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志歌词什么意思,汤神会再次赛季报销吗?
NBA众多球星集体为克莱.汤普森祈祷,NBA著名记者也透露:情况很不好,严重程度可能超过预期。
就在NBA2020年选秀大会如火如荼举办之期,勇士队突然传来'噩耗,队内核心球员克莱.汤普森在训练中右小腿受伤,已无法承重,情况不容乐观。目前勇士队正在为汤普森做“病情评估”,具体伤情尚未公布。
524天后再次受伤汤普森在去年夏天就曾因为左膝十字韧带撕裂导致报销,距今已经524天没有正式参与过比赛。
从2019年6月伤退,汤普森一直到2020年9月才开始了再次的队内训练。汤普森也曾通过社交平台表示自己的左膝恢复很好,对新赛季充满了信心。结果世事难料,在新赛季开始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汤普森就再次遭遇伤病。
根据众多美媒记者爆料:汤普森此次受伤情况可能比较严重,甚至有可能是跟腱处受伤,这也是为何腿部无法承重的直接原因。
金州勇士崛起的重要因素汤普森的受伤对于“志在重返总冠军行列”的勇士队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作为前几年夺冠体系中重要的组成分子,号称“NBA最好的3D球员”的汤普森对于勇士的重新崛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上赛季的勇士经历了杜兰特的出走,库里的报销,汤普森的报销,最终球队以15胜50负的队史最差战绩位列联盟倒数第一。要知道在此前的五年里,勇士队三次夺得总冠军,是全联盟最强大的球队。
汤普森顶级的外线防守,顶级的无球跑动,顶级的三分能力成为勇士核心阵容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他的外线牵扯能力可以极大的为库里拉开空间;他的外线防守能力可以有效的限制得分手对内线的快速冲击;他的精准射术更是可以直接告诉你“佛祖一怒,带走比赛”。
詹姆斯等众多球星为他祈祷在得知汤普森可能遭遇重大伤病后,NBA众多球星在社交软件上集体为汤普森发声祈祷。
詹姆斯:祈祷克莱一切无碍!希望只是一个超级超级小的伤病。
库里:保持坚强我的兄弟!
比尔:为克莱.汤普森祈祷,希望无碍!
保罗.乔治:为我的兄弟祈祷!
......
结语希望汤普森此次无碍,只是虚惊一场。
祝福汤普森!希望他能早点走出伤病的困扰,早点恢复健康回到球场,为喜欢他的球迷带去更多精彩的球场表现。
淮安出过哪些伟大的历史人物?
韩信(?—前196年),淮阴人。西汉开国功臣,“汉初三杰”之一。中国历史上伟大军事家、战略家、统帅和军事理论家。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国外专家亦有称他为“冷兵器时期最伟大的军事家”。
枚乘(?—前140年),淮阴人。西汉辞赋大家,汉赋的开创者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枚乘赋九篇”,今仅存3篇。《七发》是标志汉赋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后代作者群起模仿,形成了赋中“七”的专体。
陈琳(?—217年),字孔璋,广陵射阳(今淮安东南)人。汉魏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诗歌代表作为《饮马长城窟行》,是最早的文人拟作乐府诗作品之一。他的散文风格比较雄放,文气贯注,笔力强劲。辞赋代表作有《武军赋》,颇为壮伟,当时亦称名篇。
梁红玉(1102—1135年),山阳北辰坊(今淮安)人,原籍安徽池州。南宋著名抗金女将,是我国家喻户晓的一代巾帼英豪。
