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戏剧文化 正文

朝阳沟上山歌词是什么意思

中国的五大剧种是指京剧、越剧、豫剧、黄梅戏、评剧。这几个样板戏作为京剧的代表剧目,王珮瑜被誉为当代著名京剧反串老生随着京剧影响力的扩大,当下的京剧领军人物当数于魁智、李胜素和王珮瑜、豫剧。...

朝阳沟上山歌词是什么意思,中国戏曲五大剧种指的是哪五种?

中国的五大剧种是指京剧、越剧、豫剧、黄梅戏、评剧。其中,除了京剧作为国剧,具有全国性影响力。而豫剧因起源于人口大省河南,具有广泛的受众,影响力仅次于京剧;其他三种限于地域性,影响力不分伯仲。

京剧:国剧头衔加持下,声名远播

京剧,又称平剧、京戏,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各地京剧一直是我国对外交流的主要艺术,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被视为中 国的“国粹”,所以人们把京剧当成中国的“国剧”。

梅葆玖先生的《贵妃醉酒》

作为“国粹”,京剧占尽天时地利。在这里我们不去追溯其太过悠久的历史。五十年代以后出生的人,熟知京剧多是从文革期间的样板戏开始的。我66年出生,懵懵懂懂之间,就记着了《红灯记》、《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沙家浜》等这几个样板戏,打虎上山的杨子荣,人小心红的李铁梅,足智多谋的阿庆嫂和狡诈多疑的刁德一,这些人物形象深深的印在了我幼小的心地里。

而且,这几个样板戏作为京剧的代表剧目,都拍成了电影,在信息闭塞、娱乐形式单一的年代,听广播、看电影是唯二的娱乐,戏剧通过电影、广播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京剧作为样板戏的主力,影响极其深远。

除了这几个样板戏,影响较大的京剧代表剧目还有:《打渔杀家》、《空城计》、《霸王别姬》、《宇宙锋》、《挑滑车》等。

王珮瑜被誉为当代著名京剧反串老生

随着京剧影响力的扩大,一大批知名演员脱颖而出。老一辈的有:专攻老生的谭鑫培、 谭富英 、马连良 、杨宝森 、周信芳 ;饰演旦角的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张君秋、赵燕侠、 李世济、梅葆玖、杜近芳、李维康、 刘长瑜等,净行的有金少山、郝寿臣、裘盛戎、袁世海、尚长荣、孟广禄等,他们都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当下的京剧领军人物当数于魁智、李胜素和王珮瑜、

豫剧:一亿河南人的流行曲

豫剧也叫河南梆子,是河南省影响最大的代表剧种,也是一亿河南人的流行曲。在河南,小到几岁的娃娃,大到耄耋老人,你要不会哼几句豫剧,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河南人。

人们在谈论豫剧流派时,常以艺术家个人的名字为标志,分为陈、常、崔、马、阎、桑和唐派。前六个都是旦角,被誉为豫剧六大名旦,代表人物和代表剧目分别为——

陈派陈素真,1994年3月29日去世。她居豫剧六大名旦之首,被誉为“豫剧皇后”,并首创豫剧界第一个流派“陈门(陈派)艺术“,可能限于当时的宣传条件限制,她在全国的知名度不及常香玉和马金凤。代表作品有《宇宙锋》、《春秋配》、《三上轿》等。

常派常香玉,人们习惯将常香玉的代表剧目叫做“红(《拷红》)白(《断桥》)花(《花木兰》)。常香玉是豫剧的大师级人物,戏剧之外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是抗美援朝时,常香玉和她领导的香玉剧社,将在全国各大城市巡回义演六个月178场的演出收入,捐献一架价值15亿旧币米格15战斗机。

常香玉大师2004年6月1日去世,她的代表剧目《花木兰》、《人欢马叫》还拍成了喜剧电影。

崔派崔兰田,2003年4月5日去世。她创造的崔派艺术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在许多观众中流传着“三天不吃盐,也要看看崔兰田”的顺口溜。代表剧目有《秦香莲》、《桃花庵》、《卖苗郎》、《三上轿》。

马金凤是豫剧六大名旦唯一健在的

马派马金凤,她也是豫剧六大名旦中唯一健在的,已经98岁高龄。她的代表作是“两花一挂”,即《穆桂英挂帅》、《花打朝》、《花枪缘》,也都被拍成了电影,她曾经是央视春晚和戏剧春晚的常客,在全国有相当的知名度。

马金凤演的穆桂英融青衣、武旦、刀马旦等表演程式为一炉,独具匠心地创造了适合剧情人物需要的“帅旦”这个新的艺术行当,成功地塑造了气宇轩昂、雍容大度、巾帼英雄穆桂英的艺术形象。

阎派阎立品,1996年8月11日去世。阎立品成名后,她为自己定下规矩:不唱堂会,不唱粉戏,坚持洁身自爱的处世原则。名为“立品”就是立个人高品之意,她的高洁品质为人们深深敬仰。梅兰芳这样评价她的艺术特点:音色美、唱腔纯,扮相秀美,表演深刻含蓄,是地方戏中少有的闺门旦。

