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妆结局是什么?
结局是新娘画着美美的妆容
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
新月派诗歌以闻一多与徐志摩为代表的前期新月派试图为新诗的“规范化”确立美学原则。
闻一多反对《女神》过于欧化的句式与无节制的直抒胸臆的方式,提出新诗的三个美学标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与“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相适宜,新月派明确地提出以“和谐”与“均齐”作为新诗最重要的审美特征。
闻一多的诗作《口供》、《罪过》、《天安门》,徐志摩的《大帅》、《雪花的快乐》,朱湘的《采莲曲》、《催妆曲》、《摇篮曲》正是贯彻了以上审美原则的诗歌作品。
作为现代白话诗歌运动自身的一次反动,“作诗如作文”的理论命题受到“纯诗”的挑战。
“纯诗”力求发掘生活中属诗的情致,表现个人的内心世界,重视感觉与意象,并寻求与内容相衬的诗的形式。
后期新月派的代表人物徐志摩、陈梦家、方玮德以及“汉园三诗人”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都是纯诗的倡导者与力行者,其中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卞之琳的《断章》称得上现代白话诗中的传世之作。
同时,受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伦、瓦雷里等人的影响,王独清、李金发、戴望舒等人的诗歌创作带有自觉的现代派特征:以奇崛冷僻的意象、半文半白的文字、萦回拖沓的旋律抒写时代之一隅中个 。
下催妆的意思?
一风俗
在鲁南老家这地场,许多风俗与蒙山沂水同根同源且延绵不绝。
比如,一对男女只要择定了结婚日期,男方就自然会按老风俗于大喜
日子的前二三天到待嫁的女方家里去下催妆。在路上,你只要撞见两
个汉子一前一后抬着一顶大盒子呼闪呼闪朝前走的,连问也不用问,
那一准就是下催妆的。
抬盒子下催妆,很有讲究。俺老家沂河圩那地方,抬盒子的必须
是新郎的叔伯大爷或堂叔兄弟,一般由新郎的长字辈担此重任,最好
是有家有口儿女双全的人去待嫁的新娘那头来下催妆。那一摞四层圆
圆的木制盒子都是特制的,甚至哪一层放啥东西,装啥礼品都有章法。
盒子一般分四层或二层,送“四色礼”的多,一对鸡一对鱼,一挂肘
子带粉皮,你要嫌乎少,压盒子钱够你置办的;有的男方要面子的还
装“八色礼”,通常装有新娘的嫁衣,鞋袜,化妆品,像胭脂粉、雪
花膏等等,杂七码八,一应俱全。装好后在上面封上喜帖,盒子顶上
一对鸡拴在盒子横梁上,大红公鸡芦花母鸡的脖子腿上还系上红丝巾、
绿丝带。半道上,只要大红公鸡伸长脖子“咕咕喽……”一亮嗓,抬
盒子的汉子再累也觉得心里欢畅,盒子再沉也觉得轻松滋润。现如今,
山乡农村的路好了,抬盒子骑自行车、坐小公交车或单独租车而往的
已不鲜见,但盒子里必须装上的各色礼物是不可或缺的。
下催妆在时间上也颇有讲究,不管路途远近,不等日头偏晌就结
束。抬盒子的到了村口或家门口,待嫁的新娘家就有两个人早早在那
里迎候,一送一迎后即进家院开盒。听老人说,过去只要打开盒子,
有些嘴巧的娘家人还要唱上一段,唱得好的是“开礼盒”:你开盒,
我开盒,大红日子系鸡脖;红枣子绿果子,媳妇是俺亲妮子……。下
催妆的人若碰上个乖巧的,那就热闹了,你听听“嫁闺女”这段歌谣:
高粱秸,往后倒,养的闺女往外跑,他丈母娘,你别恼,俺给你闺女
穿绸子袄;绸子袄,绸子裤,绸子被子绸子褥;喝黏粥,小豆腐,小
日子过得悠悠恣……。然后,下催妆的和迎催妆的即席喝酒,双方把
一些未尽事项商议妥当,如说好那天(出嫁的日子)有多少送客、多
少抬嫁妆的,需要几桌子宴席,啥时辰过门等等。一切安排稳妥后,
不待日头偏晌,下催妆的就恣悠悠地抬着盒子回去复命。到这时,下
催妆的整套程序才算圆满完成了。
当然,下催妆的盒子里概不能空着,回的礼物除了好吃的好用的,
新郎的一双新鞋是必需的。若这一天新娘家里有缝喜被的,盒子里断
然少不了一串红红的枣子和栗子等,看得长远,想得长当,其意则不
言自明:好盼望一对新人早生贵子哩。
催妆别名?
见“ 催粧 ”。亦作“ 催妆 ”。旧俗新妇出嫁,必多次催促,始梳妆启行。或谓此为古代掠夺婚姻的遗迹。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礼异》谓 北朝 婚礼,夫家领人挟车至女家,高呼“新妇子,催出来”,至新妇上车始止。 宋 时其礼仪又不同。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娶妇》:“凡娶媳妇……先一日,或是日早,下催粧冠帔花粉,女家回公裳花幞头之类。”文人则因此俗有催妆诗词。 明 叶宪祖 《鸾鎞记·廷献》:“飞仙幸许效鶼鶼,走马催妆彩笔拈。” 清 孔尚任 《桃花扇·传歌》:“缠头掷锦,携手倾杯;催粧艳句,迎婚油壁。”参见“ 催妆诗 ”。
我妆都花了要我怎么记得歌词是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你自己没有让自己成为焦点,怎么可能会有人记住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