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赵氏孤儿 历史典故是怎样的?
赵氏孤儿”的故事,虽然源于《史记》的记载,其实只不过是一个美丽的道德传说。历史的真实唯有赵氏被灭族,以及旋即的平反,由赵武继任祖职等,整体过程也不到一年;且其起因是赵门的祸起萧墙。因此,所谓“屠岸贾专权”、“搜孤救孤”直至孤儿的长大复仇、程婴怀念公孙杵臼而自尽等等,统统是子虚乌有。司马迁并非不明里就,而是觉得虽属造假,但故事太动人了,真是难于割舍,程婴、公孙杵臼的义薄云天,权作文学史料,让他们名留千古不也很好吗?但写史又不能弃真取假,只好两种情况都予记录在案,又费尽了心机,在书中做足功夫,使明眼人一看便知,以免后世以讹传讹。《左传》则是只录载正史,凡是已被证实的、主要情节失实的传闻,再不忍心也要舍弃。看来,左丘明才是个严肃的史学家,而号称太史公的司马迁,则更像一位大文豪。提起赵氏孤儿,在我国的民间,不说是家喻户晓,那对于稍有史学、文学和戏剧知识的人们,也可算耳熟能详。这一桩发生在春秋时代的事件,两千多年来能盛传不衰,还要记在司马迁的功劳簿上。当然他是整理周秦诸家的记录,最后成文于《史记》,但正是这部巨著的系统性,才使许多历史典故,成为了朝房、私塾、文著直至舞台、田间正统讲学和演唱评说的不朽素材,赵氏孤儿那脍炙人口的故事即为其一。然而,研究了一番古代史后,我却竟然意外地发现,虽然赵氏被晋景公灭族和平反都是事实,但是这两者相隔仅仅一年;那就没有了赵武长大复仇的情节,程婴、公孙杵臼义薄云天的作为,也纯粹属于杜撰!司马迁是一位严肃的史学大家,为什么竟会信录谣传,给后世留此话柄呢?再次认真检索了资料,尤其是《左传》和《史记》的相关文字,才恍然大悟:司马迁确是史学家,但更是一位文学家,太史公之所以“戏说”一回,可能是觉得这一故事虽属造假,但实在太动人了,真是难于割舍,让程婴、公孙杵臼名留千古不也很好吗?但写史又不能弃真取假,只好两种情况都予记录在案,又费尽心机,在书中做足功夫,使明眼人一看便知,哪个是录载的正史,哪个是所不忍弃的传闻,且是已被证实的、主要情节失实的传闻,以免后人以讹传讹。可是再读历代的文字,除了写起赵氏孤儿就津津乐道,倒无人去体察司马迁的苦心,标明自己所言之事,实是一宗不存在的故事,这直至近代的学者们。我想,也许是文学家不忍心明言,而史学家觉得不值一提,于是成就了一种奇异状况:除了那些专门家外,从平民百姓直至达官贵人,统统都信以为真
《赵氏孤儿》真实的历史故事是什么?
历史考辩 《史记》卷四三《赵世家》(以下简称《赵世家》)载,赵氏先祖在晋景公三年(前597年)曾遭族诛之祸,赵朔遗腹子赵武在公孙杵臼和程婴的佑护下侥幸免祸,后赵武长大,依靠韩厥等人的支持恢复了赵氏宗位。这个历史故事在宋元之际被改编成剧本“赵氏孤儿”,从此广为流传,几乎妇孺皆知。但此事具有多少真实成分?学者们的看法并不一致。万斯大《学春秋随笔》认为:《赵世家》所载“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合之《左传》所载,确为可据。盖当时因(庄)姬谮讨同、括,遂并治弑灵一狱,追论赵盾,欲灭其家。武方幼稚,从母匿公宫幸免。”沈钦韩《春秋左氏传补注》依据《左传》宣公二年所记又认为:“赵盾以赵括为公族大夫,为赵氏宗族之主,此时赵括被杀,赵氏宗族祭祀随之废弃,故后文韩厥有‘无后’之语。以前赵武依赵括,括被杀,无所依归,只得随母在舅父家畜养。”杨伯峻不赞成万斯大、沈钦韩的观点,称:“此两说似均难足信”,并进一步说:“《赵世家》记载赵氏被灭与赵武复立,全采战国传说,与《左传》、《国语》不相同,不足为信史”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鲁成公八年(前583)条。又,清梁玉绳《史记志疑》卷二三晋景公三年条亦认为,此事“妄诞不可信,而所谓屠岸贾、程婴、杵臼,恐亦无此人也”云云。)