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温暖歌词是什么意思,四十究竟不惑什么?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什么是不惑,网上答案很多,《论语》中就有解释。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篇》
类似的解释还出现在下面: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篇》
不惑是有前提的,那就是知者,如果不是知者必有惑。什么是知者?
这个也是有解释的。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篇》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篇》
知者应该像水一样,流动的。
水有什么样的特点?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这句话是《道德经》给出的解释,有些人说你解释儒家的经典居然用道家的内容去解释。儒道是一样的,只是孔子和老子之后,他们的弟子各执一派,都认为自己的祖师爷讲得对。既然祖师爷的对,其他人与祖师爷讲的不同就不对了,这样才形成了两派,事实上当他们执于祖师爷的言论对错时,就已经偏离了老子和孔子的本意。
再结合“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我们可以简单地给知者画一个像:
知者不会受到名利、地位等一些外力所惑,他们不会去追求这些虚无的东西,他们能很好地把握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知道在什么时候说什么话,做什么事,他们已经很好地适应整个社会,可以像水一样与整个社会相融合,而不是另类的存在。他们开始与社会无缝接合,对于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以及发生在社会上的一切他们都能理解,并且会采取一定的行动。
这样的人就是知者。
知者和五十知天命的差距在哪里?
只有看清楚整个社会,整个社会结构,一切现象,这样你的视野才能正,你的眼光才不会被私欲所困,自然的慢慢地你就知道天道在何方,这就五十知天命。
从三十而立到五十知天命,四十不惑这一阶段是很重要的,如果四十不惑都过不了,那就不用聊五十知天命了。
有一些人虽然年过四十,一提起某事还是爱恨情仇,凡不同的恨不得消灭之,攻击之,毁之,如此总总党同伐异,只要认知不同,就想灭之,只要认同就拼命吹捧之。
没有一颗理解包容社会的心,只是用自己那颗妄心去理解整个社会。一些人可能连论语都未必搞清楚,他们就高喊打倒孔子,孔子误国等等。
他们自认为自己认知很清楚,已经不惑,事实上还是大惑,不管老子还是孔子他们都提倡包容,没有包容哪有天下。只要涉及到自己的利益得失,就看不见大局,就会愤而起之,怒而骂之,接而毁之,乐而不疲。
老子说天生万物,何谓万物,物物不同才称万物。孔子说大同天下,何谓大同,大家不一样才有大同,如果大家一样那只能是相同而不是大同。所以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没有一颗同理心,实际上就算你年纪上了五十,六十,你终究还没有过不惑这一关。如果眼中只能看到得失,一切行事只奔自身利益,那就不用谈知者,也不用谈不惑了,因为这个太远了。
至于三十而立,立什么?立的就是圣人之志。
暂时解释到这里吧,类似的文章我写过比较多。感谢提问者的问题,也感谢各位朋友的阅读。
论语中说仁德人会长寿?
仁:
亲爱.如:仁民爱物。
宽惠善良的德行.如:仁爱.论语˙阳货:子张问仁於孔子.孔子曰:能 行五者於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
有仁德的人.如:泛爱众而亲仁。
宽厚、有德性的.如:仁政、仁心仁术、仁人君子。
有感觉、感受的.如:麻木不仁。
“德”
德的本意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去做事。不违背自然发展,去发展自然,发展社会,发展自己的事业。
道是在承载一切,德是在昭示道的一切。大道无言无形,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只有通过我们的思维意识去认识和感知它,而德,是道的具体实例,是道的体现,是我们能看到的心行,是我们通过感知后所进行的行为。所以如果没有德,我们就不能如此形象地了解道的理念,这就是德与道的关系
仁和德的区别在于:
仁是态度。
德是原则。
推荐10本你看过的书?
