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词天母什么意思,能说说你在农村都帮父母干过哪些农活吗?
谢谢邀答!
我只是从69——74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时,在农村老家生活了五个年头。
虽然说在农村生活时间不长,但,对各种农业活说不上精通,而基本上也都干过!
那时我才十四五岁的年纪,正在市里上着初中,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停了学业就下乡去了。不过不是参加集体下乡,而是独自一人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那时我每天都跟社员们一起下地参加劳动,在农村的日子过得很辛苦。乍一干体力活,一天活干下来,我和都累得腰酸背痛的,大概一个星期才能缓过劲来。往后再干活就好多了,也可能是干农业体力活也有个适应、过渡期吧!熬过来就适应了!
要说帮父母干农业活,在那个年代说不上,因为在那个年代,广大农村还实行”集体化”管理体制,村子以大队为基层管理单位,大队下辖若干个生产小队,那时村民们统称为“农业社社员”。社员们随着队里敲钟集合,领活集体下地参加农业劳动,统一按记“工分”的形式给予劳动赧酬。“工分”,就是生产队分配口粮,及年终队里决算分红的主要依据。多劳多得(按每户挣工分数),少劳少得,不劳不得食。这就是当时农村的实际状况。当时所有村民可以说都是给集体干活,也就是说给国家干活!
我的老家处于河北大平原地区,偏于北部,北临首都北京,西临狼牙山山脉,东临京广铁路,南临保定,隶属保定地区管辖。虽然地处平原,但土地大部分都是沙性土地,比较贫脊,只适合种植红薯、小麦、玉米及少数的杂粮。每年也大都是一季或两季农作物。
刚回乡时我年龄还小,也就十四不到十五岁的年纪,队里因我是回乡知青,出于照顾,第一天下地干活,正赶上小麦春灌,队长便派我村西地里“看水”。下面,就分别叙述一下我的劳动经历吧:
# “看水”
“看水”这种活比其他农活相对来说干着轻松些。就是在地里垄沟边上,用铢锨挖开一个口子,让水流进麦畦里,麦畦里的水灌足后,再开灌下一个畦,这样一直延续下去,至到把整块地浇完,就算是结束了。浇地的进度依水量的大小而定,那时,大部分浇地用的都是机井,用12马力柴油机带动一台离心水泵抽水,效率极低,有时候不是柴油机不转就是水泵出故障,机手们捣鼓半天才上水,遇到这样的情况,浇地的进度就特别的慢了,有时候一块十来亩的地,持续一个星期也浇不完!
那时机器一坏,心眼儿实在的“看水”社员,会上前帮肋机手去鼓捣抽水的机器,而心眼儿活泛的“看水”社员,便一屁股坐在铁锨把上,几个人抽烟打屁聊闲嗑儿,硬等着机器修好。落个消停自在。反正挣得是队里的工分,能“蹭”会儿是会儿!
因为“看水”的活比较轻松,头一天虽然浇地的机器没坏,但干下来也不觉得很累。
# 推独轮车
独轮车图片:(我们那里象这样的车,左右、后都有三块木挡板的,以便装东西用,网上搜不到,就它了,反正是大同小异。不过那时这种小车是胶皮辐条的轮子。)
虽然头天浇地轻松,但第二天就不行了,赶上了往地里运肥的活。在我们那里,运载工具都是一种平板的木制独轮车,运东西都是靠人力来推的。肥是农家“草窖粪”,就是在猪圈里用野草、桔杆儿沤制的那种。
当时,运肥的那块地离村子较远,大约有二三里地的样子。社员们把农家肥装上平板独轮车,便排着整齐的一溜长长的队伍,往那块地推粪。
我当时别说推粪,就是这独轮车,在城里见都没见过!
队长仿佛知道我的情况,叫我先推着空车练习半天,等练习熟悉了再行装载运肥。
结果,练了有两个小时,推着小车走不出十步就翻车,弄得满头大汗的,毫无奈何!后来队长过来了,看到我这狼狈的样子,便笑了笑踉我说,推这东西最忌用蛮力,全是个巧劲儿,胳膊架起车子浑身要协调起来,脚步也要协调起来,随着车子的倾斜,灵活的调整步伐,车子的平衡是用脚步调整出来的,而不是用两条胳膊加蛮力硬“别”过来的!他说完叫我再试试看。
我按他说的要领一试,果然顺溜些了,将调整的重心放在了脚步上,随着车子的倾斜用步伐去调整,围着院子推了三圈都没翻车!后来越练越熟练,于是便可劲儿的练了起来!
