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迈歌词是什么意思,11月18日是傣族的什么节日?
2017年11月18日至19日,德宏傣历年2112年(公元2017年)傣历是傣族先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总结形成的傣族纪年法,承载着傣族人民对天文地理的认知理解和富于创新的智慧结晶。傣历新年傣语称“毕迈傣”,意思为傣历的元旦,创于公元前96年,至今已有2111年的历史。傣历一年共有365天6小时12分36秒。傣历新年是傣族人民比较隆重、盛大的传统节庆活动日,举办傣历新年节庆是梁河县傣族人民多年的心愿。儋州山歌交情对唱歌词?
1、天热喉干姑渴水,不照守得凤递杯。
多人哩想摊姑吃,咱姑不想共跟随。
2、杂水吃多好反胃,不敌照吃凤阿杯。
凤杯水要鹿茸浸,咱姑少吃也哩肥。
3、听见着哥声叫妹,姑走起身似知飞。
不管是工夫几紧,几时哥叫侬哩陪。
4、山水一班哥一辈,快唱山歌莫吃亏;
唱及二八年春小,三十立命恶相随。
5、哥到莞城着觅妹,与侬挨薯酒一杯;
吃到眼花不知醉,蜻蜓花狗在咱围。
6、哥到莞城想喝水,不见侬来送一杯;
不知咱姑于的处,几时哥得侬相陪。
7、北姑着向哥求跪,放手予咱姑去归。
好多工作依未做,不奈咱姑着失陪。
8、唤姑来为亲姑嘴,来时莫想走返归。
几多遭唤不来得,这遭来屋凤难为。
9、咱哥不要姑求跪,真不予得走返归。
工作等另日慢做。久久来遭压伴陪。
10、姑是有些因臭嘴,想漱口姑不有杯。
我怕真予哥吻着,定骂咱姑口臭随。
11、得予哥吻哥心遂。得吻阿时魂已飞。
不着忧怕哥嫌臭,越臭地方越想《醉》。
12、乐气小玫瑰妹妹,马离香草地复归。
刚刚迈脚入门口,嗅见山歌韵味随。
13、水墨凤你不分类,北姑莫乱乱来追;
北姑本是男儿样,莫见有毛你就《醉》。
14、我唱山歌不论辈,歌情怎样话照追。
做做有些粗口话,哩是山歌前辈遗。
15、水墨怎项不是水,当初哥邀侬交杯。
以做是情浓似酒,不那霜雪压寒梅。
16、仙得这奴小妹妹,来归着快把皮追;
着知学业大等紧,快回房去把书陪。
17、山歌不要人分类,咱唱山歌细耐窥。
对唱山歌唱趣气,怎管唱歌谁是谁。
18、水墨怎以来当水,干柴怎以做当归;
水是透明不是黑,青是寒松经是梅。
19、多谢记着玫瑰妹,久间不邀伴干杯。
离别自有离别意,曾经沧海水难为。
20、原意是柔情似水,莫许青春吃大亏。
想心追觅日头路,等咱姑做向日葵。
21、邀伴干杯容易醉,醉时好乱凤心扉。
离别久得妹相会,最怕生心嗅女随。
22、仙奴做这歌项棒,看到咱哥软脚项。
女的有情男有义,咱哥不白来这趟。
23、难得妹柔情似水,莫怪咱哥大胆追。
得与不得由天意,见妹合心拼命围。
24、酒不醉人人自醉,青山绿水彩云飞。
从扇想迁梅近竹,今日还想竹粘梅。
25、久间不见咱玫瑰,比作咱玫瑰走飞;
哥分侬已月零久,这遭逢见侬着随。
26、哥陇侬千山万水,想心与侬比翼飞;
踏破铁鞋无觅处,另遭哥顶走跟随。
27、风花哥搂风花妹,二奴邀伴总不归。
日夜风花且外面,败行为尽败行为。
28、姑上过山下过水,雨打过姑风又吹。
炼得姑身成钢铁,承受得哥个大锤。
29、多情哥鸽多情妹,乐心遂意侬心扉。
侬慢做鱼哥做水,千秋鱼水永相随。
30、多情哥怕无情妹,怎能乐得伴心扉。
侬是木鱼哥是水,万年鱼水恶相随。
31、交哥誓定心不违,不做浮云过岭飞。
桃梅鸽竹仁和义,千年竹鸽万年梅。
32、情哥比金还宝贵,失去咱姑就吃亏。
黄金失去寻容易,失去情哥恶觅回。
33、人讲咱们同一类,使哥怎敢用心追。
哥是梅哩想近竹,不想梅来留近梅。
34、男与女是不同类,想知哥着细耐窥。
小种鸡它脚最小,大种黄鸡脚最肥。
35、一对夫妻哥鸽妹,这样生活不犯规。
鸡而配鸡鸭配鸭,乱来配种凤不为。
36、天生男女来相配,哥鸽北姑合矩规。
周公创造花和月,风花世代得长遗。
37、怕人讲咱是败类,邀咱哥远走高飞。
去到天涯与海角,等侬与哥任意为。
38、哥似早支雾露水,日头晒着雾就飞。
鸽姑半个月头久,水墨哥你去先去。
39、哥着偷吃忘情水,美加眼泪被情催。
咱哥追侬追项久,咱侬未予哥嗅随。
40、哥曾吃过姑糖水,吃水怎忘姑水杯。
哥得新情忘旧爱,不再用姑个老锤。
41、水墨哥有墨与水,利些予姑要去归。
归室姑摆纸笔墨,画根秋菊伴冬梅。
42、北岸水墨情义遂,天涯邀伴比翼飞。
时间虽久缘未了,棒歌依在网中遗。
43、儋州文化山歌对,山歌好孬有成堆。
弘扬文化山歌句,有唱终须定有回。
44、山歌好比江河水,两岸隔江知是谁。
开声唱等他听见,对唱对歌对伴随。
45、凤心已被姑敲碎,快留机码等哥追。
真是有心的项话,守凤与姑醉伴陪。
46、姑的手机入过水,屏坏黑墨真恶窥。
着请哥先留号码,心有咱姑定伴陪。
1945年我军为何用纵队编制?
