伞下铭歌词什么意思,这些字里有多少多音字?
汉字是中国古老的文字,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一路由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走来,直到我们今天所使用的简化字。汉字除了本身的符号性以外,还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性在其背后,是数千年来中国古人劳动的结晶,智慧的体现,是中国文化灵魂的载体
汉字有多少个呢?
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最早的字典,它记录了早期汉字9353个。在我国古代有专门的“小学”,就是以学习汉字为主的学问。根据统计,各种汉字累计起来有七八万字。
常用字约3500个,这个有常用汉字列表,按照笔画顺序排列的。其中多音字有250多个,例如:重、长、强、参、伯、佛、茄、奇、辟、泊、卜、会、朝、藏等多音字。这些字都将在小学里学完。常用汉字列表也有加拼音的,都可以百度并打印出来,很方便。
如果想提前教孩子识字,最好到书店里购买识字挂图,文图并茂,对认识字的音形意都有帮助。
古人的枕头为何是瓷器做的?
瓷枕很有可能是原因隋唐,但是可以通过各种证据发现,至少在宋代,瓷枕的使用已经非常流行了。
今天如果我们去博物馆参观,会看到大量的瓷枕,不仅种类众多,像其中最为著名的孩儿枕,而且无论南方北方各大瓷器窑口都有生产,尤其是北方最为著名的窑系磁州窑和定州窑,生产的瓷枕广泛留存到了今天。
河南安阳隋开皇十五年(595年)张盛夫妇合葬墓中出土的瓷枕,是目前年代最早的瓷枕实物,所以用陶瓷做枕头还真是一件有年头的事情。
瓷枕这么硬,枕着真舒服吗?确实对于今天习惯了柔软的枕头的现代人来说,瓷枕可能真的非常难以接受。
古代中国人早已经开始了在躺下时在头下面垫上东西。现在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山东江苏一带的大汶口文化中,很多人头骨都有近似于"变形"的情况,有人就推测,可能是因为长期枕着硬物造成的。可见当时的人类已经开始使用材质坚硬的东西做枕头。
到了宋代,如此大范围的瓷枕出现,其实也就说明了,瓷枕确实有着广泛的实用性。可以从诗词中证明。
“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风。”
“久夏天难暮,纱厨正午时。忘机堪昼寝,一枕最幽宜。”
“巩人作枕坚且青,故人赠我消炎蒸。持之入室凉风生,脑寒发冷泥丸惊。”
还有李清照的名句:“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中的“玉枕”一般也被解释为瓷枕。
这些都足以说明,瓷枕在宋代时还是十分的受欢迎的,文人士大夫阶层如此,百姓也是如此,大量民窑瓷枕的发现就是很好的证明。
但是,毕竟陶瓷的东西确实有点凉。通过以上的诗词其实也可以发现,瓷枕更多的是应用在夏天,至少更多的描写是在夏天,被当作去暑神器,确实,冰冰凉凉,一枕透心凉,心飞扬,好不愉快。甚至被形容为有“明目益睛,至老可读细书”的神奇功效。
相传乾隆皇帝他老人家偶然的机会得到了一只宋代的瓷枕,把玩之后不胜欢喜,当即写了一首诗表达小心情:“瓷枕通灵气, 全胜玳与珊。眠云浑不觉,梦蝶更应安。”有了瓷枕,吸收天地之灵气,睡得更香!
所以从实用性来说,瓷枕确实是有实用功能的。当然除了实用枕着休息之外,还有其他作用:
驱邪:唐代有本《朝野佥载》,里面有记载:“逆韦之妹冯太和之妻号七姨,信邪。见豹头枕以避邪,白泽枕以去魅……”可见把枕头作成特定的样子是具有祛邪作用的。
教育:有的瓷枕上的装饰图案选择演绎故事,或花草纹样,反映了市井趣味,不过还有一些瓷枕的装饰纹样选择了像《二十四孝图》之类的说教气息更浓厚的内容。瓷枕在传播文化和道德规范上也起着重要作用。瓷枕是家庭中必备的生活用具,所以在瓷枕上绘制《二十四孝图》可以起到耳濡目染的作用。
3.求子吉祥:仔细观察瓷枕中的婴戏纹,会发现婴戏图中的儿童,大多都是男童形象,画工和使用者的心底所想似乎是不言而寓了。
4.等……欢迎关注啊!
如果武松不吃两只烧鹅?
《武松押送生辰纲,是输是赢?》-(虚构,娱乐版)
★提纲
(主要描写武松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状况…)
1.清河县寺庙方丈写推荐书
2.去少林旅途中
3.少年僧兵的挑选
4.在少林寺学艺
5.学艺归来偶遇周侗师傅传授武艺
6.景阳冈武松打虎
7.押送生辰纲
8.逼上梁山(大结局)
本小小说采用倒叙的方式,先由"武松血溅飞云浦"前吃不吃烧鹅能不能全身而退作为引子,引出下面的少年武松去少林寺学艺,学成归来时路遇老虎,打死老虎而出名,从而引起梁中书的赏识后被推荐去押送生辰纲的故事……
第一章 "血溅飞云浦" 两只烧鹅的作用?
武松如果不吃两只烧鹅还是可以全身而退的。
硬汉二郎武都头,小人诬陷没须有。
恩公打点众监守,大杯小杯吃酒酬。
贪财知府为偕油,草菅案情发江州。
颈枷脚镣铐双手,肥鹅助威杀贼寇。
一,我们来看原文:
"那知府是个赃官,接受了贿赂,便差人常常下牢里来闸看,但见闲人,便要拿问。施恩得知了,那里敢再去看觑?武松却自得康节级和众牢子自照管他。施恩自此早晚只去得康节级家里讨信,得知长短,都不在话下。"
1.从原文中可以看出,武松在牢里一直有施恩在打点照顾,所以身体已经恢复到常态,也就是说,身体状况良好。武松被发配上路前在牢里也是用过餐的,有人照顾的。所以,从监狱离开上路时间也不长,即使不吃两只鹅,那么顶多饿一顿饭,一顿饭的话对他的战斗力影响不是很大,为什么?
(1)当时是在搏命,身体处于全面爆发的状态,怒发冲冠,这种情况下,即使没有吃饭,身体里肌肉中储藏的能量会释放出来,以此补充没有吃饭的饥饿状态,这是假设一顿没有吃饭(也假设没有吃鹅)。
(2)去杀武松的几个杀手和他不是一个级别的。
所以,就是没有吃鹅也能够全身而退的。
2.(1)假如武松没有施恩等的照顾,饿了好几顿,或者一直不能吃饱,身体没有恢复到常态
(2)如果武松是和他一个级别的杀手对搏,还戴的有手铐脚链,一顿饭不吃,也会影响战斗力的,鹿死谁手就难说了!
一个运动员在赛场上要去的好成绩,提前会调整到最好状态才行,才能够超常发挥的。
综上,按照小说中写的情节,武松即使不吃两只鹅还是能够全身而退的,但是对战斗力是会有些影响的。
附小说原文选段:
1.……"施恩于次日安排了许多酒馔,甚是齐备,来央康节级引领,直进大牢里看
视武松,见面送饭。此时武松已自得康节级看觑,将这刑禁都放宽了。施恩又取三
二十两银子,分与众小牢子。取酒食叫武松吃了,施恩附耳低言道:“这场官司,
明明是都监替蒋门神报仇,陷害哥哥。你且宽心,不要忧念。我已央人和叶孔目说
通了,甚有周全你的好意。且待限满断决你出去,却再理会。”此时武松得松宽了,
已有越狱之心;听得施恩说罢,却放了那片心。""
2.……"施恩便邀两个公人,请他入酒肆,那两个公人那里肯进酒店里去?便发言发语
道:“武松这厮,他是个贼汉,不争我们吃你的酒食,明日官府上须惹口舌。你若
怕打,快走开去!”施恩见不是话头,便取十来两银子,送与他两个公人。那厮两
个,那里肯接?恼忿忿地,只要催促武松上路。施恩讨两碗酒,叫武松吃了,把一
个包裹拴在武松腰里,把这两只熟鹅挂在武松行枷上。施恩附耳低言道:“包裹里
有两件绵衣,一帕子散碎银子,路上好做盘缠。也有两只八搭麻鞋在里面。只是要
路上仔细提防,这两个贼男女,不怀好意。”武松点头道:“不须分付,我已省得
了。再着两个来,也不惧他。你自回去将息。且请放心,我自有措置。”施恩拜辞
了武松,哭着去了,不在话下。
武松和两个公人上路,行不到数里之上,两个公人悄悄地商议道:“不见那两
个来。”武松听了,自暗暗地寻思,冷笑道:“没你娘鸟兴,那厮倒来扑复老爷!”
武松右手却吃钉住在行枷上,左手却散着。武松就枷上取下那熟鹅来,只顾自吃,
也不睬那两个公人。又行了四五里路,再把这只熟鹅除来,右手扯着,把左手撕来,
只顾自吃。行不过五里路,把这两只熟鹅都吃尽了。约莫离城也有八九里多路,只
见前面路边,先有两个人,提着朴刀,各跨口腰刀,先在那里等候。见了公人监押
武松到来,便帮着一路走。武松又见这两个公人,与那两个提朴刀的挤眉弄眼,打
些暗号。武松早睃见,自瞧了八分尴尬,只安在肚里,却且只做不见。
又走不数里多路,只见前面来到一处济济荡荡鱼浦,四面都是野港阔河。五个
人行至浦边一条阔板桥,一座牌楼上有牌额写着道“飞云浦”三字。武松见了,假
意问道:“这里地名,唤做甚么去处?”两个公人应道:“你又不眼瞎,须见桥边
牌额上写道‘飞云浦 ’。”武松站住道:“我要净手则个。”那两个提朴刀的走近
一步,却被武松叫声:“下去!”一飞脚早踢中,翻筋斗踢下水去了。这一个急待
转身,武松右脚早起,扑通地也踢下水里去。那两个公人慌了,望桥下便走。武松
喝一声:“那里去!”把枷只一扭,折做两半个,赶将下桥来。那两个先自惊倒了
一个。武松奔上前去,望那一个走的后心上,只一拳打翻,就水边拿起朴刀来,赶
上去,搠上几朴刀,死在地下,却转身回来,把那个惊倒的,也搠几刀。
这两个踢下水去的,才挣得起,正待要走,武松追着,又砍倒一个,赶入一步,
劈头揪住一个喝道:“你这厮实说,我便饶你性命!”那人道:“小人两个是蒋门神徒弟。今被师父和张团练定计,使小人两个来相帮防送公人,一处来害好汉。”
武松道:“你师父蒋门神今在何处?”那人道:“小人临来时,和张团练都在张都
监家里后堂鸳鸯楼上吃酒,专等小人回报。”武松道:“原来恁地,却饶你不得。”
手起刀落,也把这人杀了。解下他腰刀来,拣好的带了一把,将两个尸首,都撺在
浦里。又怕那两个不死,提起朴刀,每人身上又搠了几刀。立在桥上看了一会,思
量道:“虽然杀了四个贼男女,不杀得张都监、张团练、蒋门神,如何出得这口恨
气!”提着朴刀,踌躇了半晌,一个念头,竟奔回孟州城里来。"
第二章 方仗引见去少林
武二少年不畏强,勇斗恶徒大街上。
大郎暂别众街坊,送弟学艺去远方。
武松出生地是山东东平府清河县(今河北省清河县) 武松,绰号“行者”,因为排行第二,又名武二、武二郎。武松生活的年代正是北宋末年,皇帝是宋徽宗。
宋徽宗赵佶(1082年5月5日-1135年6月5日),号宣和主人,宋朝第八位皇帝,书画家。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哲宗于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病逝时无子,太后向氏于同月立赵佶为帝,次年改年号“建中靖国”。北宋的首都在河南开封,当时称作"东京"。这里介绍一下宋徽宗在中国历史上的一些成就。
宋徽宗对绘画的爱好十分真挚,他利用皇权推动绘画,使宋代的绘画艺术有了空前发展。他还自创一种书法字体被后人称之为“瘦金体”,他热爱画花鸟画自成“院体”。是古代少有的颇有成就的艺术型皇帝。除了书画造艺很深外,宋徽宗还写过不少诗词,下面我们看宋徽宗的一首词"临江仙"
临江仙
过水穿山前去也,吟诗约句千余。
淮波寒重雨疏疏。烟笼滩上鹭,人买就船鱼。
古寺幽房权且住,夜深宿在僧居。
梦魂惊起转嗟吁。愁牵心上虑,和泪写回书。
宋徽宗在位时间是1100-1125年。
宋徽宗在任时任用蔡京、童贯等人主持国政,穷奢极欲,兴建苑囿宫观,滥增捐税,以致国政日堕,河北、两浙等地都爆发了农民起义。宣和七年(1125)金兵南下。宋徽宗时代当时的国家的环境形式就是如此,这点后面再说。
话说武松从小就父母双亡,由他的大哥武大郎每日起早贪黑买烧饼来维持着他们的生活,武松小时候就很调皮,而且还很顽劣,有一种不服输不畏强暴的精神,常常和他们家周围的小孩子们打架斗殴,经常让武大郎去给人家赔礼道歉,武大郎平日里买烧饼也没有少受气,有时候有街上的地痞无赖拿了烧饼不付钱,武大郎常常忍气吞声,武松经常就和这些无赖打起来,常常被打的头破血流,渐渐到了12岁时。武大郎看这些不是办法,武松的性格太过爆裂,他想了好多天,也向其他熟悉的人打听过,他们建议最好把武松送去庙宇里去学武,这样一来他以后可以防身,也不会被人欺负,二来有个地方也好由他们帮助教育,于是他就跑去附近的一个庙宇里向师傅说明了情况,刚好这个寺庙里的师傅原来是从少林寺出来的,在这里开了一个小的分部,这个师傅就给少林寺的方丈写了一份信,推荐武松去少林寺学艺。武大郎接过推荐信急忙感谢师傅的帮助,然后就带着信回去,准备拿着推荐信亲自送武松去少林寺拜师学艺。
