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戏剧文化 正文

道情歌词是什么意思

他创作的电影《上甘岭》插曲《我的祖国》、电影《英雄儿女》主题歌《英雄赞歌》、电影纪录片《祖国的花朵》插曲《让我们荡起双桨》。...

道情歌词是什么意思,中国内地著名的歌词作者都有谁?

中国当代著名作曲家有

1.刘炽(1921-1998),原名刘德荫,曾用名笑山,陕西西安人,中国著名的电影作曲和歌曲家。他一生谱写了上千首歌曲,他创作的电影《上甘岭》插曲《我的祖国》、电影《英雄儿女》主题歌《英雄赞歌》、电影纪录片《祖国的花朵》插曲《让我们荡起双桨》,以及歌曲《翻身道情》、《新疆好》,组歌《祖国颂》,歌剧《阿诗玛》等,成为影响几代中国人的音乐经典。

2.雷振邦(1916-1997),北京人。满族。自幼喜爱京戏和民间小调,会拉二胡。几十年来,雷振邦创作的故事影片音乐主要有:《董存瑞》、《马兰花开》、《芦笙恋歌》、《花好月圆》、《五朵金花》、《金玉姬》、《达吉和他的父亲》、《刘三姐》、《万木春》、《冰山上来客》、《景颇姑娘》、《战洪图》、《钢铁巨人》、《暗礁》、《吉鸿昌》、《小字辈》、《幽谷恋歌》、《明天回答你》、《精变》《赤橙黄绿青蓝紫》、《东方大魔王》……还有82集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等。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曾经风靡全国,广为传唱,成为人们喜爱的经典音乐作品,他不愧为是中国影坛深受观众欢迎的著名电影作曲家。

3.王洛宾(1913-1996),中国20世纪最负盛名的民族音乐家之一。籍贯北京。193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他1938年在兰州改编了第一首新疆民歌《达坂城的姑娘》之后,便与西部民歌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从此在大西北生活了近六十年,将传奇般的一生都献给了西部民歌的创作和传播事业。在长达62年的音乐创作中,他为人们留下了近千首歌曲。其中《在那遥远的地方》、《半个月亮爬上来》被誉为“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他是在联合国高唱民族歌曲的第一位中国人。他荣获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第一位华人音乐家颁发的“东西方文化交流特别贡献奖”。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今世界上凡是有华人的地方,都会响起王洛宾歌曲迷人的旋律。

4.王酩( 1934-1997),曲作家。1953年随陈铭志学习作曲理论,并在上海工人文化宫音乐创作班学习作曲、在上海音乐学院夜大学学习钢琴。1959年入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师从丁善德。1964年毕业后入中央乐团创作组从事音乐创作。主要作品有为电影《海霞》、《黑三角》、《小花》、《樱》、《沙鸥》、《知音》所写的配乐以及歌曲《渔家姑娘在海边》、《边疆的泉水清又纯》、《妹妹找哥泪花流》、《绒花》、《青春啊青春》、《知音》等。此外还有《小

西北民歌十大名曲?

1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是首陕西民歌正宗经典歌曲,曾经被众多艺术家演唱,其中尤以70年代歌唱家朱逢博演唱版流传甚广。此曲是2003年中央电视台拍摄的大型电视连续剧《延安颂》片尾主题歌,全曲用西北人民的语言生动地、恰如其分地描绘了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的革命历史史实,被誉为经典中的经典,2015年12月30日被收录为全国声乐教材。【详细】

2兰花花

《兰花花》是陕西最好听的10首民歌之一,歌曲的旋律属于信天游的曲调,由上、下两句组成,曲调悠扬柔美,节奏舒缓自由,歌词口语化,很具地方特征,以纯朴生动、犀利有力的语言,热情歌颂了一位封建时代的叛逆女性——兰花花,先后由朱逢博、郭兰英、王昆、李波、阿宝等多人传唱,其歌唱家朱逢博的演绎被认为是最成功的改编。

3黄河船夫曲

中国民歌《黄河船夫曲》是一首朴素、短小、精悍并具有鲜明形象的民歌,歌曲以其质朴的语言、粗犷的声调、高亢浪漫的激情,没有任何多余的修饰,展现了陕北人民在恶劣生活环境中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唱出了陕北人民对于黄河的深深热爱,对自己的深深自豪。这首经典民歌被《黄河情》、《西部风情》等十多部影视片用作插曲、主旋律和主题歌,是黄河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经典节目和代表性歌曲。