野战纵队,是我军在解放战争中采取的一种特殊的编制,既具灵活机动性,又便于大规模作战,对赢得最后的胜利具有重要作用。
纵队并非我军首创纵队,在世界很多国家早期的军队编制中,都曾经多出现过,只不过延续的时间以及所起的作用不同罢了。
在我国,无论我军还是蒋军,基至早期北伐军队,都曾经使用过纵队这一编制。
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国民革命军在东征陈炯明部时,就首次使用了“纵队”这一编制。
蒋军在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围剿”时,也曾将参与部队分为北、南、西三路,共10个纵队进攻红军。
我军在反围剿及后来的抗日战争时期,也多次采用了纵队的编制。
而让“纵队”这一编制大放异彩的时期,则莫过于解放战争时期。
1945年9月21日,延安发出《关于扩军和组建机动兵团的指示》,明确指出:
“各个战略区域都应编整能够机动的突击力量,把他们编组成旅和纵队,准备他们能够实行极大机动”。
自此,我军的野战纵队(简称“纵队”)在各个战场大显神威。
纵队的优势相较于军、师、旅、团、营、连、排、班这样正式的军队编制,纵队是一种临时的非正式的编制,往往是将若干个在同一方向作战的成建制部队编成一个集团,协同作战。其优势在于:
1、可避免正式编制的限制。
按照正式编制,部队的数量、番号等都有严格的限额,而采用纵队、支队、总队、大队等编制和名称,则可以避开这些限制。
2、组队灵活。
纵队可以根据需要临时组队,人数可多可少,配置可精可劣,可以迷惑敌军。
3、既有利于游击作战也有利于正面作战。
多支部队聚在一起可以组织大规模的集团作战,散开又可以分散到各地进行敌后斗争。
但是,纵队编制也有自身的劣势,比如由于是临时性组织,组队相对随意,人员不固定,建制不固定,不便于统一管理等。
解放战争初期为什么要采用纵队编制?1、政治斗争的需要。
1945年9月,毛泽东同志正在重庆与老蒋就中国未来的发展前途、建设大计进行的丶历史性会谈,在名义上,按照统一抗日的约定,我军只有第十八路军和新四军这两个军的编制。
所以,为了不刺激老蒋集团,争取早日和平,我们没有采用正式的军队建制,而是采用了纵队这一非正式编制。
2、我军发展规模的需要
抗战时期,我军只有两个正规编制:八路军与新四军。
八路军下辖3个师,每个师下辖2个旅。八路军三个师后期演化为四个一级军区:山东军区与晋察冀军区(115师),晋绥军区(120师),晋冀鲁豫军区(129师)。一级军区又下辖几个二级军区(相当于旅级),二级军区都有自己的野战部队旅级,军分区自然属于团级。
而“皖南事变”后重组新四军下辖7个师,每个师下辖3个旅。
到抗日战争后期,日本的失败已在所难免,此时八路军、新四军则已经扩充到120余万,队伍扩编已势在必行,故而“纵队”这一临时性的编制应运而生。
3、战争方式转变的需要
抗战胜利后,老蒋在积极准备内战,“重庆谈判”不过是拖延时间以备战的一个幌子。
此时我党我军也清楚地知道老蒋无心和平的心思,经过抗日战争的洗礼而壮大成熟的我军明白,相较于在抗战期间敌后战场以游击战、破袭战为主的作战模式,接下来将面临大规模的正面作战,因而组建主力兵团,进行大型野战任务已经势在必行。
而以往的旅、团级建制非常不便于统一指挥,我们需要组织更大编制和级别的野战兵团,以便能够实施机动作战,有效地消灭蒋军。于是,我们就使用了“纵队”这一编制。
4、解决兵力不均的需要
抗日战争末期,我军各部的兵力相差较大。
比如115师在1940年末已有7个教导旅,后又组建4个旅。11个旅的兵力早已超过军级编制。又如129师,兵力一度达到30万人。
名军兵力不均,装备和训练也没有统一的标准,但与蒋军的大战又迫在眉睫,因而,纵队这一特殊的编制,既能将队伍进行整编,又给予各部队极大的极动性。
事实上,在解放战争时期,各纵队的兵力差别也较大。刚开始,一个纵队平均仅有2万人,到了战争中期就发展到了5万,而到了战争后期时,就已经有纵队的人数达到了7万人以上。
以我军第一批成立野战纵队的晋翼鲁豫军区为例。日本投降仅仅一个多月,上党战役爆发,我军三个主力纵队参战,击败蒋军13个师1个挺进纵队3.5万余人,活捉敌19军军长史泽波。而当时我军各纵队的兵力都不足10000人。
5、隐藏实力的需要
战争对于交战双方而言,部队的投入往往并没有太多秘密,敌我双方的部队番号,很多时候早已摆上了双方指挥官的桌上。
如果按正常军队编制,双方指挥官肯定马上就知道了对方兵力的数量。但因为“纵队”这一特殊的编制,往往令蒋军指挥官摸不着头脑。
比如在豫东战役中,蒋军通过破译我军电报,知道了我方的进攻纵队以及番号,但对于这些纵队到底有多少兵力,却不得而知。以至于他们不得不抽调其他城市的精锐部队来回防开封,这使得我军不费吹灰之力就轻易拿下周边城市,进而围攻开封,并将计就计地围点打援,大败敌军,活捉敌中将司令区寿年。
