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戏剧文化 正文

三朝书歌词是什么意思

你知道的最有意思最有情趣的打油诗是什么?相传这是苏东坡调侃张先纳妾的作品,这是鲁迅先生写的《南京民谣》打油诗。这是民间讽刺原江西省副省长胡长清在南昌城内到处题词的。一、打油诗的源起清人翟灏在其《通俗编·文学·打油诗》中记载了一首咏雪诗:见大殿墙壁上被人写了这样一首诗,手下人就把平常喜欢写这类诗的张打油抓了来。后来人们就把这类以俚语俗句...

三朝书歌词是什么意思,你知道的最有意思最有情趣的打油诗是什么?

我也来凑个趣。

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

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相传这是苏东坡调侃张先纳妾的作品,但有人考证说并非苏氏所作,当然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好玩、好笑就行。再来一首:

大家去谒陵,强盗装正经;

静默十分钟,各自想拳经。

这是鲁迅先生写的《南京民谣》打油诗。再来一首:

东也湖,西也湖,洪城上下古月胡;南长清,北长清,大街小巷胡长清。

这是民间讽刺原江西省副省长胡长清在南昌城内到处题词的。

以上列举了古代、现代和当代三个例子,体现了打油诗的一些特点,下面再说说打油诗的源起、特点和意义。

一、打油诗的源起

清人翟灏在其《通俗编·文学·打油诗》中记载了一首咏雪诗:“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相传系唐代一个叫张打油的人写的,打油诗因此而得名。

还有一说,唐朝某官员去祭奠宗祠,见大殿墙壁上被人写了这样一首诗:“六出九天雪飘飘,恰似玉女下琼瑶。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锹的使锹。”大官读罢很生气,下令缉拿作诗人,手下人就把平常喜欢写这类诗的张打油抓了来。为了证实该诗是否张打油所作,该官员令张再作诗一首。那时正值安禄山叛乱,张打油脱口而出:“百万贼兵困南阳,也无援救也无粮。有朝一日城破了,哭爹的哭爹,哭娘的哭娘。”两首诗如出一辙。大家听了都大笑起来,该官员也被逗笑了,就饶了张打油。张打油从此远近闻名。后来人们就把这类以俚语俗句入诗,不求平仄对仗的诗作,称为“打油诗”。

二、打油诗的特点

打油诗是一种富于趣味性的俚俗诗体,是人们对生活感受和社会批判的一种表达形式,其内容和词句通俗诙谐﹑不拘于平仄韵律,要求的文学知识和格律不高,创作起来比较容易,便于广大人民群众接受,于是便口口相传流传开来。打油诗的魅力在于它的趣味性、通俗性和故事性,诗作不仅呈现出俚俗幽默讽刺的一面,而且还包含了一定的文史知识和思想情感,深受普通人民群众的喜爱。

三、打油诗的意义

从本文列举的一些例子可以看出,打油诗诞生之初只是表达人们对生活的感受,主要体现了幽默、搞笑的一面,后来发展演变成人们对现实社会、现实生活假丑恶的批判和讽刺。打油诗是典型的民间文学,历来不被上层文化人士所接受和重视,名不见于经传,但其作为一种民俗文学形式,却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历朝历代均创作出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歌谣,经过口口相传,在民间得到广泛流传。文化名人周作人说:“思想文艺上的旁门往往比正统更有意思,因为更有勇气和生命。”这是对打油诗的充分肯定。

古人为什么是守孝三年?

守孝三年,我觉得要从守孝和三年两个方面去看。守孝是受儒家思想,为逝去的亲人缅怀思念,而三年则是要缅怀的时间长度。

古人守孝三年是有一定意义的,而且在当时意义很大。在古代,是以家族为活动的基本单位的,家中设有家祠,供有族谱。所有在族谱中的人去世了,都会在祠堂里得到牌位,享受活着的族人的供奉。既然去世开祠为礼仪中的一部分,那么守孝就是必须要执行的活动了。