吴承恩(1500—1582年),淮安府山阳县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西游记》的作者,明代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
关天培(1781—1841年),淮安府山阳县人。晚清爱国名将、民族英雄。道光十四年任广东水师提督,即致力于加强广东沿海的防务,支持林则徐实行禁烟。
刘鹗(1857—1909年),祖籍江苏丹徒,生于六合,寄籍山阳。清末四大谴责小说《老残游记》的作者,晚清著名小说家、实业家、金石家。他在史地、河工、算学、医药、音乐、农商方面均有著作传世。如天算著作《勾股天元草》、《孤三角术》,治河著作《历代黄河变迁图考》等,金石著作有《铁云藏龟》、《铁云藏陶》、《铁云泥封》等,诗歌有《铁云诗存》。
吴鞠通(1758—1836年),江苏淮安人。清代著名医学家。著有《温病条辨》,与汉代的《黄帝内经》、《伤寒论》和《神农本草经》被称为中医“四大经典”。
罗振玉(1866—1940年),1901年在上海创办《教育世界》杂志。1904年创办江苏师范学堂。在甲骨文研究者中,罗振玉占有重要地位,为“甲骨四堂”之一。
王瑶卿(1880—1954年),祖居江苏清江浦。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教育家,一代宗师,在梨园界被尊奉为“通天教主”。“四大名旦”均受业其门下。主要传人有梅兰芳、荀慧生、程砚秋、尚小云、赵桐珊、于连泉等。
周信芳(1895—1975年),祖籍浙江慈溪,清江浦(今淮安)人。麒派京剧艺术的创始人。
周恩来(1898—1976年),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总理,新中国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享誉世界的外交家。
陈亚男与老朱家的一切你们说是不是一开始就是一个局?
各怀鬼胎,同床异梦
不想深情度余生,哪有岁月可回头!
一开始,朱家与陈家就各设各的局——
一个需要改良基因,一个需要加持流量
朱小伟智力不如中人,朱家需要改良基因不要说大衣哥成名后,忽略了对子女的教育。
学习是需要天赋的,大衣哥比别人更明白小伟的能力。逼他好好学习,也学不出来,不如给他积攒点家产,保证衣食无忧。
但读书才是正道,为了保证后代有能力读书,所以大衣哥要给小伟找个会读书的媳妇,改良家族基因。
拥有本科学历还是一名护士的陈亚男,就成为首选。
野心家需要加持流量大衣哥成名不是一天,家庭成员也都一直置于公众眼皮底下。朱小伟智力不如中人,想必陈亚男不会不知道。她肯定也不愿与老实近似木讷的朱小伟厮守一生!
但在"博眼球"的自媒体时代,流量为王。野心家陈亚男需要大衣哥加持的流量,事实证明,她赌对了!
陈亚男能有今日的成就,基本都是凭借大衣哥的名气。要不然,无才无德的她想在直播界混得如此风生水起,简直是难以上青天!
不过,因为成功太容易,陈亚男就飘了,想甩开朱家单干。
地球人都知道,婚变迟早要来!只不过没想到来得这么快,这么早!
不过,这次她赌输了!直播被骂,直播间被封,这才知道:没有大衣哥罩着,她什么都不是!
一地鸡毛,无限惆怅,留下千古话柄!
李商隐最仙气的一首绝句赠白道者?
《赠白道者》
十二楼前再拜辞,灵风正满碧桃枝。
壶中若是有天地,又向壶中伤别离。
诗题目为《赠白道者》,李商隐在诗中引用昆仑神山天墉城中的十二座玉楼,充满灵蕴息的仙桃,以及仙道张申得道的壶中乾坤,用于赠送给白道者其人。
然而,李商隐最后一句却用了“又向壶中伤别离”,联系前面三句所描写的仙境、仙桃、仙器、仙术,就让人不禁怀疑,此诗是否真的全是为赠给白道者所作?
