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真滋味歌词表达什么意思,酒债寻常处处有?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其实非常容易理解,那就是:到处都欠着酒债的人,也就是欠着钱的人其实随处可见,但是能够活到七十岁,也就是长寿的人,通常都挺少的。
这并非是一句俗语,而是出自著名的大诗人杜甫的《曲江二首》之一。
原文是: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杜甫曾在朝任职,他跟李白一样都很喜欢喝酒,每每退朝回去都要喝几杯,但他的俸禄实在不怎么多,因此时常把新做的衣服给典当了买酒喝,直到喝醉了回去。
在杜甫的眼里,自己到处欠着酒钱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这是人生小事再正常不过,但人若是能够活到七十岁的寿数,那就很稀罕了。
眼见蝴蝶穿梭花丛,蜻蜓在水面略过,这都是很美好的事情,希望上天让自己跟这无限春光一起停住,即便是短暂赏看,也不能够错过辜负。
其实杜甫这首诗的描写有些怪异,因为他典当的乃是春衣,那时春已至,再怎么想也应该典当暂且用不着的冬衣,这就只能有一个解释,就是冬衣已经被杜甫给典当了。
这样的行为实在是让人感觉非常迷惑,到底是什么缘故让杜甫日日买醉流连。
对于自己的荒唐,杜甫并没有直接回答,只是说“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他并没有觉得到处欠着酒债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如果从正常人的眼光来看,都已经穷得要当衣服了,居然还想着天天喝酒,实在是没救。
而杜甫则认为,人生能够活多久实在是不好说,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既然在有限的人生中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那干脆就让自己尽可能快乐算了。
可能在不少人眼中,李白与杜甫这样的大诗人做出典当衣服买酒喝的行为,非常洒脱,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很酷,但实际上,这并不值得提倡,甚至就是错的。
人生得意须尽欢,这没有错,但倘若整日醉生梦死流连放纵,那是很不好的行为。
一个人到处都欠着钱,这本就是不负责的作为,长寿的人的确不那么普遍,但也并非没有。
无论什么情况下,人生在世都要保持积极向上的样子,不能够有一天过一天,为了眼下的快乐什么都不顾,将什么事情都推脱给上天,要做个自律的人,这样才能有希望。
一樽还酹江月要表达出怎样的情怀?
道家思想给了苏东坡快乐活下去的理由!
其实,苏东坡的一生都是儒家的,他受到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思想的影响,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生活中、写作中,都有一种积极进取、奉献社会建功立业的理想。这从他在外放的各地做官时候的作为可以看出,从他对王安石变法和司马光尽废新法时候,表达的忧国忧民的观点中可以看出。
但是信奉儒家的苏东坡在官场上却倒霉透顶,半生都在被贬谪的路上。但是苏东坡愣是挺过了生命中的寒冬,反倒是如凌寒独自开的梅花,越活越美丽,越活跃自在,最终把自己活成了宋词豪放词的开路人,活成了诗书画词四绝的文化大师,活成了段子手和幽默大师,活成了中国文人心中的偶像。
这一切,其实来自于道家思想的加持,来自于他的偶像庄子和陶渊明的影响。我们可以说,没有道家清静无为思想的影响,苏东坡有可能早就一蹶不振,淹没在众多失意的怀才不遇的文人之中。
所以说,道家思想是文人,特别是失意文人的麻醉剂,它让文人们的痛苦感减少一点,同时也是他们文学创作上的加速器,它让文人们的作品更具超越和达观的意识。而超越意识,正是苏东坡作品特别是被贬黄州后的核心精神。
关于苏东坡受到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影响,好玩的国学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写道:
他从儒家学会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担当和积极用世的价值观;