下午,便加入了运肥的队伍。队长关心我,告诉我,第一次载重,叫我先少装些,慢慢来,零碎的加载,逐步的适应了就好了。他叫我别跟其他的社员们比,因为他们从小就是吃农村这碗饭的,摔打出来了,人家用小车推个五六百斤都不觉得啥,而你减少一半也不行!刚参加劳动得慢慢适应,一下子赶上他们,你的体力绝对是吃不消的!不信你推这一下午粪,到晚上就知道了!
见队长好心好意的,我就按他说的办了,装粪时只在小车里铺了一层底,大概也就是百十来斤吧。
然而,加载后,尽管份量小,但这也不是闹着玩儿的!一出村口,黄土路面颠簸,车子一歪便翻了车了!把车里的粪洒了一地!我靠!说是练空车练熟了,赶情与加载是两码事儿啊!当时仗着少年气盛,于是跑回村里拿了把铁锨,把洒在地上的粪又装回小车上,继续推起来往前走,但是,走了没十来步就又翻车了!。。。这一下午,我就推着少半车肥,翻了装、装了推,再翻再装,再推。。。再翻!这两个动作一直持续着打循环,整整折腾了一下午,到收工的时候,我不仅满脸满头大汗淋漓,而且浑身的衣服也被汗水湿透了!一下午没运成肥不说,还累得浑身散了架似的,一屁股坐在路边上心里直翻腾,眼泪啪嗒啪嗒的滴落下来!嗐!毕竟那时候还不到十五岁呀!最后收工后,队长回村路过看见我沮丧伤心的样子,上前对我好一通安慰,说干农活凭的就是一身力气,这身力气也不是一天两天、半年一年练出来的,叫我慢慢来,等长大到了成年人就行了等等,我当时累得腰疼腿软的,只顾坐地上呲牙咧嘴了,也没有说话,但反正是心里热乎乎的,挺感动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独轮车载重推运的农活越来越多,我终于征服了这个操蛋的破玩意儿,后来,用小车推东西,也把车厢装得满满的,不亚于队里的壮劳力,也能跟他们摽着干了!。。。这就是推独轮车的整个过程。
# 锄地
凡干过农活的人都知道,锄地,是干农业活一个不可缺少的项目。锄地的目的就是给庄稼锄草或松土,从而使地里的庄稼长得更加茁壮和茂盛。
锄地的农活分春季和夏季,春季主要是锄麦田,夏季锄玉米地。
我们老家的锄头是那种宽板弯头的大锄头,锄头把有三米来长,锄地时,顺着庄稼垄下锄,把锄板下到地皮以下三四公分深度。锄地的人,双手握着锄把,轻轻往前抛锄头,锄板入地后,使劲往后拉,一锄的距离大概五十公分左右。大家可能有人看过电影《朝阳沟》中拴保教银环锄地吧,基本上就是那个“前腿绷,后腿蹬”的姿势。一锄头下去,扎入地皮使劲往后一拉,垄里的土就疏松了,并且庄稼垄里的杂草也就被锄下来了。
农民锄地的活,讲究稳、准、狠。首先必须要把锄头掌握好,一锄头落下去,必须要落在垄心里,往回拉锄时,要四平八稳,把锄拉直,否则锄板一偏,立马就把庄稼苗给切了!
那时候因刚开始锄地不熟练,我没少给队里毁庄稼苗,弄得社员们直嚷嚷,那个队长虽然对我还不错,但众怒难犯不是,最后便假装黑着脸,训斥我一顿并且扣了我的工分。以堵大伙儿的嘴!
相比之下,锄地的活春天最好干了,麦苗才半尺来高,杂草也少,天气不冷不热的,即便是有太阳照着,阳光也是温和的,不象夏天的骄阳死晒着让人难以忍受。所以说春天干庄稼活,是社员们最惬意的季节了!
最难熬的季节是,夏天锄玉米地,那时玉米已经一人多高了,刚吐穗的时候,人扎在田垄里,上边毒日头晒着,玉米地里象蒸笼似的蒸着,最令人难受的是,玉米叶子上的蚜虫(俗称腻虫)爬得满手满脸都是,特痒!痒得钻心,还有玉米叶子边缘上锋利的细齿,拉在手脸上就是血道子,这又痒又疼的滋味真的不是人受的!而更加难受的是玉米地里面的热气蒸腾,大夏天的,别说人钻在里边干活,即便是空手在里边走上一趟,也得热晕乎了!
因为太热,男劳力们一扎进玉米地,在没有女人干活的时候,便把全身衣服脱光了,只将上衣勒在腰部遮住裆,赤果果的挥汗如雨的锄地!
