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戏剧文化 正文

歌词的词格什么意思

想要理清楚还须把诗和词大致的弄明白。诗中格律诗最难,今人写诗要注明你押韵是《平水韵》还是《中华新韵》,不然对于懂诗的人一律按照《平水韵》去判断押韵平仄,所以鲁迅先生也说诗大都被唐人写完,中间必须对仗不然就不能称作排律诗。...

歌词的词格什么意思,但为什么宋词还没有唐诗名气大?

宋词难于唐诗,这个问题有些严肃。如果把当今诗届和词届爱好者拉到一起开个讨论会,恐怕争论个三天三夜也永无休止。虽说我诗词爱好者,写不出个好诗好词出来,可是我还是能看懂点皮毛能分辨是非,个人认为还是诗难写,恐怕不止我一人。想要理清楚还须把诗和词大致的弄明白。学诗学词必须要从诗开始学起,词由诗演变而来。我见过好多学习写诗词的都从《诗经》开始学起,它是中国最早的最完备的诗歌典籍,是起源和开创者,然后在学习乐府诗古诗十九首,刘勰《文心雕龙》称为“五言之冠冕”,下面就可以学习唐诗宋词元曲了,按照顺序来,保准没错。

诗的最基本格式就四种,也有第五种格式,见于语言学大家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当今写诗词分两派,一为王力先生一派二为启功先生一派,论书法国画启功成就最大,论诗词也颇有成就,各有专攻,这里就不多评论大家了,我也没那个资格,大家自己斟酌。

先简单的说说诗,诗中格律诗最难,规则繁琐复杂拘束过多,格律诗要求平就是平仄就是仄要平仄相对面面俱到,还必须对仗押韵,今人写诗要注明你押韵是《平水韵》还是《中华新韵》,不然对于懂诗的人一律按照《平水韵》去判断押韵平仄。不能乱造词句,所以鲁迅先生也说诗大都被唐人写完,后人写也都是些陈词滥调。诗要有起承转合,常见有五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绝句,七言律诗,六言绝句律诗很少,律诗超过八句皆为排律诗,首句尾句可不对仗,中间必须对仗不然就不能称作排律诗,而且绝句绝对不是从律诗中截取出来的,四句,它是要整独立的,可想而知写好律诗有多难。然后就是古诗或者古风,比较宽松,对仗平仄没那么多要求,但一定要押韵,不押韵就不能算作诗,懂诗的人看都不会多看一眼,深有体会。写打油诗打水也好,不管你三七二十一,都必须押韵,没别的路经可循,古诗相对来说简单许多。

再简单的说下宋词,宋词由唐诗演变而来,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宋词词牌就是就是可以歌唱的谱子,就像当今每首歌都有歌谱,想用乐器表演出来肯定要知道歌谱,所以宋词也是这样,填词用的是《词林正韵》,由写诗的《平水韵》整合修改而来,选择你喜欢的固定的词谱,每个词牌都有固定的格式和表达的感情基调,填词也不能乱选词牌,要按照自己表达的感情进行筛选。押韵对仗,起承转合,平韵仄韵看谱进行押韵,进行填词有的直接从诗中截取,有的词格就是律句的演变。从古至今多少名人文豪才女进行改编创作“词牌”谱,所以才有今天1000多种,词牌种类繁多,你不可能把每个词牌的格式背下来,所以难就难在这里,不过要想写好一首词也是很难的,那还要看你的才学修养到什么境界了,不管你写诗填词,都要讲究境界修为积累阅历。一般就是三个阶段,初成境界、上成境界、大成境界。初学阶段最爱胡说八道,就像我,上成阶段锦上添花信手拈来,大成阶段可了不得,看山不是山,花非花物非物,和古人练习武功法门一个道理。

诗都被唐人写完了,宋人拿什么留给后人,所以这个词在宋朝就彻底发展弘扬起来了,宋词由民间发展起来,多由勾栏瓦舍妓院流传至当时名流世家,多以风流韵事为主题,或者闺房哀怨怀春为主的多如牛毛,即便是位男词人也要模仿少女口吻来抒发感情。诗庄词媚,宋词多以绮糜浮艳来评价,要与诗做个比较词是俗不可耐。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朱自清《论雅俗共赏》一本书,第一篇就军什么是雅俗之别。宋词是音乐是可以唱出来的,所以才受坊间茶肆酒巷市民百姓的欢迎。我是喜爱苏东坡的,即便是大词人苏东坡也有艳词,也逃脱不了宋词的俗化。有苏东坡之类的词人写了很多经典的宋词,想把词像诗一样给雅化,最终还是没能把词彻底的雅化。后来元曲又兴盛了,比宋词还俗,渐渐就有人总结,诗庄词艳曲俗之说,到了明清小说更加的不堪入目,各种黄书漫天乱飞。

