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妙之门歌词是什么意思,无终的道含义是什么?
没有终止;没有穷极。
出自《庄子·则阳》:“与物无终无始,无几无时。”南朝齐明僧绍《正二教论》:“道常出乎无始,入乎无终,靡应非身,尘劫非遐,此其所以为教也。”
道的标准定义——就是“无”就是“有”就是“常无”就是“常有”就是万物有无之母其之众妙之门;就是“无”——“无之无极之宇宙”或之“无之宇宙之无极”。
众妙的典故?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句话出自于《道德经》,在《道德经》里的表达的是同之又同,是认识天地万物的方法。道德经第一章中的这末尾一句里,玄的意思是“幽深,深远”。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玄”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后来关于“玄”的释义就更多了。王弼在《老子指略》中说:“玄,谓之深者也”。张衡说:“玄者,无形之类,自然之根;作于太始,莫之能先;包含道德,构掩乾坤。”《说文》释“玄”为“幽远也。黑而有赤色者为玄,象幽而入覆之也”。宋代苏辙注:“凡远而无所至极者,其色必玄。故老子常以玄寄极也。
“玄”字的本义是精微,老子是以“玄”作为抽象的名词概念,与“道”、“无”、“有”这些概念有同样的意思。“同谓之玄”就是“同”叫做“玄”,“玄之又玄”就是同之又同。“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的正确解释应该是:(“有”和“无”)这两者同出于“道”而名称各异;同出之“同”就叫做“玄”;同而又同,是理解“道”的关键。而“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两句的意思就是:同之又同,是认识天地万物的方法。
一入玄学深似海什么意思?
是指玄学博大精深,想研究透很难。
玄学是魏晋时期的哲学思想,此处的“玄”字,起源于《老子》中的一句话“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学指的是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儒家哲学思潮。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产生于魏晋。玄学是魏晋时期取代两汉经学思潮的思想主流,即“玄远之学”,它以“祖述老庄”立论,把《老子》、《庄子》、《周易》称作“三玄”。
鉴于自汉至晋中国的社会结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和社会价值观念基本上都无变化的情况下,在意识形态领域内不可能凭空冒出一个与儒学对立并引导当时观念形态的玄学。事实上,被后世认为的玄学家,彼时都自认为在致力于经学,并做出很多成绩,玄学之名是在魏晋之后出现的。独尊儒术以来,儒家一直有谈论形而上学的传统,并以伦理纲常为自然之道。后来佛学也属两晋谈玄的内容,因此把玄学简单地称作新道家,是一种误会。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在说我的理解之前,先把有代表性的错误的解读列出来,大家看一下。这两句话,很多人是这样翻译的:“如果天下的人都知道美的东西是美好的,丑的观念也就产生了;都知道善良的东西是善良的,丑恶的观念也就产生了。”
我为什么说这是错误的翻译呢?因为老子说的是美与恶(wù)、善与不善的话题!而不是美与丑、善良与丑恶的辩证法!!!这么直观的四个概念、两对关系是老子亲口说出来的,怎么可以公然地把它们替换掉了呢?!更要命的是,很多人被固有的观念束缚后,偷换人家的概念还不自知,然后随意发挥,虽然说的也是没错的道理,但是,这些不是老子他老人家的本意啊。
仔细辨析清楚关键概念“美与恶”、“善与不善”。先看《道德经》第二章相关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一,老子谈的是美与恶(wù),也就是人们在情感上“赞美与厌恶”的转化问题。
美,是动词,表示人对某事物的亲切好感,赞美的意思。
恶,是动词,表示人对某事物的嫌憎坏感,厌恶的意思。
我们现在经常“美丑”相对而用,而在古代更多的是“美恶(wù)”相对而论的。例如,辛弃疾说“物无美恶,过则为灾。”再如,孔子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本书第二十章说“美之与恶,相去若何”。这些都是美恶(wù)的运用。
二,老子第二个谈的是“善与不善”,也就是人们在能力上“善于与不善于”的相互比较的问题。
1、“善恶”,确实是现代人很熟悉的相对概念,古人也有这样用的,最著名的莫过于:“勿以恶(è)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了。但它却不是老子在这里要表达的意思!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作了一下统计,《道德经》里有44个“善”字,是指前面没有“不”字的,仅列几例: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第8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第15章)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第79章)
2、大家不觉得出乎意料吗?所有的“善”并没有与“恶”(è)相对而用!而我发现“善”与“不善”连用的情况就有7句!请看另外6句话: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第27章)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第49章)
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第62章)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第62章)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第81章)
这样看来,再明白不过了,老子这里要说的一对关系就是“善”与“不善”!而不是“善”与“恶”!如果有人不信,那可以试一下全部把“善良与丑恶”一一替换掉“善与不善”,看说得通吗?肯定是不行的。
3、大家要特别注意的是,在老子的思想里,关于人的划分,只有能力大小之别,却没有品性善恶之分!而儒家讲伦理,就有区分人的善恶。道家不能有这个,因为道家唯一的最高标准是道!合乎道的作为,叫德,不叫善。清楚这个点后,就不会受自己的相关观念的干扰了!