他从老子的清静无为中学到了任性逍遥,顺应命运之道的人生观;
他从庄子的齐物逍遥中学到了并荣辱齐生死“物物而不物于物的物我两忘之道;
他从佛家的四大皆空中学会了破除执念放下执着,超然自得的心态。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是苏东坡在黄州被贬期间写的一首词。黄州既是苏东坡政治上的地狱,更是他精神上的避难所。他在四十七岁的时候,写下的这首词,而词中写到的英雄周瑜,当时才刚刚四十岁,就已经立下伟大的功勋,而怀有伟大理想的苏东坡,却在黄州一事无成,曾经自负骄傲的苏东坡很显然失望沮丧,但生性豪放的苏东坡,竟然能用激越豪放的笔调,写出了自己的惆怅,并让这首词成为一个现象,不得不说他的天才。
我们来看看这首词,并重点解释一下,道家思想对苏东坡造成的影响,解释一下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表达出怎样的情怀。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上篇写赤壁的景色,一派月涌大江流的豪放景色,体现了苏东坡豪迈的胸襟。
下篇写周瑜的故事,在称赞了少年风流的周瑜之后,苏东坡想到了自己困居黄州一事无成,不免心生悲哀,自己竟然早早地生出了白发。行文至此,苏东坡的情绪是悲伤的,但是,要是苏东坡整天哭哭啼啼,整天悲悲戚戚,那么他就不是苏东坡了,他就是古之伤心人的秦观和晏几道了。苏东坡有可能是叹了口气,然后道家思想在他的心头浮起,庄子带着他的齐物论向苏东坡走来,苏东坡马上满血复活,“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既然雄壮的赤壁都在惊涛中日渐苍老;既然英雄和他的事业都灰飞烟灭了,不管是伟大的事业还是所谓不老的红颜,都将在时间中消逝,既然功名富贵是非成败最终都将趋于同一,那么,我苏东坡还有什么想不开的呢?人生如梦啊,还不如在这清风明月中,与这造物主共饮一大白了。
也就是说,道家思想在苏东坡身上安装了一个按钮,一旦苏东坡不开心时,那么一摁,苏东坡马上满血复活,变得乐观超越豪放旷达起来。
人生如梦,这是庄子给我们的启示。庄子用一个“庄生晓梦迷蝴蝶”的故事,影响了以后整个文学史。而苏东坡也是喜欢写梦的,写出了他对人生的空幻之感。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一梦江湖费五年,归来风物故依然。相逢一醉是前缘。”
“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身。”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你看,苏东坡是多么喜欢写梦。既然人生就是一场梦境,那么为什么不想开一点,享受生活呢?
有人说人生如棋?
人生如棋,因为两者过程都很精彩;人生又不如棋,棋可以下很多盘,而我们的人生却无法重来。
人生如棋,落子无悔!在我们做的每一个决定前,都需要我们深思熟虑,尽管做不到完美,但一定要无悔!
人的一生中,也许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和地位,我们不必去羡慕,不必去嫉妒。我们每个人怀揣着初心,去当好自己的角色本分就好。就像一副象棋,有将、士、卒等棋子,我们好比它们,只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充当不一样的角色,比如是官、老板、工人,甚至只是一名普通老百姓。
我们每个人都不一样,可却都如此重要,毕竟离开了谁都凑不成一个整体,在合适的时候,我们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余热,去为集体做贡献。
人生如棋,其实是一门禅修。每一步都算数,却每一步都精彩,却每一步都不能反悔!二者即相同又存异,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真对待。
谁能说一下到底什么味?
谢谢邀请!
提问:“忘情水”你们喝过吗?谁能说一下到底什么味?
你说的“忘情水”三个字经常出现在神话电影和电视剧演员的台词中 ;但是 在现实中“忘情水”并不存在,也不可能拥有;它是人虚构和想象出的一种虚无缥缈的东西;人们曾未发现过它是红还是黑…;是紫还是白…?曾未品尝过它是甜还是酸;是辣还是苦?曾未看见过它是长还是短;是圆还是扁?也曾未触摸过它到底是软还是硬;是刺手还是粘手?
