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戏剧文化 正文

无尽唏嘘歌词什么意思

乡愁诗歌自此连绵不绝,留下仗剑戍边豁达激昂的乡情。几经分离.乡愁诗歌仍是一个重要的主题,这类诗歌往往以其缠绵而无望的爱情动人心弦,动乱流离的题材所倾吐的常常是混着骨肉之情的乡园之思”离乱思归成为古代诗歌一大主题。...

无尽唏嘘歌词什么意思,乡愁如何用诗词表达?

无论何时何地乡愁都是人类常见的情感,全世界的文学作品中都不乏感人的精炼之作,但是中国人的乡情却尤为深厚积淀。纵览中国诗歌卷帙,乡愁诗歌数量繁多,思乡之情充溢历史长河。

翻开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我们会发现乡愁诗歌此时已兴。”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诗经·周南·卷耳),游子思归;”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诗经·王风·扬之水》),行役思归;”毖彼泉水,亦流于淇。有怀于卫。靡日不思”《诗经·国风·邶风·泉水》,女子思归,乡愁诗歌的多种模式已基本形成或见端倪。

以此为源头,乡愁诗歌自此连绵不绝,占据了中国半部古代诗歌史。先秦两汉时期,屈原《楚辞》情动于胸而发于声,高亢激昂而凄烈呼喊,由亲缘之恋至人生之义。汉高祖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尽显帝王豪迈乡音。魏晋谢灵运、陶渊明寄乡愁于山水田园。唐代高适”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留下仗剑戍边豁达激昂的乡情,宋柳永”不忍登高f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点出语浅而情深的乡园之思。至元明清戏曲小说繁盛,乡愁主题也在其间。近代,中华民族民族危机严重,浴血抗争,几经分离.乡愁诗歌仍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如余光中的《乡愁》,脍炙人口。

所有这些乡园之思归纳起来可分为三类,一是戍边行役思归,二是离乱思归,三是宦游失利,与《诗经》一脉相承。

久戍思归的主题一般表现为征夫思妇的传统内容,从《诗经-小雅·采薇》开始,随着古代社会边关战事不绝而代代相继。”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高适《燕歌行》)。这类诗歌往往以其缠绵而无望的爱情动人心弦,在古代爱情题材作品中占据重要位置。

动乱流离的题材所倾吐的常常是混着骨肉之情的乡园之思。庾信《哀江南赋》满纸故国之思,乡关之情。杜甫历安史之乱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月夜忆舍弟》)之句。古代社会动荡不断,离乱思归成为古代诗歌一大主题。

宦游失利,古代士大夫出仕不得志,往往心生壮志未酬之憾,在出世人世中左右为难。李白在《行路难》中感慨”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这些思乡盼归之情透入诗歌中,构成了古代诗歌的一个主旋律,也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好作品。

乡愁诗歌在中国文学的发展历史中成就了一个又一个的高峰,一腔乡愁弥漫中国文学发展各个阶段,或清淡、或浓郁、或激昂、或婉转,各具时代特色。这也形成中国独特的乡愁文化和中国文人的乡愁情结。

究其根源,这是由中华民族特定的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决定的,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心理和民族文化精神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文化方面。中国封建社会是典型的农耕文化。中华民族对土地的热爱更加深切,而安土重迁的念乡之情也就深植于血脉之中。

《诗经》中涉及乡愁的作品30余首,安土重迁的念乡意识在周代已打下深刻烙印。而其后统治封建王朝几千年的儒家思想,中国文化的根基,更是建立在这种安土重迁思想之上。古之学者如此概括乡念之情”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汉书·元帝纪》。古代社会机构由最小的家庭,由家及家乡,由家乡及民族、国家,由内向外辐射,血缘亲情与家乡桑梓形成了牢不可破的纽带,思乡与思亲联系在一起难分彼此。这种感情的升华往往演化为强烈的爱国爱民族的情结,我们从中体会到的就是一种由血缘亲情推广于整个民族的深广的人道精神。由此思乡情结中就奠定了深厚的人文内涵,表现出中华民族可贵的内在凝聚力。

在心理学方面。人具有社会性,他必须生活在一个社会群体中,并自然产生出对这一群体的亲密感和归属感。故乡总是和父母、亲属、朋友等联系在一起,如果离开这个群体,就会产生孤独感、寻找认同感、安全感。乡愁便是这种念群思故,复归己属群体的心理追求。

因而乡愁成为人类共同的情感之一,每个人对自己出生、长大、生活的家乡总是保留着一份不论是欢愉还是痛苦的珍贵感情。正源于这样的一种美,以乡念为主体乡愁诗歌占据了抒情诗歌的重要位置,得到各代读者的情感共鸣。