纵队相当于什么级别?纵队是解放战争时期我军的常设编制,解放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整编,改建正式的解放军序列。
一般而言,纵队相当于军级部队,纵队司令相当于整编后的军长,部分资深纵队司令则任更高级别的兵团级领导。
下面是各部队整编前后的职务和军衔:
第一野战军
下辖两个兵团。中央军委给予了2个兵团的编制,后来华北野战军的第18、19兵团划归给第一野战军,一野才有四个兵团。
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第一副司令员张宗逊,第二副司令员赵寿山,参谋长阎揆要,政治部主任甘泗淇。
第一兵团:司令员兼政委王震,下辖第1、第2、第7军;
第二兵团:司令员许光达,政委王世泰,下辖第3、第4、第6军
第一纵队(第1军):司令员:张宗逊(上将)/贺炳炎(上将),政委:廖汉生(中将)
第二纵队(第2军):司令员:王震(上将),政委:王震(兼任)
第三纵队(第3军):司令员:许光达(大将),政委:孙志远(未授衔)
第四纵队(第4军):司令员:王世泰(未授衔),政委:张仲良(未授衔)
第六纵队(第6军):司令员:罗元发(中将),政委:徐立清(中将)
第七纵队(第7军):司令员:彭绍辉(上将),政委:孙志远(兼任)
第八纵队(第8军):司令员:姚喆(中将),政委:王震(兼任)
第一野战军的第一纵队下辖老部队358旅,第二纵队下辖老部队359旅,所以属于老纵队,所以纵队司令授衔相对较高。
第二野战军
下辖三个兵团。当时中央军委给予了4个兵团的编制,序列为3-6,实际上只有三个兵团。
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张际春,参谋长李达。
第三兵团:司令员陈锡联,政委谢富治,下辖第10、第11、第12三个军;
第四兵团:司令员兼政委陈赓,下辖第13、第14、第15三个军;
第五兵团:司令员杨勇,政委苏振华,下辖第16、第17、第18军
第一纵队(第16军):司令员:杨勇(上将),政委:苏振华(上将)
第二纵队(第10军):司令员:陈再道(上将),政委:王维纲(上将)
第三纵队(第11军):司令员:陈锡联(上将),政委:彭涛(未授衔)
第四纵队(第13军/第14军):司令员:陈赓(大将),政委:谢富治(上将)
第六纵队(第12军):司令员:王近山(中将),政委:杜义德(中将)
第九纵队(第15军):司令员:秦基伟(中将),政委:李成芳(中将)
第十一纵队(第17军):司令员:王秉璋(中将),政委:张霖之(未授衔)
第二野战军陈赓的第四纵队属于军委直属机动纵队,纵队编制下辖4个旅,后来整编时4个旅整成成两个军(第13军与第14军)。
第三野战军
下辖四个兵团。当时中央军委给予5个兵团的编制,序列为7-11,实际上只有四个兵团。
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副司令员兼第二副政治委员粟裕,第一副政治委员谭震林,参谋长张震,政治部主任唐亮。
第七兵团:司令员王建安,政委谭启龙,下辖第21、第22、第23、第35军;
第八兵团:司令员陈士榘,政委袁仲贤,下辖第24、第25、第26、第34军;
第九兵团:司令员宋时轮,政委郭化若,下辖第20、第27、第30、第33军;
第十兵团:司令员叶飞,政委韦国清,下辖第28,第29,第31军
第一纵队(第20军):司令员:叶飞(上将),政委:叶飞(兼任)/谭启龙(未授衔)
第二纵队(第21军):司令员:韦国清(上将),政委:韦国清(兼任),副司令员:张震(中将)
第三纵队(第22军):司令员:何以祥(少将)/孙继先(中将),政委:丁秋生(中将)
第四纵队(第23军):司令员:陶勇(中将),政委:王集成(少将)
第六纵队(第24军):司令员:王必成(中将),政委:江渭清(未授衔)/陈时夫(未授衔),副司令员:皮定均(中将)
第七纵队(第25军):司令员:成均(中将),政委:赵启民(中将)
第八纵队(第26军):司令员:王建安(上将)/张仁初(中将),政委:向明(未授衔)/王一平(未授衔)
第九纵队(第27军):司令员:许世友(上将),政委:林浩(少将)
第十纵队(第28军):司令员:朱绍清(少将),政委:陈美藻(少将)
第十一纵队(第29军):司令员:胡炳云(少将),政委:张藩(中将)
第十二纵队(第30军):司令员:陈庆先(中将),政委:曹荻秋(未授衔)
第十三纵队(第31军):司令员:周志坚(中将),,政委:陈华堂(少将)
皮定均原来是中原军区第1纵队1旅旅长,“中原突围”进入华东野战军,部队被编入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所以皮定均担任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副司令员。55年授衔原本是少将军衔,因为特批:“定均有功,由少晋中”。
