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戏剧文化 正文

国学之光歌词是什么意思

有些人会把知行合一中知理解成良知?比如说、道和理实际就是一个科学问题的两个伦理,意思是任何事物都有它存在的理由和它的运动轨迹,其实就是讲人应该遵循宇宙中万事万物的,因为王阳明确实身体力行的去做了格物致知的事”由此王阳明就提出既然知道万事万物存在的道理和万事万物的运行轨迹。人类就应该以事物存在的道理和事物运行的道来充沛人的思想灵魂“来实...

国学之光歌词是什么意思,有些人会把知行合一中知理解成良知?

王阳明的“心学”其实主要讲的的“知行合一”,知行合一虽然只有五个字,但它的意义非凡啊,首先“知”主要是讲的是知识,而知识的最其实的含义就是真理,只有真理才具备有“道理”的真正内涵,比如说、道和理实际就是一个科学问题的两个伦理,首先道是轨迹轨道的意思,意思是任何事物都有它存在的理由和它的运动轨迹,而任何事物的运动的结果就是“理”,或者也可以说是“理”是对“道”的解释,所以王阳明心学的“知”就是事物的本质的“道”和“理”。

可见、王阳明的心学的“知行合一”,以他创造的“知”为“道”来讲解,实际就是天地万物的运行轨迹轨道,那么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其实就是讲人应该遵循宇宙中万事万物的“道”来实现人的“道德良知”。同时也是对朱熹提出的“格物致知”的批判,因为王阳明确实身体力行的去做了格物致知的事,但没有收获,所以王阳明在贵州龙场(今天贵州贵阳市修文县以及久场一带)也身体力行的做了实践,终于悟出了真理,他提倡的真理就是“知行合一”,知行合一的“知”其实就是万事万物的道,其中的“行”其实就是运动,运动其实际就是行动,所以知道而行才能有运动的结果。可见、王阳明悟出了“道”,但要怎样实现道的本质意义关键就在于“行”动的问题。由此王阳明就提出既然知道万事万物存在的道理和万事万物的运行轨迹,人类就应该以事物存在的道理和事物运行的道来充沛人的思想灵魂,以此来为人以做人处事的精神来作为人的精神支柱,所以王阳明把“道”用“知”来实现人知道道而行才是王阳明心学的根本出发点,可见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知”其实就是“道”,“行”实际就是运动、行动,这是完全具有科学哲理的、更是符合自然规律逻辑的哲学理论。为此王阳明提出唯有“知行”同时合并在一起进行行动才能实现“道”的本质意义。

物质的本质是什么?

物质是怎么产生的?

关于“物质如何产生”,其实我们可以先对“物质”进行拆解,物质说白了就是构成物质的粒子的集合。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你可以把物质无限进行切分,那你就可以得到一堆粒子,这些粒子有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不可以再分。

可能很多人脑海里想到的是原子,实际上,原子是可以再分的,因为原子是电子和原子核构成的。电子不可再分,但原子核还能再分成质子和中子。至于质子和中子,其实也还是可以再分的,也就是夸克。

上世纪,科学家利用粒子加速器,不停地让粒子进行对撞实验,结果得到100多种粒子,当时科学家们也蒙圈了,这么多粒子到底如何做分类呢?毕竟,分类的前提是搞清楚这些粒子都是干嘛的?

其次,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物质不应该仅仅是一团粒子,应该还得有东西把它们聚合起来,否则也无法构成物质。后来,经过一群顶级物理学家的努力,基于量子力学和狭义相对论,终于弄出了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在这套理论中,科学家把粒子分成了两大类,费米子和玻色子。其中费米子就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而玻色子其实就是把费米子聚合在一起的粒子。费米子当中就包括了夸克,电子,μ子,τ子,中微子等。

而玻色子其实传递四大作用力当中的3种,分别是传递强相互作用的胶子和介子、传递弱相互作用的W玻色子和Z玻色子、传递电磁相互作用的光子(这里的光子和我们常说的光子是有区别的。),还存在一种叫做希格斯玻色子的粒子,它赋予其他粒子质量。

至于引力其实没有纳入到这个体系当中,目前引力的最主流理论还是来自于广义相对论,也就是引力的本质是时空的扭曲。而所谓的“引力子”理论和现实拟合得其实很不好,并没有得到承认。

因此,一般我们看到的物质是这么产生的,三味夸克由于胶子传递的强相互作用构成了质子和中子,而质子和中子由于介子传递强相互作用被束缚在原子核内,而电子通过光子传递的电磁相互作用而被束缚在原子内,有因为弱相互作用,电子没有进入原子核内,而是在原子核外呈现概率云分布。

而希格斯玻色子赋予了各种粒子质量,这些粒子的质量占据物质质量的1%,剩余的99%质量来自于胶子传递的强相互作用所释放的能量对应的质量,这个质量可以通过爱因斯坦的质能等价E=mc^2计算得到。

这也就是物质的本质,费米子、玻色子以及它们所释放的能量的集合。

物质粒子是如何产生的?

