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下的人歌词什么意思,为什么他的收入能那么高呢?
回答:因为啊段得到了粉丝的认可。他在头条收入高是有他特定原因的,请看我对他账号进行分析你就明白了。
说到做自媒体有高收入,总能吊足人们的胃口和好奇心。我们看看啊段的高收入达到什么水平?
从啊段展示的后台数据,虽然他没有直接展示收入,但他展示上个月光交税就是20718元。
根据啊段这个交税额20718元,按头条税收规则,(月收入超过25000元的,按先扣除20%,后交30%个人所得税)。我推算出啊段上个月收入为84000元左右。我的妈呀,这么多,不得了!很多自媒体人天天码字或拍视频,收入还赶不上啊段交的税多呀?
同样都是做自媒体,差距怎么那么大啊?
账号分析
1.账号基本情况账号名称:啊段Vlog
认证:富士康科技集团员工,优质VIog领域创作者。
账号运营时间约2年左右。共发表作品614个,粉丝47万。
粉丝构成:头条10万,抖音14万,西瓜21万。粉丝不算少了。
2.人特别,有反差,有亮点,能激发人们的好奇心。账号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富士康科技集团员工。
有反差有亮点,就是他的账号头像及个人形象与富士康集团公司似乎格格不入。
人们不禁会问,大名鼎鼎的富士康集团,他们的员工是这般面容粗旷,留着长头发,啃着面筋,一幅吊儿郎当的模样吗?
最不靠谱就是他的简介了,简介:不多说,本人已凉,有事烧纸!
这些与众不同的风格,吸引了一部分人的好奇心。为他吸引粉丝关注意埋下伏笔。
比如,啊段账号置顶的那个2019年6月12日发布的视频,在玩着电脑,吃着面筋,全程没说一句话,也没有剪辑,字幕也没有,竟然有85万播放量。
试问谁的自媒体视频敢这么播,这么整啊?
有人看的视频就是有人设,没人看的视频,取景拍摄再好,剪缉再好,如没播放量的话也是没人设。
3.啊段已经做了两年多时间,有了一定基础积累。而且是多平台运营。啊段也不是突然火的,已经做了2年多,在头条、西瓜、抖音、K手都发视频。头条有614个作品。几个视频平台粉丝加起来达到47万。
虽然视频内容平淡无奇,都是日常生活的记录。但他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子,也赚足那些窥探好奇的眼球。
4.网络上羊群效应,还会让啊段火上一段时间。人红之后,即使他喝支小啤酒都有人围观。啊段现在就是这样,越多人围观,他的视频播放量就越高,收益也越多。
以致于他拍的视频,根本不需要懂什么技术,拍摄、剪辑、美工、解说、文案、粉丝互动等等几乎都不需要。别人做不到啊。
好了,从啊段账号这里得到什么启发呢?今天不写那么长了,简单说3点:
①做自媒体,要做一年以上,才会真正见效果。啊段天天啃面筋也啃了两年才火,人家也是下了本钱的。
②做视频比写文章收益更大,吸粉更多,而且可以多平台运营。③Vlog视频内容要真人真实,越简单越受欢迎。:啊段能在网络上走红,获得高收入,有些偶然因素,也有必然因素。我认为最大因素就是他做到与众不同,有反差有亮点。
思考一下,同样拍视频,你怎么做到与众不同?视频亮点是什么?
我是好哥自媒体,每天分享自媒体干货。如果干货对你做好自媒体有所帮助,欢迎你评论、点赞、收藏和关注。谢谢!祝你早日成功!
最近听起风了这首歌比较上头?
