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曲剧发源于哪儿?
- 中国曲剧发源地是哪儿··?
- 曲剧发源于哪儿?
- 曲剧的发源地是哪里,不要回答河南,要具体到市级?
- 中国曲剧发源地是哪儿··?
- 曲剧发源地是哪里?
- 曲剧是哪个地方戏?
- 历史上曲剧的来历?
- 曲剧是哪个地方戏?
曲剧发源于哪儿?
起源于:河南省临汝县(今汝州市) 曲剧流行于河南全省及周围邻近地区,是在当地流行的曲艺鼓子曲(洛阳曲子、南阳曲子)和踩高跷的表演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曲剧音乐最早可追溯到由坐班清唱的河南鼓子曲,由其中的杂牌小调与河南的民间歌舞踩高跷相结合,于1926年经由临汝县(今汝州市)农民组成的同乐社在登封县首次搬上戏剧舞台,从而正式发展为戏曲剧种。其中的"高跷曲"由去掉高跷拐子的演员登上戏剧舞台,是曲剧由民间歌舞演变为"高台曲"这种正式的戏曲形式的一个质的飞跃。2006年5月20日, 曲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曲剧是以流传于河南省为主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旧时也称"高台曲"或"曲子戏",有些地区又称"南阳曲子"。曲剧流行于河南全省及其周围邻近地区,是在当地流行的曲艺鼓子曲(洛阳曲子、南阳曲子)和踩高跷的表演形式的基础上,受到其他剧种的交叉影响发展而成的。...
中国曲剧发源地是哪儿··?
起源于:河南省临汝县(今汝州市) 曲剧流行于河南全省及周围邻近地区,是在当地流行的曲艺鼓子曲(洛阳曲子、南阳曲子)和踩高跷的表演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曲剧音乐最早可追溯到由坐班清唱的河南鼓子曲,由其中的杂牌小调与河南的民间歌舞踩高跷相结合,于1926年经由临汝县(今汝州市)农民组成的同乐社在登封县首次搬上戏剧舞台,从而正式发展为戏曲剧种。其中的"高跷曲"由去掉高跷拐子的演员登上戏剧舞台,是曲剧由民间歌舞演变为"高台曲"这种正式的戏曲形式的一个质的飞跃。2006年5月20日, 曲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曲剧是以流传于河南省为主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旧时也称"高台曲"或"曲子戏",有些地区又称"南阳曲子"。曲剧流行于河南全省及其周围邻近地区,是在当地流行的曲艺鼓子曲(洛阳曲子、南阳曲子)和踩高跷的表演形式的基础上,受到其他剧种的交叉影响发展而成的。...
曲剧发源于哪儿?
曲剧发源地是河南省的汝州市.;
曲剧的发源地是哪里,不要回答河南,要具体到市级?
临汝县。 曲剧最早可追溯到由坐班清唱的河南鼓子曲,由其中的杂牌小调与河南的民间歌舞踩高跷相结合,于1926年经由临汝县农民组成的同乐社搬上戏剧舞台,从而正式发展为戏曲剧种。其中的"高跷曲"由去掉高跷拐子的演员登上戏剧舞台,是曲剧由民...
中国曲剧发源地是哪儿··?
起源于:河南省临汝县(今汝州市) 曲剧流行于河南全省及周围邻近地区,是在当地流行的曲艺鼓子曲(洛阳曲子、南阳曲子)和踩高跷的表演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曲剧音乐最早可追溯到由坐班清唱的河南鼓子曲,由其中的杂牌小调与河南的民间歌舞踩高跷相结合,于1926年经由临汝县(今汝州市)农民组成的同乐社在登封县首次搬上戏剧舞台,从而正式发展为戏曲剧种。其中的"高跷曲"由去掉高跷拐子的演员登上戏剧舞台,是曲剧由民间歌舞演变为"高台曲"这种正式的戏曲形式的一个质的飞跃。2006年5月20日, 曲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曲剧是以流传于河南省为主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旧时也称"高台曲"或"曲子戏",有些地区又称"南阳曲子"。曲剧流行于河南全省及其周围邻近地区,是在当地流行的曲艺鼓子曲(洛阳曲子、南阳曲子)和踩高跷的表演形式的基础上,受到其他剧种的交叉影响发展而成的。
曲剧发源地是哪里?
汝州
曲剧是哪个地方戏?
北京曲剧是建国初期由曹宝禄、尹福来、 魏喜奎、孙砚琴等老艺术家创造的新剧种,是北京特有的地方戏。...
历史上曲剧的来历?
