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十八谚语?
今日末伏:2022年8月15日,农历七月十八,星期一。
民间谚语有云:“火烧七月半,八月木樨蒸。”
末伏,是三伏天中的最后一伏,俗称:秋老虎。
此时,虽已立秋,但处于由夏入秋,由热渐冷,阴阳交替的转折点。
秋老虎也最为凶猛,如果防不好秋老虎,过不好末伏,非常容易伤身。
所以,我们一定要多注意身体的养生防护,为三伏天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财经#
进入末伏,要调养脾胃,给秋冬进补打基础,具体怎么做?
末伏,由夏入秋,由热渐冷,阴阳变化。
此时,一个养生重点,就是要调养好你的脾胃。
如此一来,在秋冬到来之际,给身体进补,才能事半功倍。
末伏过后,重在调养脾胃
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
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长夏。
末伏,还处于「长夏」,此时,要养护好脾胃,为秋冬健康,打好基础。
一旦此时伤了脾胃,那么,不但会影响秋冬进补,更会诱发疾病,损害健康。
末伏过后,调养脾胃,少碰三物,谨记五句话,为秋冬进补打好基础
养脾胃,少碰三物
一:生冷食物
脾胃,喜欢温热的食物,最怕生冷食物。
未彻底煮熟的虾、蟹等海鲜,凉菜、未洗干净的水果等,都会损害胃肠。
所以,末伏过后,食物最好煮熟了温热着吃,不仅可杀菌,还可软化食物,有助于消化吸收,对养护脾胃,十分有益。
二:凉性瓜果
进入末伏,凉性的瓜果要少吃,这也是“秋瓜坏肚”的原因。
冰镇的西瓜、香瓜等,就要注意尽量少吃,以免加重脾胃负担。
末伏后,吃水果,尽量选择温性水果,或者是将水果蒸煮后再食用,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三:冷饮酒水
末伏时节,虽然白天依然炎热,但是冷饮就要尽量避免了。
冷饮最伤脾胃,不但会加重脾胃负担,甚至会诱发急性胃肠炎等。
末伏饮品,要尽量喝温开水、温热的茶水,减少冷饮的摄入。
此外,酒水也要尽量少碰,酒精入胃,会直接损害胃部健康。
如果是喝冰镇的酒水,对于脾胃损害更大,这一点一定要知晓。
养脾胃,谨记“五句话”
第一句:晨起床,喝温水,吃早餐
调养脾胃,要从清晨开始。
起床后,先喝一杯温热的白开水,35-40摄氏度左右为宜。
如此一来,不但可稀释血液,还可温胃养胃,有助于脾胃健康。
胃在夜间,也与人同眠,除非特别饿,早起一般都有些食欲不振。
喝点温开水,可以把胃唤醒,调整胃部机能,让它做好进食消化的准备。
早餐,对于脾胃来说,尤为重要,不可缺少。
一顿营养的早餐,可以唤醒整个人的精神状态。
已证实,吃均衡早餐的人,更容易保持健康体重。
早餐以牛奶、鸡蛋、面条为佳,不要吃辛辣油腻的食物。
一份营养早餐,应包含谷类、奶类、肉类、豆制品、水果和蔬菜等。
第二句:两餐间,饮茶水,选花草
白天,养护脾胃,在两餐之间,泡点花草茶,是不错的选择。
茶水,在调理脾胃方面,温和持久,有着独特的优势,尤其是花草茶。
刺玫菊茶,泡水代茶饮,暖胃驱寒,缓解胃痛,十分有益。
刺玫菊,是一种野生小玫瑰,性质温和,香气浓郁,对胃部健康有益。
《纲目拾遗》曾记载,将其阴干,冲汤代茶服,可治肝胃气痛。
经常用其泡水,可健脾降火,能治腹中冷痛,胃烷积寒,顺行血气、安神、通便,降火气,可调理血气、促进血液轮回,能活血化瘀,可缓和情绪。
红苏子叶茶,泡水代茶饮,缓解脾胃气滞,促消化,保护肠胃健康。
中医认为,红苏子叶可暖胃,能缓解脾胃气滞,胸闷,腹泻,呕吐之证。