但是,单看此诗,我们又无法真正做出具体解释李商隐到底是赠给白道者还是另有所指,所以我们再结合李商隐的另一首诗《白云夫旧居》一起来看或许可以一窥端倪。
《白云夫旧居》
平生误识白云夫,再到仙檐忆酒垆。
墙外万株人绝迹,夕阳惟照欲栖乌。
在《白云夫旧居》中前两句描写了李商隐在白云夫的旧居中,想起自己与白云夫结识,回忆起二人曾经共同在酒垆把酒言欢的场景。但是到了后两句却又变成了,旧居墙外长满荒草以及夕阳只能照到无处栖身的乌鸦荒凉场景。
看看上面的场景,这是何等的凄惨!白云夫其人是谁呢?让李商隐如此感伤。
白云夫即是唐朝宰相令狐楚,令狐楚字壳士,自号白云孺子。生平历经唐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五朝,几乎亲历了五朝中所有的重大政治事件。其对李商隐非常赏识,将李商隐聘为幕僚,擢拔李商隐进入士大夫阶层,临死前更是请李商隐代为撰写自己呈给皇帝的遗表,令狐楚本人就是骈文大家,而其让李商隐代笔,足见对李商隐才华的赏识和信任。李商隐诗中的白云夫的夫和白道者的道者皆是对其尊称。
可偏偏是令狐楚对李商隐的知遇之恩,成为了令李商隐后半生陷入党争漩涡,始终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辗转各地如同“夕阳惟照欲栖乌“中的乌鸦一样无栖身之所,一生不得志的因素之一,这可能就是《白云夫旧居》开头所写“误识“白云夫的原因吧。
我们再回头来看《赠白道者》“壶中若是有天地,又向壶中伤别离“。两句明写壶中天地仙器、仙术,实则是写的怀念令狐楚又感伤自己郁郁不得志的凄楚心境。
结合两首诗一起来看,不论是《白云夫旧居》还是《赠白道者》两首诗中李商隐所写的都是怀念令狐楚以及令狐楚对其知遇之恩,而又感伤本人陷于牛李党争的漩涡之中,胸中锦绣无法施展,不得志的自己。
所以李商隐《赠白道者》一诗表面是写给白道者,实际即是写给已经去世的令狐楚,也是写给李商隐自己的。细细品读我们从中可能读到不是诗中的仙气,而是李商隐惨淡一生中那心中的无限凄楚。
汽车运输船发展历程?
舟筏时代→独木舟→筏→木板船→桨、篙和橹→帆船时代→地中海的古帆船→北欧和西欧帆船→飞剪式帆船→中国帆船→蒸汽机船时代→早期的蒸汽机船→“大东方”号蒸汽机船→蒸汽机船的完善→汽轮机船、柴油机船的问世→油船和散货船的出现→大型远洋客船的兴起→柴油机船时代
船舶大型化→船舶专业化→船舶高速化→船舶自动化→船舶内燃机化
人类使用船舶作为运输工具的历史,几乎和人类文明史一样悠久。从远古的独木舟发展到现代的运输船舶,大体经历了四个时代:舟筏时代、帆船时代、蒸汽机船时代和柴油机船时代。
舟筏时代
人类以舟筏作为运输、狩猎和捕鱼的工具,至少起源于石器时代。中国1956年在浙江出土的古代木桨,据鉴定是四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遗物。说明舟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年代。
独木舟
原始人类将巨大树干用火烧或用石斧加工成中空的独木舟,是最古老的水上运输工具。它的踪迹遍于全世界,至今在南美洲和南太平洋群岛的居民,仍使用独木舟作为生产和交通工具。
筏
远古人类就知道将树干、竹竿、芦苇等捆扎成筏,或用兽皮做成皮筏,在水上漂行。筏较独木舟吃水浅,航行平稳,而且取材方便,制造简易。在中国东南山区溪流中,使用竹筏作为交通工具迄今仍然相当普遍。
木板船
进入青铜器时代以后,人类对木材的加工能力提高了,于是将原木加工成木板来造船。木板船可以造得比独木舟大,性能比筏好。木板平接或搭接成为船壳,内部用隔壁和肋骨以增加强度,形成若干个舱室。早期的木板船,板和板之间、船板和框架构件之间是用纤维绳或皮条绑缚起来的,后来用铜钉或铁钉连接。板和板之间则用麻布、油灰捻缝,使其水密。
桨、篙和橹
