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戏剧文化 正文

送君歌词的意思是什么意思

两种不同的理解第一种说法是农历逢八的日子”中国民俗信仰中有一种生辰八字说”古代道家、星相家根据四柱干支推算人的命运好坏”从八字中推算前程人事祸福,一般不会有用年、月、日、时中的某一单项来论断人的命运“过去各种迷信说辞相互矛盾是常见的事”...

送君歌词的意思是什么意思,男占三八是秀才?

“男占三八是秀才,女占三八必寡”是一句模棱两可的农村俗语,民间的人们往往根据自己思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各人有各人的答案。

民间对“三八”两种不同的理解

第一种说法是农历逢八的日子。民间有些人认为,所谓“三八”就是农历每个月逢八的日子,即每个月的初八、十八、二十八,称之为所谓的“三八”。

第二种说法是农历每月二十八。民间有些人认为,“三八”就是每个月的第三个尾数带“八”的日子,也就是二十八。

除此,民间还有其他不同的理解,但主要是这两种。民间对这两种说法,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往往争执不下。一般情况下,人们只好各取所需,按自己的理解作为标准来衡量人。

两种迷信说法之间的矛盾

“男占三八是秀才,女占三八必寡”用现代科学的观点来看,无疑属迷信。

中国民俗信仰中有一种生辰八字说,也属迷信。其原理就是每一个人出生时,都有干支历日期。古代人把人出生时的年、月、日、时,称之为四柱干支,每柱两字,天干和地支各出一字相配合,分别来表示年、月、日、时。比如某男孩出生于农历二零二零年五月初七辰时,二零二零年是庚子年,取“庚子”,五月是壬午月,取“壬午”,初七是壬寅日,取“壬寅”,辰时为甲辰时,取“甲辰”,于是就有了“庚子”、“壬午”、壬寅、甲辰”共四对八个字,这就是些男孩的所谓“八字”。

古代道家、星相家根据四柱干支推算人的命运好坏。到了宋朝(也有人认为是五代时期),有一位道家人士叫徐子平的人,精通星命学,他把人出生时的四柱干支称为“八字”,用来推断人生祸福,民间从此也就盛行用八字算命,也就是因为这样,民间把算命术统称为子平术。

俗话中的观点是说,男孩生于“三八”日,长大后是秀才命,也就是说前程远大,而女孩生于“三八”日,长大后是守寡的,按民间说法就是“克夫”的命,是苦命人。

然而,“八字算命”则只看八字的好坏,从八字中推算前程人事祸福,是以八字命理为标准。一般不会有用年、月、日、时中的某一单项来论断人的命运,也就是说没有生于“三八”之日的好坏之说。

因此,这两种迷信说法是互相矛盾的,过去各种迷信说辞相互矛盾是常见的事。当这两种说法出现矛盾时,民间一般都相信“八字算命”,而不会相信俗语说法。

这是一句害人不浅的农村俗语

“男占三八是秀才,女占三八必寡”这句农村俗语在过去人们笃信迷信的年代,很多人是受害者。

比如说,一些人家有多个男孩子,其中如果有“三八”之日出生的孩子,由于家长的迷信心理,对“三八”出生的孩子寄托了更大希望,重点培养,而对不是“三八”之日出生的孩子,还未读书之前就给他们下了定论,认为这种孩子不是读书的料,对他们的培养也就不重视,人为地葬送了有培养潜力的孩子们的前程。

“三八”之日出生的女孩,在过去,从出生开始就被人为地贴上了“克夫”的标签,在家中不受父母待见。到了出嫁的年龄,又让求亲的人产生恐惧心理,本来凭自身条件可嫁个好人家,可因为是“三八”之日出生,嫁出去只能是凑合,有的嫁得很差,郁闷一生。

可笑的是,古人有俗话说“女人命无真”,意思是说,女人的出生年、月、日、时都不会是真的,算不出真命来。过去,女孩一旦被认为出生的时间不好,只好弄虚作假,把年月日时改动一下,其“八字”也就变好了。那时不像现在,医院出生有出生证明,有临床记录,古代女孩出生的真正日期由父母说了算,说是什么时候生的就是什么时候生的。目的也就是为了女儿能顺利地嫁个好人家。这样一来,过去“三八”之日出生的女孩的生日就会改成别的日子。

现在的人已进入了新时代,人们封建迷信思想不那么重了,相信科学的人多了,“男占三八是秀才,女占三八必寡”这种带有迷信色彩的俗语,恐怕没有人相信了。

古代送别为什么是在十里长亭?

