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壁歌词是什么意思,登鹳雀楼的作者是谁?
《登鹳雀楼》的作者是王之涣。
本诗是一首五言绝句,全诗如下: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鹳雀楼,又名鹳鹊楼。故址在唐代河中府西南城上的一座楼,在今天山西省永济县蒲州镇,楼有三层,对面中条山,下临黄河水,据说常有鹳雀停栖楼上,因此得名鹳雀楼。
【赏析】本诗描写诗人在登高望远时表现出非同寻常的宽阔胸襟和远大抱负。诗句表面看似平谈无奇,朴实无华,可细品之后内涵深刻,言浅意深,因“欲穷干里目,更上一层楼”富含哲理格局,被历代文坛誉为哲理名诗系列,更加增添了本诗在诗坛上的知名度和崇高地位。
诗人前两句侧重描写自己“所见”景物。首联写远景,目标中心是写山,写得景色恢弘,气象万千。诗人登楼时已是傍晚黄昏临近。遥远望见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眼望不到尽头,连绵不断,叠宕起伏的群山竣岭中西沉。在极目的视野中徐徐而降,冉冉而坠。颔联写近景。侧重与水,写的气势磅礴,景色雄伟壮观,诗人目送楼前下方的黄河之水呼啸奔腾,滚滚南来,浩浩荡荡,一泻千里。宛如一条金色的丝绸玉带,飞舞在千山万峰之间。又在遥远的地方折转东向,头也不回的流向大海。
本诗后两句侧重点笔锋转入“所想所思”。颈联“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永无止境探求愿望。倡导若要看得更远,看到自己目力所能达到的最远处的美丽景色。没有别的路可选择,唯一的办法那就是站得更高一点方能实现目的。所以尾联“更上一层楼”意为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才会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和体验。这里出现的“千里”,“一层”皆为虚数,并非确指。是古诗词中的常用手法。是诗人发挥无限联想,想象出来的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构思。而“欲穷”和“更上”两词相对,谁知其中又包函了多少美好的希望,美丽动人的憧憬呢?本诗富含人生哲理,激发人生智慧。追逐人生梦想,创造人生辉煌。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作者别出心裁,既开创新意,出乎平常诗人的意境,又与前两句诗承接的自然紧密,组合的天衣无缝。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勇于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抒发了作者旷达开阔的情怀。道出了高瞻远瞩的哲理名言,充满正能量,鞭策万代人。所以本诗也可以说是鹳鹊楼的一张名片广告牌。
王翰和王之涣凉州词都是名篇绝唱?
首先说明一点,王翰和王之涣的《凉州词》,都是组诗,各有两篇,这里只选择各自最出名那一片说。至于谁更高一筹,题主自行判断吧。
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这首诗,有评曰:“故作豪饮之词,然悲感已极”,我认为是有一定道理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你看,王翰开篇就写了“葡萄美酒夜光杯”,你想到的是什么?那是一副盛唐景象,眼前琳琅满目的夜光杯、香气四溢的葡萄美酒,人们在这里大办宴席,其乐无穷。
接着,人们在“欲饮”还未饮时,传来了阵阵琵琶声,那是急促的旋律,像是在催促大家举杯痛饮,使得前面所描绘的葡萄美酒夜光杯突然就活了起来,使宴会的气氛顿时热烈了起来。
最后两句,作者表达出来的不仅是“醉卧沙场”的豪放,也有“古来征战几人回”这样九死一生的勇气和精神。这样的豪放和激情,表达出来的感情和前面宴席的热烈气氛是相辅相成的。
为什么说他悲呢,我一直认为这是一首反战诗,没有人喜欢战争,因为那是用生命和鲜血来做赌注。前一秒还在举杯豪饮,兴致飞扬的将士们,下一秒可能就战死沙场了,这是对生命(可能)即将逝去的哀叹,这里的“悲”,不是悲凉,而是悲壮。
我更喜欢这首诗的前两句,他是热情的、狂热的,读来就使我为之激动。但我也敬佩后两句,镇守边塞的将士们,哪怕知道生命朝不保夕,但依然充满激情,视死如归。
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我对这首诗感情很复杂,小时候学书法,我写的第一篇作品就是这首诗。后来,同学们都得奖了,只有我,直到现在写的字还宛如狗刨了一般。
这首诗起笔很妙,你看即使浪漫如李白,也说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只有王之涣敢说黄河之水是从地上一飞冲天,这个画面感非常强烈,描写的气象也非常广阔:波涛汹涌的黄河之水,竟然拔地而起,冲上云端。
