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莺燕歌词是什么意思,秦淮八大名妓谁的结局好一点?
章台柳隐----风骨嶒峻柳如是
如是风光不知愁
一曲新词一壶酒
浮光掠影过,花间袖
“梨花似雪草如烟,春在秦淮两岸边。一带妆楼临水盖,家家粉影照婵娟”。最初生梦于秦淮,多半是被孔尚任在《桃花扇》中描绘的花谢楼台歌舞莺燕迷了眼,破碎的王朝余晖下,才貌双绝却又身世坎坷的女子身上总闪着诱惑的波光,仿佛鲛人的鳞片,坚硬的壳下隐藏着玲珑的心与沉睡的情。
被后人封为八艳之首的蘼芜君柳如是,单就文学和艺术才华来讲,自是当之无愧。清人认为她的尺牍“艳冠六朝,情深蔡班”,歌悦花草,舞引蜂蝶,画笔娴熟,书法沉稳,再加上坚强的个性与奇伟的魄力,世间男子如何不动容?
可她与挚爱陈子龙早早的阴阳相隔,在嫁给钱谦益后也兴叹好景不长。民族气节因为伴侣的阻拦更显大义,可故土被屠让她惆怅神伤。红颜多薄命,柳色塟汀旁。她坎坷的一生也正如她笔下的小令一般从开始就沾染了哀伤,有道是:
菡萏结为翡翠恨,柳丝飞上钿筝愁。
罗幕早惊秋。
红颜倾国----烽火佳人陈圆圆
佳人翘盼首,翠阁下帘钩
霓裳水袖妙歌喉
花好月圆宫墙柳
舞绝秦淮岸,醉王侯
"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小时候学这首《圆圆曲》时并没有多大感触,无非觉得那个叫做吴三桂的大叔真是任性妄为啊,为了一个女人导致教科书里又多了一段清朝史。由于老师对陈圆圆的介绍被简单的概括成了“是个美人”,所以直到后来我看了张卫健版的韦小宝之后,才知道“陈圆圆”这三个字的背后,是秀丽苏州给历史献贡的一颗多明亮的瑰宝。
陈圆圆原姓邢,名沅,因在姨母家长大故改姓陈,居苏州桃花坞,隶属梨园,为吴中名优。能歌善舞的圆圆少时便色艺冠时,书中形容“荣辞闲雅,额秀颐丰”,有名士大家风度。圆圆每一登场演出,“观者为之魂断”。
然而就是拥有如此美貌与才情的圆圆,却在满清入关的政治铁蹄下可怜的辗转于各方英雄之间。被献给崇祯皇帝非她所愿,成为吴三桂爱妾也非她所求,被刘宗敏撸去更是非她所料,乃至最后背负亡朝的红颜祸水之名也只叹非她所控......从头到尾,她都只是男人们权利与欲望的牺牲品。其一生最后留给世人的回忆,也不过是: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灵秀青莲----艳艳风尘董小宛
小楼醉春红,乱世宛如梦
一缕香魂半生零落
琴声乱,未成曲调先诉情浓
“孤山回首已无家,不作人间解语花。处士美人同一哭,悔将水雪误生涯。”在看完《孝庄秘史》的一段时间里,我一直把舒畅演的董鄂妃当做董小宛。虽然历史上二人并无交集,但是她们的才貌性情,坚韧善良,痴心不悔和一手好厨艺,都相像的让我觉得也许这个女子只是在动荡的王朝中活了两次,却依旧捧着一颗破碎的心再次踱步于奈何桥。
董小宛名白,字小宛,十六岁时便芳名鹊起。她神姿艳发、窈窕婵娟,又称“神针圣曲”,位列中国古代十大名厨。她在美食上的造诣颇高,做的桃花糕、菊花糕堪称绝美;腌制的咸菜能使黄者如蜡,绿者如翠;秋海棠露和“董糖”更是引得无数人争相品尝。
只可惜如此有生活情趣的女子却偏偏生在乱世,遇人不淑却认定南墙,最终在二十八岁的芳华就溘然辞世。如有来生,不知她还是否愿意倾心冒襄,再惹愁肠。
桃花零落----侠肝义胆李香君
十里烟雨重重,灯花逐水流
盛庭华筵依旧
琵琶声色悠悠,香扇桃花绣
新辞一阙为君奏
“夹道朱楼一径斜,王孙初御富平车。清溪尽种辛夷树,不及东风桃李花。”时隔经年,当日秦淮的楼台已倒,刻痕已消,桃花扇不在,可扇上的诗还见证者一对璧人的痴心相守。
李香君从十三岁起跟随吴人周如松学习歌舞,尽得其音节,能演唱“临川四梦”传奇。她歌喉珠圆玉润,身材娇小玲珑,肤理玉色,慧俊婉转,时人誉之为‘香扇坠’,声名盛于南曲,四方之士以一识其面为荣。
如此佳人,本应与情投意合的侯郎自在度日。然而清兵南下,侯方域渡江北上,她便一心一意的等在金陵,等他回来与自己煮酒饮茶。为此,她闭门谢客洗尽铅华;她宁为玉碎不从阮大铖的逼迫;她徙步流离在乱世中奔向爱人。可惜造化弄人,当她的侯郎策马而归时,只剩下她的一缕青丝伴着桃花扇低语留香。于是蹉跎中: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横波夫人----侠骨芳心顾眉生
江湖名远扬,眉楼玉生香
侠骨柔肠艳冠八方
待君归,金玉满堂鸳鸯成双
“腰妒垂杨发妒云,断魂莺语夜深闻。秦楼应被东风误,未遣罗敷嫁使君。”千百年前,究竟是怎样的秀色可餐才让年轻的进士恭鼎孳在刚画好的《佳人倚栏图》上提笔写下了这首溢满怜爱又表露了相求之意的小诗。然而顾眉生却含羞不语,但是眉目流转间还是给了恭鼎孳盘桓的希冀。