第一次接触到这首歌的时候是被歌名《起风了》给吸引住了。起风了,多么诗意而又意境的名字,这让我想起了宫崎骏动漫电影《起风了》,这部电影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尤其是电影里的那句“起风了,唯有努力生存”更是成为了我的座右铭。所以第一次看到这首歌的歌名“起风了”就很有感觉。
后来去听了这首歌,一曲终了,发现简直不要太好听,记得我当时完完全全被歌曲的旋律和歌词给惊艳到了!这首歌无论是在旋律还是歌词上都表现得什么出色!买辣椒也用券小姐姐偏中性的声线和这首歌也简直不要太搭,我也被她辨识度高的声音给吸引住了。
事实上这首歌的原版曲子是日本的高桥优作曲的,然后中文填词,不得不说真心佩服作词者的功底,把词写得那么好,不仅意境唯美而且内涵深远,歌词直击人内心深处,每每听起总能令人共鸣,让人不自觉的的在听歌中有所代入,有所感悟,有所动容,可以说这首歌也因为歌词而变得更加完美出色!或者说比原唱在表达的情感上更上一个层次。也难怪有不少人听了之后都会反反复复的去提及这其中让人共鸣的歌词。可以说,歌词之美无疑是这首歌的灵魂所在。
词1
“我曾难自拔于世界之大”
“逆着光行走,任风吹雨打”
记得有次教堂弟读书,他突然问我近乡情怯是什么意思。
我说:“就是出门很久的一个人非常想回家,但是到了家门口却突然有点害怕见到亲人。”
堂弟想了想说:“那我哥哥就是近乡情怯了。”我想再给他解释一下,他却接着说,“哥哥好久没回家了。”
说完他低着头继续做作业,我知道,他想他的哥哥。
当年他的哥哥意气风发,觉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执意要去远方打拼流浪,而他的父母却认为在他的这个年纪更应该成家立业,稳定的生活。
他在与父母的一次大吵后负气离家出走。
离开父母与亲人,在外多年的他开始想家可也害怕回家。
就像这首歌里唱的:
这一路上走走停停,顺着少年漂流的痕迹,迈出车站的前一刻,竟有些犹豫,不禁笑这近乡情怯,仍无可避免。
歌词里全是一个离乡游子的心理。
回不去的是故乡,到不了的是远方。
但是没关系,愿你离去多年,归来仍是少年。
词2
“我曾将青春翻涌成她”
“我终将青春还给了她”
在这首歌的评论区,热评第一的是这样一段话:
我是个俗气至顶的人,见山是山,见海是海,见花便是花。唯独见了你,云海开始翻涌,江潮开始澎湃,昆虫的小触须挠着全世界的痒。你无需开口,我和天地万物便通通奔向你。
这是少男少女独有的告白,青春时候的爱,最是炙热,也最容易留下遗憾。
其中最遗憾的大概就是“爱上一匹野马,但我的家里没有草原。”
少年时的我们,有更多的追求,有更大的野心。曾经的我们看着远方仿佛就在眼前,我们想抵达,去实现那个关于远方的梦想。
后来,我终于抵达了远方,却突然发现我的身后一片荒芜,我终于明白,孤独的远方比不上有所爱之人的故乡。可是,我却把她弄丢了。
就像《致青春》里说的:
“少年意气的时候,我们觉得有很多东西比感情更重要,后来才发现我们能记住的,偏偏只是一些小幸福。”
曾经,她在我生命里如同穿堂之风,偏偏引山洪;后来,我得到了我想要的一切,却偏偏丢了她。
有些人消失了,但我们却一直记得。也许想不起模样,或许在三五几年之后,想起她的名字或身影,嘴角带笑,眼里有泪。
因为我们怀念的,是青春。
词3
“以爱之名,你还愿意吗”
人的一生,倏忽而过,当回首时才发现,有你在身边,才是无憾。
只是,当时光流逝,兜兜转转,那个人,是否还会在原地等你。
就像MV中的那对情侣一样,女孩在职场上不顾一切的打拼,为了她和男孩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渐渐的忽视了男孩。
男孩在日夜的孤独中回忆以前的甜蜜生活,失落与日俱增。
最终两人渐行渐远,终于,男孩不顾女孩的哀求提出分手。
有些爱,没有逝去,但却让人伤了心,不能再轻易的说出那句“我愿意”。
当MV中的“以爱之名,你还愿意吗”响起时,我看到满屏的“不,不愿意了。”
是啊,很庆幸,曾经走近你身边,也真的很遗憾,不能陪你走下去了。
我爱过你,可也只能到这儿了。
曾经在微博上看到过一个问题:你认为最美的爱情是什么样子的?