古人的启明读物之一《弟子规》中就有明确的记载: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这一段话从亲人生病到死者去世的祭祀,都写的非常清楚。这其中的丧三年,常悲咽。说的 就是守孝的这三年。这三年不仅要常常因为想到逝去亲人而常常悲痛欲绝,还要改变居住的环境。要收起一切颜色鲜艳的装饰,摆设,服装也是以黑白为主,而且在这三年内是不能饮酒吃肉纵情享乐的。在服丧期间,还要停止婚嫁,也不能出席别人的婚礼。这是守孝。

那为什么是要守孝三年呢?这就跟中国当时所受的礼教有关了。“子曰: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这是说:孔子说:孩子从出生起直到三年后,也就是三岁上,才能不再用父母一直抱在怀里看护。所以父母去世守三年的丧期,是天下人通用的,都应该遵守的丧期。

那为什么大家都遵从孔子的这句话呢?因为中国和其他绝大多数国家不同,不是宗教统治国家。像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都曾经是宗教统治国家,中国不是。在中国的古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以孔孟为代表人物的儒家思想占据文化的统治地位,孩子上学都是以跪拜孔子像为开始的,所以孔子的这句话就成为了要守孝为什么要三年的标准答案。

这种守孝的行为其实就是对孝道的最好诠释。古人有“百善孝为先”的守则。这种孝道的守则,不光是对平民百姓有用,就是当时的最高执政长官-皇帝,也都必须总从的守则。官员考核,是否孝顺是一条非常重要的考核标准。家中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去世,都是要告假回家的。这种情况有个专门的词,叫丁忧。

在古代这种以家族为单位活动的年代,这种孝道能最大程度保证社会的稳定。孝道,就是社会上最大的守则。人们多动会以家族的荣誉,家族的安定团结为考量,社会就不会容易动荡。一人犯错,全家不容。这就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所以就是统治阶级本身也是遵守孝道的。所以对于守孝,就渐渐成为一种非常严肃的社会形式。

古人认为人是有灵魂的。人死后灵魂离开人间会自有其居所。不在享受人间烟火但可享受香火供奉。所以供奉牌位的祠堂才会是家族最神圣的地方。守孝的行为,无疑说明死者是有人供奉的,不是什么孤魂野鬼都可以欺负的。是人们心底最深处的寄托。所以守孝三年,无论是从个人本身还是统治阶级的统治,都是有着深远的意义的。

八股文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简单来说,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一种专门文体。又叫制艺、制义、时艺、时文(相对于古文而言)、八比文等。它要求文章必须有四段对偶排比的文字,总共包括八股,所以称八股文。“股”或“比”,都是对偶的意思。

八股文滥觞于北宋。王安石变法,认为唐代以诗赋取士,浮华不切实用,于是并多科为进士一科,一律改试经义,文体并无规格,不一定要求对仗排偶。 但有的考生不自觉地运用排比笔法,写成与八股文类似的文章。

元代科举考试,基本沿袭宋代。明代洪武元年(1368),诏开科举,对制度、文体都有了明确要求。成化年间,经王鏊、谢迁、章懋等人提倡,八股文更为兴盛,并逐渐形成比较严格的程式。此后,一直沿用下来,直到戊戌变法后,才随着科举考试的停止而废除。

八股文的基本特点,大致为以下几方面:1。题目一律用《五经》、《四书》中的原文。2。内容必须以程朱学派的注释为准。3。体裁结构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全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大结等部分组成。

八股文的字数也有限定。明初制度:乡试、会试,用《五经》义一道,500字。 《四书》义一道,300字。清康熙时要求550字,乾隆以后一律以700字为准。书写亦有格式。

明清两代,八股文是几乎所有官私学校的必修课。从童试到乡试、会试都要用它。不会写八股文,就无法通过科举考试,就难以做官。而八股文的惟一用途,即在于应付科举,此外毫无实用价值。 明清时期许多有识之士,均对八股文深恶痛绝。

它最后终于被废弃,应该说是历史的必然。

参考资料:

菜鸟一只 [举人]

2006-03-22 11:02:27 [检举]

八股文 从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以后,中国历朝统治者都想方设法加强这种制度。

到了明朝,统治者已经不满足于统治经济、政治、军事、连人们的思想也要加以严格控制。 八股文就产生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之下,并为后来的清朝所沿用。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文章格式,是一种非常严格的注重格式的文体。