。《山西师大学报》1987年第2期所刊杨秋梅《“赵氏孤儿”本事考》也提出了一些富有启发意义的新看法,但仍有可商榷之处。万斯大、沈钦韩认为赵氏孤儿一事疑信参半,杨伯峻先生认为是全采战国传说。为了弄清其中真相,还其历史本来之面目,有必要对史籍所载赵氏族诛的有关资料进行分析与考订。 第一,关于赵氏族诛与赵武复立的时间 《赵世家》、《史记》卷四四《韩世家》(以下简称《韩世家》)称屠岸贾灭赵氏家族一案,是在晋景公三年(前597),十五年后,亦即晋景公十七年(前583)。又复立赵孤儿赵武。但《春秋》、《左传》、《史记》卷三九《晋世家》(以下简称《晋世家》)等所记不同。《春秋》鲁成公八年载:“晋杀其大夫赵同、赵括。”《左传》同年条记载此事更为具体,其云: 晋赵庄姬为赵婴之亡故,谮之于晋侯,“原、屏将为乱”,栾、郤为征。六月,晋讨赵同、赵括。以其田与祁奚。韩厥言于晋侯,曰:“成季之勋,宣孟之忠,而无后,为善者其惧矣……。”乃立武,而反其田焉。 原、屏即赵同、赵括,武即赵武,成季、宣孟即赵衰、赵盾。《左传》并记赵同、赵括被杀是在鲁成公八年(前583)六月,时间更加具体。《晋世家》景公十七年条称:“诛赵同、赵括,族灭之。韩厥曰:‘赵衰、赵盾之功岂可忘乎?奈何绝祀!’乃复令赵庶子武为赵后,复与之邑。”《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晋景公十七年条亦载:“复赵武田邑。”可见,赵氏族诛的时间,是晋景公十七年(前583),而非三年(前597)。并且,在晋景公四年至六年(前596—前584)之间,赵氏家族成员活动见于史籍的颇多。《左传》宣公十五年(晋景公六年,前594):“晋侯使赵同献狄俘于周。”鲁成公三年(晋景公十二年,前588):“韩厥、赵括、巩朔、韩穿、荀骓、赵旃皆为卿。”鲁成公四年(前587):“晋赵婴通于赵庄姬。”鲁成公五年(前586):“原、屏放诸齐。”“秋八月,郑伯及晋赵同盟于垂棘。”鲁成公六年(前585):“赵同、赵括欲战”。(《春秋左氏传》)赵括、赵旃为卿亦见于《晋世家》景公十二年(前588)条。这些记载均说明,赵氏族诛不在晋景公十七年(前583)之前。 也许有人会对赵氏族诛与赵武复立同在一年之内表示怀疑。的确,赵氏族诛,其田邑转赐祁氏,赵武复立,又恢复原田邑,这期间需要一个过程。赵同、赵括是在鲁成公八年(前583)六月被杀,那么,仅在半年时间内就完成这个循环似嫌太短。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在成公八年条推测:“据《赵世家》,韩厥劝晋景公复立赵武,应在两年后的景公患病时。”杨先生之所以作出如此推断,是因为《赵世家》叙赵氏在晋景公三年(前597年)被杀后,“居十五年(亦即晋景公十七年),晋景公疾,卜之,大业之后不遂者为祟,……于是景公乃与韩厥谋立赵孤儿(即赵武)”。(《史记》卷四五《韩世家》晋景公十七年,病,卜大业之不遂者为祟,韩厥称赵成季之功,今无后祀,以感景公。景公问曰:“‘尚有世乎?’厥于是言赵武,而复与故赵氏田邑,续赵氏祀。”又,梁玉绳《史记志疑》卷二三条亦认为:“景公病祟而卒,在十九年,《晋世家》所记是也。”)而据《左传》鲁成公十年(晋景公十九年,前581年)和《晋世家》所记,(《左传》成公十年称,晋景公“梦大厉,被发及地,搏膺而踊,曰:‘杀余孙,不义,余请于帝矣!壤大门及寝门而入’。公惧入于室。”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于“杀余孙”下注称:“当指八年(鲁成公八年,晋景公十七年)晋侯杀赵同、赵括事。晋景公所梦见之恶鬼,应是赵氏祖先之幻影。此孙为广义后代也。《赵世家》记此事,云‘晋景公疾,卜之,大业之后不遂者为祟’,以梦境为卜兆,与《左传》有所不同。但‘大业之后’亦指赵氏祖先。”景公此梦...