舟筏时代的船舶靠人力来推进和操纵,所用的工具为桨、篙和橹。桨不受水域深度和广度的限制,在地中海区域应用极为广泛。古罗马的划桨船,用奴隶划桨,一船桨数多至数十根甚至百余根。篙可以直接触及水底和河岸,使用轻便,主要用于浅水航道。橹是比桨先进的划船工具,效率高而不占水面,兼具推进和操纵航向的功能,在中国内河木船上广泛使用。
帆船时代
据记载,远在公元前四千年,古埃及就有了帆船。中国使用帆船的历史也可以追溯到公元以前。从15世纪到19世纪中叶,是帆船发展的鼎盛时期。15世纪初中国航海家郑和远航东非,15世纪末C.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他们的船队都是由帆船组成的。在帆船发展史中,地中海沿岸地区、北欧西欧地区和中国都曾作出重大贡献。19世纪中叶美国的飞剪式快速帆船,则是帆船发展史上的最后一个高潮。不同地区的帆船,在结构、形式和帆具等方面各有特色。
地中海的古帆船
埃及出土的一件公元前四千年的陶器上绘制有最古的帆船的图象。船的前端突出向上弯曲,船的前部有一个小方帆,这种船只能顺风行驶,无法利用旁风。公元前2000~前1600年,腓尼基人、克里特岛人和希腊人都先后在地中海上行驶帆船。克里特岛人的帆船两端翘起,单桅悬一方帆,这种船型在地中海应用了几千年之久。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帆船备有桨,只在进出港口和调度时才使用。古希腊帆船干舷高,耐波性好,单桅上挂方帆,船尾两侧有巨大的尾桨,起舵的作用。船首伸出的桅桁上增一小帆便于操纵。单桅横桁上边增设三角顶帆。古罗马的帆船又有改进,增设前后三角帆,船的操纵性能得到改善。
北欧和西欧帆船
公元9~11世纪北欧的维京人,是当时世界上优秀的航海民族,航迹远达格陵兰和北美。他们用当地出产的橡木造出了适航性能良好的帆船。这种帆船长约30米,宽约6米,首尾形状接近对称,有龙骨和首尾柱。外壳板搭接并用铁钉相连。船上树单桅,装有支桅索,挂一面方帆,能在横风下行驶。船形瘦削,耐波性优于地中海帆船。
1492年,C.哥伦布率领西班牙船队到达西印度群岛。他所乘坐的“圣玛丽亚”号,是一艘长28米、排水量约200吨的三桅帆船。1497年,V.da.伽马率领葡萄牙船队绕过好望角发现通往印度的航路。1519~1522年,F.麦哲伦率领的西班牙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这一系列地理上的发现,大大刺激了欧洲航海和造船事业的发展。16世纪以后,欧洲帆船的排水量逐渐增大到500~600吨,帆具日益复杂,三桅船渐趋普遍,帆面不断增大。大桅上增装了顶桅和顶帆,主帆下装了底帆,桅的支索上张了三角帆,船上整个空间都张满了帆,航速得到提高。1800年前后,英国继葡萄牙、西班牙之后成为最大的海上强国。英国及其殖民地拥有海上帆船达5000艘。
飞剪式帆船
这是起源于美国的一种高速帆船。前期的飞剪式帆船,可以1833年建造的“安·玛金”号为代表,排水量为493吨。飞剪式帆船船型瘦长,前端尖锐突出,航速快而吨位不大。19世纪40年代,美国人用这种帆船到中国从事茶叶和鸦片贸易。以后美国西部发现金矿而引起的淘金热,使飞剪式帆船获得迅速发展。1853年建造的“大共和国”号,长93米,宽16.2米,深9.1米,排水量3400吨,主桅高61米,全船帆面积3760平方米,航速每小时12~14海里,横越大西洋只需13天,标志着帆船的发展达到顶峰。19世纪70年代以后,作为当时海上运输主要工具的帆船,被新兴的蒸汽机船迅速取代。
中国帆船