我想或许是这样的:
是李健和小贝壳:不是你为我而停下的脚步,而是我们比肩而立时相互交错的目光;
是《这个杀手不太冷.》:你走了之后我便成为了你的样子;
是《怦然心动》: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
……
如歌词所说:
你的眼中,一笑生花。
只要是你,就以足够,只想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
只要有你在身旁,种地卖花也是可以的。
曾经看到过一个故事,女孩等了男孩五年,等到了自己快要忍不下去,都快放弃了。
这时男孩突然向她求婚了,她喜极而泣,激动的抱住他。
“感谢你,让我没来得及放弃。”
是啊,我的梦,就是你。
希望早上醒来第一个见到你,希望吃你做的早餐,希望看你做事的模样……
生活和爱情也许会让我们失望,但也不仅仅是失望。
我们还是会爱我所爱,憧憬未来的生活。
如电影《起风了》里面所说:
“我爱你,由抓着帽子那刻开始。”
“我也是,由风把你送来那刻开始。"
起风了,你是否,乘风而来?
已经逝去的人?
对于己故前人,祭拜是对伦理理解和遵守,无关“意义”。死亡不是真正的告别,遗忘才是。祭拜是一种传达感情的寄托,表现人生哀思的方法。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最近”舍得”这二个毛笔字走红网络,它的内涵是什么?佛说“这是人生最高境界的修行”。恰恰云云众生不擅于告别,因为他们心中“不舍”!
“不舍”就是“自难忘”,苏东坡在亡妻十周年忌日时,写下这一首情景交融,充满悲伧之情的千古悼词。
祭拜先人,是华夏儿女共同嘱守的公序良俗,是寄托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继续前人的传统文化。
坟墓的存在 祭拜是必然我们的今天有上坟扫墓的说法,坟墓一词似乎浑然一体,其实二者是有区别的,秦始皇统一六国前的先秦时期,坟是墓上的封土,墓才是逝者的安息之地。但是在原始社会,死人根本谈不上墓莹,实行的是天葬。
(张辽墓)
《周易.系辞下》云:“古之葬者,厚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远古的人死后,用树叶柴草将尸体遮掩,送到荒野,既不封土,也不立标志。不过这种情况到了新石器时代,土葬开始兴起,不过仅限于葬人土坑,无坟。
阶级社会出现后,坟墓也同样成为一种等级的象征。当然,老百姓的坟墓是很简单的,他们选择一块“吉地”,挖坑埋葬死者,然后在上面堆成圆形的土堆。
同一个家族的人,死后埋在一个地方,形成一个坟区,俗称祖坟地。大多数的坟墓前都会立碑,使后人知道坟墓里埋的是谁?谁人所立。
千百年来,相沿承袭,每到一些节日,后人都会去扫墓祭祖。
不是因为有什么“意义”,而是华夏儿女对先人的“不舍”!
如果先人的祖坟(包括现在的公墓)依然存在,你就有了凭吊的地方,有了寄托哀思的机会,你将会一身轻松的扫墓归来。你就不会“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了。
结束语
对逝去的人予以祭拜,缘于我们的“不舍”,缘于我们感情的寄托。“意义”是另一个层面的理解。祭拜不一定要到坟墓现场,但是,双手合十祈祷,应该不是问题,正如诗人陆游:“老去同参唯夜雨,焚香卧听画檐声。”
为什么很多人都非常怀念本科生活?
大学本科是人生中很特殊的一个时期。没有高中时期学习的压力,没有社会工作者的复杂与无奈。所以本科生活是值得怀念的。
从学习方面来讲,本科生活没有高中时期那么强的学习压力。只要自己按部就班基本可以修完所有学分。其次大学时还可以有很多协会团体,以及选修课。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发挥自己兴趣特点,又可以愉悦自己的精神生活。这些是高中面对紧张的学习压力而不能想的事情。
生活上来讲有更多自由安排的时间。在这里可以遇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这些朋友因为在大学四年的相处可以说彼此都比较了解与信任的。所以说大学的朋友基本就是一辈子的朋友。
其次大学生活有很多乐趣,不仅有学习上的乐趣,更多是在十八九岁这样朝气蓬勃年龄一群年轻人共同成长经历。我们同欢乐,我们同奋斗,我们同憧憬。
最后附上几张我们学校图片以此怀念
喜欢粘着一个人?