赵氏孤儿 历史典故是怎样的?
赵氏孤儿”的故事,虽然源于《史记》的记载,其实只不过是一个美丽的道德传说。历史的真实唯有赵氏被灭族,以及旋即的平反,由赵武继任祖职等,整体过程也不到一年;且其起因是赵门的祸起萧墙。因此,所谓“屠岸贾专权”、“搜孤救孤”直至孤儿的长大复仇、程婴怀念公孙杵臼而自尽等等,统统是子虚乌有。司马迁并非不明里就,而是觉得虽属造假,但故事太动人了,真是难于割舍,程婴、公孙杵臼的义薄云天,权作文学史料,让他们名留千古不也很好吗?但写史又不能弃真取假,只好两种情况都予记录在案,又费尽了心机,在书中做足功夫,使明眼人一看便知,以免后世以讹传讹。《左传》则是只录载正史,凡是已被证实的、主要情节失实的传闻,再不忍心也要舍弃。看来,左丘明才是个严肃的史学家,而号称太史公的司马迁,则更像一位大文豪。提起赵氏孤儿,在我国的民间,不说是家喻户晓,那对于稍有史学、文学和戏剧知识的人们,也可算耳熟能详。这一桩发生在春秋时代的事件,两千多年来能盛传不衰,还要记在司马迁的功劳簿上。当然他是整理周秦诸家的记录,最后成文于《史记》,但正是这部巨著的系统性,才使许多历史典故,成为了朝房、私塾、文著直至舞台、田间正统讲学和演唱评说的不朽素材,赵氏孤儿那脍炙人口的故事即为其一。 然而,研究了一番古代史后,我却竟然意外地发现,虽然赵氏被晋景公灭族和平反都是事实,但是这两者相隔仅仅一年;那就没有了赵武长大复仇的情节,程婴、公孙杵臼义薄云天的作为,也纯粹属于杜撰!司马迁是一位严肃的史学大家,为什么竟会信录谣传,给后世留此话柄呢?再次认真检索了资料,尤其是《左传》和《史记》的相关文字,才恍然大悟:司马迁确是史学家,但更是一位文学家,太史公之所以“戏说”一回,可能是觉得这一故事虽属造假,但实在太动人了,真是难于割舍,让程婴、公孙杵臼名留千古不也很好吗?但写史又不能弃真取假,只好两种情况都予记录在案,又费尽心机,在书中做足功夫,使明眼人一看便知,哪个是录载的正史,哪个是所不忍弃的传闻,且是已被证实的、主要情节失实的传闻,以免后人以讹传讹。可是再读历代的文字,除了写起赵氏孤儿就津津乐道,倒无人去体察司马迁的苦心,标明自己所言之事,实是一宗不存在的故事,这直至近代的学者们。我想,也许是文学家不忍心明言,而史学家觉得不值一提,于是成就了一种奇异状况:除了那些专门家外,从平民百姓直至达官贵人,统统都信以为真
赵氏孤儿的故事
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纯真和无所顾忌的时代,也是想象力勃发的时代 。以战功起家的晋国贵族赵氏家族,权势和声望不断膨胀,甚至让国王晋灵公都艳羡恐惧不已。 心高气傲的将军屠岸贾,一直遭赵氏的轻视和排挤,在国王的默许下,他诬陷赵氏家族谋反,一日之内诛杀了族长赵盾和其长子赵朔在内的赵氏一门 300多人。能够免死的不过赵朔的妻子,也就是国王晋灵公的姐姐,美艳无双的庄姬一人而已。程婴是个快乐而有点自鸣得意的草泽医生,他医术不凡,妻子贤惠,又中年得子 。然而命运弄人,这个小人物在赵氏灭门事件的后半段中却成为主角,每一刻都不得不面对生死 抉择。当屠岸贾派心腹韩厥冲到庄姬府逮捕有孕在身的庄姬时,程婴正在府里。此 前,庄姬得到变故的消息,已经惊吓过度而早产生下一子,危急关头,她冷静地在韩厥进门前将 婴儿放在了程婴的药箱里,利用韩厥的迟疑,她指挥程婴把婴儿带了出去,为赵氏留下唯一的血 脉。接着赶来的屠岸贾发现婴儿不见,狂怒之下挥剑砍在了韩厥脸上,并下令封锁城门全城搜捕 婴儿--赵氏孤儿赵武。在把赵氏孤儿赵武带回家交给妻子照料后,程婴立即前往赵氏的老友大夫公孙杵 臼家求助,公孙杵臼的计划是利用自己的贵族身份将赵武带出城外。然而当程婴回 到家里,发现屠岸贾的手下已经来过,而妻子在恐怖高压之下,为保住自己的孩子,将赵武交了 出去。