如果是在一起干活的掺杂着女人,他们便不敢大脱了,但至少得光着膀子干活。一旦热得受不了了,便在玉米地里扯开五音不全的喉咙大吼着唱《小寡妇上坟》、《王二姐思夫》和《十八摸》等民间小调。一开始,我听着这跑腔咧调的吼出来民间小调,还挺新奇的,但听着听着就不对味儿了,小曲儿里边充满了杂七杂八的污秽歌词,令人羞臊的不湛堪入耳!。。。当时的农村文化生活太枯燥了,除了大喇叭上放现代样板戏,就是革命歌曲什么的,要不就是大队长连骂带吼的训话。社员们唱这黄色小调,唯一的地方就是庄稼地里,万万不敢公开唱的,唱不好叫民兵抓起来,非到大队部办几天“学习班”不可,还有可被扣上个“坏分子”的大帽子,弄得半辈子抬不起头来!
熟能生巧,农村锄地的活我也能够干利落了。最后,我出一番道理,就是:农业活,啥特么会不会的、学不学的。你即便是一窍不通,只要是天天干,把该受的罪都受够了,自然而然的就会干了!会不会全在这受罪俩字上!
# 交公粮
那个时代农村的口号是:“农业学大寨”、“深挖洞,广积粮,备战备荒为人民”、“珍惜粮食,棵粒归仓,地净三光”、“艰苦奋斗加油干,多打粮食做贡献”!
那时候的农民苦啊,一年四季,辛辛苦苦打的粮食,各生产队,除了给社员们每人分配给全年三四百斤的基本口粮,和预留的种籽外,所收获的粮食,几乎一粒不剩的全部上交给了国家!于是便有了“交公粮”这个话题。
“交公粮”又叫“交征购”、“交大粮”,就是每年按定额上缴给国家的粮食。农村每个生产队年年负担的一项刚性任务,一年中得交两次,一次是麦收后,一次是秋后。麦收后当然上缴的都是小麦了,而秋后上缴的粮食品种就杂了。主要的粮食有玉米、高粱、红薯干、豆类杂粮等。
每到交公粮的日子,社员们便把晒干、筛净的粮食装入麻袋,然后再把一袋袋的粮食装上大车,套上牲口,上去几个押运的社员,车把式扬鞭赶起牲口就朝公社驶去。也有人力推着独轮车去交公粮的。公社里有个国营粮站,各村子的公粮全部都要往这个粮站里缴。
我曾经作为押车的跟着去交过公粮。
每当缴公凇的时候,公社粮站大门口外就排起了长长的马车、小推车队伍,有时去晚了得等上一天才能轮到号。中午饭一般都是自带干粮就地吃的,渴了跑粮站里灌肚子凉水。
在粮站里边,一拉溜排着几张长条桌子,桌后坐着四五名管登记的工作人员,离桌子不远的后方,一拉溜放着五六台地磅,交公粮的小队进前后,检验人员先拿个长长的铁氽子插入麻袋里,然后把铁氽子氽出来的粮食倒在桌子上,检验水分含量,合格的便登记后过地磅,过完磅后,交公粮的人员还要负把麻袋通过高高的跳板,扛上去倒入粮仓里,然后再由工作人员开个票据就完事了。整个过程挺简单的,就是把大部分时间都耗在排队上了!还有就是通过检验水份含量超标的公粮,就被“打”回去重新晾晒。等完全干透了再来交。粮站收公粮对水份含量要求是非常严格的,超标一点也不行!所以每次都有好几个生产队的公粮,被“打”回去重新晾晒!
那时候上缴公粮的数量,每年公社是要排名次的,并且交公粮数量多少与化肥、农药的分配数量直接挂钩,多交多分,少交少分。所以,各村的大队也对粮食的产量非常的重视,为了争取靠前名次,常常给各生产小队下达硬性产量指标,并且强调必须要完成!因此,各生产小队把农活砸巴的也特别紧凑。有的生产队每年过年只让社员歇三天,腊月二十九休工,正月初二就下地了!大冬天的下地干啥?砸土坷垃、平整土地!那时有句口号是:“春节不过年,地闲人不闲,大干一冬天,庄稼夺高产!”。所以农民们那时是很辛苦的!
那时为了多打粮食“争上游”,公社疯了、大队疯了、各小队、社员们也疯了!刚一开春,就大闹开了春耕!各村的田野上人欢马叫,到处是下地劳动的社员们,他们顶着料峭的寒风,挖沟开渠,平地修畦,有的深翻土地,有的给冬小麦施肥春灌,还有的往闲地块推运农家肥。。。一派繁忙热闹景象!