曲剧是在河南曲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起初的形式是由表演者边踩高跷边唱曲子,后来逐渐发展成为高台曲。鼓子曲是一种曲牌联缀体式的说唱艺术,演唱时,三五人自执檀板击节,一反以前的三弦伴奏形式,需要帮腔处就一起帮腔。每一曲目,均按一定的曲牌顺序来演唱。约于清末民初,出现鼓子曲与踩高跷相结合的形式,称为"高跷曲"。 它最初出现的时候,既不化装,也不分行当,只是由数人踩高跷唱有故事情节的曲子,以三弦等乐器伴奏,走街串坊。发展至1920年前后,才出现了有简单化装和粗略的行当分工的高跷曲,多数演出鼓子曲中大多有人物故事的民间传说脚本,如《小姑贤》、《打皂》、《小打鱼》等。"高跷曲"去掉高跷拐子并登上戏剧舞台,是它由一般的民间歌舞演变为正式的"高台曲"这种戏曲形式的标志性事件,形成曲剧发展的一个质的飞跃。早在民国15年(1926年)农历四月初七,由河南省临汝县(今汝州市)大张村关云龙所率领的剧社"同乐社"(由高跷曲"玩友"(业余性质的演员)朱万明、马清波、陈书奇、李富生、郑君等组成)一行共16人前去河南登封县颍阳乡三里李洼村演出,因为天下雨,多天不能踩高跷演出,李洼村的李祖白(保长,哄过戏)提出一定要他们去掉高跷站在台子上唱曲子。由观看演出的农民将运载庄跷的牛车搭成高台,而去掉高跷拐子登到台上演唱,演唱了《许状元祭塔》、《杨八姐闹酒店》剧目。这使高跷曲子走上了台子曲子。二个月后,农历六月十三日,李洼村这天年年为龙王庙唱庙会戏,就在庙门前垒个0.5米高的一个小台子,上面打了棚,后面挂了一大块红布,做底幕(叫遮堂布),这就像舞台了,由伊川的耿庚辰,孔海东,刘金水,郭太超登封的王天水,范随林,李圪嗒等二十人在舞台上唱了曲子戏,模仿当地的越调和高调(河南梆子)又加上了小铜器。唱的有“丁郎认父”“天河记”“刘全进瓜”“武松杀嫂”“书馆会”等。新的表演方式收到出人意料的好效果。从此,台子曲子走上了舞台曲子,叫河南曲子,后又命名为河南曲剧。 河南曲剧在李洼村正式诞生了。庙会戏后,消息传的很远,来邀请为他们祝兴演唱的不断,就招来了各地名演和本村演员外出演出,又在红布上写了“醒民剧团”四个大字。这是国内最早的曲剧团,也是中国第一个曲剧团。在1927年开始到外地演出谋生。很快影响到附近县乡,又有了多家演唱组织。这种去掉高跷在舞台上演出的形式,在20年代后期已较普遍。也影响到了朱万明,他们在1928年,又在洛阳看了文明戏(通俗话剧)的演出后,受到相当大的启发,思想有所转变,便与"玩友"结伙进城,在洛阳老集的一个炕院("胜利舞台"原址)演出《戒大烟》、《放足》、《李豁子离婚》等时装戏,受到欢迎。30年代起,舞台曲子逐渐向兄弟剧种学习表演程式,戏剧的伴奏乐器也逐渐增多,逐渐发展成为健全的"文武场",从而形成了完整的地方戏曲,向正规化的方向发展。曲剧在吸收了越调、豫剧、京剧等戏曲剧种的打击乐,并根据演唱伴奏需要丰富了管弦乐,剧目也渐渐由演家庭生活戏而偏向于演历史戏(袍带戏),由演中小型戏而演大戏,各行当也逐渐完善起来。但在30年代前期,一般曲剧戏班还是停留在业余性质:农忙务农,农闲从艺,一个班社也仅十余人。他们在演出时也不讲戏价,只求管吃。若收到馈赠钱物,则全班社平均分配。当时,在汝南、周口、信阳、南阳等地,都先后出现了高台班。1930年前后,较为知名的高台戏班社有四个:一、以朱万明为首的班社,以洛阳一带为其活动中心;二、以刘乐为首的戏班,经常在孟津、新安一带活动;三、由胡定、刘宝才带领的戏班,经常在漯河、叶县一带活动;四、由秦中旭、李永治带领的戏班,经常在登封、偃师一带活动。到抗日战争时期,曲剧的发展犹为迅速,遍及了全省的主要县市,直至安徽省的临泉一带也都有河南"曲子戏"的演出痕迹。在周口、淮阳、界首等地开始出现半职业性剧团,知名演员有杨德富(艺名洋白菜)、李金波、陈万顺、陈玉佩(曲剧最早的女演员)等。具体象在1939年李金波在安徽界省文化村与戏剧家焦菊隐同台演出《高平关》;1940年年,河南省大部分地区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很多曲剧艺人被迫流亡到南阳等地结成职业班社,从而以南阳为中心,进行演出活动,有些班社还到湖北北部、陕西南部、四川东部等地演出,更有一些艺人沿陇海铁路流亡到宝鸡、天水、兰州等地,其中以赵自安、马德山创建的幻而非曲子社最著名。1943年,李金波、张凤录等组成曲剧班社抗建剧社。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国民党河南省政府以曲剧"有伤风化"、"诲淫诲盗"为借口,下令取缔,禁止其演出,使得不少艺人被迫去山西、陕西、湖北、四川等地演唱谋生。著名艺人李金波不畏强暴,以"警钟剧社--南平调"的名义,组织任俊杰、白永玲、常文成等,于当年十一月间在开封新林影院演出,先后两个月左右,深受观众欢迎和支持。在群众舆论的压力下,国民党统治者也就不了了之。为庆贺曲剧重新获得生存,"警钟剧社--南平调"改名"新生曲剧社",并邀请蓝辑...
曲剧是哪个地方戏?
有两种;一种是北京曲剧,还有是河南曲剧。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河南曲剧发源地在什么地方河南戏曲之一》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资讯,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