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戏剧文化 正文

兵书歌词什么意思

但是绝对不能容忍糖衣炮弹地背叛了你。你如果不能以快刀斩乱麻的方式和背叛你的人分手,拿你就要拿下狠心必须要快刀斩乱麻的方式和她分手。更不能做背叛对方的事情。有哪一个人做了背叛对方人的事情会有好的结果。...

兵书歌词什么意思,你会怎么对待你所爱的人背叛了你?

当我所爱的人背叛了我,我会用《一场游戏一场梦》这首歌曲作为回敬!

不要谈什么分离,

我不会因为这样而哭泣,

那只是昨夜的一场梦而已。

不要说愿不愿意,

我不会因为这样而在意,

那只是昨夜的一场游戏。

那只是一次游戏一场梦,

虽然你影子还出现我眼里,

在我的歌声中早已没有你。

那只是一场游戏一场梦,

不要把残缺的爱留在这里,

在两个人的世界里不该有你。

……

既然她背叛了我,那就证明她不再爱我了,那我就只好用同样的方式来回敬她。

一个人可以接受另一个人撒娇不讲理地爱你,但是绝对不能容忍糖衣炮弹地背叛了你。

只要这个人她背叛了你,那你就要毫不犹豫地离开她,头也不回地和她分手。

因为像这样的人真的不值得你再去留恋不舍!

你如果不能以快刀斩乱麻的方式和背叛你的人分手,你将要收到意想不到的灾难。

一,背叛你的人伪装特别的好。

如果说一个人背叛了你,她很会做表面上的文章,更会伪装自己与别人的暧昧关系表情。

她会用两面手的言行去处理背叛你的言行。这样的人很会演戏,但是经不起时间的验证。

说句实话,有时候她的内心世界也会受到良心上的谴责。

二,千万给背叛你的人留下不为例。

只要是这个人第一次背叛了你,拿你就要拿下狠心必须要快刀斩乱麻的方式和她分手。

不然的话,这种人还会再有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更多次的背着你和别人搞暧昧关系。

就是表面上分手了,她也会藕断丝连偷偷摸摸和那个人保持着一个见不得人的勾当。

所以说,发现了第一次背叛自己就要斩草除根,绝对不能给她留下后悔的余地。

你说你是怎样对待背叛你的人呢?

从古至今有不少红杏出墙的女人,也有不少忘恩负义的男人。

潘金莲背叛了武大郎,得到的结果就是杀死了潘金莲。

陈世美背叛了秦香莲,得到的结果就是铡死了陈世美。

马蓉背叛了王宝强,得到的结果就是王宝强与马蓉离婚的下场。

由此可见,两个人爱情也好,婚姻也罢,都必须要忠诚对方,信任对方,友谊对方。

绝对不能做对不起对方的事情,更不能做背叛对方的事情。如果你真的背叛了对方,与别人搞不正当的暧昧关系,说真的那就是天理不容!

天理不容!

天理不容!

从古到今,有哪一个人做了背叛对方人的事情会有好的结果,好的回报呢?

多行不义必自毙!

好了友友就分析到这儿吧!小伙伴们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大家都留言评论一下吧!如果你喜欢我就关注我。我是中国情感乔存兴

为何后人认为诸葛亮技高一筹?

诸葛亮和司马懿,临死前各留一计,为何世人认为诸葛亮技高一筹?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诸葛亮因其忠义无双,为蜀汉鞠躬尽瘁,被后人誉为人臣的楷模。

刘备从三顾茅庐到坐拥半壁江山,风光的背后,离不开诸葛亮精心辅助。

而诸葛亮六出祁山,匡扶汉室的决心,更让后人叹服。

《新三国》剧照

司马懿被后人誉为:三国经济士,四朝经济臣。

他是曹魏三代托孤辅政大臣,成功抵御诸葛亮的北伐,又长途跋涉平定辽东,可以说没有司马懿就没有曹魏后期江山。

诸葛亮与司马懿同为治世能臣,死前也都曾为自己的后事,立下遗言,留下最后一个计策。

然而很多人认为,诸葛亮的计策更是技高一筹,这究竟是为何?