苏东坡艳词如下《洞仙歌·冰肌玉骨 》入蜀主孟昶宫中。一日大热,蜀主与花蕊夫人夜起避暑摩诃池上,作一词。朱具能记之。今四十年,朱已死,人无知此词者。但记其首两句,暇日寻味,岂洞仙歌令乎,乃为足之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如有错误的见解希望各位可以随时指正,喜欢的可以轻轻的抬你高贵的手点击关注。图为花笺《十竹斋笺谱》

适合写哀伤情怀的词牌名有哪些?

其实哪些词调,适合于抒发表达哪方面的情感,还是有一个较为约定俗成的规则。

比如《满江红》、《沁园春》、《六州歌头》等词调,就比较适宜表达激昂慷慨的情感,像岳飞的《满江红》、刘过的《沁园春》、贺铸的《六州歌头》就是很明显的例子。而像《满庭芳》、《一剪梅》等词调,就比较适合表现细腻伤惋的情思。所以选用词调,不要太随意,尤其不能望文生义。如有人填《贺新郎》词去恭喜别人新婚,用《千秋岁》词去祝贺老人的生日,懂词的人一看就会好笑。因《贺新郎》多用以抒写苍凉慷慨之情,《千秋岁》则多写忧郁悲伤的情绪。又如史达祖的《寿楼春》词,只看词牌名,会以为是喜庆的词,但实际是抒发悼亡情感,声情低抑,全作凄音。假如用来填贺寿词,那就大误了。

1.压抑凄凉类: 《河傅》悲切。《金人捧露盘》苍凉激楚。《钗头凤》声情凄紧。《祝英台近》宛转凄抑。《剑器近》低徊掩抑。《西吴曲》苍凉激楚。《雨霖铃》缠绵哀怨。《摸鱼儿》苍凉郁勃。《菩萨蛮》紧促转低沉。《天仙子》伤春伤别,情急调苦。《蝶恋花》、《青玉案》是达幽咽情调。《卜算子》婉曲哀怨而略带几分激切。《南乡子》适宜抒写缠绵低抑情调。《忆旧游》、《高阳台》忧婉凄抑。《阮郎归》情急凄苦,凄婉欲绝。《生查子》比较谐婉、怨抑。《一斛珠》婉转凄抑,不宜表达壮烈豪迈之志。《风入松》轻柔婉转、掩抑低徊,适宜表达和婉情调。《忆旧游》、《扬州慢》、《高阳台》音调缠绵,适宜表达凄抑情调。《何满子》哀歌愤懑,悲凉凄怨的哀曲,“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寿楼春》凄音哀乐,抑郁悲哀,原是悼亡之作,宜寄托哀思。不可顾名思义用来祝寿。《千秋岁》凄凉幽怨、声情幽咽,宜表达悲伤感抑之情,绝不能祝寿喜庆。《凄凉犯》、《惜分飞》不宜用于祝贺之词。这种词牌与内容相符合的只是少数。

2.缠绵婉转类: 《洞仙歌》音节舒徐。《调笑令》多演唱故事。《最高楼》轻松流美。《鹊桥仙》多用于男女相会。《一剪梅》等细腻轻杨的词调。《浣溪沙》上半阕急,下半阕缓和。《鹧鸪天》宜哀怨思慕、柔婉风丽之情。《暗香》、《疏影》音节和婉,古人多以咏梅。《木兰花慢》和谐婉转,宜于写缠绵悱恻之情。《桃园忆故人》一般抒发情感,表现友情。《长相思》多写男女情爱,以声助情得其双美。《满庭芳》、《凤凰台上忆吹箫》和谐婉约,轻柔婉转,宜表达缠绵情绪。《小重山》、《定风波》、《临江仙》感情细腻,宜表现细腻婉约之情调。《忆江南》、《浣溪沙》、《浪淘沙》、《少年游》音节流丽谐婉,用来表达不同的思想情感。