第四野战军
下辖四个兵团。当时军委给予6个兵团的编制,序列为12-17,实际上只有四个兵团。
第四野战军林彪任司令员,罗荣桓任政治委员,萧克任参谋长,谭政任政治部主任。
第十二兵团:萧劲光任司令员兼政委,下辖第40、第45、第46军;
第十三兵团:司令员程子华,政委肖华,下辖第38、第47、第49军;
第十四兵团:司令员刘亚楼,政委莫文骅,下辖第39、第41、第42军;
第十五兵团:司令员邓华。政委赖传珠,下辖第43、第44、第48军及两广纵队。
第一纵队(第38军):司令员:李天佑 (上将),政委:梁必业(中将)
第二纵队(第39军):司令员:刘震(上将),政委:吴法宪(中将)
第三纵队(第40军):司令员:曾克林(少将)/韩先楚(上将),政委:罗舜初(中将)
第四纵队(第41军):司令员:吴克华(中将)/胡奇才(中将),政委:莫文骅(中将)
第五纵队(第42军):司令员:万毅(中将),政委:刘兴元(中将)
第六纵队(第43军):司令员:洪学智(上将),政委:赖传珠(上将)
第七纵队(第44军):司令员:邓华(上将),政委:吴富善(中将)
第八纵队(第45军):司令员:段苏权(少将),政委:邱会作(中将)
第九纵队(第46军):司令员:詹才芳(中将),政委:李中权(少将)
第十纵队(第47军):司令员:梁兴初(中将),政委:周赤萍(中将)
第十一纵队(第48军):司令员:贺晋年(少将),政委:陈仁麒(中将)
第十二纵队(第49军):司令员:钟伟(少将),政委:袁升平(中将)
山东军区组建了8个师,第4师与第8师没有去东北,第4师后来编成华东野战军的第八纵队,第8师师长王麓水1945年12月的滕县战斗中不幸壮烈牺牲.
第一纵队,第二纵队,第三纵队,第四纵队,第六纵队属于老纵队。
东北野战军第一纵队下辖老部队山东军区第1师与第2师,东北野战军第一纵队下辖老部队新四军第3师,东北野战军第三纵队下辖老部队山东军区第3师,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下辖老部队山东军区第5师,第6师。东北野战军第六纵队下辖老部队山东军区第7师。
华北野战军
下辖三个兵团。
华北野战军司令员为聂荣臻,副司令员徐向前,政委薄一波,参谋长熊奎,政治部主任罗瑞卿
第十八兵团:司令员兼政委徐向前(后为周士第),下辖第60、第61、第62军;
第十九兵团:司令员杨得志,政委罗瑞卿,下辖第63、第64、第65军;
第二十兵团:司令员杨成武,政委李井泉,下辖第66、第67、第68军
第一纵队(第66军):司令员:唐延杰(中将),政委:王平(上将)
第二纵队(第67军):司令员:郭天民(上将),政委:郭天民(兼任)
第三纵队(第63军):司令员:杨成武(上将),政委:李志民(上将)
第四纵队(第64军):司令员:陈正湘(中将),
第六纵队(第68军):司令员:文年生(中将),政委:向仲华(中将),
第七纵队(第65军):司令员:孙毅(中将),政委:林铁(未授衔)
第八纵队(第60军):司令员:王新亭(上将),政委:王新亭(兼任)
第十三纵队(第61军):司令员:曾绍山(中将)政委:徐子荣(未授衔)
第十四纵队(第70军):司令员:韦杰(中将),政委:甘渭汉(中将)
第十五纵队(第62军):司令员:刘忠(中将),政委:袁子钦(中将)
第五纵队看上面的名单,大家可能觉得奇怪,为什么除了四野以外,其他部队都没有第五纵队?
这是因为,在国际上,“第五纵队”臭名昭著!
1936年,在西班牙马德里保卫战中,叛军本来有4个纵队,后来隐藏在马德里市内的叛徒、特务组成了第5纵队。正是这个第5纵队,后来在前线节节胜利的情况下,突然在后方发难,倒致左翼政党领导的政权失败。从此,“第5纵队”就成为了叛徒、特务组织的代名词。
因而,刚开始包括四野在内,我军都没有成立第5纵队,直到1948年2月,当时四野已扩充到10个纵队近70万人,才不得不建立了第5纵。当然,后来又扩充了两个纵队。
四野各纵队成立时间如下:
1纵:1946年8月。
2纵:1946年8月。
3纵、4纵:1946年初。
5纵:1948年2月。
6纵:1946年10月。
7纵、8纵、9纵、10纵:1947年8月至10月。
11纵、12纵:1948年3月。
结语:在解放战争胜利后,纵队这一特殊编制发挥出了重要作用,其机动性与灵活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朝鲜战争爆发后,志愿军在入朝作战时,一度也采用了纵队编制,让美军对我军虚实莫辨,打出了中国军队的威风,赢得了最终胜利。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梁祝段落划分?