以下依据相关资料做简要分析(仅供参考)。

首先分析诸葛亮死前遗言,最后一计。诸葛亮由于连年征战,积劳成疾,终于在234年,病逝于五丈原。

死前诸葛亮安排好撤军计划,以及对后期蜀汉官员任用简单说明之后,便对自己的后事做了简要的安排。三国志中曾这样记载

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

大概是说,诸葛亮让后人把自己安葬在定军山,依山掘墓,墓穴只须容得下棺即可,安葬之时,穿戴平时的衣服,不需要什么金银器物。

因此可见,诸葛亮是想一切从简,不慕名利。

而民间更有传言:诸葛亮死前要求,四人抬棺往南走,绳断便下葬。

话说诸葛亮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便安排身后事,为了不让后人知道自己的墓地所在。

便让刘禅吩咐四名关西壮汉,抬着自己的棺材往南走,绳断之时,方可就地下葬。

四人按照吩咐,几天几夜没有休息,更不知道走了多远。

但四人都已饥渴难耐,体力不支,而绳子几乎毫发无损。于是四人便商议将绳子隔断,回去给刘禅复命。

而刘禅却看出了端倪,认为绳子不会断那么快,经过严刑逼供,得知消息。于是刘禅将四人全部斩首,这样再也没有人知道诸葛亮墓地的所在。

《新三国》剧照

其次分析司马懿死前最后一计。

司马懿也是治世能臣,但在死前,却留下遗命:让子孙把自己葬在首阳山,不起坟墓,不种树木,不修陵园。

下葬之时穿戴平时的衣服,不需要金银器物。

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司马懿要求后人不得与他合葬。

显而易见,司马懿正是让后人找不到其墓地所在,究其原因,是由于司马懿诛杀了太多曹氏宗亲,他并不能确定司马氏最终是否能够掌权。

再加上当时天下大乱,盗贼横起,也是保护自己墓地的最好办法。

而正是他这个计策,让其在死后安静的躺了一千多年。《晋书》曾这样记载:

先是预作终制,于首阳山为土葬,不坟不树;作顾命三篇,敛以时服,不设明器,后终者不得合葬。

《新三国》剧照

再次分析为何诸葛亮最后一计更为高明。

诸葛亮与司马懿,在最后一计中,都希望不暴露自己的墓地,却也同时达到了目的。

至今为止,两人的墓地的确切位置,仍未被发现。

然而为何诸葛亮的计策却技高一筹呢?以下做简要分析。

其一从《三国志》遗命上讲,诸葛亮是淡薄利,赢得生前身后名。

诸葛亮一生戎马,只为匡扶汉室,其恪尽职守的一生,鞠躬尽瘁的精神,两袖清风,不为子孙后代,这些都被后人顶礼膜拜。

可以说诸葛亮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清官。

而三国志有关于他安排后事的记载,更显其忠义之心,廉洁之志,不慕名利,这也让他流芳千古。

司马懿最后一计,却是吩咐自己的子孙,加上诛杀了太多曹氏宗亲,有点不得不为的意思。

司马氏却也最终窃取了曹魏江山,建立晋朝。因此司马懿虽有两袖清风之志,并没有流芳千古。

其二从民间传说上讲,诸葛亮要求四人抬棺往南走,绳断便下葬,这确实技高一筹。

诸葛亮要求四个陌生人抬棺,却已经料定,绳子不会断。四人会犯错,而被刘禅斩杀,这样就可以隐藏自己的葬身之地。

他在众人目送下离开,却到不到葬身之处。

这样环环相扣的计策,也只有诸葛亮能想的出来,刘禅更是配合的好,可以说天衣无缝。

而司马懿是吩咐自己的后人,如何去安葬自己,并且要求后人不得合葬,是有一定的风险的,万一后人没有听从安排,计策就会失败。

因此个人认为,诸葛亮技高一筹

曹操的诗作怎样?

