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和不和歌词什么意思,为什么张家人不用说免贵姓张?
两人相见,互不相识的情况下,一般会问一下对方的姓名。
常用的词句是:“请问贵姓?”被问者一般会答:“免贵姓赵”等等。
这个问题的意思大概是说,如果是姓张的人被问及姓名之时,不用说“免贵”二字,直接说“姓张”就行了。
在中国各种版本神话传说中,玉皇大帝的名字有好几个,如按照封神演义的话应该叫张自然,或者叫张友人、张百忍。可见老天爷姓张吧。
玉皇大帝就是老天爷,谁还能大过老天爷呢?所以,两个互通姓名,张姓不免贵,本为贵姓,所以不免贵。
在某个地方还有这样的说法,据说老天爷和阎王爷都姓张,上天入地的事儿都归他们管。张姓是老天爷的姓,无须免贵!
相传,张姓始祖挥公是黄帝的孙子,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挥公的第九个儿子叫张盈,张盈大儿子被称为张玉皇,其排位上写着“天地三界十方万灵主宰”,上管天下管地,就是传说中的玉皇大帝;小儿子,传说就是阎罗王,管人世间的生死之事。 可见,老天爷和阎王爷是亲哥俩。
阎王爷的版本也很多,有的说是隋朝大将韩擒虎,有的说是钟馗,各种传说不一而足。
但无论哪个版本,玉皇大帝也就是老天爷都姓张,这毋庸置疑。
原来姓张的之所以可以直承其贵,是因为这个姓真的很贵重。
因为不但大名鼎鼎的玉皇大帝是姓张的,还有其它许多厉害的神师都姓张,其中就包括张天师。
据我所知,好像中国人家家户户供奉的灶王爷也姓张。小时候常听到顺口溜:灶王爷爷本姓张,一年一碗杂面汤。可见,这个姓氏非常厉害。
看到有网上回答有说,除了姓张的之外,还有姓贵的,也不用说免贵。其实大家真的非要拽个文,别人问的时候,答:“鄙姓贵”或是“小姓贵”都是可以的。
这样的对话,太复古,给人的感觉可能也不太自然,回一句:“不客气,姓贵,贵姓的贵!”不也挺好吗?
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问法。
总之一个意思,上姓也好,贵姓也好,尊姓也好,都是表示对人的尊敬和礼貌。所谓尊敬,就是把人的地位往上推。
这就是在语言交流中的对等原则。别人尊敬你,抬高你,你不能受之无愧。别人打击挖苦你,你也一定要反击。
在我国姓张的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总数的7.07%,也就是100个人中,有7个姓张的,为中国人口第三大姓。
不知道你发现问题了吗?中国皇帝姓张的几乎没有。据说是老天爷都把张姓的福分占完了。剩下的子孙都没有齐天鸿福,做不到九五至尊皇帝了。
比如,汉初三杰的张良,他的能力不比孔明差,但就是被刘邦压制着,哪里像孔明那样随心所欲呢。
又如张居正,大明朝的首辅,神宗朱翊钧的老师,李太后的老相好,可谓权倾一时,几乎连皇帝都得听他的话,可最终也不是被神宗毁棺戮尸了吗?
东汉末年的黄巾军起义领袖张角,自称“天公将军”,最后被曹操和刘备等诸侯消灭了,不是一样做不了皇帝吗?当然还有许多姓张的能人,不在一一赘述。
张姓虽没有做皇帝的,但不管怎么说,张姓家族仁人志士特别多,还有管天管地的,以后见到可都要敬重三分。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有书君将会挑选一个精彩留言,送出神秘大奖!