故而每逢政局动荡,国家危亡,战乱频繁、颠沛流离的时代,乡愁诗数量更多,情感更加强烈。忧伤的魅力无法言说,无尽的愁与悲,凝聚成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乡愁不仅是一个文学现象,更是一个具有广泛意义的社会、心理、哲学现象。乡愁诗歌,以其真挚的感情,绵长的思念,令人徜徉心醉,它是对情感灵魂的深度追问,是对美好自由的追寻。

她们的结局分别是怎样的?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历史上,利用美人儿做间谍的事例不胜枚举, 比如妹喜、妲己、褒姒、西施、毛嫱、郑旦、貂蝉...... 限于篇幅,在这里单说说凭一己之力灭掉一国的绝色美人——西施。

春秋末年,地处江南的越国(今浙江地区)出现了一位拥有惊人美貌的女子,这位旷代绝世的美女,就是位列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的西施。

《吴越春秋》记载,西施,本姓施,名夷光,因为家住苧萝山下的西村,所以被乡人称为西施。

西施有多美?据说她到苧萝山上砍柴,高飞的大雁居然忘记了拍动翅膀,她到若耶溪边浣纱,水中游鱼在美若天仙的她面前自惭形秽,羞得纷纷潜入水底,西施之美,竟能沉鱼落雁,羞花闭月。

西施虽有倾国倾城之貌,却因家境贫寒而成为一名浣纱女。西施虽然生活贫困,但日子过得很是平静,她和郑旦等一帮女孩儿整日在若耶溪边浣纱,嬉笑打闹,倒也自得其乐。

很快,这种平静生活就被外部世界的风云变幻打破了。彼时,在中国长江流域和钱塘江下游一带,对峙着两个势不两立的国家,北边的叫吴国;南边的叫越国。西施是越国人。

史载,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挥师攻越,吴越两军战于槜李(地名),越王勾践派出了一支由巴人组成的敢死队,这些敢死之士排成三行,轮流不慌不忙地从队伍中走出,来到吴军阵前,大吼一声,再以闪电般的速度拔剑自刎,一个接一个,相继在敌阵前挥刃自刭......吴军将士从未见过这种奇怪的自杀战法,一个个看的瞠目结舌、灵魂出窍,越军乘吴军看的魂飞魄散、呆若木鸡之时,突然蜂拥而至,捣入吴阵大砍大杀,吴军惨败,尸首如麻,血流成河,吴王阖闾被击伤了脚趾,不久伤重而亡。

阖闾死后,由其子夫差继位,夫差为雪兵败父死之耻辱,每日上朝都命人在他耳旁厉声高呼:“夫差,你忘了杀父之仇吗” ?夫差皆恭恭敬敬地答道:“没齿不忘”!

吴、越两国的世仇,就这样越发深刻,难以弥和。

公元前494年,吴越两国在夫椒之地展开决战,吴军奋力厮杀,越军大败亏输,越王勾践和五千残军吴军被死死围困在会稽山上。

要么投降,要么死战,越王勾践审时度势,为保存力量,他选择了投降。

要么处死杀父仇人,要么宽恕他,吴王夫差虽然一雪前耻,但好大喜功的他选择了宽恕。

夫差将勾践和他的王后,以及越大夫范蠡押回了吴国,并强迫他们都换上了奴仆穿的破衣烂衫。

勾践为了活命,毕恭毕敬,做着奴仆们的粗事,替吴王饲养马匹。每当吴王夫差出行,勾践挥鞭驾车,吆喝开道,吴王患病时,他煎药尝粪,朝夕伺候问安,夫差被他的忠谨感动了,被俘虏拘押两年后,夫差终于赦免他回国了。

如今,又轮到勾践奋发图强了。史载,为了不忘被吴王奴役的耻辱,勾践每夜都睡在参差不齐的柴火堆上,每天饭前,他都要先舔一下猪苦胆然后扪心自问:“勾践,你忘了会稽之耻了吗”?回答当然是“不敢忘”。卧薪尝胆这个成语即源于此。

为了麻痹吴王,消磨其斗志,同时勾引他沉溺于温柔乡中, 使其腐化堕落,勾践采纳范蠡大夫的建议,采用三十六计中最温馨也是最狠毒的一计:美人计,实施对夫差软肋的攻击。

公元前485年,早已艳名远播的西施、郑旦等美女被选入越国都城,经过三年的教习(技能培训),才将这些“女间谍”恭恭敬敬地送到了吴国。

吴王夫差本是酒色之徒,他一见仙姿玉貌的西施,果然魂不守舍,惊为天人,宠爱异常。他先是大兴土木,扩建姑苏台,以备自己和西施嘻游玩乐,再是耗费重金修葺馆娃宫,作为西施的居所。史载,自从天姿国色的西施来后,吴王再也无心打理朝政了,两人整日里泛舟玩月,避暑消夏,踏雪寻梅,快活的不像人间日子。