4东方红

陕西民歌中有许多经典的革命爱国歌曲,《东方红》就是其中的典型之作,歌曲以朴实的语言,唱出了人民群众对毛泽东主席及其领导的中国共产党的深情,歌词简单,情感真实,旋律好记。该曲不仅是人民集体创作的结晶,也是人民情感的真挚表达。走进新时代,这首诞生于黄土高原民间音乐沃土,表达人民朴素心声的歌,又通过民歌新唱等形式被演绎为多种版本。

5太阳大了一把火

陕南民歌是流传于陕西省传统民间歌谣,情歌是陕南地区民歌文化中精华的部分,展现了当时人们的爱情观,而这首《太阳大了一把火》就是其中的经典之作,歌曲中情妹为了让情哥不被太阳晒,把自己的草帽给他戴,自己晒得受不了,这也反映了陕南女性的体贴柔美的一面,词义虽很口语化,但反映的内容却婉转而缠绵,给人一种温馨而浪漫的感觉。

6赶牲灵

陕西经典民歌中《赶牲灵》是非常著名的作品,在山大沟深的陕北,道路崎岖重重阻隔。因此包括春种秋收,行旅运送等诸多事宜,几乎都离不开马牛驴骡这些大牲畜。对于给自己带来极大利益的牲畜们,当地人爱护备至,充满感情,不仅不能虐待甚至连“牲口”“牲畜”这样的名称也叫不出口,而总是非常亲切地称它们为“牲灵”,好像这些牲畜如人一般有觉悟,有灵性,赶牲灵的人们笑对人生,用生活创造了这首《赶牲灵》。

7婆娘耍钱

关中民歌也是陕西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歌曲的题材内容涉猎广泛,但以反映各种社会矛盾,爱情生活以及传说故事的为多,歌词以五言、七言为主,小调歌词的分节形式则多以“数”为序而联缀,这首《婆娘耍钱》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之一,歌曲中不仅反映了当时在妇女中盛行耍钱(赌博)的社会状况,而且是对封建统治者的一个尖刻讽刺,是对封建制度腐败的揭露。

8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

《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源于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当时米脂就是闹红军的策源地之一,好多女青年跟上红军闹革命了,凡因孩子拖累太大的青年妇女,不得已留在家中者,当然免不了对上前线的丈夫的思念与揪心,于是就唱出了这首经典的陕西民歌,歌曲高起高落,高起低落,形成四度音程跳进结构,这是其他民歌所没有的一种特殊音乐结构。

9拉兵歌

陕西民歌中的陕南民歌旋律优美动听、情感细腻柔和、结构舒展流畅,歌曲题材中展现生活劳动的非常多,《拉兵歌》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这首民歌描写的是解放前,保长、甲长到处拉兵的情形,穷苦的劳动人民敢怒不敢言,只有通过这种民歌形式来直指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残酷无情,歌曲最后还通过对保长和甲长的辱骂,反映了劳动人民心灵深处对黑暗社会强烈的反抗。

10秃子尿床

铜川民歌是流传于陕西省传统民间歌谣,主要流传于关中及陕北地区,是关中民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自己明显的个性和地方特色,歌曲中很多是反映人民群众对封建社会制度不满和渴望自由的,尤以反映妇女与封建婚姻制度抗争的最多,《秃子尿床》就是世世代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在各种艺术形式不断地相互影响、融合创造、发展、流传下来的一首陕西民歌,歌曲中饱含深情,泼辣淋漓,唱出了妇女对封建婚姻制度的痛恨。

电视剧姐妹兄弟里的歌曲是什么?

歌曲:婚礼道情 歌词: 一对对红双喜展开我的美景 一个个高脚杯醉了我的梦境 今天把亲朋好友和幸福一同邀请 看一双鸳鸯组成了家庭 一只只比翼鸟飞进我的梦境 一条条红丝线系好我的终生 今天让爸爸妈妈兄弟姐妹一起感动 看一双龙风踏上了征程 新婚燕尔婚礼道情 我是鲜花你是蜜蜂 请月下姥为我们助兴 夫妻恩爱事业有成 洞房花烛婚礼道情 如胶似漆相敬如宾 祝有情人都成为眷属 白头偕老鸾凤和鸣

南泥湾这首歌的原唱是谁?