你是一个小伙,你正在青春期。你喜欢粘着一个人,尤其喜欢粘着你的女朋友,这就对了,这是很正常的生理现象。人绝大多数都是这样,否则人间会缺乏男欢女爱,儿女情长。长久以往就会路断人稀人口绝迹,这太可怕了!
记得有个故事讲,有个老和尚住在山上,抱养了个小和尚。小和尚长大了有十六七岁,需要下山。老和尚对小和尚说:“山下的女孩是老虎,她会吃人。你要躲得远远的,可别让她吃了你!她厉害的很!”小和尚一下山,看见穿着花红柳绿颜色的女孩最可爱,久久观望不愿意离开。他觉得女孩老虎最可爱!
年轻人到了20岁左右的生理期,身体的荷尔蒙激素会大量分泌。就会觉得特喜欢异性女孩,会有一种莫明奇妙的新鲜刺激、稀罕害羞神秘感觉。促使自己前去搭话靠近交往,以建立长久友谊,这就是爱情。男的叫喜欢女孩,女的叫少女怀春!这是人间好事。
人在青春期,当你心中有了暗恋对象时,你可向父母回报请示参考意见。法律规定男22周岁、女20周岁以上可领证结婚。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
人们要求爱情专业,不能多吃多占。不能一夫多妻,也不能一妻多夫。爱情是自私的忠诚的,爱情象眼睛一样揉不进沙子。出轨偷情偷腥、混小三包二奶都是对爱情的背叛,会使婚姻家庭捣散,子女分散、父子不识,甚至出现打架人命事故!
男题主这时想粘着女朋友,如果环境、条件、学业阶段合适时,可对着机会向女朋友追爱表白。什么一生一世永不变心相亲相爱100年。刀山火海也敢上,下海捞月也敢闯。海枯石烂诉心志,上天摘月表衷心。
如果女朋友拒绝求爱,你要对着机会另寻爱山。也可接受家人亲朋媒人按排的相亲会。你男孩要早寻问准丈母娘要彩礼多少?还有否其它要条件?有不少的恋人都同居了,最后败在彩礼上!
当年轻人在热恋时,会时刻想着对方,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恋人相拥格外甜蜜。卿卿我我滔滔不绝,有说不完的话儿和亲密。女孩一定要注意不结婚不要随便上床。视感情如儿戏会坑了自己祸害她人。人们结婚的目的就是要繁延自己的子孙,生生不息万世长存!
谈谈自己所理解的看客可以吗?
你好,我是想要和你一起学习的阿云!
首先,我们得明白,“看客”存在于一切历史一切时空当中,但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却有其现实的黑暗土壤。
为了透彻说明,我们将这个问题细分为以下3点:
什么是“看客”?为什么有“看客”?今天还有“看客”吗?下面,请允许我来详细讲一讲。
他们是时代的群氓,是飘荡在黑暗大地上的幽灵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作家,作为一个以笔为剑的作家,作为一个如民族斗士的作家,鲁迅先生在他的笔下勾画出一大批令人胆战心惊的看客形象。
他们是《孔乙己》中酒店冷嘲热讽的普通群众,是《铸剑》里位高权重的大臣妃子,是《示众》里一层又一层的守法公民……他们是一个无比庞大的群体,千人千面,各不相同。然而,在他们这种表面的不同之下,却是一样的空虚和苍白。
在《铸剑》这篇历史改编的小说当中,复仇者眉间尺第一次踏上征途便遇上一群典型的看客。
转出北方,离王宫不远,人们就挤得密密层层,都伸着脖子。人丛中还有女人和孩子哭嚷的声音。他怕那看不见的雄剑伤了人,不敢挤进去;然而人们却又在背后拥上来。他只得宛转地退避;面前只看见人们的背脊和伸长的脖子。
心中怀揣着替父报仇的熊熊怒火的眉间尺,差点将他一生的伟大事业葬送在一群看客身上。他愤怒,却无从发泄,因为他的良善;他焦躁,却无从解脱,因为看客的众多。如果不是黑色人的解救,他这半觉醒者将要就此葬送。
实际上,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也分为好几类:
统治阶级帮凶的看客,宛如黑夜中的狼群;无意识帮凶的看客,犹如给狼指路的傻羊;麻木无知的看客,仿佛撕咬尸体的幽灵。第一类的典型代表就是《药》里的红眼睛阿义和康大叔。
