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之光歌词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箕踞在中国古代是一种非常失礼的姿势?
“箕踞”这种坐姿战国之前你不敢这样坐,战国之后你这样坐也是非常不敬,不礼貌的!
中国礼仪之邦,在坐姿方面有很多讲究,“箕踞”这种坐姿在现代生活中还是比较常见的,特别是萝莉喜欢这样坐,也显得非常的可爱!
这也是一种练瑜伽的常见坐姿,但是在古代“箕踞”是非常不礼貌的,是傲慢不敬的做法!
当然你会说古代繁文缛节真多,那么为何“箕踞”是非常不礼貌的坐姿呢?古代坐姿又有什么讲究呢?
“箕踞”为何羞耻,后又无理且不敬“箕踞”到底是怎样的坐姿?
“箕”是簸箕的意思,“踞”意为蹲坐,像簸箕一样蹲坐,到底是什么样的坐法呢?两脚张开,两膝微曲的坐着,实在不理解的话,看下图!
箕踞 坐姿
“箕踞”的坐姿为何会让人感到羞耻!
我们都知道孟子是儒家代表,被称为亚圣,平时对礼节都非常的讲究。
有一次孟子回家,看到妻子一个人“箕踞”坐在房间里,心中瞬间羞耻不已,非礼勿视。 对他母亲说:“此妇无理,请去之!”就因为妻子的这个坐姿,孟子气得差点休妻!
这是为何呢?我们仔细来看一下这个坐姿,古代平辈喜欢相对而坐,你可以设想下,这个姿势是不是脚显露得特别明显。
如果穿鞋,则鞋底污物不堪入眼,当然古代坐着的时候一般都是脱鞋的,但是尽管如此,脚也是不能随便给人看的,特别是对于女人来说,是一个特别隐私的部位!
而且这种坐姿还容易走光!暴露下体。这是为何呢?
因为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男女都是不穿裤子的!都穿裙子。
裤子源于马背上的民族
裤子谁发明的呢?它是北方少数民族发明的!
北方少数民族被称为马上民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喜欢骑马,所以北方少数民族打仗很厉害,行军速度特别快。
骑过马的人都知道,人下半身是贴着马背的,并且在骑马过程中腿与马会回来摩擦,所以中间必须用东西隔开,否则腿要擦破皮,于是少民民族便发明了裤!
但是中原地区以及南方人很少骑马,特别是女人一般都是不能骑马的,受传统的西周礼仪的约束,平时不管做什么都要温文尔雅,动作不宜过快,否则就是野蛮之人!
所以不管男女都喜欢穿裙子!上衣下裳最为流行,“裳”是裙子的意思,但有人就会说,古代人不穿裤子不怕冷的么?
当然那个时候也有给腿部保暖的“胫衣”,就类似于现代的开裆裤!
后来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地区产生了冲突,来了个亲密的接触,中原人民发现,这个少数民族的骑兵非常的厉害,在速度上中原的兵很难跟上,所以在战场上很吃亏。
于是也发展骑兵,并且为了更方便骑马打仗,也学习了少数民族的那穿裤的传统!当然这个穿裤子习俗发展过程是缓慢的,到了晋朝才开始有更多的人穿裤!
古代坐姿有什么讲究?因为会走光,所以箕踞和蹲踞都是不可取的,而且就算是发明了裤子,箕踞以脚对着人也是非常的傲慢和不敬!那么古代人是怎么坐的呢?又有什么讲究?
跪坐
没有椅凳的时候,席地而坐,一般是两膝着地,屁股贴着两脚跟上,也就是跪着的是时候,坐下去,坐在脚跟上。当然一般情况是不要随意起身,由坐转为跪就有点自贱了!
趺坐
也就是双腿盘在一起,就跟和尚打坐时一样的坐姿,这应该是东汉时期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时开始流行的!
这两种坐姿是比较符合礼节的!同样除了坐的姿势还有其他的要求!
席地而坐
现代人一般都是坐凳子,坐沙发,但是古代很长一段时间是席地而坐,顾名思义,地上放一块席子,然后坐席子上面。
后来胡凳,胡床传入中原才开始改变这席地而坐的情况!所以说这少数民族的东西还是挺好用,一直沿袭到现在!那席地而坐又有什么讲究呢?
多人坐一席不坐中席,一人坐一席,坐中席
席子一般都是长方形的居多,一般一张席子可以坐四个人,但不能坐中间,一般坐在四端,如果坐中间的话那是无礼的,因为一半坐在一张席子上的人地位和辈分都是差不多的,没有尊卑。
当然如果是辈分大点,或者地位高点的可以坐一张席子上,而且坐中间,叫做独占一席!