可是多疑的屠岸贾根本不相信到手的婴儿就是赵武,正相反,在他眼里,程婴刚出生的孩 子程勃才是正牌赵氏孤儿,反而释放了赵武。屠岸贾搜遍全城,找到100个婴儿,宣称如果天黑之前程婴不交出赵武,他就将在这些婴儿 的父母眼前,将他们全部杀掉。按公孙杵臼的安排,程婴去向屠岸贾"告密",但形势急转直下, 公孙杵臼无法出城,程妻和公孙杵臼为保护赵氏孤儿丧命,程勃被当成赵氏孤儿处死。程婴一天 之内变为孤家寡人,却因为向屠岸贾献出"赵氏孤儿"有功而被他收为门客。相貌俊美的韩厥因被屠岸贾毁容而与程婴结成复仇同盟。程婴在屠岸贾的眼皮底下将赵武带 大,这个孩子聪明过人,而且胆气十足,深得屠岸贾宠爱,甚至被其收为义子,而赵武就在程婴 这个慈父和屠岸贾这个严父的双重父爱下成长。复仇心切的韩厥发现,程婴虽然越来越得屠岸贾 信任,却总是以时机未到为借口而推脱。实际上,程婴自己都没有发觉,相比复仇,他更在乎的 是其实孩子的安危。...
赵氏孤儿的典故
故事来源: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史书《史记》 时间: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地点:晋国(今中国的山西省) 主要人物:程婴(乡间医生)赵武(赵氏孤儿) 屠岸贾(赵国将军) 大将军屠岸贾凶暴残忍,专权误国,陷害忠诚正直的大夫赵盾,在他的怂恿下,晋国国君下令:抄斩赵氏满门。一夜之间,赵盾和她的儿子赵朔、家属、奴婢等共计三百余口,倒在血泊中,做了冤鬼。赵朔的夫人庄姬公主,因是国君的胞妹,幸免于难,被送回内宫居住,此时她已怀有身孕。 几个月以后,庄姬公主生下一个男婴,取名赵武,但这一切都逃不过屠岸贾的眼睛,他早已下令,把内宫封锁起来。庄姬公主以看病为名,把赵家的挚友、乡间医生程婴召进内宫,含泪请求程婴救孩子出宫。程婴把赵武放进药箱准备带出宫门。守将韩厥见程婴一腔正义,十分感佩,放走程婴和赵武,自己拔剑自刎。屠岸贾追查不到赵氏孤儿的下落,气急败坏,宣布要把全国半岁以内的婴儿全部杀光。 为了保全赵氏孤儿和晋国所有无辜的婴儿,程婴与退职年迈的大夫公孙杵臼商议,用假相瞒骗屠岸贾:程婴献出自己亲生儿子代替赵氏孤儿,公孙老人顶替救孤藏孤的罪名,然后由程婴亲自去向屠岸贾告发。屠岸贾听信了程婴的举报,残忍地杀死了公孙老人和“赵氏孤儿”。晋国上下目睹了这场血腥屠杀,敢怒而不敢言,人们在背后无不切齿痛骂程婴的卖友求荣。程婴面对这一切,只有强忍悲愤,默默承受。 十几年来,程婴苦心教育,把赵武培养成一个文武双全的青年。为了接近屠岸贾,他让赵武认屠岸贾为义父。终于有一天,他把真相告诉了赵武。在守边归来的大将军魏绛的鼎力相助下,赵武拔剑刺向仇人,并告之自己便是他斩不尽、杀不绝的赵氏孤儿。元代(公元1206年——公元1368年)杂剧《赵氏孤儿大报仇》曾于1775年被法国著名文学家伏尔泰翻译成《中国孤儿》,在欧洲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赵氏孤儿的历史故事
元杂剧《赵氏孤儿》全名《冤报冤赵氏孤儿》,又名《赵氏孤儿大报仇》。元杂剧《赵氏孤儿》是一部历史剧,相关的历史事件记载最早见于《左传》,情节较略;到司马迁《史记·赵世家》,刘向《新序》、《说苑》才有详细记载。戏剧情节叙春秋时期晋贵族赵氏被奸臣屠岸贾陷害而惨遭灭门,幸存下来的赵氏孤儿赵武长大后为家族复仇的故事。《史记》卷四三《赵世家》(以下简称《赵世家》)载,赵氏先祖在晋景公三年(前597年)曾遭族诛之祸,赵朔遗腹子赵武在公孙杵臼和程婴的佑护下侥幸免祸,后赵武长大,依靠韩厥等人的支持恢复了赵氏宗位。这个历史故事在宋元之际被改编成剧本“赵氏孤儿”,从此广为流传,几乎妇孺皆知。但此事具有多少真实成分?学者们的看法并不一致。