经常泡上一杯,不仅有益胃部健康,还可促进肠壁的蠕动,帮助消化,是养护胃部不错的选择。
第三句:多食粥,健脾胃,促消化
粥与肠胃相得,粥能补益阴液,生发胃津,健脾胃,补虚损。
所以,在末伏时节,多吃点粥,对于调养脾胃,十分有益。
小米南瓜粥,健脾和胃,补中益气、止痛。山药粥,温和滋补,健脾养胃。
山楂粥,消食、健脾、和胃,适当吃点山楂,有助于健脾和胃,帮助秋补打好基础。
第四句:三餐定时,七八分饱
饮食,是调养脾胃很重要的一步。
首先,要三餐定时,切莫饥一顿饱一顿。
规律的饮食,对于脾胃健康来说,十分重要。
慈爱,三餐要定量,早餐不能少,并且,要吃得有营养。
午餐要吃好,约占全天食物量的1/3,尽量每种食物都吃一些,营养均衡。
晚餐要适中,不要吃得过饱,尽量吃清淡、易消化食物,晚上八点前吃完。
此外,少吃尝滋味,多吃伤脾胃,不要贪嘴吃太撑。
吃得过饱,会直接危害胃肠道,增加其负担,导致消化不良。
一旦胃长期处于饱胀状态,会分泌大量胃液,破坏胃黏膜,诱发胃病。
养护脾胃,饭吃七八分饱正相宜,不可吃得过饱,还要细嚼慢咽,小口慢吃。
第五句:好睡眠,早休息,不赖床
睡眠,对于调养脾胃,十分重要。
充足的睡眠,是修复胃的一剂天然的良药。
人在睡眠过程中,生理的功能会慢慢恢复,无论是消化的功能,还是内分泌,都可以从这个过程里面得到休整。
所以,想要调养好脾胃,一定要早点休息,不要熬夜,以免损害胃部。
此外,除了不要熬夜,好不可赖床不起。
如果,经常赖床不起,容易打乱胃部生物钟。
长此以往,胃肠黏膜将遭损害,易诱发胃炎、溃疡及消化不良等疾病。
因此,早上千万不要赖床不起哦。
最后,小动作,也能健脾胃
1、早餐后,揉足三里
早饭后20分钟左右,用手反复摩擦膝关节,可使胃经通畅。
然后,按揉足三里穴,5分钟,可生发胃气、燥化脾湿,有利长寿。
2、晚餐后,拍任脉
晚饭后,半小时左右,可拍拍任脉,也就是小腹以上正中的部位。
这里有很多重要穴位,从上到下,轻轻拍打,可帮助消化、强身健体。
3、闲来无事,常揉腹
闲来无事,揉揉腹,促消化,有益胃部健康。
腹部,是胃所在部位,经常按揉,可增强脾胃功能,达到养胃健体之效。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麻烦联系删除,谢谢!
末伏到,吃“三肉”,饮“三茶”,补好最后7天,秋冬少生病,具体都指什么?
8月11日进入末伏,到8月20日,末伏结束。
末伏,是由夏入秋,由热渐冷,阴阳变化的交替点。
在接下来的一周,是养生关键期,过好末伏,可为秋冬健康打好基础。
末伏已至,食“三肉”,饮“三茶”,补好最后7天,秋冬少生病
末伏已至,食“三肉”1、羊肉
经过一夏,贪吃冷饮,易刺激肠胃,造成消化道功能紊乱,寒气入体。
末伏时节,吃点羊肉,有助于发散滞留在体内的寒气,为秋冬健康打基础。
末伏吃羊肉,是很有讲究的,白切羊肉最合适,不建议红烧。
2、鸡肉
经过一夏天,人的体力消耗大,津液流失多,损失了不少的蛋白质。
末伏之际,适当吃点鸡肉,有助于补充体力,鸡肉是优质蛋白的最佳来源。
优质蛋白,有助于肌肉代谢与增长,不但可温中益气、补精添髓,还可强筋健骨、活血调经。
3、猪蹄
三伏天,出汗多,体内维生素等微量元素损耗多,此时,不妨吃点猪蹄。
猪蹄,含有较多胶原蛋白和淡水化合物,并含有钙、磷、镁、铁等维生素A,维生素D,以及维生素E等,有益成分,可以补充人体流失的维生素,提高免疫力。
末伏已至,饮“三茶”1、白鼓丁桔梗茶,对抗秋燥
末伏时节,天气越发干燥,易出现鼻咽干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等“秋燥”之症。