这时正是北宋末年,近年各地都不时传出出现了灾荒的情况,特别是旱灾和蝗灾最为严重,尤其是河南山东的一些地方。虽然各地都不时发生了不同的灾情,但是由于北宋从建国开始后都注重农桑,所以整个社会经济还是比较繁荣的,经济情况在当时代的世界上还是位于前列的。最典型的例证就是清明上河图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繁荣的街市生活。
以下介绍一下清明上河图的情况!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数量庞大的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车、轿、大小船只,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清明上河图》虽然场面热闹,但表现的并非繁荣市景,而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官兵懒散税务重。(本小节引自网络)
当时武家弟兄住在山东东平清河县,也就是现在的河北省清河县。
时间已经到了秋天,正是9月份初,武大郎(真名叫做武植)早上4点多就起床烙了一锅烧饼然后用布口袋装好,这时准备路上吃的,自己带些干粮可以节省一些费用,他收拾好武松平日里穿的衣物,带了一些银两准备路上用,同时也给庙宇里捐一些钱作为武松的学费。从河北清河县到河南登封少林寺,我们大约要走半个月,走官道,在古代也叫做"驿道"。
武大郎烧饼,鲁西名吃。始源于北宋景佑年间。始称“炊饼”,后改称“武大郎烧饼”。因在《水浒传》两部古典名著中均有描述而名扬四海。武大郎烧饼金黄酥香,造型美观,诱人食欲。多年来,经过历代厨师们的不断创新与改进,使之成为做工精细,香脆可口,便于携带,馈赠亲友之佳品。
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的一种风味小吃,其味道香脆可口,外焦内柔,韧性十足,咀嚼时有芝麻的破碎声响与芳香,进入深度咀嚼,韧面饱含着麦子、水气、盐的咸味和胡椒粉味,交揉一体,至嚼成饼团吞咽,成功地给食者以大力吞咽的快感,饥腹时吃炊饼,这种吞咽的快感尤甚,颇受欢迎。
武大郎带了十多个烧饼和武二的换洗衣物,又带了一些银两,还带了一把雨伞,一切准备妥当,天已经亮了,武大郎叫醒武松,两人吃了一些头天晚上做的黍米饭后就匆匆忙忙的上路了。
从河北到河南在当时只有官府的驿道,其它的一些小道少有人走,只有一些镖局押镖的有时为了赶时间才走小道,小道也不安全,一是有各种猛兽,像虎豹狼等等,还会不时的遇到劫匪,但是镖局押镖一般都会请的有武师,武师一般都是武功比较高的人,再带数十个镖局的手下也是专门练过武术的人,身手都比较利索,一般的劫匪是不会去劫镖局的人的。无论是读史书或者是看一些影视剧都可以了解到古代的武功普遍要比现代人要强,那时科技没有现代发达,所以人们的防身武器除了十八班兵器外,就是比拳脚功夫了,虽然说从北宋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他为了防止有一天也有其他人再次来个黄袍加身,所以通过杯酒释兵权先后解除了手下大将的兵权,让他们告老还乡,解除了威胁,然后开始重用文官,由文官来治国,文官领导武将,就是由于此政策的实施直接导致后面的朝中无大将的局面而被金人长驱直入。一说到宋朝,我们就会听说过"北宋无大将,南宋无文官",就是因为北宋的武将都解甲归田了,南宋偏安一隅,皇帝的无能和昏庸导致一些文人不愿意为官,也由于金兵的侵犯,有些朝中文人被抓或者被杀死了,皇帝都在逃难,也就暂时停止科举考试了。
从清河县沿着官道左手方向急赶慢赶向着河南边界赶去,一路上不时的看见传送官文的衙役骑着快马飞驰而去,官道上扬起长长的一道道灰尘。我记起来这句诗"一妓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那美人杨贵妃为了吃到新鲜的荔枝,要由快马每天快速的从南粤送到长安来,要美人不要江山,为了吃到新鲜的荔枝不知道累死了多少匹马,累坏了多少名官差?美人扭扭腰,邹眉笑一笑,兵士累弯腰。唐玄宗时宫廷奢侈的生活也给后来贵妃之死埋下了伏笔。
为了安全起见,武大郎他们和一对镖局的一起行路,这队镖局的也是从清河县到河南境内去,接了别人的镖。
从小惹事爱贪玩,奔赴松山行路难。
为求学成少年志,清河大饼携河南。
一路上跟随者镖局师傅们走走停停,累了就在驿站附近找家旅馆住下。沿途每隔三五十里都会有朝廷设立的驿站,驿站是专门供官府的人来往歇脚用的,普通百姓不能够住的,必须有官府的文叠才行。当然,凡事都会有例外,如果你认识驿站的工作人员,那当然可以住的,另外你认识官府的官差也没有问题的。
武松他们和十多个走镖的一起继续向着少林寺方向走着,大约走了三天多时间,在第四天的上午,到了一个叫做草树岭的地方。
上午快12:00时武大郎和其他的人一块儿到了草树岭,这个地方距离前后的村镇都有二三十里地远,为什么叫草树岭呢?驿道从两座小山包的中间通过,两侧小山上树木丛生,是一个打仗的好地方,也就是所说的兵家必争之地。
两座小山之间的驿道大约有一里路程,当他们刚刚走到路的中间时,突然一侧山顶上飞起了一支响箭直冲天空,"叭"的一声巨响,随后又响起"当当当的急促的敲锣声",随着锣声响,突然从两侧山头冲下来两对人马,总共有三十多人,有的拿着剑,有的手里拿着大刀,有的端着弓箭对着他们,把他们前后包围起来,并且一齐大声喊着"要想活命,留下买路钱"。突如其来的暴突劫道,把他们都吓了一跳,武松毕竟年龄小,还没有见过如此阵式,他一下子吓呆了,马上躲在武大郎的身后,押镖的武师们经过短暂的慌乱后马上走恢复了镇定,他们把手推的几辆车围城一圈,人站在车的周围,手里都拿着武器,有的镖师拿着宝剑,有的拿着宝刀。
王镖头的话音刚落,就见对方队伍中出来一个矮胖的大汉,虽然矮小但是却很壮实,这个大汉脸色稍微有点黑色,满脸横肉,眼珠圆争,对着王镖头大喊,要想活命,留下买路财赶快走人,否则连命一块儿要,大汉手中挥舞着一口寒光闪闪的大刀,边喊话边对着王教头做了一个向下刷的一下砍的动作。
王教头看他没有商量的意思,一场厮杀避免不了了。说时迟,那时快,王镖头催马突然向着那个土匪头子冲过去,同时右手一挥,三支独门飞镖已经飞出去了,王镖头以前在县衙做过都头,后来由于看不惯县太爷的做法,就离开了县衙开了这家镖局。王教头早年在福建少林寺学过几年的武功,所以也算是一个少林的俗家弟子,功夫自然不差,虽然比不上林冲,武松他们,但是也差不到哪里去。
突然间只听得一声啊的大叫,那个身材矮壮的土匪右腿上被一支飞镖射中了,霎时腿上就鲜血淋漓,这个矮胖的匪徒头子还是有一些功夫的,接连化解了两只飞镖,一支是射向他的面门的,他头一偏躲了过去,还有一支飞镖是射向他的胸口的,他上半身身体一侧然后用手中的大刀背一磕,只听见铛的一声,第二支飞镖也化解了,可是直奔他腿部的第三支飞镖却没有躲过,被射中了。这时土匪头子边疼痛的大喊边大骂,赶快一起上结果了他们,于是围住镖队的土匪们纷纷向前准备厮杀,这时王镖头立即冲向一个最近的匪徒,一枪扎向了这个匪徒的胸部,这个匪徒急忙后退同时举起大刀来挡,可是王镖师的功夫对付他们真是小菜一碟,结果力大无穷的银钢枪连刀带人刺翻了这个匪徒,立时毙命。
其他的匪徒看到他们的同伴顷刻之间就倒下了,于是纷纷吓的后退,但是土匪头子还在大喊,给我杀杀杀,此时他已经被其它几个土匪抬着已经离开现场六七十米了,正在向着山上逃去。见此情景,别的土匪也就一哄而散了,都怕死。
如鸟兽散了,真是一群乌合之众。
这时武家弟兄正躲在镖车下面看着他们的打斗,这也激起了武松后来努力练功的欲望。土匪们跑了后,他们又开始上路了。在外面走镖,常常会遇到劫道的,特别是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土匪劫道也会看是什么人,如果是大的镖局的,他们一般不会动的,因为大的镖局都会有功夫高的镖师押镖的,劫道的也不太好劫,弄不好还会丢掉性命的。如果是一般商旅,那么劫道的就会动手的,不过有时也会碰上硬茬而倒霉的。
押镖草树岭,半道响马声。
镖师武艺高,劫匪踪无影。
清河县在少林寺的东北方向,所以武植他们向着西南方向一直的前行着,也就是左手方向沿着驿道继续赶着路。没有交代为什么土匪不劫道官差呢?原来他们很少劫道官差是因为,平日里驿道上飞马而去的都是送书信和公文的差人,劫道的也没有必要去劫道他们,说不定也会给他们及其他们的家人送过信呢?送信的差人分几种,听说过八百里加急快信吗?这主要是重要的军情要件,普通的信件由专门的差人押送,所以劫道的一般不会惹送信的人,即使有时会送一些钱粮,那也有一对军士来送的,劫道也不容易的。所以,劫道的土匪也是会分情况的,不会盲目去劫道的。
他们一路上除了在草树岭遇险外,其他的路段一直都比较安全,到了河南境内后,押镖的他们和武家弟兄就分开了,武松、武植弟兄向前登封县方向走去,他们已经走了十多天了。这天他们来到一个靠近一处河边的一个村子,说是村子其实只有三四户人家,已经是黄昏时分了,刚好有一家开的有旅社,这里距离驿道有一里地,武植他们只好住下。他们让店家给作两碗面条,还好他们带的大饼还没有吃完,这样两碗面条再一人吃一个大饼就可以了。他们还是想节省一些银子。
这个店家家中只有三个人,店家和他的老婆以及一个雇佣的厨师,其实这也是一个黑点,过往行人,如果人数少还带着盘缠,那么就会危险了。它们会用蒙汗药麻翻住店的客人,然后再夺取他们的银子和财物~谋财害命。
店主人长的像猴子一样,瘦高个子,大约有1.8米高,左眼皮处有一颗黑豆大小的黑痣,很是明显。
当武大拿出两块大饼给武二让他去到店家厨房去烤一下,烤热后好吃,武二拿着大饼就从外边的屋子里进入侧面屋子去烤,当他刚走到厨房门口时只听见店小二对厨师吩咐到"把蒙汗药"多下一点,看他们包袱里鼓鼓的,一定会有不少银子的,实际上武植他们的包袱里除了武松的换洗衣物外,还有几个十个大饼,所以看起来包袱鼓起来了。武松突然听见店家如此说,而且这时除了他们外没有其它客人,可见武二从小就是一个比较谨慎的人,他立即退了出去,然后急忙把听到的情况告诉了武大郎,接着他们偷偷就出去了,离开了这家店家,他们快速离开了这个村子,说不定这几家都是黑店。
这时天也渐渐的黑下来了,他们出了村子沿着河边向前继续走,河对面好像有个院子,从屋子的外面看起来似乎是个寺庙,于是他们加快脚步朝寺庙方向走去,他们从寺庙的对面过河的,好在河水不深,河中间最深处水达到小腿处。虽然不是很冷,但是已经是九月份了,还是感到河水有点凉。
当他们过河后急忙向寺庙走去,这是一个有七八间房子围成的一个院子,房子看起来有点破旧,土墙结构,院子的大门口有一颗很高跟粗壮的歪脖子槐树,看起来有几十甚至上百年了,说明这间庙宇也存在了很长些年代了,只见大门紧闭,就在武松上前去敲门时,武植突然制止了武二去敲门,由于先前在村子里的教训,他们也是担心,于是就绕过这间院子继续向前走,又走了大约十分钟左右,他们来到一个小树林跟前。这个树林不大,就是平常路边的那种矮小的灌木林,大部分树木只有一人多高,多是白桦树,他们找了一个背风的地方,在树丛中找了些枯树叶和枯萎的干草铺在地上以防止地面的湿气,当然不敢生火,也没有带火石,况且在人生地不熟的外地,不敢随意在晚上暴露行踪。幸运的是晚上没有下雨,但是还是有一些凉风,在野外就着树叶,吃着冰冷的大饼待了一晚上,总算安全的度过了一夜。
登封在清河的西南方向,他们一路边走边问,以防走错路段。清晨五点他们就开始赶路,大约走了一个时辰,远远看见前面有个镇子,于是他们就加快脚步,快赶慢赶终于到了小镇,这个小镇是一个交通要到,驿道也从小镇中间穿了过去,他们找了家旅店,要了两大碗烩面,一壶米酒,喝点酒可以去除旅途的劳累,这种米酒是用粟米酿制的,度数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二十度左右,一壶米酒也就半斤多,由于是小镇上,所以这里驻的有衙役,是维持地方治安的。
武植两弟兄在这家旅店要了一个房间然后冲洗了一下身体,再舒舒服服的睡了一觉,他们这些天一直都没有睡一个安稳觉,一路上都十分谨慎小心,所以精神一直都绷的很紧,今天终于可以好好休息一下,快要到登州了。
