛亥革命之后,蔡士俊携家眷辗转来到郑州。
1919年在西二街开店重操旧业,定名为“京都老蔡记馄饨馆”。蔡士俊去世后,其子蔡永泉继承父业,并于1949年迁德化街继续经营,他不但完全掌握祖传技艺,而且坚持质量第一,薄利多销,因此,蔡记蒸饺、馄饨成为郑州有名的风味品种,近八十年来久卖不衰。6宫保鸡丁
所谓“宫保”,是丁宝桢的荣誉官衔。丁宝桢,原籍贵州,清咸丰年间进士,曾任山东巡抚,后任四川总督。他一向很喜欢吃辣椒与猪肉、鸡肉爆炒的菜肴,据说在山东任职时,他就命家厨制作“酱爆鸡丁”等菜,很合胃口,但那时此菜还未出名。调任四川总督后,每遇宴客,他都让家厨用花生米、干辣椒和嫩鸡肉炒制鸡丁,肉嫩味美,很受客人欢迎。后来他由于戍边御敌有功被朝廷封为“太子少保”,人称“丁宫保”,其家厨烹制的炒鸡丁,也被称为“宫保鸡丁”。
7梅菜扣肉
梅菜扣肉传统的中国菜,属粤菜客家菜,其特点在于颜色酱红油亮,汤汁黏稠鲜美,扣肉滑溜醇香,肥而不腻,食之软烂醇香。梅菜吸油,五花肉又会带着梅菜的清香,松仁的醇香,梅菜、松仁和肥五花肉的搭配真的可以说是恰到好处。很久以前,有一天山洪暴发把桥给冲断了,阿牛打柴回来,见有个姑娘过不了河,于是就牵来水牛送她过了河。后来两人相爱了,但姑娘作为天上仙女总是要被召回的,临走送阿牛一包菜子并授之以做菜干方法。姑娘名叫阿梅,菜干就叫“梅菜”。梅菜扣肉被誉为“天仙配”,扣这个烹饪专业术语也的确很奇妙,它像极了由爱情转型婚姻的一刹那:“两口子”爱情的火候若不够,扣也白扣。
8火锅
火锅是中国的传统饮食方式,起源于民间,历史悠久。 今日火锅的容器、制法和调味等,虽然已经历了上千年的演变,但一个共同点未变,就是用火烧锅,以水(汤)导热,煮(涮)食物。这种烹调方法早在商周时期已经出现,可以说是火锅的雏形。《韩诗外传》中记载,古代祭祀或庆典,要“击钟列鼎”而食,即众人围在鼎的周边,将牛羊肉等食物放入鼎中煮熟分食,这就是火锅的萌芽。历经秦、汉、唐代的演变,直到宋代才真正有了火锅的记载。宋人林洪在其《山家清供》中提到吃火锅之事,即其所称的“拨霞供”。他谈到在游五夷山、访师道时,在雪地里得一兔子,无厨师烹制。“师云,山间只用薄批,酒、酱、椒料沃之。以风炉安桌上,用水半铫,候汤响一杯后,各分以箸,令自夹入汤摆熟,啖之,乃随意各以汁供随意沾食。”从吃法上看,它类似现在的“涮兔肉火锅”。 直到明清,火锅才真正兴盛起来。清乾隆四十八年正月初十,乾隆皇帝办了530桌宫廷火锅,其盛况可谓是当时中国火锅之最。清嘉庆皇帝登基时,曾摆“千叟宴”,所用火锅达到1550个,规模堪称登峰造极,令人惊叹。
9热干面
热干面的问世纯属一个偶然的机会。约在70年前,汉口长堤街关帝庙一带有个姓李的熟食小贩,因脖子上长了一个肉瘤,别人称他“李包”。爱甜品,请关注郑州美食探店:zzcooking他原来卖的是凉粉和汤面。有年夏天,他沿街叫卖一天后回到家中,还剩下不少面条。他怕馊了,便把面条煮了一下,捞起来凉在案板上,谁知不小心碰翻了麻油壶,油全都泼在面上。李包懊丧之余,灵机一动,便索性将面条与麻油拌匀,然后扇凉,第二天一早就拿去上市。他将面在水里烫了几下,捞起来放在碗里加上佐料卖给顾客。有人问:“这是什么面?”李包脱口而出:“热干面”,这一天的面条比哪天都卖得好,一个新的小吃便在偶然的失手中诞生了。
10夫妻肺片
人人皆知的一款风味名菜。相传在30年代,成都少城附近,有一男子名郭朝华,与其妻一道以制售凉拌牛肺片为业,他们夫妻俩亲自操作,走街串巷,提篮叫卖。由于他们经营的凉拌肺片制作精细,风味独特,深受人们喜爱。为区别一般肺片摊店,人们称他们为"夫妻肺片"。设店经营后,在用料上更为讲究,以牛 肉、心、舌、肚、头皮等取代最初单一的肺,质量日益提高。为了保持此菜的原有风味,"夫妻肺片"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11过桥米线
过桥米线汤是用大骨、老母鸡、云南宣威火腿经长时间熬煮而成的。过桥米线由四部分组成:一是汤料覆盖有一层滚油;二是佐料,有油辣子、味精、胡椒、盐;三是主料,有生的猪里脊肉片、鸡脯肉片、乌鱼片,以及用水过五成熟的猪腰片、肚头片、水发鱿鱼片;辅料有来过的豌豆尖、韭菜,以及芫荽、葱丝、草芽丝、姜丝、玉兰片、氽过的豆腐皮;四是主食,即用水略烫过的米线。鹅油封面,汤汁滚烫,但不冒热气。
传说有位秀才,经常去湖心亭内读书,其妻每次送饭菜来时,秀才往往因学而忘食,以至常食冷饭凉菜,身体日渐不支。其妻焦虑心疼,回家后用砂锅加鸡汤煮了米线给秀才送去。谁知,秀才仍如痴如呆在一旁看书忘了吃,当她拿起砂锅时却发现还烫乎乎的,不仅保温而且更加美味。后人就把这种吃法称之"过桥米线"。
今天的话题是,你还知道那些美食故事传说呢?(在底部评论即可)
在哪里可以学到正规的热干面?