1943年,《南泥湾》这首曲子诞生在延安,是以马可为主要创作人的团队作品。1943年春节,延安鲁迅艺术学校的秧歌队来到南泥湾,向三五九旅的英雄们献上新编的秧歌舞《挑花篮》,《南泥湾》是其中的插曲。此曲旋律优美、抒情,热情歌颂了开荒生产建立功勋的八路军战士,歌颂他们把荒凉的南泥湾改造成了美丽的“江南”。全曲可分为对比性的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曲调柔美委婉,后半部分欢快跳跃,最后采用五度上行的甩腔手法结束全曲。歌曲吸收了民间歌舞的音调和节奏,加上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融抒情性与舞蹈性为一体,更加生动感人。

这首歌作词是贺敬之,作曲是马可,这首歌应该说开始时个合唱版,是鲁艺的一批人合唱的,现在王昆和郭兰英被认为是其中的几位,她们二位都是我国著名的女高音演唱家,同时演绎过许多歌曲。

王昆:歌唱家,生于1925年,祖籍河北唐县。1945年毕业于延安鲁艺戏剧音乐系,是新中国第一位在新歌剧《白毛女》中饰主角喜儿,并演出秧歌剧《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后任华北联合大学文工团演员。建国后任中央实验歌剧院演员,受教于苏联专家梅德维捷夫和我国歌唱家林俊卿。1954年入中央音乐学院进修。后历任东方歌舞团艺委会主任、团长,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音协第二、三届理事,全国妇联第四届执委。是中共十一大代表,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曾参加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演出。她积极探索中国民族唱法规律,在民间唱法基础上,吸收西洋发声的长处,发展了自己音色明朗,感情质朴,处理细腻的演唱风格,成为中国歌坛民族唱法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代表曲目有《南泥湾》、《翻身道情》、《秋收》、《农友歌》及歌剧《白毛女》等。2005年9月受聘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导师。1983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当新年钟声敲响之后 王昆致新年贺词。

郭兰英:山西平遥人,中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歌剧表演艺术家,民族声乐教育家,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在全国走红,她因演出民族歌剧《白毛女》而一举成名,其后不断在演唱界刷新纪录,她演唱的《南泥湾》、《绣金匾》、《翻身道情》、《我的祖国》、《人说山西好风光》等上百首经典歌曲在全国广为传唱,荣获中国首届“金唱片奖”。她的演艺精湛,嗓音甜美,音域宽阔,吐字清晰,行腔富于韵味,演唱水平极高,十分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歌唱特色,为中国民族新歌剧和现代民歌演唱艺术的创立与发展作出了开拓性、历史性的重大贡献。

1946年秋,她在张家口离开戏曲团,参加华北联合大学文工团,开始从事新歌剧事业。

1947年,郭兰英进入华北联合大学戏剧系边学习边参加秧歌剧《王大娘赶集》《夫妻识字》《兄妹开荒》等剧目的演出。1947年11月转入华北联大文工一团在石家庄成功演出《白毛女》而闻名。后演出《白毛女》《血泪仇》等歌舞剧,受到老百姓的欢迎。1949年4月,她随中国青年代表团参加了在匈牙利举行的第二届世界青年学生和平与友谊联欢节,以演唱《妇女自由歌》获奖,为新中国的成立献出一份厚礼。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郭兰英先后在中央戏剧学院附属歌舞剧院、中央实验歌剧院、中国歌剧舞剧院任主要演员,并担任文联第四届全国委员,中国音协第二、三届理事。她主演的新歌剧《白毛女》《刘胡兰》《春雷》《红霞》《小二黑结婚》《窦娥冤》《红梅岭》《红云岩》等,创造了喜儿、满妹子、红霞、小芹、刘胡兰等一系列生动艺术形象,其中歌剧《春雷》在1961年拍成电影艺术片,晋剧《金水桥》在1979年拍成电视戏曲片。她演唱歌曲《南泥湾》《翻身道情》《绣金匾》《妇女自由歌》《王大妈要和平》《八月十五月儿明》《李双双小唱》《赶牲灵》等等以及电影《上甘岭》插曲《我的祖国》,《北风吹》《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人说山西好风光》《海风阵阵愁杀人》《清粼粼的水蓝盈盈的天》《麦浪滚滚》《敢叫日月换新天》《赤脚医生向阳花》《共大赞歌》《欢呼科学迎春天》等等受到广大民众的欢迎,在全国流传很广,她演唱的保留曲目最多,已成为中国民族歌曲中的经典之作,成为民歌演唱方面的杰出代表。为中国新歌剧表演体系的建立作出了开拓性的,历史性贡献。郭兰英是新中国民族新歌剧、民歌演唱的奠基人。