那时候农村还远没有实现机械化生产,所有农活重体力劳动,全部靠人拉肩扛,有时候把人真的当牲口使唤!
记得那时我们队里一共有四匹马,两头骡子,三头牛,两头驴,在秋天种小麦时,为了赶农时,队里牲口不够用,便用人拉耧种地,拉耧的社员肩头都戴着“垫肩”,那垫肩的样子,说句难听的话,就跟现在的马桶垫差不多,中间有个大孔,从头上套下去,撘在肩膀上,为的是减少绳套对肩头的勒磨,就这,拉耧的人,半天活干下来,肩头上被绳子勒的都是血印子!有的还磨掉了一层皮,露着血红的肉!你就知道疼不疼了!当时我也干过这个活,不过因为年纪小照顾我,常叫我拉“偏套”,相对还省力些。
那时用的耧分三种,一种是“独脚耧”、一种是“双脚耧”、一种是“三脚耧”,单脚的使用时,两个人,一人在前面拉,一人在后面“摇”,而两脚、三脚的,则就得“三人拉一人摇”了。
这东西现在的年轻人绝对没有见过!
全身木制,只有耧脚是铁制的。上面中间靠后的地方有个方型的、上大下小的木斗子,斗底部有通往下面耧脚的通道,斗子里面放的是种籽,种地时,铁耧脚插入土地,一边随着拉动,后面扶耧的人一边摇动,将种子晃动的漏到下面的通道里,再从耧脚下的孔洞里漏出来落入地里,后面再用石滾子压实就完成了耕种了。总之,方法特笨特费力气!
而最苦累最艰辛的就属麦收了。我们那里大部分都是沙性土地,收麦大部分都是用手拔,很少用镰刀割的,因为土壤松散,镰刀纯了割不断,很容易带根,所以干脆就用手直接的拔了,反正是那个年代的小麦长势也不强,亩产打个四几百斤就算高产了。这这一块地收下来,社员们两只手掌上都是大血泡,疼的拿不住东西!
农谚云:“麦熟一晌”,在我们那里又有“芒种三天见麦碴”一说。因而每到芒种节令,几乎是全村男女老少倾巢而出,每天四更天就出村了,全部去地里抢收麦子,干的热火朝天的。收下的麦子,全部绑成“麦个子”,在把麦个子装上大车,拉到打麦场上去打压。
那时打麦场全是用牲口拉着石头碌碡碾压,边翻边压,压完了就归堆开始“扬场”,扬场就是用木锨将麦子使劲向空中扬起,借助风力使麦糠和麦粒分离。也是个笨的不能再笨的办法了。但那时没办法,也是比较实用的了。
我没有干过过种活,因为干不了。这是个技术活,扬场的人得顺着风势,用木锨把麦子扬在空中,全部象天女散花一样散开,糠、麦落下来才分离的干净,如果是扬上去一溜线,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了,白费劲!
麦子扬完场,就开始晾晒了,晒干后,便开始给社员们分口粮,分完口粮,将籽种入库,剩下的就装麻袋开始准备交公粮了!
结语:
我虽然在农村下乡只有五年的时间,但所有的农业活基本上是都接触到了。那个时代因为生产方式相当落后,一切农活全部都是靠人力来完成的,所以那时候的农民犹为苦累!我想,但凡六十年代以前出生、并且在农村生活过的人,都知道那时在农业社当社员的滋味!真要是细述的话,真的能够写一篇中篇小说了!在这里,我只是用简练的笔触,简单扼要的叙述了一些当时的情景。但从这些情景中不难看出,当时的农民是多么的不容易!他们春种秋収,迎酷暑战严寒,一年四季辛苦的劳作,打下的粮食除自己留下一些微薄的口粮外,全部无偿的贡献给了国家!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农民这个群体,不管哪朝哪代,都是一个最下层的群体,他们享受着最差的待遇、付出着最大的辛劳和汗水,却担负着全国人民的穿衣吃饭的任务,所以我说,要论贡献值的话,在那个时代,农民这个群体对国家的贡献值最大!但享受的国家福利待遇最低!即便是目前到了现代化社会、即便是农村只剩下老弱病残的留守老人们,农民这个群体仍还在以付出小于回报的方式,生产着供给全国人民吃饭的粮食!这该是个多么伟大的群体啊!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伟大的群体,至今还有人对他们存在着固有的偏见与轻视!