武家弟兄一直睡到第二天中午才起床,这段时间的旅途劳累一扫而光,在旅店吃了饭后,他们又用两个皮袋装了两袋开水带在路上喝,那时候人们出远门常常带一个皮袋,一般用牛皮做的皮袋用来装水。这里距离登封县境内还有一天的路程。相当于现在的12:30分,他们又开始出发了,他们沿着驿道走的,驿道虽然有的路段有些绕要多走路,但是驿道相对较安全一些,很多远途的商旅也都是选择走驿道,商旅多用马驼东西或者用独轮车推着走,也有些是用马车拉的,根据货物的多少而定。这时是北宋的末期,金兵在北方已经多次侵犯,也打了不少仗,几乎是输多赢少,多次议和,此时中原还算平安,北宋首都开封在少林寺的东北方向。他们离开这个小镇时路上有其他的商旅也从小镇出发去少林寺方向,刚好又是一路有十多个人,刚好凑巧这些商人中也有两个是河北的商旅,他们每个月都要跑这里来进行买卖,这两家各有一个男孩子,一个14岁,一个13岁,一个叫王小牛,个子较高,也长的比较壮实,一个叫周小发,个子也高,但是稍微要瘦弱一些。这两个小孩也是从小喜欢打架斗殴,喜欢舞刀弄槍的,所以大人就想把他们送去少林寺学习武术,以后如果跑生意也可以用来自卫,况且金兵连年南侵,说不定学成以后还可以杀敌报国。
于是三个顽皮的小孩就一起边走边玩着一路向着少林寺方向赶去。走着走着他们就到了登封县境内了,还有半天路程就可以到达了。天也渐渐的晚了,九月初后半夜会有月亮的,他们商量晚上连夜赶路,到了少石山下找个旅店休息准备一下,然后再上山。
半夜月光明亮,已经是三更时分了,前面有个驿站,驿站里灯火通明,驿站一般都是通夜开着,因为如果遇到战事或者叛乱,会有衙役八百里加急送信的,一般古代都是战事吃紧时会有衙役加急送信,到沿途驿站只需要换马匹就可以了,在驿站吃点饭,马匹一换就继续飞奔,有时候几天几夜会不休息的。学过历史,天天大道通罗马,罗马当时也是修建了许多驿道从首都通向各个乡村和城堡,所以也是非常方便的,可见古代无论是中国或者是外国都是有相同的运输方式的。
萍水相逢兄弟情,远隔千里来学经。
自古少林功夫深,七十二技难习成。
一根稻草水面漂,祖师渡海此修行。
少石古刹山中起,香火缭绕四海名。
他们终于在黄昏时分赶到了少室山下,山下有一个小的镇子,镇子南北东西两条十字交叉街道,街道上的人流量很大,少林自古就有名,前几个朝代的皇家基本都和少林有过千丝万缕的联系。南来北往的人流很多,有来少林学艺的,有其它地方寺庙来这儿学习取经的,也有不少商旅来这儿做生意的,也有许多江湖艺人在少室山下常年卖艺赚钱的,他们有的打着少林俗家弟子的名号在这儿卖艺,卖药等等。
就在靠近南北方向街道的末尾上山的一头处,他们找了一家旅店,刚好三家人同住在一个旅店里,然后相互商量着一些后续他们的孩子们上山后的一些准备工作。吃过晚饭后,他们商量着让三个孩子相互之间结成弟兄,上山后也可以有个照应。这里武二年龄最小就排在最末位了。三位小兄弟面对达摩祖师举杯结拜。
这里就在少石山下,所以这里街上的大多数店家家里都供奉的有达摩祖师的像,有的供奉的是佛祖或者观音菩萨的像,以此祈求平安健康,财源滚滚,古代和现代的生意人没有什么区别的,现代许多生意经都是应用古代的方法。宋代流传的商旅发财的故事最多是商代的范蠡和秦朝的吕不韦,直到今天有些商人还在祭拜他们。
嵩山少林风景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境内。中岳嵩山由太室山(海拨1,494米)和少室山(海拨1,512米)等组成,雄峙中原,群峰耸立,层峦叠嶂。地处古都汴、洛之间,自古为文人荟萃之地,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学土、高僧名道、拳豪义侠留下了大量名胜古迹,如始建于北魏的少林寺,规模宏大的中岳庙,我国四大书院之一的嵩阳书院和院内的两株“将军柏”,以及我国现存最古的嵩岳寺塔,太室,少室、启母三汉阙和古天文观测台等。除了松山少林寺外,还有福建的泉州少林寺,莆田少林寺等等。
南少林寺,即泉州少林寺,全称镇国东禅寺,俗称南少林,是相对于河南的少林寺而言,相传是中国南方武术之发源地,位于泉州清源山东麓,相传为曾救唐王十三棍僧之一的智空入闽所建。
历史上的泉州南少林寺是一个庞大建筑群,共有十三进落,东至东岳山麓,西至东门护城河,南至东湖,北至伊斯兰墓地。现存的东禅少林寺仅是泉州少林寺的一小部分。1992年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少林始唐,盛于两宋,几经兴废,特别是在明清时期,南少林与洪门天地会等组织渊源密切,屡遭官府压制。但南少林武术也随着这些组织广播海内,拳派远播。同时期,明清泉州港衰落,南少林武术也随着泉州移民潮远播海外,枝繁叶茂,影响广泛。
少林寺在历史上传承了数百年,被历朝历代皇帝所推崇,也是古代许多文人墨客的聚居地,并且留下了无数的诗词文章有关少林寺及其佛教文化的描写。
这时是北宋末年,金兵不时在北方挑起战火,侵犯中原,金兵所到之处,烧杀搂掠,无所不做,中原富庶之地早就令金兵们垂涎三尺,北宋皇帝赵构昏庸无能,用人不当,纵身酒色,朝正萎靡不振,虽然北宋时的经济文化在当时世界上来讲处于相对比较发达的境况,但是赵构却不是一个好皇帝。
现在武松终于有两个伙伴,也就是两个师兄了,大师兄是周师兄,10岁,二师兄是王师兄,9岁,武松8岁。
三个师兄弟都没有武功底子,只不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很顽皮,喜欢打架。又刚好是河北的,也都是清河县的,只不过以前不认识,其它两师兄都有父母亲,而且都是商人而武松只有一个大哥武植,卖烧饼为生,武植做的烧饼分量很足,而且味道也不错,每天卖的还可以,只是有时街上的泼皮会进行骚扰,这也是他要送武松去少林寺学艺的一方面原因。
少林寺自从帮助唐王李世民后,唐王上位后给少林寺拨了很大的一笔款项用于少林寺扩大规模和用于日常的费用,并且也得到地方官府的大力支持,皇帝有这个姿态,下面的就不得不跟着做了,所以在唐代少林寺得到大力的发展,无论规模和人数都得到大力的发展,而且还有西域各国不时有同行来取经。可以说唐朝是少林寺最繁盛的时候,唐朝末年,也发生过一系列的各地战乱,但是都没有波及到少林,一般的地方势力和起义的军事力量都不敢轻视少林寺的势力,所以也就没有去侵犯他们,少林寺这才得以保存直到宋朝。北宋建立后赵匡胤仍然支持少林寺的发展,不断的捐款捐物,目的就是要利用少林寺的力量关键时候为朝廷所用,后续的皇帝也都延续了前代皇帝的策略继续支持少林寺的发展。
北宋自金兵侵入中原开始,少林寺就已经加紧练习僧兵,以防金兵南下时对少林寺进行侵犯,同时也有州府的官员邀请少林寺的武师去在军中担任教师,教授兵士武功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古时由于是冷兵器时代,打仗完全靠人的军事素质来增加战争的胜算机会。一般除排兵布阵外,就是靠兵器的使用和徒手的武功了,所以古代打仗多数时候还是靠将领的能力。
在一个宽阔的地方,双方安营扎寨,排兵布阵,然后各方的将军或者副将出场,骑马拿着兵器进行单打独斗,谁把谁打倒,那么就基本决定了这场战斗的胜负了。短兵相接的机会非常大,除了弓箭能够稍微远一点发射外,其它基本都需要面对面的进行对打。
北宋时已经有了大炮,但是一般还是用的不多,因为行军时不方便带。大炮一般用于固定阵地的防守用。
北宋末年的少林寺的情况介绍?
《少林寺武术百科全书》中提到宋金时期少林寺著名武僧有灵丘、智瑞、福居、智生、惠威、惠琳、海舟、洪温、觉泽、觉远、秋月、澄慧、宗印等13位。
这13位宋金时期少林寺著名武僧,进入史料记载的只有宗印一人。《宋史·范致虚》记载:“有僧赵宗印者,喜谈兵,席益荐之。致虚以便宜假官,俾充宣抚司参议官兼节制军马。致虚以大军遵陆,宗印以舟师,趋西京。金人破京师,遣人持?‘登城不下’之诏以止入援之师,致虚斩之。初,金人守潼关,致虚夺之。作长城,起潼关,迄龙门,所筑仅及肩。宗印又以僧为一军,号‘尊胜队’;童子行为一军,号‘净胜队’。致虚勇而无谋,委己以听宗印。宗印徒大言,实未尝之兵……。”
根据史料考正分析,宗印实际上就是当时少林武僧的头领,应该是方丈手下的头领,属于达摩院的头领。宗印还被朝廷任命为官职以支持朝廷和金兵战斗。少林寺一直得到朝廷的支持,所以北宋末年,金兵南侵,少林寺为了报答朝廷一直以来的支持,当金兵南侵时,少林寺不可不理,无论是为了朝廷或者为了百姓的安慰以及为了国家的完整,他们都有必要和金兵进行战斗,少林寺有僧兵,据野史记载,最多时少林寺拥有僧兵七八百人,平时也有四五百人。现在少林寺的僧兵有500人左右,由达摩院首席弟子带领每天操练武功和一些派兵布阵的方式,少林寺主要器械是棍棒和刀,多练习的罗汉拳和长拳,这是基本功,特别是达摩院的五十人,每一个人都会一项或者两项绝技,达摩院的首席弟子才能够建成五六项绝技,这主要是绝技不外传,而且也很难练成,天赋最好的也只能练成七八项绝技,但是目前已经很少了,几乎没有了。只要熟练掌握一项绝技就可以随便行走江湖了,可见绝技的威力之大,令人唏嘘!
据明末清初黄宗羲的《王征南墓志铭》,武当派为宋人张三丰所创。据说张三丰是北宋未年武当山的丹士(道士),徽宗召他入京,道遇贼人,梦中元帝授其拳法,次日张三丰孤身杀贼百余人,遂创立内家拳派。
北宋末年同一时期的武当派又是什么情况呢?下面简单介绍一下!
传说在北宋末年创立了武当派,张三丰源出少林、精通少林精髓五拳十八式,将其统纳于十段棉长拳之中,变战斗搏击之法为御敌防卫之法,风格遂与少林大为不同、因此别树一帜、开创武当门派;又称内家。十年功成,声誉大振、又传出太极、形意、八卦等支派。金庸的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写到武当开派、便采用了这种说法,说张三丰本名张君宝,为少林火工头陀觉远和尚的徒弟、师徒因违犯少林不准擅自学武的禁令,被赶了出来,后来他根据少林功法而变通,遂创武当派。
少林出自佛家,有天竺文化的色彩。武当出自玄门道教,中华本上的色彩极浓。少林功夫蕴藏着佛家的慈悲之理。武当功夫源于道家、老子讲“一”讲“道”,庄子讲“广莫之野”讲“逍遥游”,使武当功夫有较浓的想象色彩和审美意蕴,招式的表现也很有诗意,比如下面这些招式,便十分形象化,富于审美的魅力:迎风铁扇、弃物投先、舜子投井、红霞贯日、乌云掩月、猿猴献果、仙人照掌,兑换抱月、铁门门柳、柳穿鱼、满肚疼、一提金、欢推窗、顺牵羊、乱抽麻、燕抬腮、虎抱头等。
根据以上的资料,可以知道少林和武当多少还是有些联系的,两派的武功最早是源处一家的。少林功夫有名的像"铁砂掌,阴爪功,铁布衫,伏虎拳,金刚拳,罗汉拳,童子功,少林七十二路谭腿,还有谣传的九阳神功,乾坤大挪移,无相劫指,水上漂,醉拳等等",这些功夫我们也在有些武侠小说中看到过。少林器械最擅长的就是棍术,其它当然刀枪剑戟十八班器械少林都有。而武当派的主要功夫就是张三丰发明的太极拳,太极剑和轻功,八段锦等,武当派主要练的是内家拳,当然武当派也还有其它的功夫。这里不再列举了。
这天是9.9日,武松和其他两位伙伴一起与他们的大人上了少石山。少石山青松挺拔,杉树高耸,栎树碧绿,少石山实际上是一连几个山头连在一起的,山腰和顶部,沿路都有许多的古代建筑,各种凉亭和庙宇在山中星罗棋布。
沿途有很多风景不错的地方,像七星岩,鸡骨岭,百草滩,乱石岗,睡佛石等等。在往少林寺路途中有几处的路段沿着一条小溪而走的,路边的树林间有好几处空地,这是一些俗家弟子练习功夫的地方,来这儿的人并非都是要拜师学艺的,要拜师成为俗家弟子,是有严格规定的!不是随便人都可以的,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以前看过方世玉那部片子,要去学艺当然是有年龄限制的,特别是学习武功,年龄小才好,基本功从小就要练习,否则光有招式,功夫不到家,没有用的。那就是邯郸学步,东施效颦一样了。
每天清晨可以看到在少石山上路边的林间空地上有不少人都在练习功夫,有许多是专门从外地会来的,他们主要是想吸收少石山上的灵气,采清晨日月之精华,习武念佛,得道,以求从各种困扰和烦忧中解脱。按理说想学习功夫就是七八十岁也不晚,可以学习招式,然后慢慢练习,以修身养性。以求养浩然之气。
但是如果要学真功夫,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年龄很小就需要开始练习。童子功,铁布衫等都是需要从小就要进行练习的,不断的精进直到成年。
北宋末年,连年战乱,金兵不断的侵扰,这时少林寺也就开始加强操练僧兵,以求关键时刻为国出力抗击金兵的侵略。
看过少林寺这部电影,其中有个场景是写牧羊女唱者牧羊曲在赶着羊群。少石山上就有许多这种草地林间溪水。最初少林寺能够修建在这儿也是达摩祖师他们经过认真的考察后才选择在这儿修筑寺庙佛塔的。
少林寺除了寺院建筑群外还有有名的塔林等建筑。少林寺的内部组织机构是怎样的?它分为一院四堂。
达摩院 少林达摩院钻研本派的武功绝学,少林72绝技经过历代达摩院高手的去晦存精,不断的精益求精.达摩院的每一位高僧,每一位都精通本门的数种绝技.达摩院的武功名震天下,数百年来声名不坠,固应少林武功博大精深.如滔滔大海,取之不尽.”天下武学,源出少林”此话一点不虚.
