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愿来做英雄歌词是什么意思,道德的标准是什么?
道生德畜,物形势成有两件东西最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标准;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康德道德,有什么用呢?看不见,摸不着,不能吃,不能瞧……它真的存在吗?作为一种概念,什么是它具现的实体?除了师长的口头、书籍纸张,它还栖身于何处?除了我们个体自我意识之外,它似乎哪里都不存在。与法律相比,它的力量似乎微弱得多。所谓“千夫所指,无疾而终”到底是少数,说起来又有几个人见过呢?古、今、中、外,罄竹难书的混账,荣华一生直至寿终正寝的,确乎不少啊!道德在他们行恶之时,可曾拖慢了他们的黑手半分?他们畏惧道德吗?相较于无关痛痒的骂名,可能,只有法律和刑罚能将他们震慑——畏威而不畏德?在内不存在所谓的“良心”,在外不在乎他人的看法……那对这样的人来说,道德存在与否,是否有区别?恶人知道自己是恶人吗?恶人会厌恶恶行吗?一切恶行都坦坦荡荡的无耻之徒似乎也不多,多数还是些严于律人、宽于待己的货色。咦!对待他人时道德的威力确乎变大了不少,甚至令人生畏呢。君不见,三纲五常——于士大夫轻于鸿毛,“乔治威廉一家亲,南京城下水太凉。”于庶黎民重于泰山,“夫为妻纲贞妇死,俯首低眉忍断肠。”道德在哪里?它有什么用呢?道德……客观存在吗?!它是不是人类的幻想?话语的虚妄?主观的希冀?相对的屏障?《管子》说:“道德定于上,则百姓化于下矣”。它是由上位者为维护统治而制定的吗?与法律和宗教没有区别?它是约束所有人的,还是仅仅规范部分人?倘若存在一个绝对理性的人,他是否需要道德?若他有自己的道德,与全体人类的道德有哪些区别呢?…………以上是我接触唯物辩证法前的一点思考。“我自幼顽劣,性格暴躁,待人无礼”——这么一句话便是我对自己在进行评价,而评价的准绳便是道德。谁的道德?世界的?他人的?还是我自己的?长辈每每对我进行说教,无论对错,我总会想:我为什么要在乎别人怎么想?随他们怎么想,我不还是我么?为什么他们的价值判断要“强加”在我身上?我为什么不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来?你有你的观点,我有我的观点,你不喜欢的事情,你不做便是,为什么要在乎我做不做呢?如果我接受了你的观点,那我就被你改变;我若是被改变了,我还是原来的我么?至于为什么不希望被人改变,你问我,我也答不上来。可是呀,在我抗拒被他人的道德观影响时,我没有意识到,其实正是在坚持我自己的道德观念——“人不应该总是试图去改变他人的思维”——且不论对错是非,这确乎是一条道德评价。讽刺的是,我总希望他们改变“总试图改变我”的思维,这时的我就陷入了自我道德的怪圈、评价的悖论,自我和他人处于永恒的矛盾。纵然不去考虑这个悖论,我不希望自己因他人的道德而改变,想保持原来的我——但是,原来的我不也是时时刻刻被他人影响 才变成如今的样子么?我的道德是我的道德么?我本身就是我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我尚且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又何谈纯纯粹粹的“我的道德”?我的道德,是我的道德——在他人的心中,你可以找到千千万万和我相似的道德观念,却绝无雷同,正如我们的世界观绝无雷同:我的道德,却也不是我的道德——它因他人而得以诞生,因他人而得以留存,因他人而得以改变,不断地改变,堕落或是提纯。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一切喜怒哀乐的源泉。痛苦也正是由此而生——自我的道德与社会的道德存在差异,不,正确的说法应该是:“道德在本质上就是社会的”,它是社会中的大多数对他人的希冀。个体的思维和行为与这种希冀存在着差异,便有了矛盾,便产生了痛苦。