3.豪放激壮类: 《永遇乐》激越情感。《好事近》表达激越不平的情调。《兰陵王》表达拗怒激越声情。《水龙吟》激越,表达凄壮郁勃情感。《清平乐》,上片感情拗怒,下片转为和婉。《南浦》高昂欢乐,不宜表达凄凉悲伤送别之情。《破阵子》为军乐,适合抒发激昂雄壮情绪。《渔家傲》拗怒,表达兀傲凄壮、爽朗襟怀的情调。《沁园春》、《风流子》壮阔豪迈,显示宽宏器宇和雍容气度。《念奴娇》多表达雄壮豪迈情感,不宜形容女性娇弱婉曲心态。《六州歌头》音调苍凉悲壮,适于表达慷慨悲壮的声情,多言古兴亡之事。《贺新郎》调高昂,宜表达慷慨激昂、豪迈雄壮的英雄情感。不宜作催妆喜庆的祝贺曲词。《钗头凤》、《更漏子》、《调笑令》、《憾庭秋》、《盐角儿》适宜表达激昂慷慨壮烈情感。《水调歌头》、《满江红》,调子较高,感情激烈,声情俱壮,适宜于表达慷慨悲壮、豪放雄浑激情的词。一般不宜写委婉柔情的思想情感。

4.其他: 《六么》欢快爽利。《忆余杭》因描写杭州而来,描写风景最宜。《八声甘州》摇筋转骨,刚柔相济,最使人荡气回肠。《霓裳中序第一》音节闲雅。《江神子》为祀神之乐,宜于庄严。一般短篇宜抒情,长篇宜铺叙。一般上下句平仄相对的较和婉,如秦观《八六子》“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上下句平仄凌犯着多拗怒,如岳飞《满江红》“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以近体五、七言为主的词牌大多适于舒缓雍容的感情,如《浣溪沙》、《采桑子》、《蝶恋花》。凡多转韵之调皆属于一种拗怒,如《减字木兰花》、《虞美人》。句法长短参差的词牌宜于拗怒悲咽的感情。如《兰陵王》、《六丑》、《浪淘沙慢》。初学者宜用书写精壮质朴之情的《八声甘州》;从容和婉柔情的《满庭芳》;以及《蓦山溪》、《减字木兰花》、《临江仙》、《蝶恋花》、《菩萨蛮》,比较好掌握。

您觉得一定要讲究平平仄仄吗?

谢谢悟空邀请!

首先要明白不是所有的诗讲究平仄,平仄是针对近体诗(亦称格律诗)和宋词而言的。

对于格律诗,讲平仄、论格律是门槛,是规则必须遵守的。伟人毛泽东说过:“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

讲平仄、论格律,对于写诗的人来说,是一种束缚,但对于喜欢诗的人来说,如掌握了它们的基本格律知识,写作技巧,灵活运用韵书,它会带给你一种创造性的乐趣,反倒觉得正是因为这种束缚,让你诗读起来抑扬顿挫、铿锵优美。

这好比有些人喜欢下象棋,象棋也是有规则束缚的,如"马走日、象走田;车走直路,炮隔打;士走斜线在帅边;兵卒过河横竖走",但对于喜欢下棋的人来说,既是约束也是乐趣,经常乐在其中,如果没有规则反而没有意思了。

会写诗的人从来不会说"平仄害意",只是在做诗时,偶尔某位置的字该平声字却不得不用仄声字,怎么办?对于这种情况,古人也是遇到的,并且给予解决方法。

这就是拗句和拗救。

拗句:是指格律诗的格律没有按照常规平仄规律的句子。

拗救:就是对不符合平仄规律句子进行补救是其平仄协调。

拗救是打破了我们常说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也就是说在不犯"孤平"下,可以"一三五"位置的平仄才是不要求的,可平可仄,但"二四六"位置必须遵守规定,而拗救是"二四六"位置的字平仄是可以改变的。

如:李白《过崔八丈水亭》"檐飞宛溪水,窗落敬亭云。"正格是:(平)平平仄仄,此句格式变成:(平)平仄平仄,"宛、溪"三四位置平仄互换了,因为"宛溪"是地名,平仄是不能改,"宛"拗"溪"救。这种叫本句拗隔字救。

这就相当于:(仄仄)平平平仄仄(正格)=(仄仄)平平仄平仄(拗救变格)。(括号里平仄去掉就是五言格式)

崔兴宗《和王维敕赐百官樱桃》"闻道令人好颜色,神农本草自应知","好"、"颜"位置平仄互救。

毛主席诗句《答友人》“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梦"、"廖"位置平仄互救。

孟浩然《裴司事见寻》"落日池上酌,清风松下来。",这两句正格: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但此句第四字"上"也仄,对句第三字"松"为平,"上"拗字,"松"拗救,这种叫出句拗对句救。

杜牧 《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出句五、六位置该用平声字,而用仄"八"和"十",对句第五字"烟"拗救。

拗救是扩大遣词用字的自由度,从而保住某些必须用的字,提高诗句的质量。说到这里你还会觉得会平仄害意吗?

