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饮食文化 正文

油腻的东西吃多了(比革鲸 | 油多不坏菜)

文丨彭子诚图丨彭子诚总编辑丨姜姜湖讲到传统湘菜的特色,说的是菜品”油多不坏菜”做菜时多放油不会坏事“总比少放油好,至于能不能吃完菜里的油“相应的菜里有2两油,湖南省的脑血管病发病率一直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长沙市出血型中风的发病率在全国几乎可以排到首位,是在患上多年后仍可能没有明显症状,膳食高能量、高脂肪、体力活动少,与超重、肥胖、糖...

文丨彭子诚

图丨彭子诚

总编辑丨姜姜湖

讲到传统湘菜的特色,有几句话流传甚广:一曰“大碗,大勺,长筷”,说的是餐具;一曰“味辣,油重,色浓”,说的是菜品。关于“油重”,还有一句流传更广的话:“油多不坏菜,礼多人不怪。”意思是说,做菜时多放油不会坏事,总比少放油好。

至今,若到湖南各地跑一跑,只要不是高档宴席,一般市肆菜仍然沿袭传统,放油如同放水,绝不节省;一碗菜半碗油,绝不“欺主”。很多人坚持认为,油放得多,菜才好吃,至于能不能吃完菜里的油,谁也不在意。

这样造成的浪费,相当惊人。问过一些烹饪界人士,很多人说,吃进肚里的不足20%,80%以上的油只是个“配像”,最终倒入潲水桶去了。餐饮界人士还说,一般来讲,饭店每天用多少斤米,就要用多少斤油,例如某店1天用100斤米,相应要用100斤油。推算下来,如果每名食客吃2两米,相应的菜里有2两油,大大超过其接受能力;每天的潲水里,至少有80斤油成为“垃圾”,只能作再加工处理。难怪“潲水油”屡禁不止,原来其中有如此丰厚的“油水”!

“油重”不是小事,既涉及到“节约型社会”,也涉及到“食品安全”。其实,更为要紧的是,“油重”还直接涉及到人的健康。

据湖南省统计局公布:2005年湖南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73.6岁,比2000年的72.4岁提高了1.2岁,比世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65.4岁高8.2岁。这是好消息,湖南人越来越长寿了。但与此同时,湖南省疾控中心宣布:湖南省的脑血管病发病率一直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长沙市出血型中风的发病率在全国几乎可以排到首位。

这两方面的信息说明,尽管湖南人的人均寿命在延长,但因为不合理的膳食结构,患心血管病的比例也在扩大。

这种膳食结构失衡,最容易导致高血压。高血压的一大特点,是在患上多年后仍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因而被称作“寂静杀手”。我国高血压患者达1.6亿之多,平均8个人里就有1个,平均每15秒就有1人死于因心脑血管引发的疾病。膳食高能量、高脂肪、体力活动少,与超重、肥胖、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的发生密切相关。特别是,脂肪摄入量多而体力活动少的人,患以上各种慢性病的机会最多。

食油的主要成分是脂肪,这一点谁都明白。长时间吃重油的食物,极易导致心血管疾病,却不是每个人都明白。“油多不坏菜”的观念越是根深蒂固,心血管病的泛滥越难遏制。

心血管病的高发病率,还与湖湘饮食的另一个特点有关,即“高盐、低钙”。“低钙”引起的毛病,难以详述,这里只说“高盐”。按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成年人一天的食盐摄入量应低于6克,而在近30年的调查里,湖南人食盐摄入量都接近14克,远远超过国际标准。很多湘人迷恋“口味重”的菜肴,而所谓“口味菜”,除了“味辣、油重、色浓”,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咸。高盐饮食与高血压的患病风险密切相关,“口味菜”在满足口腹之趣的同时,也可能埋下了高血压的种子。

在生活水平不高的时期,油脂是稀缺物资,人们经常吃“红锅子”菜,偶尔吃宴席,或过年吃年夜饭,才会见到一点油星子。在粮油“统购统销”的时代,一个居民每月只能买5两油,想“油重”都不成,“油多不坏菜”只能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偶尔“油重”一次倒也不会坏事。但现在不同,食用油敞开买,厨师可以不计成本,人们摄入的油脂成分大为增加,而活动量却大为减少,现代富贵病由此蔓延,“油多不坏菜”也就显得不合时宜了。

那么,是不是油放得多,菜才好吃呢?这是个技术问题,不好一概而论。总之,适可而止,勿走极端,总归不错。事实上,日本料理基本不放油,照样走向了全世界; 粤菜、淮扬菜讲求清淡,湘菜中很多菜也很清淡,照样美味。如果说,一位厨师不放辣椒不知道如何做菜,不多放油不知道如何做菜,恐怕也不怎么合格。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