强烈推荐这 10 本书,因为曾给了我许多的顿悟和启发| (建议收藏)
第 1 本:《混乱》这是一本经济学书籍。不仅书籍经典,作者也是大有来头(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蒂姆·哈福德),此书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没有之一。
这本书中提出了很多颠覆常规思维的认知,从我们的日常生活,再到人类本性的多样性,作者从另外一个巧妙的角度剖析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本质。
生活在这个物欲横流,飞速发展,快节奏的互联网时代,真真假假的信息满天飞,人们普遍都很浮躁,如何在这样的世界里,觅得机会,商机,财富,以及如何排除干扰,遵从内心向往,勇敢的做自己。我想这应该是很多困惑。
还有那些不满现状,想要突破自己、寻求更高的追求与理想的朋友来说,这本书非常值得好好读一读,我相信,在这本书里你会找到答案,书中所分享的观点,一定会让你受益匪浅,深受启发。
第 2 本:《长尾理论》这是一本经管商业类书籍,被读者奉为颠覆传统战略思维的圣经。
互联网时代,如果你是创业者,或者是想创业的朋友,那么这本书,我强烈地推荐你读一读。
这本书分享颠覆性的观念,长尾理论经济学观念,被誉为世界是至今为止最重要的商业书籍之一。在这里,我就不透露太多了,以免书透过多,减弱掉你阅读此书的冲动。
第 3 本:《社会性动物》这是一本非常经典的社会心理学书籍,这本书,再怎么忙 你也要看看 | (建议收藏)。
书里作者虽然用了一种顺其自然的叙述风格,但是专业性与可读性和科普性,都是我所见之中最无敌的,更重要的是完全不哗众取宠,简单的案例配上深入浅出的分析与解释,让人深受启发,我相信,每一个读者都能从此书中受益良多。
我们的每一天都离不开与社会打交道,我们的思想与行为,甚至是情绪都无时无刻的在被社会影响着,因为人是社会性动物,所以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界环境、他人、宗教等诸多因素的干扰。
这本书分享了七个方面的社会心理学知识: 社会认知,自我辩护,从众,大众传播、宣传与说服,人类的攻击性,偏见,喜欢、爱情与联系。
我个人是非常喜欢阅读此书的,这本书能帮助到你,让你更能理解人性。认识到我们的自身的行为是如何被所处的环境影响且决定的?
第 4 本:《活法》作者是日本教父级企业家稻盛和夫。
在这本书里,稻盛和夫正面阐述了自己的人生经验与实践,人生的真理、生活的意义、人生应有的状态,并且毫无顾忌地阐述自己在这些重大问题上的基本思想。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要想实现最大价值,就要使自己的生命厚度变厚,长度变长。俗话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就是说人活在世上,总要有所作为,要让生命的厚度有社会价值。
让生命的长度有历史价值,古人曾经舍身求法,如今依然有人舍身捍卫真理。但人生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和困难,人该如何去面对?在生活与工作中该如何安身立命?
这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话题。《活法》这本书给了我们最好的“人生的意义在于提高修养,磨炼灵魂。”,人活着就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人生修养,把人生各种不幸都当成是对自己的考验。经历一次考验人格就得到一次升华,就会获得一笔莫大的人生财富,从而使得自身修养不断得到提升。
第 5 本:《从行动开始》,有想法,不如会行动。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有好想法,却没有行动,最终不了了之。