中国帆船也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王朝曾派徐福携带童男童女及工匠人等数千人,乘船出海。三国时代东吴太守万震所著《南洲异物志》中,有关于访问今日的柬埔寨、越南等地所乘大船的记述。唐代与日本文化交往频繁。中国当时的帆船已能驶侧向逆风,有较好的耐波性。唐贞观年间,从今温州至日本,仅需6天;以后能以3天时间从中国镇海驶抵日本。宋代造船和航海事业均有显著进步。当时所造海船能载500~600人,并已使用指南针罗盘,航程远及波斯湾和东非沿海地区。1974年在福建省泉州湾出土一艘宋代海船残骸,船体瘦削,具有良好的速航性能和耐波性,船内有12道水密隔壁,船侧外壳板由三层杉木板组成,结构坚固,估计船全长约35米,载重量200吨以上。明朝初年,郑和曾率领庞大的船队于公元1405~1433年间七次远航,遍历东南亚、印度洋各地,远达非洲东海岸。据记载,郑和所乘“宝船”长44丈,宽18丈,有12帆,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优秀帆船。
中国帆船的构造和欧洲帆船不同。欧洲帆船两端尖而上翘,中国帆船则两端用木板横向封闭而形成平底的长方形盒子。舵位于尾部中心线上,尾部造成楼形高台,以防止上浪。船内有多道水密隔壁,结构坚固。中国帆船的帆是横向用竹竿加强的“硬篷”。这种平衡纵帆,操作灵便,能承受各个方向的风力。15世纪时,中国帆船无论在尺度和性能上都处于领先地位。16世纪以后,欧洲帆船才逐渐超过中国帆船。
蒸汽机船时代
18世纪蒸汽机发明后,许多人都试图将蒸汽机用于船上。1807年,美国人R.富尔顿首次在“克莱蒙脱”号船上用蒸汽机驱动装在两舷的明轮,在哈德逊河上航行成功。从此机械力开始代替自然力,船舶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早期的蒸汽机船
19世纪上半叶是由帆船向蒸汽机船过渡的时期。早期的蒸汽机船装有全套帆具,蒸汽机只是作为辅助动力。1819年美国人M.罗杰斯建造的“萨凡纳”号蒸汽机帆船,用了27天时间横渡大西洋,在整个航程中只有60小时是使用蒸汽机推进,其余时间仍用风力。在早期,蒸汽机安装在甲板上,驱动装在两舷的巨大明轮。1839年,第一艘装有螺旋桨推进器的“阿基米德”号船建成,船长38米,主机功率80马力。早期蒸汽机是安装在木帆船上的。1850年以后,逐渐用铁作为造船材料。1880年以后,钢很快代替铁作为造船材料。1876年英国建造的新船只有8%用钢材建造,而到1890年,则只有8%是铁船了。
“大东方”号蒸汽机船
1854~1858年英国人I.K.布鲁内尔建造的“大东方”号铁船被认为是造船史上的奇迹。布鲁内尔第一个将关于梁的力学理论应用于造船,在船体建造上首创了纵骨架结构和格栅式双层底结构。双层底向两舷延伸直到载重水线以上,形成了双层船壳。上甲板也用同样结构以增加船体强度。“大东方”号长207米(680英尺),排水量27000吨,比当时的大型船大6倍。船内部用纵横舱壁分隔成22个舱室。船上安装两台蒸汽机,一台驱动直径56英尺的明轮,另一台驱动直径24英尺的螺旋桨,蒸汽机总功率8300马力,最高航速每小时16海里。船上有6根桅,帆总面积8747平方米(85000平方英尺)。它能载客4000人,装货6000吨。直到半个世纪以后才出现比它更大的船。“大东方”号尽管经营失败,但在造船理论和技术方面,却为现代钢船开辟了道路。
蒸汽机船的完善
早期蒸汽机船驱动明轮用的蒸汽机是单缸摇臂式,汽压也很低。19世纪80年代出现了三涨式蒸汽机,汽压提高到10.5千克力/厘米 。此时明轮已为螺旋桨所代替,三涨式蒸汽机配合螺旋桨成为典型的动力装置。19世纪末,蒸汽机已发展到四涨式六汽缸,蒸汽压力提高到 13.6千克力/厘米,功率达到1万马力。高压水管锅炉也逐渐取代了苏格兰式火管锅炉。20世纪初,货船一般是用三涨式蒸汽机作主机,功率约2000马力,航速约每小时10海里,载重量增大到6000吨。航行于大西洋上的大型远洋客船,以往复式蒸汽机为动力,单机功率达到2万马力。
汽轮机船、柴油机船的问世