红眼睛阿义去盘问夏瑜,实际上却是想要在夏瑜身上榨取一点油水,当他发现夏瑜已经榨不出一点油水的时候,几乎气破了肚皮。他并不关心夏瑜为什么进了监狱,也不关心夏瑜是否真的有罪,他不过是想借着权力谋私,不过是在做 统治者的爪牙。
而康大叔,将夏瑜的悲剧作为谈资,以此来博取众人的目光。他并非是直接的加害者,但他在有意地迫害着一个觉醒者的思想。
这一类的看客,是有意识的,甚至于他们的“看”是一种完全对立的“看”——或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或是为了政权的利益。
第二类的典型代表是《祝福》里的柳妈。
她自己深受封建迷信思想的荼毒,但她并没有认识到这种思想的错误,反而以之为正确,无比笃信地向祥林嫂讲述死后的世界。
她或许在主观上并没有恶意,但她的言语却将祥林嫂本便不幸的人生推向了更加可悲的境界,让祥林搜相信自己死后一定会遭受痛苦和折磨,让她在活着的时候更加不得安生。
这一类的看客,固守着自己的思想,抱残守缺,并以此作为标准来评判别人。对于不幸者和觉醒者抱以无意识的迫害,间接地成为了统治阶级或者封建思想的帮凶。
第三类看客在鲁迅先生的小说中出现的最多,也最令人瞩目。
他们大多数时候没有特定的模样,一旦出现必然是一群又一群。他们围观别人的痛苦和折磨,并不表现出欢喜或者同情。他们麻木地看着,仿佛是没有思想的空壳。
但就是这样一群人,却是中华大地上的大多数。他们宛如时代的群氓,宛如没有思想的幽灵,宛如无意识吞噬同伴尸体的食尸鬼——麻木,冷漠,无知,落后。
鲁迅先生说:
社会太寂寞了,有了这样的人,才觉得有趣些。人类是喜欢看戏的,文学家自己来做戏给人家看,或者绑出去砍头,或是在最近墙角下枪毙,都可以热闹一下子,而且如上海巡捕用棒打人,大家围着去看,他们自己虽然不喜欢挨打,但看见人家挨打,倒觉得颇有趣的。
在这一段话里,鲁迅先生生动的描述出看客的生态和心理。
总的来说,这一群遍布中华大地的看客们,是麻木不仁而且落后的写照。他们自己不够好,同时也乐意看见别人不好。在一具具不同的躯壳里,承载的却是相同空虚的灵魂。
在万马齐喑的大地上,黑暗已经肆虐了太久看了上面的描述,你或许会疑问,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看客的存在?
这得从中国历朝历代的统治手段说起。
中国的统治者最爱搞的就是“愚民政策”。因为在一个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社会里,人民的愚昧等同于人民的安分,人民的安分等同于政治基础的稳固。
在宋代私学兴盛以前,官办学校只能够供少数人进行学习。而这些有资格来学习的人,莫不是显贵子弟。这些显贵们掌握了知识,知识使他们更加稳固地屹立于封建帝国的顶层。而无缘读书学习的普通人民,则自始至终的蒙昧,只能等待那么些心怀慈悲的上层统治者的怜悯和救赎。
在封建统治阶层的政治手段之外,还有思想的控制,这就是封建礼教。
在宋代程朱理学兴起以后,“存天理,灭人欲”成为了人们的最高要求。但这是连他的创始者朱熹自己也做不到的事情。因此,在理学出现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它都被称为“假道学”。
但就是这样的假道学,最后却被封建统治者所采纳,并且推而广之,成为了社会的道德标准。
鲁迅先生的小说《肥皂》当中的四铭就是受封建礼教思想束缚而人格扭曲的一个代表人物。
四铭因为在街上见到一个孝女而起了淫心,但却不敢表露,在潜意识的作用下买了一块肥皂给四铭太太,将对孝女的欲望转嫁到了四铭太太的身上,还说这什么“咯吱咯吱”地洗一遍。
难怪四铭太太气急了骂他:
“我们女人怎么样?我们女人,比你们男人好得多。你们男人不是骂十八九岁的女学生,就是称赞十八九岁的女讨饭:都不是什么好心思。‘咯支咯支’,简直是不要脸!”