在我们的生活与工作当中,无论是想戒除坏习惯,还是想培养好习惯,只有科学管理自己的行动,才能达到目标。
《从行动开始》这本书完整介绍了在日本和美国广受推崇的“行为科学管理方法”,启发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认知和行动目标。
掌握行动的最基本法则,灵活有效地规划自己的生活,学会不抱怨、不盲从,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第 6 本:《雾都孤儿》这是一本写实小说。
这本书以雾都伦敦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孤儿悲惨的身世及离奇的遭遇。
主人公奥立弗在“贫民教养所”中长大,经历学徒生涯,艰苦逃难,误入贼窝,又被迫与狠毒的凶徒为伍,历尽无数辛酸,最后终于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查明身世并获得了幸福。
我个人觉得这本书是一本难得的写实经典小说。值得强烈推荐阅读。
第 7 本:《林肯传》林肯可以说是20世纪最伟大的人生导师、不断创造“人类出版史上奇迹”的戴尔·卡耐基的传记作品。
书里描述了林肯这位平民总统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困苦的童年岁月、坎坷的求学之路、不幸的婚姻生活、忍辱负重的白宫生涯……真实地再现了一个神情忧郁、始终在痛苦中挣扎却能保持品德高尚、满怀仁慈之心的伟人形象,他那在坎坷中百折不挠的精神,至今仍然激励着后人,成为人类历史上搏击人生的典范。
第 8 本:《坚毅:释放激情与坚持的力量》
改变我们命运的,是我们一定要改变的决心。坚韧不拔,方得始终,这本书是我珍藏的众多书籍之一,曾给了我很深的启发与感悟。
我们总在问,到底是选择重要,还是努力重要,却一直忽略了一个东西,那就是坚毅。
在不确定、高变化的时代,选择会变,努力不一定有效,但如果有坚毅的性格,就总有机会成功。
读这本书能够让我们看到关于成功的另一面,那就是: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找到自己的人生使命,在挫败中不断磨炼自己,成为一个坚毅的人,勇敢的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第 9 本:《如何撑握自己的生活与时间》,这是一本教你如何轻松简单的生活,快速高效的工作的书籍。
第 10 本:《稀缺》
穷困之人会永远缺钱,而忙碌之人会永远缺时间。
因为即便是给穷人一笔钱,给拖延症患者一些时间,他们也无法变得富足和高效。
稀缺会俘获我们的大脑,渐渐让我们失去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变得更加愚笨和冲动。
《稀缺》是之前提到的《思考,快与慢》作者丹尼尔·卡尼曼最推崇的行为经济学新作,它旨在揭示稀缺心态的各种复杂成因,并提出以“余闲”牵制稀缺的应对之法。
所以,只有对“带宽”进行合理的规划和管理,我们才有可能从稀缺走向富足
对了,如果你也想阅读这些书,可以加入电子书阅读群,216本国内外经典名著书籍(文学,哲学,心理学,经济学,经管励志类等),电子书版随意在线阅读和下载,加入的方法请点击这篇文章查看(加入电子书阅读群,读百本好书!|(建议分享))
———— 读书人老高 推荐读物 2021年12月30日。
郑人玫瑰手有余香是谁写的?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是乔治·威廉·科蒂斯写的。出自印度的古谚语,原句是:赠人玫瑰之手,经久犹有余香。“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也是英国的一句谚语,意思是一件很平凡微小的事情,哪怕如同赠人一支玫瑰般微不足道,但它带来的温馨都会在赠花人和受花人的心底慢慢升腾、弥漫、覆盖。
是故土难离还是忠心报国?