我认为曹操的诗歌很好,我非常喜欢。

1 曹丞相在戎马倥偬中,还利用空隙时间进行诗歌创作,有意或者无意地开创了“拟乐府”诗歌创造的全盛局面。

曹操写下了诸多借古讽今的诗作:如《薤露》、《蒿里》,在汉乐府旧辞中本是挽歌,曹操不拘一格,大胆借用来表达悲凉苦恨、凄惨嫌怨。开了“ 旧乐府”为我所用的先河。作为政治家与军事家,难能可贵。

2 他的诗歌个性鲜明,悲凉沉雄。

曹操的诗歌朴实,无华丽的辞藻,却能展现自己的抱负。且气魄宏大、彰显本色、抒情味浓。如《短歌行》写得高远阔大、挟以霸气、一唱三叹间浮现出君临天下的气度和包容庙宇的胸怀。

“三曹”是专用名词——是汉魏时期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的合称。因他们父子兄弟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都对当时的文坛很有影响,所以后人合称之为“三曹”。

在建安文学中,“三曹”是佼佼者,不愧为建安文学的代表。更多的人欣赏曹植,我个人认为,曹操的诗远胜自己的两个儿子。

这是因为,曹操作为魏国的缔造者(尽管生前没有称帝),鞍马征尘了大半生,体验了病痛时代的艰难,认识到了人民生活苦难的根源。长此以往, 他的诗歌形成了自己悲凉慷慨的风格。 前无古人,后人也摹仿不得。

“登高必赋 及造新诗 被之管弦 皆成乐章。”《三国志•武帝纪》

3。曹操的诗文内容充实 真情自露。

“汉赋”铺陈浮华,后来已革除不了陈规陋习,“古诗”情调低回、充满哀怨、尽写眼泪,毫殛生机。曹操诗歌中找不到这些弊病,他开创了一代诗风,内容充实、真情自露。

 他的诗,有描述时事,具体反映汉末政治斗争、军阀混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取境雄阔、用墨寥寥,却写尽兵乱之惨,令人感同身受。

前两句写战争的频仍和酷烈,铠甲生虮虱曹操观察到了,他以小见大,就通过铠甲上生了虮虱来反映战争的无情与残酷,没有无病呻吟的迹象,却叫人心有余悸。后两句说明战争已经破坏了整个社会秩序。因为兵民死亡惨重,野外的尸体已经来不及收敛或者人已经死绝没有人来掩埋了,只好任其暴露荒野,日积月累,年复一年,唯见白骨遍野,多么触目惊心啊!

然而,曹操不作评论,他不无玩虚的,把沉痛、哀伤、眼泪留给读者。或许读者能从字里行间读出,曹操冒天下之大不韪、挟天子以令诸侯、出生入死、南征北战统一中原的目的了。

战争惨象就在眼前,见怪不怪的曹操没有心悸。他放眼更辽阔的空间,以“千里无鸡鸣”来写告诉人们,战争已经造成了无人区。地域空旷,荒无人迹,自然也就听不到鸡鸣了。

反映战乱给社会造成灾难的诗歌比比皆是,曹操不哭不嚎,冷静地画出场景,你嬉笑怒骂吧,他只留给旁人评说。他只用事实告诉你:广袤的地区都荒无人烟,社会生产力已经遭受了严重的将破坏。歌以咏志,曹操从不哀鸣!很有特色。

文武双全的曹操是政坛领袖,也是文坛领袖。很多建安诗人都唯曹操马首是瞻,使得建安文学上承西汉,下开盛唐,独领风骚了几十年。你喜欢也好,讨厌也罢 ,以“三曹”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已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璀璨的一页。而曹操功不可没。

山西有哪些历史名人?