若说秦淮八艳中谁最地位显赫,曾受诰封为“一品夫人”的顾眉生自是当仁不让。据《板桥杂记》记载,顾眉生“庄妍靓雅,风度超群,鬓发如云,腰支轻亚。“她晓通文史,工于诗画,个性豪爽不羁,时人常以”眉兄“称之。而她所在的眉楼也是日日门庭若市,座无虚席。
然而没有哪个女子不感叹韶华易逝,落红无情。也因此七窍玲珑的顾眉生在恭鼎孳的坚持下随他北上成家,洗尽铅华,在战乱的明末像所有普通妇人一样安稳持家。面对当过三朝之臣的丈夫,她不会愚忠的要求他以身殉国;遇见反清的将领,她又大义凛然的掩护其脱险。这般洒脱,更是秦淮八艳里难能可贵的。也正是这份开阔,让她至今眉目横波。
长斋绣佛----弦索无声卞玉京
落笔行云走,文史古今通
歌绝画栏百花动
浮华转瞬空,青灯素裳亦惊鸿
“酒垆寻卞赛,花底出陈圆。”夜明星辉,流连于舞榭歌台的文人骚客们总会念叨着这两句在秦淮溿盛传的诗,以期望着自己也能和精通文史,画技娴熟的赛赛见上一见。
与秦淮八艳中的其他女子想比,卞玉京是不同的。她不像柳如是一样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亦不像董小宛般有执着的魄力。似乎除了“一笔落尽十余纸”这样造诣较高的袅娜兰花画之外,就只有道袍加身和青灯古佛来聊以慰藉。
但其实,她只是个非常压抑和自持的人。不是没有借着微醺的酒酣向吴梅村说出“君可愿否”的话,只是政治动荡,相思不易,一颗真心在失败的婚姻中渐渐枯离。纵使她和吴梅村的相遇是才子佳人几多般配,江乡风暖,花信催人,终不过是:
一抔黄土几滴泪,薄幸萧郎甚憔悴
此生尽负佳人美
红泪沾衣----风流女侠寇白门
青山白云悠悠,相思曲不休
今朝红尘看透
朱门车马匆匆,再登金陵楼
黄粱一梦情难留
“寇家姊妹总芳菲,十八年来花信迷,今日秦淮恐相值,防他红泪一沾衣。丛残红粉念君恩,女侠谁知寇白门?黄土盖棺心未死,香丸一缕是芳魂。”每每读到寇白门,总觉得她是秦淮八艳里唯一一个火一样的女子。明代南京最大的一次迎亲场面是妙龄的她浓墨重彩的登上花轿;明朝覆亡战乱纷飞中有她只身一人千里归乡的气魄;金陵小楼里有她怒斥韩生的敢说敢做。
她是寇家历代名妓中佼佼者,《板桥杂记》曰:“白门娟娟静美;跌宕风流,能度曲,善画兰,相知拈韵,能吟诗,然滑易不能竟学”。余怀称她“风姿绰约,容貌冶艳”,为人又单纯率真可爱。然而山河破碎风雨飘摇,她的直率却让她的爱情屡经坎坷,以致情致浓时,回首萧瑟。若有来世,不知她是否还是愿意烈火为神亦甘当飞蛾?
清雅幽兰----灵秀多才马湘兰
醉点金钗瑠,湘裙敛温柔
从来欢歌绕画梁
何必惹愁肠,素手妙笔添兰芳
“何处风来气似兰,帘前小立耐春寒;囊空难向街头买,自写幽香纸上看。偶然拈笔写幽姿,付与何人解护持?一到移根须自惜,出山难比在山时。”这首看似普通的诗,乃是如今日本东京博物馆中收藏着的一幅中国明代的“墨兰图”上所提,此画并非出自名家大师之手,而是明神宗时期的秦淮八艳之一的马湘兰所作。
作为秦淮八艳之中年纪较长的马湘兰,相貌虽不出众,“姿首如常人”,但“神情开涤,濯濯如春柳早莺,吐辞流盼,巧伺人意”。除了能吟诗作画外,还善谈吐,与人交谈,音如莺啼,神态娇媚,依依善解人意,博古知今,每能引人入胜。靠着这样的才华,马湘兰建起了自己的“幽兰馆”,于期间歌舞诗画,邀友相访。秦淮八艳中,她是唯一一个将爱情转化为友情般的绕指柔却可怡然自得、芳华高寿仍然笑对千秋的女子。生时灿烂,死时恬静,正应了:
绝壁悬崖喷异香,垂液空惹路人忙
若非位置高千仞,难免朱门伴晚妆
秦淮河流淌了千年、也包容了无数朝代里或沉重、或清浅的失意怠倦,文人骚客、仕人遗老,居庙堂之高的贵人达官,带着一身的落寞、半世的羁绊,在这十里秦淮上,在微凉却又飘荡着迷离的夜色里,听听江南小调,品品香茗佳肴、美人在怀,丝竹犹耳。大抵可以用浅斟低唱挥一挥尘世的浮名、官场的跌宕。
拨开历史的烟雾,想那晚明烟雨朦胧的三月、柳色抽新,华灯初上,轻纱幔绕的画舫、觥筹交杂、浆声回荡。美人们的窈窕身段、纤纤素手、婉婉歌喉、在灯影摇红里依稀可辨。沐浴着十里香艳、六朝金粉,不知是嗔、痴、羞、怨的灵秀红颜在飘摇的烟雨里长袖漫卷、舞尽一个朝代的婉转与缠绵。没有人能准确的判定八艳的命运到底熟好熟坏,她们的选择与际遇,都有着自己的本心和执着。唯一能确定的是,如今的南京南京、用六朝古都的繁盛执着,曾换来一个称作“秦淮八艳”的斑驳传说。