全曲分三个部分:相爱、抗婚、化蝶。乐曲内容主要描述梁山伯和祝英台相爱却不能在一起,最后双双化蝶的美丽传说。
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为主要内容。
全曲大概二十八分钟,首先五分钟叙述梁祝爱情主题,然后是快乐的学校生活,接著十八相送。从十一分钟开始进入第二段,祝英台回家抗婚不成,楼台会,最后哭灵。第二段和第一段长度差不多,也是十一分钟。最后一段则是化蝶,可说是整曲再现。
曲子开始几声拨弦声接著长笛,好像在云端的感觉,以此来揭开序幕,有如从天上俯瞰人间,拨开云层,人物景象由模糊慢慢变得清楚。首先由小提琴奏出主题,二长二短加上一个结束句,绵绵长长,幽幽远远,仿佛祝英台在身旁说著昔日的故事。然后在低音重复一次主题,回到人间落了实。
管弦乐总奏主题,景象全明白了。大提琴代表的梁山伯也出现了,两人情意绵绵,大小提琴和鸣奏著主题,渐渐的小提琴主导旋律并引进管弦乐再强调一次。等乐音渐歇,木管接续旋律慢慢落下。小提琴独奏深情舒缓带点内省的音色,表示祝英台对将来疑虑不安,但还是坚定相信自己。勇敢去爱吧!情绪轻快,笛声嘹亮,大提琴也婆娑起舞,有如风光明媚三月天两人春游。小提琴展现技巧,风华绝代。
相聚虽好总有分别,快乐情绪之后就是离情依依十八相送。将主题变奏缓缓奏出,有如迈不开的步履,却终究不得不离去。大小提琴二重奏,紧密结合难分难舍。在这段末尾由弦乐第一次奏出哭调主题,预言悲剧结局,这构成了全曲的呈示部「相爱」。
第二段发展部里面有三小段: 强、弱、强,也就是快、慢、快。开始如大浪涌来的管弦乐声代表祝父的反对,连续几个小节下行乐句,好像在说:不可以!不可以!小提琴则猛烈与之抗衡,两者冲突渐渐上升,最后全体合奏梁祝主题表示恋情曝光,一波波涌来浪潮终将这主题给淹没。楼台会小提琴委婉的诉说情意,大提琴拨奏聆听。轮到大提琴倾诉爱意,小提琴一旁随和。突然,音乐急转而下,运用越剧中嚣板的「紧打慢唱」手法,梁山伯因过度悲伤绝望而病逝。
祝英台在被迎娶过门途中,停在梁山伯坟前哭灵,小提琴以凄厉声调哭出:梁兄呀!碎奏、断奏哀痛欲绝旋律,有哭声,有跪行,其中还有些回忆片段。渐渐的泪眼开了,哭声歇了,心意已决,在悲愤低音锣声中,纵身投入突然爆开坟墓中自尽,音乐同时推向最高潮。乐曲的最终部份是再现部「化蝶」,在轻盈飘逸的弦乐衬托下,爱情主体再现,梁山伯与祝英台从坟墓中化为一对蝴蝶,在花间欢娱自由飞舞,永不分离。
都知道哪些不成文的禁忌?
1、住酒店,不要用房间的安全套,可能被人扎洞。
2、老人60岁,六十大寿最好别做,往后少拍全家福。
3、没有虫鸣的深山,不要独自前往。
4、一人不进庙,两人不观井,三人不抱树。
5、离婚的女人不要帮人做嫁妆,哪怕是亲生女儿也不行,那样会影响被嫁的人。
6、房事要有节制,不要像嫩头青,特别是女人。
7、有蛇进家,可以“请”出去,千万不要打。
8、塔吊下的满瓶“冰 红 茶”,不要好奇。
9、不跟亲戚共财,到头来麻烦不断。
10、女人晚上可以洗头发,但不要对着镜子吹头发,就怕自己吓到自己。
11、寡妇门前是非多,不要去招惹,更不要欺负人家。
12、求人帮忙,过三不过四。
13、利器不能借,拐杖不能借,药不能借,婴儿座椅不能借,不是小气,而是寓意不好。
14、晚上不要去看望病人,别人明着不说,背地里会说你不懂事。
15、不要骑猪,对结婚的子女不好。
16、敬酒打通关,要么顺时针,要么逆时针,绝对不要中途“跳人”。
17、不跟丈母娘打牌,牌品如人品,不是她看透你,就是你看透她。
18、女人来“亲戚”第一天,最好在家里待着,最好不要去参加别人的婚礼,哪怕是闺蜜。
19、朋友遇到困难,只要没开口求你帮忙,一定不要“热心肠”,搞不好是好心办坏事。
20、在家里不要打伞。
21、尿急,也不要站在桥上尿尿。
22、如果家里有直系亲属过世,第三年才能贴红对联。
23、家穷,不要随便改门;家富,不要轻易动坟。
24、路上看到很新的衣服和鞋,不要捡回家,对家人不好。
25、玉连碎两次,就不要戴了,价值还不如石头。
26、做生意宁可自己独亏,也不要拉朋友合伙,不管是赚还是赔,最后都会失去朋友。
27、宁在墓地过夜,不在破庙打盹。
28、穷不卖看家狗、耕地牛;富不忘结发妻、旧恩人。
29、穷走水则败,富涉淫则衰。
30、女儿回娘家,不要跟老公同床,这样对娘家不好。
31、在娘家,不谈婆家杂事;在婆家,不议娘家是非。
32、宁可试人棺,切莫试人鞋。
33、宁娶从良女,不娶过墙妻。
34、独自走夜路时,如果后背一阵凉意,请快速跑开。
35、玩水出事都是会游泳的,不管技术多好,不要独自去荒无人烟的位置野泳。
36、天黑之前,要把露天晾晒的衣服收进来,特别是女人的衣服。
37、别人倒在路上的药渣子,不要踩上去,如果不小心踩了,记得双手合十,以示歉意。
38、第一辆车不买黑色,不买车位。
39、盖房子,屋檐不要高于左邻右舍,一定要齐平,不然后患无穷。