《道德经》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将“道德”二字拆开——“道”,似乎可以理解为一定条件下社会运转的规律,在伦理的角度体现为大众对大众行为的期待;那么,“德”可不可以说是“道”在个体身上的体现?大道晖晖,内化于我们每个个体,也就是所谓的德行品格?那,要消减差异、调和矛盾、避免痛苦,最好的办法似乎便是调整自我的“德”,使之符合自然的“道”?在最基本的矛盾未演变剧烈时,各个个个体通过“修身”使个体层面的“德”与“道”达到和谐的境地,于是社会便趋向于和谐?完美的和谐,有人曾达到么?纵有是否也只是片刻?就像不存在真正的“完人”。可是,难道不存在完美,我们就要放弃寻求么?“取乎其上,得乎其中”,我所理解的君子并不是完美的人,而是坚持不懈走在追求完善自我的道路上的人。不辞九死,死不旋踵!可能有人会问:道德的完美能否使社会完美?我的答案是:不能。道德本身就无法达到完美,又何谈造就社会的完美?只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不尽然是为了所谓的“尝试”和“得到过程”,我们去做是因为我们知道这是有益的,有一分是一分,攒一点算一点。“莫道真理无穷尽,进一寸有一寸的欣喜。”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与君子的距离可谓遥矣,只不过站在追随的起点——不,懈怠成性的我甚至都不算走在了这条路上,只是心里有几分向往,几分期盼。这篇文章,主旨原本是“自身实际、道德实践与社会风尚”,但思前想后,十余载的人生里并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事迹,善行中无非是“顺手拾取路边的垃圾、扶起倒在地上的单车、修理可能影响安全的树枝、清扫些许碎玻璃……”这种小事而已,便不详写了。当然,“勿以善小而不为”,无论大小,做了总是好的。世间的善添加一丝,个体“德”改善一线,到底令人欣喜。物形势成,与孟子所言“浩然正气”一般,当以“行”养之。这“行”便是“实践”了。所谓“风尚”,不正是大家普遍的“实践”么?希望,我们可以一起,永远在路上。最好是破案的?
看警匪剧悬疑剧,除了能提高逻辑思维分析能力,最重要的是知法懂法,更好的生活!以下几部都是很精彩的警匪悬疑佳作,还是老片子有味道!
1《暗黑者》
《暗黑者》是电视剧《死亡通知单》的第一季,改编自畅销小说《死亡通知单》。周琳皓执导,郭京飞、李倩、甘露主演。故事由一张署名“暗黑者”的死亡通知单引发,面对神秘凶手daker的出现一个个惊人的谜团即将被揭开。甘露很漂亮身材超好。
2《红蜘蛛》该剧是一部纪实类悬疑电视剧!张军钊执导,张雪菲、李佳桐主演。本剧讲述女性犯罪案例,真实记录了她们生命终结时刻,忏悔的内心故事!那个年代的女演员没有整容脸,非常自然漂亮!
3《命案十三宗》
《命案十三宗》是高群书执导的悬疑类电视剧,由刘威葳、高群书,李进荣主演。该剧取材于生活中发生的十三宗命案,剧情真实震撼,是不可错过的佳作。
4《重案六组》
该剧当年是收视冠军,续集也拍了好几部。篇幅包含各种案件,剧情紧张连贯,悬念横生,演员的表演也很精彩,是不容错过的警匪悬疑剧。
5.《刑事侦缉档案》
潘嘉德监制,陶大宇、郭可盈主演的悬疑推理剧。该剧里很多案件都是案中案,谜中谜,专案小组和罪犯斗智斗勇,同时也有主角间的感情线穿插其中。该剧一连拍了四部,可想而知当时收视率有多火爆。
6《水中花》
《红蜘蛛》系列第三部,该剧讲述因感情问题而导致的女性犯罪,作为《红蜘蛛》的姐妹篇,本剧是不可错过的一部纪实类警匪侦破剧。里面的女演员也都很漂亮!
7《痕迹》
刘璋牧执导,徐正溪、姚笛领衔主演的都市悬疑剧,该剧播出后得到很多人的喜爱。因为拍摄场景过于真实,该剧曾经一度被下架。
8《真相》
该剧是《命案十三宗》的续集,剧情一样精彩,讲述了因为生活琐事导致的悲剧案件,案情惹人深思。
9《危情实录》
曹东执导,张雪飞、张洁主演。该剧又是一部描写女性犯罪心路历程的电视剧。
10《法医秦明》
这部剧很多人都熟悉。徐昂执导,张若昀、焦俊艳,李现主演。讲述了法医天才秦明,助理李大宝,刑警队长林涛三人一条心,携手破案的精彩故事,值得一看!
比肩神明这句话出自哪里?