无论是江南的才子、山东的将,还是陕西的黄土埋皇上,但中华五千年文明还要看山西。山西之地人杰地灵,在华夏历史中诞生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也是举不胜举。

山西的历史名人可追溯到春秋五霸时期,到之后的唐、宋、元、明、清都名人辈出。有文学家、诗人、将军、高官等等,我下面为大家列出那些耳熟能详的山西历史名人。

晋文公

晋国开国国君,名重耳,开创了晋国百年霸业。文治武功,昭明后世,千秋流传,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乃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个称霸的霸主。

卫青

字仲卿,今山西临汾市人,西汉名将,汉武帝皇后卫子夫的弟弟,官至大司马将军,封长平侯。卫青作战有勇有谋,善于以战养战,敢于用兵深入,曾与匈奴对战中七战七捷,收复了河朔、河套地区,为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了巨大贡献。

霍去病

今山西临汾西南人,卫青外甥,大司马霍光兄长。霍去病十七岁时拜骠姚校尉,率八百骑兵深入大漠,大破匈奴骑兵,被汉武帝封为冠军侯。在两次河西作战中,俘虏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连山,漠北之战后更是封狼居胥,大捷而归,拜大司马。

武则天

女王武则天,山西文水人,是唐朝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自命名武曌(zhao)。武则天足智多谋,兼涉文史,推行法治,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她的努力为唐朝的长治久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狄仁杰

字怀英,今山西太原市人,武周时期政治家。狄仁杰以不畏权贵著称,官路比较平坦,曾担任过汴州判佐、大理寺丞、侍御史等。天授二年,升任宰相;神功元年,担任鸾台侍郎、同平章事;久视元年,拜内史令,同年九月病逝,追赠文昌右相。

关羽

字云长,今山西运城人,三国名将,蜀国“五虎上将”之首,对于关羽的事迹民间流传许多,如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等等。在其去世后,因关羽为人忠肝义胆,不贪财色,逐渐被神化,民间尊称为“关公”、“武圣”、“武财神”等,与“文圣”孔子齐名。

司马光

今山西运城人,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曾主持编撰了294卷300万字的中国最大一部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现在史学家的许多历史疑问都要从《资治通鉴》中参考,而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更是恒古流传。

王维

字摩诘,山西祁县人,唐代诗人,其创造了水墨出水画派,有“诗佛”之称。苏轼曾评价王维: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罗贯中

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其主要作品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水浒全传》等。《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学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小说中的英雄人物一直为世人津津乐道。

除了以上列出的名人外,还有张辽、于成龙、王勃、王昌龄、柳宗元、元好问等。山西的历史源远流长,文人名将更是数不胜数,除了历史人物外,山西的晋商文化、文物、云冈石窟、五台山等佛教文化等都是山西历史遗留的瑰宝。也正因如此,世人才会说“华夏五千年文明看山西”。

雍正王朝老十三临死前为什么说当年的算命先生没说错?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有这样一幕:八王议政事件中,早已病入膏肓的十三阿哥胤祥拖着病体亲自去了一趟丰台大营,把已经被八爷党控制的兵权又重新夺了回来,紧接着胤祥又拖着病体赶到宫内,控制了八爷党和隆科多,替雍正挽回岌岌可危的局势。

胤祥本来已经病得很重了,而此次为了帮雍正挽回局势,拖着残躯来回替雍正奔波,这无疑加剧了他的病情。当雍正当着众朝臣痛批八阿哥胤禩是“阿其那”,九阿哥胤禟是“塞思黑”时,半躺在躺椅上的胤祥猛地喷了一口鲜血,头一歪倒了下去。胤祥还想挣扎着站起来,但奈何有心无力,在场的人都吓懵了,看着歪在躺椅上的胤祥,嘴角还在汩汩地流着鲜血。

还是雍正反应最快,看到胤祥一倒,可急坏了他,雍正顾不上其他的,从龙椅上蹦下来赶紧扑上来托住胤祥,一只手臂插进他的后颈,将他抱住大声喊道:“十三弟!十三弟……”

雍正一边大声呼喊着胤祥,一边命人赶紧传太医,在雍正的呼喊声中,胤祥慢慢地,费力地睁开了眼睛,然后有气无力地对雍正说道:“皇上……臣弟要去了……”

雍正听完胤祥这样说,既心疼又着急,他也顾不上有许多人,眼泪不觉夺眶而出地哭着道:“不会的!不会的!邬先生说过,你有九十二岁的阳寿!九十二岁啊,你明白吗?十三弟!”