1963年举办郭兰英独唱音乐会,开创民族声乐个人演唱会的先例。由于她少年时受过戏曲演员的严格训练,艺术功底很深,她的演唱兼蓄神、情、形、声、腔、字六艺之美。她所扮演的人物,达到了歌唱与表演的高度和谐统一。郭兰英还作为中国艺术的使者,访问了前苏联、罗马尼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意大利、日本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1981年举办郭兰英歌剧片段晚会获得巨大的成功后告别舞台,到中国音乐学院任教。1986年在广东创办郭兰英艺术学校(原名:广州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专业学校),任校长。郭兰英把自己的版权捐给了国家,为了学校的发展,又卖了北京的房子,并且郭老师在中央台的演出都不要报酬,只靠退休金生活。1989年荣获首届金唱片奖。1994由中央文化部山西省政府联合在北京举办郭兰英从艺60年大型音乐会以及由中央电视台山西省政府联合拍摄12集音乐电视剧《郭兰英》,并出版发行了大型画册人民艺术家《郭兰英》。1983年参演春晚歌曲《一道道水来一道道山》。

附件中是王昆和郭兰英两位老师演绎的南泥湾,你可以下载之后欣赏一下。

民间有多少艺术在丢失没有传承?

指尖方物计划

摘要:工业化商品琳琅满目的充斥着市场的每个角落,在浓厚的商业化气息下,人们选择的物品丰富,然而对于物品本应具有的传载人文情愫的功能却逐渐消失。民间传统手工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最直观的载体。在市场化的今天,传统手工艺面临着手艺失传的危险,一大批有着各种手艺绝活的乡村民间手工艺人显得英雄无用武之地。而与此相左的是,越来越多具有都市化生活方式的人们为了填补心灵上的失落,却对传统手工制品愈加青睐,愈加怀旧。

指尖方物,正是基于此应势而生。以“弘扬传统文化,传播工匠精神”为使命,通过现代化便捷的网络信息技术,搭建民间传统手工作品网络集中交易平台,将广大乡村民间传统手工艺人重新引入社会的舞台展示自己的手艺,让都市化生活方式下的人们能更直接更真实的选择充满人文情怀的传统手工作品。

一、民间传统手工艺术分类

由于各地区、各民族的社会历史、风俗习尚、地理环境、审美观点的不同,各地的手工艺品具有不同的风格特色,充分的展示了中国传统手工艺术的风采。

民间传统手工艺术类别主要有:纺染织绣、服饰制作、编织扎制、雕刻塑造、家具建筑、金属加工、剪纸刻绘、陶瓷烧造、文房制作、漆器髹饰、印刷装裱、器具制作、书画作品等。

二、民间手工制品在现代社会的生存发展状况

1、民间手工制品与现代社会的文化差异

传统手工制品主要有实用型、娱乐型和典藏型等功能。例如以前很多竹篾匠会编制各种居家实用的家庭生活道具;一些给儿童制作的玩具同时具有僻邪祈福的含义;一些手工缝制的绣品具有传递爱情的作用。确切的说,每一件传统手工制品都有它的特殊用途或它所承载的特定功能,但不可否认的是,很多的传统手工制品在现代生活里已经没有实用价值。另外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传统手工制品所承载的象征意义也已消失。余下的,只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一种精神期待。

2、民间手工制品在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

传统乡村民间手工制品,主要是纯手工制作产品,注定了不能批量化生产。现代社会有很多能够大规模生产经营手工艺品的企业,产品批量化生产可以降低成本提高产量,从现代商业的角度来看固然是好事。然而,一旦传统的手工活冠上现代化工厂的名义进行批量化生产,成为纯粹的商业化产品,就失去了其承载的人文情感文化传承的功能了。

3、民间手工制品在现代社会的经营方式

由于交通不便,传统手工艺品曾经主要仅限于在以制作人为中心的小地域内进行商品交易。普通民众的商业意识增强以后,现代手工制品的经营途径主要集中在各地的旅游景点、小商品市场和网络交易。而不管是旅游景点、小商品市场还是网络交易,手工制品始终以一种不登大雅之堂的面貌出现,即没有真正的品牌。