题都城南庄表达的感情是什么?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首崔护写的“题都城南庄”诗流传甚广,至今仍有不少人能朗朗吟诵。然而知诗者并非尽知这首诗中还隐藏着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故事中饱含着才子佳人的纯真之情,情节曲折神奇,人们称之为“桃花缘”。 崔护是唐德宗贞年间博陵县的一位书生,出身于书香世家,天资纯良,才情俊逸,性情清高孤傲,平日埋头寒窗,极少与人交往,既使偶而偷闲出游,也喜欢独来独往。 这一年的清明时节,正逢一个难得的晴朗天气,屋外桃红柳绿、蝶舞蜂飞、清风微拂、春意袭人。午后春日暖照,苦读了一上午的崔护深为春的气息所感染,决心去郊外好好体味一下春的盛情。于是放下书本,兴致勃勃地独自步行出城。一路上杨柳花飞、莺燕啁鸣、暖阳和风、瑞气宜人。苦读不知春已浓的他顿觉心身清爽。一路漫行,看不尽的红花绿草,春山春水,他恣意享受着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礼物,浑然不知道路的远近。 不知不觉离城已远,他忽然觉得有些腿酸口渴,寻思着找一处乡野农家歇歇脚、讨些水喝,以便日落之前赶回城去。这里已是僻野,农家住得极为零落,他举目四眺,望见不远山坳处,一片桃花掩映中露出一角茅屋,于是加快脚步朝山坳走去。临近山脚,在远处能望见的茅屋这时反而全部被桃树遮住,眼前只有一片蔚然的桃林:桃花灼灼,缀满枝桠,微风吹来,清香绕人,让人疑是误入了桃花源中。沿着桃林间的曲径往里走,在一小片空隙中有一竹篱围成的小院,院落简朴雅洁。院中住着茅屋三楹,全用竹板茅草搭成,简陋却整齐异常。崔护心想:“何方高人,隐居在如此别致的地方。”走近柴门,他叩门高呼道:“小生踏春路过,想求些水喝!”一边叫门,他一边猜想,出来开门的必然是一位白发美髯、竹杖芒鞋、相貌清奇、谈吐风雅的老翁。吱呀一声,房门敞开,不料走出的却是一位妙龄少女。 少女布衣淡汝,眉目中却透出一股清雅脱俗的气韵,使崔护甚感惊讶。他再次说明来意,少女明眸凝视,觉得来者并无恶意,就殷勤地将他引入草堂落坐,自往厨下张罗茶水。崔护打量着四周,只见室内窗明几净,一尘不染,靠墙放着一排书架,架上置满诗书,桌上笔砚罗列,墙壁正中悬挂着一副对联,联文是:“几多柳絮风翻雪,无数桃花水浸霞。”语句雅致,情趣不俗,绝不同于一般乡野农家的风格。临窗的书桌上正搁着一帧墨渍未干的诗笺,上面写着一首“咏梅”五言绝句; 素艳明寒雪,清香任晓风; 可怜浑似我,零落此山中。 诗句一定是这里的主人所书,似乎是在借梅花来感叹自己的坎坷身世,竟是这样充满着萧索与无奈。到底是何等人物隐居在这里?又是何等心情与遭际而衍出如此无奈的文字呢?一连串的问号浮起在崔护脑际,使得他对这桃花环绕的茅舍以及茅舍的主人大感兴趣,一心想要探个究竟。 这时,少女托着茶盘从厨房中出来,她落落大方地走向崔护,见对方正凝视着墙上的对联似乎在品味,她会心地嫣然一笑,轻轻地唤一声:“相公,请用茶。”崔护从思索中转过神来,见少女正向自己走来,粉白透红的脸上秋波盈盈,不施脂粉的打扮,素净的布衣,更加衬托出少女的纯真和灵秀,宛如一朵春风中的桃花,向人们展示着生命的风采。一时间,崔护竟然有些看得发怔,少女似乎察觉了他的心意,迅即垂下眼帘,一份娇羞把她点缀得更加动人,崔护不由得心旌摇曳,险些儿难以自恃。但毕竟是饱读诗书,通情识礼的书生,崔护努力稳住自己的情绪,不致于在少女面前失态。他礼貌地接过茶杯,轻轻呷了一口茶水,故作镇定地表明自己的姓氏和乡里,接着又十分客气地叩问少女的姓氏及家人。少女似乎不愿多提这些,只是淡淡地说:“小字绛娘,随父亲蛰居在此。”并不提及姓氏和家世,似乎有什么难言之隐,崔护自然也就不便多问了。然而墙上的联句、桌上的诗句、以及眼前的人物,这一切所透露出来的,都强烈地暗示着这茅舍的主人,必有一番不凡的来历。崔护的心目中形成了一团迷雾,但既然人家不愿多谈,他也就只好搁在一边了。两人在屋中静默了一会儿,崔护将话题转到景物上.他大赞此地景色宜人,犹同仙境,是游春不可多得的好地方。少女只是听他高谈阔论,含笑颔首似是赞同,却并不说话。说到春天,崔护诗情大发,又对古今著名的游春诗词品评了一番,最后说道:“花开堪摘直须摘,莫待无花空折枝”。说完,他意味深长地望着绛娘,等着她的反应。灵慧的绛娘当然明白他的意思,在春意盎然的季节,面对着这样一位风华正茂、气宇轩昂、又才情逼人的少年郎,又怎不叫她情窦初开的心中春意荡漾呢?但知书识礼的少女怎敢在一个陌生男子面前敞开自己的心扉,她坐在那里含羞不语,两片红霞染上了面颊,偶尔用含情脉脉的目光向崔护一瞥,一碰到崔护的目光就迅速地收回。更加羞怯地望定自己的脚尖,益显出一副楚楚动人的模样来。面对少 女的无措,崔护也不知如何是好,饱读圣贤书的他不可能做出更热烈、更轻浮的举动来。平时极少接触女孩的崔护自然不甚明白少女的心思,见少女长久不语,还以为自己得罪了她。