历史上的田氏代齐是怎么回事?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一、田氏在齐国的做大齐国原来最大的卿族是国氏和高氏,他们是天子任命的上卿世族,管仲、鲍叔牙虽执政,也不及他们的地位高,管仲仅受下卿之礼。后来齐灵公时,崔杼为大大受宠,庆克辅佐崔,崔氏和庆氏开始得势。
公元前554年崔杼立齐庄公,掌握政权。公元前548年,崔杼杀齐庄公、立齐景公,崔、庆两氏进一步控制政权。两年后庆封灭崔氏,独自当政。
田氏(即陈氏)原来是陈国的公族。公元前672年,陈国发生内乱,公子完(田敬仲)逃奔齐国,被齐桓公任命为工正,田氏开始在齐国立足。
田氏利用与公室的关系逐渐壮大自己的力量。至齐景公时公室衰败,田桓子(无宇)为了争取民心,就减轻对百姓的剥削。原来齐国有四种量器:豆、区、釜、锺,四升为豆,由豆至釜也是四进位制,釜到锺是十进位制。田氏的豆、区、釜三种量器都加大四分之一。他用私家的大量器借出,用公家的小量器收回。
同时,田氏将山上的木料运到市场上出售,价格却不高于山上;将海中出产的鱼、盐、蜃蛤等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价格也不高于海边。田氏使用这些方法笼络百姓,以树立田氏的威信。与此相反,齐国君却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将百姓所得的三分之二掠归自己,只剩下三分之一维持百姓的生活。
国君积储的财物因堆积过多而腐败生虫,而百姓却挨饿受冻。由于公室的严刑酷罚,许多人被砍断脚,因此市场上鞋子不值钱,假脚反倒昂贵。百姓有疾苦,田氏就厚加赏赐,“其爱之如父母,而归之如流水”(《左传》昭公三年)。田氏将归依于他们的民众变作佃农,采用封建租佃制进行剥削,这样就建立起了田氏的封建制经济基础。
田氏在广收民心,不断扩大自己的经济实力的基础上,多次利用齐国贵族间的矛盾逐步削弱公室的势力,并夺取齐国的政权。公元前545年,庆封专权遭到其他大族的不满,田氏、鲍氏就联合公族栾氏、高氏(惠公之后,非前述高氏)共灭庆氏。
栾氏和高氏执政,他们非常专横,并互相争斗。公元前532年,由于栾氏、高氏“耆酒信内、多怨”(《左传》昭公十年),田桓子乘他们酗酒时,联合鲍氏将栾、高二氏消灭,并“分其室”。
田氏为了分化瓦解旧贵族,进一步争取人心,壮大自己的力量,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为了表示谦让,将所分得的家产全部转交给齐景公,并请求告老;(2)对过去被驱逐的贵族,把原来的封邑还给他们,并增加了他们的俸禄;(3)对国内贫因孤寡之人,私下施合粮食;(4)通过齐景公的母亲,向景公索取高唐(今山东高唐东)为封地。这样“陈氏(田氏)始大”。
二、田氏独揽朝政田氏虽然力量日大,但齐国的世卿高氏、国氏仍旧掌握大权。公元前490年齐景公病重,让国夏、高张立少子荼为太子,把其他公子安置到地。齐景公死,公子阳生等逃至鲁国或卫国。国氏和高氏立荼为国君,并掌政。田桓子之子田乞一方面装出事奉高氏国氏,每逢上朝一定和他们同坐一辆车子;但另一方面却挑拨大夫们和高氏、国氏的关系,煽动大夫们起来反对他们。
公元前489年,田乞在酝酿成熟的基础上,联合鲍氏和诸大夫,率领武装进入宫中。高氏和国氏知道消息后,也率领部下要进宫,结果被田氏打败。齐国的百姓倒向田氏,国夏逃奔莒国,高张等人逃至鲁国。同年田乞私下将公子阳生从鲁国接回立为国君,是为齐牌公,接着杀了国君茶。齐公上台后,田乞掌握国家大政。
公元前487年,鲍收和齐悼公关系不和,鲍牧想杀悼公,结果失败,反被除去。两年后,田乞杀齐悼公,立其子壬为国君,即齐简公。
三、齐政尽归于田氏齐简公即位以后,重用他的宠臣阚止(监止)执政,企图削弱田氏的权力。田常(田乞之子,又名田成子)感到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为了对抗公室的势力,就“上请爵禄而行之群臣,下大斗斛而施于百姓(《韩非子·二柄》),使大臣和民众都拥戴他。
因此民间流传着“妪乎采芑,归乎田成子”的歌谣(《史记•田世家》),连采野菜的老妇都愿归顺田常,表明人心之所向。为了一致对外,田常还努力加强本宗族内的团结,使“陈氏方睦”(《左传》哀公十四年),阚止想离间田氏没有成功。
公元前481年,田氏考虑到阚止得到齐简公的支持,决定先动手,先派田子行到宫中做内应,田常兄弟四人进入宫中,将阚止和齐简公隔开,遭到简公的反抗,田常一度犹豫想逃跑,但在田子行的坚持下继续进攻。阚止集合部下攻打宫门,没有取胜而逃走,田氏追击,将其杀死。齐简公逃到舒州(今山东滕县南),被田常逮捕,不久将他处死,另立简公之弟骜为国君,即齐平公。
齐平公即位后,田常为了巩固田氏的权力,对内对外均采用和亲政策,“尽归鲁、卫侵地,西约晋、韩、魏、赵氏,南通吴、越之使,修功行赏,亲于百姓,以故齐复定”(《史记·田世家》)。为了防止旧贵族复辟,“尽诛鲍、晏、监止及公族之强者”,并将安平(今山东淄博东)以东至琅玡(今山东诸城南)的广大区域都划入田氏封邑,封地面积超过了齐平公的食邑,大大加强了田氏的经济实力。这样,“齐国之政归田常”(《史记·田世家》)。