不过,如果我们再继续追问,可能就会问到这些物质粒子到底是咋来的?这就要说到宇宙大爆炸了。

宇宙起源于奇点,奇点温度是无限大的,大爆炸之后,温度逐渐下降。而在宇宙大爆炸初期,宇宙当时存在着我们日常生活所说的那种“纯能量”状态。我们可以理解成辐射或者光子。光子和光子只要具备一定的能量其实对撞之后可以产生物质粒子。具体来说是这样的,粒子其实都是有质量的,根据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质量里有能量,能量里有质量,所以实际上质量是可以对应“静止能量”的,也就是说,粒子可以对应“静止能量”,这是可以通过爱因斯坦的质能等价E=mc^2算出来。

只要一对光子的能量超过或者达到一对粒子的能量之和,就可以产生物质粒子,而要产生能量足够的光子其实是要求环境到达一个阈值温度的,具体可以看下表。

也就是说,只要阈值温度够,光子就有一定概率产生物质粒子,比如:60亿度左右时,一对光子就可以产生正电子和电子。因此,实际上这些物质粒子是辐射的量子或者光子通过在对撞产生的。

浙江高考语文阅读诡异的光到底是什么意思?

作为四年前的浙江高考考生,我来根据四年前的套路回答一下,我对于“现在,它早已死了,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的理解。

首先,说明网上还没有出真题,我只能去阅读——巩高峰《一种美味》原文。

我的

1、首尾呼应,文章开头描写母亲接过那条草鱼,眼里“第一次”出现一种陌生的光;结尾对于草鱼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来呼应前文,起到总结全文的功能。

2、就近原则,主人公在用柴火煮猪食时,发现那条已经被吃的,无法再食用的草鱼(应该只剩下鱼骨头了——“已经超越了极限”)。

“超越了极限”:表现了鱼不甘任人宰割,使出浑身解数渴望改变命运,然而在现实面前它的努力微乎其微,甚至白费力气。最终“我”心中五味杂成,表达了作者心中对于命运的不甘,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又对未来迷茫。

3、“从锅里蹦到地面”: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的描写了,草鱼被食用后,被丢弃在柴火堆里,发挥它最后的功能——被当作柴火,用来烧火,煮猪食。

4、它显然已经超越了极限:运用一种夸张的手法,描写出了生活条件贫苦时,综合合理利用每一件物质。

5、“它早已死了”——呼应前文,父母亲处理鱼时,发现鱼还活着,文章结尾重点强调“它早已死了”,就是为了着重说明草鱼,在被我们家综合利用之后,已经完全死掉了。刻意强调草鱼早已死了,就是有意说明,当时生活的贫苦,这么一条“我”不小心捕获的草鱼,对于我们家来说可谓是“人间美味”。以此来点题,也就是说明文章的标题——《人间美味》。

6、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这是为了强调,“我”,在看到那条已经完全死去的草鱼时的心理感受。(通过鱼眼预示着,“我”对于未来生活的向往和渴望,同时生动形象的刻画出“我”对于未来的焦虑。)前文提到,父亲说起“我”该上学了。对于家里三个孩子来说,我是为唯一一个能上学的,哥哥们都没有上过学!对于父亲用词的特意描写——“该”,体现了家庭对于“我”,作为最小儿子的偏爱。同时,前文写到一连三个“忘了”,对于这三件事,我怎么可能忘记?这一晚的三件事,决定了我一辈的人生!对于作者来说,吃上草鱼汤的那晚,也就是吃上这碗人间美味的那晚,“我”的人生轨迹得到了巨大的变化,冥冥中注定,“我”将于两位哥哥的人生有所不同。

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表达了我对于未来生活的向往和渴望,同时生动形象的刻画出“我”对于未来的焦虑。

7、“一丝诡异的光”,并不是一个梗,而是作者当时复杂的心理变化。同时预示着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借用《一种美味》作者巩高峰的微博。ps:我做得解析,只是出来静静的装~B,幸亏我四年前就高考了。

办一个国学培训班可以吗?