于是暗暗警惕着自己,不知不觉便在言语上有了一些收敛。 那时讲究“男女授受不亲”,一对未婚男女能够端茶递水,独处一室,已属破格之举。在乡村僻野尚且说得过去,若在城里则是大逆不道的了。两颗年轻而挚热的心,在春日午后的暖阳中激荡着,彼此都被对方深深吸引着,然而“发乎情,止乎礼”,两个饱受礼节教育的年轻人并没有再进一步的越轨行为。眼看着太阳已经偏入西边的山坳,崔护只好起身,恳切地道谢后,恋恋不舍地向少女辞别。少女把他送出院门,倚在柴扉上默默地目送着崔护渐渐走远。崔护也不时地回过头来张望,只见桃花一般的少女,映着门前艳丽的桃花,一同在春风中摇荡,心中暗叹:真是一副绝妙的春景图啊!但少女眼中无限的眷恋他却已看不清楚了。 春日里一次偶然的相遇,在崔护和绛娘心中都激起了圈圈爱的涟漪。然而,男女之情,对男性来说是生活中的一些点缀,在女性却是生命的全部。自从崔护离开以后,绛娘对他一直念念不忘,翩翩少年郎的影子日日夜夜盘桓在她脑海中,让她朝思暮想、魂牵梦萦,但这一切她又不能对任何人提起。而崔护回到家中,随即就埋头于繁重的功课中,日夜苦读,心思不复他顾;寻春巧遇绛娘一事只能暂搁脑后不敢再去撩起,以免心猿意马而荒废了学业。 时光如流,转眼到了第二年春天,又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晴日,崔护望着城中绽开的桃花不由地触景生情,回忆起去年春天的城南旧事,感情的烈焰在他心中升腾,在无法压抑的冲动中,崔护抱着兴奋急切的心情,一路快行来到城外寻找往日的旧梦。一路上花开如旧,瑞气依然宜人,但这一些景物都已唤不起崔护的兴致,他心中只有那片灿灿的桃花中的伊人。寻寻觅觅,终于让他找到了去年那幢茅舍,但见一切如故,好象那一次春日艳遇就是发生在昨天。走近院落,里面寂静无声。他隔着竹篱高呼道:“小生踏 春路过,想求些水喝!”他重复着去年的语言,期盼着去年的那幕再次上演。 许久都不见少女出来开门,他唤了几声:“绛娘!绛娘!”除了些许微弱的回音外,并无应答之声。再定睛一看,茅舍门上静静地挂着一把铜锁,宣告着主人已不在此。顿时,崔护觉得如一瓢冷水浇头,火热的心凉了大半。推开柴门,枯坐在院中桃花树下. 缤纷的花瓣落了他一衣襟,仍不见少女归来。又是夕阳西斜的时候了,他讪讪地从窗棂中取出笔墨,怅然地在房门上写下七绝一首,这就是开头提到的那首“题都城南庄”。 题罢,他仍觉意犹未尽,沉吟两遍,想改第三句为“人面只今何处去?”转念又想, 一首七言绝句中用两个“今”字,不甚妥当,于是仍依原句。再看诗中两次提到“桃花”一词,却并不嫌重复,反而更突出了主题,渲染了气氛。 崔护城南访旧,没能见到绛娘,回家后心里一直放不下来,脑子里不断地问:伊人究竟到哪里去了呢?——扫墓?探亲?郊游?甚至是出嫁了?他想来想去,绛娘的倩影时常萦绕在心头。这样一来,他根本无法用心读书,甚至连茶饭也难以下咽。于是,数日之后,他再度往城南寻访。 这次,他熟练地找到了茅舍,尚未走近,远远地就听到茅舍中传出了阵阵苍老的哭声,崔护心中一紧,连忙加快脚步赶到茅舍前高声询问究竟。 片刻之后,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汉,颤颤巍巍地走了出来,泪眼模糊中,上下打量着 崔护问道:“你是崔护吧?” 对老汉知道自己的名姓,崔护有些讶异,他点头称:“晚生是崔护。”老汉一听悲从中来,哭着说:“你杀了我的女儿啊!”崔护惊诧莫名,急忙询问:“敢请老丈说明原委!” 老汉涕泪横流,硬咽地述说道:“爱女绛娘,年方十八,知书达礼,待字闺中,自从去年清明见了你,日夜牵肠挂肚,只说你若有情,必定再度来访。她等过了一天又一天,春去秋来,总不见你的踪影,她朝思暮想,恍然若失。时过一年,本已将绝望,前几天到亲戚家小住,归来见到门上你所题的诗,痛恨自己错失良机,以为今生不能再见到你,因此不食不语,愁肠百结,这然一病不起。我已老了,只有这个女儿相依为命,之所以迟迟不嫁,是想找一佳婿,好让我们父女有所依靠。现在绛娘却先我而去了,难 道不是你杀了她吗?” 听了这番哭诉,崔护仿佛横遭雷击,一时被震得不知所以。萍水相逢,痴心女子竟用情如此之深,怎不让崔护心痛欲碎呢!他呜咽道:“去年路经贵宅,口渴求饮,承蒙小姐赐茶,日前再来寻访不遇,怅然题诗而返,不料竟意出这样的变故,绛娘若死,晚生也不愿偷生了!”他边说边奔入内室,抱住断气不久的绛娘声嘶力竭地呼喊:“绛娘慢走一步,崔护随你而来呀!” 崔护一边摇晃着绛娘,一边大声哭喊,泪水流满了绛娘的面庞。也许是他的精诚感动了苍天,也许是他的真情唤醒了绛娘的心,总之,这时绛娘竟然悠悠地苏醒过来。一开始是呼出一丝绵绵的鼻息,接着双目微启,然后唇角微动,似乎认出了崔护,自己把脸深深埋进崔护的怀里。