西施到底是怎样把曾经强盛的吴国推向衰亡的呢?史书里没有任何记载。她毕竟是受过范蠡好几年严格训练的“美女间谍”,她到吴国来可是肩负使命的。西施的痕迹无处不在,比如,她到吴国不久,吴王夫差就越来越喜欢亲近惯于阿谀奉承的小人伯嚭,越来越讨厌并疏远直言敢谏的骨鲠之臣伍子胥了,而且他把曾经的死敌越国忘到了九霄云外,却把征服者的目光转向了遥远广袤的北方。史载,前489年,吴王出兵伐齐,不到两年,又开始大举伐鲁;不久又两次攻伐齐国,而且在公元前484年,他竟然昏聩到将足智多谋、能征善战且忠心耿耿的伍子胥杀害了。

虽然史书中没有说这一切都是西施在暗中推波助澜,但她美丽而聪慧的影子又总是在其中若隐若现。

《吴越春秋》记载,前482年,吴王夫差在远离吴国千里之外的黄池(今河南封丘)大会诸侯,同强大的晋国争当盟主之时,经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而再次强大起来的越王勾践率大军乘虚而入,以势如破竹之势一举攻克了吴国国都,擒杀了吴太子友。

而此时的吴王夫差,还在千里之外的黄池做他的霸主梦呢。等他率大军千里回援时,只看到一片残垣断壁和破碎山河。

公元前475年,越王勾践再次挥军大举攻吴,越军所向披靡,很快开始围攻吴都,围攻两年而不克。两年后,开始轮到吴王夫差乞降了。越王勾践却说:“上天曾把越国赐给吴王,但吴王不肯接受,如今上天又把吴国赐给越王,越王不敢推脱,只好笑纳”。吴王又急又气,却无力回天,只好绝望的拔剑自刭,结束了持续数十年的吴越争霸战。

史载,吴王夫差挥剑自裁时,姑苏台上燃起了熊熊大火,且连烧三日。美丽而聪颖的西施姑娘在这场惊天大火中不知所踪。她去了哪里?这位为了国家的存亡而牺牲自己、忍辱负重的美人成了传奇英雄,其最终结局也成了难解的历史之谜。

围城两年,大火三日,为灭吴立下大功的“美女间谍”西施却下落不明。

关于西施的最终归宿,一直众说纷纭,归纳起来大致有:越国吞吴后,西施完成了使命,被越王安置回乡,在山环水绕、风景秀丽的苧萝山下、若耶溪旁度过了后半生。

吴越战争结束后,西施被沉江溺死。《墨子》记载:“......西施之沉,其美也......”《吴越春秋》也记载说:“吴亡,西施被杀”。还有“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鴟夷而终”。鴟夷就是皮袋子的意思,据说伍子胥也是被吴王装在“鴟夷”里被投进了钱塘江。想不到西施也落得同样的悲惨下场。至于西施因何被杀,有人说是越王勾践也一直在垂涎她的美色,灭吴后将她带回越国,不料夫人知道后大发醋劲,偷偷命人把这绝色女子沉了江。

第三种说法最浪漫也最皆大欢喜。《越绝书》记载“吴亡后,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吴国灭亡后,范蠡察觉到越王勾践长颈鸟喙,刻薄寡恩,戾狠阴毒,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于是急流勇退,挂冠而去,在一个月明星稀的晚上,他带着意中人西施,驾一叶扁舟,消失在烟波浩渺中......几年后,齐地(今山东沿海一带) 有一位来历不明的富翁,靠晒盐贩卖而家资巨万,这人发家后乐善好施,扶危济困,人称陶朱公,据说他就是悄然隐遁的越大夫范蠡 。不用说,西施一定伴随其左右。

当然,这只是后世的一种美好愿景。西施本是一农家女子,只因为生的漂亮,遂成了越王政治斗争的工具,大功告成之日,“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也是历史之必然。灭吴后,范蠡出逃,文种被杀,就可以预测到西施的悲剧命运。所以,西施的最终命运不可能是圆满的,一定以悲剧收场。

【插图源自网络】【发文不易 严禁剽窃】

晚风吹我心粤语歌词谐音?

