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档综艺可算是让音乐爱好者过足了瘾,那就是请来了信、萨顶顶、张靓颖、张信哲等顶级音乐人的《为歌而赞2》,上线7期在抖音平台已破8.1亿播放量。
歌手与歌手之间既是合作伙伴,一期创作改编出让观众惊艳的歌曲,又是竞争对手,在一轮又一轮的比拼中突破自己并拿到全场欢呼。
比如音色极其独特的民乐派歌手萨顶顶在改编“网红歌曲”《雾里》时,就大胆把主调编曲用古筝和萧等众多民族乐器进行替换,空灵的唱腔加上歌曲原本最出彩的电子迷幻节奏感,一下子就把这首歌改编成了观众“听不起”的高级感。
最重要的是,萨顶顶虽然对这首歌进行了大幅度改编,但是却没有破坏《雾里》这首歌的内核,完全做到了用个人风格表达情感的同时又用自己的才华和态度让听众折服。
这种鼓励歌手“自由表达”的创作态度,是当下互动型音乐综艺很少见的做法。
而节目组这种“自由表达”的态度并不仅仅只是在舞台上,更是延伸到了方方面面,其中最吸引观众的,大概就是音乐人和音乐评审团的“battle”上。
说起音乐综艺的发展,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从以前歌手与歌手竞技输出、观众作为旁观者只能被动接受的状态已经变成了歌手输出观众点评的互动模式,近年来这种互动感十足的音乐综艺层出不穷。但出彩的却没有多少。
原因很简单,那就是这种让歌手演唱比拼然后请观众点评的音乐综艺弊端也很明显,如果节目组请来的乐评人很专业,和音乐人交流得过于深入,那么作为观众的我们就很难融入进去,也就失去了互动性,如果请不太懂乐理的音乐爱好者,虽然更加接地气,但也有可能根本评论不到点子上,也很难让音乐人服气。
也就是说成名音乐人一旦参加这样的综艺,哪怕评审团说得狗屁不通,也要微笑着保持沉默,一次两次可能看着新鲜,但是这样的情况多了,难免憋屈又无奈。
如果照顾歌手面子,那么娱乐性就会大大减少,但一味地讨好观众,那又会让整档节目索然无味,这也是互动型音乐综艺很难破圈的根本原因。
而这档《为歌而赞2》则选择剑走偏锋,虽然也请来了几乎完全不懂音乐的百赞团对音乐人的舞台进行点评,但节目组同样请来很专业的音乐人作为“爆赞团”,能够同时兼顾专业和非专业的角度对舞台的评判。
更何况参加节目的歌手也没打算“忍”,台上和其他歌手比拼竞技,下了舞台面对百赞团“鸡同鸭讲”的点评,也会用音乐概念和乐理知识直接怼回去。
郁可唯被说“土”,张靓颖被吐槽与社会“脱节”,就连歌神张信哲也被批判得一无是处。
但音乐人也能用自己的音乐理念回应质疑,分分钟打脸啥都不懂的百赞团成员。
以最新一期举例,因为在同类型互动音综《天赐的声音3》中因为音乐理念不同和声音鉴赏团“呛声”后愤然离席的信,竟然带着自己和乃万从未发表过的歌《中文十级听力》登上了《为歌而赞2》的舞台。
高难度的唱腔、重音极强摇滚音色、饶舌又有内涵的歌词……
这首歌在表演时反响极其热烈,但是等信和乃万下台之后,却得到了百赞团“吓人”、“烦躁”、“除了传递中华文化没有别的意义”等一系列差评。
乃万直接拒绝和表达没有逻辑百赞团交流。
在上一个同类综艺里发表的信反倒是心平气和地听完了所有差评,然后面对百赞团关于“你只想要做自己想要表达的音乐而不在意这次竞技做”不依不饶地追问,信直接开始了“输出”模式,也说出了众多歌手一致的心声。
为什么在竞技综艺里为了赢就要迁就百赞团的喜好,不能做自己喜欢的音乐?
我坚持了二十多年的音乐理念凭什么要因为你们的喜好而改变?
很不客气,也直接撕开了大多数互动型音乐综艺艰难维持的假面。
“音乐”本就是一门大众的艺术,但是再大众的歌曲也会有人不喜欢,再冷门的音乐也会有人追捧,但很多综艺里的乐评人偏偏要歌手去“迎合”受众,把自己的歌改得毫无特色。你可以说自己不喜欢这首歌,但不能强迫这首歌变成自己喜欢的样子,然后再指责歌手丢失了个人特色。
那么歌手同样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态度,不喜欢的人可以离开,喜欢的人不用强求也会留下。
这才是音乐人该有的状态,这也是互动型音乐综艺诞生的初衷。
我想能够让成名歌手放下架子为了自己的音乐理念与瞎指挥的乐评人“互怼”,这样较真且不让观众反感的音乐综艺《为歌而赞2》仅此一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