三、“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的真实意思。
1、这里谈的并不是什么“美丑”相互转化的辩证法!而是说,人对事物有了好感的想法(赞美)之后,是有后继行动的,如果多数人一致的话,就会出现与先前想法相反的结果,即厌恶。可以翻译为:当天下人都赞美同一种东西并都去追求时,就会出现令人讨厌的结果。成语“东施效颦”,大家都知道,一个东施效完颦后,已经受不了了,如果天下女子都赞美西施,并一致去“效颦”(为美),必定出现极其厌恶的局面!之前,韩式的美容很是盛行,以致后来有“撞脸”的说法,现在的热度大为减弱。
2、为什么要说“天下皆知”呢?这是说,如果统治者以其观念导向及政策措施让百姓一致行动时,就会出现适得其反的结果。就现代来说,人们都喜欢品相漂亮的水果,结果是市场上都是施肥用药种出来的好看水果,现在很多人都知道吃这样的水果不好。还有,比如在媒体大量广告汽车,鼓励和导向买车,结果就会出现由有车的兴奋变成严重堵车的烦恼。知道老子所说的这个现象后,现在的政府怎么做?就要在汽车的相关问题上有严密的统筹和科学的安排,防止产生适得其反的结果。
四、“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的真实意思。
1、这句话也要把“天下”加进来,是说人的能力存在差异,国家相关政策和导向不当的话,就会导致适得其反的结果。可以翻译为:当天下人都认为一种东西是高能力并都去追求时,就会出现能力无差异的恶性竞争的结果。比如,古时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大家都挤破头去考取功名,注重功名的观念造就了大批无能力差异的文人,严重的是相应地影响了工农商的发展;现在很重视学历文凭,就出现一窝蜂的升格大学,制造了很多高文凭却没有实际技能的失业者;搞重点名校名班,也是问题不少,现在好像较多的采取就近入学的措施,也不准设置重点班了。
五、老子在本章的结论。
从两句“皆知”及下面几个相同的情形(有无相生等,以后有机会再说),得出本章的结论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就是说政府施政时,要注意防范盲目、单一无配套的观念和政策导向所带来的适得其反的后果,凡事要依道而行,不要妄作胡为。
大家看,这两句话哪里是在谈辩证法的问题啊!老子面对的是想要“以无事取天下”的侯王!要侯王明白不合乎道的单一政策导向的危害。好,就算老子谈的是“美丑”“善恶”的观念上的辩证法,我要问:“那然后呢?这样的辩证法对讲求实际的侯王有什么实际效用呢?”那怎么就推导出“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建议性结论来呢?是不是有点莫名其妙的感觉?
接着,来简单谈一下正确理解这两句话后,对我们个人有什么启示?1、老子向我们提供了一付观察社会现象的眼镜,特别是用以看一窝蜂的社会现象,就很清楚。
2、在具体的“美恶”观上,不要同俗合流,要做真实自然的自己。在个人能力的提升方面,认定和坚信自己的禀赋特质,走自己的路;有时发现自己随大流了,也不一定要逆反而行,问题的关键是,大流正合自己的心意,也合自己的特点特长,只不过要加倍努力,积极付出,争取上善而已。
好,就回答这些吧。关于“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的理解,很重要,是正确理解第二章的关键;而第一、二章,是正确理解全书的关键。我个人觉得如果有人把里面的关键词说成“美与恶(è)”和“善良与丑恶”,是错的,我就不看了。
这里有独立思考的回答,大家可以关注一下。
肝在天为玄的玄是什么?
“玄”,有几个意思,比如说黑色,黑,意味着远,意味着看不清楚,所以又有“深远”之意。因玄远深奥,又有“玄妙”的意思。《道德经》里多次出现“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原文如下:
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
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
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墨书的意思?
一、基本释义
墨的本义是书墨。 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记载:“墨,书墨也。从土从黑,黑亦声。” 译文:墨的本义是书墨,墨字的偏旁是土是黑,黑也是它的声旁。
二、网络小说
《墨书》是一部连载于纵横中文网的玄幻小说,作者是洛凡辰。
内容简介:道乃宇宙之初始,天地之根本,万物之灵合,长生长久,无始无终,无处不在又无迹可寻。所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