1896年,英国人C.帕森斯将他发明的反作用式汽轮机成功地应用于船上;同年,瑞典人C.迪拉瓦尔发明了冲击式汽轮机。进入20世纪以后,船用汽轮机不断改进,因为重量轻,功率大,旋转均匀和无往复运动部件等,普遍应用于大型高速船。至今,某些大功率船仍用汽轮机作为推进动力。1892年,德国人R.狄塞尔发明压燃式内燃机,即柴油机,20世纪初开始应用于船上。柴油机热效率高、油耗低,因而得到广泛应用。40年代末,柴油机船的吨位即已超过蒸汽机船。
油船和散货船的出现
早期的杂货船承揽一切货种的运输,包括散装的煤炭、谷物等和桶装的油类。1886年开始出现具有现代油船特征的船,也就是将货油直接装在分隔的油密舱室内并用泵和管系进行装卸。进入20世纪后,对石油的需求日增,油船逐渐形成一支专用船队。1944年最大的油船载重量为 23000吨。散货船略早于油船出现,但在20世纪上半叶由于港口装卸效率不高,发展缓慢,最大的载重量只有1万吨左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工业国经济恢复,原料需求剧增,油船和散货船都向大型化发展。
大型远洋客船的兴起
19世纪70年代以前,运输船舶都是客货混装的。1870年,英国人S.丘纳德和T.伊士梅创办丘纳德汽船公司和白星汽船公司,在英国和北美之间航线上开辟旅行条件舒适的客船航班,豪华客船“海洋”号航行成功。此后各国相继建造大型豪华客船,航行于大西洋航线和东方航线上。80年代,已有载客千人以上,载重万吨以上,航速每小时超过20海里的豪华客船。20世纪30年代,大型远洋客船的建造达到高潮,如著名的“玛丽皇后”号、“伊丽莎白皇后”号和“诺曼第”号都是在这个时期建造的。它们的载重量都在8万吨以上,主机为汽轮机,功率16万马力,航速每小时超过30海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这一势头又恢复了,到60年代,因远程喷气客机的兴起才停止下来。大型远洋客船的建造,对造船科学技术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使某些保障航行安全的法规逐步建立和完善。例如1912年“泰坦尼克”号海难事件导致了后来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的签订。
柴油机船时代
柴油机船问世后,发展很快,逐渐取代了蒸汽机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工业化国家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国际贸易的空前兴旺,中东等地石油的大量开发,促使运输船舶迅速发展。1982年同1948年相比,船舶艘数增长了1.6倍,总吨位增长了4.3倍(见世界商船队)。船舶普遍采用柴油机推进。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适应战时运输的需要,美国建造的2610艘自由轮(万吨级使用燃油锅炉和蒸汽机的杂货船)是最后建造的一批往复式蒸汽机远洋运输船舶。为了提高船舶运输的经济效益,船舶出现了大型化、专业化、高速化、自动化和内燃机化的多种趋势。
船舶大型化
首先是油船吨位的增长和油船的大型化。1930年的世界商船队中,油船吨位只占总吨位1/10,1980年上升为1/2。1983年初,各种油船的载重量达到3.3亿吨。油船吨位的剧增主要在于油船大型化。50年代,3~4万吨的油船已被认为是 “超级油船”。60年代中期,就出现了20万吨以上的超大油船和30万吨以上的特大油船。70年代又出现了50万吨以上的大油船。石油危机发生和苏伊士运河恢复通航后,这种趋势已经停止,许多大型油船正面临拆毁的命运。在油船大型化的同时,也出现了装运煤炭、矿砂、谷物等的干散货船的大型化。60年代末,大型散货船的载重量超过10万吨,最大的已达17万吨。从50年代后期起,建造了能兼装原油和干散货的兼用船,如油散船和油散矿船等。