首先十分感谢“今日”的邀约。
对于这两个问题,我感觉普及一下知识比较重要,理解了原文,第二问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下面我分两步解释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解释一下“柳下惠”。
柳下惠(前720—前621),展氏,名获,字子禽,一字季,春秋时期鲁国柳下邑(今山东新泰柳里)人,鲁孝公的儿子公子展的后裔。“柳下”是他的食邑,“惠”是他的谥号,所以后人称他为“柳下惠”。有时也称“柳下季”。他担任过鲁国大夫,后来隐遁,成为“逸民”。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中国历代广为传颂。柳下惠是百家姓“展”姓和“柳”姓的得姓始祖。出生地周朝诸侯国鲁国柳下邑,今属山东省济南市孝直镇展洼村。被孟子尊为“和圣”,被孔子誉为“被遗落的贤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公元前720 周平王五十一年、鲁隐公三年十一月十八日午时,火光入室,文鸟鼓舞,禽生于鲁地。
公元前715 鲁隐公八年,禽六岁。其父鲁大夫司空无骇卒。
公元前701 鲁桓公十一年,禽二十岁。娶妻姜氏。
公元前695 鲁桓公十七年,禽二十六岁。远行归,夜宿郭外。时天大寒,有一女子趋讬,恐其冻死,乃令坐于怀中,以衣覆之,至晓不乱。
公元前694 鲁桓公十八年,禽二十七岁。仕鲁参末议。
公元前693 鲁庄公元年,禽二十八岁。仕鲁上大夫士师。一仕。
公元前692 鲁庄公二年,禽二十九岁。黜士师职。一黜。同年。生长子
公元前691 鲁庄公三年,禽三十岁。其母卒。
公元前687 鲁庄公七年,禽三十四岁。春三月,复用为士师。二仕。
公元前685 鲁庄公九年,禽三十六岁。黜士师职。二黜。
公元前684 鲁庄公十年,禽三十七岁。生次子。
公元前681 鲁庄公十三年,禽四十岁。复为士师。三仕。
公元前680 鲁庄公十四年,禽四十一岁。复黜士师职。三黜。
公元前672 鲁庄公二十二年,禽四十九岁。春,复为士师。四仕。至五月,复黜士师职。四黜。
公元前671 鲁庄公二十三年,禽五十岁。邻人见鲁既不用,又不果行,乃谓之曰:“鲁聘夫子三黜,无忧色,何也?”因起而歌曰:“春风鼓,百草敷蔚?,吾不知其茂;秋霜降,百草零落,吾不知其枯。枯茂非四时之悲欣,荣辱岂吾心之忧喜?”
公元前667 鲁庄公二十七年,禽五十四岁。在鲁教育门人。
公元前665 鲁庄公二十九年,禽五十六岁。常与乡人油油然聚首言欢,不堕厥节,时虽欲去,止之复留。
公元前662 鲁庄公三十二年,禽五十九岁。鲁用委吏,就之不辞。
公元前657 鲁僖公三年,禽六十四岁。教育门人日众。
公元前650 鲁僖公十年,禽七十一岁。孙生。
公元前648 鲁僖公十二年,禽七十三岁。僖公欲大用之,臧文仲阻止,终止。
公元前646 鲁僖公十四年,禽七十五岁。齐师攻鲁,求鲁岑鼎。鲁予赝鼎,齐人知其诳也,曰:“以展禽之言乃信。”乃以真鼎往。禽曰:“君之欲以为岑鼎以免国也,弃臣之信以免君之国,亦臣之所难也。”
公元前645 鲁僖公十五年,禽七十六岁。子椿卒 。
公元前643 鲁僖公十七年,禽七十八岁。臧文仲使国人祭海鸟爰居,禽力辨其非。
公元前636 鲁僖公二十四年,禽八十五岁。食邑柳下,广种柳树。