第二句描写边塞古城,这是本诗的主体,如果要入画,那这幅画的主体必然是“万仞山”,远上白云的黄河则是画的背景,也正是万仞山的反衬,愈发突显此城的地势险要和孤危。
前两句写边塞的雄壮风光和边疆孤城,第三句却一转,写到到羌笛之声。
羌笛为何要怨杨柳呢?因为“柳”与“留”谐音,在古时,人们不但在送别时要用互赠杨柳,表达不舍之情,在看到杨柳时,也会引起离思之苦。
你想,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想要折柳寄情也是不能,所以在听到羌笛之声也似乎在“怨杨柳”,这个怨字用得尤为传神。
第四句“玉门关”更说明了诗人的离愁和怨,玉门关是通往西域的要到,反过来说,玉门关就好比一条界限,关外是苦寒之地,关内就是自己的祖国,这正是蕴含着诗人无限的乡思。
对比两首诗王翰的《凉州词》,写边塞将士的豪迈气势,和视死如归的精神,诗中有悲,是悲壮。
王之涣的《凉州词》,写边塞将士的乡思,有不得还乡的怨,却也是一番壮丽的边塞景象。
我们说这是盛唐之音,是因为诗中有盛唐人的广阔心胸。
至于谁更胜一筹,又何必去分个高低呢?
你想到什么?
苏州是我最喜爱的城市之一,苏州能让我联想到很多,园林、苏绣、评弹,还有众多的与苏州有关的人物。如果让我回答哪一个是我会想到的,我不希望只说一个人的人名,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残酷的问题。苏州于我,就是如同烟雨江南那样的一种印象,画中的人物众多,有名人,有普通人,他们共同构成了中国的一座文化重镇,也渲染出一座——艺术之城,苏州的韵味,不可分割,苏州一定是由众多的人和事所共同构成的梦里水乡。
刀光剑影的春秋演绎苏州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期就上演了一部激荡的吴越春秋大戏。伍子胥命人在他死后将眼睛挂在城门,以便看到吴国的灭亡。吴王夫差好大喜功,一心只争春秋霸主,其后不到十年间,国破身亡,为后人所嗟叹。
诗词歌赋画苏州沉寂千年之后,苏州再次回到我们的视野,这次,她不再是充满了杀伐之气的霸主都城,而是摇身一变,成为了摇曳在桨声灯影中的江南富庶之地。唐人张继留下了他的千古绝唱《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寒山寺的钟声继续敲了二百多年,苏州迎来了一位神情黯然的旅人,他目睹了风光明媚、诗情画意的风景,顿觉仕途羁苦、人生烦恼荡然无存,随即赋诗一首:
东出盘门刮眼明,萧萧疏雨更阴晴。
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
万物盛衰天意在,一身羁苦俗人轻。
无穷好景无缘住,旅棹区区暮亦行。
他就是苏舜钦,北宋著名诗人与书法家。苏州的惊鸿一瞥,令他再也难以忘怀。四年之后,苏舜钦因参与范仲淹庆历新政而获罪,削籍为民,他没有留在开封,而是径直奔向了惦念已久的苏州,并随即买下一处废园,兴建了沧浪亭。从此,苏州园林开始一发不可收拾,终成中国园林之代表。
苏州园林至于明朝而臻于鼎盛。明朝是苏州经济繁荣,也是文人辈出的时代,一大批文化巨人:
书画俱佳的吴中四才子祝允明、唐寅、文徵明和徐祯卿,
著名画家沈周、仇英
文学家思想家冯梦龙
大学者顾炎武
等如同满天星辰般冒了出来,苏州一时人文荟萃,风光无两。这时期,文人纷纷参与到园林的设计当中,其中占地最大,也是苏州园林代表之一的拙政园,即为文徵明所设计。苏州园林其后又经清朝、中华民国所持续修建,给今天的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苏州不仅是大人物的苏州,也是平民的苏州苏州是一个舞台,不仅浓妆艳抹的历史名人你来我往,也有平民的一席之地。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苏州的人间烟火气,绝不亚于其他地方。一个普通的人,尽可以没有什么诗词天赋,也可以不用腰缠万贯,苏州也一定有他可以施展的地方。
苏州自古商贾如云,舟车如流。走入阊门,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家家做戏服的店铺,苏州戏曲形式多样,昆曲、苏剧、评弹。最爱那评弹,吴侬软语既清越,又亲切,最适合萦绕在窄巷小桥之间。桥上的小贩贩卖那可口的菱角和时令水果,吸引着穿着美丽丝绸旗袍的姑娘驻足,她们手里拿的是精美的苏绣团扇。男士们则手握折扇,尽显儒雅风流。
苏州的手工艺名扬天下,而支撑这些手工艺传承的,则是一代又一代的普通的匠人们。他们心思机巧,手上灵动万分,无数精美绝伦的手工艺品从苏州走向世界。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一个不同的苏州。今天,苏州也不负所望,再次复兴起来,无数的外乡人涌入苏州,投入到了各行各业普通而充满希望的岗位中去。未来的苏州,也必将在他们的肩上再次腾飞!