船舶专业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种专用船发展很快。杂货船用途广泛,适应性强,在艘数上至今仍占首位。典型的杂货船都以低速柴油机为动力,载重量不超过2万吨,航速每小时15海里左右。中国设计的“风”字号和“阳”字号货船都是典型的杂货船。为了提高杂货船运输多种货物的能力,近年制造出多用途船,除载运普通件杂货外,还能载运集装箱、重货、冷藏货和散货等。
水路集装箱运输于50年代中期兴起,1957年出现第一艘集装箱船。这是件杂货运输形式的重大变革。这种运输形式在货物包装、装卸工艺、码头管理和水陆联运等方面都有所突破。采用集装箱运输,可以大大缩短船舶停港时间,节约人力,保证货运质量和实现“门到门”运输。20多年来集装箱船发展很快。1982年全世界已有全集装箱船718艘,1294万总吨,分别占世界商船总数的1%和总吨数的3%。这种船船型瘦削,航速高,货舱内有导轨,甲板上有缚固设备,一般不设装卸设备,而是依靠港口专用设备进行装卸。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得到发展的重要专用船还有:装运液化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的液化气船;船上设有跳板,能使牵引车、叉车载货自驶上下的滚装船(又称开上开下船);以驳船作为运输单元,不需要停靠码头进行装卸而能实现江海直达运输的载驳船等。
远洋客船自从被喷气客机取代后,客船的性质已发生变化。60年代以来,旅游事业兴起,出现了一批定期、定航线,甚至环球航行的旅游船,为旅游者提供旅游、疗养、文化娱乐、社会活动以至海洋天文教育等综合性的服务。与此同时,在重要的短程航线上,还出现了一种吨位较小、除载客外还能携带旅客自备汽车的汽车客船。
船舶高速化
自50年代起,航运界为了加快船舶周转,一度掀起船舶高速化的热潮。普通杂货船航速提高到每小时18海里,集装箱船航速在每小时20海里以上,美国建造的“SL-7”型高速集装箱船,以两台6万马力汽轮机为主机,最高航速达每小时33海里。但从石油危机以来,燃料费在运输成本中的比重直线上升。迫使营运中的高速船纷纷减速行驶,新造船舶的航速也出现下降趋势。但是非排水型的高速客船,如水翼船和气垫船已应用于短途客运航线上,并日益发展。
船舶自动化
60年代初期以来,各国航运企业为了减少船员人数、改善船员劳动条件和提高船舶营运的经济效益,逐步实现了轮机、导航和舣装三个方面的自动化。如60年代中期造出机舱定期无人值班的船舶,已得到各国船级社的承认。
船舶内燃机化
船舶内燃机化是指船舶普遍采用柴油机为主机。柴油机同蒸汽机比较,具有热效率高、油耗低、占地小等优点。自从1911年造出第一艘柴油机海船以来,采用柴油机为主机的货船和客船日益增多。但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止,世界商船队中蒸汽机船仍占多数。战后,低速大功率柴油机由于增压技术的进步,单机功率不断提高,最大已达5万马力。过去必须安装汽轮机的大型高速船也能应用柴油机。另一方面柴油机对燃用劣质油的适应性也不断改善,这样在经济上便具有优越性。对于机舱空间受限制的滚装船、集装箱船、汽车渡船等,则可以选用体积小、重量轻的中速柴油机,通过减速箱来驱动螺旋桨。油耗低、能燃用劣质油的不同功率的柴油机现在几乎占领了船用发动机的全部市场。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运输船舶发展阶段被称为柴油机船时代。
大禹治水到底是治的什么水?