公元前634 鲁僖公二十六年,禽八十七岁。夏,齐孝公伐鲁北鄙。臧文仲欲以辞告病焉,问于展禽。对曰:“获闻之,处大教小,处小事大,所以御乱也,不闻以辞。若为小而崇以怒大国,使加己乱,乱在前矣,辞其何益?” 文仲曰:“国急矣!百物唯其可者,将无不趋也。愿以子之辞行赂焉,其可赂乎?”展禽使乙喜以膏沐犒师,曰:“寡君不佞,不能事疆埸之司,使君盛怒,以暴露于弊邑之野,敢犒舆师。”齐侯见使者曰:“鲁国恐乎?”对曰:“小人恐矣,君子则否。”公曰:“室如悬磬,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对曰:“恃二先君之所职业。昔者成王命我先君周公及齐先君太公曰:‘女股肱周室,以夹辅先王。赐女土地,质之以牺牲,世世子孙无相害也。’君今来讨弊邑之罪,其亦使听从而释之,必不泯?其社稷;岂其贪壤地而弃先王之命?其何以镇抚诸侯?恃此以不恐。”齐侯乃许为平而还。
公元前632 鲁僖公二十八年,禽八十九岁。从游者逾众,担簦负笈而来者不下百余人。
公元前625 鲁文公二年,禽九十六岁。八月丁卯,祭太庙,夏父弗忌为宗伯,将跻僖公于闵(湣)公之上,宗有司谏之,臧文仲不加制止。展禽斥之。
公元前621 周襄王三十一年、鲁文公六年,冬十二月三日,禽卒于鲁地故赵村,享年百岁。
再来解释一下“三黜”。
“三”,多次,非实指。
(1)《论语•微子》:柳下惠 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2)唐 柳宗元 《祭穆质给事文》:“形躯获宥,三黜无亏。” 宋 张元干 《次江子我迁居韵》:“平生自省宜三黜,老去何心望九迁。”
三黜,一指多次被罢官,一形容宦途不利。士师,狱官。黜,退也。
柳下惠三黜不去,而其辞气雍容如此,可谓和矣。然其不能枉道之意,则有确乎其不可拔者。是则所谓必以其道,而不自失焉者也。胡氏曰:“此必有孔子断之之言而亡之矣。”(《论语集注-微子第十八》)柳下惠作士师,等于所在管刑法的官,勉强比作现代的司法部长或最高法院院长。
他三次上台,三次都被罢免下台,于是有一个人对他说,你先生何必一定要在鲁国做事,出国去吧!你自己国家不要你,何必一定干,到别的国家说不定有更好的地位。柳下惠答复他说,一个人终身行直道,思想、行为、做事完全直的,走正路来做人家的部下,在任何一个国家社会做事,都是一样会有问题,都要吃亏,会被挤下来的。如果以歪曲的心思,用手段来取得地位,以得功名富贵为荣耀,并不想真为国家社会做事的,那又何必离开自己父母之国呢?祖宗都在这里,一样可以做事。换句话说,随便在哪里,决不走歪路,而走正路,在任何社会都是一样比较困难的。柳下惠的人品就在这里,为了贯彻人格的思想,为了贯彻传统文化以正道事人,以正道立身处世,忽视于功名富贵,那是身外事,并不在乎,这是他的人格。这里先记载他的事情,后面孔子还要提到他的。
第三、历史记载柳下惠虽然被孟子称为“和圣”,但是史书关于他的生平的记载很少。这些记载散见于《左传》、《国语》、《论语》和《孟子》等先秦古籍,部分记载有明确的时间,部分记载则更接近一种对他的评价。
一、论语记载
《论语》记载柳下惠在鲁国做士师时。这是一个掌管刑罚狱讼之事的小官。当时鲁国王室衰败,朝政把持在臧文仲等人手中。柳下惠生性耿直,不事逢迎,自然容易得罪权贵,竟接连三次受到黜免,很不得志。100多年后的孔子在谈到这事时还十分气愤,说“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也!”(《论语•卫灵公》)
柳下惠虽然屡受打击排挤,仕途蹭蹬,他的道德学问却名满天下,各国诸侯都争着以高官厚禄礼聘他,但都被他一一拒绝了。有人问其故,他答道:“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论语•微子》)意思是说,自己在鲁国之所以屡被黜免,是因为坚持了做人的原则。如果一直坚持下去,到了哪里也难免遭遇被黜免的结果;如果放弃做人的原则,在鲁也可以得到高官厚禄。那又何必离开生我养我的故乡呢?