当一个人对一个人爱的太深的时候,而另一个人却背弃曾经的诺言,毅然决然地抛弃了用生命守护过她/他的人!在这种情况下,遭遇到这种负心汉和薄情女;自己是何等的不幸和伤心欲决,这时恐怕就会想要喝“忘情水”来忘记和抹掉自己脑海里时时出现的那个身影及曾经美好的回忆。
没喝“忘情水”之前是:心痛的让人泪流满面;绝望的让人轻生!…………………!
饮下“忘情水”之后是:我们在人来人往的斑马线上只是擦肩而过的路人,即使相逢也不认识。从此,我对曾经伤害过自己的那个人再无一丝思念和牵挂;对已经过去的恋情再无半点留念!或许我和他会重逢在梦里,可我却不知他姓什名谁?家住何处?………………?
都是奋斗出来的?
“好的人生,都是奋斗出来的”,你认同这句话吗?为什么?
我不认同这句话,好的人生应该是静心尽力做了自己。
于人生而言的说法,可以说有太多的虚假和妄图了!
比如谈到读书,人们恐怕对这样的言论会耳熟能详吧,“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要么就是“头悬梁,锥刺股”。难道,再没有一种快乐学习的方式吗?
于人生,人们的看法要么就是“奋力拼搏”,要么就是“平庸无奇”,难道再没有第三种度过人生的方式吗?
我反倒觉着,悠然从容地度过自己的人生,未尝不可呢。
您可以纵观别人的人生,努力拼搏者有之,平庸平凡者有之,而悠然从容者并不太多,而真的不论你属于哪种人生态度,大多数人的人生,其客观常态却实在应该是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地度过呢。
每个人的人生是不一样的。“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本是一句蛊惑人心的谎言,事实却是,对好多人而言,尽管你努力,老天再给你三百年去努力,你也可能超不过一些人刚出生时的条件。
尽管努力了,其结果却是实实在在不尽人意的。
还有,另一种情况是,造化弄人。世间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事儿也太多了,努力的人没有预期结果,不相干的人却幸福安康又名利双收,这也是为数不少的事实。
所以,目标是好的,努力是必然的,结果是没法预料的,经过是各种各样的。
那么你说,奋斗的意义又在哪里?!
我不否定奋斗,我是看到了与奋斗相对应的,我们的一生更应该顺天应人,而并不是应该盲目奋斗。或者一味的平庸地听之任之。
人生是什么?
人生就是一个过程,人生就是一个从生到死这一段儿,你所能把控你时间的过程。
我的观点是,人生重在多多的体验。你与你的人生成为好朋友,并不一定是用努力绷紧的战斗的心态来敌对你的人生,当然也不应该是随波逐流地听之任之的无为无味的一生。
如果,你真的用心体验了,第一,你真的没有了奋斗抗争的苦恼和遭遇挫折的失败,第二,你也不会有随遇而安的愤懑和随波逐流的无奈。
记着你是幸运着的人,无数偶然中的偶然,极小比例的幸运巧合才有了你。能看到我的文字,你应该是感恩的,因为你本身就是幸运的,我也是幸运的,幸运的人遇到另一个幸运的人思考出来的真实文字,不感动又是什么?!
其次,你应该是快乐着的,任何一种境遇和挑战,都应当是珍贵的体验。体验,就是人生的最佳滋味和感觉。而并不是大多数人们所憧憬的名利双收或者经济充裕!