般若堂 少林达摩院钻研本派的武功绝学,般若堂却是钻研天下各门各派的武功.般若堂中高手,每一次都精通一派至数派的武功绝学.少林武学博大精深,不断的精益求精,和般若堂精研别派武功,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罗汉堂 少林顶高峰少林弟子过千,传授少林弟子的武学任务就是罗汉堂的主要职责了.根据每一位少林弟子的特征,传授其最合适的少林武学,是罗汉堂的工作.少林弟子是千里马的话,罗汉堂就是伯乐了.
戒律堂 少林弟子众多,难免良差不一.参差不齐.少林弟子行走江湖后,回寺参见方丈和授业恩师外,除了到般若禀告江湖经历,别派武学外,还必须要到戒律院禀告有无过错.少林弟子不打诳语.如果犯了少林的清规戒律.戒律堂就负责执法,维持少林法纪.铁面无私.
知客堂 少林作为当今江湖的龙头老大,难免和江湖上的各门各派打交代.”江湖多纷争,武林多事端.’少林也不可避免的和江湖上的门派会交.而作为少林对外的窗口. 知客堂的职责就是处理少林和江湖上的各种事端.是少林和武林联络的中转站,少林得到江湖各门派的拥护,被誉为天下第一武林门派.江湖上的龙头老大,知客堂功不可没.
少林寺的内部组织分为一院四堂。少林外支门派众多,最著名的就是隋唐初期创立的福建莆田九连山少林寺分院(俗称南少林).南少林以拳术为尊,江湖号称:”南拳之祖.”以少林五形拳称霸天下,龙拳练神,虎拳练骨,豹拳练力,蛇拳练气,鹤拳练精.堪称少林外家武功之最.南北少林,一南一北,遥相呼应,势力惊人.
此外,五台山清凉寺,广东佛山少林寺,河南洛阳白马寺也是少林派的旁支外系.这些门派的高手,无一不是师从嵩山少林寺,就是嵩山少林寺外派的本门高手.俱是一方武林高手.
五台山清凉寺擅长少林刀法,广东佛山少林寺擅长少林腿法,而河南洛阳白马寺则以少林棍法名震天下.但无一例外,武功均出自嵩山少林.
自从达摩祖师开始少林寺慢慢的就发展成了五大机构,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一院四堂,黄飞鸿就是佛山少林寺的俗家弟子。
上面说到三个孩子和大人们一起上少石山,一路上边走边看,少石山上几乎每天都有许多人,有游玩的,有练习武术的,有去拜师学艺的,还有一些僧人在巡山,平日里山上有不少人,所以寺庙里安排了人手每过一个时辰就有一班巡山的僧人,也是保证整个少石山的秩序,防止有盗匪的袭扰。而且最近几年随着金兵的不时南侵,寺里更是加强的巡逻,防止金兵奸细来少林寺探查消息,金国皇帝早就对少林寺垂涎三尺了,拿下少林寺为他们服务,少林寺是中原第一大门派,僧徒众多,而且个个武功高强,如果他们能够听命于金国皇帝的命令,则他们侵犯和统治中原就容易多了。文治武功,一统天下,这是金国皇帝和手下的早日梦想。
他们继续向着少林寺的院门方向走去,突然他们看到了前方的塔林,塔林也就是用石头竖立起来的塔。
塔林主要是历代和尚的墓地,占地约21000多平方米。有唐以来历代古塔230余座,是国内最大的塔林,有砖、石和砖石混合结构的各类墓塔。
塔林,位于河南省登封县少林寺西约250米,为历代和尚的墓地,占地约21000多平方米。有唐以来历代古塔230余座,是国内最大的塔林,有砖、石和砖石混合结构的各类墓塔。其中,唐塔2座、宋塔2座。金塔10座、元塔46座、明塔148座,余为清塔或时代不详者。有单层单檐塔、单层密檐塔、印度窣堵坡塔和各式喇嘛塔等。有正方形、长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圆形等,式样繁多,造型各异,是综合研究我国古代砖石建筑和雕刻艺术的宝库。
少林寺塔林是少林寺历代和尚的坟墓,佛教界有名望、有地位的和尚死后,把他们的骨灰或尸骨放入地宫,上面造塔,以示功德。塔的高低、大小和层数的多少,主要根据和尚们生前对佛学造诣的深浅、威望高低、功德大小来决定的。少林寺塔林现有232座塔,占地面积l.4万多平方米。历经唐、宋、金、元、明、清不同年代,是中国现存面积最大、数量最多、价值最高的一个古塔 建筑群。塔的层数不同,一般为一至七级,高度约在l5米以下,造型有四方形、六角形、八角形;有柱体、椎体;有直线形、抛物线形;有瓶体、.喇叭形。种类繁多,形态奇妍,这些塔是各历史时期的代表作,是综合研究我国古代建筑、书法、雕刻艺术的宝库。
少林寺塔林现存除一个唐朝的普通塔,一个宋朝普通塔和一个年代不详的普通塔外,其祭的全部都是个人塔。
其中唐“法玩禅师塔”是塔林中最古老的一座砖塔,坐落在塔林西北部,建于唐贞元七年(791年),系方形单层单檐式砖塔,高8米。除塔门、塔刹和塔铭用青石雕成外,通体皆用水磨砖砌造而成,塔门用高浮雕的手法,装饰着飞天、嫔伽等古典图案。
元“照公和尚塔”在塔林中部,建于元至元五年(1339年)。这是一座单层密檐式砖塔,叠檐五重,造型秀丽,塔背面有石铭一方,铭文为日本国僧人邵元撰文并书丹。
塔林是一座宏伟的建筑群,既是研究我国建筑史、艺术史和宗教史的珍贵宝藏,又是国内外参观旅游者的游览胜地。
他们在塔林旁边逗留了大约十多分钟仔细的看着这些奇艺的砖石塔群,塔与塔之间距离大致相等,塔的高矮不等,他的层数和形状都不一样。整个塔林他起来很是令人震撼,好在他们在山下旅馆时,旅馆老板就已经还他们介绍过塔林以及少石山和少林寺的故事和传说,旅店老板也是为了迎合客人的需要。在塔林的边走有两名僧人手里各拿条木棍在护卫着塔林,塔林里面还有另外两名僧人在巡视着。塔林都是一些有名的高僧和方丈去世后才有资格在塔林里有一席之地,历代去世的高僧也有不少的,从这么多的塔就可以知道。
★第三章 挑选少年僧兵
初入少林选僧兵,名落松山泣成声。
少年壮志有忍性,陶尽黄沙始到金。
少林寺为了壮大力量以防止金兵南下时的入侵,招收一定的僧兵,然后进行训练以用来和敌人作战。
武松刚好12岁,符合少年僧兵的招收要求,招收年龄要求8岁到15岁之间。
上午11:00左右,他们到了少林寺山门口,门口有专门的僧人在站岗,这段时间各地都有很多的少林由家人陪着来少林寺入选少年僧兵。入选僧兵的程序比较简单,先是报名,填写自己的名字,写上地址,家庭成员情况。由于少林寺为了防止金国的奸细混入僧兵团,凡是报名的孩子都得由家属陪同,报名后家属和孩子分开在不同的房间里由主导报名的僧人问询,问询一些他们家乡和家里的情况且记录下来,然后两者核对,如果出入太大,就会被拒收的。凡是考核被录取的人,在二个月内要出张证明邮寄到少林寺,证明由所住地的里长开出并签名,本人要按指纹印。这一系列的动作主要是为了防止金国的奸细混入少林寺窃取少林寺的一切信息。
少林少年僧兵的选拔分为三个项目,一个是考核手臂臂力,要求靠墙倒立,两手支撑在地上,必须半柱香的时间。第二项目是跑步,三公里跑步,主要是考察耐力,后续外出打仗或者远行都需要耐力的。第三个项目主要是走五十米长的独原木,原木架在空中,这个主要是考察身体的灵活平衡性和胆量。由于是对少年的考核,所以相对来说还是宽容一些。武松的考核没有过,所以初步选择没有选上,主要是身体灵活性不好,缺少这方面的锻炼,但是他身体素质比较好,强壮。其他两个孩子都合格了!最后经过录取师傅的特意批准,终于入选了。因为少林寺也是正需要培养僧兵,武松身体灵活性不好,有毅力,加之带有一份本地寺庙方丈的推荐信。所以如愿以偿。少林寺有养僧兵的传统,为挑选精兵良将,还专门成立僧兵“预选堂”,以考核报名者的武术、气功以及胆量、见识,只有考核合格才能入选。
以下是野史记载:
"武松十几岁时,到少林寺考核居然没通过预选,但众位师傅见他仪表堂堂、孔武有力,认为他是一个僧兵胚子,就破格把他留下。其中有一位师傅叫做智能的特别喜欢武松,于是就教他武功,做了他的师傅。
一天早上,嵩山上普罩大雾,五步难辨人脸。武松授命跟着一位师傅下山到洛阳“罗汉炉”取武器。两人刚进入轩辕关,头顶巨响砸下“雷石”,武松登时吓傻,好在师傅一脚踢走雷石,让武松心中好生佩服。
到了洛阳,取10根方天画戟,一根重达38斤。武松想师傅60多岁,便自己背6把,让师傅背4把,师傅却执意把数目换过来。在路上背着4把武器的武松累得汗流浃背,仍然赶不上老师傅,而且越走越渴,嗓子冒烟想喝水。老师傅说:别着急,到剑引泉上喝水。
轩辕关下十八盘路,在十七盘那里,有刘邦当年攻打秦国拔剑劈出的“剑引泉”水。等登山到十六盘,师傅说我方便一下,你先上去喝水。
这时,天已经黑透了。武松喝水心切,扛着兵器就大步登上十七盘。刚蹲在泉水边想喝水,猛听见“嗷”的一声,一个红眼睛绿鼻子的恶魔,张开血盆大嘴,露出半尺长的獠牙,向武松扑过来。武松一见,吓得扭头就跑。没跑多远,师傅赶上来,只一拳便把恶魔打跑。
又过了几天,师傅又带武松去登松涛峰,峰间有一道七八丈深的悬崖。武松往下一看,脑袋发晕赶紧后退。师傅找来一根绳子,捆在武松腰间,趁武松不备,一脚把武松踢下悬崖。再后来,师傅又带他去峡谷杀狼。
总之,师傅们为训练武松成为僧兵,锻炼他的胆量可谓想尽办法,所谓的雷石和恶魔,都是师傅们预设的把戏而已。武松先后在少林寺练武8年,成为一代高手。"
野史记载武松在少林寺学艺八年,终于成为武术高手。
梁山最终死的死,亡的亡,只有少数人得以全身而退得到了保全。最典型的也是结果比较好的就是水军头领李俊了。他最先看清楚梁山结局,然后果断离开宋江,遨游海外后意外建立了国家,自己成为国王。他是谁呢?他就是名不见经传的李俊。我们都知道,宋江从小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期盼着顽固的忠君报国,所以自他成为梁山的首领以后,他就开始设定目标等待朝廷招安,李俊是早几个知道宋江意图的人之一。
李俊外号混江龙,在好汉排名中是26位,在未上梁山之前为揭阳江山一霸,和张横、张顺等人一起称霸江河。后来,宋江到此处后,因写上反诗被追杀,是李俊救了他几命。其后,上梁山之后,宋江被任命为梁山水军首领。他性格极其谨慎,自身又懂谋略,所以在屡屡看到身边弟兄丧命后,他决定假装中风,留下童威、童猛两人照顾自己。李俊知道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所以劝导身边几位兄弟,放弃跟随宋江的念头。最后,他们几个造船出海、遨游海外,过得潇洒自在。更是,在暹罗这个国家,成为了令人尊敬的一位国王。这些是后话。
武松由于身体灵活性差所以差点没有被选上,这主要是缺少训练的结果,好在他身体强壮,意志力坚韧,所以最终得以留用。
少年武僧团分为两对,每对50人,分别由两位少林达摩院的高手任队长,僧兵主要先是训练基本功,比如: 力量的训练,包括手壁和腿部,腰部等。
这些少年根据年龄和家庭情况及其武功的掌握情况学习的时间长短不同,有的十年,有的八年,有的做好,有的终身待在少林寺了,武松在少林寺整整学习了八年武功,也就是从12岁学习武功直到二十岁时才离开少林寺,这是后话。
武松他们这些少年僧兵分为了两个小队,一对是武松这一小队,名字叫做"威虎"队,另外一对名字叫做"飞鹰"队。两个小队分别选出了小队长,武松是威虎小队的队长,因为他长得比较彪悍孔武有力。另外一个小队的队长叫做郑飙,是本地少石镇的人,从小就喜欢舞枪弄棍,由于他们距离少石山近,所以从小去少石山玩时和一些巡山的俗家弟子熟悉,有时这些巡山的僧人在巡山过程中的林子里练习武术或者切磋,郑飙就边看边学,后来就拜其中一位僧人为师,学习了一些基本功,巡山的僧人不是武僧团的,但是他们也要定时学习武功,当然这些僧人的武功层次不齐,有的也是高手,有的却一般,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少年武僧队终于建立起来了,少林寺的武功教授和别的地方不同,他们几乎是把练武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的,无论做什么工作都可以把练武的招式融入进去的,就是挑水做饭,洗菜,扫地,整理内务,以及巡山拉车等等都可以在过程中加入武术的一些基本动作,都能够训练身体的某一部分的机能,整个人身体是一个整体,练武是要让身体的每一部分都能够变的更加强壮有力,更加结实敏捷。当然他们日常还得每天学佛法,佛法是和武功招式相辅相成的,只有佛法高的人才能够修得更高的武功招式。达摩祖师佛法高深,所以只有他一个人学会了少林寺的72项绝技。一般的少林高手只要会一两项绝技就可以随便行走江湖了,可见少林寺的七十二项绝技是多么的威力巨大啊。
