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戏剧文化 正文

南泥湾歌词是什么意思(那首因“九一八”闻名的歌)

人们总能想起那首如诉如泣、悲愤激越的歌曲松花江上,仿佛又看到当年在日寇铁蹄蹂躏下的东北父老乡亲,看到遥望白山黑水、背井离乡、有家难归的东北妇幼学童……松花江上创作于,耳闻目睹了几十万东北军和人民流亡悲痛的声音与惨景,听他讲述了东北军将士思念丢掉了的国土之情。他很快创作出松花江上的歌词?松花江上最初由陕西省立二中唱起,西安全城到处可以听...

今天,是“九一八”纪念日。

每到“九一八”,人们总能想起那首如诉如泣、悲愤激越的歌曲松花江上,仿佛又看到当年在日寇铁蹄蹂躏下的东北父老乡亲,看到遥望白山黑水、背井离乡、有家难归的东北妇幼学童……

松花江上

创作于“九一八”事变五年后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阴谋发动“九一八”事变。国民党东北当局奉行“不抵抗”政策,保存实力,消极对待日军的挑衅,致使东北三省沦陷,东北军官兵被迫流亡关内。

“九一八”事变日军铁骑横行东北。

1936年秋,在西安任省立二中国文教员的张寒晖,耳闻目睹了几十万东北军和人民流亡悲痛的声音与惨景。他到西安北城门外东北难民集中的地区走访,与东北军的官兵和家属攀谈,听他们控诉“九一八”日本人的罪行,听他们对失去故乡、亲人的思恋。这时他接触了东北军中的共产党员孙志远,听他讲述了东北军将士思念丢掉了的国土之情,讲了东北难民对丧失国土的悲愤,并得到了一本东北军第六十七军出版的东望杂志,杂志封面写到:

“我们何时能返回那美丽的田园?

我们何时能安慰我们的祖宗于地下?

我们何时能救我们的父老兄弟于水火之中?”

这些激发了张寒晖的创作灵感,他很快创作出松花江上的歌词,并以北方失去亲人的女人,悲哀的哭诉声为素材,写成松花江上的曲调。

松花江上最初由陕西省立二中唱起,后流传东北军。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前后,西安全城到处可以听到松花江上的歌声,并迅速传唱到长城内外和大江南北。人们争相传抄传唱,一切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都热泪盈眶地高唱这首思乡怀亲、驱寇救国的抗战歌曲。

1937年除夕,周恩来在现阶段青年运动的性质与任务一文中提到:“一支名叫松花江上的歌曲,真使人伤心断肠。”这首歌与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成为激励国人抗战决心的有力武器!

张寒晖在世时,

很少有人知道他就是

松花江上的作者

与松花江上的广为流传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首歌的作者张寒晖本人,在当年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为人所知。当时,这首歌曲并没有出版,而且谁也不知道作者是张寒晖。张寒晖生前谦逊自持,不露声名。当年歌曲松花江上发表时,他没有署上自己的名字,坚持冠以“平津流亡学生集体创作”或注以“佚名”。

当时一些知情的西安二中学生经常问张寒晖:“张老师,你写的歌为什么没有署你的名字呢?”张寒晖对此微微一笑:“要名字干什么呢?”在他看来,有一支能起到战斗作用的歌,也就足够了,署不署名都不重要。然而,随着松花江上的影响越来越大,西安的国民党宪兵下令追查歌曲的作者,也正因没有署名,张寒晖才又一次躲过一劫。

1941年8月,张寒晖因被国民党监视迫害,来到了陕甘宁根据地,被任命为边区文协秘书长兼组织部长。他又创作了著名的军民大生产,那充满浓郁陇东小调特色的歌曲,唱出了边区军民沸腾的生活,也唱出了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至今仍为人们所传唱。

1946年3月11日,张寒晖同志积劳成疾,在延安病逝,长眠于宝塔山麓。直到张寒晖去世,很多人仍不知道他就是松花江上的作者。张寒晖去世后,陕甘宁边区文协的同志决定搜集编印他的歌集,直到1950年,正式铅印出版这一歌曲集。至此,在松花江上问世14年后,许多人才知道松花江上等歌曲的作者是张寒晖。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人们才知道这首歌的作者不是东北人,张寒晖从未亲眼目睹过他笔下所描绘的这片白山黑水,在他短暂的44年人生中,大部分岁月是在河北定县老家,以及陕西的西安、延安等地度过的。

周总理指示将松花江上

编进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1964年国庆节前夕,为庆祝新中国成立15周年,在周总理亲自领导下,排演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总理指示要挑选最优秀的创作人员和舞台演员。在排练过程中,他常请老帅、副总理等几十位领导到现场观看、提意见,终于使这部革命史诗成为跨时代的不朽之作。

周总理还指示,将松花江上与农友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八月桂花遍地开到敌人后方去大生产南泥湾等革命历史歌曲一起编入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并由最出色的歌唱演员来演唱这首歌。可见当年这首歌曲的流传对中国人民抗战,有着巨大的影响。

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节目单。

著名歌唱家将松花江上

推向新的巅峰

1964年10月2日,东方红在人民大会堂上演。3500多名专业和业余文艺工作者参加了演出,在第四场“抗日烽火”中,人们再一次听到了那首如泣如诉的松花江上,两位演唱者都是当时著名的歌唱家,女声为总政歌剧团的张越男,男声为中央歌剧院的李光羲。

在东方红中演唱松花江上的张越男。

在东方红中演唱松花江上的李光羲。

1965年10月,东方红由北京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和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成彩色宽银幕影片,在全国各地放映,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

不过从舞台版东方红到电影版东方红,演员有些调整。比如总政文工团当年参与东方红一期排演的徐有光(情深谊长)、张越男(松花江上)和张海仑(南泥湾)后来都由于各种原因没有进入电影版阵容。银幕上与李光羲演唱松花江上的女歌唱演员为张满燕,是总政文工团的女高音。

李光羲曾回忆:东方红于1965年拍成电影。记得八月的一天在北京饭店录“松花江上”,周总理突然到场,是抽空来看看大家,身边只带一位秘书。他听了录音后,和指挥严良堃、演唱者张满燕和我交换意见,提出唱词中,是呼唤“爹啊”好,还是“同胞啊”更积极?和我们商量,使大家深受感动。

舞台艺术片东方红中松花江上演唱者张满燕。

由于电影的广泛性、大众性,更多的观众欣赏到这部舞台艺术片,也使松花江上产生了更大的艺术魅力!

2015年8月26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了“我最喜爱的十大抗战歌曲”网络投票结果,松花江上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影响与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大刀进行曲等一起入选。

(作者系军史专家)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