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悲伤的双曲线啊?
首先,我想解释一下,什么叫悲伤:哀痛忧伤,伤心难过,侧重于因心情不好而伤感。悲伤作为一种负性基本情绪,通常指是由分离、丧失和失败引起的情绪反应,包含沮丧、失望、气馁、意志消沉、孤独和孤立等情绪体验。悲伤是理解世界的门径,是理解哲学需要的天赋,悲伤是一种另类的才能。
那为什么我说双曲线是悲伤的呢?
这篇论文的感想来至一首校园歌曲——《悲伤的双曲线》,曲调委婉凄美,歌词含蓄,耐人寻味,其歌词如下:
“如果我是双曲线,你就是那渐近线。如果我是反比例函数,你就是那坐标轴。虽然我们有缘,能够生在同一个平面。然而我们又无缘,漫漫长路无交点.为何看不见,等式成立要条件。难到正如书上说的,无限接近不能达到。为何看不见,明月也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千里共婵娟。”
双曲线上两点的距离只能是越来越远,而且没有尽头,一定会孤寂的。即使可以无限地靠近渐近线,那毕竟是虚构的,当接近极限的时候,无可依靠,留下的恐怕只能是一片寂寞。
我们知道,一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直线”。而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是“双曲线”。顾名思义,“双”即成对出现,是两条;“曲”即是弯曲的线,不是直线。
那么,这神秘的“双曲线”究竟具有哪些性质呢?又为什么说是“悲伤的双曲线”?怎么理解“无限接近不能到达”?
让我们先观察一下反比例函数和双曲线的图像特征:
(1)双曲线的图像是两支曲线,这两支曲线关于原点对称;
(2)曲线无限接近于坐标轴/渐近线,但是永远不可能与坐标轴/渐近线相交;
(3)要使双曲线与坐标轴/渐近线相交,只能让x趋于无穷大(包括正无穷大和负无穷大),然而这在现实条件下是不能达到的。
因为双曲线的两支,虽然在同一个坐标平面内,但是这两支却永远不能够相见,就好像隔河相望的牛郎织女,因此被称为“悲伤的双曲线”。而像这样,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坐标轴无限接近又不能够相交(到达),我们就说坐标轴是函数图像的渐近线。难怪歌中会唱到:“……虽然我们有缘,能够生在同一个平面。然而我们又无缘,慢慢长路无交点……为何看不见,等式成立要条件。难到正如书上说的,无限接近不能达到……”
@飞飙氏TYT
悲伤的双曲线和渐近线,同生在一个平面,却永远没有交点。双曲线和渐近线,近得那么有缘,最终还是无法相伴。“若说无缘,为什么滚滚红尘中偏偏相遇相识相知相恋。若说有缘,为什么宿命注定只能朦胧远看。它们优美的弧度后面,隐藏的枝蔓肆意纵横爬满思念的桅樯。它们撕心裂肺的疼痛,高高飞起低低的陨落,迸散渲染成颗颗相思的红豆。”
这让我想起了一首歌《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莫不是感慨之至,莫不是悲伤有余?
他,是一道不可逾越的直线。不顾一切地往前走,却迈不出的最关键的一步,从此错失了一份美丽。
她,是一道在希望面前绝望的曲线。她尽量地扭曲自己的身体,呈现一种曲线美,来向他靠近,结果只能相守相望。
或许在他们相识的最初,他们是最幸福的,而且在刚开始相爱的时候心中都是充满希望的,看到彼此之间走得越来越近,他们心中写满了快乐和祝福,相信他们能在某年某月某日的某个月清风高的晚上走到一起。
人的本质是追求幸福,而此时的他们也有获得幸福的愿望,期待着幸福,也正体味着幸福。
一年年过去了,他们发现这样无止境的接近却不能迎来相交,无止尽的辛苦却不能带来幸福,他们不再相信天长地久,不再相信爱情箴言。漫漫长路,它们永远是渐近线和双曲线,在每日的遥遥相望中,感受着情怀落幕,在每时的心心相连里,品味着无奈孤苦,在不能双双牵手的思念中,感叹着真情永驻!!他们抱怨,他们心痛,他们遗憾,愤恨,憎恨,愤怒,甚至嫉妒……
“自我”使他们渴望幸福,使他们为得不到想要的幸福痛苦不堪,欲望与绝望使他们生活在悲伤与挣扎之中,或进或退都是遗憾。抱怨一番之后,”本我”告诉他们,应该冷静,应该理智,应该学会识别。爱情是心灵的交融,幸福是一种健康心态,而不是一种生活状态,这样的抱怨只会给双方带来痛苦,不会带来幸福,而他们的幸福就在他们懂得知足,懂得珍惜,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之时。
@飞飙氏TYT
岁月变迁,他们没有放弃原来的梦,看尽星月变换,品尽世间滋味,体味了悲痛与绝望之后,他们懂得了更多。“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他们相守,相知,相爱,生活教会他们的是珍惜,是牵绊,是让感伤的爱情带上欢乐的色彩。距离好近,听得见彼此的呼吸,看到彼此的微笑,近得仿佛张开臂膀就能紧紧拥抱……但是,但是它们只是,无限接近却永远不能融合……
他们知道,幸福就在身旁,幸福就是不放弃不抛弃,幸福就是一起伴着风伴着云,幸福就是相依相偎相互珍惜,只是幸福里总有那么一点忧伤,一点无奈……
悲伤是理解世界的门径,是理解哲学需要的天赋,悲伤是一种另类的才能。他们终于在悲伤之后找到了属于他们的幸福,只是在我们眼看来,依旧是悲伤的幸福。
悲由心生,伤由痛起。曲线的弯转,捻转了一起的缘分。绕不开的,还是心中无限蔓延常常的牵念,也只能付诸一笑,兀自离去。
这让我想起《红楼梦》里的一首诗:
“风雨夜下思绪转,前尘往事随曲堪,百味人生悠哉心,消魂黯然空悲叹。”
悲伤的双曲线和渐近线,明知道没有结果,明知道永不可能相交,明知道这是一场无言的结局,如飞蛾扑火,如凤凰涅槃,如烟花的美丽绽放?有光,有色,有声,轰轰烈烈,宁愿在最璀璨的时候走向落寞和消亡!至少,它们曾经美丽过,燃烧过,波澜起伏过……
曾经用平行线形容过人的关系。相携、相望甚至相互守候,然而却永远无法相交。成为平行线的人之间存在着一种无言的美,不会绚烂但也没有败落的终点。如果变成双曲线呢?想了很久,跳出来的不是悲伤,而是这“悲壮”两个字。
那些熟悉的电影情节歌词?