我们的人生就是一个过程,我们的体验就是我们的快乐和收获。身为总统也罢,环卫工人也好,哪怕是个不名一文的流浪者,自有他们自己的珍贵体验。
这于人生,已经足够了。
所以,我们条件不一,我们途径各异但是,我们每种人的生活,自是不同的体验。有什么孰是孰非?孰尊孰卑吗?没有,真的没有。
所以,抛开那些陈旧的范式而言,好的人生,自当是快乐的人生,充实的人生,体验的人生和心思纯净,安心做“我”的人生。
而不是那些虚妄的,攀比的所谓“奋斗的人生”,也不是麻木的、身不由己的、放弃为人能动性的人生。
因为好多人貌似奋斗,他们却不懂得需要奋斗的缘由和如何奋斗的目标,他们实实在在把自己的人生当成了工具。而更多人又走了另外的极端,漠视了自己的人的价值和忽略了自己能动性的意义。
我们的人生应该是这样子的,平心静气懂得自己,安心全力做了自己,于心安然,于生悠然。好的人生不是惶惑的人生,不是紧促的人生,不是盲目的人生,不是颓废的人生,不是无为的人生,不是悔恨的人生。
作者阿尚青子
图片源于网络
无为而治讲的是什么?
黄老学说由来已久。最早是由黄帝学派和老子学派组合而成。战国中期到秦汉之际,黄老道家思想极为流行,其既有丰富的理论性,又有强烈的实用性。该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其作为一种哲学思想,黄老之术形成于东周战国时代。这一派的代表们尊崇黄帝和老子的思想,以道家思想为主并且采纳了阴阳、儒、等学派的观点。黄老学说继承、发展了黄帝、老子关于道的思想,他们认为道是作为客观必然性而存在的,指出虚同为一,恒一而止、人皆用之,莫见其形。
黄老之术强调“道生法”。认为君主应该无为而治,比如“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公正无私,恭俭朴素,贵柔守雌”。通过无为而达到有为。 其实这些主张在汉朝时曾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文景之治。后来与社会中的一些巫术比如谶等类结合,形成了社会中的自然道。也就是原始道教。早期黄老学说其实并不属于哪一派。只是春秋战国时期百花争鸣而产生出来的一派学说而已。到了汉朝时。道教盛行。这个流派这就逐渐演变成了道家流派的一支了。
黄老学说其实对儒家思想多有吸收,同时,黄老学说的大一统思想、刑德并用的思想,对儒家也有极大的影响。如果纯用儒家会带来统治阶级的不安定因素,所以统治者大多都是“外儒内法”,或者是“外示儒家,内施黄老”。在许多朝代立国初期,儒家思想和黄老思想互为表里,这也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和政治统治的安定的起到了重要作用。
无为而治”出自《道德经》,是道家的治国理念。无为而治,其实是老子对君王的告诫,不与民争。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并且强调“无为无不为”。“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过多地干预。言下之意,社会有社会的发展规律性。不该管的不要管,让各层关系有充分的发挥空间,这样充分发挥民众的创造力,做到自我实现,走向繁荣与辉煌。历史上的太平盛世、宏图大业,都是在道家无为而治指导下取得。“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作为。因为不违背客观规律,遵循客观规律而为,所以无所不为,就是什么都可以做,只要你遵循道,遵循客观规律。
其实在儒家经典谈及“无为而治”的章句,也不少见,如《论语·卫灵公》也提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如《周易·系辞》中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尚书·武成》说:“惇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南宋时陈亮说:“端拱于上而天下自治。”垂衣裳、垂拱、端拱,都是“无为”的意思。孔子认为能真正达到无为而治的只有帝尧舜而已。这种其实是孔子心中的一种愿望,但是对他来说可望不可及。也可以代表儒家式“无为而治”的境界。孔子说过三句评价舜帝的话,可以让我们更加理孔子的心境。
其一,孔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舜得天下,不是他自己争夺来的。也不是尧私相授受的。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这里所表达的乃是“天下为公”的主观思想。
其二,孔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其三,孔子曰:“昔者,帝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夫如此,何上之劳乎?””这是儒家式“无为而治”的三个层面:君主尊贵而虚其位,君临但不统治,这里既有“共治”。
也有“举贤”的思想。实际上这些代表了儒家理想的三重涵义:天下为公,虚君共治,选贤与能。可见,在无为而治方面,儒家与道家或者是黄老学说并不是完全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