四、田氏篡齐田常死后,他的儿子田襄子(田盘)继承。田襄子让其兄弟、宗族之人“尽为齐都邑大夫”,同时“与三晋通使”(《史记·田世家》),外靠韩、赵、魏的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田襄子死后,他的儿子田庄子(田白)继承。田庄子死后,子田和继承。公元前391年,田和将齐康公迁到海边,作为一城的君主,他自己实际上当了国君。
不久,田和托魏文侯向周天子请求列为诸侯。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封田和为齐国诸侯,即田太公。这样,齐国地主阶级的夺权正式完成。八年之后,齐康公死,姜氏在齐国断根。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姬姓和嬴姓为什么不能通婚?
这其实是真实存在过得伪命题,姬赢不通婚的理由是秦王姓赢,战国时期虽然东周皇帝是名义上的皇帝,可诸侯们早已不尊王命。
但是为了不留恶名,大家都还将周王作为摆设保留在那里,可是秦开始了统一各国的步伐,最终由秦王灭了周天子,而周天子姓姬,于是出现了姬赢不婚的说法。
可实际上是没有的事,因为在秦朝统一之前,按照宗族礼法,男性并不称姓,而是称氏,姬姓繁衍出来的氏族非常多,在秦之后才将姓氏合并,把原来的氏抬升为姓,自秦之后就再不创造新氏族了。
现代汉族人的姓有90%其实出自姬姓,其他又有许多氏族是源自于赢姓,拿李姓为例,正式的说法应该是赢姓李氏,而张姓正式得说法也应该是姬姓张氏,那么问题来了,如果真玩姬赢不婚,那么两系姓氏都会受影响,那几乎什么姓都不能和李姓通婚了,这类不婚原则都是汉以后才会可行,而秦朝时无法确认的,像岳,秦不婚还可以说得过去,真实的姓氏不婚是出现在改姓现象里,那两个姓氏是出自同一个父系,为了防止近亲才有不婚的要求。
与和成语典故?
(一)铁杵磨针
【典故】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 ”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释读】
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孩子们,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
(二)闻鸡起舞
【典故】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释读】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三)亡羊补牢
【典故】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 “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兴,生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
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 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释读】
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败无疑。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进,陷入失败的境地。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
为何有人说明律四十无子而纳妾形同虚设?
说真的,很多人认为过去人只要有钱养活就能纳妾,这显然是错误的。
一、纳妾的限制条件
纳妾,不是随便可以纳的。也不是什么时候都可以纳妾的。事实上,明代法律明确规定——亲王额妾十人,世子四人。年老无子方可再奏选一次。
同样,有官员身份者,可纳妾二人。有士身份者,可纳妾一人。
标准的一妻一妾:
最后则是针对庶民的——年满四十无子,庶民可纳妾一人。关于这条,是元代才被国家政权允许的,之前——庶民禁止纳妾。
对于违规纳妾,不合条件纳妾,超纳妾,几乎都是一样的处罚:笞纳妾人与妾的法定监护人各四十,遣妾归宗,没收彩礼,罚款若干——可不要轻视地方官的能力,县令都有足够多的办法令非法纳妾人付出惨痛教训。
笞杖:
也就只清末民国时期,中央控制力降低,才会出现随便纳妾的现象。如常凯申就有原配毛氏守祖坟,纳妾姚氏,娶二房陈氏:
二、何为妾?
说了半天,什么是妾?
有人要说了,妾不就是小老婆,姨娘吗?