这些看客们,通过欣赏被看者的不幸来发泄自身被压抑的情感,将自身的不幸报复在更加不幸的人身上。
但看到这里,你或许会有疑问:辛亥革命都已经胜利,中华民国已经建立,自由民主的思想广泛流传,那么为什么还会有这样的一群人?
这就不得不涉及到辛亥革命的致命缺陷。
辛亥革命确实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也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了自由民主的思想。但他最大的弊端就是没有能够深入群众,没有能够真正地发动群众。
这样一来,上层建筑确实被颠覆和改变,但是作为基础的下层却仍旧是那么一群人。这种深刻的矛盾促使了民国必然混沌的命运,也决定着这一群看客在中华大地上不会消失。
鲁迅先生正是洞见了这一点,因此他在作品中也多有描绘,表现了辛亥革命和底层人民群众的割裂。
例如《药》当中的革命者夏瑜,他是那样的振臂疾呼,但结果不过是在一群他想要拯救的人民的目光里遭受屠戮,并且连革命者的血被被沾了封建迷信的馒头。
又比如小说《风波》当中的赵七爷,他简直是革命思想没有能够影响人民的典型写照。书中写到:
革命以后,他(赵七爷)便将辫子盘在顶上,像道士一般;常常叹息说,倘若赵子龙在世,天下便不会乱到这地步了。
“我想皇帝一定是不坐龙庭了。我今天走过赵七爷的店前,看见他又坐着念书了,辫子又盘在顶上了,也没有穿长衫。”(七斤语)
在这片万马齐喑的大地上,黑暗已经肆虐了太久。封建统治者的愚民政策以及封建礼教对人思想的束缚,并没有因为辛亥革命而消失。这些腐朽的思想,深深地烙印在普通人民大众的灵魂深处。
由此,才造就了这亿万万的看客。
无问古今,无问西东,他们拥有相同的模样谈完了鲁迅先生笔下看客的含义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我们情不自禁要问,今天还有看客吗?
答案是肯定的。看客心理从来没有消失过,或许也永远不会消亡。
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让许许多多的人“万事向钱看”。拜金主义和纵欲主义俨然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流。
网络的飞速发展,让许许多多的人能够在网络上肆意宣泄自己的暴力。微博审判,这一直是近些年不能平息的话题。
更何况,还有许许多多的无良媒体单纯地追求阅读量、点击量,有意地误导群众,有意地激起民愤,以一种更加现代的方式塑造着一个又一个的看客。
例如网上最近火热的《方方日记》问题,我们暂且不论断她是否对错,只需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谩骂方方的人真的认真地读过方方日记吗?是否存在宁愿听信自媒体或者个别人的论断而轻下结论的现象?是否思考过个别人会为了追逐利益、迎合潮流而刻意抹黑或者隐瞒部分真相?当人们在网上大加议论的时候,或许并没有真正地了解到事情的真相。而一部分人,对于事情的真相有自己的看法,却不能够容忍不同的意见。由此,网络上骂战不止,人肉不休。
但是,这难道不是一种凭借着现代科技而更加极端和扭曲的看客心理吗?
那么,难道只有中国才存在有这种看客心理吗?
当然不是,这种情况在西方同样存在,因为这实际上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状态。
请想一想在古希腊被公民投票处以死刑的智者苏格拉底吧。他难道不是面临着一群麻木的看客么?
在疫情发展之初,中国水深火热,而那些从国外正直公民的口中射来的毒箭不知道伤了多少国人的心。他们中的某些人,居高临下地审视中国的苦难,并抱以耻笑和恶毒的嘲讽。他们所体现出的幸灾乐祸,难道不是一种看客心态么?
总而言之,鲁迅先生是具有洞见性的,他所描绘的看客心理并不仅仅存在于我们的国民当中,而是存在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无问古今,无问西东,这些看客们都拥有相同的模样。
心存善念,勤于思考说到底,看客心理根植于我们的国民性当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法幸免。
但是,就我而言,如果我们能够心怀善念,做一个有良知的人,我们就不会轻易地耻笑他人的苦难;如果我们能够勤于思考,做一个有思想的人,我们就不会被人牵着鼻子走,成为被割的韭菜或者他人手里的剑。
如果想要了解更多汉语和文学知识,请关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