她的代表剧目《秦雪梅》、《碧玉簪》、《盘夫索夫》、《游龟山》、《西厢记》。最著名、常唱不衰的就是《秦雪梅》。

唐派代表剧目《三哭殿》经久不衰

桑派桑振君,2004年7月9日去世。代表作有《对绣鞋》、《打金枝》、《白莲花》等。

唐派唐喜成,被称为“豫剧第一生”,是豫剧中唯一自成流派的生行,唐派弟子遍布豫剧群团,开创了豫剧生行十生九唐的流派奇迹。代表剧目有、《血溅乌纱》、《南阳关》、《辕门斩子》、《三哭殿》等。

当下豫剧的领军人物当数李树建、汪荃珍、杨红霞等

越剧、黄梅戏、评剧影响力不分伯仲

越剧老一辈演员中最著名的演员当数王文娟,代表有《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春香传》中春香、《追鱼》中的鲤鱼精。因为地域性原因和方言,我对越剧的最初印象来自于越剧电影《红楼梦》和《追鱼》,再者就是墙里开花墙外香的何赛飞,熟悉她不是因为她演的越剧,而是电视剧,比如《大宅门》中的杨九红。

相比于越剧的语言障碍,黄梅戏就好懂得多。黄梅戏能在全国知名,应该感谢戏剧电影《天仙配》,它让黄梅戏几乎家喻户晓,还有那段风靡全国的《夫妻双双把家还》。

严凤英、王少舫主演的戏曲电影《天仙配》极大地提升了黄梅戏的影响力

说起黄梅戏,除了老一辈的严凤英、王少舫,就不能不提马兰,虽然她在黄梅戏行当并不是最好的,但她和余秋雨的婚姻广被关注。迄今我都不知道自己是因为马兰而熟知了余秋雨,还是因为余秋雨才知道了马兰。当然还有那个转行到唱歌之后,基本从大众视线里消失的吴琼。

曾有观点认为评剧是中国第二大剧种。新中国成立后,以《小女婿》、《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了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

或许是后期宣传不到位吧,就现在而言,我认为评剧远没有豫剧受众广泛。

当然,后来我们都知道了不是靠唱评戏、而是演小品走红的赵丽蓉。

朝阳沟上山歌词?

亲家母你坐下,咱俩说说知心话,亲家母咱都坐下啊,咱俩随便拉一拉,老嫂子你到俺家尝尝俺山沟的大西瓜,自从孩子离开家,我知道您心里常牵挂,出门没有带被子她十急慌忙离开家,你到家里看一看,她铺的什么盖的什么,做了一双新铺盖新里新表新棉花,银环生来好喝水,她一天三顿不离茶,茶壶茶罐有两仨,她掉根头发我也心疼,一次锄把也没有拿,家里地里都能干,十人见了九人夸,不愁当一啥,当一个啥,当,当一个农业科学家啊,

是不是很难再欣赏豫剧?

喜欢越剧的人,也会非常欣赏豫剧的。为什么呢,让我来说一下原因:

1.越剧和豫剧都是非常优秀的民族艺术,都是深受观众喜爱、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艺术种类。

越剧温柔婉约,轻灵飘逸;豫剧高亢激昂,朴实自然。

两个剧种都能给观众带来听觉和视觉的艺术享受,带给观众与众不同、独树一帜的美感。

2.中华文化讲究兼容并包,百花齐放。中华艺术博大精深,文化瑰宝数不胜数,精彩纷呈

越剧和豫剧是两只展翅高飞的雄鹰,在各自的领域各领风骚,带给观众精彩的艺术盛宴。

3.我们可以从越剧的缠绵温婉中领略到江南的杏花春雨、小桥流水、才子佳人,也可以从豫剧中铿锵节奏中领略到中原的深厚底蕴、英雄气概和豪迈情怀。

4.其实,一个人的兴趣爱好可以多种多样,可以同时喜欢豫剧,越剧,甚至还可以喜欢黄梅戏、评剧,只要这个戏剧足够优秀、足够美好,就会有很多人喜欢,也可以同时喜欢很多戏剧,这其实也算是艺术的一种兼容并包吧。

豫剧经典名段原唱?

豫剧《朝阳沟》中的“亲家母你坐下”原唱是高洁、马琳、杨华瑞。

京剧《智取威虎山》中的“打虎上山”原唱是童祥苓。

评剧《刘巧儿》中的“小桥送线”原唱是新风霞。豫剧《花木兰》中的“刘大哥讲话理太偏”原唱是常香玉,等等。

你小时候住过防震棚吗?