40、女人晾晒的内衣、内裤,男人不要从下面经过,不然会有麻烦。
41、初一不要找人借钱,否则一年到头都会穷得叮当响。
42、独居的老人,不要雇佣年轻的女保姆。
43、别人做东,通过第三方通知你去的酒局,最好别去,你可能连“奈子”都不如。
44、家里有多少存款,不跟任何讲,不管是父母,还是子女。
45、夫妻双方要想晚年幸福,就不要碰婚外情。46、哪怕你看不惯,也不要挡别人的财路,否则会惹祸上身。47、无意撞到老板跟秘书关门谈事,一定不要乱说,也许人家真的只是在沟通工作。48、家贫,一定要买社保,靠人不如靠己。49、不要介绍朋友来自己的公司,不然你的私事会成为公司的笑谈。50、父母都不孝敬的人,哪怕他再会“来事”,也要远离。51、事情没有落定前,不要提前庆祝,不然大概率打脸,因为没人见得你好。52、回村一堆人聊天,要么不发烟,要发就是人手一根,不要漏了任何人。53、同事请病假回来,她不说,就不要打破砂锅问到底,人家得了什么病。54、可以借钱给朋友,但不要做担保人,更不要拿自己的房子做抵押。55、夫妻可以吵架、摔东西,但不要动手,更不要把“离婚”挂在嘴边。56、去朋友家拜访,永远不要空着手。57、家贫,就不要去做全身体检,任何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些毛病,最后查出来,治与不治是两难!还有哪些禁忌,欢迎补充!古代女人为什么要缠足?
不要抢,这个问题我来答!
在我国古代父权制社会体系下,男性是意识形态的核心,女性丧失了话语权,只能被迫接受父权制社会对其身体的建构。男性用缠足要求束缚女性,并以此标准对女性身体进行建构,与礼教、妇德相交织,最终迫使女性无条件地接纳并忍受缠足之痛。缠足对女性身体的伤害是巨大的,而女性在主流意识形态的控制下逐渐认可并内化了外界对她们身体所进行的建构,成为缠足行为的坚决拥护者和主动实施者。女性的这种主动接受与实施,让缠足行为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更加深化了社会对女性身体的规训,父权制社会得以进一步加深对女性身体的建构。如今,拥有话语权的现代女性仍受到社会对其身体的建构,摆脱了裹脚布的女性身体距离真正的解放还有一定的距离。
人类身体自始至终摆脱不了社会的控制,而作为弱势群体的女性历来是社会权力控制的主体部分,在社会约束与规训的牢笼中艰难生存。缠足总是纠缠在美丽、地位、性、文化等种种人性欲望的追求之中。最初的缠足行为单纯是为了脚部美观,最后成为纲常伦理,成为束缚女性的枷锁,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中国古代父权制社会特有的身体文化现象,这种为了维护父权制社会秩序的伦理规范给女性带来的痛苦是不可言喻的。女性忍受着缠足带来的身体与精神上的双重折磨,只为迎合社会对她们进行的身体建构,以期许在公共领域获得社会的认可。
一、男性对女性身体的建构在以男性为意识形态中心建立起来的父权制社会,女性是作为男性附属物般的存在,无论在物质方面还是精神方面,女性都会受到男性的操控。全社会都以男性为中心,将女性异化为“物”,在此基础上对其身体进行各个方面的建构。在思想高压控制下的女性必须遵循礼教、妇德,一生都要深处闺中、相夫教子,而这种种约束与规训通过缠足行为得到了体现。男性使用缠足的方式对女性身体进行建构,实现了对女性的直接控制,因为在缠足规训下女性身体受到的改造与折磨使女性毫无还击之力,于是缠足成为父权制社会束缚女性的有效手段。
缠足行为在今天看来是一种不可理喻的病态审美,但在父权制社会,女性若不遵循男性按照这一畸形审美标准来建构身体,是无法在社会上求得立足之地的,但凡主流社会群体中的女性皆会缠足。在父权制社会丧失了话语权的女性只能对男性言听计从,女性被剥夺了审美主动性与创造性。缠足给女性身体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双脚畸形,正常走路都是异常艰难的事情,而畸形严重者会导致残疾、瘫痪。为了迎合男性的畸形审美,缠足带来的痛苦女性自幼就要忍受,然而缠得一双周正的香莲并非易事,民间谚语说“裹小脚一双,流眼泪一缸”,女童身体受到的折磨与心灵受到的摧残可想而知。但在父权制社会,男性才是意识形态的操控者,女性无法改变缠足对自身肉体和精神的双重压迫,只能接受封建思想对其身体的建构。