席子必须放正,一般席子的边要与房间墙的边保持平行。
上座位置安排,坐姿方向尊卑
很多人去朋友家做客的时候,对于坐哪也没多大讲究了,但是在饭桌上还是很讲究坐的位置。
其中很多人最关注的是哪个位置为上座!
因为不管是请长辈,还是请领导吃饭,都要给他安排个上座,很多人不懂,所以被别人笑话,我们就来说说哪个位置为上座!
靠主台的座位为上座!或者说靠近房间背景墙的座位是上座。显得上座比较尊贵显眼!
面对正门的座位为上座,这个位置可以让上座位的人目观全局,而且不需要为上菜而动挪动身子!
以靠近墙的位置为尊,上座后面不能有人,以免惊扰!
距离正门较远的位置为上座,宴席桌子的摆放,重要的坐席要摆放离门较远的位置,比如说婚宴,一般娘家人为上座,娘家人的桌子应该放在离正门最远的地方!
房屋一般分为厅室,室是睡觉的地方,在室内坐的方向是有讲究的,居西面东的位置是尊位,其次是居北面南,居南面北方,最后是居东面西!
如果是在厅堂中,那又有所差别,举个例子,如果是朝堂之上,一般皇帝为尊,坐中间,且海拔更高!一般都是坐北面南。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虽然其中有繁文缛节,但还是有很多可取之处,“箕踞”的坐姿放在古代是非常不尊重人的,但如果是放到现在的话,你能接受么?
丝路之光的意思?
丝绸之路像迅急的闪电射出的光
你们去过几个旅游?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其实,这世界未必是你想象中的样子。
去了西藏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信仰
进藏路上,总能看到一路风尘仆仆,磕着长头来朝拜的信徒,那种震撼,是你隔着屏幕永远也无法体会的。
去了云南才知道,神秘的女儿国真的存在
在云南泸沽湖,生活着一群摩梭人,他们仍保留着母权制家庭形式,而独特的走婚习俗也给他们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去了新疆才知道,秋天的喀纳斯才最美
秋风吹过山间,喀纳斯也迎来了最高光的时刻,湖水依旧碧绿,草场变成了迷人的金黄,金黄火红的树林就这么顺着山脊蔓延而去,高调而热烈。
去了青海才知道,浩瀚缥缈竟是这般模样
7月,青海湖畔千亩的金黄色油菜花,在高原深蓝的天空下肆意绽放,那三三两两穿着红裙子的姑娘,成了比花海更美的风景。
去了无锡才知道,赏樱哪用去日本
阳春三月,鼋头渚满园樱花盛开,雪白的樱花,微波的太湖,古朴的长桥,还有那缓缓落下的夕阳,丝毫不输日本。
去了婺源才知道,秋天还能晒一晒
每到金秋,婺源篁岭古村房的顶晒架上,家家户户晾出晒秋盘,晒满辣椒、夏菊、玉米、稻谷等作物,充满着绚烂的色彩。
去了恩施才知道,玻璃海在国内也玩得到
屏山峡谷的水不仅空明清澈,两侧更是刀削斧劈之势的陡峭崖壁,苔痕披覆的嶙峋怪石,曲折幽晦的静谧山谷……唯美又壮观。
去了张掖才知道,山脉也能很花俏
张掖的七彩丹霞,就像上帝的颜料盘洒落在了这片山地丘陵上,从红到黄、由灰及白、紫蓝黄碧,“色如渥丹,灿若明霞”。
去了茶卡盐湖才知道,什么是天空之境
到底是天空在湖面上还是湖面在天空上?它让你放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之中,哪怕什么都不做在这发一天呆也是极好的。
去了华山才知道,长空栈道是如此的刺激
在平淡无奇的生活中找点刺激,看万仞绝壁就在脚下,是否能听到自己心跳加速的声音,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去了乌镇才知道,日子可以过的很柔软
临水而坐,泡一壶香茗,细啜慢抿,看路上行人悠然自得,看水中轻舟翩翩而过,仿佛连日子都变得柔软起来,让人内心充满无限温柔。
去了敦煌才知道,历史长河有多浩瀚
在丝绸之路上,看尽世事的变迁,与大漠共同谱写一首千年的风花雪月,它让你置身在这历史的长河中,看尽繁华与沧桑。
去了色达才知道,生活原来还可以这样
这里的人们每天似乎只有一件事情,就是朝圣,这里似乎可以给你忙碌的生活按下暂停键,它让你安静,让你缓慢,让你感叹原来还可以这样生活。
去了呼伦贝尔才知道,策马奔腾是如此惬意
骑在马儿身上的那一刻是不是想唱“让我们红尘作伴活得潇潇洒洒,策马奔腾共享人世繁华”,来吧,让我们一起自由自在的骋驰,让烦恼散在耳边呼啸而过的风声里。
去了三亚才知道,海边听涛到底有多浪漫
这里也有湛蓝的大海,洁白的浪花和温柔的海风,在海边躺椅上喝着椰汁,晒着太阳,听涛声给你唱歌,就让时间静止在此刻吧。
什么是弱势文化和强势文化?
