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挡谅不让唱”,大家好像有点误解,德云社从未明令禁止“谁都不准唱挡谅”。
只是相声行当,有个约定俗成的规矩,叫“留活”,意思是与同行同台时,你不能唱对方的代表作——比如岳云鹏的代表作是《送情郎》,那么他在场,你就不要唱《送情郎》。
《挡谅》被认为是三哥孔云龙的代表作,所以他在场时,大家就不唱挡谅,这是出于对同行的尊重。
之所以有“留活”一说,一方面是顾及同行颜面,免得对方难堪,另一方面也是避免行业内卷,酿成双输局面。
这条规矩由来已久,是先辈们经验与智慧的体现。
所谓“留活”,不止是给同行留活,也是给自己留一条活路。如果你一定要“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那就叫“刨活”了。
明眼人都清楚,想实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留活”。“刨活”只会导致恶性竞争,可能短期能抢占先机,但长期却会损名损利,最终导致整个行业的恶性竞争,终究害人害己。
其实不止是相声行当,各行各业都有类似的“留活”与“刨活”,只是展现形式不同,定义和叫法可能也不一样。
《挡谅》是简称,全名《康茂才挡陈友谅》,为郭德纲所作,曲艺形式属太平歌词,创作的历史背景取自明太祖朱元璋的立国之战。
了解朱元璋生平的应该知道,陈友谅此人,堪称朱元璋的一生之敌。
其不仅有雄才大略,更是狠辣果决,麾下水军之强悍,一度天下无敌,是名副其实的乱世枭雄,若无朱元璋,陈友谅必能打下江山,以他的实力,干掉张士诚,简直“杀之如屠狗”。
朱元璋的绝对军事实力,从始至终都比不上陈友谅,而在最终奠定国运的关键性决战中,康茂才的“双面间谍”身份立下了不世之功。
康茂才的一生履历还是很传奇的。
他曾经是陈友谅的部下,被朱元璋俘虏后归降,做了双面间谍,后在最终决战中,成功引谅入瓮,一举摧毁了陈友谅的军事优势,为朱元璋的成王之路扫除了最大的障碍。
《挡谅》的核心剧情就在这里:
陈友谅决战惨败后,率领惨军狼狈回撤,一路逃窜,最终在江东桥上,被康茂才挡了下来。
眼见上天无路入地无门,陈友谅心生凄凉之下,便以曹操自比,又将康茂才比作关羽,引据“曹操败走华容道,被关羽念及旧情而放走”的典故,向康茂才讨饶,求“贤弟放我一条生路”。
而康茂才在听了陈友谅那番“关云长饶曹三不死,你今饶我这一遭。念在了同窗恩情好,何必让我吃这一刀”之后,也是大为心软,动了恻隐之心,旋即“摆开了一字长蛇道,满怀义气放了奸枭”。
不过呢,上述情节我在正史中并未找到出处,个人更倾向于认为是郭德纲老师的加工性创作。
孔云龙此前一直为外界所低估,直到某次《挡谅》唱毕,引得观众一片叫好,这才声名大噪,得到了广泛认可。
自此,《挡谅》就被默认为孔云龙的代表作,凡是孔云龙登台的场合,德云社的其他演员都会主动“留活”。
比如有件事,就很广为人知。
所以说,为啥挡谅不让唱?恰似小岳岳在场,别人不唱《送情郎》。
德云社里会唱《挡谅》的不少,但三哥能将其唱成代表作,自有独到之处,德云社的同袍们会为他“留活”,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留活”之说,是通达世故、洞晓情理的行业先辈,在过往历史中沉淀出的文化精髓。
尽管时代在变,但这些经过历史考验的陈规,还是有必要遵循和讲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