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戏剧文化 正文

君子不争歌词歌词是什么意思

君子矝而不争群而不党什么意思?君子庄重而不与别人争执。内心善良的人是君子,4、为什么说勿与君子斗。勿与君子斗名君子把名声看的比自己生命更重要,君子爱惜自己的名声,5、孔子所倡导的君子品格包含哪五点,君子应是仁、智、勇的统一体。...

君子不争歌词歌词是什么意思,君子矝而不争群而不党什么意思?

子曰:“君子矜(1)而不争,群而不党。

” 【注释】 (1)矜:音jīn,庄重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君子庄重而不与别人争执,合群而不结党营私。

为什么有人喜欢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第一:优秀且独立的个体,这一点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第二:生活中,我们经常听人说,社会复杂,人心复杂,真正的友谊都在学生时代。

这是因为我们在步入社会以后,会接触到不同年龄段、不同阅历的人,而这些人带给我们的冲击,绝对是书本上没有的。

第三:每个人都是如此,他们最初步入社会之前,没接触外界之前,其实也和你一样。

可是因为不同的人,不同的处境,不同的人际关系,改变了自己最初的想法。

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为了生存,为了家庭,或者说为了自己,很多人不得不妥协,不得不让步,不得不低头……

后果:于是就有了阿谀奉承,人前一套背后一套,踩他人高升,把别人当踏脚石,相互利用,贬低别人抬高自己……

复杂的大环境下,表象大家都挺友好的,背地里都是你说他,他说你。这种一个说一个的现象太多太多,似乎你不加入其中,都会被人群孤立起来。

我的想法是:想逃离这种处境,那就必须独立,独善其身,优秀到别人无法诋毁你。毕竟嘴长在别人身上,你掌控不了。而我们也无法摆正别人的三观,所以我们只好摆正自己的心态!记住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图片来源网络)

内心好是什么意思?

内心好的意思是心里头是纯洁,仁爱,没有恶意的。

形容人很纯朴,没有害人之心,带人和蔼,喜欢做好事,是一个热心肠。内心善良的人是君子,有道德底线,有不争不抢,忍让谦虚的品德。

但为了避免自己遭到伤害,善良也需要有棱角,才能永远保有纯真的心。

为什么说勿与君子斗?

勿与君子斗名

君子把名声看的比自己生命更重要,尽管在很多人看来,名声只不过是过眼云烟,可“君子好名”却是不争的事实。

《说苑·杂言》有言:夫君子爱口,孔雀爱羽,虎豹爱爪,此皆所以治身法也。

意思很明确,君子爱惜自己的名声,就像孔雀爱惜羽毛,虎豹珍惜利爪一样。

尽管在当下的时代,很多人都选择放下面子去追求更大的成就,可仍有不少信奉“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的君子。

也就是生活中身正、心正,志向高洁之人。

对待他们,我们应该有礼有节,既不去讨好,也不与他们相争;

而是保持一定的敬重,因为他们值得我们敬重。

孔子所倡导的君子品格包含哪五点?

在孔子看来,君子应是仁、智、勇的统一体。“三戒”、“三畏”、“九思”、“三变”,君子时刻在自警;不忧、不惑、不惧,态度恭敬,对君主尊敬、对人民恩惠。

这些对君子道德修养的“定量”规定,反映了孔子对君子之德的严格要求和多方赞美。

第一、君子辞富不辞苦:有时候,君子宁接受苦难也不要富贵。因为甘于淡泊,经过苦难的考验,往往能养成坚韧的节操。如曾国藩所言:“坚其志,苦其心,勤其力,事无大小,必有所成。” 君子怕享受多了,会减少向上的志气,宁可守贫、守苦,也要咬紧牙根撑下去。

第二、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君子以道德为本,对于贫富不会太计较,他总是忧惧自己的道德没有完善。处在贫穷时,不会计较生活的困难,衣食不周也没关系,只希望自己的智慧能增长,所以凿壁借光、悬梁刺骨者,终于得以成就功名。