记得前些日子我发布了一篇请求国家,落实年老农民退休待遇的文章,就有人在评论中提出反对意见,并质问:农民交过养老保险金吗?并说,没交过养老保险凭啥给他们办退休发养老金?。。。在此,我也回问这些人一句:农民们辈辈一年四季辛辛苦苦的种地打粮,并无私将粮食上缴给国家,供全国人民吃饭,国家按月给农民发过工资吗?农民没有工资,拿啥去缴纳养老保险金?同样的,农民这个群体年轻时同样都为国家做了贡献,到老了干不动了,国家不管他们,叫这些人咋办?去挨饿等死吗?
这是我国当前存在着的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总回避是不行的!所以,我认为,凡是对农民存有偏见的人,绝对是没有在农村生活过的人!这些人如果赶上我们那个年代,让他们上山下乡,去与农村的农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个四五年,让他们切切实实的,体验一番农民的劳动和生活,他们绝对就不会再去说那样的话了!
五年的下乡生活,虽然苦了累了受了罪了,但也磨炼出了我吃苦耐劳的坚强意志,和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这些若在城市里,是一辈子也收获不到的,这些获得的东西,让我一辈子获益匪浅!
但是,后来虽然回城市参加了工作,现在的生活条件比那个年代好的不能再好了,但是,却再也找不到了原来下乡时,那种痛苦并快乐着的感觉,以及那种不为金钱、名利、地位拼命竞争、坦而然、恬淡的心境了!我坚信,这绝对不是忘本和遗忘过去,这只是现代社会城市生活的现实使然!
谨以此篇文章,纪念我在那个特殊年代,下乡五年的历史岁月吧!
本文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侵权立删!
欢迎大家转发与评论!
有没有什么一眼惊艳的文案?
生活在帝都,每天上下班的地铁经常看到各种各样的文案,出于工作类似的原因,总会忍不住读一读。
至于最称赞的文案,简直太多了,以前的经典可以说都牢记心头。
麦氏咖啡,滴滴香浓。
不是所有牛奶都叫特仑苏。
怕上火,就喝王老吉。
……
对比经典和前几年,这几年文案更加接地气和贴近用户,也更乐意倾听用户的心声,让用户发声,杭州「网易云音乐」地铁的走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对于今天题主问到了最称赞的文案,一时难以做出选择,不过最近几个月里,某款手机在北京地铁投放的文案令我印象深刻。
对于这组文案,其成功主要抓住了两点∶
1、洞察用户,情感营销
如今是情感消费的时代,消费者购买商品更多是为了一种情感上的满足和心理上的认同感。这组广告文案从用户那里征集的照片和故事布满了地铁站,赚足了眼球,狠狠煽情了一把。
这次营销极具创新,用照片和故事与用户进行情感交流,使商品有了温度。同时,UGC 内容极易拉近彼此距离,引发共鸣,匆忙的赶车过程中停下几秒驻足观看,为故事所打动。
2、切入刚需,内容精准
除去与用户“共鸣”外,这次出街的照片和故事的刷屏,他们很好的抓住了年轻人的喜好,爱自拍,爱拍他物与风景,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微情感,很能引起用户自发性分享,为品牌带来二次传播。
你怎么知道诗人写诗的意象?
谢邀。
你又不是诗人,你怎么知道诗人写诗的意象?
题主应该问的是:怎么知道诗人写诗的意境?毕竟意象这个东西是人主观感情投射到客观事物上的反映,而诗词意象一般都已经固化,不存在过多的探究。
这是个有意思的提问,其有意思的程度直追陈景润证明的“1+1=2”,因为他就是在我们都习以为常的答案中寻求内部因果。我们都知道结果是一加一等于二,可要说为什么,只有数学家才能严谨致密地讲出来,可我们还不见得听得懂。
所以,要回答这个问题其实是个工程,涉及到生活阅历、文本知识、诗词特征、语法结构、诗家语、逻辑思维、跳跃思维,如果讨论古诗的话,还牵涉到大量的文言文、历史、典故,甚至包括古人思维、儒释道思潮,百家争鸣的思想流派,我们笼而统之地的话,这是一个“国学”问题。
虽然我们看到一首诗,稍加思索就会知道诗人作品的意境,答案略简单到等于二,但是这其中的反应过程除了上面的国学知识,可能还牵涉到生物知识,毕竟这是一个人脑读取、反应、输入的结果。
那么我们要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呢?