支颐听秋水问蜉蝣出处?
支颐听秋水问蜉蝣出自于歌曲《吹梦到西洲》。意思是:听着自然界发出的种种细微的声响,用手托着下巴,仔细聆听秋天的水声,思绪着人生像蜉蝣一样短暂,一人一蜉蝣,仿佛与蜉蝣在交流着生命的短暂。 《吹梦到西洲》这是一首曼丽奇幻的“画壁之歌”,歌名取自于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一句,这首歌不仅歌词清俊浪漫,大胆幻想,将幽暗不明、缥缈难求的桃花源描绘的淋漓尽致,并且在黄诗扶和妖扬两个人的演绎之下显得格外的动听。
宋词散曲就没有固定的字数了?
因为句子变长 ,内容上更加丰富 ,音韵也可以增加更多的变化。
诗经不全是四言,是以四言为主,还有五言六言等杂言诗,如: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河水清且涟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四言诗发音时一般以两个字为一个音步,如:硕鼠——硕鼠,无食——我黍。是2-2的结构。
到了汉朝五言诗开始普及,音步有所变化: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变成了2-2-1和2-1-2的结构。
七言诗证据确凿的早起作品是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鹄——南翔,2-2-2-1,2-2-1-2;还有:无边落木萧萧下,2-2-2-1;此地空馀黄鹤楼,2-2-3;为他人做嫁衣裳,1-2-1-3等结构变化更多一些。
五言和七言相比较四言诗,能够容纳更多的内容,吟诵或者披之管弦更富有变化。因此更收到文人的喜爱。
到了词的时代,出现了更多的“长短句”,其实杂言诗如李白的蜀道难也是长短不一。因为词一开始都是唱的,所以大多是长短句,长的句子如:恰如/一江/春水/向/东流,长达9个字。
词都是依谱填词,根据谱子的安排长短不一,当然也有《生查子》一类整齐的词。但是每一种词牌字数是固定的,不可以随意增减。元曲就增了很多的衬字。
@老街味道
凉州词王焕之全诗鉴赏?
原文:
凉州词
王之涣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赏析:
诗人初到凉州,面对黄河、边城的辽阔景象,又耳听着《折杨柳》曲,有感而发,写成了这首表现戍守边疆的士兵思念家乡情怀的诗作。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像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一片”是唐诗习用语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这样一座漠北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而是戌边的堡垒,同时暗示读者诗中有征夫在。“孤城”作为古典诗歌语汇,具有特定涵义。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秋兴》)、“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王维《送韦评事》)等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为下两句进一步刻画征夫的心理作好了准备。 “羌笛何须怨杨柳”,在这样苍凉 的环境背景下,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又是《折杨柳》,这不禁勾起戍边士兵们的思乡之愁。因为“柳”和“留”谐音,所以古人常常在别离的时候折柳相赠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就提到了行人临别时折柳。这种折柳送别风气在唐朝尤其盛行。士兵们听着哀怨的曲子,内心非常惆怅,诗人也不知道该如何安慰戍边的士兵,只能说,羌笛何必总是吹奏那首哀伤的《折杨柳》曲呢?春风本来就吹不到玉门关里的。既然没有春风又哪里有杨柳来折呢?这句话含有一股怨气,但是又含无可奈何语气,虽然乡愁难耐,但是戍守边防的责任更为重大啊。一个“何须怨”看似宽慰,但是,也曲折表达了那种抱怨,使整首诗的意韵变得更为深远。这里的春风也暗指皇帝,因为皇帝的关怀到达不了这里,所以,玉门关外士兵处境如此的孤危和恶劣。诗人委婉地表达了对皇帝不顾及戍守玉门关边塞士兵的生死,不能体恤边塞士兵的抱怨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