长亭、杨柳、美酒、南浦等字眼在送别诗词中是经常出现的,已经被赋予了特定的含义,都是送别诗词中最具代表性和象征性的文字符号。“送君十里长亭,折支灞桥垂柳”乃是古人送别的经典场面。“十里长亭”一词出自《白孔六帖》卷九: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另外诗词多有所见,如《送孔郎中赴陕郊》诗∶"十里长亭闻鼓角,一川秀色明花柳。"如《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许晏、许普谢恩辞朝,公卿俱出郭,到十里长亭,相饯而别。"很多诗词与文化著作中所提到的"十里长亭",基本上是指送别的地方。为什么文人墨客送别亲朋好友时都喜欢"十里长亭"呢?亭最初是设在边塞观察敌情的处所,如《墨子》上载∶"百步一亭,高垣丈四尺,厚四尺,为闺门两扇。"后来就演变为各地方最小的治安机构,如《后汉·百官志》载有∶"十里一亭,十亭一乡。有亭长持更板以劾贼,索绳以执贼。亭长旧名负弩,改为亭长。或为亭父。"再后来,由“驿”逐渐取代“亭”制,最后“亭”、“驿”也废弃不用。亭发展为筑在路旁的公家房舍,供旅客投宿休息。根据《释名·释宫释》记载∶"亭,停也,道路所舍,人停集也。"民间也有的人也用来作为迎宾送客的场所。根据《白孔六帖》记载:“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因此,长亭又称为"十里长亭",道路每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提供行旅憩息之用。而近城的十里长亭经常是人们送别的地方。所以有李白的《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词∶"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也有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词:"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长亭"也就成了文人墨客笔下的常用词。随着中华园林文化的发展与建筑文化的传承,亭开出现在中国园林中,成为不可或缺的建筑物。到隋唐时期,园林庭院中筑亭已经很普及,慢慢的“亭”的建筑多也更精巧。我们常常在诗词文化中看到的"十里长亭",一般都是蕴含着离情依依的惜别情愫。颇具意境,这种伤感随着文人墨客的传承与借鉴发扬,久而久之,这种意境也就约定俗成了,"十里长亭"就被用来泛指送别的地方。

古诗中用次韵的方式写诗?

问题:古诗中用“次韵”的方式写诗,“次韵”指的是什么呢?

有谁能更通俗的讲解一下呢?

前言

前几天专门写过一篇文章《10分钟搞明白诗词唱和 什么是依韵、用韵、次韵、步韵?

2019-01-10 03:30:00》

次韵是古人唱和的一种,不过不见得一定是同时期同时代的人。

一、什么是唱和

唱和,原意是歌唱时此唱彼和,一方歌唱一方和,例如词牌《竹枝》中特别标出了“和声。”

芙蓉并蒂(竹枝),一心连(女儿)。○○●●,●○△。花侵槅子(竹枝),眼望穿(女儿)。○○●●,●○△。

从词谱中看到,一共只有14个字有平仄符号的标志,可见(竹枝)、(女儿)不是词谱上的字。《钦定词谱》中解释道:所注竹枝、女儿,乃歌时群相随和之声。

电影《刘三姐》中刘三姐的山歌是这样唱的:

唱山歌哎,这边唱来那边和 ........二、唱和不一定对押韵有要求

早先的唱和对于押韵没有特殊要求, 在诗意上有所呼应即可,南宋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有一段针对次韵的话说:

和韵(指次韵)最害人诗,古人酬唱不次韵,此风盛于元白,皮陆。”

