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有冰箱,又是如何制冷的呢?
中华民族是一个智慧的民族。在最早《诗经》中就有“夏历十二月凿取冰块”的记载。正月将冰块藏入冰窖。人类用冰为自己服务的历史看来十分久远。《周礼》里还有有关“冰鉴”的记载。据考证,所谓“冰鉴”就是暑天用来盛冰,并置食物于其中的容器。算起来,“冰鉴”该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冰箱”了。《吴越春秋》上也曾记载:“勾践之出游也,休息食宿于冰厨。”这里说的“冰厨”,就是夏季为帝王供备饮食的地方,因此又被称为“冷宫”。“冷宫”兼具现代冰箱、空调的功能。在明朝黄省曾在《鱼经》里写到,当时渔民常将白鳞鱼“以冰养之”,运到远处,谓之“冰鲜”。这样看来,“以冰养之”的储藏方法,我国古人最迟在明代就已经运用得十分普遍了。
这就是古代的富人和贵族,在自己家里挖地窖,地窖壁上砌双层石板或砖,隔绝对外热交换。在冬天放入冰雪。因为热交换比较少,夏天地底温度也只有十多度,这样冰融化较慢,可以保持在零度左右。如果加盐,温度可再降到-2到-4度左右。用这些方法,在夏天,有钱人家有冰库,可以起到一定的冷藏左右。中国古代就有冷饮,就是这样制成的。
而穷人家,只有把食物放在阴凉干燥的地方,起到一定的冷藏作用,但作用不大,一般都是现吃现做。如果是在冬天,就把食物放在外面,把食物冻住,就算是冷藏食物了。有雪的话,就埋在雪里;没有雪的话,还有种办法,就是将水结冰,然后敲碎,将食物扣在冰里,然后用铁盆扣上,现在北方农村仍然有这样的方式方法冷藏食物。
中国人吃到的第一个冰棍是在哪个朝代?
中国是冰棍的故乡。早在3000多年以前,中国就有用冰解暑的记载。在公元前250年前后,我们的祖先便懂得了以冰来冷冻食物,稍后又学会了制造白砂糖。这就使得那些心灵手巧的御厨们能够在酷暑时节调剂出一种“奇特”食品,来丰富皇帝的御膳房了。这种独出心裁的食品,便是世界上最早的冰棍——用沥上香精的大米油加上牛奶、白砂糖冷冻而成的“雪条”。这样,皇宫里就有了用奶和糖制成的冰棍。到了元世祖忽必烈时代(大约700多年前),皇宫里又有了类似现在冰激凌的食品,叫做冰酪。那时,元朝统治者禁止王室以外的人制作冰酪。直到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离华回国前,元世祖才让人把这种珍品的制作方法教给他。马可·波罗回去后,又把这种制作方法传给了意大利王室,意大利王室把这种方法保密了约300年,到1533年,法国国王和意大利人结婚以后,制作冰酪的方法才由意大利传入法国。1777年美国纽约大街上才有了冰激凌广告。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解暑食品是冰核。直到清代,每当盛夏到来之际,北京大街上还有人买冬天入窖保存下来的天然冰快冰核。大约在1935年,北京有人想出了“绝招”:先把天然冰放进一个大木桶里,加入适量的食盐,这样的木桶就成了一个“土冷冻室”。再准备许多圆柱形小铁筒,每个小铁筒里都装满加了香料和糖的水,并插上一根木棍。然后把一个个装满糖水的小铁筒放进“土冷冻室”大木桶里,封闭起来冷冻。经过半小时后,小铁筒里的糖水就冻结成了冰棍。由于这种解暑食品很受顾客的欢迎,所以很快就在前门大街出现了专售冰棍的商店。
有哪些东西我们认为古代没有但其实古代早就有了呢?