老汉见了惊喜万分,急忙备好姜汤米浆,慢慢给绛娘灌下。就这样,多情的绛娘居然从黄泉路上又走了回来。 随后,崔护回家把情况禀明父母,父母十分体谅他们的一片真情,于是依礼行聘,择一吉日将绛娘娶进门来。绛娘的父亲也经崔家予以妥善的安置,得以颐养天年。但这父女始终不愿表明自己的姓氏和身世,留下一个难解之谜。也许老汉曾经在朝中为官,因故获罪,于是隐姓埋名,蛰居博陵城南,既然他有所顾忌,崔护一家也就知趣地不去探究。 崔护娶了绛娘这么一位情深意厚、贤淑美慧的娇妻,心中自是美不胜收。绛娘殷勤执家、孝顺公婆、和睦亲邻,夜来红袖添香,为夫伴读,使得崔护心无旁思,专意于功课,学业日益精进。唐德宗贞元十二年,崔护赶会士,获进士及第,外放为官,仕途一帆风顺,官到岭南节度使。在绛娘的佐助下,他为官清正,政绩卓著,深受百姓爱戴。
告诉我一下钱塘湖春行全诗八句?
《钱塘湖春行》解读
这诗是长庆三或四年春(823或824)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人们就会联想到苏轼诗中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汝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读了白居易这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宜笑的西施的面影,更加感到东坡这比喻的确切。
乐天在杭州时,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这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孤山寺北贾亭西”,孤山在后湖与外湖之间,峰峦耸立,上有孤山寺,是湖中登览胜地,也是全湖一个特殊的标志。贾亭在当时也是西湖名胜。有了第一句的叙述,这第二句的“水面”,自然指的是西湖湖面了。秋冬水落,春水新涨,在水色天光的混茫中,太空里舒卷起重重叠叠的白云,和湖面上荡漾的波澜连成了一片,故曰“云脚低”。“水面初平云脚低”一句,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轮廓。接下两句,从莺莺燕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莺是歌手,它歌唱着江南的旖旎春光;燕是候鸟,春天又从北国飞来。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在这里,诗人对周遭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而他的用笔,则是细致入微的。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因为这还是初春季节。这样,“早莺”的“早”和“新燕”的“新”就在意义上互相生发,把两者联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因为是“早莺”,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因为是“新燕”,所以当它啄泥衔草、营建新巢的时候,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为人传诵,正由于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这诗在意境上颇与之相类似。
诗的前四句写湖上春光,范围是宽广的,它从“孤山”一句生发出来;后四句专写“湖东”景色,归结到“白沙堤”。前面先点明环境,然后写景;后面先写景,然后点明环境。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回到点,中间的转换,不见痕迹。结构之妙,诚如薛雪所指出:乐天诗“章法变化,条理井然”(《一瓢诗话》)。这种“章法”上的“变化”,往往寓诸浑成的笔意之中;倘不细心体察,是难以看出它的“条理”的。
“乱花”“浅草”一联,写的虽也是一般春景,然而它和“白沙堤”却有紧密的联系:春天,西湖哪儿都是绿毯般的嫩草;可是这平坦修长的白沙堤,游人来往最为频繁。唐时,西湖上骑马游春的风俗极盛,连歌姬舞妓也都喜爱骑马。诗用“没马蹄”来形容这嫩绿的浅草,正是眼前现成景色。