按照目前的社会状况来看,办国学培训班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现在的社会和科技快速发展,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人们沉迷于物质带来的享受中,却忽视了道德文化修养,物质生活带来的只是身体上的享受,但是很多人内心确是空虚的。

国学有儿童教学和成人教化两种,儿童从小学习国学文化是一种素质和修养的提升,即便是长大后,在工作和生活中也有自己的风格,做人做事不会偏离人生的轨道。

成人学习国学文化,使用到现实生活当中,可以提高自己的修为和处世的能力,同时又可以解决现实当中的一些困惑,因为国学文化是一种大智慧,小到修身,大到治国。

国学文化包含道德教育,是民族的根基,是为人处世的根本,所以值得学习运用和弘扬。在这里我就不详细的聊了,不过我建议社会当中应该多一些国学文化教育机构。

我是张祖林,国学文化爱好者,学者,关注我,大家一起交流学习和成长。(另外我本人还会性格分析学,愿意与大家分享)。

会产生哪些改变?

老君山一位藏在深山里的神秘老道士,给我讲人一旦开窍后的神奇感应三种境界。听得我醍醐灌顶三观焕然一新。

八年前,我沉迷学佛修道,沉浸在其中,一心想要开窍。但是事与愿违,搞了很久,还是不得其法,就是发现,知识懂得是挺多,可是在生活中用不上。

没有办法解决生活的烦恼、抑郁,很多事依然模糊不清。

朋友看我日益憔悴,要带我上老君山去散散心。我一听说老君山,那可是道教的祖庭山啊。当然欣然前往。

那一天我和朋友一起上山,游览了许多名胜古迹,体会了老君山道教文化的风范。我心情大好,提出,要去后山一游,我说:指不定后山有个神仙呢?

朋友说:后山没有什么旅游地点,不好玩,你要去一个人去。于是他留在山顶等我。我自己一个人去后山转转。

走到后山,走着走着,忽然听到一首山歌,那歌词唱道:

一窍不通九窍通,窍窍皆通气如虹,不在人间通窍窍、直上九霄也不通。

我一听这歌词啊,这不就是我要去求访的开窍吗?我大喊:神仙啊。

循声看去,只见一条青牛缓缓走出,牛背上唱歌的是个小道童。

我上去行礼,口呼神仙。道童咯吱咯吱笑着说:你看我这个小年纪,哪里是个神仙,我师父说,今天可能有个求仙访道的来,你看见了千万别带来见我,烦着呢!我看啊,应该说的就是你吧。

我说:小仙师啊,你家师父都知道我要来,说明是个仙师,还是烦请你带我去见他吧。

道童说道:我家师父说了不许带人去烦他,我哪里敢带你去。

我又求了半天。道童说:也罢也罢,今日撞见,就带你去吧。反正师父是要骂我一顿了。

我便跟着他的牛,一路走过一条小的山路,走到一个密林深处,有一所木棚房子,道童在门外禀告:师父,那个人果然来了,纠缠不清,非要我带来见你。

里面一个老者的声音说道:是缘躲不过,你带他进来吧。于是道童一招手,我走了进去,屋里简陋异常,除了床就是一个小桌子,也没有神龛祖师爷、也没有符箓啥的,有几本旧书在那,一个茶壶,几个茶杯。

道童给我倒了杯茶。我借着外面的天光,看了看老道长,一副慈祥面目,两眼炯炯放光,全身破烂道袍、一脸无量褶皱。

真乃仙家气派全然无,破落寒碜一身光。我一看这人,唉,不像是个道貌岸然的师父啊,心里凉了半截。

老道长笑着说:你看我这里破败,觉得没有什么道法对不对?

我听了心惊:连我的心思都知道,奇怪了。

于是老实坐着,行礼问好。

我问了几个问题,他都细细回答我,并不厌烦。我问道:人一旦开窍后,会产生哪些改变?

他说:人开窍之后,有三种境界,你细细听之。

我问:哪三种?

他说:第一种,万事万物全知不惑。

我说:有这么神奇?

