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越千年歌词是什么意思,官渡之战缩写5OO字?
官渡之战,曹操统一北方之争 曹操以7万之众迎战袁绍75万大军,乍看双方军力悬殊,似为不敌之战,其实双方胜负的焦点并不在军队的多寡。
袁绍的军师沮授认为:袁军虽众,而勇猛不及曹军;曹军虽精,而粮草不如袁广。曹军无粮利在速战;袁军有靠,宜且缓守。
若能旷以日月,则曹军不战自败。沮授对官渡之战双方形势的分析,可谓情辟之极。
也就是说官渡双方胜负的焦点是粮草,胜负的策略是速战或持久战。当沮授建议袁绍“缓守”时,绍却罪以“慢我军心”,叱左右:“锁禁军中”。
而当萄攸建议曹操“速战 时,操日:“正合吾机”。对待正确的见解,曹操敞开胸怀——接纳,袁绍捂起耳朵一一排斥,双方主帅之智孰优孰劣,鲜明之致矣!袁绍在战争策略上先失一招,在对待战争的核心粮草问题上,仍然漫不经心。
当曹军粮草不继,许攸献计分兵袭许昌,“正可乘此机会,两路击之”时,袁绍犹疑不决,瞻前顾后日:“曹操诡计极多,此书乃诱敌之谋电。”从而错失了大好战机。
随后许攸投奔曹营,向操呈献劫乌巢粮草之策。操欣然接受。
张辽等劝谏:“恐许攸有诈”。操当机立断,日:“若不用许攸之计,是坐而待困也。
彼若有诈,安肯留我寨中?”此同时,沮授于囚中求见袁绍日:“乌巢屯粮之所,不可不提 备。宜速遣精兵猛将,于间道山路巡哨,免为曹操所算。”
多么及时的建议,然袁绍却怒叱日:“汝乃得罪之人,何敢妄言惑众!”遂命左右严加看押。从而贻误了最后一个战机,真是一错再错。
官渡之战,曹操用智:采苟攸之见,用许攸之策;囊绍无智:弃沮授之见,不用许攸之策。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
作品在官渡之战中浓墨重彩的正面描写了曹操的智慧,袁绍的无智恰是曹操之智的陪衬。官渡之战,简直是为曹操这位智者形象树立的丰碑。
统一北方养精蓄锐之后,曹操亲率83万大军南下,拉开了赤壁大战的序幕.。
2. 习作官渡之战故事梗概400字
东汉末年轰轰烈烈的黄巾农民大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它却沉重地打击了地主 阶级的统治,使腐朽的东汉政权分崩离析,名存实亡。
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独揽军政大权,地主豪强也纷纷组织“部曲”(私人武装),占据地盘, 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转入争权夺利、互相兼并的长期战争,造成中原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惨景象。当时的割据势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绍、河内的张扬 、兖豫的曹操、徐州的吕布、扬州的袁术、江东的孙策、荆州的刘表、幽州的公孙瓒、南阳的张绣等。
在这些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中,袁绍、曹操两大集团逐步发展壮大起来 。 建安三年(198年),袁绍击败公孙瓒,占有青、幽、冀、并四州之地。
建安元年, 曹 操把汉献帝挟持到许昌,形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取得政治上的优势。建安二 年(197年)春,袁术在寿春(今安徽寿县)称帝。
曹操即以“奉天子以令不臣”为 名,进讨袁术并将其消灭。接着又消灭了吕布,利用张扬部内讧取得河内郡。
从此曹操势力西达关中,东到兖、豫、徐州,控制了黄河以南,淮、汉以北大部地区,从而与袁绍形 成沿黄河下游南北对峙的局面。袁绍的兵力在当时远远胜过曹操,自然不甘屈居于曹操之下,他决心同曹操一决雌雄。
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绍挑选精兵10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昌,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 袁绍举兵南下的消息传到许昌,曹操部将多认为袁军强大不可敌。