4、民间手工制品在现代社会里的品牌概念

绝大多数民俗专家和研究学者都认为,民间传统工艺制品在现代商业社会里缺乏品牌意识,没有个性鲜明的知名品牌,而现代人选购产品时品牌形象往往是很重要的因素。自古以来乡村民间手工艺人都是父传子、师傅带徒弟,某某师傅名气响不响,手艺好不好,靠的是乡邻的口碑式宣传。事实上,手工制品与现代流水线产品最大的区别就是手工制品的制作者能够具体到个人,流水线产品却不能。从某个角度而言,“某某师傅”的名气其实就是最好的品牌,例如“张小泉剪刀”、“吴良材眼镜”就是很好的以制作者姓名为品牌的品牌。

瑞士名表、意大利皮具久负盛名享誉世界,世人皆知这些品牌的制造商并非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很多都是出自祖传数代的手工制作大师之手,这些产品都是“贵精不贵多”。泱泱中华大地,上下五千年,纵横五千里,完全有诞生手工制作大师品牌的土壤。

三、现代商品的流通渠道与盲点

现代商品生产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和以各大中城市为中心的工业园区,产品出厂后以“省级经销商——市级经销商——县级经销商——批发零售店——消费者”的渠道进行销售。换句话说,现代商品的生产基地主要集中在城市,而消费市场则包括城市和农村在内的各个角落,即便中西部省份很偏远的农村家庭,也可以是现代工业产品的消费市场,商品呈现“城市辐射农村”的单向性流通渠道。

因此,在客观上,城市工业化商品不断“倾销”到农村市场,农村仅仅是作为一个有巨大消费能力的受众市场而存在;在主观上,人们也忽视了农村是中国传统手工制品的重要生产基地,生产制作者即是分布在广大农村各个角落成千上万拥有精湛手艺的乡村民间手工艺人。

一方面是人们对纯手工制品的青睐,一方面是乡村手工艺人生存的尴尬;一方面是城市工业化商品对农村市场的泛滥,一方面是农村充满人文气息的手工制品无法有效流向城市。

四、指尖方物的流通形式

民间传统手工制品网络交易平台,把广大乡村民间传统手工艺人作为手工制品生产制作主体,通过现代化网络未来对农村家庭的普及以及农村通讯交通物流状况的改善等硬件条件,以“从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形式,将每一件具有浓厚人文情感的手工制品传递到制作者所在地以外的更远的消费者手上。形成城市工业产品对农村,农村手工制品对城市的双向流通渠道。

五、指尖方物的平台定位

1、平台使命

弘扬手工文化,传播工匠精神

2、平台标准

专业性传统手工制品网络集中交易平台,每件方物必需是传统手工制作

3、平台体系

传统手工艺术+现代网络科技+知识产权品牌+工匠精神传承

4、品牌计划

努力培育以制作者个人称呼为品牌的手工艺术文化品牌,形成“师傅的摇篮”

六、指尖方物的完美构成

一群人,做一件事

1、乾,为天,为形而上的梦想。弘扬手工文化,传播工匠精神,是指尖方物的使命,也是整个社会的责任;

2、坤,为地,为实现梦想的载体。指尖方物,是平台本身,更是万万千千传统手艺人指尖上做出来的不可比拟的好器物;

3、离,为火,为凝聚工匠精神和充满人文情感手艺人。创作的作品,都是不可复制的能够深入灵魂的指尖方物;

4、坎,为水,为指尖方物的受众群体。传统工艺的振兴和传承,离不开市场的转化,每个人都值得拥有一件手工记忆的指尖方物;

5、巽,为风,为相关的政策支持。《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表明了国家振兴传统工艺的决心;

6、艮,为山,为品牌安全的保障。指尖方物,尊重手艺人创作成果,并提供知识产权品牌保护计划;

7、震,为雷,为指尖方物的传播者。40、50、60后对传统手工独具情怀,却渐渐远去;00、10后对传统手工概念甚是模糊。承上启下的70、80、90后,更有责任去传承和弘扬已留传千古的传统技艺;

8、兑,为泽,为手工文化的推动者。专家学者的呼吁,新闻媒体的报道,老手艺人们的呐喊给予了传统工艺振兴有利的舆论支持;

借用流传的一句话:传统手工艺术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和智慧的沉淀,人类文明无论往哪个方向发展,这种手和心互动的创造能力永远都不会过时。

弘扬手工文化 传播工匠精神

半扫愁思半扫尘两个半字妙处何在?