你好,我是“动漫大叔”。这句话在漫威和DC的世界中,指代的英雄是不同的。
“凡人之力,比肩神明”——这句超高评价,在“美漫”世界中经常出现。在这个“超级英雄”的世界里,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一个能比肩神明的凡人英雄,真的推敲起来,这样的英雄很多。但是,这句话究竟出自何处,最早被形容的是谁?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
漫威世界,“美国队长”担此评价:漫威世界中,能达到“凡人之力,比肩神明”的英雄有很多,但“美国队长”绝对是第一个获得此殊荣的超级英雄。而且,这句评价是出自“复仇者联盟”成员,“大力神赫拉克勒斯”之口。
这个漫画故事发生在1995年,在《美国队长V3》中,赫拉克勒斯在多次被“美国队长”的能力和精神折服之后,给了美国队长这样的评价,并且据说这段不评价不光是赫拉克勒斯本人,整个“希腊神话”中的“奥林匹斯众神”都如此评价美国队长。
当然,赫拉克勒斯的原话并不是“凡人之力,比肩神明。”而是说,美国队长一个凡人的事迹和传说,却能让奥林匹斯众神都“肃然起敬”。
的确,“美国队长”的最强大的并不是他的力量,单从力量来讲,漫威中能胜过“美国队长”的,可不在少数。但他的“精神”,绝对达到了“神”的境界,也就是说,“赫拉克勒斯”对美国队长的这句评价,指的是美国队长的精神。
同时,漫威粉丝中还流传着“血肉之躯,钢铁之心,凡人之力,比肩神明”这样一句评价,明显是用来评价“钢铁侠”的,不过虽然钢铁侠已经有足够的事实都能证明,他配的上此称谓,但这句话,仍然只是在“粉丝”圈里流传而已,漫威的“漫画”、“电影”中并没有对钢铁侠这样评价。
所以说,“漫威宇宙”中这段评价最早的出处,就是用来形容“美国队长”,而且是形容他那种正义、执着的精神。DC中这个评价毫无争议,只有一个人:在“DC宇宙”中,能配得上这个称谓的“第一人”,毫无疑问——“蝙蝠侠”当之无愧。而且小编认为,在“美漫世界”中,能够将“凡人之力,比肩神明”这句话表达的“淋淋尽致”的,必是蝙蝠侠。
蝙蝠侠的强大,与他的“能力”实在关系不大,他并没有“钢铁侠”那样的战甲,也没有“蚁人”的皮姆粒子,更不是“超级战士”,但他就能做到一次又一次的,打败“神一样的对手。”
关于蝙蝠侠的实力,我们不需要去讨论蝙蝠侠击败过多少强大反派,就看一看,蝙蝠侠如何以一人之力,暴打整个“正义联盟”就可以了,在小编印象中,这种情况就出现过“四次”:
1.《正义联盟:毁灭》:这一部可以说是知名度最高的,作为DC粉丝每年最关注的“动画电影”,蝙蝠侠在《正义联盟:毁灭》中可谓出尽了风头,在自己没有出手的情况下,仅凭自己提供的“战术”,就险些让整个“正义联盟”团灭,之后又凭自己的实力,将这些战术一一pj,拯救了“正义联盟”。
2.《Batman Confidential 》:这部漫画更是厉害,“蝙蝠侠”团灭正义联盟,仅靠“拳脚”就可以了,不管是什么原因,中间是否用了“小设备”,蝙蝠侠做到了。只不过这个故事中没有“超人”。
3.《正义联盟:巴别塔》:这几本就是《正义联盟:毁灭》的漫画版,均是“蝙蝠侠”为正义联盟的每个成员设计的“防黑化战术”泄露,造成反派利用战术几乎团灭正义联盟,最终还是蝙蝠侠出手一一pj。
4.《狂笑之蝠》:这部漫画中,蝙蝠侠由于受“病毒”的影响,彻底黑化,之后在一个星期的实践中,将“正义联盟”团灭。也有人说黑化的蝙蝠侠才是蝙蝠侠的最强状态。
在“DC宇宙”中,几乎没有蝙蝠侠击倒不了的人,再强大的反派,只要给蝙蝠侠时间研究战术,最终都能pj,即使对于“正义联盟”本身,也是如此,“蝙蝠侠”无愧于“DC亲爹”的称号。究竟谁先得到这个称号:既然我们可以确定,“美国队长”和“蝙蝠侠”都得到过这个称号,那么究竟谁在前呢?关于美国队长,前面已经非常明确的确认,在1995年出版的《美国队长V3》中,赫拉克勒斯首次用这句话形容美国队长。
可蝙蝠侠受到此评价的出处就有些难了。能确定的是,DC曾在某一部漫画的结尾,用“He just a man but he is stronger than the god.”形容蝙蝠侠,有人指出,这是在1940年出版的《DC》#37中出现,情节是蝙蝠侠与超人首次见面,并互相“看不顺眼”对方,在一番争斗后,蝙蝠侠战胜超人,从而引出了这段话,而其中的“god”只得是“超人”。
但小编发现了两个疑点:第一,这部漫画现在找不到,所以没有切实的图片显示这句话出处是在这里。第二,蝙蝠侠1939年登场,1940年有了自己的刊物,而1940年,他与超人仅仅是在同一本杂志的封面上共同出现过,没有在剧情中的交集,真正二人第一次合作登场,是在1952年《超人》第76期。
所以说,究竟蝙蝠侠第一次被称作“凡人之躯,比肩神明”暂时无从考证,但能确定的是,这句话确实是DC用来形容“蝙蝠侠”的。其实,不论是“蝙蝠侠”也好,“美国队长”也好,都是“美漫世界”中举足轻重的“超级英雄”,而“凡人之力,比肩神明”这句评价,也并不是只适用于此二人,许多神奇的“超级英雄”,都能带给我们强大的“震撼”。
——关注“动漫大叔”,了解动漫风潮。
愿山河与你皆无恙下一句是什么?