歌词谐音:

愿晚风心里吹吹散我的泪,

似风筝把你追,

愿等你一辈子真情留住你,

梦里归家那一扇灯,

心中所属唯独你,

不管天似海深,

今生再没遗憾,

即使分开仍念记,

伤心得你恻隐,

温馨我这半生,

若某天风花雪月似金,

我倾心只等你回来时贴近,

俗世间江山雨落无尽放任,

与沧海未尽缘分,

愿晚风将我吹吹进你心内,

晚灯映花正开,

月映照伤我心痴情难自禁,

夜半莺歌叹息我孤身,

愿晚风心里吹吹散我的泪,

似风筝把你追,

愿等你一辈子真情留住你,

梦里归家那一扇灯,

心中所属唯独你,

不管分隔千里,

痴心也在原地,

旧日片段曾属你,

紧紧拥抱不弃,

终于再没逃避,

若某天风花雪月如泪,

我等你悲欢过后如愿再聚,

俗世间江山雨落无尽唏嘘,

与沧海一生回味,

愿晚风将我吹吹进你心内,

晚灯映花正开,

月映照伤我心痴情难自禁,

夜半莺歌叹息我孤身,

愿晚风心里吹吹散我的泪,

似风筝把你追,

愿等你一辈子真情留住你,

梦里归家那一扇灯,

愿等你一辈子真情留住你,

梦里归家那一扇灯。

最适合演林黛玉的是张子枫?

这个说法我不认同,张子枫身上有一种憨憨纯纯的气质,最适合演的是邻家妹妹这种角色,比如电影《快把我哥带走》里面,饰演的咋呼活泼的妹妹。

还有电影《宠爱》里面,饰演一名中学生,为了帮助失明的同学,热心训练导盲犬。这些角色就很适合她,演起来也非常出彩。

而黛玉的气质,众所周知,那是一种我见犹怜的娇柔病弱,以及母亲离世、寄人篱下的哀愁,

以及通身的书卷气和剔透玲珑的心窍。

这种气质,别说张子枫没有,娱乐圈绝大部分明星都没有。

呼声比较高的几个明星,比如刘诗诗,《步步惊心》中后期是一个十分凄清哀伤的形象,《风中奇缘》里的汉人造型,也十分婉约柔美,但总体来说,还是少了几分黛玉身上的娇弱、病态感,书卷气也并不十分强。

还有刘亦菲,身上的古典气息确实十分浓厚,但更像是一个受尽宠爱长大、天真单纯、不谙世事的娇小姐形象,而没有黛玉身上那种自幼母亲离世、寄人篱下的敏感、自卑,又清高、自怜的气质。

还有人提议赵丽颖、万茜,古装造型确实不错,但她们身上都有一股坚韧硬气,一种永不屈服的勃勃生命力,跟多愁善感、郁郁寡欢,最终吐血而亡的小可怜黛玉完全不搭边啊。

看来看去,娱乐圈里没有哪个明星可以说是完全符合的,倒是之前的《小戏骨红楼梦》里,由周漾玥饰演的小黛玉十分契合,灵动的书卷气扑面而来。

初到荣国府的谨慎,通过眼神也表现得很好。

落泪的时候,也有几分黛玉的神韵,惹人怜惜。

特别是这张手持书卷的图,虽然少了黛玉的轻愁,但这种清高的才女气质却表现得很到位。

不知道等这孩子长大了,是否还有这些气质和神韵,若有,继续由她扮演黛玉倒是十分合适。

我有一首原创诗词?

谢邀。

我冒昧地给此诗词取题为《秋怨》,理由有二:

一、就时间而言,凡写景处都是秋景。此诗(词)在绘景处着墨甚多,都为秋天里的常景,字词秀丽,烘托意境效果甚好。

二、就情感而言,字里行间都透着个“怨”字,是愁思、是幽怨,凄婉缠绵。作者由景入手,情融于景,景色虽美,却难以销愁,有此心境,再美好的景物都受影响,都显孤独、凄凉。此作情景交融,氛围甚浓,读者也为之嗟叹,这就是共鸣,这就是意境。

三、为什么说这篇作品似词似诗呢?从形式看,长短句,是词的特点,但据有些朋友看,找不到已有的词牌来完全对应上。若说诗,古风中也有长短句,如《将进酒》、《蜀道难》等,但感觉又缺少点古风的韵味。我个人倾向于归为自由体诗,长短自由但押韵,通篇感情流畅、结构紧凑,意境也很好。其实诗词本就是言志抒情的,能有内容、能打动人、能有诗的大致模样,也不必深究其它东西。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我对格律不怎么上心,也不懂多少,也可以把上面的观点看成是我个人为自己不通格律的狡辩。无所谓,我自写我诗,自有同意人。开心就好,达到表达效果就好。

最后,我也发篇我的一首自己归类为“自由体”的诗,欢迎大家评点:

《七夕 》

寒蝉悲吟,孤雁哀啼,

最是思念难明。

年年七夕鹊桥会,相看白发添双鬓。

朝朝暮暮,别恨离愁,

自古凄切无数。

人间乐事终不过, 两情相悦老厮守。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