武松他们这两小队少年武僧团属于少林寺的僧兵"预选堂"的,武松这对由他们的师傅智能带领,另外一队由另外一个师傅叫做智清的带领,他们两个都是达摩院的弟子。
这两队少年武僧团开始并没有分开训练,是由两个师傅轮流值班带领他们训练一年的基本功,一年以后再分开学习各种招式和兵器的用法,两年以后根据具体每个人的特点,由师傅协助和自我意愿选取一项72项绝技中的一项学习,所选取的这项绝技将会由达摩院中或者其它部分的师傅教导练习。
少林寺的功夫有无数种,而且专门有机构和僧人团队研究海内外各种武术招式,众采博长,创新出克敌制胜的新的招式,再融合在少林拳中。而七十二绝技,也是采自海内外的各门各派的武功的招式,创造出的绝技而且必须经过少林达摩团集体同意和方丈的批准,每一位僧兵只能够学习一种绝技,一种绝技想要学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完全运用自如的话,也需要数年的勤学苦练才会练成,有的人天赋不高的话可能终身练成一门绝技就很不错了。不同人的身体状况不同,只能练习相符合的绝技,一人会几门绝技的僧人在少林寺只是少数。
少林寺普通的武功已经很厉害了,如果再会一两门绝技,那么行走江湖就少有对手的。但是万事万物都会是相互关联的,也是相生相克的,不同的绝技都会有其它的招式或者绝技化解的,这里最主要的还是基本功越加扎实,那么招式或者绝技的作用才能够得到最好的发挥,这就是为什么少林拳注重基本功的训练了,比方说铁布衫,鹰爪拳,硬气功,铁头功,二指禅,铁砂掌等等,这些武功都是以人体自身为主要载体的,都是发挥的人身体的功能,没有用器械的,基本功练习好了,无论学什么器械都非常容易的。
无论什么拳种和套路或者器械,都必须基本功扎实才能够发挥出威力的。快如闪电,稳如泰山,就是对少林基本功的最好的描述。
练习基本功其实主要是练习推拉吐司,身体的灵活性和整个身体的抗击打能力,通过练习使身体结构收缩自如,更加结实强壮,爆发力可以瞬间爆发出来,这就是所谓的动静结合。就好像跑步一样,呼吸方式不对,那么就跑不快跑不远的,所以推拉吐气和练习招式是一气呵成相互关联的。
练习功夫主要就是练习,动,要快速闪电,稳如泰山,水欲静而风不止,猛,爆发力瞬间而出,这些都需要配合练习吐气的,否则不是气虚喘喘就是不能够持久。
武功的最高境界就是所谓的做到天人合一,一花一木,一草一叶,一水一气都是杀人的利器。这需要勤学苦练除此之外还需要有很高的天赋才行。有天赋可以走的更远,没有天赋只是苦练只能是更好,但是达不到所需要的高度。这就像聪明和智慧的区别一样。
世界上万事万物道理都是想通的。一招一式练习到炉火纯青则就是高手,但是不能够死练还要在旧中求变,才能够克敌制胜,这也就是创新。现在社会强调的创新,工匠精神其实和练习武功是像类同的。
达摩祖师为什么是少林寺唯一一个掌握了七十二绝技的人呢?除了勤学苦练外,达摩祖师天赋异禀,佛法高深,只有懂得佛法,才会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大自然的万物变化的规律,所有的武功招式或者武术器械的运用,都是来自于大自然的道。天道合一,相生相克的道理每个人都知道,但是要真正掌握却非常不容易。
少林寺少年僧兵的学武训练正式拉开了帷幕,首先是学习少林寺的寺规,既然是僧人那么必须遵守寺庙中的一般僧人的规矩,比方说,不许抽烟喝酒,不许黄赌毒,不许淫乱,不许高声喧哗,不许打架斗殴,不许杀生,不许欺师灭祖,不许乱收徒弟,需要得到师傅的同意,不许拜其它门派的人为师…总之,不许讲胡言污语,不许污蔑少林,不许做有损少林寺的事情,匡扶正义,打击邪恶,保家卫国,维护寺院权益不受到侵犯。
毕竟是佛教圣地,所以慈悲为怀,也是最基本的教义。
寺规甚严,违反了寺规轻则有教授武功的师傅执行惩罚,重则由达摩院执行惩罚,最严重的违反规定的,可以逐出师门和逐出寺门,更严重的废除武功和清理门户。
正式的僧人和俗家弟子遵守寺规的条款有所不同,俗家弟子或者专门去拜师学艺的,他们的规矩要少一些。俗家弟子后续还要还俗的,所以他们的规矩要少一些。
对于这些少年俗家弟子来说,定期可以饮酒吃肉的,平时一般是不行的,因为这也是为了他们长身体的需要,如果身体没有脂肪的话或者脂肪太少,那么对健康不利,也不急于肌肉的生长,更不急于练习功夫了,从电影李世民中就可以看出,当时十三僧救了唐王,最后在唐王的建议下,他们可以饮酒吃肉,但是需要定期举行。那么正式僧人是不允许饮酒吃肉,不许杀生的,他们身体需要的营养,可以用豆类食物来补充,也就是补充高蛋白,蛋白质部分可以转化成糖类,和脂肪最终分解后的成分相同。也就是转了一个弯也能够取得相同的效果。
为什么历代寺庙都有很多高僧,这里不光是指功夫高,佛法高,而且还指的是寿命长,就是由于他们平常吃素,基本都是吃的新鲜的瓜果和蔬菜和豆制品,身体所需要的营养元素都可以得到补充,又住在山林中,空气质量高,青山绿水,山高水长,心情舒畅,心胸自然开阔,再加上常常练武念经,所以他们的身体一直都很少生病,寿命自然就长了。所谓高僧就是指的"三高",佛法高,武功高,高寿命。
这里补充一下,为什么练习武功需要懂得心法,懂得运用内心的意念,常常看到武功大师练功习武时,双掌合在一起,双目微闭,这时就是用意念在想象,来调节内心,内心要做到无杂念,宁静致远,就是这个道理,心无杂念时,所学的一招一式就会用意念来控制,一招可以用意念演化成十招,百招,变化无穷,这就是说高手相对时,往往只需要用意念或者眼光就可令对手折服,这就是所谓的一招制敌或者一招必杀。波澜不惊,汹涌澎湃就是形容用意念在练习武功的写照,这也是内功心法的一种。
看到影视剧中的拈花指和无相劫指都是少林七十二绝技之一。练习这种功夫必须同时要修心法和修佛法才能够成功而不使身体受损。心法其实就是运气的方法,先是用意念来指引气的路劲,使气流正通。
武松他们正式开始练功时被分到各个部门去锻炼,比如: 厨房,打扫整理部,打扫寺庙内外的卫生,还有种植部门,主要负责寺庙的田地蔬菜水果和稻谷的种植,内务部,整理寺庙各个公用房间的卫生,还有寺庙内外的门岗和巡视的守卫工作,器械部,日常武术器材的保养登记和制作以及购买等等。每一个部门的每一个职位,在日常做事时都必须把练功融合进去。每天早晚整个寺庙内的所用饮水,都需要他们去取用,这一点我们在影视剧中都看到过,两手平伸开,一手提一桶水,中途不允许休息,从寺庙山间的小河中取水然后一直提回去倒入厨房的水缸中。这主要是练习臂力和耐力。当然同时也可以练习腿部的力量。基本上他们承担这种工作要整整两年时间,每天早上5: 00起床去山间取水,下午18:00再去取一次水,有时一个人需要跑两三次,因为整个寺庙几百口人的吃喝拉撒所用的水,全靠他们这些少年僧兵负责。
武松被分到管理菜地,他们五个人负责几亩菜地,这几块菜地远近不同,有的有一里路,有的有两里路,有的有三里路。几块菜地距离水源地最远三里路,菜地在山坳里,取水要翻过一个小山头再在半山腰处的一条泉眼处取水。没人两只木桶,没有棍子和扁担之类的东西,两手提水并且要平举起来在身体两侧,这主要是练习臂力。
这些少年僧兵的工作岗位每过三个月轮换一次,为的是让他们适应少林寺的生活,同时也可以通过工作来练习身体的各个机能的作用,武功的一招一式都是在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所以把练功和生活结合起来才会真正的有效。在不知不觉中身体机能有很大的飞跃。
俗话说"生活即艺术,艺术来源于生活",武功也是这样的。比如说猴拳,虎拳,螳螂拳,醉拳等等都是来自日常生活中的招式。
武二郎虽然本身长的很强壮彪悍,开始给菜地取水时,还是觉得很吃力,两条胳膊很是酸疼,每只木桶能够装25公斤的水,第一次是给三里外的菜地浇水,第一次取水只需要装到木桶的三分之一,前一周都是如此,从第二周开始加量到三分之二,两周后加到满桶。这过程中都有值法的僧人检查的。严师出高徒,少林弟子没有弱的,凡是经过正规拜师学艺和练习功夫的都必须有考核,否则不能出师,按照现在来说就是不能够毕业,不给发毕业证的。严进严出,是他们选人的基本要求。
就好像是世界名校一样的,凡是名校能够毕业的学生总会有自己的亮点,无论扔到什么沙堆里都会闪光的。
少林拳能够统领中原几百年不是吹的,就是因为基本功扎实,基本功深厚了那么无论学什么器械或者拳种都会事半功倍的。
平时所说的"打通任督二脉",其实就是基本功练习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了,这时候无论学习什么招式,都是顷刻之间的事情了。我们都知道庖丁解牛的故事,就是这个道理,但是武功不光要庖丁解牛还需要因时随机而变。
看了许多武侠小说和一些军队陆战队的描写,其实武功最基本的就是基本功扎实,把身体的每一块肌肉都让它发挥出最大的效用,而且聚散得心应手。
例如:所说的剑气伤人,其实宝剑本身是不会伤人的,主要是使用宝剑的人的内力深厚,巨大的内力瞬间聚集于一点突然爆发出来传到剑刃上,就是这种效果,这就是所说的剑气伤人的缘由。
这里主要是通过第一人称来描述氛围,环境和事件的,人与人之间的事情会用对话方式写,后面再说。
中国功夫和西洋拳还是有不同的地方的,这从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中医等方面就可以看出来。讲究动静结合,内外兼修,主要注重整体效果,但是也要发挥局部的特殊作用。西洋拳主要就是讲究头痛医头,脚疼医脚,他说注重一块一块的,叶子是叶子,树根是树根,什么部位坏了补什么部位。从文字上也可以看出来,西方字母都是左右结构的,中国字上下左右内外兼有,包容性强,无论哪种文化来到中国都会被融合进中国文化中。最明显的就是佛教,佛教传入中国后就慢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有了很多的汉文化的元素在里面。
这些少林寺新招收的少林僧兵训练从日常劳动中拉开了序幕,等待他们更严酷的训练还在后面。
第四节 在少林寺学习武功
少年学武菜畦间,千斤重担双臂弯。
晨雾弥漫溪水声,白胡老道耍醉拳。
分配好工作部门已经一周过去了,每天早上和晚上武松他们弟兄五人继续手提两只木桶去取水然后再去浇菜,两周后木桶中的水将要加倍。
"快点,快点"!武松对后面的弟兄喊着,他们想趁早上快点把地浇灌完后,去山林里玩耍一番,毕竟都是青舂少年的年级,贪玩是免不了的。
早晨的山林里空气清新,树上各种鸟儿在争着一展歌喉,晨雾慢慢地从林子中间向上升腾着,早晨的阳光从树叶子中间斜射下来,射在人的身上,有一丝暖暖的很舒服的感觉。树林间引路走,不时看见有跑步锻炼的中青年人,也有练习武术的老者,有巡山的僧人,也有观景的男男女女。这里不愧是千年古刹,佛教圣地,武术的殿堂。
武松他们一共三个少年,从清晨5:00钟就起床,然后匆匆的吃过早点后就开始劳动了,他们的劳动也是在练功。厨房在早晨五点就开始供应早餐了,不同部门的人用餐时间不一样,不需要起早的可以稍微晚一点吃早餐,但是都必须在早晨6:50吃完早餐,过后厨房不再供应了。
早上8:30左右,武松他们终于把一里之外的一块菜地的水浇完了,然后就可以去玩一番了,整个早上主要就是浇水,还有两块菜地,下午去浇水,他们想早上在林间看别人练习武功,有很多人在树林间锻炼,练武的也不少,有寺内的,也有寺外的,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他们来少林寺的目的就是为了学习武功,以后可以打抱不平,行走江湖过快活的生活。
在他们提水去菜地的路边林间的几颗高大松树底下,有一位头发有点花白的道士,大约有五六十岁了,名叫长真子,武松他们已经连续好几天了发现这个道士手执佛尘,在哪里练习不知道是什么武术,一会儿东倒西歪的,一会儿又醉态朦胧的,今天又碰到了,武松他们就走就去。
"师傅,你好!你练习的是什么武功"?武松问道!