父权制社会,女性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女性从小就受到“三从四德”、男尊女卑思想的熏陶,即便家境殷实的女性所受到的教育往往也是在父权制认可之下为满足相夫教子的需要而进行的。父权制社会为了使女性对男性达到一种完全服从的状态,不仅仅对女性进行身体建构,从纤弱、贞洁这些外在体态对女性进行束缚,更多是从思想内部给女性带上枷锁。男性将缠足与女性牢牢捆绑在一起,赋予缠足多种社会意义,不仅与妇德操守相关,还与封建礼教相连,以确保女性“深居简出,教育莫施,世事莫问”。缠足使女性非畸即残,连走路都力不从心,更不用说自由活动了,男性由此控制女性的身体;而在思想方面,礼教、妇德已经内化为女性自身的规训,女性心甘情愿遵循“三从四德”,于是父权社会实现了对女性从身体到思想的双重控制。
由此可见,日益强化的纲常礼教不仅使女性成为男性的附庸,也使女性成为男性玩弄女性冠冕堂皇的借口。究其原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父权制社会,男女分工不同,男主外女主内,女性没有经济来源,只能依靠男性收入生活,这种经济上的不平等直接导致男女地位不平等;而男性为了巩固家庭统治权、维护社会地位,必须使女性从身体到思想绝对服从自己。于是,在父权制话语系统控制下,全社会都通过礼教和缠足对女性身体、思想进行双重构建以保障男性权威。在此基础上,女性在身体与精神上真正成为男性的附庸,自觉遵循纲常名教,为了获得男性的认可而自发缠足、维护缠足,女性在逆来顺受中迷失了自我,身体与精神皆失去了健康与自然的底色。可以说,裹脚布绝不是只裹出了女性脚部的形状,更包含了时代文化的诸多特点,融入了父权制社会对女性身体的期待、定位和价值评判。
二、将缠足内化为身体规训众所周知,身体原本就是一种社交媒介,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身体惯用语”达到沟通交流、传达信息的目的,并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下作出特定的身体反应。就像父权制社会根据礼教与妇德所建构出来的女性标准一样,类似纤弱、贞洁等一类 皆属于女性的身体惯用语。女性的身体惯用语多是通过书籍传播的,如《女儿经》《女戒》等书中明确记载了女性应该具备的妇德,于是女性在幼年时期已开始接受妇德教育,在思想深处根植男女有别的思想。父权制社会下重视男女有别,在衣冠服饰及言行举止等方面男女皆有明确而严格的规定,如流传至今的“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叔嫂房,不通问”等俗语就是男女有别的具体表现。男尊女卑是男女有别的思想核心,广泛表现在观念形态及实际生活的各个方面,当时的家庭“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由此体现出的男尊女卑观念在当时却是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这也是为什么在父权制社会女性对强加在身上的不平等要求总是逆来顺受的原因。女性想要在公共领域得到认可和表扬,只能严格按照父权制社会对女性施加的身体惯用语来规训自己,而少数想要通过反抗拥有话语权的女性往往会受到社会的沉重伤害和惩罚。
最初的缠足行为单纯是为了脚部美观,后来是父权制社会对女性身体进行建构,在与礼教、妇德挂钩后的缠足行为成了束缚女性的枷锁,不仅体现了男性的病态审美,也成为社会男女分工、划分阶级的重要标准。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分:工方式由男尊女卑的思想而来,只有缠足才能使这种社会分工成为可能,因缠足导致足部畸形的女性无法自由活动,在社会,上拋头露面也就更加困难,女性一般都只能在家洗衣做饭、相夫教子,男性设定的男外女内的空间划分由此得以在缠足践行中不断强化。缠足在父权制社会被赋予了大量社会内涵,比如通过足部大小来评判女性是否为良家妇女,若女性拥有一双三寸金莲,提亲者有可能络绎不绝,反之不缠足或脚不够小的女性在婚嫁上就会有相当大的困难,更不用说以此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了。所以,尽管女性在缠足过程中承受了极大的伤残痛苦,但对三寸金莲有着发自内心的赞叹与欣赏,缠出的三寸金莲是女性一生最为满意的作品,交换手工缝制的绣鞋也是女性间友谊的最好见证,因此,这种毫无实际效用又使承受者极端痛苦的缠足行为得以普遍流行,成为社会风俗。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在父权制社会,女性逐渐认可、接受了缠足这一身体惯用语,在社会建构和内心驱使的双向作用下将缠足行为内化为自身的身体规训。