听完雍正的话后,胤祥费力地浮出一丝苦笑道:“臣弟……明白……,邬先生说得对,我今年正好四十六岁,连日带夜......正好是九十二啊!”说完,胤祥头一歪,倒在雍正的手臂里!

那么,邬思道何时给胤祥算过命?邬思道是饱读诗书之人,并不相信算命之类的,他为何还要给胤祥算命并说他有九十二岁的阳寿呢?邬思道是在怎样的情势下说出这样的话的?是顺嘴一说还是煞有介事?为何雍正在关键时刻拿出了邬思道的话?胤祥为何又感叹邬先生说得对?下面就来说说这个问题。

一废太子后,公开推举新太子时,八阿哥胤祀势大,胤禛心灰意冷,邬思道为了帮胤禛提升信心来了一场拆字游戏,在胤祥的追问下顺嘴给他卜了一卦,才有了胤祥九十二岁寿命之说。

在《雍正王朝》中,邬思道高深莫测,是智近于妖般的存在,不但帮胤禛出谋划策,还能在关键时刻给胤禛提升信心,早在一废太子之前,邬思道就已看出端倪,所以才阻止胤禛接刑部冤案,还规劝胤禛从太子体系中分离出来。

在热河狩猎事件后,太子胤礽被废,康熙发明诏公开推举新太子,一时间,各位皇子,众朝臣奔走猜测圣意,互通消息,八阿哥胤禩对于太子之位觊觎已久,为了拉拢人心,胤禩与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誐合计一番,弄了个术士张德明,邀请了一大帮朝臣,搞了一场盛大的相面。

八阿哥胤禩等人为了把这场戏做足,还找了几个心腹演了一场戏,提前告知张德明这些人的履历爱好等等,然后当着众人的面让张德明假装算出发生在这些心腹的事情,一时间众人无不惊的哑口无言。看到时机成熟,主角八阿哥胤禩出场,张德明适时地配合演出。

张德明当众吹嘘八阿哥胤禩乃是:“白气如虹似霓,缕缕纷纷,聚合不定,乃是王气!”接着以“美”字做拆字,说八阿哥胤禩是“八王大”,又以“佳”字拆字说八阿哥胤禩为“一人执圭之象,八爷命相确乎是贵不可言!”

总之是吹嘘胤禩:“王爵加身,白气护顶,为极贵之兆,天命悠悠,人力不可更移!”

经张德明这么一解说,众人纷纷深信不疑,料定八阿哥胤禩乃是真命天子,于是,都决定保举八阿哥胤禩为太子。胤禩看戏演得差不多了,顿时变了脸,说张德明妖言惑众,然后,把张德明锁进宫,又跑康熙那里去演了一场戏。

胤禩当着康熙和一众朝臣的面义正言辞地斥责张德明“妖言惑众,混乱人心。”但康熙并没有打算处置张德明,他只是淡淡地一笑道:“八阿哥能有这个态度,足见他襟怀磊落。其实还有一层意思,朕没有说,像这类江湖术士说的这些话,也不要一概视为妖言,因为有时候他们的话也多少代表一点民意嘛……”

康熙说完“多多少少代表一点民意”之后,众朝臣无不惊讶,于是,八阿哥胤禩的身价水涨船高,保举他都折子满天飞,八阿哥胤禩自以为目的达到了,也是飘飘然的傲娇起来,好像他已经是太子了一样,岂不知,康熙早在此之前给他的评语是“其心可诛!”

而在推举新太子后,胤禩并没有如愿,于是,胤禵还有胤誐等人不服气,当众质问康熙说:“您当时不也说代表民意吗?”康熙骂到:“愚蠢,什么‘八大王’,还有什么‘王’上加‘白’,朕还没有死呢,就有人想当皇帝了,朕是说过,朕不这样说,还不定你们更要弄出什么花招来呢?”