这话,对,也不对。
说对,是因为妾确实是小老婆。
说不对,是因为过去的妾——正规意义上的妾是有限制的。
简单说,妾需要在国家政权的户籍管理者官媒婆处登记,记录在纳妾人户籍上。所以正规的妾,不仅有限制数量,还要有官方认可,是家庭正式成员。
显然,超额纳妾者,不会也不敢登记。
1941年纳妾文书:
三、形同虚设的原因
历代法律都在努力限制女子成为妾。因为婚龄女子不仅是社会财富,也是稳定社会避免动乱的重要资源——假定太多女子成为妾,必定造成大量下层男子无妻,社会动乱必然爆发。所以诸位男同胞要注意:一夫一妻制其实是保护我等p民的,否则大多数女人宁愿做妾也不会同意嫁给我等。
然而,这些法律条文又令富裕人家不满,所以很多变通方式被创造出来。
媵——陪嫁女。诸侯一娶九女:
姬——外购侍妾;
婢——通房丫头;
伎——家庭舞乐;
这些女子实际是妾,却又与妾不同,她们大多数是奴隶,少数是契约仆。一般在20多岁后被主人遣出嫁给奴隶,是延迟而非退出了婚姻市场,所以历代法律给予默认。
而大多数广义上的妾,是没有文书的,只是挂着婢女名份的卖身者,根本谈不上妾也享受不到妾的微博待遇,更没有任何保障。随时都可能被驱逐、卖出,甚至交换。
结论:
明白了吗?
富裕人家根本不需冒着违法风险私纳妾,人家自有法律后门。也只穷困人家才被限制——自己都养不活,哪还有钱纳妾?
左传昭公三年全文注释?
【译文】
三年春季,周王朝历法的正月,郑国的游吉到晋国去,为少姜送葬,梁丙和张趯拜见他。梁丙说:“太过分了,您为这件事情而来!”游吉说:“不得已呀!从前文公、襄公称霸的时候,他们的事情不烦劳诸侯。命令诸侯三年一聘问,五年一朝觐,有事就会见,不和睦就结盟。国君死,大夫吊唁,卿参加安葬。夫人死,士去吊唁,大夫送葬。只要发扬礼仪、发布命令,商量补救缺失就足够了,不再用额外的命令加于诸侯。现在宠姬的丧事,别国不敢选择适当职位的人参加丧礼,而且礼数超过正夫人,惟恐得到罪过,岂敢怕麻烦?少姜得到宠爱而死,齐国必然继续送女子前来。现在我又一次将要来祝贺,不仅是这一趟啊。”张趯说:“好啊,我能够听到这样的礼数!然而从今以后您大约没有这样的事情了。譬如大火星,它在天空正中,寒气或者暑气就要消退。这一次就是极点,能够不衰退吗?晋国将会失去诸侯的拥护,诸侯想要麻烦还得不到呢。”两位大夫退出。游吉告诉别人说:“张趯明白事理,也许还是跟在君子的行列里吧!”
正月二十四日,滕成公原死了。由于是同盟国家,所以《春秋》记载他的名字。
齐景公派晏婴请求继续送女子到晋国,说:“寡君派遣婴的时候说:‘寡人愿意奉事君王,早晚都不倦怠,要奉献财礼而不失去定时,然而由于国家多难,因此不能前来。先君的嫡女有幸在君王的内宫充数,照亮了寡人的希望,但又没有福气,过早地死去了,寡人失去了希望。君王如果不忘记先君的友好,加恩顾念齐国,对寡人和睦,求福于太公、丁公,光辉照耀敝邑,镇定安抚我们的国家,那么还有先君的嫡女和其余姑姐妹若干人。君王如果不抛弃敝邑,而派遣使者慎重选择,作为姬妾,这就是寡人的希望。’”韩宣子派叔向回答说:“这正是寡君的愿望。寡君不能单独承担国家大事,没有正式的配偶,由于在服丧期间,因此没有敢提出请求。君王有命令,没有比这再大的恩惠了。如果加恩顾念敝邑,安抚晋国,赐给晋国内主,岂独是寡君,所有的臣下都受到他的恩赐,从唐叔以下都会尊崇赞许他。”