万斯大《学春秋随笔》认为:《赵世家》所载“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合之《左传》所载,确为可据。盖当时因(庄)姬谮讨同、括,遂并治弑灵一狱,追论赵盾,欲灭其家。武方幼稚,从母匿公宫幸免。”沈钦韩《春秋左氏传补注》依据《左传》宣公二年所记又认为:“赵盾以赵括为公族大夫,为赵氏宗族之主,此时赵括被杀,赵氏宗族祭祀随之废弃,故后文韩厥有‘无后’之语。以前赵武依赵括,括被杀,无所依归,只得随母在舅父家畜养。”杨伯峻不赞成万斯大、沈钦韩的观点,称:“此两说似均难足信”,并进一步说:“《赵世家》记载赵氏被灭与赵武复立,全采战国传说,与《左传》、《国语》不相同,不足为信史”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鲁成公八年(前583)条。又,清梁玉绳《史记志疑》卷二三晋景公三年条亦认为,此事“妄诞不可信,而所谓屠岸贾、程婴、杵臼,恐亦无此人也”云云。)。《山西师大学报》1987年第2期所刊杨秋梅《“赵氏孤儿”本事考》也提出了一些富有启发意义的新看法,但仍有可商榷之处。万斯大、沈钦韩认为赵氏孤儿一事疑信参半,杨伯峻先生认为是全采战国传说。为了弄清其中真相,还其历史本来之面目,有必要对史籍所载赵氏族诛的有关资料进行分析与考订...
赵氏孤儿的故事是什么?
元杂剧《赵氏孤儿》全名《冤报冤赵氏孤儿》,又名《赵氏孤儿大报仇》。元杂剧《赵氏孤儿》是一部历史剧,相关的历史事件记载最早见于《左传》,情节较略;到司马迁《史记·赵世家》,刘向《新序》、《说苑》才有详细记载。戏剧情节叙春秋时期晋贵族赵氏被奸臣屠岸贾陷害而惨遭灭门,幸存下来的赵氏孤儿赵武长大后为家族复仇的故事。《史记》卷四三《赵世家》(以下简称《赵世家》)载,赵氏先祖在晋景公三年(前597年)曾遭族诛之祸,赵朔遗腹子赵武在公孙杵臼和程婴的佑护下侥幸免祸,后赵武长大,依靠韩厥等人的支持恢复了赵氏宗位。这个历史故事在宋元之际被改编成剧本“赵氏孤儿”,从此广为流传,几乎妇孺皆知。但此事具有多少真实成分?学者们的看法并不一致。万斯大《学春秋随笔》认为:《赵世家》所载“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合之《左传》所载,确为可据。盖当时因(庄)姬谮讨同、括,遂并治弑灵一狱,追论赵盾,欲灭其家。武方幼稚,从母匿公宫幸免。”沈钦韩《春秋左氏传补注》依据《左传》宣公二年所记又认为:“赵盾以赵括为公族大夫,为赵氏宗族之主,此时赵括被杀,赵氏宗族祭祀随之废弃,故后文韩厥有‘无后’之语。以前赵武依赵括,括被杀,无所依归,只得随母在舅父家畜养。”杨伯峻不赞成万斯大、沈钦韩的观点,称:“此两说似均难足信”,并进一步说:“《赵世家》记载赵氏被灭与赵武复立,全采战国传说,与《左传》、《国语》不相同,不足为信史”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鲁成公八年(前583)条。又,清梁玉绳《史记志疑》卷二三晋景公三年条亦认为,此事“妄诞不可信,而所谓屠岸贾、程婴、杵臼,恐亦无此人也”云云。)。《山西师大学报》1987年第2期所刊杨秋梅《“赵氏孤儿”本事考》也提出了一些富有启发意义的新看法,但仍有可商榷之处。万斯大、沈钦韩认为赵氏孤儿一事疑信参半,杨伯峻先生认为是全采战国传说。为了弄清其中真相,还其历史本来之面目,有必要对史籍所载赵氏族诛的有关资料进行分析与考订...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历史名典故赵氏孤儿的故事》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资讯,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