每篇文章的格式非常标准,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落下等组成部分。在起股、中股、后股、束股4个部分,各有两股互相对应的文字,共有八股,所以称八股文。 八股也称八比,比是对偶的意思。

在这8个部分中,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声调高低等都要相对成文,字体也有明确规定。对于文章的内容,八股文要求立言必须用古人的语气,题目主要从四书里出,议论的内容也必须根据宋代理学家朱熹写的《四书章句集注》,绝对不允许自由发挥,字数也有限制。

这种文体极大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自采用八股文考试后,学校教育的重心就是教学生读八股、写八股,史学、算学、天文学等科根本无人问津。明末清初大学者顾炎武曾说,八股的害处等于秦始皇焚书,而它对人才的摧残比坑儒还要严重。

八股文是明清时期用于科举考试的一种文章体裁,它的名称来自这种文章的组织结构的独特形式。八股文的形式有严格规定,通常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出题、中股、后股、束股、收结等部分组成,其中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又要用排比、对偶而相对成文的两股文字组成,全篇文章中有起二股、中二股、后二股、束二股,共八股,所以叫八股文。

八股文的名称很多,因为这种文章的题目出自“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故又称“四书文”,顾炎武认为“股”就是“比”,因文句用比偶,所以也有人叫它“八比文”。

此外,时文、制义、制艺、时艺等也都是八股文的别称。

八股文的形式有严格规定,对内容的要求则更加苛刻。 作者写作时,不能随意发表自己的见解,文章必须要“代圣贤立言”。

所谓“代圣贤立言”,通常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文章内容要体现儒家的思想风范,要用儒家的观点解说“四书”中的“义理”。譬如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论语·里仁》)如果以此为题作文,作者必须在儒家提倡的“养亲”、“慎终”等方面讲解儒家“孝道”,唱反调不行,离开儒家孝道任意发挥也不行。

文章中对“四书”的理解也有一定的标准,就是要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准绳。例如朱熹对上边孔子的话的解释是:“远游则去亲远而为日久,定省旷而音问疏,不惟己之思亲不置,亦恐亲之念我不忘也。

”写文章时必须要在朱熹划定的圈子里跳舞,出了圈子就违背了要求。二是行文要“入口气”,就是要模仿古人的口吻,如同演戏,要让古人站在舞台上现身说法念道白。 例如本书“八股文选读”中韩菼的《子谓颜渊曰》一篇,作者用的就是孔子对颜渊(孔子弟子)谈话的口吻。

写文章模仿古人口吻并非易事,没有一定的想象能力和艺术修养,很难写好。旧时的许多八股考官与作者,满脑子充塞的都是儒家道学,如瞿秋白所说,“他们的头脑大半是阴沉本做的”(见瞿秋白杂文《透底》),所谓“入口气”,对他们来说常常是一句空话。

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被人们称作东方的莎士比亚,他也是当时的八股文大家,由于他的艺术天才,八股文的模仿口气作得很好,因而为人们所称道。在当时一般的作者中,能够较好做到“入口气”的为数不多。

八股文除了内容、形式有严格限制外,字数多少也有严格规定。明朝初年的科举考试不限只在“四书”中出题,也可以从“五经”(《诗》、《书》、《易》、《礼》、《春秋》)中出题。 明朝“五经”文略长,以五百字为满篇,“四书文”以三百字为满篇。

以后字数逐渐加多,清顺治时“四书文”要写满四百五十字,康熙时增为六百字,乾隆以后增到七百字,文章字数不能随意加减。

以上的种种限制是法定的程式,考官及应试者必须严格遵守,人们把这种规定叫作“功令”。

在这里,“功”指“课功”,“令”指法令,功令就是考核学子的法规,是官府朝廷选拔人材进行考核的常用术语。八股程式是官定的法规,因此写作时绝不能违背,一旦违背,在科举场上就要失败,严重的还要受到处罚。

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八股文不是唯一的考试内容,除了八股之外通常还要考帖诗、策论等,但八股考试是最重要的考试内容。 例如童生(尚未考中秀才的人)考试,县试要考三至五场,前后要写四五篇以上的八股文章,其中头场最重要,要写两篇。