他说:并非神奇,本来就是全知,开窍了才知道,哦,原来全知啊。通彻万物的能力,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的,开窍之前没有办法,有障碍,很多事情很迷糊,看不清晰,根本不知道。

开窍了,就明白了,万物同根,一切事物都有同一种根性,现在的科学认为,宇宙万物都有振动频率。也可以这样说,开窍了,可以和所有东西同频共振。

这样说起来有点神奇,但其实是我们本有的功能。因为我们和万物是同一的,开窍之前,他是他我是我,开窍之后,他是我你是我这个是我那个也是我。

全知就是不惑了,所以说孔子云四十不惑,是初步开窍的意思。但是这个不惑,还只是初步不惑,只是体会到原理了,非要等到知天命了,才是真正的境界上的开窍。

全知并非是个万能的意思,只是知道,而且说得是可以知道,有这个能力知道,并不是说这个人开窍了,就变成百科全书了。

比如一个人开窍了,可能看经书,不管道家的佛家的,一看就明白,不用思考,分析。因为开窍了,就通达了。

学国学的,很多人想求这个通达的境界,求不到,是因为只顾着读古书,不去修心性,当然没有办法感悟书里的道理。所以还是不通达。要想通达,非要心开窍不可,起码初步开窍,明理了,不惑了。才是真正通达。

我问:这个不惑,是任何事情任何问题拿来问他,都能回答吗?比如我拿个微积分问题问他呢?

他说:这个不惑,是对所有事的原理根性都可以通达,并非所有问题都能完美解答,但假如你非要逼着他去做微积分,搞不好他也能做得出来。所以很多文盲修行的人,一辈子字都认不得几个,开窍了,却满肚子学问,你也说不出缘由,他就是懂了。

我问:隔壁道观里今晚上吃的斋饭是什么菜,知道吗?

他说:你看过动画片崂山道士吗?如果开窍了是为了知道这些,那要开窍干嘛?打个电话去问问,不就行了。

我笑了。

他说:开窍了第二个境界:应物不乱、见闻不迷,清净不断!

我说:这种话听起来,也是很虚,什么是应物不乱,见闻不迷呢?

他说:一点都不虚,应物,就是应对各种环境和物事,应物的时候,一心不乱,不会被环境影响心态。一个人开窍了,如果还应物生乱,比如遇到灾祸心里害怕的要死,遇到困难侵犯心里愁的不行,别人骂你一句你立马脸红心跳要回骂一句,这就不是开窍了。开窍的人,应物绝不会乱套。

为什么不乱,因为心笃定了。

应物不乱是为什么可以做到呢,因为见闻不迷了,听见任何声音,不跟着声音去瞎跑。

我说:什么是跟着声音瞎跑,我常常听见修行人说话,说不要跟着声音瞎跑,这是什么意思。

他说:比如一你喜欢听娇嗲的美女说话,一听你就迷进去了,心里马上觉得很舒服,很悦耳,但是你老妈粗声粗气唠叨你,你就不爱听,一听就厌恶烦躁,恨不得马上离开。

这就是跟着声音跑。

跟着见跑也是,眼睛看到喜欢的就沉迷进去,看不过瘾,看见丑的不好看的,马上逃开。

这些喜恶,就是跟着跑。

你要是开窍了,什么声音 对你来说,都是一样的,不会让你觉得有多么悦耳有多么刺耳,你楼下装修,你也照样睡觉工作,你楼下开演奏会,你也不会一时沉醉不愿醒。

我说:那不是很没趣?

他说:趣都在,不会没,只是不随趣走,一切如旧,只是清净的心不断。

这个清净不断,就是开窍之人,这个清净心是不会断开的,不会因为外物影响而断开。永远连续完整,遮盖涵盖一切时间空间。

没有开窍的修道人,那个清净心,是时而有时而断,好像电插头接触不良不稳定一样,一会儿通电了就亮了,一会儿断开了就黑了。亮了,光就在,光在,心就是明明白白的。心明明白白,所有事所有心思,都很清楚。也绝对不会应物乱、见闻迷。

但是只要是断开了,就等于迷了,断,就是迷,即断即迷,不断就是不迷,不断就是醒着亮着。

这个清净心,要是修到了永远不断不退了,常在那里,刹那不断灭,亮堂堂不再熄灭了,这就是开窍了。

我问:那修道者,修不了这么厉害,总是断,咋办?