此时,对付秋燥,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喝茶水,可润燥、促进排毒,对秋冬进补,大有益处。
用白鼓丁、桔梗、菊苣、玉竹,搭配在一起泡水喝,可润燥,还可护肺,减少秋冬肺部疾病。
白鼓丁,具有“天然下火草”之称,可去火消炎,对抗“秋老虎”引起的上火症状,亦可改善咽喉不适,排出身体毒素。
玉竹,具有补益五脏,滋养气血,增强免疫力之效,是养阴润肺、益胃生津之佳品,其含有的维生素A,对改善干裂、粗糙的皮肤状况有不错的作用,可以很好的对抗秋燥不适。
菊苣,可清热解毒,利尿消肿,增强免疫力,改善血液循环。
桔梗具有宣肺、祛痰、利咽、排脓等功能,对于肺部健康,十分有益。
此四者搭配,可润肺利咽、生津止渴,去火消炎,对抗秋燥不适。
2、紫苏陈皮茶,消暑散寒
末伏,早晚温差茶,稍加不注意,会导致寒湿入体,容易留下病根。
此时,泡上一杯芳香茶饮,可以消暑散寒,助力身体健康。
紫苏叶,发汗解表,防暑降温。陈皮,燥湿化痰,利水通便;生姜散寒。
三者搭配在一起,非常适合末伏时节饮用。
3、莲子百合茶,养心安神
末伏时节,秋老虎”颇凶,由于暑热最易伤心,热扰心神,人常表现出心烦不宁,坐卧不安,思绪杂乱。
此时,用莲子、百合,搭配泡水喝,可养心安神,有助于身体健康。
百合,养阴润肺,养心安神,增强抵抗力。莲子,可去心火热毒。搭配在一起,对于养心安神,改善睡眠,保护心脏健康,大有益处。
末伏时节,常揉“三穴”1、揉脾俞穴
脾俞穴,穴位于第十一胸椎棘突旁开约一指。
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是脾脏的精气输注于背部的位置,和脾直接相连,按揉刺激脾俞穴,可以很快恢复脾的功能。
每天晚上8点左右刺激最好,此时,是脾经精气最旺盛的时候。
2、揉迎香穴
迎香穴,位于鼻翼外缘约0.5寸、鼻唇沟中。
点揉迎香穴,有清热散风,去燥润肺,宣通鼻窍的作用。
按摩前全身放松、舌尖抵上腭,将双手中指指尖点于迎香穴,待有酸胀感后,再两手中指,或食指指肚,顺逆各揉搓20-30次,以迎香穴发酸、发胀、发热为度。
3、揉气海穴
气海穴,有培补元气,益肾固精,补益回阳,延年益寿之功。
前部腹部的正中线,肚脐往下1.5寸,即两横指的位置。
按揉气海穴,或用筷子、笔等,按压住穴位,来回旋转刺激穴位,每次3—5分钟,即可。
末伏时节,还要“闯三关”第一关:气温关
末伏时,白天温度高,早晚凉飕飕。此时,昼夜温差大,稍有不慎,便会引发心血管病和中暑。
当气温超过32℃时,心血管负担增加,易诱发心梗、脑血栓等疾病。
在末伏时节,人体能量消耗大,免疫力下降,很容易撑不住,导致中暑。因此,此时,一定要更加注意,在早晚,可适当加衣服,过好温度关。虽然讲究“秋冻”,但并非人人适合,心血管病、呼吸道病、慢性胃病者,尤其要注意,做好保暖工作。
第二关:肺燥关
末伏时,天气干燥,燥邪易伤肺,易出现口鼻干燥、干咳、皮肤干裂等。
此外,末伏后,天气也来越凉爽,寒气也易侵袭肺部,一旦寒气侵肺,则冬季来临时,易出现肺系疾病。
因此,在末伏时节,要养护好肺部,减少秋冬肺病的发生。
第三关:脾胃关
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长夏。
末伏,还处于长夏,此时,一定要注意养好脾胃。
一旦,脾胃受损,不但会造成肠胃疾病,还会为秋冬进补留下隐患。
因此,末伏时节,一定要健脾祛湿,养好脾胃,助力身体健康。
此时,一定要注意,不要贪凉,少吃冷饮,多食粥,有助于健脾和胃。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麻烦联系删除谢谢!“处暑不过午,热到白露后”,今年七月廿六处暑,还能热多久?