古诗中有不少“半”字用得十分巧妙。这些“半”字往往非实指数量,而是借其没有确定范围的特点,营造含蓄优美的艺术氛围。“谁人执帚南山下,半扫愁思半扫尘”亦是如此,笤帚既扫现实中灰尘,又可扫去心中的忧愁,虚实相应,两个“半”字显得意境含蓄优美,用的巧妙。

古诗中还有很多用“半”字来入诗的,读来更是妙趣横生,回味无穷。有的“半”字诗写出了一定的哲理,读来让人受益无穷。如清代李密庵有一首著名的《半半歌》:

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

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开展。

半郭半乡村合,半山半水田园。

半耕半读半经廛,半士半民姻眷。

半雅半粗器具,半华半实庭轩。

衾裳半素半轻鲜,肴馔半丰半俭。

童仆半能半拙,妻儿半朴半贤。

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显。

一半还之天地,让将一半人间。

半思后代与沧田,半想阎罗怎见。

酒饮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

帆张半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

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

百年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只半。

这首《半半歌》句句含“半”,文笔流畅,语言浅显,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耐人寻味,发人深思。世间万事万物都有一定的量度,这个量度就是“中”,就是“半”。达不到这个量度就是“不及”,超过这个量度就是“过”,做事做得“不及”或做得太“过”都不会得到预期的效果。所以,我们在为人处事时讲究“适度”,既要有所为,又要有所不为,尽可能地做到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尤其是在面对各种名利诱惑时,更要适可而止。在这一半天一半地之间生活着的人如果能懂得这“半半”的哲理,并能身体力行,那么他就离儒家所说的“中庸”不远了。

有的“半”字诗用来写景,更是意境幽远,让人爱不释手。如明代诗人梅鼎祚曾作过一首诗:

半水半烟著柳,半风半雨催花;

半没半浮渔艇,半藏半见人家。

全诗虽然仅有四旬二十四个字,诗人却连用八个“半”字,把一幅若隐若现、烟雨迷蒙的江南水乡春景图描绘得惟妙惟肖。

杜甫《赠花卿》:“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凤半入云。”那悠扬动听的乐曲,从花卿家的宴席上飞出,随风荡漾在锦江上,冉冉飘入蓝天白云间。两个“半”字空灵活脱,给全诗增添了不少情趣,使读者真切感受到乐曲那种行云流水般的美妙。

白居易《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残阳斜照在江面上,江水一半呈现出碧绿色,一半呈现出绯红色,诗人通过两种不同色彩的对比,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残阳秋水图。写残阳照射江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半”字未平分江面,而朦胧的界线似乎又存在于人们的视觉之中,虚幻空灵,迷蒙幽静。

元代查德卿小令《一半儿·春妆》:“自将杨柳品题人,笑拈花枝比较春,输与海棠三四分。再偷匀,一半儿胭脂一半儿粉。”春天,一个姑娘在镜前梳妆。她的身材是那样苗条,是那样的风姿绰约,自觉比杨柳更婀娜。她拈起一枝海棠,把自己的脸与它相比,好像海棠花儿更娇艳。姑娘不禁暗暗较劲,马上拿起胭脂花粉,对着镜儿再次化妆。这一次定要抹得红是红,白是白,又浓丽,又调匀,不信比不过海棠。两个“半”字,把姑娘化妆时的几分妩媚、几分娇羞刻画得惟妙惟肖,读来情趣盎然。

胡紫山《四景》之一:“荷盘减翠菊花黄,枫叶飘红梧干苍。鸳被不禁昨夜凉。酿秋光,一半儿西风一半儿霜。”末句将秋风瑟瑟,风凉霜冷的季节特点写了出来,贴切而自然。

台湾著名词作家庄奴,一生写了3000多首歌词,其中有不少为经典之作。有记者访问他,询问其创作的甘苦时,庄奴以一首打油诗作了绝妙的回答:“半杯苦茶半支烟,半句歌词写半天,半夜三更两三点,半睡半醒半酝酿。”四句诗嵌入了八个“半”字,可称为一首难得的“半”字妙诗。可以用来表示虚指的数量,又可表示朦胧的状态。

无论写景状物还是写人说理,都能唤起读者的想象,让人体会到朦胧含蓄的美感,吟咏“半”字,韵味无穷。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