但曹操却根据他 对袁绍的了解,认为袁绍志大才疏,胆略不足,刻薄寡恩,刚愎自用,兵多而指挥不明 ,将骄而政令不一,于是决定以所能集中的数万兵力抗击袁绍的进攻。为争取战略上的 主 动,他作出如下部署:派臧霸率精兵自琅玡(今山东临沂北)入青州,占领齐(今山东临淄)、北海(今山东昌乐)、东安(今山东沂水县)等地,牵制袁绍,巩固右翼,防 止袁军从东面袭击许昌;曹操率兵进据冀州黎阳(今河南浚县东,黄河北岸),令于禁 率步骑2000屯守黄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延津(今河南延津北),协助扼守白马(今河南滑县东,黄河南岸)的东郡太守刘延,阻滞袁军渡河和长驱南下,同时以主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一带筑垒固守,以阻挡袁绍从正面进攻;派人镇抚关中,拉拢凉州,以稳定翼侧。
从以上部署看,曹操所采取的战略方针,不是分兵把守黄河南岸,而是集中兵力,扼守要隘,重点设防,以逸待劳,后发制人。从当时情势而言,这种部署是得当的。
首先,袁绍兵多而曹操兵少,千里黄河多处可渡,如分兵把守则防不胜防,不仅 难 以阻止袁军南下,且使自己本已处于劣势的兵力更加分散。其次,官渡地处鸿沟上游 ,濒临汴水。
鸿沟运河西连虎牢、巩、洛要隘,东下淮泗,为许昌北、东之屏障,是袁绍夺取许昌的要津和必争之地。加上官渡靠近许昌,后勤补给也较袁军方便。
建安四年(199年)十二月,当曹操正部署对袁绍作战时,刘备起兵反操,占领下邳,屯据沛县(今江苏沛县)。刘军增至数万人,并与袁绍联系,打算合力攻曹。
曹操为保持许昌与青、兖二州的联系,避免两面作战,于次年二月亲自率精兵东击刘备,迅 速占领沛县 ,转而进攻下邳,迫降关羽。刘备全军溃败,只身逃往河北投奔袁绍。
当曹、刘作战正酣之时,袁绍谋士田丰建议袁绍“举军而袭其后”,但袁绍以儿子有病为辞拒绝采纳, 致使曹操从容击败刘备回军官渡。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袁绍派陈琳书写檄文并发布,檄文中把曹操骂得无法忍受。
二月进军黎阳,企图渡河寻求与曹军主力决战。他首先派颜良进攻白马的东郡太守刘延,企图夺取黄河南岸要点,以保障主力渡河。
四月,曹操为争取主动,求得初战的胜利,亲自率兵北上解救白马之围。此时谋士荀攸认为袁绍兵多,建议声东击西,分散其兵力,先引兵至延津,伪装渡河攻袁 后方,使袁绍分兵向西,然后遣轻骑迅速袭击进攻白马的袁军,攻其不备,定可击败颜良。
曹操采纳了这一建议,袁绍果然分兵延津。曹操乃乘机率轻骑,派张辽、关羽为前锋,急趋白马。
关羽迅速迫近颜良军,颜良仓促应战被斩杀,袁军溃败。曹操解了白马之围后,迁徙白马的百姓沿黄河向西撤退,袁绍率军渡河追击,军至延津南,派大将文丑与刘备继续率兵追击曹军。
曹操当时只有骑兵600,驻于南阪(在白马南)下,而袁军达五六千骑,尚有步兵在后跟进。曹操令士卒解鞍放马,并故意将辎重丢弃道旁。
袁 军一见果然中计,纷纷争抢财物。曹操突然发起攻击,终于击败袁军,杀了文丑,顺利退回官渡。
袁军初战失利,但兵力仍占优势。七月,进军阳武(今河南中牟北),准备南下进攻许昌。
八月,袁军主力接近官渡,依沙堆立营,东西宽约数十里。曹操也立营与袁军对峙。
九月,曹军一度出击,没有获胜,退回营垒坚守。袁绍构筑楼橹,堆土如山,用箭俯射曹营。
曹军制作了一种抛石装置的霹雳车,发石击毁了袁军所筑的楼橹。袁军又掘 地道进攻,曹军也在营内掘长堑相抵抗。
双方相持3个月,曹操外境困难,前方兵少粮 缺,士卒疲乏,后方也不稳固,曹操几乎失去坚守的信心。荀?地道.曹操方面决心坚持危局,。
3. 作文缩写三国演义,500字以内
在东汉末年,董卓,象狼进了羊群似的,先是废少帝,立献帝,政权落在了董卓手里。 董卓独揽大权,继续无恶不作,终由王充设下美人计离间董卓和吕布,使吕布杀了董卓。
“官渡之战”。曹操出奇制胜。黄河以北已基本为其所控。于是,他把矛头指向南方。
诸葛亮定计联合东吴孙权抗击曹操,他冒死只身前往江东说服了孙权,揭开了赤壁之战的序幕。由于曹操骄傲轻敌,北方士兵又不习水战,又中了庞统的连环计,最后赤壁兵败损失惨重,元气大伤。