订婚以后,晏子接受享礼,叔向陪他饮宴,互相谈话。叔向说:“齐国怎么样?”晏子说:“到了末世了,我不能不说齐国可能属于陈氏了。国君不爱护他的百姓,让他们归附陈氏。齐国过去有四种量器,豆、区、釜、钟。四升为一豆,各自再翻四倍,以成为一釜。十釜就是一钟。陈氏的豆、区、釜三种量器都加大四分之一,钟的容量就大了。他用私家的大量器借出,而用公家的小量器收回。山上的木料运到市场,价格不高于山上。鱼盐蜃蛤,价格不高于海边。百姓力量如果分为三份,两分归于国君,只有一份维持衣食。国君的积蓄腐朽生虫,而老人们却挨冻受饥。国都的市场上,鞋子便宜而假足昂贵。百姓有痛苦疾病,陈氏就厚加赏赐。他爱护百姓如同父母,而百姓归附如同流水。想要不得到百姓的拥护,哪里能避开?箕伯、直柄、虞遂、伯戏,他们跟随着胡公、太姬,已经在齐国了。”
叔向说:“是呀。即使是我们公室,现在也是末世了。战马不驾战车,卿不率领军队,公室的战车没有御者和戎右,步兵的行列没有长官。百姓困疲,而宫室更加奢侈。道路上饿死的人坟堆一个接着一个可以互相看见,而宠姬的家里财富特别多,百姓听到国君的命令,好像躲避仇敌一样。栾、郤、胥、原、狐、续、庆、伯这八家已经降为低贱吏役,政事在于私家,百姓无依无靠。国君毫不改悔,用欢乐来排遣忧患。公室的卑微,还能有几天?谗鼎上的铭文说,‘黎明即起,声名可以显赫,子孙后代还会懈怠’,何况毫不改悔,他能够长久吗?”
晏子说:“您打算怎么办?”叔向说:“晋国的公族完结了。肸听说,公室将要卑微,它的宗族像树叶一样先落,公室就跟着凋零了。肸的一宗十一族,只有羊舌氏还在。肸又没有好儿子,公室又没有法度,得到善终就是侥幸,难道还会受到祭祀?”
当初,齐景公要为晏子更换住宅,说:“您的住房靠近市区,低湿狭小,喧闹多尘,不能居住,请您换到高爽明亮的房子里去。”晏子辞谢说:“君王的先臣住在这里,下臣不足以继承祖业,住在里边已经过分了。而且小人靠近市场,早晚能得到所需要的东西,这是小人的利益,岂敢麻烦邻里大众为我造新房子?”齐景公笑着说:“您靠近市场,知道物价的贵贱吗?”晏子回答说:“既然以它为利,哪能不知道呢?”景公说:“什么贵?什么贱?”当时,齐景公滥用刑罚,有出卖假腿的,所以晏子回答说:“假腿贵,鞋子贱。”晏子已经告诉国君,所以跟叔向说话的时候也谈到这个。齐景公为此就减省了刑罚。君子说:“仁人的话,它的利益多么广大啊!晏子一句话,齐侯就减省刑罚。《诗》说,‘君子如果喜悦,祸乱庶几乎很快停歇’,说的就是这个吧!”
等到晏子去晋国,齐景公更换他的住宅,回来,新屋就已经完工。晏子拜谢以后,就拆毁了新房而建造邻居的房屋,恢复如原来的一样,让原来的住户回来,说:“俗话说:‘不是住宅需要占卜,惟有邻居需要占卜。’这几位已经先占卜邻居了,违背占卜不祥。君子不去做不合礼的事情,小人不去做不祥的事情,这是古代的制度,我敢违背它吗?”终于恢复了旧居。齐景公开始不允许,晏子托除桓子代为请求,齐景公才允许了。
夏季,四月,郑简公到晋国,公孙段作为相礼者,很恭敬而卑躬屈节,礼仪没有违背的。晋平公赞许,把策书授给公孙段,说:“子丰在晋国有过功劳,我听说了以后不会忘记。赐给你州县的土田,以报答你们过去的勋劳。”公孙段再拜叩头,接受了策书而去,君子说:“礼仪,大约是人所急迫需要的吧!公孙段这样骄傲,一旦在晋国有了礼仪,尚且承受了它的福禄,何况始终都有礼仪呢?《诗》说,‘人没有礼仪,为什么不快点死’,说的就是这个吧!”