用打比方来回答是最简单的。
咱们出去喝奶茶,有各种口味,比如抹茶味、绿茶味、卡布奇洛味,各种味道应有尽有,每一个同学喜欢的口味都不一样。奶茶的口味是制作者精心勾兑的结果,这其中的操作就类似于诗人创作诗歌的过程。我们经常听到广告:“我们的每一杯奶茶都是艺术品”,正好,诗歌也是艺术品。那我们将把一首诗当做一杯奶茶,而奶茶的味道就是诗歌的意境,有些店的奶茶味道好,那就是意境高,有些很垃圾,那就是烂诗。
我们如何判断那个店的奶茶好喝?也就是我们如何判断出那首诗的意境高低的过程。
两者之间其实没有区别。
奶茶是经过我们的口腔、舌头,激活我们的味蕾,变成生物电信号,刺激我们的大脑,做出相对的反应——好喝或者垃圾。每个人的生物结构是一样的,那么决定性在哪?一是奶茶包含的配料,也就是刺激味蕾的物质,比如牛奶,多少糖分,珍珠果,其他水果,咖啡因,各种配料,这些东西搭配在一起,如果搭配得合适,就会刺激大脑神经反应区,给出一个“好喝”或者“难喝”的感受。
二就是这个“好喝”的定义从何而来,这就是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经历所决定的,有些人觉得奶的味道好,有些人觉得太甜,这是有个人喜好的。当奶茶的味道契合了我们脑海中关于“好喝”的记忆,就会得到一个反馈,再传达到人体各个器官、肌肉,在我们的脸上笑出来,并说出“好喝”这两个字来。
够详细吧?
诗歌也是一样,不过是诗词文字通过眼睛(默读)、耳朵(朗诵)进入我们的大脑,刺激神经元,在反应区自动形成一个刺激反射。和奶茶的味道与个人感觉契合一样,对诗歌的反应强度更加依靠知识积累、阅历通感,也就是这些文字组合出来的意象要能够在我的头脑中引起和创作者差不多的大脑反应,这就是所谓“通感”的形成。
诗人是把自己大脑中受到生活灵感刺激的反应通过文字组合排列输出,而读者则是反向的,通过输入这些文字,在头脑中架构出相同的意境,再结合自身感受,传达到人体各个器官,或者长叹一声,或者涕泗横流,或者开心愉悦。
诗人水平高,从脑海情绪到文字感情的还原就越高,而读者自身水平达到了这个层次,知识积累足够理解诗人文字情感,转而刺激大脑,构建出诗人相同的情境,这叫做感同身受,这么一个过程,就是文学作品的出生和成熟的过程。
这其中的关键既在于诗人,也在于读者。
为什么白居易的“香山体”拥趸众多,而李商隐衍生出来“西昆体”最终被文人抛弃?因为西昆体过于用典,诗人的文字还原度高,但是大部分读者无法理解,曲高和寡,最终失去了流行的基础。而香山体正好相反,白居易晚期的作品要求就是读给老妪听了能懂,才发表留存。也就是诗人本身降低文字难度,让读者更加容易读懂、了解他要传达的情感,用大家都能读懂的文字句式来构建自己作品的意境。正因为如此,香山体在诗词史上影响巨大,特别是对汉字水平当时还比较差的日本,白居易在他们哪里宛如诗神的存在。
白居易就是认识到了意境的传达,是需要作者和读者共同努力。
作为一个写诗的人,除了特殊文体的需要,要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写得清晰、明白。这在其他文体更是如此,我们写东西,最终的目的是让人明白,虽然艺术表达手法可以千回百转,但是切忌沉迷于形式,而忘了自己要说什么。
作为一个读诗的人,我们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文言文水平,现代文字水平,尽可能跟上作者的输出水平,这样才不会出现读不懂的状况。
归根结底,我们是如何知道诗人的意境的呢?是依靠过往的文字教育和生活经验积累。有了生活逻辑、生活常识和足够的文字水平,就能理解相当水平的诗人作品。
就好像我们渐渐习惯了一个味道的奶茶。那也是因为里面添加了独特的配料,通过味蕾打动了我们大脑中的某一根神经。
这个时候,你就懂了这杯奶茶,了解了这首诗的意境。
有些唐诗中的名句脍炙人口?
很多呢,我把名句先抛出来,全文在文后,太长的只发题目。
1.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2.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4.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5.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6.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7.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8.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9.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0.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11.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1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13.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14.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15.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16.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17.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8.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19.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2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1.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22.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23.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24.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25.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26.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27.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8.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29.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30.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嗯嗯嗯,不打了,累死了。。。先30条,怎么样,背出来全诗的多少首?