还真的位过 ,那是一段模糊而又回味无穷的记忆

我家是河南安阳地区的一个农村 。七六年唐山地震的时候,我刚六岁 ,脑子里的记忆也不是特别的清楚 ,但突然有一天我发现有很多人在我们三队的场地上 (收麦子的时候,用石碾子压成很光的地面 ,过了收割季又用于种植的地块 )搭建了很多 大大小小,连绵起伏的帐篷 。我们当时年龄小,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只是看到大人们眼中的悲切和忧伤,动作的紧张而忙碌 ,到了晚上,家长就把我们从家里轰出来了 ,和他们一起住进了搭建好的帐篷里 (以后每天晚上,很长时间 )

至经想不起来当时的帐篷是什么材料做的 ,想来应该是各家各户凑到一起的床单和被面之类吧 ,毕竟那时候各家各户都不富裕 ,但这已经勾起我们小孩子的好奇和兴趣了 ,我们穿梭在各个帐篷之间 ,奔波,跳跃,嘻笑,玩闹 ,丝毫没有看到大人们在忙些什么 ,没有看到我们的玩闹和他们不安和悲伤的神情 形成了迥然不同的两道风景 ,直到我们玩够了,玩累了买各自找自己的大人晕晕地睡去了

过了俩天 ,我们才从广播上和大人的口中,知道了唐山地震的情况 ,奇怪的是,我们并不知道害怕 ,而是当时的通讯很不发达 ,伐们是听到的而非亲眼见到的事实吧,慢慢的情况越来越好 ,大人们开始有笑模样啦 ,那时候,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是非常淳朴的 ,就像兄弟姐妹一样 ,没有隔阂,没有相互之间的勾心斗角,有什么问题?直接开说 ,说开了,闹完了 ,又和好如初 ,甚至每次的争斗都是一种联络感情的粘合剂 ,别人也不劝,只是哄笑 ,斗的差不多了,有人开始劝架 ,随即偃旗息鼓 ,趋于安静。

接下来的日子,就是男人们在帐篷里侃大山,侃的内容是包罗万象,五花八门,小到生产队的哪块地该除草啦 ,那边的饮水渠又该修理了 ,大到哪个国家的总统来中国访问了 ,哪个领导又到什么地方视察啦 ,也有讲故事的 ,从盘古开天地 ,女娲造人,国家的样板戏《朝阳沟》《小二黑结婚》等等 ,只有想不出来的,没有说不出来的 ,我的课外知识在这里 懂得了不少 ,女人们则聚在一起东家长,西家短的闲聊 ,互相讨论讨论针线活 ,自己的做饭水平怎么提高 ,哪家的儿子,姑娘 该娶媳妇儿,该找婆家啦 ……真的是挺热闹的

这样的日子没过多长时间就归于平静了 ,我们也从帐篷里,回到了自己的家 ,结束了那段大聚居的日子

值得怀念的岁月 ,一去不复返的岁月 ,清哳而又模糊的岁月

还有哪些年代烙印深刻的老电影?

我记忆里年代烙印深刻的老电影有很多,但是印象最深刻的是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关于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的《大决战》。三部六集,分别为 《大决战之辽沈战役》、《大决战之淮海战役》、《大决战之平津战役》。分别于1991年和1992年上映。三部电影以宏伟逼真的气势再现了解放战争中三次决定性的伟大战役。

《大决战》三部曲作为中国电影史上最为恢弘的战争史诗,在电影、军事、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套电影全景地展示了那场决定中国命运的伟大决战,电影没有将众多历史伟人肖像化,而是把他们塑造的丰富立体,让观众看到了伟人真实生活的一面,代入感极强,使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全片涉及人物过百,动用的人力、物力资源更是不计其数,是真正意义上的鸿篇巨制。

在电影剧本定稿的20世纪80年代,当时还有一批经历过战争岁月的老将仍然健在,剧组内的数百名拍摄人员也开展起了全国各地的采风活动。他们亲临三大战役发生过的古战场,寻访当地经历过战争的老人,感受一草一木诉说的那段历史故事。通过采访这些历史人物,能让剧组尽可能地还原历史。所以看起来不像是电影,就像是当时拍摄的纪录片一样真实。

另据统计,《大决战》三部曲中参演的解放军共计24万。为复刻战争画面,剧组们还不惜动用了坦克、飞机和大炮等货真价实的重武器。而此前以大场面描写著称的苏联电影《攻克柏林》,动员的军队人数是10万。《大决战》的出品,意味着当时的中国战争题材电影超越苏联,创造了当时新的记录。此外,《大决战》还动员了当时的群众积极参演,在电影中客串各类角色,参演《大决战》的群众演员在当时多达15万,累积动员的群众多达300万。场面宏伟,气势磅礴,令人震撼。

电影在选角方面的考究程度,同样值得后人津津乐道。在选角毛主席时,剧组聘用了当时被人称为“神形兼备”的主席演员古月,蒋介石选择了参演过《四渡赤水》、《血战台儿庄》等影视作品的赵恒多。话剧科班出身的马绍信,则饰演了被世人称为“史上最还原”的林彪。像这样神形兼备的特型演员,电影中多达300多个。

经历过漫长近十年的精心准备,1991年党的七十岁生日之际,电影版《大决战》三部曲被正式搬上银幕。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几十年来经久不衰,以至今天的观众还将其视作现代历史影视剧的标杆。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