当初,州县是栾豹的采邑。等到栾氏灭亡,范宣子、赵文子、韩宣子都想要这块地方。赵文子说:“温县,是我的县。”两个宣子说:“从郤称划分州县以来,已经传了三家了。晋国把一县划分为二的不仅只州县,谁能够按划分前的情况去治理它?”赵文子感到惭愧,就放弃了州县。两个宣子说:“我们不能口头上公正,而把好处给自己。”就都放弃了。等到赵文子执政,赵获说:“可以把州县拿过来了。”赵文子说:“出去!这两位的话,是合于道义的。违背道义,就是祸患。我不能治理我的封邑,又哪里用得着州县,而去自找祸患?君子说:‘不知道祸患是很难的。’知道了不照着做,没有比这再大的祸患了。再有人提到州县的一定处死!”
丰氏原来住在韩氏家里,公孙段得到州县,是韩宣子为公孙段请求的,这是为了他可以再次取得州县的缘故。
五月,叔弓到滕国去,参加滕成公的葬礼,子服椒作为副手。到达郊外,碰上懿伯的忌日,叔弓便不进入滕国。子服椒说:“公家的事情只能考虑公家的利益,没有私家的忌避。椒请求先进入。”于是就先住进宾馆。叔弓听从了他的意见。
晋国的韩起到齐国迎接齐女。公孙虿因为少姜受到宠爱,把他的女儿更换了齐景公的女儿,而把齐景公的女儿嫁给别人。别人对韩宣子说:“子尾欺骗晋国,晋国为什么接受?”韩宣子说:“我们想要得到齐国,却反而疏远他的宠臣,宠臣能够来吗?”
秋季,七月,郑国的罕虎到晋国去,祝贺夫人,并且报告说:“楚国人每天来问敝邑不去朝贺他们新立国君的原因。如果敝邑派人前去,就害怕执事会说寡君本来就有心向外。如果不去,那么在宋国的盟约又规定了是要去朝见的。进退都是罪过。寡君派虎前来陈述。”宣子派叔向回答说:“君王如果心向着寡君,在楚国有什么害处?这是为了重修在宋国盟会的友好。君王如果想到盟约,寡君就知道可以免于罪过了。君王如果心中没有寡君,虽然早晚光临敝邑,寡君也会猜疑的。君王果真实心向寡君,何必来告诉寡君。君王还是前去吧!如果心向寡君,在楚国在晋国都是一样的。”
张趯派人对太叔说:“自从您回去以后,小人扫除先人的破旧房子,说,‘您可能会来的。’现在子皮来了,小人失去了希望。”太叔说:“吉的地位低下,不能前来,这是由于害怕大国、尊敬夫人的缘故。而且孟说‘你将要没事了’,吉大概没事了。”
小邾穆公前来朝见,季武子不想用诸侯的礼仪接待他。穆叔说:“不行。曹国、滕国和两个邾国确实没有忘记和我国的友好,恭恭敬敬的迎接他,还害怕他有二心,反而又降低一个友好国家的地位,怎么能迎接许多友好国家呢?还是像过去一样更加恭敬些。《志》说:‘能够恭敬没有灾祸。’又说:‘恭敬地迎接前来的人,这就是上天降福的原因。’”季孙听从了他的话。
八月,举行大雩祭,这是由于旱灾的缘故。
齐景公在莒地打猎,卢蒲嫳进见,哭泣,而且请求说:“我的头发这么短,我还能做什么?”齐景公说:“好。我告诉那两位。”回去以后就告诉了子尾和子雅。子尾想要让他官复原位,子雅不同意,说:“他的头发短,心计长,他也许要睡在我的皮上了。”九月,子雅把卢蒲嫳放逐到北燕。
燕简公有很多宠爱的人,想要去掉大夫们而立宠臣为大夫。冬季,燕国的大夫们勾结起来杀死了简公的宠臣。简公害怕,逃亡到齐国。《春秋》记载说“北燕伯款出奔齐”,这是说他有罪。
十月,郑简公去到楚国,子产作为相礼者。楚灵王设享礼招待郑简公,赋《吉日》这首诗。享礼结束,子产就准备了打猎用具,楚灵王和郑简公在江南的云梦打猎。
齐国的公孙灶死了。司马灶进见晏子,说:“又失去了子雅了。”晏子说:“可惜啊!子旗不能免于祸患,危险啊!姜族削弱了,而妫氏将要开始昌盛。惠公的两个子孙刚强明白,还可以维持姜氏,又丧失了一个,姜氏恐怕危险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