乡试(省试)、会试的内容较多,但最重要的仍是八股,通常要写三篇,所以人们多称明清科举为“八股取士”。明、清两代,八股取士制度推行了五百多年,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亿万读书人,特别是青少年,整年整月地读八股、写八股,不仅消磨了人们的时光,同时也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起了极大的消极作用。

八股文除了科举应试外,别无任何用处,所以明清人学习八股,只是把它当作敲门砖,大门一旦敲开,考试得了功名或高位,敲门砖就完成了使命,从此再也不去理它。正如瞿秋白所指出的:“八股文原是蠢笨的产物……什么代圣贤立言,什么起承转合,文章气韵,都没有一定的标准,难以捉模,因此,一股一股的定出来,算是合于功令的格式,用这格式来‘衡文’,一眼就看得出多少轻重。

”(《透底》)清朝末年,有位“有味斋主人”编了《增广大题文府》,仅“初编”即收八股文章一万六千余篇,规模之大,无与伦比,用心之苦,远胜前人。编者在“序言”中说:“愿读是编者,洗髓伐毛,上以力追乎作者残膏剩馥,下以沾丐乎后人。

”编者很希望它永远流传下去。但历史无情,该书刊刻之后仅仅过了十几个年头,清廷在新思潮的冲击下,不得不宣布停用八股取士制度。 随着这一制度的取消,曾经到处流传、充斥于人间的各种八股讲章、文集、选本,通通退出读书人的视野,以至一百年后的今天,人们想看一看它的本来面目,也成了不易的事。

这个事实本身就很好地说明了它的地位和价值。

急急如律令是什么意思?

“急急如律令”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有什么历史渊源?

这是道教的“呼名法术”,后来成为道教念咒驱使鬼神时所用的末语。

律令,据传说,是道教神话中雷部众鬼里跑得最快的一只鬼的名字。

东晋干宝《搜神记》载:“律令,周穆王时人,善走,死为雷部之鬼。”

明程登吉《幼学琼林》载:“雷部至捷之鬼曰律令”。

急急如律令的意思:事情太急需要立即处理,犹如律令奔走一般。

我个人觉得,把“急急如律令”翻译成大白话,大概意思就是“(我前面所喊过的那些神仙),这件事情太急了,需要你们立即来处理。你们赶紧来吧”。

这样的咒语,都收集在道教经典著作《万法归宗》里。下面,我简单摘录几个相关咒语,供朋友们欣赏。但朋友们千万记着,危险动作,切莫模仿。如果有人随意模仿,万一出了任何事故,我可不承担责任啊!不要说我没有告诉你啊!

咒语,有咒、诀两种,一般有下面几种情况。

一,后缀“急急如律令”

比如说,身体有某种病,画符念咒:东华元君,韩君降临,玉府真命,保佑生灵,真无到处,永保长存,急急如律令。

一般后面都有具体方法,因为有宣传迷信的嫌疑,后面就不说了,只写两句咒语:“南念大乙,救苦天尊。”

二,急急如律令后加一个“敕”

这种咒语,似乎比“急急如律令”还有更加急迫的意思。我个人觉得,念咒或者施法的人的意思是,我的事情更急,需要你们先处理!就比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办事,但办事的人很多,需要排队,但施法的人认为,我的事比别人的事情都更加紧迫,需要插队,便会念完咒语以后,在咒语末端“急急如律令”后面再添加一个敕字。

如:日出东方,苍苍皎皎,杳杳茫茫,金童玉女,委我收疮。一收,不要疼与痛;二收,不要脓与血;三收,不成疮和疖。急散急消,莫待来朝。急消急散,莫待来旦。神笔到处,万病消汗。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敕!