是淮河支流。但是,在上古时期,淮河支流就叫黄河。
整个先秦时期的地理观念,都与现在不同。
比如我们知道,战国时有一个邹衍,有一个“大九州说”,说天下广三亿三万五千五百里,中国居东南隅,占天下1/81。
此外我们也可以从《山海经》《淮南子》里看到,古人最早时用的是二维观念,所以你看书里写,太阳从东方升起,但有时有写是在南方升起;太阳昧落,有时写西方,有时写北方。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在周代初期以前,人的心里都没有“东西南北”的概念,而是二维的,东与南是一方,西与北是另一方。
所以,当时的地理概念就与现在不一样。当时,就把淮河支流当黄河。
《先秦史·民族原始》里记载:吾国古代,自称其地为齐州,济水盖亦以此得名。《汉书·郊祀志》曰:“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以嵩高为中,乃吾族西迁后事,其初实以泰岱为中。
在上古时期,人们把泰山当成昆仑山,直到汉代张华《博物志》里才开始纠正。流经山东的淮河支流,就是上古时代的黄河。当时的人认为,泰山即为“黄都”,也就是上古黄帝的居所,黄都之山就是“昆仑虚”,“其地望在天地正中”。即使后世,泰山依然作为人们精神中的天下中心。把泰山当成昆仑,这种认知在我国历史上持续了上千年。
你看《山海经·海内西经》记载:昆仑之虚……赤水出东南隅。——把泰山当成昆仑山,东南隅的赤水可不就是黄河吗?
但是今天我们知道,那是淮河支流。今天说的黄河,是北边那一条。
这里边没有任何人有错误。因为当时的地理观念就那样。
甚至你可以这么想,这些麻烦都源于后世之人。你完全可以照旧把淮河支流叫黄河,给黄河另取一个名字不就完了吗?
大禹治水的起点是在秦岭——淮河一线,他从这里出发,疏通水道,让河水顺利向东南流去。水往低处流嘛。我们看今天的地图,是在河南桐柏山脉。从桐柏山脉起始,逐渐向东移动,过安徽,入江苏。所以,我们今天才会在安徽省蚌埠市西南找到“禹会村”遗迹,才会在天河湖女山湖发现古先民治水的痕迹。而这些地区,全部是在淮河旁,远离黄河。
如果说,大禹治理的是现在的这条黄河,为什么遗迹有如此之巨大的偏差?
我们再看古籍记载。《吕览·爱类篇》记载:禹于是疏河决江,为彭蠡之障,干东土,所活者千百百国。此禹之功也。
彭蠡,你可以上网查查,彭蠡湖就是今天安徽的巢湖。包括《尚书·禹贡》也是这样记载的。巢湖在哪?与今天的黄河有关吗?
此外可以看夏代疆域图。从夏疆域图也可以看得到,夏之所在,正在淮河流域。如果大禹治理的是黄河……大禹放着自己领地上的水灾不管,跑到国外,到其他势力的地盘上给人家治水去?
可能吗?
除了地理方面的问题以外,在上古大禹那个时候,他拿什么治黄河?“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连铁器都没有,治理今天那条黄河?更何况,如果说大禹治理的是黄河……那大禹没成功啊。既然传说里讲,大禹治水是成功了的,就更不该是年年泛滥的黄河了。当然了,治理淮河支流也很不容易,旷世奇功。
最后还得补一句。治水,功劳最大的还有一个人,是伯益。大禹治水,开了一个好头,伯益从一开始就跟随大禹治水。后来大舜要去世了,大禹回去接任,治水工作就全盘交给伯益了。伯益把最艰苦活都干了,声望大噪。
可的,大禹想把首领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启,害怕伯益声望过高对儿子不利,于是在伯益把最艰苦活干完了之后,把伯益撤了回来,让启到治水线上去捡便宜抢功。启果然捡了大便宜,声望起来了,于是大禹把首领地位传给了启。
这就是历史上的“禹传子,家天下”。也因此,才有了历史上的“伯益反启”,最终伯益被启杀死在箕山南麓,启建立了“夏”政权。历史上的大禹,也因此留下了卑鄙无耻的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