四阿哥胤禛知道了张德明给胤禩相面的事,再加上朝臣都是推举八阿哥胤禩的,因此,胤禛心灰意冷,没什么精神头,邬思道看出了胤禛的心思和状态,于是,出言开导他,并说张德明说的是鬼话,不必当真。

但胤禛却灰着脸说:“可是鬼话说多了,信的人也就多了,信的人一多,鬼话也就变成了神话,这不,连皇上也说多少代表一点民意”,胤禛还质疑康熙是不是老糊涂了。

邬思道听完胤禛的话后,脸色异常庄重严肃地道:“四爷,这话可就大错特错了。当今皇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对儒学的各门各派更是深究其理,入木三分,而对左道旁门历来就深恶痛绝。这一次为何对张德明这个术士如此宽容?真的是觉得他的话代表民意吗?什么是民意?难道‘八王大’就是民意吗?”

邬思道又接着说道:“天命攸关,四爷有疑虑,这是人之常情。什么叫天命?观星象、打八卦、拆字谜、游戏子平之术我都略懂一点,但唯其懂了,就知道这些把戏观近而不视远、见小而不见大,自古以此成事的谁见过?坏事的倒史不绝书!所以我从来不抖落这些。”

胤禛在回味邬思道的话,一时没有回话,但一旁的胤祥来了兴趣道,把张德明如何当着众人的面给八阿哥胤禩相面的事情说了,邬思道听了,失笑地道:“这种拆字的小儿科游戏,我十七岁就精通了!张德明那么能耐,怎么没算出八爷把他卖的了呢?”

胤祥说张德明有点门道,当着众多人的面说八阿哥胤禩白气贯顶,邬思道立马讥讽道:“白气贯顶?哈哈,荆轲昔日西行辞秦,燕太子丹在易水之滨为其送行,荆轲仰天而歌‘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于是有白虹贯日,这是史籍记‘白气’的第一笔既悲且丧,哪有半点好处?按五行之理,白气为西方金气,主刀兵凶危,王上加白绝无吉利可言。张德明欺众人不知典,捏造得偏偏连你们这些精明人都蒙了鼓里去!”

邬思道又接着说起了“美”字的拆法不光有“八王大”,皇子们都是金枝玉叶,说个‘大’字有何妨?美字还可以拆为“八大王”、“大八王”、“王大八”、“王八大”、“大王八”,胤禛和胤祥被邬思道的话逗得差点笑倒了,顿时开心了起来。

邬思道又解说了“佳”字,一人执圭乃是宰相奏事,古时相臣入朝,担心紧要政务遗忘,将要目记载于圭片上,当胸秉奏以示诚敬,谁说过执圭的就一定是皇帝?观此字形‘圭’字似‘主’易非主,乃是‘不成人主’之意,张德明妖言媚上,一笑置之的事,很多人却当了真。

胤祥听邬思道说的在理,于是,乘着高兴劲让邬思道给他来卜一卦,邬思道不想扫了胤祥的兴致,于是说道:“既是游戏,说说无妨。十三爷宇间英气勃勃,眉剔目朗、心胸开阔,嘴角隐起断纹,原主杀气,十三爷喜读兵书,正是因此。但十三爷土星柔腻如脂,心中慈和良善,因而好兵知兵不能带兵。命中无有,不可强为。”

胤祥对这些不怎么感兴趣,急切地问道:“我的寿数呢?”邬思道看了看胤祥面上下停甚短,不是长寿之相,但也不能当着面扫了胤祥的兴致,于是,含糊其词说道:“九十二善终,昼往夜复循环周流,生死事大,其理难明。船行中流,十三爷有一劫,尺水之阔,一跃可过。敬天畏命小心惴惴,可保无虞。”

胤祥高兴地道:“我生在皇家,荣华富贵不在话下,能有九十二岁的寿辰,我知足了。”

胤祥还乘着兴头让邬思道给胤禛看看,邬思道笑着道:“四爷我看不准,但四爷鹰隼雄视、虎步龙骧,上应着天象,气凝内敛胸藏山川。皇上今以仁育天下,四爷以义正之,或者是此中壶奥?”