下面柳宗元与刘禹锡之间的唱和就对押韵没有要求。永贞革新十年以后,二人回京没有多久又一次被贬,柳宗元与刘禹锡告别时做了一首七律,《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 》: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刘禹锡回了一首《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岐。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这两首都是七律, 柳宗元押青、庚韵,刘禹锡押支韵。

三、什么是依韵、用韵、次韵

1、依韵 :

按照他人诗歌的韵部作诗。韵脚用字只要求与原诗同韵而不必同字;依韵比较简单,就不举例了

2、用韵:

指与原作韵字相同,但先后次序有变化;

望中有怀(唐·朱长文)龙向洞中衔雨出,鸟从花里带香飞。白云断处见明月,黄叶落时闻捣衣。观唐绝句41-云生远岫 @老街味道云生远岫风行雨,石卧苍苔翠点衣。僧打疏钟花渐落,舟横南浦雁孤飞。

两首诗押韵:飞、衣,朱长文的诗和老街的诗都押韵这两个字,但是次序不同。

3、次韵也叫做步韵:

指与原作韵字相同,次序也不变。 下面三首词押韵是路、去、度、处、暮、句、许、雨,次序完全相同,这就是最难的次韵。

贺铸的原作《青玉案》风靡大江南北: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据说当朝唱和的就有二三十首, 这里就不多例举了,只选两首。

《青玉案》(送山谷弟贬宜州) 黄大临

千峰百嶂宜州路。天黯淡、知人去。晓别吾家黄叔度。弟兄华发,远山修水,异日同归处。樽罍饮散长亭暮。别语缠绵不成句。已断离肠能几许。水村山馆,夜阑无寐,听尽空阶雨。

《青玉案·至宜州次韵 》 黄庭坚

烟中一线来时路。极目送,归鸿去。第四阳关云不度。山胡新啭,子规言语,正在人愁处。忧能损性休朝暮。忆我当年醉诗句,渡水穿云心已许。暮年光景,小轩南浦,同卷西山雨。

四、元白唱和

中唐诗人元稹、白居易大量地以次韵方式相互唱和,对后世的影响甚大 。元稹在《上令狐相公诗启》中说:

居易雅能为诗,就中爱驱驾文字,穷极声韵,或为千言,或为五百言律诗,以相投寄。小生自审不能过之,往往戏排旧韵,别创新词,名为次韵相酬,盖欲以难相挑耳。”

元、白此期的唱和诗形式很多,白居易在杭州过年时写给元稹一首七律:《除夜寄微之 》

鬓毛不觉白毵毵,一事无成百不堪。共惜盛时辞阙下,同嗟除夜在江南。 家山泉石寻常忆,世路风波子细谙。老校于君合先退,明年半百又加三。

元稹次韵回了一首七律:《除夜酬乐天 》

引傩绥旆乱毵毵,戏罢人归思不堪。虚涨火尘龟浦北,无由阿伞凤城南。 休官期限元同约,除夜情怀老共谙。莫道明朝始添岁,今年春在岁前三。

既要遵守格律,还要注意次韵相酬,短的五六十句,长则数百句, 如白居易有《东南行一百韵寄通州元九》寄元稹,一韵十个字,100韵就是1000个字:

南去经三楚,东来过五湖。山头看候馆,水面问征途。地远穷江界,天低接海隅。飘零同落叶,浩荡似乘桴.....省略1000-40字

元稹即作《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回赠:

我病方吟越,君行已过湖。去应缘直道,哭不为穷途。亚竹寒惊牖,空堂夜向隅。暗魂思背烛,危梦怯乘桴.....省略1000-40字

元白二人的诗要注意次韵不能有误,还要注意粘连、平仄,中间98联还要对仗,是不是好难?

结束语

次韵从元白开始,成了诗人们唱和争奇斗胜的一种文学形式。因为束缚最多,往往会影响诗人的表达,不过作为一种学习和锻炼方式,也提高了遣词造句的水平。老街平时练习就常常使用这种方法。

观宋填词42•青玉案 @老街味道

经年一梦缁尘路,鬓丝悄、芳华去。秉烛惜花春几度,白云有待,鸥盟尚远,山水无寻处。新词填个嗟朝暮,语不惊人愧成句。偷得浮生闲几许,钟鸣鼎食,风光何似,寂寞僧庐雨。

@老街味道

格律诗中的转韵是什么意思?