第三、君子知义不知利:凡是君子都非常重视义气、道义、仁义,利害得失都不挂在心上,若有人用利益来引诱他,也不为所动。君子认为,人要自信自守,要有节操,只要是义举之行,他做得到的,多少的牺牲,多少的奉献,都当仁不让。君子善待于人,并能激发他人的自觉和自尊,他们不求名闻利养,只知有情有义,善待身旁的每一个人。

第四、君子成人不成己:君子有成人之美的雅量,不会自私、小气、嫉妒,他们喜欢成人之美,乐于支助他人的困难,不会汲汲于自己的蝇头小利,甚至认为别人的利益比自己的利益更重要,别人的成功比自己的成功更美好。君子有种种好的品性,因此能得到赞美,也更能获得别人的真心友谊。

希望成为君子吗?做一个君子比较辛苦,福乐先给别人,困难自己担当;富时以能施为德,贫时以无求为德;贵时以下人为德,贱时以忘势为德。不论贫富贵贱,只在乎“吾有德乎?”这就是君子做人所品格。

君子之品有四点:第一、君子辞富不辞苦,第二、君子忧道不忧贫。第三、君子知义不知利,第四。君子成人不成己。

君子可欺之以方指的是哪个人?

指的是子产

原为:君子不欺之以方。《论语·雍也》:“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孟子·万章上》:“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谓子产知?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君子可欺之以方”这句话应该是从《孟子》来的。

君子可欺,是孔子说的;欺负到什么地步呢?孟子紧跟着作了阐述。一是子产先生被骗,人家送了条鱼给他,本来是要放在水里先养着的,结果下人烹之食之,而后谓子产说,哎呀,这条鱼本来放在水里的,但游着游着,忽然不见了。于是可爱的子产先生说,恩,这条鱼是"得其所哉"了,意思就是到了它该去的地方了;二是舜帝王被陷,说他兄弟象骗其下井,然后盖住井口,但舜不知怎地却逃出生天,对着其兄照样好脸色,完全不怪他对自己的陷害。瞧,这俩君子就这么白白的被欺了。

一般说来,君子的被欺也就是这两条了,要么巧言令色骗之,要么无所不用其极陷之。欺负君子的风险和收益是完全不成比例的,为什么?全因了君子的那个"方"。不理会典籍中对"方"字的解释,就实际情况来看,这个可以用来欺君子的"方"更多的含义是代表着"君子"一词的外延。圣人说了,君子得坦荡荡,这导致对抗赛先天就落了下风;君子还得不争,完全是防守方,像踢足球,没有赢的可能嘛;还有,君子务本、慎独、不党,这就是孤军作战了,反击有限啊。痛哉~如此,怎不欺之?

打个比方,茹毛饮血时代,那是弱肉强食,适应的是丛林法则;现在不同了,要讲文明讲礼貌,讲品德讲修养,于是四极分化:君子一极,小人一极,伪君子一极,伪小人一极。瞧瞧吧,蛋糕就那么大,得竞争啊,得拼抢啊,谁好欺负?当欺负成为必然的行为或现象,那么,命中注定的,要落在君子这一极的头上了,这是代价!你想修养成君子,你想不俗,不争,你想登高望远,胸怀天下,可以,代价拿来!所以这么四极一分,自觉或不自觉的,大家都不往君子那站了,怕吃亏上当,让人占便宜啊!所以千古年来,能当真君子并从一而终者,寥寥无几。

但话说回来,大家也不必离的远,实际上君子也就是一个象征,道德规范的表的。我想,顶礼膜拜大可不必,抽取养分,各取所需即可。毕竟天道有行,君子的内涵似暗合至理,不能当糟粕样的完全弃之,蔽之。还好,现在不是吃人的社会,不然驯服的君子总也敌不过存有野性的其他的。一个可能:无形的道德栅栏如果能足够的高度和强度,也许,人残余的野性、兽性,才可以渐渐褪去,君子,才不会被欺之以方。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