胤禛听邬思道说的玄妙,于是也忍不住说道:“你说‘上应天象’,请道其详。”

于是,邬思道说道:“宋末元初有一星相家,名曰黄孽师,他作过一首谜歌,说的就是四爷你。有一真人出雍州,鹡鸰原上使人愁。须知深刻非常法,白虎嗟逢发一周。”

邬思道这么一说,胤禛和胤祥瞬间明白了他的意思,胤禛不再为八阿哥胤禩人气旺的事情发愁了,他也是当局者迷,其次邬思道则是旁观者清,康熙能释放十三阿哥胤祥就是一个信号。

邬思道接着又进一步劝之前信心不足的胤禛参与夺嫡,他劝胤禛道:“天予弗取,反受其咎,天命并不钟爱于一人,知天命是一回事,顺天命又是一回事,知天命而不能顺天命,天命就要改,阴阳顺逆反复之理不穷古今,道理就在这里。”

此次经过邬思道的解说,胤禛信心暴增。所以说这是一场由相面、拆字引发的趣闻,邬思道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让四阿哥胤禛提升信心,不要为了一个江湖术士的话心灰意冷。

同时,邬思道借此机会劝胤禛参与夺嫡,给胤禛增加了一种使命感,至于给十三阿哥胤祥算命,完全是不想扫了胤祥的兴致。

胤祥在二废太子之时,也被康熙给圈禁了起来,这一圈就是十来年,而胤祥的身体就是被圈禁时郁闷熬坏的,雍正继位后,对胤祥又大加重用,胤祥又是一个认真负责的人,拼命夜以继日地为雍正忙前忙后,终于熬垮了身子,在“八王议政”事件后,胤祥的身体熬垮了,彻底的倒下了。

写在最后

雍正在看到胤祥倒下后,为了安抚他所以才拿当初邬思道说他有九十二岁的阳寿的话来宽慰他,但胤祥又岂能不知雍正的用意,他的身体是什么情况,他最清楚,早已无药可医了,于是他才感叹地笑着说:邬先生说的没错,连日带夜,正好九十二。

邬思道本来游戏性的说胤祥“九十二善终,昼往夜复循环周流”,但没想到竟一句成谶,其实,十三阿哥胤祥主要是操劳,夜以继日的工作累垮的,而邬思道说的“昼往夜复循环周流”,使胤祥感同身受,所以,他才在临终前感叹邬思道说的没错。

连枷是什么?

连枷最早是农民用来给谷物脱粒的农具,后来逐渐转变为军用武器,军用的连枷由一根长木棒和一根短棒组成,两者之间以铁链连接,使用者手持长棒的一端,以短棒击人。后世的军用连枷的打击端为了增加打击力,往往会包裹有铁皮。

连枷这种武器大家都不陌生,在一般人的思维里,这个东西应该是西方人用的多,比如各种中世纪题材的游戏或者影视作品里面,经常会出现一个力大无穷的勇士或者半兽人,而这个勇士或者半兽人手里拿的武器,往往要么是战锤,要么就是连枷。

由此可见,连枷这种武器的特点之一就是威力较大,否则游戏或电视剧的策划者也不会如此偏爱它,一遇到大力士就给他配上一把连枷,事实上,这也是钝击类武器的共有特点,另外,除了威力大之外,这类武器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用法比较随意,不需要过多训练,以连枷为例,也不需要什么招数,照着敌人脑袋抡就是了。

除了威力和用法之外,和普通的钝器相比,连枷的优点是打击范围更大,打击角度更多,这个道理也很简单,别的钝器,比如锤子吧,你要么横着砸,要么歪着砸,要么直着捣,使来使去也就是这几招,连枷就不一样了,由于结构的原因,同样是一招砸出去,锤子的落点是固定的,而连枷由于打击端比较灵活,因此可选的打击点更多。