不少人觉得,外卖是这两年才兴起的行业,但其实,早在一千多年前,古人玩的,倒真不比咱们低端许多。
咱们向前推十年,那个时候,没有美团、饿了么,大家口头上对于吃饭店里做的饭,还叫“下馆子”,而这个“下”在当时,还真是一个动词,您不去,还真吃不了。
记得当年上学时期,校外倒是有那么一两家打着配送的口号,具体操作就是到饭点了,您打饭店的电话订餐,商家抽空给您送来。
但愿意这么操作的,一般都是新开的饭馆,这些饭馆前期为了招揽顾客,给出这样优惠的噱头,吸引了不少喜欢在上铺葛优躺的同学们。
后期一旦步入正轨,饭馆里营业开始紧张之时,也就没人愿意,再去搭上时间、人力跑腿这么一两单得不偿失的配送了。
随着近些年互联网、移动支付行业逐渐发展起来,随之兴起的外卖配送行业,也让我们很多小伙伴们,能够坐在家中,便可以享受得到餐厅里面的美味小炒。
许多小伙伴们不禁感慨,真是时代在发展呀,昔日必须亲自前往的下馆子,都不用跑腿了。
其实,再往前推一千多年,就在当时的大宋王朝京师汴梁城内,也有不少年轻人,跟咱们如今的小伙伴们一样,喜欢叫外卖。
在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传世名画之中,形形色色的人群里面,就有一位手端两个大海碗的外卖小哥。
当时没有摩托、保温箱的条件下,靠着两条腿在人群之中穿行,送外卖,这趟跑腿确实不容易,估计老板也不会给伙计外加配送费。
而这个现象,在北宋时期,倒真不是一个个例。
北宋时期,统治阶层对于商业的发展,要比先前任何一个王朝都要宽松很多,而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的分工分化,开始细化起来。
根据史书记载,当时京师之中,三教九流,各行各业,五花八门。就连在家中上香礼敬这种事情,都有专门的人可以提供上门服务,真是应了一句现在时髦的话:
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
开放的都市之中,餐饮行业自然火爆,而行业火爆的背后,必然存在着残酷的内卷。
在行业大分工的背景之下,怎么把服务做得更细,更到位,成为了汴梁城内餐饮圈内PK的热点。
精准定位,同时服务到位,便应运而生。
在当时的京师之中,有这么一批平时工作比较忙,手头宽裕、懒得做饭的小年轻们,他们有些人,跟我们现在不少小伙伴们一样,懒得做饭,也懒得去饭馆。
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
当时可没有饿了吗,美团这种APP,想要吃饭馆的饭,要么就是去饭店吃。
要么就叫外卖。
而这种外卖说白了就是一种提前预约,告诉人家,哪天哪天,您给我送什么饭,或者当天上班时路过饭馆:
小二哥,中午来大碗煮饼,给送甜水巷店里。
“逐时施行索唤”,“咄嗟可办”。
在东京汴梁这种模式之所以能运行得下去。
一来订餐的人,大多不会离着饭馆太远,步行几分钟基本也就到了,古代人对于人力成本没有现在这么精打细算。
二来,当时人们的生活节奏也不快,您晚点儿送,早点儿送,也没有太多的麻烦。店家忙活完这一桌,抽空做出来给送过去,消费者们自然也没有什么差评一说。
因此,在我们现在已经适应了的外卖时代,其实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大宋王朝,古人们也早已习以为常了。
咱们觉得很时髦的东西,有时候,往回看,古人们玩得,也不一定比咱们的现代人,低端许多。
冰淇淋起源于那个国家?
冰激凌起源于中国。
冰激凌最早是中国人发明的。相传,数百年前,中国人就知道将冬天结成冰的河水,切割成块,储存于地窖,待夏天取出,同捣碎的水果搅拌后食用。元代开始生产冰激凌,为了保守制作工艺的秘密,元世祖忽必烈颁布了一条除王室外禁止制造冰激凌的敕令。
马可·波罗在《东方见闻》一书中说:“东方的黄金国里,居民们喜欢吃奶冰。”所谓奶冰就是在元朝人冰点的基础上做出来的冰激凌,元人将平常食用的果酱和牛奶混入其中,这样凝成的冰像沙泥一样,比冰块要柔软很多,入口即化。
古代夏天那么热是如何降温的?
第一种方法:冰镇解暑
其实古代也是有冰箱的,在冬季的时候会取河冰,然后储存在冰窖之中;等到夏季之后,会将冰窖之中的冰取出;沿街也会有贩卖冰块的商家,不过平常百姓一般都不会去买冰,因为一块冰最少也要几块铜板,这也是平常百姓不能负担的,而一些富户人家会买来冰镇西瓜,或者化成冰水饮下,清凉解暑!
第二种方法:扇子中国在春秋时期就有了扇子这种工具,在炎热的夏季,用扇子扇风乘凉也是一种非常不错的选择,而且还有发明人力风扇这种工具,有点像现在的电风扇这种工具!
第三种方法:房屋建造的地势降温古代对于房屋的建造很讲究,选择建造房屋的方位,还有走势都有各种各样的讲究,一般选择建造卧室的方位,都是比较凉爽南北通透的位置,所以自然风非常足,这也是为了夏季炎热的时候,屋内可以有一些阴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