这个问题提的很有意思,有些别出心裁,但既然提出了就回答一下。
什么是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
这个问题问得好,即然问了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文化。先把文化这个概念搞清楚就好回答了。
文化从全方位来讲包括的范围很广,不但包括了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就连人们在生活中的一些运动语言地方风俗都包括在内。如果从狭义的去理解,文化所包括的就是文学与艺术。
在正常情况下文化是不应当有强弱之分的,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有些文化受到了限制也就成为弱势文化。
就拿我们自己国家来说,中医本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可由于西方医术的出现,遂步取缔了中国的传统医学。有人会问,中医现在还是存在的,你怎么说正在被西方医术取代呢?问得好,中医现在是还有,并且还有专门的中医院。可虽然还有实际已经名存实亡。大家都知道中医看病讲的是望闻问珍,讲的是人的五脏六腑是相互牵连的,不管哪里得了病,势必会影响到別的部位,如脾有了病,就要考虑到肝脏与肺脏,因为肝属木,脾为土,木盛则克土。就是说先要看看病人的肝有没有病,往往有些脾病患者期实并不是脾有病、而是肝经有病表现在脾上。再说肺子,肺属金,土生金,土为母,金为子,也就是说脾与肺子是母子关系,子闹则累其母,就是说肺子有病也会影响到脾,所以中医大夫是不分科的,人是一个整体,中医的实质就是对人体全面治疗,可现在的中医院还有不分科的吗?分了科的中医就无法对患者的身体做全方位的调整,那又怎么能治好病呢?还有就是中医的望闻问珍己被先进的医疗仪器所取代,中国的传统治疗手段被淘汰,这还能叫中医吗?
在这个问题的论述中体现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弱势,而西方文化占据了中国医疗市场成为强势。
在拿国内发生的事情说一说强势与弱势。
戏曲是大家所熟悉的文艺曲目,在文革期间,由于政治上的需要,传统的戏曲项目都被当做四旧清除出历史舞台。革命样板戏取代了传统剧目,红极一时。如果在这里讲强弱的话,那就是传统文化是弱势,新生文化为强势,这种情况直到四人帮被打倒后才恢复正常。
当然还有很多例子举不胜举,如中国跤,本来是中国一种很优秀的体育文化,可自从日本柔道进了中国,中国的这项传统的体育项目就被体委取缔,把原有的摔跤队改装成柔道队,真不知这帮灌了铅的脑袋是不是吃错了药。
现在在西方很多国家都有中国的自由跤项目,可在中国摔跤的发源地这个项目却被取缔,再过几十年我们中国人想学摔跤就要到外国去学了,那时已不再叫摔跤,不知被改成什么道了。
总之现在中国有很多传统的文化都处于弱势,而西方文化正在改变中国。
楼兰是什么意思?
跟着初食,一起探访丝绸之路上的城市风光和美食美景。
今天我们来到的是若羌县。
若羌是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辖县,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要道。
这个名字大家有点陌生,但是要说起另外一个名字,绝大部分人都会说一声:“哦,原来是它!”