连枷的这个优点对于城池攻防战的守城一方非常有用,所谓的城池攻防战,说穿了就是一帮人想占领对方的城头,另一帮人要防止对方占领城头,而防止对方占领自己城头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在对方爬上自己城头的时候将其消灭掉,而如果要消灭对方,首先你得能够的着对方才行,大家需要明白的是,城墙这个东西,对于守城一方是屏障,但从某种角度上说,它对于攻城一方也是屏障,比如你是守城的,手握大刀,想去砍爬城的敌人,那么你起码得等到他快爬上来那会,比如头已经露出城墙的时候才能去砍他,再早的话,他有城墙挡着,你也砍不到他。

但如果你用的是连枷,就不一样了,连枷的一头是活动的,可以往下折,即便敌人还没露头,用连枷一样可以攻击到他。

早在东周时期,军队便有使用连枷守城的记录,墨子里就说过,守城的时候,每两步的范围之内,都要准备一件连枷、一件长斧、一件长椎和二十只枪,两步的距离也就是两三米,是一个士兵的活动范围,所以说墨子的意思就是说每个守城的士兵都要配备这些武器。

除了墨子之外,后世的不少兵书都提到过连枷在守城作战中的作用,如唐代杜佑所著的《通典兵典》中也说过,军用连枷和打麦的连枷差不多,战斗中可以打到城外的人。宋代官方兵书《武经总要》中说,守城时,三步范围内设一连枷,敌人爬城时,先用狼牙拍击打,如果敌人已经爬上城头,守城方便需要使用连枷和剉手斧去攻击他们。

武经总要中记载有两种连枷,一种名铁链夹棒,一种名连珠双铁鞭,前者就是普通连枷,后者的击打端由两根相连的短棒组成,相当于普通连枷的升级版。

武经总要中说,连枷原本是西北一带少数民族骑兵拿来对付步兵的武器,后来宋军在和少数民族武装作战的过程中也学会了使用这种武器,宋人学会使用连枷后,技巧比对方更为娴熟。西夏人编纂的《天盛改旧新定律令》中曾经多次提到连枷,可见在西夏,连枷是常用的武器,这也印证了武经总要中关于连枷起源的说法。

连枷除了用来击打攻城的敌人外,还可以用来对付盾牌兵,两者事不同而理同,敌人用盾牌遮挡住身体时,使用其他的武器很难在破坏盾牌结构前攻击到他,但连枷由于攻击方向多变,就不存在这个问题。

例如狄青和侬智高作战时,对方精锐军队名为标牌军,装备标枪大盾,狄青让手下的步兵装备长刀大斧,骑兵装备连枷,最终大破标牌军。

明代军中也用连枷,当时朝鲜人著有鞭棍谱和马上鞭棍谱等著作,其中便记载有连枷的用法,有观点认为,朝鲜人所著的这些兵书记录的都是朝鲜人从明朝学习到的武艺,按照这种观点,当时明军应该装备有一定数量的连枷。

清朝建立后,军中仍然使用连枷,清人吴伟业所著的《梁宫保壮猷记》中提到,顺治十七年,清军和郑成功作战,郑军多有使用长刀者,清军以连枷对敌,不少郑军的刀被连枷击断。按照皇朝礼器图式中的记载,清军汉军八旗和绿营都装备连枷棒,这种连枷棒为一对,士兵双手各持一把。

到了现代,连枷仍然是一种武术器械,它还有一个别名叫梢子棍,另外,现代人练习的两节棍,其实也可以认为是连枷的变种。

常言道“读史可以使人明智,鉴以往可以知未来”。但历史的作用可能真的不是让我们遇见未来这么简单,读到深处的人一定明白,读史只不过让我们有更大的自由和能动性去创造未来。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在高晓松的歌词里,我们除了体验了一把文艺情结,更重要的是追求内心的自由与情怀。诗歌为我们缔造了一个精神的乌托邦,而史哲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现实,我们不仅要活在现在,更要活在未来。跟着这些经典,遵循着历史的足迹,一点点掀开面纱,还原真实的场景,感受时光的流逝,追逐着哲人的思想,一点点探究人类的精神世界,一天天遇到更智慧的自己。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