"看你们是少林弟子,我就告诉你吧,我这叫武当太乙剑。"道士回答道。道士是武当派的,来少林商讨共同协防抵抗金兵的适宜,金兵不时难侵,所以如果金兵来功打少林或者武当,那么两派要相互支持,武当和少林都是江湖两大名门正派。
师傅是武当派高手,他练习武当剑,只使出招式,用手中的佛尘当做宝剑,其实练的是内在的气。只见他抬手一击,佛尘甩出去的前方几十米远的树上的树叶子哗啦啦一阵煽动,这就是内功。他们亲眼见到长真子师傅随便从树上折下一小根树枝,像钢针一样射出去只插入树杆中,只有内家功夫深厚的人才有这种能耐。师傅在少林要待半个多月,除了商讨共同御敌的事情外,每天早上天还未亮他就来到少室山林里进行练功。我们也看到过影视剧中武当道士常常早晨迎着初升的太阳在武当山顶呼吸推拉击剑打拳,为什么会在高山顶练习呢?关键是采天地灵气,吸日月精华,才能够容易练成内功。武当的许多功夫都和太极拳一样,遇快则快,遇慢则慢,但是却环环相扣,对手一般没有空隙可乘。即所谓的"翻云为风,俯首为雨"。
早晨万物复苏,正是采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的时候。
长真子师傅和少林玄慈方丈关系较好,玄慈方丈是北宋末年少林寺会绝技大力金刚掌的少数几人之一。大力金刚掌是至刚至阳的硬功夫,可以一掌击碎石块,如果再加上内力那么就更加威力无比了。
一来二熟,他们听长真子师傅给他们讲解了一些武当功夫,武松等几个都想和师傅学习功夫,但是江湖有个不成文的规矩,这个门派的不能再去拜其它门派的为师,所以长真子师傅拒绝了,然而他看到武松身体如何的彪悍,小小年纪就这样的体质,知道是快练武的料,无奈他现在投入少林寺门下,想收作徒弟又不能,于是就想了一个办法,既然有缘,那么何不教他一套功夫呢?想到这,就稍稍告诉武松,明天凌晨三更天在这里等他,当然不能够明目张胆的传他功夫。
第二天凌晨两更天左右武松就偷偷的起床了,翻墙跑出来的,如果走山门肯定是出不来的,长真人住在山下的旅馆里的,像他们这种平日行走于江湖和山野之中的人来说,自由自在才感到舒服。武松不到三更天就到了少石山林中他们见过面的地方,他等了不到半柱香的时间,长真人也到了,也还不到三更天,按照现在时间计算,也就是早到了十分钟左右。
夜晚的少林里还是有些寒凉,虽然是夏天,树林里树木花草需要呼吸,吸入二氧化碳吐出氧气,三更天,林子里起雾了,露水也挂满了树叶,鸟儿已经睡着了,只有蛐蛐和青蛙和其它的小动物在叫着,林子间也没有风,天是暮沉沉的,朦朦胧胧的月光透过稀稀疏疏的树叶照射进林子里的地上,长真人穿了一件灰白色的长衫,绑腿,这是为了行走和练功的需要,脚穿一双米褐色的布鞋,手里仍然拿着一把佛尘。
"孺子可教也",长真人看见武二已经提前到了就说到。长真人其实姓徐,具体什么名字,武松也不好问,因为他是长辈,而且又是私下的师傅,只知道他是徐师傅。
" 没有惊动寺里的人吧"?徐师傅问到。"我偷偷从后面翻墙出来的,没有人知道",武松回答道。
历尽千辛上山岗,少年学武意志强。
勤练苦思方见长,佛道有缘天意赏。
长真人让武松放松心情,然后双脚迈开半步,双手自然下垂在身体两侧,抬头挺胸,双目微闭,然后大脑放空,接着均匀的深呼吸,这就是"采日月之精华,吸天地之灵气"。长真人教了武松练习内功的心法,然后就开始练习吐纳功。武当主要是剑厉害,还有就是内功厉害,从太极张三丰就可以看到,太极剑,太极拳无招胜有招,敌快我快,敌慢我慢。长真人头一周主要传授武松内功心法,没有教什么具体招式,先练习基本的吐纳方法,背熟口诀,再练习心法。
一周以后,就开始传授他一套武当剑法和一套醉拳,无论是什么拳种和器械以及套路,都必须在基本功的基础上才有意义,要不然就真的是花架子了,光有型,而没有力量则没有意义。所以,先练习身体的灵活性,耐力以及力量,所谓的根深叶茂就是这个道理。因为长真子只在少林寺待一个月,所以他的尽快传授武松功夫,第二周传授完醉拳和剑法后就靠自己练习了。招式和心法都已经教会了,那么就只有自己去努力练习了。冬练三伏,夏练三九,闻鸡起舞,猿猴登顶。
很快到了一个月了,武松也已经练习熟悉了长真子所教他的武当剑和醉拳。
这条早上武松经过长真人往常练功的小树林时,长真人告诉他说:
"黄昏以后到小树林里等我,要检验一下一个月来你练习的效果"。因为第二天他就要回武当山了。武松他们刚来的这些少年武僧每周一,三,五共三天需要早晚念佛,其它时间主要就是去练武和劳动了。这一个月来他每天凌晨5:00到小树林里去练习功夫一个小时,其他师弟们6:00时才到劳动的地方,就这样坚持练习了一个月剑法和醉拳,练习剑法时就用树枝代替剑进行练习,招式到位就可以了,最关键的还是练气,也就是内力。
这天是周五,刚好寺里要做晚课,所以武松从下午就开始装作身体不适,在师傅智清面前故意让他看见,下午饭后他去给智清师傅请假。
武松去到智清师傅的房间里去向他请假。智清师傅的房间是在寺院从进入前门的院子算起往后的第三个院子的左侧角落的一间屋子里。这个院子里住的主要多是达摩院的师傅。
下面简单说一说少林寺的整个建筑情况!
文帝敬仰跋陀僧,千年古刹北魏成。
雄居中原第一禅,古寺淼淼响钟声 。
大雄宝殿拔地起,佛祖传经众观音。
闻鸡起武香火兴,名扬四海属少林。
自从北魏孝文帝下令建立少林寺开始,经过历代帝王的支持和修缮,少林建筑群逐渐成型了。少林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嵩山五乳峰下,由于其坐落于嵩山腹地少室山的茂密丛林之中,故名“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少林寺从山门到千佛殿,共七进院落,总面积约57600平方米。
山门为少林寺大门,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修建,1974年重新翻修。门额上有清康熙帝亲笔所提“少林寺”三个大字。匾正中上方刻有“康熙御笔之宝”六字印玺。山门前有石狮一对,雄雌相对,系清代雕刻。
少林寺的主要代表建筑分为:
山门 ~甬道 ~天王殿~ 大雄宝殿~藏经阁 ~六祖堂 钟楼鼓楼~达摩亭~千佛殿~方丈室~塔林~初祖庵~达摩洞。建筑物的次序方位基本上从山门开始逐渐向后递推的。整个建筑群呈现古色古香,雕梁画檐,庄严肃穆,宏伟壮观,风景优美,香火旺盛,不愧被称为天下第一古刹的美称。
上面说到武松去到智清师傅的屋子里去请假,智清师傅住在一楼的一个单间,房子的墙壁是砖和黏土结构,其它部位全是木制的,木质材料的表面都是用暗红色的油漆刷过的。智清师傅的房间里很是简单,除了一张硬木板床和一张木制桌子以及一张木制小凳子外,还有就是一口木制的箱子,用来装衣物用的,箱子是长方形的,长约一米,宽度有半米。他的床上只有一床薄薄的棉花被子,没有枕头,因为练习武功的人,他们和常人不同,太软的床会影响练习武功的效果的,所以他们一般都是喜欢睡硬板床。他们的身体比较强壮,很少有伤风感冒之类的情况,这主要是经常练习武功的作用。有诗云:
晨风吹鸟鸣,牧羊山坡行。
习武头陀僧,铁板似钢身。
睡觉木板床,功夫易筋经。
佛禅日日修,深山有钟声。
"今天身体不舒服,浑身困乏,特向师傅请假半天,晚上的佛事不想参加了" 武松低声的对着师傅说到。看到武松的状态不太好,于是师傅就叮嘱他好好休息,就批准了他的请假。智清师傅一向喜欢这个弟子,能够吃苦,有耐力,身体素质较好,是练武的好料,想以后把平生所学传与他,也了却自己的心愿,几乎每一个师傅都希望自己有个好徒弟来继承自己的功夫。智清师傅自然也不例外了。
武松看到黄昏还有几个小时,于是他就稍稍休息了一会儿,喝足了水,扎好绑腿,全身收拾的干净利落,于是就出去了,直接到山腰的小树林里去等着,那个树林有一处空地,距离空地三十多米远边上有一条小路经过,这也就是武松他们平时取水去浇地路过的地方,平日里少有人走,除了巡山的和浇地的几乎没有人来这儿,是一个避静练武的好地方。空地后面二三十米是一处土山包,山包上面长满了松树,空地的左右都是高高的松树林,前面也是松树,不过前面有条小路经过。
小路继续前面五十米左右下面是一处山崖,山崖有五六十米高,山崖下面满是各种灌木树丛,树丛中还有溪水流过。这个空地是一个绝好的风水宝地,风景优美,站在土包上面可以一览无余山下远处的村庄的袅袅催烟。长真子师傅是在游玩时发现这个地方后,于是每天早上就来这儿练功。
特别是早晨可以在这个土包顶上面看远方的日出,红彤彤的太阳从天边冉冉升起,晨风吹拂,松涛阵阵,
鸟儿的歌声在风中传到远处,淡淡的雾气慢慢升到松树顶部然后消失了,深吸一口空气,会感到有一丝凉意,但是头脑却十分清醒。凡练武之人都喜欢找一处清静之地,往往不是在树林中间就是高山之巅。因为要练习吐纳之气,所以山林是最好的地方。
所以要想练成一门武功,就是勤学苦练了,当然也要讲求正确的方式。否则容易走火入魔,得不偿失的。要懂的心法口诀,要掌握正确的吐纳之气的方式,练武避免更多的干扰,依山傍水和大自然融为一体,这样才够容易练成。
时间刚刚到黄昏,长真子师傅就准时来到了这里,武松急忙上前打招呼"师傅好,我也刚刚来,我是给我师傅请假后才来的。" 武松对长真人说到。
"你先背一下我交给你的内功心法的口诀吧",长真人对武松说到。武松早就记的滚瓜烂熟了,于是很熟练的背了出来。一段口诀共有二十句,主要是练习内功的,如推拉吐气的方法,这是最基本的内功心法。
接着师傅要考他的招式了,当然如此短的时间是不可能有什么较大的进步的,也就是考一下他对招数的熟练程度。师傅让他进攻自己,让他全力以赴和自己对打,在对打过程中好给他纠正,毕竟功夫不是吹的,是长期一招一式的练习出来的。这就是所谓的练拳不练功
到时一场空。熟悉招式后主要还是要练习内力才是关键。长真子给他又仔细的讲解了一遍应该注意的重点外,还叮嘱他绝不许向任何人说起这件事情,就当没有发生过,以后也不再见他,也不再让武松去找他。
武松跪下给师傅叩了三个头算是谢谢师傅的教导,长真人始终是不可能做他师傅的。长真子一直没有收徒,是因为没有遇到合适的弟子,所以遇到武松后就把主要的武功传给他,虽然没有正名,但是总算了结了自己的一个愿望。从后来的影视剧武松大战飞云浦,为何手脚被铁链拴住还可以安全的脱身呢?要是林冲或者其他人可能就无法脱身了。这也得益于早年长真子教他的内功心法起了巨大的作用,少林功夫至刚至阳,重在外家功。极端危险中内力像排山倒海一样爆发了出来。长真子师傅终于离开了少林回到武当去了。
很快浇菜地工作告一段落,武松他们有调换了工作岗位,现在在被换道厨房帮厨,具体工作就是做些杂务。如: "刷锅,洗碗,挑水,扫地,切菜,熬粥等等一切的杂事都要做",他们仍然是两周一换岗位,每周做三次佛事,寺庙的早晚会,念经,听大师讲经,参禅拜佛,每周有三次有领队师傅教授武功的基本练习方法,具体的套路和器械先不教,先练习基本功,且由各个岗位的老师傅们教授一些基本的练习,就是把劳动和练武结合起来,起初最主要练习灵活性,耐力和力量。等到三个月后还要进行检验,三个月后才开始正式每天早晚练习具体的套路,至于绝技的练习还要在一年后教授,由带队师傅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和他们的志愿然后将他们报到达摩院,由达摩院安排每个人具体的师傅,因为每个人学习的绝技不同,不同的师傅会不同的绝技,所以同一由达摩院给安排师傅教他们。
"武松在伙房实习"
古刹深山传美名,拜佛念经响钟声。
僧多粥少聚餐厅,身手敏捷各显能。
厨房每天根据人数安排所有人的食物,但是也有规定,就是打饭吃饭也和练功结合在一起的,动作快的身手敏捷的当然可以多打一些,到最后也有可能会有吃不上饭的,只好饿一顿,也有可能只有饭没有菜了,一般饭没有问题,但是菜有限量的,这也是为了鼓励主动性和武功融入生活的写照,鼓励良性的竞争。帮厨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永远饿不到肚子。
在厨房武松他们几个新来帮厨的,首先就是洗碗刷锅了,每天要刷三次锅碗瓢盆,就他们五个新来的,每天煮饭做菜洗刷的用水也由他们五人负责,好在都是十几岁的年轻小伙子,正是飞速成长的时候,加之天天练武,所以身体变化很大也很快,越来越结实,但是唯一的缺点就是吃不饱,为什么呢?每顿都能够吃饱的,但是天天不是劳动就是练武,练武就是劳动,所以消化的快,也就饿的快,只能够忍着,以前去过吃完饭后再偷偷藏两个馒头,到饿了再吃,他们每周大多数时间都是吃馒头和面条,吃米饭的机率不大,现在可好,近水楼台,不再担心肚子饿了。
本来练功就是劳动,他们扫地时必须金鸡独立,也就是只能够一条腿站立,洗碗刷锅切菜时都是这样的。可能各位伙伴以前也看过影视剧的,影视剧中也是如此的,练功生活化。每做一件事情,都必须要能够练习到身体的某一部位的肌肉。身体就在每日的劳动中快速的成长,基本功也在每日劳动中快速加深。这也就是高手为什么常常不需要固定的兵器呢?因为功夫深,随手任意东西都是武器,都可以一击必杀,所以说练拳部练功,架子都是空。
武松他们的生活每天就在这样忙碌辛苦但是又快乐中成长着,都是青舂少年,都未来都充满了无限的期待与希望。已经在厨房帮厨一周时间了,他们五个少年僧兵已经熟悉了厨房的日常工作。俗话说平凡的生活中往往不是孕育者伟大就是潜藏者危险。对于武松他们少年僧兵来说,第一次危险的考验终于偶然来到了。
这天是周五,按照寺里的规定,整个早晨都需要拜佛念经和开会。
早晨厨房的师傅们基本都去参加早上的礼佛仪式去了,只有两个老一点的厨房师傅去菜地选菜去了,厨房的师傅会带几个俗家帮厨的弟子一起去菜地采摘蔬菜。武松他们五人任务是要先挑水然后劈柴,再整理锅碗瓢盆,就在他们在厨房忙碌时,突然发现有一些中年僧人在厨房翻找东西,应该是找吃的,武松他们觉得奇怪,以前没有发现这个人,虽然他的头上也是剃度过的,但是却有点鬼鬼祟祟的。