它的另一个名字就是:楼兰。
说起楼兰,你至少会想起三个人:一个大诗人王昌龄,两个美女,还有一个更大的诗人,你可能会遗漏。
1、人文景观
诗人王昌龄大诗人王昌龄在《从军行七首》中吟出千古名句: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里的楼兰,正是今天我们的主角若羌。
诗人王维那么跟王维有什么关系呢?王维有一首连小朋友都会背的诗,也跟楼兰有关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当元二出了阳光继续往西走,第一站就是楼兰(若羌)。
若羌县号称中国第一县,不仅仅因为它面积最大,相当于12.3个北京、32个上海市,更是因为这个县里面有三个沙漠。霸气吧。估计当时王维被吓到了。
古代的楼兰美女楼兰美女是指1980年穆舜英发掘出一具女性干尸,史称“楼兰美女”,是迄今为止新疆出土古尸最早的一具,距今约有三千八百年的历史。
这是复原图,有没有惊艳到。这位楼兰美女死时为四十五岁左右,生前身高1.55米,肤色红褐色,富有弹性,眼大窝深,鼻梁高而窄,下巴尖翘,具有鲜明的欧罗巴人种特征。
2、自然景观
除了美丽的人文风景,若羌的自然风光也让人着迷。
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它是全国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动植物王国——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
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边远偏僻、高寒缺氧,使得保护区内保留了中国特有和珍稀的野生动物。
罗布泊中国第二大内陆湖:罗布泊,由于形状宛如人耳,被誉为“地球之耳”,又被称作“死亡之海”。
遗憾的是,由于自然和人类的影响,已经干涸,现仅为大片盐壳。
3、美食
若羌红枣喜欢吃枣子的朋友,一定要来若羌,若羌被誉为“中国红枣之乡”。
若羌气温干燥,光热源丰富,昼夜温差大,特别适合若羌枣的生长。
独有的光热资源和巨大的昼夜温差,成就了若羌红枣异乎寻常的品质。
若羌红枣的特点是个头不大,小长形,核小,肉质瓷实,入口化渣。
手抓饭抓饭的主要原料有大米、羊肉、胡萝卜、洋葱和清油。用它们混合焖制出来的饭,油亮生辉,香气四溢,味道可口。除此而外,还用葡萄干、杏干、桃干等干果做抓饭,称之为甜抓饭或素抓饭。
椒麻鸡椒麻鸡是一道传统的小吃,真真正正的新疆风味。其味麻、辣、香、鲜,颜色较白。这地道的椒麻鸡,吃到嘴里麻的就像刮大风,辣的头上冒大汗。
看了这么人美、文化美、美食美的若羌,有没有产生出游的冲动呢?
什么是形而上学与形而下学?
这个问题的确有些深奥。
真人不是做学问的,也没有作专门的研究。真人只是想就这个问题说说自己粗浅的理解。
首先说说“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基本解释:
形而上和形而下是两个相对的哲学概念。大家百度一下就知道它的出处。在这里真人不想把国外哲学家的相关论术搬过来绕弯子,弄得人晕头转向,以显示自己的学问高深。真人以为: 《易经》的解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我们通往玄妙之门一把钥匙。
什么是“道”和“器”呢?
所谓(形而上)道,就是超越于一切事物之上的总法则、总规律。它是绝对的、无形的、无限的、恒定的、自然而然的、独一无二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天有天道,地有地道,人有人道,庄子说的:道在屎溺中,就是指道无处不在。
所谓(形而下)器,就是体现道之存在的一切事物,包括:时间、空间、环境场合、人、事、物的个体。它是相对的、有形的,有限的、短暂的、变化的,人为的。
更简单的说:形而上学就是探究总规律的学说;形而下学就是探究事和物学说。
其二,真人对(形而上)道和(形而下)器的理解。
(1),道与器的关系
老子《道德经》里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演化为一太极,太极图由阴阳魚组成,一阴一一阳就像精子和卵子,阳象征着天,阴象征着地,阴阳结合,繁衍万物,万物皆为器。也可以说,万物乃天地所生。道和器的关系,就像根和树的关系,树有千万种,必须由根生;树根深埋于地下,处于幽冥状态,我们看不见摸不着,因为有树,我们不知道有根的存在。虽然比喻不恰当,免强说明道与器的关系。
(2)“道”无处不在,万物必须遵“道”而行。
既然“道”无影无踪,看不见摸不着,那又怎样才算是遵“道”呢?
老子《道德经》里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为什么不直接说“人法自然”呢?真人好有一比:如果“人法自然”,就如同让小学生去听大学的课,岂不是像听天书?至于为什么说,“人法地”,真人的理解是:地是人赖以生存的地方,好比母亲,和人最亲;关键是大地有包容、承载、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德行。这里就要说到“德”的概念,在老子看来,“道”无处无在,怎么体现?只有通过“德”来体现。换言之,
“道” 太抽象,无法言说,只有通过万物的特性予以呈现;对人来说,“德” 就是遵“道” 的一种生活态度,那就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的谦下、退让的君子之风和像溪谷、大海的海纳百川的气度和涵括能力。
真人以为,只有理解了“道”与“器”,就能理解“形而上学”和“形而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