首先,常年居家与社会出现断层的女性视男性为崇拜对象,为得到男性的欣赏便按照男性的审美标准来塑造自己。在此过程中,女性无意识地扮演了施害者与受害者双重角色,并将这种依赖男性肯定的心理逐渐内化为自我认同。今人看来,这种对女性百害而无一利的缠足行为无疑是强加在女性身心的酷刑,父权制社会也在女性愚昧而固执的顺从中得到稳固与加强。当时的女性自愿承受双足畸形带来的伤痛,以求缠得一双周正的香莲, 进而得到优质男性的青睐,以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父权制社会下的女性自觉接受了代表畸形审美的缠足,在实现自身重塑与身体建构的过程中,迷失在男性的审美标准里,忘却了自身真、善、美的价值,完全成为迎合男性喜好的附庸。
其次,从缠足实施者的角度来看,多半是母亲扮演缠足实施者这一角色,或是身体力行或是寻找专业裹脚婆来实施。可见,尽管缠足是父权制社会强加于女性身体上的枷锁,但是女性身体真正意义上的束缚与重塑却是来自女性自身。身为封建礼教的受害者,母亲是亲身经历过缠足行为对肉体的折磨及精神的损伤的,她却仍让年幼的女儿重蹈覆辙,亲手使其整个生长发育期都陷入无边的痛楚之中。同时,母亲也是礼教与妇德的忠实维护者,强制女儿缠足是作为母亲应尽到的责任与义务。
究其原因,有三: 一是获得父权制社会的认可;二是增加自身的竞争筹码,通过缠足以寻到更好的夫家,三是改变阶层,嫁给有前途的夫婿得以实现身份地位的改变和阶级的提高。所以,缠足才会由女性自身主动遵循并实施,女性已经完全内化了男性建构起来的身体标准,将缠足认同为自身身体的规训。缠足作为父权制社会所推崇的审美风尚,已经沉淀于女性思想意识底层,并且成为大众尤其是女性所推崇的社会风俗现象,一双三寸金莲是女性引以为傲的资本,纵使缠足过程中承受了不可言说的痛苦。经过一代代人的传承,女性已将缠足视为一项先天存在的社会准则,无论富有还是卑贱都该无条件接受并实施,在长时间具有反复性的缠足周期中,女性从心理上自发遵循了带有制约性与倾向性的缠足规范,并通过训诫自身以达到完全约束和无条件遵循的目的。
最后,女性之间由于虚荣心的驱使而产生攀比心理,相互之间明里暗里的较量与评价在女性群体之间形成了一张无形的监视网,这种相互之间的监视比社会制约更加具有约束力。在这一过程中,女性群体也更加自觉地遵循父权制社会对她们身体的建构。三寸小脚与六寸大脚相遇,纤足者得意扬扬,后者既羞愧又窘迫,“真小脚, 要爱俏”将纤足女子炫耀小脚、洋洋得意的表情刻画得入木三分。女性内部的自我规训与监督使女性群体在压力和社会舆论下变得卑微,完全认可并心甘情愿地接受“层层切骨、刻刻痛心”的缠足之苦,这也是为什么缠足行为得以绵延、屡禁不止的原因。从表面上看,缠足是女性身体被迫接受的来自父权制社会的建构,实际是因为大部分女性在被迫接受并认可缠足行为之后将其内化为自身的身体规训。
三、总结
中国古代父权制社会下男性完全占据主导地位,男性建构出的审美标准控制并影响着女性行为,男性把他们视为审美标准的缠足与女性牢牢捆绑在一起,赋子缠足多种社会意义,不仅与妇德操守相关,还与封建礼教相连,并在全社会宣扬妇德观思想,使其渗透进女性日常行为的方方面面。而女性为了得到公共领域的认可,寻求身份地位的改变和阶级的提高,只能无条件接受父权制社会对其身体的建构。因此,女性在社会建构和内心驱使的双向作用下将缠足行为逐渐内化为自身的身体规训,由父权制社会外部监督转向女性群体内部默许且必须严格执行的身体规范。这种转变使女性在主流意识形态的控制下无形中成为缠足行为的坚决拥护者和主动实施者,而这种坚决与拥护远比男性建构的标准更加直接与彻底,进一步深化了外界对女性身体的规训,父权制社会得以进一步强化对女性身体的控制。
缠足行为在实践中呈现出的双向态势不仅有男性对女性身体的绝对控制,还包括女性自身对男性权威的彻底服从,女性对缠足行为的默许、认可与接受反作用于自身,加强了社会外部对女性身体的控制与建构。经过一代代人的传承,女性已将缠足视为先天存在的社会准则,也是安身立命的身体资本,在长时间具有反复性的缠足周期中,女性群体内部发展出一套别具一格的缠足文化习俗。正是在外部与内部的双向推力作用下,这种毫无实际效用又使承受者极端痛苦的缠足行为得以普遍流行,并且到了清末时期,天足运动兴起之时,缠足之风仍屡禁不止。
四、结语由此可见,虽然近代妇女解放运动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现代社会也积极倡导女权主义,旨在反对包括性别歧视在内的一切不平等,但现代社会仍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缠足对女性身体的建构虽然不复存在,但在某种程度上,似乎这种约束以更为严苛的方式出现,用更加深刻的标准制约着女性的身体。封建礼教残存下来的对于女性身体的束缚与禁锢的影响依然存在,这种意识仍时隐时现地左右人们对女性身体的认识。在此情形下,扔掉了裹脚布的现代女性也无法如履平地般走向解放的康庄大道,女性距离真正的自由仍有很长的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