之后,曹操再无力南下,而刘备也由诸葛亮定计取得西川,而孙权也保有江东十八郡。形成了三国鼎足之势。
然而,吴蜀由于荆州之事激化了矛盾。关羽围攻襄阳,围困樊城,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天下,使孙权感到不安,曹操又听从司马懿的劝告,将江南让给孙权,使孙权袭取荆州。关羽被迫南归,败走麦城,为孙权所擒杀。至此,吴蜀关系是完全恶化。
在关羽被害之后,张飞报仇心切,在准备期间虐待士卒,也被叛将杀害,刘备只得强行出兵。结果刘备大军在猇亭被东吴陆逊火烧连营,蜀军损失惨重,自己也病逝于白帝城。
曹操死后,曹丕篡夺皇位,到曹睿时,强手司马懿,足智多谋,与孔明不相上下,这给孔明几次北伐增加了不少困难。而诸葛亮由于积劳成疾,最后病死在五丈原。六伐中原以失败告终。少了诸葛亮,蜀国国政日趋下降。公元263年,邓艾伐蜀,刘禅无能,只好投降。至此,蜀国灭亡。而东吴自从孙权死后,内部政权争夺激烈,国力一日不如一日,公元264年,孙皓继位,败政劣绩更为显著,公元280年,为司马炎所灭。纷争的三国战火终于熄灭了。
4. 官渡之战主要内容400字
官渡之战是奠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的战略决战 。袁绍拥兵20万南下,进攻许昌,想一举消灭曹操。不久,袁绍便带兵渡过黄河,直逼官渡,跟曹操主力(曹操当时兵力只有4万)决战。
当时的袁绍不管是在兵力、粮草、占有地盘等方面,都大大优于曹操。但袁绍骄傲轻敌、刚愎自用,又对谋士猜忌多疑,屡误战机。曹操则雄才大略、多谋善断,取得主动。曹操采纳许攸(原袁绍谋士,后遭袁绍猜忌改投曹操帐下)建议,出奇兵偷袭乌巢,放火焚烧袁绍的粮草,致使袁绍军心动摇,纷纷溃散。曹操则全线出击,歼灭袁绍的主力。最后,袁绍只带了800名残兵败将渡过黄河,逃回河北。
5. 官渡之战故事作文900作文
魏武挥鞭——官渡之战是开始
汉末官渡之战是关系到北方统一的关键战役,曹操在兵微将寡、军需补给困难的情况下重创袁绍,一战奠定北方统一的基础,迈出了魏武挥鞭中最有力的一鞭。为什么曹操最终胜出呢?
往事越千年,官渡正上演。
汉末自董卓之乱以来,关东军阀互相吞并,在北方形成了袁绍和曹操最强大的两股势力。建安四年春(199年),袁绍以田丰、沮授、逢纪、审配、许攸、荀谌为谋士,备步兵十万,骑万匹,陈兵黄河北岸,准备伺机灭掉曹操。曹操在官渡前哨战中虽然击毙了袁绍的大将颜良和文丑,但袁绍仍然凭借强大的军力,把战线强推至官渡北面的阳武,形势对曹操非常不利。
许攸向袁绍献计,偷袭曹操的大本营许昌,袁绍不纳,许攸转投曹操。曹操纳许攸之计,亲率骑兵五千,火烧袁绍的粮仓乌巢。袁绍派张合、高览袭击曹操,二人反而投降,袁军顿时溃败,袁绍仅带着八百骑兵逃回邺城。两年后,袁绍病死。七年后,北方底定。
曹袁对决,《三国志.武帝纪》记载,曹军兵力还不到一万,而且伤者十之二、三。现代诸多历史学家,如范文澜、张传玺、朱绍侯皆明言曹操以一万人破敌。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认为不可信,并给出了三点依据。于是乎,《三国演义》说曹操率七万军迎敌,极有可能是真实的反映。再看袁绍兵力。袁绍兵力记载比较属实,历来都认为是十万兵,但袁绍投入官渡的兵力也不止这个数。袁绍战败后,曹操曾坑杀八万之众。袁绍其余士卒“闻绍在,稍复集”。加之逃亡士兵,其总数接近十五万。袁绍的兵力优势还是很明显的。就经济而言,袁绍则压倒曹操。荀谌曾言:“夫冀州,天下之重资也”;又有:“冀州虽鄙,带甲百万,谷支十年”。曹操迎献帝之后,虽实行屯田,但仍旧连年征战,不得喘息,以至于官渡会战之时,粮草居然捉襟见肘。就人力物力而言,袁绍仍旧占据优势。黄河中下游地区是汉末的主战场,也是遭到破坏最严重的地区。而该地区正是曹操统治的核心区域,区域内四处可见“多所残戮”、“数百里中无烟火”字样。
袁绍出自四世五公,且少有抱负,又结束了东汉宦官掌权百年的局面,为自己塑造了一个光辉的正面形象。十年奋斗,十年耕耘。他从一个渤海郡太守成为坐拥四州的头号地方势力,在官渡之战前,他是很完美的。如此袁绍,为何一战就退出历史舞台?根本原因只有一个,志得意满的袁绍听不进任何意见,要以个人英雄主义解决曹操及其群士。