山河永固,英雄长生。愿山河无恙,人间皆安;日月无恙,祖国康健。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让平安的祝福,伴随我们永远。
平安就是写在手心里的岁月温柔,平安就是婉约心间的情怀浪漫,平安就是握在手中的驱邪画笔,平安就是舒心生活的丹书铁券。一生的平安就是一生的幸福,一生的平安就是一生的财富。
什么是正能量?
在生活中,正能量无处不在,关键在于你的心态,一个悲观对生活丧失期望的人,看到的世界只有欺骗、轻视、冷漠、焦虑、恶毒。
而一个乐观,用心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人看到的世界充满了善良、友爱、阳光,温暖、幸福,美丽多彩的世界。
生活中的正能量无处不在,可能是随手捡起的一张废纸,也可能是公交车上给老弱病残让个座位。还有像社会上那些拾金不昧、乐于助人、为救他人而奉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好人
难道这些现象不就是人们所追求和赞颂及弘扬的正能量吗?
这些平凡的人做着不平凡的小事传递的正能量,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反映的是爱的传递,让我们感动让我们温暖,因为他们传递的是正能量是一种强大的正能量。
犹太作家威赛尔曾说:美的反面不是丑,是冷漠;信仰的反面不是异端,是冷漠;生命的反面不是死亡,是冷漠。
大家还记得50岁的天津出租车司机马志刚前段时间在他并不熟悉的网络世界里火了。社交网站上正在火速流传着这位的哥故事。曾经有一个位盲人打车到目的地下车时计价器显示11.4元,马志刚把这位盲人扶到小区保安处,只说,我不收你的钱,并表示我不伟大,我挣钱比你容易;此时从小区内走出位斯文大叔,打车至目的地,计价器显示14.5元,下车时这位乘客掏出30元钱道:这车费还有刚才那位的,坚持多付费给他,并表示我也不伟大,挣钱比您也容易点。
“我挣钱比你容易点”这句话出自两个不同人口中,却让人感觉无比温暖啊!
这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感动,这就是让人一看就温暖的场面,这是激发我们内心柔软与善意的温情的歌,马志刚以及那个温暖而又实在的乘客并没有做了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却实实在在地感动了我们,我们为什么感动感动,是源于一种叫做完美的东西打动了我们。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让我们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传递爱心的链条中来,温暖、小善、爱的传递、平凡而伟大汇成春天、生活会更加美好更加多姿多彩。
身不由己这个词?
这算遗弃?还是身不由己?
网上随意搜索“身不由己”,有了如下“异地恋”故事。照单全收实录如下:
“我和她,在一起1500天的时候,终于提了分手。我很爱她,她也很爱我;我们整整哭了一个晚上没睡着。我是浙江的,她是辽宁的,我们俩隔了大半个中国。
我们分开最主要的原因,第一,我不能跟着她去北方生活。因为大学期间我的父亲得过脑血栓,而且两年内复发了一次。我是单亲家庭也是独生子女,从小我爸把我养大,当时生病的时候连夜赶回去签病危通知书你们是不知道我有多绝望!唯一的亲人,所以我是必须要回南方工作回去照顾我爸的;我爸一个人我肯定放心不下。第二个原因,她不能来南方。她虽不是独生子女,她有个弟弟、有个妹妹。但是她爸始终不同意她远嫁,怕她受委屈,坚决拒绝去南方。她爸很宠她,如果我过去北方还可能同意我们俩,但是原因我刚刚也说了我不可能去北方的。
她说我没有错,应该照顾爸爸的。所以为了各自不耽误 ,最终决定和平分手。那晚不知道哭了多少遍;我实在是难以接受被这种现实击败的痛苦。但是我身不由己,我不愿意她因为我和家里人撕破脸皮;得不到父母祝福的婚姻不会幸福。因此彼此放手,一别两宽,各生欢喜。”——一个恩爱男女无奈分手的故事。男人说他“身不由己”!