谢邀。
作为一个喜欢旅行的自由撰稿人,一个爱吃的人,很愿意回答你的问题。
看你要在哪里做,是不是一定要正宗的,还是根据当地的饮食特色和大众口味而做适当的改良。
前期有没有做过市场调研,包括对消费习惯,市场同类产品的调研。
和没有形成竞争的同行学,这个有难度,看方式方法。
网上也有这方面的视频,如果条件允许,去武汉学是最好的。
带汤热干面的历史?
热干面起源于三十年代初,汉口卖汤面的蔡明伟。他的汤面非常受欢迎,客人每次要排很久的队,等不及就走了,于是蔡明伟为增加出货量,就将面煮至七八成熟,降温后抹上油,后有一天,他闻到麻油作坊的芝麻酱香气扑鼻,就将其加进面里,就诞生了热干面。
热干面的来历
热干面是武汉地区的一种著名特色美食,起源于三十年代初期,汉口一家卖汤面的蔡明伟。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热干面也已成为荆楚民俗和饮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虽说是武汉的特色美食,但是传到了信阳之后,却成了信阳人的最爱。信阳热干面吸收了武汉热干面的精髓,再结合信阳本地人的饮食习惯和特点制作,可以说是为信阳人量身打造的。
信阳热干面选料也非常讲究,它的面粉主要用郑州以北加工的精粉面,这种面轧出的面条结实、有弹性,放在锅里不容易煮烂。且信阳热干面还在其中添加千张豆腐、肉末、或豆芽来增味
潢川的热干面与武汉的热干面有什么不同?
潢川?还热干面?作为一个在武汉市生活了30年的老媒体人,我是没听说还有这么一回事的!热干面从头到尾都是武汉的特色,也是大武汉的特产之一!所有的外地的所谓“热干面”都是“李鬼”!套用一句话叫,淮南的橘子到了淮北就失去了甜味而是苦味!所以,吃热干面还是选择地地道道的正宗的武汉的热干面!
透过现象看本质,我还想看到国家级的管理机构去打击一下这些假冒热干面的小商贩!
热干面的历史?
20世纪30年代初期,汉口长堤街有个名叫李包的食贩,在关帝庙一带靠卖凉粉和汤面为生。有一天,天气异常炎热,不少剩面未卖完,他怕面条发馊变质,便将剩面煮熟沥干,晾在案板上。一不小心,碰倒案上的油壶,麻油泼在面条上。李包见状,无可奈何,只好将面条用油拌匀重新晾放。第二天早上,李包将拌油的熟面条放在沸水里稍烫,捞起沥干入碗,然后加上卖凉粉用的调料,弄得热气腾腾,香气四溢。人们争相购买,吃得津津有味。有人问他卖的是什么面,他脱口而出,说是“热干面”。从此他就专卖这种面,不仅人们竞相品尝,还有不少人向他拜师学艺。
过了几年,有位姓蔡的在中山大道满春路口开设了一家热干面面馆,取财源茂盛之意,叫做“蔡林记”,成为武汉市经营热干面的名店。后迁至汉口水塔对面的中山大道上,改名武汉热干面。
正宗热干面是哪里来的?
正宗的热干面是湖北武汉的特产
武汉热干面是碱水面条吗?怎样制作?
武汉热干面碱水面条吗?怎样制作?
你好,我是爱做饭的丹,很高兴回答您的问。
武汉热干面用的是碱水面,是中国十大面条之一,武汉最著名的小吃,通常以油、盐、芝麻酱、色拉油、香油、葱花、大蒜、萝卜丁,酸豆角,卤水汁、生抽、辣油等材料制作而成。
制作方法:
1、咸萝卜切丁,酸豆角切丁,香葱大蒜切末, 芝麻酱加香油、盐、温水搅拌稀释。
2、碱水面煮熟,捞出,倒入点香油拌匀。
3、把咸萝卜酸豆角香葱大蒜和芝麻酱拌入面中,再倒入点卤水汁拌好就可以吃了。
九头鸟热干面由来?
20世纪30年代初期,汉口长堤街有个名叫李包的食贩,在关帝庙一带靠卖凉粉和汤面为生。有一天,天气异常炎热,不少剩面未卖完,他怕面条发馊变质,便将剩面煮熟沥干,晾在案板上。一不小心,碰倒案上的油壶,麻油泼在面条上。李包见状,无可奈何,只好将面条用油拌匀重新晾放。第二天早上,李包将拌油的熟面条放在沸水里稍烫,捞起沥干入碗,然后加上卖凉粉用的调料,弄得热气腾腾,香气四溢。人们争相购买,吃得津津有味。有人问他卖的是什么面,他脱口而出,说是“热干面”。
因为流传下来的一句话,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而得名,九头鸟热干面已经遍地开了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