与袁绍相反的是,曹操在官渡之战中表现出了一个杰出政治家、军事家、韬略家的能力。官渡战前,袁军连续冲破曹军防线,直抵官渡。曹操兵微将寡,粮食严重不足,抗不了几天了。在此危急时刻,曹操主动向荀彧问策,荀彧给出的是坚持、坚持、再坚持。而当曹操得到许攸的献策之后,立即亲率五千骑兵火烧乌巢,摧毁了袁绍的粮食大本营。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把自己敢于用谋、敢于用险,沉稳干练,擅长发挥群策群力的优点发挥的淋漓尽致。
汉末自黄巾起义以来,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人情崩恐,不保朝夕。军阀混战给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破坏,曹操以微寒起家,统一了北方,救治了四分五裂的社会,成为一个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伟大人物。官渡之战是魏武挥鞭中最重要的一鞭,这是他平日强大能量积攒的表现,正如曹操在官渡之战后说的那样:”向使臣退于官渡,绍必鼓行而进,有倾覆之形,无克捷之势。“
6. 《官渡之战》800字内作文
《三国》中记载了袁绍带领大军讨伐曹操的故事。袁绍自以为是,狂妄自大,不听忠言,在官渡之战输的一败涂地,张皇失措的跑掉了。 历史上像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如商纣王荒淫无道,陷害忠良,最后落得个玩火自焚的下场。唐太宗全身心都在杨贵妃的身上,不理朝政,听奸臣之言,导致叛乱发生,一代王朝国力衰弱。南唐李后主整日做诗作词,不管国家大事,结果宋军来袭,自己被俘,后被毒死……这些事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能一意孤行,要善于倾听他人的观点和道理,俗话说:忠言逆耳利于行。 我们社会当中有些人,对待错误和缺点,依然我行我素。即使别人指出他们的缺点和错误,也不屑一顾,不及时的改掉错误和缺点,结果逐步逐步走进泥潭中,无法自拔,无法回头,最终酿成大祸,此时后悔以晚。积沙成塔,一个小错。 一代王朝国力衰弱、狂妄自大者将会落得个像袁绍一样的下场。积沙成塔,补自己所短,一定要多听他人意见。一意孤行者,将会积累成大错。
每个人都不可能是毫无缺点,也不屑一顾,别人提醒你时要认真听取并采纳他人意见,在官渡之战输的一败涂地,结果宋军来袭,最终酿成大祸,无法自拔。
我们社会当中有些人,听奸臣之言。在选择的时候,无法回头,当然最主要的是靠自己的信心和毅志、毫无暇疵的,对待错误和缺点。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狂妄自大,关键是看你自己能不能改正这些缺点,不听忠言,记住,最后落得个玩火自焚的下场,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存在错误和缺点,不理朝政,但紧要处只有几步,陷害忠良,并引以为鉴。要善于吸取他人经验和教训,不及时的改掉错误和缺点。还要取他人之优点。南唐李后主整日做诗作词,依然我行我素,结果逐步逐步走进泥潭中,张皇失措的跑掉了,俗话说。
历史上像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不管国家大事。在改正时要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不能一意孤行。希望人们能够吸取教训,自己被俘。当你有些错误没自己发现。这些错误都可以改正,如商纣王荒淫无道。即使别人指出他们的缺点和错误。唐太宗全身心都在杨贵妃的身上,溃于蚁穴:忠言逆耳利于行,改正错误,此时后悔以晚,后被毒死……这些事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三国》中记载了袁绍带领大军讨伐曹操的故事,一个小错不改,导致叛乱发生,要善于倾听他人的观点和道理。袁绍自以为是:“千里之堤,特别是人年轻的时候