二、《国语》记载
柳下惠的直道事人,在史书中有几处明确的记载。《国语•鲁语上》中记载道:鲁僖公二十六年(前631年)夏,齐孝公出兵讨伐鲁国,臧文仲问柳下惠如何措辞,才可以使齐国退兵。柳下惠说,听说大国如果做好小国的榜样,小国如果好好侍奉大国,这样才能防止祸乱;现在鲁国作为小国却狂妄自大,触怒大国,无异自取其祸,怎么措辞都是没有用的。柳下惠这样说,相当于对臧氏在鲁国的执政行为直言不讳地表示了批评。
柳下惠有一个弟弟叫展喜,在鲁为大夫。齐孝公领兵伐鲁。鲁僖公派展喜去慰劳士兵以便迎战。柳下惠得知,便向展喜授以方略,让他到齐营去见齐孝公。孝公问,“我齐国大军压境,你们害怕了吧?”展喜笑道,“小人才会害怕呢,君子是不会害怕的!”孝公不解地问为什么。展喜说,“凭先王之命。当初鲁之始封国君周公和齐之始封国君太公曾共同辅佐周成王。成王曾赐以盟书,说齐鲁两国今后要世代修睦敦好,不可以互相残杀。现在盟约尚藏在内府,载于史书,每当新君即位都要郑重地宣誓永志不忘。你才即位几天,怎么能把这事抛在了脑后?”齐孝公无言可对,自知理亏,只好撤兵。
齐国的国君派人向鲁国索要传世之宝岑鼎。鲁庄公舍不得,却又怕得罪强横无礼的齐国,遂打算以一假鼎冒充。但齐国人说:“我们不相信你们,只相信以真诚正直闻名天下的柳下惠。如果他说这个鼎是真的,我们才放心。”庄公只好派人求柳下惠。
柳下惠说:“信誉是我一生唯一的珍宝,我如果说假话,那就是自毁我珍宝。以毁我的珍宝为代价来保住你的珍宝,这样的事我怎么干?”庄公无奈,只得以真鼎送往齐国。
《国语》还记载了柳下惠批评臧文仲祭祀海鸟的故事。一只名为“爰居”的海鸟停留在了鲁国都城东门外好几天了,臧文仲让都城的人都去祭祀它。柳下惠却说,臧氏治国简直就是乱来,祭祀是国家的重要制度,而制度是治国能够成功的基础,所以要谨慎地制定关于祭祀的典章制度,而且这些制度要依据圣王的祭祀原则。圣王只祭祀对人民和国家有功劳的人和事物,所以柱、后土、黄帝、颛顼、帝喾、尧、舜、鲧、禹……直到周文王、周武王这些人,才能受到后人的祭祀;此外土地、五谷和山川的神,先哲和有美德的人,天上的日月和星辰,地上的五行,九州的名山、江河和沼泽,也应该加以祭祀。而海鸟“爰居”飞到鲁国,还不知道它为什么飞来,也不见得它对人民有什么功德,这样就决定祭祀它,实在不是仁德和明智的举措。柳下惠猜测海鸟是为躲避灾难而来,而事实证明了他的猜测是对的。
这件事不但说明了柳下惠为官的正直,也表现出他对圣王礼制的熟悉,这也是他受儒家思想重视的原因。
三、《诗经-巷伯》记载“坐怀不乱”的故事在中国历代广为人知,柳下惠也因此被认为是遵守传统道德的典范。现在,人们还用“柳下惠”或“坐怀不乱”来形容男子在两性问题上的作风正派。
“坐怀不乱”的说法出自《诗经•小雅•巷伯》毛亨传。毛亨注释《巷伯》这首诗时讲了一个故事:鲁国有一个独处一室的男子,邻居是一位独处一室的寡妇。一天夜里暴风雨大作,寡妇的房子被摧毁,妇人来到男子这里请求庇护。男子不让妇人进门。妇人从窗户里对他说:“你为何不让我进来呢?”男子说:“我听说男女不到六十岁不能同居。现在我还年轻,你也一样,所以不能让你进来。”妇人说:“你为何不像柳下惠那样,能够用身体温暖来不及入门避寒的女子,而别人也不认为他有非礼行为。”男子说:“柳下惠可以开门,我不能开门。所以我要以我的‘不开门’,来向柳下惠的‘开门’学习。”这个故事说明,最晚也在西汉初年的时候,就有了关于柳下惠坐怀不乱的传说,只是有些语焉不详。
四、《纯正蒙求》记载到了元朝,胡炳文的《纯正蒙求》进一步丰富了“坐怀不乱”的细节:鲁国人柳下惠,姓展名禽,一次出远门的晚上住在都城门外。当时天气严寒,忽然有一位女子来投宿,柳下惠恐怕她冻死,就让她坐在他怀中,用衣服盖住她,一直到第二天天亮也没有发生越礼的事。后世流传关于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与这个版本就大致相同了。
如何培养文质彬彬的学生?