“初平”“几处”“谁家”“渐欲”“才能”这些词语的运用,在全诗写景句中贯串成一条线索,把早春的西湖点染成半面轻匀的钱塘苏小小。可是这蓬蓬勃勃的春意,正在急剧发展之中。从“乱花渐欲迷人眼”这一联里,透露出另一个消息:很快地就会姹紫嫣红开遍,湖上镜台里即将出现浓妆艳抹的西施。
方东树说这诗“象中有兴,有人在,不比死句”(《续昭昧詹言》)。这是一首写景诗,它的妙处,不在于穷形尽相的工致刻画,而在于即景寓情,写出了融和骀宕的春意,写出了自然之美所给予诗人的集中而饱满的感受。所谓“象中有兴,有人在”;所谓“随物赋形,所在充满”(王若虚《滹南诗话》),是应该从这个意义去理解的。
《钱塘湖春行》赏析
春天来了,古典诗歌多的是描写春景之作,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就是一首有代表性的作品。
我们读这首诗,由于诗的语言平易畅达,风格纡徐,看来是容易理解的。全诗描写了杭州西湖的春色,可说有如一幅春郊试马图一样明丽轻快,令人目迷神驰。
但是,要问这首诗真正的妙处是什么?不见得能答得圆满,需要从欣赏的角度下一些工夫。
先看结构。
这首诗是写西湖的,西湖辽阔,景物名胜也特多,要考虑从何处下笔。白居易选择了从孤山写起,然后顺序写来,把我们引入胜境。全诗分两部分,前者写到湖边,后者专写湖东,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描写的景物浑然一体,构成完整的形象,可称天衣无缝。
再看描写。
描写的高明是紧扣季节的特征,把早春的西湖描绘得恰到好处。早春的特征是什么呢?是春水初平堤岸,春云舒卷得贴近湖面;是莺在有阳光照到的树上飞鸣;是燕子衔泥喃喃而舞;是春花初绽令人眼花缭乱;是绿茵的浅草仅仅长得可没马蹄;是垂柳遮拂着苏堤;有“杨柳风微春试马”(见吴梅村《永和宫词》中句)的情趣。
诗人写景,不仅写了一般春景,更写了早春时节特有的景物,因此“早莺”“暖树”“浅草”“春泥”这些特定的词语,令我们读了,不禁感叹地赞美一声:“真是初春季节啊!”
白居易这首脍炙人口的春行诗,除了结构、描写、意境写得具有特色之外,用字用句也十分准确,他把莺燕的神态,湖水、春云的动静都用恰当的字、句描绘出来了。他所用“几处”“谁家”“渐欲”“才能”是极有分寸的,使读者意识到不是处处早莺争暖,不是家家燕子衔泥,乱花仅处于渐欲迷眼的阶段,马蹄踏过的还是初生的春草,过了不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壮丽景色就会到来。
清代的方东树评过这首诗,说它“佳处在象中有兴,有人在,不比死句”(见高步瀛《唐宋诗举要》所引),是评得很切当的。
你最喜欢的苏轼的诗或词是什么?
最喜欢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全文和赏析如下,附上我个人感想。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译文你我夫妻诀别已经整整十年,强忍不去思念。可终究难相望。千里之外那座遥远的孤坟啊,没有地方跟她诉说心中的凄凉悲伤。纵然夫妻相逢你也认不出我,我已经是灰尘满面,两鬓如霜。
昨夜我在梦中又回到了家乡,在小屋窗口。正在打扮梳妆。你我二人默默相对惨然不语,只有相对无言泪落千行。料想得到我当年想她的地方,就在明月的夜晚,矮松的山冈。
赏析这首词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对逝去的妻子无尽的思念。此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上阕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写实;下阕记述梦境,抒写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写虚。上阕记实,下阕记梦,虚实结合,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加深全词的悲伤基调。
个人感想记得我第一次听这首词的时候,是我上高中的时候。 高中时代为了方便诗文背诵,每个人手上都有一本整合了一年级到九年级全部需要背诵的诗文的小册子。 其中有必背篇目和选背篇目。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选背的篇目之一。 当时是白读不厌,虽然不能完全体会词句之中苏轼那种无尽的悲伤和绵绵的思念。 但是读一遍两遍三遍,尤其感觉这首词种蕴含的柔情,那种悲怆之美深深打动了我。
更多精彩请关注我头条号~
您的转发点赞评论会让我快乐一整天哒!
蝶恋花出自哪里?