7. 【官渡之战简介300字官渡之战的故事】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此战曹操善择良策,攻守相济,屡出奇兵,巧施火攻,焚烧袁军粮草,对获取胜利起重大作用,集中体现曹操卓越的用兵谋略和指挥才能,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反观袁绍,内部不和,又骄傲轻敌,刚愎自用,屡据部属的正确建议,迟疑不决,一再丧失良机.终致粮草被烧,后路被抄,军心动摇,内部分裂,全军溃败.。
8. 三国演义500字缩写
古人云: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汉高祖持三尺剑,斩白蛇起义,灭项羽,而得天下,结束了秦末混乱的分割局面。到了东汉建宁二年,社会黑暗,豪强地主大量兼并土地,掠夺财富,扩大政治势力。
汉朝天下开始混乱了。 在东汉末年,朝廷统治集团之间的内部权力之争非常激烈。
一方面是“外戚”,他们以“协助”为名,总揽军事、政治大权。另一方面是宦官,他们虽是皇帝王妃的家奴,但权力很大,特别是小皇帝逐渐长大,要从外戚手中夺权时,往往要借助他们的力量,因而成了控制最高统治权的实力派。
大将军何进,仗着何太后,总揽全国大权,汉少帝长大后,依仗“十常侍”意欲夺回大权,何进得知后,要诛杀“十常侍”,却被“十常待”先下了手,自己反被杀害了。而由何进召进洛阳的董卓,象狼进了羊群似的,先是废少帝,立献帝,又逼少帝饮毒酒自尽,让何太后上吊自杀。
从此,政权落在了董卓手里。由于东汉这几代皇帝大都很短命,继位的就是象少帝、献帝这样的小孩,因为皇帝的交替,一个又一个的统治集团的新势力也是频频交替,一个比一个更狠,一面扩大势力,打击异已,一方面掠夺百姓。
就这样,爆发了以张角、张宝、张梁为首的黄巾起义。由于朝廷腐败,使得黄巾军一路取胜,这才急忙调派各地军阀诛讨,就在这个紧要关头,起义军首领张角病逝,张梁也中了皇甫嵩的圈套牺牲了,从此,起义军屡战屡败,最终失败了。
虽然起义失败,但东汉王朝也因此而崩溃了,名存实亡。而各地军阀却趁机起兵,各霸一方,有些人还想挟持皇帝来召令天下诸侯,董卓是这样的,后来曹操也尾随其后。
董卓带兵入宫,独揽大权,武有吕布,谋有李儒,召令天下。公元190年春,关东州郡推袁绍为盟主,起兵讨伐董卓。
董卓在虎牢关设下重兵,抵抗盟军。最后寡不敌众,便挟持献帝,迁都长安,继续无恶不作,终由王充设下美人计离间董卓和吕布,使吕布杀了董卓。
董卓死后,部属李儒、郭汜又步其后尘,过了四、五年,曹操灭了二人,夺得最高权力。此时,袁绍已据有冀州一带,军事实力堪称第一,他看到曹操势力日益壮大,大为忌恨。
因此,他凭借军事上的优势,宣布曹操十大罪状,号召天下共同讨伐,从而引起了历史上有名的“官渡之战”。战争开始,曹操只有十万军马,而袁绍发动了四十万大军,军事实力差距明显,而经过一段时间对垒,曹操出奇制胜。
在此之前,袁术、吕布等皆为曹操所灭,因此,此战之后,黄河以北已基本为其所控。于是,他把矛头指向南方。
首先是刘表,刘表本人庸碌,儿子刘琮更是无能,把荆州九郡全部献给曹操。这时,投靠在刘表的刘备见势不妙,连忙率部逃亡,在当阳被追及。
一时战局急转直下,南方十分危急,诸葛亮定计联合东吴孙权抗击曹操,他冒死只身前往江东说服了孙权,揭开了赤壁之战的序幕。 由于曹操骄傲轻敌,北方士兵又不习水战,又中了庞统的连环计,最后赤壁兵败损失惨重,元气大伤。
这之后,曹操再无力南下,而据有黄河以北的中原地区,而刘备也由诸葛亮定计取得西川,而孙权也保有江东十八郡。形成了三国鼎足之势。
然而,吴蜀由于荆州之事激化了矛盾。关羽围攻襄阳,围困樊城,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天下,使孙权感到不安,曹操又听从司马懿的劝告,将江南让给孙权,使孙权袭取荆州。
关羽被迫南归,败走麦城,为孙权所擒杀。至此,吴蜀关系是完全恶化。
其实,这恶化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关羽。他忘了诸葛亮入川时的八个字——“东联孙权,北拒曹操。”
一意孤行。当东吴向他提亲时,他答吴使曰:“虎女焉能嫁于犬子。”
后来,又自以为是,骄傲轻敌,轻视陆逊,使得后路被断,既丢了城池,又祸及自身。 人尽皆知刘、关、张桃园结义,誓愿同日生同日死。