“急急如律令”后加敕字的情况,咒语中一般都会出现某位大神的名字。有的是奉玉皇大帝令,有的是奉太上老君令。

显然,这种情况暗含有施法者认为自己的法术,比别人的法术高明的意思。

三,急急如律令后缀“摄”字

比如:五呼六位神,元阳甲子君。急速急报应,愿君集吾身。窦娄李鬼翟,急速报吾精。吾奉太上九若急急如律令摄。

摄,在这里并不是摄影的意思。而应该是“吸纳”、“摄取”、“抓取”的意思。比如《西游记》猪八戒:“大师兄,师傅被妖怪摄走了。”

四,有一种诀,后面一般不加急急如律令

比如:神笔扬扬,万古流芳。吾今书篆,飞召千方。去兴飙驭,速降临场。神墨灵灵,通幽达冥。松君效职,柏友凝馨。仙君降格,速驾云乘。

总之,我个人认为,这既是我们中华民族之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里面也有很多糟粕成分。如果是作为研究之用,这无可厚非。假如是痴迷其中,用它来专门驱鬼辟邪,不可取。至于这些道教符咒最早究竟有没有用处,有多大用处,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了。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毕竟它们都是我们老祖宗呕心沥血创造出来的,不可能都是空穴来风,无的放矢。我们既没有资格排斥它们,也不敢对它们有大不敬。但也只是看看,了解一下它的内容,并不会专门用它来做什么。这就是我对这些道教符咒的态度。

各位大佬能麻烦推荐几本文史类书籍吗?

首先说明一下我不是什么大佬,只是一个爱读书的人。下面根据我的经验,推荐如下中外书籍与朋友们学习共享。

一、中国古代文学

1、《史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传记文学。他全面记述了上古至汉初三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历史情况,是我国古代历史的伟大总结,史记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共130篇,52万余字。《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87年)字子长,左冯翊夏阳(陕西韩城人)父司马谈学识广博,官拜太史令。司马迁,10岁的时候随父到了长安,从小就读了不少书。后又陪同汉武帝巡守封禅,游览了更多的地方。这些实践活动丰富了司马迁的历史知识和生活经验。后得罪汉武帝。入狱,受宫刑后写出了《史记》。

2、《资治通鉴》是用编年体写的历史,它综合了各朝“纪传体”断代史的成果,把上起战国下至五代长达1360多年的历史,以年月为经,史实为纬,依时代顺序通贯起来叙述。全书294卷。作者司马光(1019年--1086年)北宋史学家。字君实,夏县(山西)涑水乡人。自幼爱读书。尤喜《左氏春秋》学识渊博。神宗熙宁年,官至翰林学士,御史中丞。

3、《全唐诗》全唐诗是清朝初年编修的一部汇集唐朝诗歌的集子,全书共900卷,目录12卷,共收唐、五代诗4.89万首,作者2200多人。在中国还没有一部集子,像全唐诗那样收集这么多的诗歌和作者。最早考虑编撰此书的人是清圣祖玄烨(康熙)。《全唐诗》全面反映了唐代诗歌的繁荣景象。

4、《红楼梦》我国古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鲜明政治倾向的长篇小说,全书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中心,描写了贾府由盛到衰的变化,以贾府为代表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凭借他们政治上的显赫权势,朋比为奸鱼肉人民,多方面的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和丑恶,显示出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作者曹雪芹。(1763年--1764年)。名霑字孟阮,号芹溪,雪芹也是他的号。祖籍辽阳(今属辽宁)满洲正白旗人。其曾祖、祖父、父辈。相继担任了60多年的江宁织造。还担任过两淮巡盐御史。

5、《水浒传》通过宋江起义这段历史故事的叙述,深刻揭露了人民与统治阶级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展现出贫苦农民被迫逼上梁山,拿起武器进行战斗的动人情景,反映了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作者施耐庵(1296年--1370年)进士。 苏北人。

6、《三国演义》形象地展现了汉末黄巾军起义到西晋统一近100年的历史面貌。描写了400多个人物,事件复杂,头绪纷繁,作者以曹操和刘备双方的矛盾为主线,精心剪裁,主次分明,脉络清楚,布局严谨。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形象。深受人们喜爱,在某些方面成为人民的生活榜样。作者罗贯中(1330年--1400年),元末明初人。

7、《西游记》中国古代著名的长篇神话小说,叙述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以讽刺幽默的笔调,运用浪漫主义手法,使小说充满奇特的幻想,表现了罕见的艺术想象力,对孙悟空这样一个理想化英雄的塑造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独创。许多人物既有神奇性又有现实感,还有动物的自然属性。是中国人民家喻户晓的古典小说名著。作者吴承恩(1500年--1582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山阳(今江苏淮安)人。“性敏多慧,博及群书。曾任长兴县丞。