他说:凉拌,断了就断了,不要紧,拉回来,插上去,开关打开就好。记得的时间一开始会很长,有的人断开了好久才记起来,有的人可能一瞬间就能插回去。但都不要紧,记得就好。

清净心一开始光量会不足,因为线路和钨丝不太得劲,电量永远没有变过,只是我们线路老化、钨丝断裂,慢慢维修,养护,光亮会越来越好,越来越强劲。

但有一点光,就能照亮一处黑暗迷茫。这就是清净心不断的好处。

开窍了第三个境界,就是:彻底回归天真、平凡、基本、随顺。

开窍之人啊,没有什么再去嘚瑟的必要了,不可能天天显摆自己得到了什么,有什么威德,绝不会道貌岸然之相面对大众。当然我们要能分辨什么是道貌岸然什么是苦心孤诣。

开窍的人,不会装个开窍的样子给你看,因为他已经无法伪装不需伪装,面皮上的那个面具永远摘下来了。眼神里是他的全部,不遗漏不矫揉不虚伪不隐藏。

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就是那个样子,回到天真之性里,活泼不呆板,威严发自内在,是磁场,而不是不故意严肃的嘴脸。

所谓天真,就是纯粹,他说话办事,都很纯粹,你不用去猜测,不用去提防,不用去缠绕,天真纯粹。

他还平凡,吃喝拉撒行住坐卧,不故弄玄虚,不装疯卖傻、不藏着掖着。

这个平凡,让你无法在人群中觉察出他有什么不同之处,但是你要是有心,你就能深刻体悟到他的气场。

他们基本,基本吃喝穿住用之外,从不再求更多更好,不干一件多余的事情。不起一个多余的念头。

他们还随顺,既来之则安之,放之四海而皆准,随遇而安,随缘就势、随生随死。

我问:为什么开窍之人,在你口里,显得那么闷,那么枯燥,那么无趣呢?

他说:在你看来,或许是如此,但对他们来说,生命本无什么闷不闷趣不趣,一切如梦,万事皆空。自然而然而已。

我说:开窍到底是开的什么窍呢?是身体上的窍吗?这个窍在哪里?

他说:人人身上都有窍,窍,按照字眼来说,就是通风的洞,开窍了就是通了。我们道家说气血气脉要通,人才能长寿健康。人的身体确实也是有窍的,可是我们看不到摸不到定位不了,是一个概念也可以说是一个修行的节点。

道家说“玄关一窍”,既不在身上也不在身外,不是银针可以刺探得到,也不是丹田守候可以聚焦到,如果一味追求哪里有个窍可以去洞开,那就麻烦了。

自然而然,窍也是自然去开的。心性的变化,是很重要的,一个人不在生活中,不在你的实际生活际遇里去磨砺,不去拿这些喜怒哀乐、金钱利益、恩怨情仇来修,来逐一消解,是不可能会有心性的改变的。

就算你关起门来在蒲团上枯坐一百年,也不当回事。你要能真正做得到应物不乱、见闻不迷、清净不断,才是真正的通达,窍才不开自开,一开百开。不在人间通窍窍、直上九霄也不通啊。

我说:多谢老道长开示,天色也晚了,我告辞了。

老道长起来送我出门,又吩咐小道童送我出去,嘱咐不要迷路了,说:回去之后,不要老想着这些开窍啊、得道啊,要自然平凡一点,自然而然,不刻意追求,默默行之,该有的总会有,该没的总归没。

对传播中华文化做出巨大贡献的国学大师?

文化自信是民族自信的源头,国学作为中华固有之学当然是源头中的源头。具体谈到国学,目前尚无特别统一的定义。因此,或许每个人心目中的国学大师标准也会有所不同。下面,我分别按几个不同的标准来谈谈各种类型的国学大师。

一、学院派的标准

顾名思义,很多人认为在国学方面出版很多专著,有过许多研究,同时也有很高知名度的专家就是国学大师。这样的定义当然有点窄,但是我们不妨就拿着这把尺子衡量一下当今的国学大师。

今年双11的时候曾仕强先生去世了,很多人把曾老先生看做是国学大师。曾先生著述颇丰,作为大学教授,不算论文,光书籍都至少出版了几十部。

但是,假如你以纯粹学院派的标准来看,他和前面时代的那些国学大师比起来就有些勉强了。

民国时清华大学有四大国学大师梁启超、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这些人哪一个的学术成就拿出来都是怪兽级别的——

赵元任是中国现代语言和现代音乐学先驱,他还是数学家、物理学家,文理全才,强得令人发指!