邓紫棋的《再见》
爱情的起点
都是最美的瞬间
什么铁达尼的经典
罗密欧跟茱丽叶
那些最煽情的电影情节都说爱能超越生死离别曾经
我们都很坚决爱了就不改变
不要对我说再见一句再见
就结束这一切
能否不要说再见你的再见
说得那么明确怎么我和你之间两个世界
再也没有交接
如果告别
能不能再见我们的照片
纪录幸福到永远
只是再幸福的画面只定格在一瞬间
那些慢吞吞悲情的音乐
早说过爱过之后就是离别
早该相信那些预言
我们也没有多特别
不要对我说再见一句再见
让爱变得表面
真的不用说再见就算再见
结局不能改变
就算我和你之间两个世界
再也没有交接
不用抱歉 就真的再见如果有缘
我们会再遇见
反正地球本来就很圆
就算今天 你要走得多远反正就是一条地平线
反正愿望不一定会实现
反正承诺不一定要兑现
反正睡醒是新的一天
别对我说再见一句再见
让爱变得表面
真的不用说再见
就算再见结局不能改变
就算我和你之间两个世界
再也没有交接不用抱歉
就真的再见爱情到终点
我们只能说再见
伊能静都唱过哪些歌?
经典歌曲有《十九岁的最后一天》、《流浪的小孩》、《我是猫》、《悲伤的茱丽叶》、《落入凡间的精灵》、《三月的秘密》、《红颜美人多薄命》、《天变地变情不变》、《萤火虫》、《轰轰烈烈去爱》、《生日快乐》、《十七岁》、《你是我的幸福吗》、《念奴娇》、《一千遍我爱你》、《月亮儿弯弯》等。
伊能静十九岁的最后一天原唱?
《十九岁的最后一天》原唱就是伊能静。
伊能静是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台湾最当红的玉女偶像。当时,伊能静迅速走红港台,大陆以及东南亚,她的歌曲是整整一代人不能抹去的青春记忆。
伊能静发行过20余张个人国语专辑和多张粤语、日语专辑,经典歌曲有《十九岁的最后一天》、《流浪的小孩》、《我是猫》、《悲伤的茱丽叶》、《落入凡间的精灵》、《三月的秘密》、《红颜美人多薄命》、《天变地变情不变》、《萤火虫》、《轰轰烈烈去爱》、《生日快乐》、《十七岁》、《你是我的幸福吗》、《念奴娇》、《一千遍我爱你》、《月亮儿弯弯》等。
《东方茱丽叶》中所有歌曲有哪些?
逆风
东方茱丽叶片头曲 华研最受期待新人女子团体“Garden Sister花园精灵”演绎 充满丰富想像力的曲风加上小提琴华丽伴奏 带你走一趟女主角林濑穗追寻梦想的心路历程。
只对你有感觉
最受欢迎女子天团S.H.E Hebe与最受瞩目男子团体飞轮海首次结音缘热恋中的恋人必听必唱 最甜蜜合唱曲。
非你莫属
东方茱丽叶片尾曲 偶像剧天后林依晨继“孤单北半球”后第二次为偶像剧片尾曲献声 女主角对男主角最深情的内心告白。
爱情树
张智成2006最新R&B代表作 唱出男主角纪风亮对女主角最坚定的守护。
占有
飞轮海展现实力唱功的伤心情歌 男人面临分手难关时最感人的剖白。
放不下
东方茱丽叶插曲 优质好女声龚诗嘉继“真命天女”后再度为偶像剧献声。清新民谣曲风,带你体会一场清流般的听觉享受。
痊愈
李偲菘和张智成全力打造今年度最感人治疗系情歌。
曲目:
01.逆风
02.只对你有感觉
03.非你莫属
04.爱情树
05.占有
06.放不下
07.痊愈
08.暗夜飞行 (逆风 演奏曲)
09.云裳风暴 (Fashion Show配乐)
10.幸福的手稿 (非你莫属 演奏曲
11.旗袍 (旗袍Show配乐)
12.茱丽叶的眼泪 (非你莫属 演奏
13.爱的伸展台 (Bossanova Show配乐)
忧伤的华尔兹歌是什么意思?
《忧伤华尔兹》单是一听到这歌名就叫人想把脚尖在地板上画圆,同时在脑海里升起圆舞曲的优美曼妙的音乐之声。像《蓝色多瑙河》、《春之声》等。那音乐听起来就是一种难得的人生享受。
但是,听了一下《忧伤华尔兹》这首歌,才知道,这世界要颠覆一个人的审美是多么轻松,破坏和践踏一种艺术形式是多么随意。
《忧伤华尔兹》是阿毛演唱的歌曲,由李珂作曲作词,收录于2017年3月17日发行的《阿毛音乐精选辑》专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