《论语》中,孔子曾这样阐述文与质的关系:“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质”是指人的自然本质,“文”指文采、文饰,是外在的表现形式,“野”指粗俗、粗野,“史”本指宗庙的祝史,或在官府执掌文书者,这些人往往显得虚伪正经,故史意多指虚浮。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质朴多于文采,不受礼法限制,完全依照自己的本性做事,往往会给人粗俗的感觉;反过来说,一个人如果过多地追求文采,不注重内在的道德修养,则会给人虚伪、浮夸的感觉,只有把质和文恰当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记不清是哪位哲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这句话讲得非常辩证,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文与质的关系。记得有一次在公共汽车上,我见到几个漂亮女孩儿,刚上车的时候,她们还没有开口说话,外表确实给人一种温文尔雅的感觉。不一会她们便攀谈起来,说话声音很大,丝毫不顾及周围人的感受,而且语言粗俗,张口就是一大串脏话,虽然我没有听清她们谈话的内容,但我顿时觉得这几个女孩并不是那么美丽了,甚至变得非常丑陋,因为他们实在太粗野了,没有一点文化修养。我想,她们之所以有这些表现,也许与缺乏良好的教育有关。
培养文质彬彬的君子,是学校教育的目标之一。我们通常要求学生既要心灵美,又要语言美、行为美,这与孔子心目中君子的修养非常吻合。因此,在学校教育中,我们要继承古代这一优秀教育传统,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德修养,还要不断提高学生的才能和学识,使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
培养文质彬彬的学生,要正确处理好文与质的关系。很多时候,我们过分地强调发展和张扬学生的个性,但是发展和张扬个性不等于放任自流,让学生由着性子胡来,最终变得无知和粗野,而是在保护学生个性的前提下,更多地关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以及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同时,也不可走向另一个极端,培养一批“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还要教给学生做人、做事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学会健身、学会审美”,做一个志向远大、情趣高雅、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培养文质彬彬的学生,要以“文质彬彬”的教育做保障,尤其在学校管理中,要注重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学校发展要重内容、重内涵、重实效,在全校上下营造乐于奉献、干事创业的良好风气,学校的每一项决策都要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及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实实在在的内容,追求实实在在的效果。同时,要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为师生创设优美的工作和学习环境,不断提升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事实证明,在学校管理中,内容和形式二者都不可偏颇,有的学校只管教师教书、学生学习,不注重学校硬件和环境建设,教室破破烂烂,校园到处是垃圾,令人不堪入目,这样的学校也很难说有多高的教学质量。相反,有的学校虽然注重自身宣传,学校环境也非常好,可谓名声在外,但学校内部教师缺乏工作积极性,学生不愿意学习,教学质量几乎倒数,这也不是文质彬彬的教育。
教师做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有知识、有修养的人,更要努力做到文质彬彬。在学生和家长面前,要注重仪表、注重言行,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对待教学工作,要一丝不苟,精心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不刻意追求花花绿绿的形式,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以自己美好的言行影响和教育学生。
关于“文”与“质”的关系,还经常用来说明文章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一篇好文章,几乎都做到了深刻的主题思想和完美表现形式的统一。主题思想是作品的灵魂,但不能由作者直接宣布出来,要靠语言、情节、结构、修辞手法等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因此,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首先要引导学生开阔视野,让学生有内容可写,有表达的强烈愿望,其次是要严格训练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教会学生各种艺术表现手法,让学通过科学的训练,写出一手有思想、有文采、文质兼美的好文章。
很高兴回答这一问题,个人管见,不当之处欢迎“关注”作者继续交流!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请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