提到男女无奈分手,我想起古贤韩非子的一个寓言:
有个卫国人在女儿出嫁的时候郑重教导说:“你嫁过去之后,一定要找机会多积攒些私房钱财。为啥呢?你看这社会,做人家的媳妇被遗弃回娘家的太多太多啦!不被遗弃,夫妻能够白头偕老的实属侥幸,太少太少啦!”老爸潜台词是“现实所迫、身不由己”!
他的女儿到了婆家后,果然拼命积攒私房。婆婆一看,这哪是来过日子呀?简直是来抄家啦!嫌该女子私心太重,于是把她赶回了娘家。
我想该女子带着私房钱回娘家一进门,一定会扑进老爹怀里说:“爸呀,您太英明了!事先就料定这结果了。”其实,设身处地想一想:婆婆才真是“被逼无奈、身不由己”。再深入一步思考:“多年媳妇熬成婆”,老太太怎么就那么不理解人呢?儿媳妇不过是怕被遗弃而已。能卸下她的心理恐惧,也就没这悲催结局啦!这婆婆水平不够。也不是什么“身不由己”!
人世间的所谓“身不由己”,大多数都是这一类。第一例异地恋分手看不出有多少“身不由己”。本来,“儿大不由娘”,女方有弟弟、有妹妹,难不成跟爹过一辈子吗?再说男方,父亲病势沉重,来日无多。怎么就不能克服一下短期困难呢?第二例《卫人嫁女》那个蠢爹的思维看似“现实所迫情不得已”。其实不过是“防敌成敌、防丑变丑”的古代版。
“身不由己”本意:身体不能由自己做主。引申意:指行为不能由自己支配;或者表达心里不想这么做,但实际情况、环境氛围不允许按照自己的真实意愿行事。表达一种被逼无奈的状态。
所以,“身不由己”不都一样。那么,有哪些种类的“身不由己”呢?哪些是真的“身不由己”?哪些是可以解脱或者能预防的“身不由己”呢?
下面我们看看“身不由己”这个词前后怎么样搭配,有怎样不同的特定情境?分别加以讨论。
一种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比如,人们经常提到的“随份子”。有的人明明自己的财力、家庭经济状况支撑不了,借钱举债也要去随行就市做人情,由人情世故、情非得已导致的身不由己。确实里面有无奈、有心酸。但是也并非完全不能克服:假如,抛弃一些顾虑和杂念,抛弃对“不懂事儿”、“不合群儿”后果的恐惧和担忧,你完全可以打破这种人为怪圈。不去“随份子”。这也就不算是真的身不由己。 时下的“官场潜规则”、“酒桌文化”大多如此。
另一种是酒后失德、身不由己。有的人确实酒后无德,行为失控:打锅摔碗、打爹骂娘、家庭暴力,甚至殃及四邻。等到他酒醒以后又万分懊悔,道歉赔偿的戏码不断重复。但当时醉酒时确实不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这也算是一种身不由己,但是这种“身不由己”值得商榷:明知道自己不胜酒力,酒后无德那为什么不能控制喝酒、避免醉酒呢?不喝酒就不至于有这种酒后失德的“身不由己”的后果了。这本是可预防、可避免的身不由己!这就不算是真的身不由己。是应该遭到谴责的。
真正的身不由己是“人在船上、身不由己”:你下不了船,只好船到哪儿人就到哪儿!这是真的“身不由己”。比如说你生而为人,必须承担起你的家庭责任、社会责任。必须上养老、下养小,无可逃避。所以你必须要上学、要就业、努力工作、挣钱养家。而且,作为一个社会人还必须尽到的公民义务。要遵纪守法,按社会的行为规范、基本规则行事。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算
是一种身不由己。你必须工作、贡献社会然后才能取得自己的那份报酬;不能幻想不劳而获 。另外,作为个公民最好还能做到见义勇为,尽一份“额外”社会责任。这是正能量的“身不由己”。是我们赞同和提倡的。
所以,“既在江湖上,都是命苦人”。多一点头脑清醒,少一点“身不由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