在关羽被害之后,张飞报仇心切,在准备期间虐待士卒,也被叛将杀害,这使得本来刘备想以大局为重的思想完全破灭,只得强行出兵。结果刘备大军在猇亭被东吴陆逊火烧连营,蜀军损失惨重,自己也病逝于白帝城。
诸葛亮受刘备托孤之重,搜罗人才,重修吴蜀联盟,安定南方的少数民族,使国力逐渐恢复过来。于是,决定北伐中原,光复汉室江山,完成先主刘备遗愿。
在曹魏方面,自从曹操死后,曹丕篡夺皇位,到曹睿时,大多跟随曹操打天下的文臣武将已老的老,死的死,留下的强手唯独司马懿,他足智多谋,与孔明不相上下,这给孔明几次北伐增加了不少困难。而诸葛亮由于积劳成疾,最后病死在五丈原。
六伐中原以失败告终。少了诸葛亮,蜀国国政日趋下降,虽后有姜维,但他在没处理好内部问题的情况下,强行九伐中原。
公元263年,邓艾伐蜀,刘禅无能,只好投降。姜维也在邓艾、钟会争功的斗争中被杀。
至此,蜀国灭亡。而东吴自从孙权死后,内部政权争夺激烈,国力一日不如一日,公元264年,孙皓继位,败政劣绩更为显著,公元280年,为司马炎所灭。
纷争的三国战火终于熄灭了。
浪淘沙北戴河是诗还是词?
《浪淘沙·北戴河》是词。
毛泽东
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
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
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
换了人间。
译文:
大雨落在了幽燕, 滔滔波浪连天, 秦皇岛之外的打鱼船, 在起伏的汪洋里都已经看不见, 也不知漂去了哪边?
往事已有千年, 那时魏武帝曹操跃马挥鞭, 东巡至碣石吟咏过诗篇。 秋风瑟瑟到了今日, 人间却换了新颜。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诗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因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也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东临碣石遗篇全文?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左大右小结构的汉字有哪些?
左大右小结构的汉字有:利,剩,剑,刑,邢,这,教,刹,那,郁,鄙,都,邨,期,部,鄂,删,郜,郝,邓、郑、郭、邹、邬,邦,郊,邗、邝、邙、邛、邘、邚、邔、邖、邜、邠、邡、邞、邟、邩、邥,却,即,断,新,邮,私,和,阳,勤,勒,鞋,靯,到,刻,彤,数,敷,敖,政。
左大右小的字,说的是左右宽度比例为2比1的。像利,剩,剑等。
左大,右小的汉字,一般就是偏旁在右的汉字。如:郁、却、即、断、新、部、邮等。
问君可敢生死同的下句?
牵我一世情缘,过鬼门,路黄泉,一路彼岸花开,凄美绝艳。
奈何桥边忘川河,为至爱,入忘川。
忘川水中等千年。
千年苦不堪,情弥坚,爱顾盼,期来人,却见她,奈何桥上过千遍。
孟婆煮汤亦嗟叹。
前世花开来世缘。
今生负你真心,我愿来世千泪还。
一世爱恨,一世苦短,忘情水,都不见。
我盼与你忘川水中守千年,又不忍,苦你水中熬千年。
千年意不灭,可寻前世缘。
奈何桥边三生石,血字记留三生事。
守千年,我终登彼岸。
奈何你千万轮回,海誓山盟,沧海桑田,独我空遗往事越千年。
宿命千百转,何能不轮回?
几十年后,重过忘川,仰面悲天,饮尽忘忧散,前世爱恨两茫茫,空遗两行清泪,落忘川。
大雨落幽燕全文书法赏析?
毛主席诗词浪淘沙北戴河,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渔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褐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伟人草书如行雲流水,龙飞凤舞,一气呵成,大气壮观,词字好上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