王国维是甲骨学、简牍学、敦煌学等国际性新学术的开拓者、奠基者!被称作“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

梁启超各种著述达一千四百万字,他还是一位没事就爱参加政治运动的主儿,有限的时间内精力可谓无限!

陈寅恪的强大则可以看看同为四大师的梁启超的评价——“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但总共著作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

陈寅恪

所以,如果仅仅按照学院派的严苛标准,甚至连曾仕强先生这样的大家被称之“国学大师”都有些勉强。只有像梁启超那样极少数智力、精力过人,又在一个领域深深耕耘的专家学者,才有这个获选资格。

二、实战派的标准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曾仕强老师算不算国学大师呢?

以实战派的标准来看,当然算!

众所周知,曾老爷子可能专著没有前面我所说的大师们多,也不是什么学科开创人、奠基者,但他对传播中华文化做出的巨大贡献是不可磨灭的,这在新时代也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曾老爷子曾在百家讲坛讲《易经》、《胡雪岩的启示》等课程,使无数观众得到了启迪,而且在获取信息更为便捷的网络时代,他的很多讲课视频都能在今日等资讯平台上看到,这进一步增加了他的影响力。适逢老先生驾鹤西去之日,有的观众朋友甚至直言——是曾仕强老师开启了我的智慧之门!国学大师只服曾先生!

请问,如果这样能够改变人思维方式,影响人一生的人都不算国学大师,谁又算呢?

所以,我这里说的实战派的标准指的就是不局限于国学学术圈的研究,在民众中影响巨大的中华传统文化演讲者或者是布道者。

以这个标准来看,不独有曾仕强老师,易中天老师、王立群老师、钱文忠老师等等上过百家讲坛、大家评价颇佳的老师也都算国学大师。

三、“三不朽”的标准

也正是因为这个时代新媒体传播的速度太快、力量太大,单单靠影响人的数量多少来衡量一个人是不是国学大师就有点儿不靠谱了。

王力宏、周杰伦等歌星在其作品里会添加一些传统戏曲音乐元素,他们的影响力又不是曾仕强等文化学者可比的了。按照上面的标准,那岂不是很多搞“中国风”的歌星也算是国学大师?

荒谬,荒谬!

所以,钱文忠先生才会在一次演讲中说:“请不要叫我国学大师。中国现在没有国学大师,而且在可以预见的两三百年,也不会再有国学大师,因为土壤没了,这个植物是长不出来的。‘大师’现在是一句骂人的话,我实在不敢当。”

王立群先生的态度也很同样谦卑,当别人问到您看中国现在有没有国学大师时,他说:“我一个人看不行,我刚刚说了,要得到普遍认同。如果季羡林先生都不承认,估计也不会大多了。”

为什么这些已经颇有影响力的学者都如此谦卑呢?

我想中国古代对人死后“三不朽”的评价标准就是个中缘由。

《左传》有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立功好理解,帝王将相建功立业可谓是立功,诸葛亮、张良、刘伯温等等精通中国文化的牛人都算是因立功而被后人铭记。

立言更好理解,李白、杜甫、苏轼、司马迁等等都做到了。

立德反而是最难的,曾国藩有云:“立德最难,自周汉以后,罕见德传者。”

中国古代圣贤对于个人的道德情操有着极高的要求,这不仅仅是体现在一个人应对转圜、与人打交道上面,更多地体现在一个人独处一室、不欺天地鬼神上面。

曾国藩为什么说立德最难呢?我们可以看看他自我要求的一个小例子。

道光22年,曾国藩的朋友陈源衮家中新纳了一个小妾。曾国藩听闻此女貌美如花、天香国色,便亲自上陈府一睹其芳容,还当朋友面说了一些调戏的话。

这件事情即使放在今日,恐怕也没有几个人会大书特书、上纲上线,我只是赞美了朋友的老婆(更何况当时妾的地位很低)好看,食色这是人的天性,只是几句话有什么关系???

可对于追求“立德”的曾国藩来说,这反映的恰恰就是他个人道德上的瑕疵,对于色欲的贪恋。

回家后,曾国藩自责不已,在日记上写道——“猥亵大不敬”。

试问,现在俗世当中又有多少国学专家能做到如同曾国藩一般的自省呢?更别说能再进一步诚意正心了!

所以,钱文忠说中国再无国学大师,有几分道理在里面。

所以,有人说致力于传播中国文化的一些僧人、道长是国学大师,也有几分道理在里面。

作为有态度的思想者,不虚伪的修行者,采药君欢迎您的关注。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