我说格律诗中的转韵就是个笑话。为什么?

首先统一语境,文内取平水韵;格律诗即近体诗(对这两个概念不了解的请先去脑补)。然后厘清何为邻韵、何为借韵、何为转韵。

此《平水韵》以清代的《佩文韵府》为准,概因唐、宋之声韵(切韵、集韵、广韵)较杂且部分已不可考。不服便用拼音把这几个声韵的古声给我打出来,不要求精确,近似即可;也别跟我提古时没有拼音,如果这么说,那么你就给录段视频发上来亦可。否则就不必多言,请挟IQ自重。

第一、何为邻韵。

邻韵,即《平水韵》三十个平声韵部中相邻而又近似的韵部,后人的所谓的可“通押”者。 邻韵对照如下: ①东、冬。②江、阳。③支、微、齐。④鱼、虞。⑤佳、灰。⑥真、文、元(半)。⑦寒、删、先、元(半)。⑧萧、肴、豪。⑨庚、青、蒸。⑩覃、盐、咸。只有歌、麻、尤、侵这四个韵部是独立使用的,没有邻韵。

那么第一个问题来了:大家都在人云亦云“写诗用平水韵,填词用词林正韵”的时候,是有几个真正了解过《平水韵》这般邻韵通押之后其实整好就是《词林正韵》的?此题先按下不表,接着下面说借韵。

第二、何为借韵。

清沈德潜《说诗晬话》中提到“起句可不用韵,故宋人有用别韵者,然必于通韵中,方可借入,若庚、青韵诗,起句入真、文、寒、删韵;先韵诗,起句入覃、盐、咸韵,则杂然不可为训。”汪师韩于《诗学纂闻》亦云:“唐律第一句多用通韵字,概此韵原不在四韵之数,谓之‘孤雁入群’。然不可通者,亦不可用也。”而谢榛《四溟诗话》则说:“七言绝律,起句借韵,谓之孤雁出群格(或作孤雁入群格,下同)宋人多有之。宁用仄字,勿用平字,若子美‘先帝贵妃俱寂寞’,‘诸葛大名垂宇宙’是也。”

上面的话翻译过来就是:首句可借邻韵,此格为“孤雁出群格(或称孤雁入群格)”。其实还有一格为“飞雁出群格(或称飞鹤出群格,下同)”。只是与前者整好相反,邻韵押在了末句上。举例:

《枫桥》(孤雁入群格)

孙靓

白发重来一梦中,(东韵)

青山不改旧时容。(冬韵)

鸟啼霜落寒山寺,

攲枕犹听半夜钟。(冬韵)

《故行宫》(飞雁出群格)

元稹

寥落故行宫,(东韵)

宫花寂寞红。(东韵)

白头宫女在,

闲坐说玄宗。(冬韵)

还有三种具有争议的格式分别为“进退格”、“葫芦格”和“轱辘格”。前者为两邻韵间押(隔句押同韵,限两邻韵);次者为两邻韵先二后四押(首二韵同韵,后四韵同韵,限两邻韵);后者为邻句相押(相邻两句押同韵,两两一押,限两邻韵)。

考据为——黄朝英《缃素杂记》云:郑谷与僧齐己、黄损等,共定今体诗格云:“凡诗用韵有数格,一曰葫芦,一曰辘轳,一日进退。葫芦韵者先二后四,辘轳韵者双出双入,进退者一进一退,失此则谬矣!

《冷斋夜话》载当时唐李对答语:“言此诗为落韵诗,概却不见郑谷等所定诗格,有进退之说,而妄为云云。”

借韵小结:格律诗中,在上述五格外,或多韵者,或别于上述五格者,就可以认定为出韵(落韵)了。

那么第二个问题来了:依古例这五格(后三格并不多见,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且具有特殊的用格规定。一诗中如果押了三个以上(含三个)相邻韵部,或者两邻韵乱用,这还是借韵吗?