"请问师傅找什么?"武松上前一步走进这个中年僧兵旁边问道。来人看了看这几个少年,然后又四处张望一番,没有发现吃的的东西?这时武松他们已经看出他不是少林的,于是立马挡住门口的去路,中年僧人是空手的,没有拿任何兵器,老来也是为了不容易被人发现的缘故。只见这个僧人挥手轻轻一推,他面前一个半人高的木头架子就只向门口方向呼的飞速,带着巨大的力道,这个木头架子是伙房用来放杂物的架子,眼看木头架子像箭一样直飞过来,这几个少年急忙向两边闪开,但是除了武松刚刚闪开外其它几位师兄弟都被木头架子砸倒了。他们进入少林也已经快一个月了,天天练习武功,具体说也就是练习的基本功,腾摞跳跃,他们一直练习力量和灵活性,按照师傅教的基本心法每天都在练习,动作已经很敏捷了,但是在这个中年僧人的轻轻一用力之下还是着了道了,竟然没有躲开。
已经非常明显了,这个僧人是奸细,不是探查少林的情报就是偷取武功秘籍的。武松看到这个僧人快步走向门口想跑掉,他立马飞步上前对着他的侧身腰部就是一脚踢了出去,武松用了十二分的力道,只见僧人看也没有看,只用手一档一拨,武松就一个趔趄倒在地上了。
僧人夺路而逃出去了。等他们从地上爬起来追了出去,已经不了踪影了,这个僧人显然是个高手,施展轻功上房逃跑了。他们的喊声已经惊动了巡查的师傅,两个巡查的师傅跑了过来询问情况,然后一起去向方丈报告了。巡查师傅也是少林寺的师傅,武功都是不错的,都能够独挡一面的高手。少林本来就是名声在外,免不了其它别有用心的人来偷取武功秘籍,金兵一直在边境入侵骚扰,常常派奸细来中原各大门派探查情况,为他们入侵中原后所用。
风雨飘摇中原萧,金兵南侵怒火烧。
假扮僧人念佛号,化作奸细偷秘招。
北宋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金兵屡屡侵犯,中原一片慌乱,皇帝割地求和,百姓流离失所。
少林招收了武松他们100名少年僧兵,也是希望他们能够快点学成好补充到保国护寺的队伍中,受到外敌的侵略如果自己没有一定的人手护寺,那么就会有可能寺毁人亡的危险的,已经发现多起金国奸细来寺里探听虚实和窃取武功秘籍的行为了。好在佛祖保佑,几次来寺里的奸细不是被抓住就是逃跑了,寺院现在特别加强了岗哨,白天夜里都增派了人手进行巡逻,山上山下都有人每天不定时巡逻,再有奸细就很难混入寺中了。
书画艺术摸林梢,徽宗治国何等糟。
金兵铁骑屡进犯,割地求和为自保。
敌方奸细身手好,化作僧侣秘籍盗。
国破山河战火烧,守土有责众杰豪。
时光飞逝,转眼间武松他们已经在少林学艺三个月了,按照规定,三个月满后要对所有的少年武僧们进行一次比赛,从中选出十位有潜质的人进行特殊的训练,由达摩院有经验的高手师傅专门训练,这十位不再去做打杂和日常的劳动了,他们每天专门训练,间或出去巡山或者和师傅一起出去办事,增长见识。经过三个月的劳动和训练,他们每个人都成长的非常快,身体素质变化最大,动作"快准狠稳"都走了巨大的提高。
少林武僧也分种类的,有俗家弟子,这些人未来有可能会离开少林返俗回归普通社会,按照古训"一日为师终身为师"来说,凡是学过武的无论离不离开少林寺都是少林弟子,为非作歹被驱除山门或者赶出师门的除外。弟子分类:
一种是剃度过的,长期的弟子,一种是短期去学习武功的,学成后就返回去的,一种是俗家弟子,也就是去学武的,但是待的时间比较长,后来可以返俗的,还有一种就是师傅云游或者外出办事个人所收的弟子,这种只教武功,不会和师傅一起回去的,还有一种是和其它门派的交换生,互相派弟子到对方去学习切磋的这一种情况,最后一种就是国外或者域外来的使节或者取经学习的,也会传授他们功夫的这种情况。当然,来少林交流学习的不光是学习武功的,还有是来参禅学佛的,毕竟是佛教圣地。
少林被称为中原第一古刹,不但是因为历史悠久,历代皇家支持,还有就是本身就是佛教圣地,中原武功第一大派,人数众多,建筑宏大,佛经和武功秘籍众多,佛法高深,绵延数百年香火旺盛……
武松他们十人被达摩院选做重点培养对象,一是少了武功的传承,二来也可以在外敌入侵时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他们这些人除了传统俗家弟子掌握的武功外,还额外传授一道两项绝技,基本功练到家,再加上绝技就可以超过江湖上大多数武功人士了,绝技只有在基本功扎实的基础上才会发挥出巨大的作用。一项绝技如果基本功非常扎实,那么就可以把这种绝技进行创新并且发挥出更大的功效。这就是现在我们社会强调的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所以说这种精神在古代早就存在了。其实,所谓的创新,大多数都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发挥,完全不依托旧有的东西创造出新的东西那叫做发明,那是比创新要困难的多的。
在达摩院他们10人都会有一个师傅专门负责练习武功的,但是每天早上还是10人一起做集体基本训练,有专门的带队师傅的。武松在达摩院的师傅叫做妙岩师傅,是达摩院的高手之一,这位师傅会四五门绝技,从小几岁就开始练习武功的,他是从小被少林寺的师傅收养的孤儿,所以从小就在少林长大,和许多师傅学习过武功的,最后拜达摩院的方丈玄机师傅为师的。玄机师傅会十五六项绝技,也是少林少有的几位高手之一。如果把一项绝技练习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就可以在江湖上排在前面了。也许你看过天龙八部里面的西域僧人用少林的小无相指就打败了少林的几位高手,就这一项绝技威力就如此大,可见要能够会几项绝技再达到炉火纯青那么就少有对手了。当然同样都会绝技,那么不同的人使出来威力不同,这就是需要内力深厚才行,深厚的内力再进行创新变化,那么相同的绝技不同的人使出来发挥的威力会有巨大的差异的。真正的少林七十二绝技全部掌握的只有达摩祖师一人。达摩院的师傅每个人都会一项或者几项不同的绝技,当然我会有会相同绝技的现象,每个人的师傅基本都不同的,不同的师傅会不同的绝技,这也看个人的特制和喜好然后选择学什么绝技,有的绝技特别难学,有的相对容易一些。例如,如果是像鲁智深那样的人去学习轻功则不太适合的。也就是根据自身的特点去选择,不能够人云亦云,东施效颦的。
(未完待续,先写完后再仔细修改内容和错别字……)
有哪些传说故事?
盘古开天辟地
盘古醒来睁开眼一看,什么也看不见,于是拿起一把神斧怒喊着向四周猛劈过去。 那轻而清的东西都向上飘去,形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向下沉去,形成了地。盘古站在天地中间,不让天地重合在一起。天每日都在增高,地每日都在增厚,盘古也随着增高。这样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变得极高,地变得极厚,可是盘古也累倒了,再也没有起来。 盘古的头化做了高山,四肢化成了擎天之柱,眼睛变成太阳和月亮,血液变成了江河,毛发肌肤都变成了花草,呼吸变成了风,喊声变成了雷,泪水变成了甘霖雨露滋润着大地。 盘古创造了天地,又把一切都献给了天地,让世界变得丰富多采,盘古成为了最伟大的神。
精卫填海
女娃,是炎帝的女儿。炎帝不在家时,女娃一个人驾着一只小船向东海太阳升起的地方划去。不幸的是,女娃被大海吞没了。她的精魂化作了一只小鸟,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所以,人们又叫此鸟为“精卫”。 精卫痛恨大海夺去了自己的生命,她要报仇雪恨。因此,她一刻不停地从她住的发鸠山上衔了一粒小石子,一直飞到东海,把石子树枝投下去,想把大海填平。她衔呀,扔呀,成年累月,往复飞翔,从不停息。后来,精卫和海燕结成了夫妻,生出许多小鸟,雌的像精卫,雄的像海燕。小精卫和她们的妈妈一样,也去衔石填海。直到今天,她们还在做着这种工作。
后羿射日
远古的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同时出现在天空,强烈的阳光把土地烤焦了,庄稼都枯萎了,人们热得喘不过气来,倒在地上昏迷不醒。因为天气酷热的缘故,一些妖怪猛兽,也都从干涸的江湖和闷热的大森林里跑出来,残害人类。
人类的灾难惊动了天帝,天帝命令箭神后羿下凡到人间,救助人类脱离苦难。后羿带着天帝赐给他的一张红色的弓,一口袋白色的箭,还带着他美丽的妻子嫦娥一起来到人间。
到人间后,后羿先是劝说十个太阳每天轮流出来一个,这样既给大地温暖、给人类光明,又避免把大地烤得太热,但是太阳们并不听从后羿的劝说。被激怒的后羿开始了射日的战斗。他从肩上除下那红色的弓,取出白色的箭,向骄横的太阳们射去,不久,十个太阳便被射下九个。天上只剩下了一个太阳,人类可以安居乐业了,因此他们非常感谢后羿的帮助。
嫦娥奔月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狩猎,巧遇王母娘娘,王母娘娘给了他一枚仙药。据服下此药,能成仙。后羿不舍妻子,只好暂时交给嫦娥保管。嫦娥将药藏进百宝匣里,不料被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仙药成仙。
一天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闯入嫦娥屋内,威逼嫦娥交出药。嫦娥担心蓬蒙夺取仙药,她当机立断,打开百宝匣,拿出药吞了下去。她身子飘离地面,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到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女娲补天
在很古老的时代里,那时还没有人。有一位叫女娲的女神,她用大地上的黄土捏了很多小人,这些小人慢慢变成了真的能说能动的人,这就是人的来历。那时,有一位叫共工的恶神,他生得人面蛇身,红头发,面目狰狞可怕,而且力大无比。一次,共工和一位叫颛顼(zhuān xū)的神争夺统治天下的权力。共工没有取胜,他十分恼怒,就一头撞在不周山上。结果把不周山(不周山是支撑天地间的柱子)撞倒了,天漏了个大洞,地裂了道大缝。结果,森林里起了大火,江河里水患成灾;那些豺狼虎豹,也跑出来伤害人类;老鹰在天空盘旋,看到小孩就抓。女娲看到这种情况心想,要不赶快想办法补住天上的洞,再填平地上的袭口,自己亲手做的这些黄土人就没命了。于是,她在中凰山里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炼制了一块五彩斑斓的石头,用它把天上的洞补好了。这块五彩石留在天上,于是就有了星星、月亮和彩虹。她又砍下大海中神龟的四只脚,立在四方当作柱子,把天地间分开。这四根柱子的方向,就是后来的东西南北。女娲又杀死了江河里兴风作浪的黑龙,止住了风雨。她还用许多芦苇烧起熊熊大火,大火赶走了猛兽,用芦苇的灰堵住了四处泛滥的洪水。这样一来,一切又恢复了正常,人们可以平平安安地过日子了。
牛郎织女
有个叫牛郎的小伙子在老牛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织女偷偷下凡,做了牛郎的妻子。牛郎和织女结婚后,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王母娘娘要把织女带回天上,牛郎追织女,王母娘娘拔下金簪,一道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他们感动了喜鹊,喜鹊飞来,搭成鹊桥,牛郎织女在鹊桥相会。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的北面。北山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进出要绕远道,就召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要和你们尽全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地表示赞成他的意见。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像魁父那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挖下来的泥土石头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道:“把它们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于是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敲凿石头,挖掘泥土,用箕畚搬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寒来暑往,季节交换,才往返一趟。河曲智叟笑着劝阻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在世上这最后的几年,剩下的这么点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铲除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北山愚公长长地叹息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能通达事理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啊。可是山却不会再增高加大,还愁什么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山神听说愚公移山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便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