蝶恋花,词牌名,原是唐教坊曲,后用作词牌,本名“鹊踏枝”,又名“黄金缕”“卷珠帘”“凤栖梧”“明月生南浦”“细雨吹池沼”“一箩金”“鱼水同欢”“转调蝶恋花”等。以南唐冯延巳《蝶恋花·六曲阑干偎碧树》(一作晏殊词)为正体,此体为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五句四仄韵,另有变体二种。代表作有李煜《蝶恋花·遥夜亭皋闲信步》、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苏轼《蝶恋花·春景》等。
蝶恋花原是唐教坊曲,后用作词牌,本名“鹊踏枝”。《乐章集》注“小石调”,赵令畤词注“商调”,《太平乐府》注“双调”。冯延巳词有“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句,名“黄金缕”。赵令畤词有“不卷珠帘,人在深深院”句,名“卷珠帘”。司马槱词有“夜凉明月生南浦”句,名“明月生南浦”。韩淲词有“细雨吹池沼”句,名“细雨吹池沼”。贺铸词名“凤栖梧”,李石词名“一箩金”,衷元吉词名“鱼水同欢”,沈会宗词名“转调蝶恋花”。
关于“蝶恋花”调的来源,学者说法不一。明代杨慎在《词品》卷一“词名多取诗句”条中指出:“‘蝶恋花’则取梁元帝‘翻阶蛱蝶恋花情’。”此说有误,此诗见于梁简文帝萧纲《东飞伯劳歌》其一:“翻阶蛱蝶恋花情,容华飞燕相逢迎。”清代毛先舒承袭杨慎的观点,在《填词名解》卷二中认为:“梁简文帝乐府有‘翻阶蛱蝶恋花情’故名。”今人李琏生在《中国历代词分调评注蝶恋花》一书中,从词调史的角度否定了前人的观点,认为:“‘蝶恋花’虽与梁简文帝诗句有关,可能这是出于明人的附会,因它绝不可能是六朝时所创制的曲。此调本为唐代教坊曲,源于盛唐时期,属于新的燕乐曲。”“蝶恋花”之名采于前人诗句,原以“鹊踏枝”之名列于唐教坊曲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关于改“鹊踏枝”为“蝶恋花”的作家及作品,历来争议颇多。大致可以分为两派:一派认为南唐李煜的《蝶恋花·遥夜亭皋闲信步》”,易名为“蝶恋花”。王易《词曲史》认为“此首乃由七言八句变为仄韵,双叠。第二、六句各增二字,破为四五句。”另一派认为北宋晏殊易名。张梦机《词律探源》一书中说:“自北宋晏殊词,始改调名为“蝶恋花”,词家遂不复知有鹊踏枝之本意矣。”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现在基本可以确定李煜《蝶恋花·遥夜亭皋闲信步》是第一首易“鹊踏枝”为“蝶恋花”的词作。
关于“蝶恋花”的调体,各家自有说法,最主流的是清王奕清《钦定词谱》将“蝶恋花”列三体;清人万树《词律》列“蝶恋花”为平仄互叶体;龙榆生《唐宋词格律》列“蝶恋花”为仄韵格,注明:“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李琏生在《中国历代词分调评注蝶恋花》一书中沿袭龙榆生在《唐宋词格律》中的分法,将其细化为三种格律。
1[宋]苏轼
《蝶恋花·春景》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2[宋]苏轼
《蝶恋花·一颗樱桃樊素口》
一颗樱桃樊素口。不爱黄金,只爱人长久。学画鸦儿犹未就。眉尖已作伤春皱。扑蝶西园随伴走。花落花开,渐解相思瘦。破镜重圆人在否。章台折尽青青柳。
3[宋]苏轼
《蝶恋花·雨後春容清更丽》
雨后春容清更丽。只有离人,幽恨终难洗。北固山前三面水。碧琼梳拥青螺髻。一纸乡书来万里。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白首送春拚一醉。东风吹破千行泪。
4[宋]苏轼
《蝶恋花·帘外东风交雨霰》
帘外东风交雨霰。帘里佳人,笑语如莺燕。深惜今年正月暖。灯光酒色摇金盏。掺鼓渔阳挝未遍。舞褪琼钗,汗湿香罗软。今夜何人吟古怨。清诗未就冰生砚。
5[宋]苏轼
《蝶恋花·自古涟漪佳绝地》
自古涟漪佳绝地。绕郭荷花,欲把吴兴比。倦客尘埃何处洗。真君堂下寒泉水。左海门前酤酒市。夜半潮来,月下孤舟起。倾盖相逢拚一醉。双凫飞去人千里。
6[宋]苏轼
《蝶恋花·云水萦回溪上路》
云水萦回溪上路。叠叠青山,环绕溪东注。月白沙汀翘宿鹭。更无一点尘来处。溪叟相看私自语。底事区区,苦要为官去。尊酒不空田百亩。归来分得闲中趣。
7[宋]苏轼
《蝶恋花·别酒劝君君一醉》
别酒劝君君一醉。清润潘郎,又是何郎婿。记取钗头新利市。莫将分付东邻子。回首长安佳丽地。三十年前,我是风流帅。为向青楼寻旧事。花枝缺处余名字。
8[宋]苏轼
《蝶恋花·泛泛东风初破五》
泛泛东风初破五。江柳微黄,万万千千缕。佳气郁葱来绣户。当年江上生奇女。一盏寿觞谁与举。三个明珠,膝上王文度。放尽穷鳞看圉圉。天公为下曼陀雨。
9[宋]苏轼
《蝶恋花·春事阑珊芳草歇》
春事阑珊芳草歇。客里风光,又过清明节。小院黄昏人忆别。落红处处闻啼鴂。咫尺江山分楚越。目断魂销,应是音尘绝。梦破五更心欲折。角声吹落梅花月。
10[宋]苏轼
《蝶恋花·记得画屏初会遇》
记得画屏初会遇。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燕子双飞来又去。纱窗几度春光暮。那日绣帘相见处。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敛尽春山羞不语。人前深意难轻诉。
11[宋]苏轼
《蝶恋花·昨夜秋风来万里》
昨夜秋风来万里。月上屏帏,冷透人衣袂。有客抱衾愁不寐。那堪玉漏长如岁。羁舍留连归计未。梦断魂销,一枕相思泪。衣带渐宽无别意。新书报我添憔悴。
12[宋]苏轼
《蝶恋花·雨霰疏疏经泼火》
雨霰疏疏经泼火。巷陌秋千。犹未清明过。杏子梢头香蕾破。淡红褪白胭脂涴。苦被多情相折挫。病绪厌厌,浑似年时个。绕遍回廊还独坐。月笼云暗重门锁。
13[宋]苏轼
《蝶恋花·蝶懒莺慵春过半》
蝶懒莺慵春过半。花落狂风,小院残红满。午醉未醒红日晚,黄昏帘幕无人卷。云鬓鬅松眉黛浅。总是愁媒,欲诉谁消遣。未信此情难系绊,杨花犹有东风管。
14[宋]苏轼
《蝶恋花•密州上元》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展开全文
15[宋]苏轼
《蝶恋花暮春别李公择》
簌簌无风花自堕。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路尽河回人转舵。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凭仗飞魂招楚些,我思君处君思我。
【其他经典作品】
南唐·冯延巳《蝶恋花·六曲阑干偎碧树》(一作晏殊词)
北宋·张先《蝶恋花·移得绿杨栽后院》
北宋·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北宋·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北宋·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北宋·欧阳修《蝶恋花·画阁归来春又晚》
北宋·苏轼《蝶恋花·昨夜秋风来万里》
北宋·苏轼《蝶恋花·春景》
北宋·苏轼《蝶恋花·蝶懒莺慵春过半》
北宋·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
北宋·晏几道《蝶恋花·初捻霜纨生怅望》
北宋·晏几道《蝶恋花·醉别西楼醒不记》
北宋·贺铸《蝶恋花·几许伤春春复暮》
南宋·朱淑真《蝶恋花·送春》
宋代还有哪位仅次于她的女词人?