“处暑不过午,热到白露后”,这句农事谚语,主要是说明处暑的交接产生时间,对未来气候(冷热程度)走势的判断。
“处暑不过午”,是指处暑交接时的准确时间,是在当天中午12点以前,即为“处暑不过午”。
今年的8月23日(即:后天)中午11时15分59秒,也就是农历的七月廿六(中午),为处暑交接时间,此时,太阳黄经达到150度。真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处暑不过午”。
至此,从处暑到白露,仍然会延续高温酷热的天气,的确是“处暑不过午,热到白露后”。
又因为,今年的8月24日是末伏的最后一天,所以,处暑节气是发生在未伏结束之前,有“处暑在伏前,汗水湿透衫”的说法。说明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仍然是酷热难熬的天气。
根据以往经验得出的结论,接下来的半个月时间内,依然是以高温天气为主。
刚刚,中央气象台,又发出高温红色预警:在未来十天,多地还将出现40℃以上的高温天气。
这也验证了,“处暑不过午”的确可以“热到白露后”。
最近降温了,养生方面要多注意些什么?
立秋后天气逐渐转凉,古人云:“多事之秋”,所以立秋后还需谨防“秋老虎”。立秋后看似天气凉一些,事实上,还处于三伏天的末伏阶段,早晚较凉,中午仍然暑气逼人,这就是“秋老虎”在肆虐。此时,暑邪容易耗气伤津,人们养生注意“五关”,可有效挡住秋老虎。
防暑降温要继续
“秋老虎”发威时,暑气更加逼人,人们防暑降温仍要继续,以防中暑。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尽量避免在烈日下暴晒或在高温环境中久留。
外出应打伞、戴遮阳帽,做好防护措施。要及时补充水分。如果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等中暑先兆,要迅速转移到阴凉通风处,冷敷头部,饮用清凉饮料,服用人丹等缓解症状。
如果是体弱多病、老人儿童,应立即送医院救治。
空调使用要适度
末伏天天气依旧闷热难耐,吹空调降温要适度,以免出现腹痛、吐泻、腰肩疼痛等症状。不可盲目贪凉,切忌直吹,可将温度设定在25℃~26℃。
空调开放时间不易过长,晚上最好不开或只开除湿,既可降温祛暑,又可预防空调病。
长处于空调环境可喝点姜汤,姜汤具有以发汗解表、温胃止呕、解毒三大功效,能有效防治“空调病”。如果有慢性病如哮喘、胃肠功能较弱的人,不易开空调。
末伏饮食有讲究
立秋后,天气仍然较热,绿豆汤、荷叶粥、莲子粥、各种新鲜蔬果等清热解暑类食物依然不可少。
但饮食也不要过于清淡,鸭肉、鱼、猪瘦肉、海产品、泥鳅等肉类既清热又有补益作用,可放心食用。
秋后雨水多,湿热交加易伤脾,容易出现饮食不化、倦怠、恶心等症状,饮食应注意养护脾胃,应适当多吃山药、芡实、小米、赤小豆、豇豆等祛湿热、健脾和胃的食物。
为防止秋燥引起“上火”,可适当添加如银耳、梨、藕、乌鸡、猪肺、豆浆、蜂蜜、核桃等滋阴润肺的食物。
初秋运动宜舒缓
适量的户外运动可以促进脾气运化、改善胃口。进入末伏天后,湿热仍比较重。
因此,户外运动要以出微汗为宜,切忌大汗淋漓,运动健身时要坚持适量原则,不可做剧烈运动,宜选择散步、慢跑、打太极等舒缓的运动,最好选择早晚天气凉爽时进行。
锻炼的同时,应注意补充水分。
穴位按摩好处多
根据中医理论,从立秋到秋分即为长夏,此时余暑未消,有秋老虎发威之说。
暑湿之邪很容易伤脾胃,引发各种疾病。通过穴位按摩疗法,可帮助人们降服秋老虎。
健脾要穴有足三里和阴陵泉;补肺气润肺阴的主要穴位有肺俞、膻中、中脘、气海等穴;可以祛燥润肺的护肺要穴有鱼际、迎香、合谷等穴;具有除燥去火作用的穴位有太冲穴、内庭穴、合谷穴等穴;预防感冒的保健要穴有风池穴、大椎穴、肩井穴、足三里等穴。
以上穴位人们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性的按摩,重要的是每天坚持揉按几分钟,定能起到相应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