二、中国近现代文学

1、《阿Q正传》、《狂人日记》。作者鲁迅(1881年~1936年)文学家。浙江绍兴人。

2、《子夜》、《白杨礼赞》、《风景谈》。作者矛盾(1896--1981),浙江桐乡人。

3、《家》、《春》、《秋》。作者巴金(1904年--2005年)现代作家,原名李芾甘。四川成都人。

4、《雷雨》、《日出》。作者曹禺现代戏剧家。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

5、《骆驼祥子》、《茶馆儿》。作者老舍(1899--1966)现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市人。

6、《暴风骤雨》。作者周立波(1908年--1979年)现代作家。原名周少仪,湖南益阳人。

7、《李自成》。作者姚雪垠,(1910年--1999)现代作家。河南邓县人。

8、《回延安》、《雷锋之歌》作者贺敬之(1924年--)现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人(今枣庄市)。

9、《谁是最可爱的人》、《战士和祖国》、《前进吧,祖国!》、《年轻人,让你的青春更美丽吧!》、《东方》。 作者 魏巍(1920年--2008年)。现代作家,河南郑州人。

10、《林海雪原》作者曲波(1923年--2015年)。山东蓬莱人。

三、外国文学

A、西欧北欧文学

1、《伊索寓言》作者 古希腊伊索。伊索寓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在公元前六世纪左右古代希腊曾广泛流传着几百则短小的语言故事。作者通过几百个小故事采用拟人化的写法。许多作品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如《狼和小羊》、《农夫和蛇》等《伊索寓言》在我国流传很广,早在明代就有了中译本,当时的译名叫做《况义》,清代又有了英汉对照本。清末翻译家林纾第一个使用《伊索语言》的译名。

2、《希腊神话》是世界各民族的神话传说中保存的最完整,内容最丰富的。神的故事包括开天辟地神的产生和谱系,以及人类起源等等。马克思说:“《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

3 、《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是中古时期阿拉伯文学中规模宏伟的民间故事集。他曾被人们誉为是世界文学史上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一千零一夜流传极其广远,他从不同时期不同角度反映了人民的思想感情,生活方式,风土人情和社会制度。

4、《仲夏夜之梦》、《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奥赛罗》、《哈姆莱特》、《李尔王》。作者莎士比亚(1564年--1616年)英国人。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一生创作了37部戏剧,两部长诗,154首十四行诗,特别是悲剧和喜剧,是世界文苑中少有的艺术珍品,他塑造的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夏洛克和福斯塔夫等,都已成为世界文学史上著名的艺术典型。

5、《大伟·科波菲尔》、《双城记》、《艰难时世》。作者狄更斯(1812年--1870年)英国人,生于普利茅斯。

6、《伪君子》、《唐·璜》、《吝啬鬼》。作者莫里哀(1622年-1673年),法国人。出生于巴黎。莫里哀一生写过30个剧本被誉为喜剧的创建者。

7、《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93年》。作者雨果(1802--1885》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代表作家。雨果一生出版了26部诗集,12个剧本,21部理论著作,20部小说。

8、《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幻灭》。作者巴尔扎克(1799年--1850年)生于法国图尔市。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

9、《羊脂球》、《项链儿》作者莫泊桑(1850年--1893年)法国人。莫泊桑一生写了中短篇小说300多篇,长篇小说六部,诗集一部,游记三部,被称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法国19世纪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10、《堂吉诃德》作者塞万提斯(1547年--1616年)西班牙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360多年来,堂吉诃德在不同的历史年代,不同的国家都成了脱离实际,枕于幻想,主观主义等一类人物的代名词。

11、《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海的女儿》、《皇帝新装》。作者安徒生(1805年~1875年)。19世纪丹麦著名的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作品有诗歌,戏剧小说,游记等。一生创作了161篇童话和故事。安徒生的童话形象鲜明,故事生动,想象丰富,思想深刻。不仅对孩子有吸引和教育,对成人也有巨大的启示作用。安徒生是19世纪第一个赢得世界声誉的北欧作家。