赵匡赢在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改唐为宋后,其实还是延续着唐朝的风气。富家女子一样可以得到良好的教育,可以抛头露面。纵观宋朝的诗词典故,女性诗词作品流传下来的至少有三百多人。当然最具有代表性的莫过于李清照、、朱淑真、张玉娘、吴淑姬,可以称之为女性宋词四大家。最具代表的第一人当属李清照无疑。李清照出生于一个士大夫的家庭。父亲李格非是济南历下人,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李清照既有着传统文人家庭婉约气质,又有着当朝女子与士大夫比肩的豪迈胸怀。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李清照的诗词里,大多是金国入侵宋国后战乱中丈夫赵明诚不知所终的孤寂和惆怅,在雨夜后、在借酒消愁的日子里,留下一首首词牌绝唱。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江城子》
斜风细雨作春寒。对尊前。忆前欢。曾把梨花,寂寞泪阑干。芳草断烟南浦路,和别泪,看青山。昨宵结得梦夤缘。水云间。悄无言。争奈醒来,愁恨又依然。展转衾裯空懊恼,天易见,见伊难。但偶尔诗词的风格会有男子一般的豪迈,这可能与所处境遇的不同而心境的变化,当金国入侵,身任建康知府的丈夫赵明诚因城中发生内乱率先逃亡,李清照随后和赵明诚失去联系,当路过乌江时,想起一代枭雄项羽在此殒命,心声悲凉,遂留下千古名句:
与此同时,还有一位当朝才女朱淑真同样过着不如意的生活
朱淑真,号幽栖居士,南宋女诗人,是唐宋以来留存作品最丰盛的女作家之一。生于仕宦之家。丈夫是普通小吏,志趣不合,和丈夫提出离婚,最终因抑郁早逝。传淑真过世后,父母将其生前文稿付之专一炬。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后有时任宋通判平江军事魏仲恭仰慕之在各地书坊和街巷中收集朱淑真遗作,收集了三十二首词、三百三十七首诗合集编撰成《断肠集序》。仅仅是这些收集到的劫后余篇,也使得邱淑真成为元代之前作品数量最多的女诗人。
朱淑真自画像
朱淑真的诗词风格是典型的才女和传统怨妇的结合体,诗词中大多表现出对生活的无奈和惆怅。小儿女心态表露无遗,在格局上次之。
朱淑真小楷真迹
《江城子·斜风细雨作春寒》
斜风细雨作春寒。对尊前。忆前欢。曾把梨花,寂寞泪阑干。芳草断烟南浦路,和别泪,看青山。昨宵结得梦夤缘。水云间。悄无言。争奈醒来,愁恨又依然。展转衾裯空懊恼,天易见,见伊难。
朱淑真小楷真迹
朱淑真不仅诗词双绝在书法和绘画上同样齐头并进,这又是同期其她才女不及的地方。所书小楷,端庄精劲,含蓄内敛,遒丽俊秀,深得王羲之笔法,其画细腻,布局精巧。
朱淑真作品名真迹
在绘画上,画风优美,她集诗,词,书,画于一身,作品艺术成就很高,后世常与李清照相提并论,亦称“红艳诗人”。后世陈廷焯对朱淑真的评价也颇高:"朱淑真词,风致之佳,词情之妙,真不亚于易安。宋妇人能文者不少,易安为冠,次则朱淑真,次则魏夫人也。"
朱淑真和李清照同为宋代著名的女诗人、词人,被誉为宋代词坛双璧.朱淑真的文学成就仅次于李清照她们也是唐宋以来留存作品最丰盛的女作家之一,因为她们时代接近,气质相似,文采相类,所以作品中的相似点特别多,同时由于她们的生活经历,人物个性,人生际遇等方面的不同,作品中也存在着很多差异.基于此,从作品风格,作品题材,作品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和作品语言中可以看出她们的出身环境和家庭背景。
原创不易,请给予点评,喜欢我加关注添,粉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