看
1.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元稹《离思》
2.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崔郊《赠婢诗》
3.后半首: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4.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
5.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杜甫《前出塞》
6.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美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王维《终南别业》
7.王睿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沈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8.《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9.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10.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蜂》
11.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李白《子夜吴歌》
1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张九龄《望月怀古》
13.《花间独酌》李白。
14.《长干行》李白。
15.《佳人》杜甫
16.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许浑《咸阳城东楼》
17.《行路难》李白
18.《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19.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杜甫《赠花卿》
20.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1.《偶作寄朗之》白居易
22.一曲深红胜曲尘,天生旧物不如新。合欢桃核终堪恨,里许元来别有人。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温庭筠《南歌子》
23.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刘方平《春怨》
24.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黄檗禅师《上堂开示颂》
25.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李贺《南园》
26.《琵琶行》白居易
27.《梦留天母吟留别》李白
28.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29.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李商隐《无题》
30.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杜牧《遣怀》
累死我了,纯手打。。。。。。手机码字真的非常不方便。。。乃们背出来多少首呢???
——————丸——————
整理:祁门小谢
坐火车去拉萨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2018年,从拉萨回来广州,原本55小时的火车,遇上塌方,滞留至延误至61小时。以下是我一个人,在火车上的经历。
2014年,我是第一次坐拉萨到广州的火车。2018年是第二次。
4年前几乎没有旅客,如今是满载的。可见 西藏 旅游的热度一年比一年高。
中午登车。高山大河,黄水汤汤。昨天在 纳木错 旁看唐古拉,今日在另一侧的火车上再赏唐古拉。在青藏铁路上看风景,除了成群的牦牛和羊,流动的湖水和公路,成片的草甸,更有趣味的是云。压顶的乌云、调皮的小云朵、像泄气的云丝......而且随着时间与太阳方位的变化,光线、蓝天、白云都在各种色调中不断转化。一直欣赏着,都百看不厌。我一路在用手机玩着延时摄影。不忍错过这回去内地再也难看到的蓝天白云。风光自天成,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焉。晚上8:30左右,列车进入 青海 。晚上9:30,列车准时熄灯。晚安第二天,阴天。列车途经: 西宁 兰州 西安昨晚心心念要看 青海湖 ,四年前是有看到的。预估在7点看到,持续时间挺长。调了6:30闹钟。但早上居然太困,没有团体坐车的压力,根本起不来。拖到7:30,起来,灰蒙蒙的天,粉灰土地、黄草皮,不见湖的踪影。问了乘务员,她说“经过 青海湖 时天还没亮”。8:30,经过一大片湖泊,近处水草丰美,牦牛成群,问了另外一个乘务员,回答“这就是 青海湖 ”。天气不好,景色也大打折扣。西宁 换车。 拉萨 至 西宁 段为有氧列车,到 西宁 便换成普通列车。西宁 。兰州 。昨晚司机睡觉,还挺舒服,除了中途站有旅客上车,被吵醒了。