第三、何为转韵。

“转韵”一词的定义与“换韵”词义相同,即,押不同韵部(包括所谓的邻韵间通押)。比如曹操的《短歌行》;又比如李白的《将进酒》,有时直接就是平仄韵的转换了。不过又有多少人知道“转韵”只是用在“古体诗”而非“格律诗(近体诗)”上的?至于填词中的转韵与题无关,此题说的是“格律诗”。这里请一定要厘清“转韵”与“借韵”之间的区别,借韵在此之前已经说的很明白了,没仔细看的请回头再看。希望写格律诗时喜欢借韵的朋友以后不要再乱用“转韵”这个词了,会被人笑话。

综上所述:

其一、格律诗中见邻韵便押的朋友,你押的到底是《平水韵》还是《词林正韵》?

其二、格律诗中何来的“转韵”一说?即便是在借韵,又有谁真正了解了借韵的规矩和格式的?

其三、在夸夸其谈“写诗用平水韵,填词用词林正韵”时,还在那里胡乱借韵并美其名曰“格律允许转韵”的朋友们,你们到底是怎么理解的“古为今用但不能古今混用”这句话的?我看这分明就是“古为你用”吧?

最后,既然对于《平水韵》怎么喜欢就怎么来,喜欢怎么解释就怎么解释,还谈个什么《平水韵》?用《中华新韵》不就结了,想怎么押就怎么押,什么邻韵通押、借韵和转韵的,不都省了?

我说的不仅是格律诗中的转韵是个笑话,动不动就用《平水韵》进行邻韵通押都是有待商榷的,你怎么看?

君恨我生迟?

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人归万里外,意在一杯中。这是唐诗里的诗句。你出生的时候,我还没有出生,我出生的时候,你已经变老,你恨我生得太迟,我恨你生的太早。人去万里之外,情谊都在一杯酒中。诗情画意,情意绵绵。

人是感情动物,年龄其实不是距离,无论年龄的大小,都不会影响感情。空间不分年龄,友情不论远近。真正的朋友不分年龄贵贱。无论相识的时间长短,距离的远近,无论见面的次数多少,只要以诚相待,便是朋友。人归万里外,意在一杯中。

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情恨交加,相知恨晚。古人的友谊情怀感染着我们。虽然说在现实社会里,人越来越虚伪,几乎每个人都带着面纱,做着并不真实的自己,但是真诚的朋友永远在我们心中。朋友,并不是每天都要联系,虽然天南海北,但是什么时候对方也不会和你失去联系,也不会忘记你的手机号码问你是谁,也许因为彼此的工作忙碌疏远了关系,但是节日的短信也是温暖的思念。真正的朋友不分年龄,不分男女,也不会分级别关系,也不分贵贱贫富,只要你够真诚。

人归万里外,意在一杯中。无论古人,还是我们自己,人与人之间的真诚情谊是永远存在的。历史是一面镜子,现实是历史情谊的延伸。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朋友。我们大家都是朋友,要做真诚的朋友。做不分年龄辈份的忘年之交,做不分不离,情意绵绵的爱情鸟,做不分贫富贵贱的患难之交,做心心相通的知心朋友。

如何理解王维的送别?

唐代诗人、画家有“诗佛”之称的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人(山西运城),祖籍太原祁州人(太原祁县)历任官职甚多,后官至尚书右丞,故称王右丞。

《送别》

唐代: 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整编诗中前四句平淡无奇,如同平常客套待客礼数,然则含而不露,后两句却诗韵陡增,诗意骤浓!我们应该羡慕那山中飘逸无拘的白云,是多么的自在悠闲!诗人借此来开解友人。人间所有的高官厚禄、权位显赫、富贵荣耀,比之永恒的大自然来说,尽皆过眼云烟!全诗是借送别友人来表达诗人的归隐之心,同时否定了对功名利禄贪图执妄的追求。

王维的另一首《送别》则是

《送别-山中送别》

唐代: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诗意是:我在深山中送别了好友,夕阳落霞把柴门半掩,待到明年春风把春草吹绿的时候,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呢?!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