从此,冀州的南部,一直到汉水的南边,再没有高山阻隔了。
神农尝百草
在远古时代,人类是靠采集打猎获取食物,以维持生命。为了叫人们不挨饿,有位叫神农的天神降临到人间,教人类怎样播种五谷,用自己的劳动保障有足够的生活资料。 神农是慈爱的天神,他长的是牛头、人身,力大无穷,他常常帮助穷苦人家耕种,像牛一样,辛辛苦苦为人类服务。人类跟神农学会了种地,有了足够的粮食,从此不愁挨饿一事。可是,不少人吃饱饭之后,常常会生病。有的人患了病,很长时间也不好,只能到死亡为止。这类事情被神农知道之后,他感到很焦急,他不相信巫医问卜,但他也没有治疗疾病的办法。于是,他便与不少人商讨,怎样才能把人们患的疾病治好,使他们摆脱疾病的困扰。他想了很多办法,如火烤水浇、日晒、冷冻等等,虽然能使某些疾患的症状有所缓解,但效果却不理想。 有一天,神农来到山西太原金冈一带,品尝草木,发现草木有酸甜苦辣等各种味道。他就将带有苦味的草,给咳嗽不止的人吃,这个人的咳嗽立刻减轻不少;把带有酸味的草,给肚子有病的人吃,这个人的肚子就不疼了。神医尝百草是十分辛苦的事,不仅要爬山走路寻找草木,而且品尝草药还有生命危险。神农为了寻找药品,曾经在一天当中中毒0次,神农被毒得死去活来,痛苦万分。可是凭着他的强壮的体力,又坚强地站起来,继续品尝更多的草木。大地上的草木品种多得很,数也数不清,神农为了加强品尝草木的速度,使用了一种工具,叫“神鞭”,也叫“赭鞭”,用来鞭打各种各样的草木,这些草木经过赭鞭一打,它们有毒无毒或苦或甜,或寒或热,各种药性都自然地显露出来。神农就根据这些草木的不同赋性,给人类治病。他在成阳山上,曾经使用神鞭,发现不少疗效显著的草药,如甘草可以治疗咳嗽,大黄可以治疗便秘,黄莲可以消肿等等。所以对成阳山,后人管它叫神农原,也叫药草山。
法厄同驾太阳车:
日神的儿子法厄同纠缠他的父亲,要求驾着日神的飞马在空中驰聘一天。慈爱的父亲谆谆告诫他的儿子:你的要求太过份了,你的力气和年纪都办不到,它的名字叫作「灾难」。但是法厄同不听他的话,还是提出原来的要求。无奈的父亲只好引他到乌尔冈所造的高大的车辇前面。
年轻的法厄登上了轻车,兴高采烈地握住缰绳。日神的四匹快马感到车辇的载重和往常不同,就乱奔起来,离开了原来的轨道。发愁的法厄同从天顶往下看,脸色发白,两膝发软,后悔不该驾他父亲的马。太阳车一直向前冲去,就像风中的船,船上的舵手把不住舵,索性放了手,让神去摆布。
最后轴脱辐散,破车的残躯断片散落一地。法厄同,火焰烧着了他的赤金色的头发,头朝下栽下去,拖着一条长尾巴在空中陨落。远离故乡,在天的另一边的厄里达诺斯河收容了他,洗净了他余烟未息的脸。
民间故事
花木兰
花木兰。北魏太武帝年间,花木兰替父从军,参加了北魏破柔然之战,木兰多次参与了北魏出击大漠兵伐柔然的战争,表现突出,无人发现她是女子,朝廷欲授予她尚书郎,她婉言推辞。
画龙点睛
张僧繇是梁朝著名的画师。有一次,皇帝命令他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龙。不一会儿,两条栩栩如生的龙就出现在墙壁上了。这时皇帝发现这两条龙都没有眼睛,就问张僧繇这是为什么。张僧繇回答说:“画上眼睛的话,它们就会飞走的。”大家不信,皇帝一定要他画上眼睛,张僧繇只好给其中的一条龙点上了眼睛。霎时间,电闪雷鸣,那条龙真的飞走了。
让王爷下轿
一次,王爷出门,坐的是八抬大轿,跟的是前后随从、卫士,开道锣,助威鼓,人喊马叫,真是威风凛凛,神气十足,没想到半路遇上了巴拉根仓。 “谁这样大胆,看着王爷还不闪在路旁跪下!”王爷气得吹胡子瞪眼,粗声粗气地喊。“报告王爷!”随从把巴拉根仓抓到轿前说,“这就是那天不怕地不怕的巴拉根仓。”
共享单车算不算分享经济呢?
商业大揭秘-创业者如何区分共享经济和租赁经济?
近日火的一塌糊涂的“共享经济”开启商品大乱斗的模式,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共享篮球,共享图书等等,炒作噱头五花八门,但是商业模式玩的基本上是一个套路,提供物品-押金解锁-分时计费,表面上是共享,咋一看这和租赁有啥区别呢?例如房屋租赁不就是这样么,有房出租-交押金-月缴房租,仔细想想还真是这么回事,共享和租赁如何区分呢?
共享经济这个词是今年大热的高频热词,从共享单车开始就停不下来了,创业者都想在共享市场分一杯羹,然而目前市场的共享经济大多是租赁经济,共享单车本质上也是打着共享旗号的租赁经济,因为共享经济的本质是整合线下的闲散物品或服务者,其是基于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权暂时转移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现在的”概念共享“并非真正的共享经济。
共享经济和租赁经济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是C2C之间的资源共享,后者是B2C的商业租赁。共享经济走平台化,人与人之间可以通过共享的平台进行物品或者资源的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租赁经济走租赁经营路线,通过收取押金和物品使用费来盈利,如果真要说相似,二手交易平台似乎与共享更能挨上边儿,闲置资源出售或共享也只是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区别。
共享平台必须要链接个体双方,为双方提供撮合、交易服务。也就是说偌大的市场中一方是有闲置资源需要拿出去共享(有所有权)的,另一方是需要在一定时间获得资源使用权的,平台只能够通过中介费,服务费等其他的形式盈利,而现在的共享其实是由单一商家或企业主提供的租赁服务,通过流量入口出租资源使用权,从而获得押金收入和租赁费用。
共享经济为什么必须是用户对用户之间呢?因为用户个人共享的资源不带明显的商业目的,纯粹是多余的资源分享,当事人可以收费也可以不收费,但是商家和企业所谓的“共享”并不是有多余的资源分享,相反是创造资源出让其使用权给用户,这是典型的商业租赁行为。所以真正的共享经济平台本身是不提供物品和服务的,当然也不需要维护成本。
租赁经济所提供的物品和服务都是属于其自身的资产,不仅需要前期沉没成本,还包括物品租赁产生的运维费,运营成本等等,市场规模扩张的同时,边际成本控制难度也随之增加。很多企业最开始做共享经济都是往平台上去做的,包括共享单车,但是这么庞大的一个传统市场依靠用户自发共享单车显然是不可能的,也许做自营租赁更加符合当时现状。
发展到后期,共享玩家几乎是往自营方向上靠,毕竟要做共享平台,C端的供需双方规模必须要足够大,目前做共享平台最成功的代表,一个是Uber汽车共享,另一个是Airbnb房屋共享。汽车和房屋代表了人们的住行,盘活了大量的闲置的汽车,停车场和房屋住宿资源,而单车的出行规模显然和汽车不是一个量级,这也是共享单车走平台行不通的根本原因。
共享经济的核心是网络效应,依靠口碑营销,互联网和媒体病毒式传播发展起来很快,因为其本身是高频需求,像汽车出行,房屋出租这些基本上每天都在发生,那现在火热的共享雨伞,充电宝并不满足高频需求的痛点,而且共享价格和直接购买的价格相比并无太大优势,走共享平台难度非常高。
租赁经济的核心是规模效应,因此不需要高频需求的共享,只要有租赁需求的人群足够多,多到能够完全覆盖掉边际成本和运营费用的话,剩下的就是考虑何时能够盈利的问题了。那么租赁模式的共享经济为什么在中国火了呢?原因是在欧美国家的租赁业务已经是比较成熟的行业,中国对租赁的意识和概念还不清晰,换个法子变“共享”激发老百姓的好奇心。
不管是真共享也好,假共享也罢,共享与租赁本身都是资源的合理配置,租赁模式的共享经济也可以看做是共享经济的中国化,从发展初期的”住“和”行“逐渐延伸到家政服务、美容休闲、教育培训等行业,随着共享理念逐渐被人们所认可和接受,各行各业都希望可以借着共享这股东风,分得一杯羹。
究其原因还是租赁式的共享门槛太低,不需要啥技术活,围绕共享想个新点子,嫁接到用于租赁的物品上就可以,只要有概念炒作,有故事铺垫,资本市场自然会为其买单。然而,像雨伞,充电宝这样的物品,单价很低,人们完全可以选择消费购买而不是交换共享,这些被创造出来的共享需求究竟能够走多远?
未来,究竟是衣食住行大平台代表的共享经济还是生活小物品代表的租赁经济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呢?亦或是两者在融合出新的商业模式,你怎么看?
为什么有人说预测学往往不靠谱?
下象棋的时候,高手能看到三步甚至四,五步,这就是“预测”。但如果说某位棋手能坐上凳子就可以看到终局,包括对弈过程中的每一步,这就是神棍,既完全不可能,也与预测不相干。
一个人无论怎样地聪明睿智,他对事物的认识,也必定是从已知去分析可能发生或走向的未知,而且这种分析是建立在已经出现或发生了的情况的基础上,分析出来的结果,仍然是静态的,从静态分析结果到未来用真实发生的事态来验证,这个过程中仍然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情况的变化,要不断地根据这种变化来修正自己的分析。如果把这种分析,修正,最终作出判断的过程给起个名字叫“预测”的话,实际上是将一件很唯物的事情,起了个多少带点神秘色彩的名字。起名字是人的自由,就比如给一个姓张的人起名叫张神仙,他也并不能因此成为神仙,他仍然是个与芸芸众生一般模样的人。
根据已知客观存在的事物和条件,分析判断出不远的将来可能或多半会发生的情况,从而用以指导自己的行动,制订自己的计划,决定自己的目的,使用自己的人手,采取自己的策略,来争取最有利于自己的事态出现,这样做,用以指挥战争,便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将帅,用以下棋,便是走一步看三步的高明棋手。
至于说到一个人在他活着的当世,便能预测并宣之于言,著之于书,称为预言,可以预告几百年甚至一,两千年后一定会发生的事,并且得到验证,屡试不爽,我认为,纯属不可能,纯属胡扯,纯属神棍。
反正,从姬昌姜子牙起,直到诸葛亮,李淳风,袁天罡,刘伯温等等,没有一个还活着的。想要说是的,想要说不是的,都没有办法找他们几位来当面对质。就以诸葛亮来说吧,他在“隆中对”时给刘备规划了一个取荆州益州以与孙曹三分天下的蓝图,那完全是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根据当时的天下大势,分析了刘表刘璋的暗弱,拿今天的话叫找出了可以着力的薄弱环节,用以确定自己的主攻方向,有远见卓识,但并未念念有词袖占一卦。如果,假设,诸葛亮在当时就对刘备说,你到时候遣一上将以向宛洛,去兴復汉室,但我可不能去,因为我去会遇到一个叫司马懿的傢伙,我会死在一个叫五丈原的地方!那,我就信服了,我就相信有所谓“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了”。可那是神棍的活儿,那不是诸葛亮的活儿。诸葛亮可干不了这活。
那为什么姬昌姜子牙诸葛亮李淳风袁天罡刘伯温等人会被传得这么神呢?这个,恐怕是后来的人的“创作”了。历史,固然首先是要忠于事实。但到了关系某些人的统治利益和个人声名的时候,历史的某些情节细节,也会成为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就以武氏夺唐这事来说,焉知不是为了合法性而后来进行的编造与篡改?姬昌推姜子牙坐的车走了八百零几步,就决定了周朝八百多年,这你也信?
能预测出几百几千年的事叫什么?叫宿命论。一切都是注定好了的,叫天机。天机不可泄漏,泄漏又必有祸殃,所以一切推测都含含糊糊,朦朦胧胧,隐隐约约,没一句会斩钉截铁告诉你:你明天几点几分必死!中国历史太久远了,五千年以上,我们昨晚上做的梦,到今早上回想起来都已依稀模糊如在一层薄雾迷离之中,何况五千年往事!这五千年往事中,有多少事要与多少人发生利益纠葛,关系到多少人的生前身后名,涉及到多少人的统治合法性,弄几个宿命论的生动的,活灵活现的,让人听了毛骨悚然的起鸡皮疙瘩的故事出来,栽在几个出名人物的头上,让你信服,让你觉得天意不可违,让你认命,不是很容易的操作也很合乎逻辑吗?
宿命论的东西是投人之所好的,我都好宿命论,为什么,人生太短暂了,几十年光景一晃而过,人死如灯灭,一个坑埋了,一把火烧了,多没意思啊!如果真有另一个世界,有阎王爷管着那边,死了到那去经过一番奖善罚恶,又投胎来第二轮人生多好啊!所以我经常劝人平心静气别随便跟人干仗,为什么?说不定和你吵和你打架那人,就是你上辈子的爹或妈投胎过来的呢!只不过大家都喝了“孟婆汤”互相不认识了。当然,这是开玩笑,宿命论是荒谬的。预测几百上千年的说法也是荒谬的。这几十年来,中国出了不少神棍,有的名动一时,弄得一些有头有脸(当然还得有钱)的人趋之若鹜,前呼后拥去为之捧场,而今安在哉?
所以,预测,从唯物论的认识论出发,从客观去分析作出判断,从而产生一定的预见性,是科学。预测,如果是指生而知之,先知先觉,能预知预告若干世代要发生的人和事,而又隐晦难明,做出一副在泄漏天机中宣布天机不可泄漏的样子,是神棍。至于预测学,这门学问哪个大学里开得有系科,是培养博士还是博士后,就不得而知了,想考的可慢慢打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