耳朵里有点声音,应该是高海拔反应,不像4年前是很痛的。说实话,车上的床褥相比于我们住过的部分旅舍要干净无味了,但同格的四个年轻 香港 女孩子还是不敢睡枕头、盖被子的。我迷糊中,脑袋里闪过很多这十多天来旅行的画面。古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书读了不少,多走走不仅了解各地风土人情,打破狭隘的思维方式,在大自然中感觉人类的渺小,就不会自大。旅游不仅在于行万里路,更考验人的相处能力。与不同的人交往,三人行必有我师,以人察己,更能知道自己不足,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当然,旅途的乐趣更在于人,人与人的连接主动迸发的乐趣打破自然风光的重复或沉闷,因为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赶往风景的路上。一离开 西藏 就是迷蒙蒙的阴天,难道我们内地终日生活在雾霾中?在在藏民心里是不可想象的。刚经过 甘肃 的铁轨边上的一个村庄,有老爸用摩托载着儿子,有四个妇女在打牌,有一个青年在院子的菜地里,有个父母背着小孩走路。经过小片油菜花,有集体耕作的农民。屋舍门口上贴着瓷砖印好的“和为贵”、“勤和兴旺”。每到正餐时刻,提着用毛巾包裹的饭盒的乘务员来回穿梭,吆喝着,就像西游记里白骨精变化的农妇一样好玩。一直在软卧的过道里,跟随着列车的摇晃,安静地看完陈坤的《突然就走到了 西藏 》“爬山是跟自己的较量。你的对手不是别人,只是你自己。同时,在这个世界上,你所能依靠的人,也只有你自己。没有人能替你承受,也没有人拿得走你的坚强。每个人都是一个孤独的行者,在行走的过程中慢慢变得坚强。 ”爬山的经历感同身受。陈坤对高原的观察更细微,他具有极强的反思能力,很值得我们学习。“年轻时特别在意别人的眼光,只要别人眼光里稍微带有一点质疑或冷淡,就会特别受伤害。换成现在我根本看不见”我还处在这个“年轻时”,要尽早历练到“现在”。经历过高反后,本来对高反已经排斥。在旅行路上听老皮说他的年底 尼泊尔 EBC徒步,或者听浅草说甘仁波齐转山,我心里都默默说“我绝不会参加的”。但看完陈坤的书,有股想再去高原徒步登山好几天的冲动。平原爬山确实没劲!第三天,火车经过: 郑州 -武昌长沙 郴州 广州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绿油油。我们驶进了 湖北 。和昨天一样,依然喝着茉莉毛尖茶,随着火车南下,天气越来越热,需要减少衣物。真是考验。在火车上带着报纸垫在地板上方便在洗手间里换衣服。从家里带出来的面霜、护手霜、防晒等刚好用完今天就可以扔了,颇具成就感和快感。隔壁旅客在打牌,不亦乐乎。其他有看电影的、聊天的、抽烟的、看纸质书的、看视频的......每个人都为这漫漫长途找到了自己舒适的姿势。今天看季羡林的《一生的远行》。知道塌方滞留后,喧闹的火车车厢容不下一个安静的心细细品读季羡林。因前方塌方,在临近武昌路段,晚点3小时,火车上气氛越来越紧张,吸烟不断,烟雾迷漫,不断有人加开水,散播水也没了的谣言。很多人打电话在向朋友或亲人抱怨。每节车厢都里弥漫着,不断有人抱着几个泡面回来,说着“几号车厢已经卖完了”、“餐车食物已没了”“开水都烧不开”,还有一些拿着充电线到处找插座的人......堵在路上适合看林清玄《如意菩提》。“ 菩萨 畏因不畏果,凡夫畏果不畏因”。“生命不能没有风雨,风雨来时又如何?不要阻止风,应将此身化为风;不要制止雨,应将此身化为雨。“心逐物为邪,物从心为正。”武昌站,已晚点6小时“水银与玻璃的关系真是奇妙,有了它,我们看到自己,没有它,我们看见世界,如何在用不用水银时善于选择,就可以让我们和世界维持和谐圆满,又不失去自在自我。所以善用我们心的水银吧!让它应该流动时流动,宜于静止时静止。 ”这趟旅程,我本来目的是带着镜子来旅拍,在旅途中,慢慢放下镜子,欣赏风景看世界。长沙 ,晚点6个半钟“离开了真实的生活,世间一切的美都会显得虚幻不实。假若知道有阳光或者没有阳光,人都能有观照的角度,就知道了舍与不舍,都是在一念之间。 ”“花的盛放是那么美丽,但凋落时也有一种难言之美,在清冷的寒夜,我坐在案前,看到花瓣纷纷落下,无声的辞枝,以一种优雅的姿势飘散,安静地俯在桌边,那颤抖离枝的花瓣时而给我是一瓣耳朵的错觉,仿佛在倾听着远处土地的呼唤,闻着它熟悉的田园声息。那还留在枝上的花则是眼睛一样,努力张开,深情地看着人间,那深情的最后一瞥真是令人惆怅。 ”“卖花既是因缘,爱花也是因缘,我常觉得爱花者不是后天的培养,而是天生的直觉。这种直觉来自善良的品格与温柔的性情,也来自对物质生活的淡泊,一个把物质追求看得很重的人,肯定是与花无缘的。 ”大家都放弃对时间的执着了。一个又一个站,下了一些旅客,没有旅客再上车。预计凌晨到 广州 ,本来计划换乘的 香港 女孩、 河北 女孩都得在 广州 找住的宾馆。懒懒散散,猜拳玩游戏。电话断断续续,打着打着就听不到了......“一个人所行的一切,包括慈悲、智慧、修行、愿力并不是做完就没有了,而会留下来,带到来生的下一个时空,生命就是这样连结起来,无数善行与慈悲的连结,都是在通向佛的道路,这是为什么悉达多指着大地的原因,大地正是他成佛的证据。 ”据说半夜3点到。睡去吧。却不困, 看完林清玄。再看《白先勇细说红楼梦》。关灯了也继续看,停不下来。境由心转、乐子自己找。12点关灯,躺在床上都能感觉司机在飙火车。乘务员也没得闲,来回推车。1点开灯,换车票。全程都没睡。2点多,到站。与火车上共度61小时的伙伴惜别。旅途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