12、《茶花女》(小仲马)、《基督山伯爵》、《三个火枪手》父子作家大仲马和小仲马。法国作家。

13、《格林童话》作者是德国的雅各布格林(1785年--1863年)和威廉格林(1786年--1895年)他们是兄弟俩。

14、《人民公敌》、《玩偶之家》、《社会支柱》作者易普生。挪威剧作家(1828年~1906年)。一生共写剧本25部。

15、《福尔摩斯探案》作者柯南道尔(1859年--1930年),英国人。《福尔摩斯探案》是推理侦探小说。

B、俄罗斯东欧文学

1、《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作者列夫·托尔斯泰(1828年~1910年)。俄国人,生于雅斯纳亚伯兰纳。19世纪后半期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世界上几乎无人能与之比美的伟大作家。托尔斯泰全集共90卷,约1000万字,囊括了19世纪以前人类创造的一切文学题材,其创作数量之多,体裁之丰富,是文学史上所罕见的。是19世纪俄国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2、《变色龙》、《小公务员之死》、《套中人》作者契诃夫(1860年--1904年)俄国人。契诃夫一生共写了470多篇中短篇小说和十几个剧本。他的短篇小说简练,朴素,深沉,含蓄,客观和抒情相结合。题材没有离奇曲折的情节,真实自然含而不露,发人深思。契诃夫作品中的笑,辛辣的笑,一直带着鞭子的笑,形成了他幽默讽刺的独特风格。

3、《死魂灵》、《钦差大臣》、作者果戈里(1809年--1852年)俄国人。果戈里的代表作主要是讽刺喜剧《钦差大臣》和长篇小说《死魂灵》。《钦差大臣》成为俄国现实主义戏剧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4、《猎人笔记》作者图格涅夫,俄国人。屠格涅夫一生中的主要成就是6部中篇小说即:《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烟》、《处女地》。

5、《母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作者高尔基(1868年--1936年)苏联文学奠基人。

6、《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年--1936年)。生于乌克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生动地描写了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从一个普通工人子弟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光辉历程,再现了俄国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到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历史画面。

7、《静静的顿河》作者肖洛霍夫(1905年--1984年)前苏联人。

C、美洲文学

1、《百年孤独》作者马尔克斯1928年--2014年)哥伦比亚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2、《永别了武器》、《老人与海》作者海明威(1899年--1961年)美国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3、《竞选州长》、《百万英镑》、《汤姆索菲亚历险记》作者马克吐温(1835年到1910年)美国人。19世纪后半期美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有志不在年高是四年级上册哪篇课文?

《小英雄雨来》

原文:晋察冀边区的北部有一条还乡河,河里长着很多芦苇。河边有个小村庄。芦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黄绿的芦苇上好像盖了一层厚厚的的白雪。风一吹,鹅毛般的苇絮就飘飘悠悠地飞起来,把这几十家小房屋都罩在柔软的芦花里。因此,这村就叫芦花村。12岁的雨来就是这村的。

雨来最喜欢这条紧靠着村边的还乡河。每到夏天,雨来和铁头、三钻儿,还有许多小朋友,好像一群鱼,在河里钻上钻下,藏猫猫,狗刨,立浮,仰浮。雨来仰浮的本领最高,能够脸朝天在水里躺着,不但不沉底,还要把小肚皮露在水面上

妈妈不让雨来耍水,怕出危险。有一天,妈妈见雨来从外面进来,光着身子浑身被太阳晒得黝黑发亮。妈妈知道他又去耍水了,把脸一沉,叫他过来,扭身就到炕上抓笤帚。雨来一看要挨打了,撒腿就往外跑。

妈妈紧跟着追出来。雨来一边跑一边回头看。糟了!眼看要追上了。往哪儿跑呢?铁头正赶着牛从河沿回来,远远地向雨来喊:“往河沿跑!往河沿跑!”雨来听出了话里的意思,转身就朝河沿跑。妈妈还是死命追着不放,到底追上了,可是雨来浑身光溜溜的像条小泥鳅,怎么也抓不住。只听见扑通一声,雨来扎进河里不见了。妈妈立在河沿上,望着渐渐扩大的水圈直发愣。

忽然,远远的水面上露出个小脑袋来。雨来像小鸭子一样抖着头上的水,用手抹一下眼睛和鼻子,嘴里吹着气,望着妈妈笑。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