而且对与我们现代人写诗可以《平水韵》、《中华新韵》都可以用,在写诗时我们可以灵活运用,当用这个韵写不下去,用另个韵却迎刃而解了。

综述上说平仄从来不是"害意",平仄格律和意境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完美结合才是一首好格律诗。

为什么古代同一个词牌名?

我是成长新视点,分享问题看法。

序言:

词牌名也就是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词,又称长短句。人们为了便于记忆和使用,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有时候,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有时候,因为各家叫名不同,同一个格式又有几个词牌。

一、格律的起源。

词牌,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所以叫词牌也叫词典。词最初是伴曲而唱的,曲子都有一定的旋律、节奏。这些旋律、节奏的总和就是词调。词与调之间,或按词制调,或依调填词,曲调即称为词牌,其通常根据词的内容而定。

宋后,词经过不断的发展产生变化,主要是根据曲调来填词,词牌与词的内容并不相关。当词完全脱离曲之后,词牌便仅作为文字、音韵结构的一种定式。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例如《沁园春雪》这首词,“沁园春”是词牌,“雪”是词的标题。词牌通常也决定词的平仄。

现代人所谓的"诗""词"都是古时人们的歌曲,每一种词牌都代表一支曲子,一般的词人只负责“填词”就行了。乐曲名字的来历,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像菩萨,《菩萨蛮》因此得名。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据说唐玄宗爱唱《菩萨蛮》词,可见是当时风行一时的曲子。《西江月》、《卜算子》《风入松》、《蝶恋花》等,都是属于这一类来自民间的曲调。

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是用“本意”的,因此,词牌之外还有词题。一般是在词牌下面用较小的字注出词题。在这种情况下,词题和词牌不发生任何关系。一首《浪淘沙》可以完全不讲到浪,也不讲到沙;一首《忆江南》也可以完全不讲到江南,这样,词牌只不过是词谱的代号罢了,例如《菩萨蛮》不代表什么,只是词谱的代号。

为了方便填词,人们常把词牌收录成册。古代著名的词谱有钦定词谱、白香词谱、诗韵新编等。有了这些词谱,大大提高了人们的填词效率。

二、词牌的格律。

词牌的格律,有一千多种。每一个词牌,都有固定的文字数量、段落格式、语句韵脚。以下以词牌名“满江红”为例,进行说明列举:

1.词牌名:满江红

2.字数及韵脚:双调九十三字,前阕四仄韵,后句五仄韵,前阕五六句,后阕七八句要对仗。后阕三字四字也用对仗,此调例用入声韵脚。

3.词牌格式:

(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

(仄)(平)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

4.例:

《满江红-写怀》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娥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结语:

一个词牌名,会有很多不同的词。通俗一点来说,就是词牌相当于一个3寸的相框,无论是男女老少的照片,还是各种风景照片,只要是3寸的,都可以放进去。这样的多个照片放在一起,都是三寸带相框的照片,框架相同,而装的内容不同。

成长新视点,有我更快乐。欢迎关注点评,谢谢。

现代诗词格律如何快速掌握?

谢邀。

现代诗词格律如何快速掌握,写出好诗?

过天姥山

青峰云间绕,剡溪花下流。

越人语天姥,遥指山尽头。

上面是问题,附带了一首小诗。

题主提出的问题其实不小,但是却有些含混不清。

“现代诗词格律”是什么意思呢?如果是“现代诗词”一起解释的话,那就跟格律没有任何关系了。现代诗是自由体,现代词——没有这个说法,或者我们可以理解为现代歌词,这些体裁都是和格律不靠边的,这个问题就无法回答了。

如果这个“现代”是作为“现在,当下”来理解的话,还好回答一点。

不过看题主附带了一首不遵守平仄格律,却是五言绝句形式的诗,基本上可以知道题主问的是在当下如何快速掌握诗词格律。

我们知道中国的古诗分为遵守格律的近体诗和不遵守格律的古体诗。实际上到了今天,我们创作的格律诗和古体诗,都不能再称之为古诗,不过是仿写罢了。

而要快速掌握今天的格律诗创作方法,其实并不复杂。不过我们先要确定一点,要以今天的汉字读音来入韵写诗,才能称得上现代格律诗。实际上我们也无法还原平水韵或者更古的唐音或者更早的音调,也就是说我们入门格律诗创作,必然要以新韵为主,这对初学者来说更加容易,不会造成规则的混淆。

当然,我们在学会格律诗规则之后,要真正写好格律诗,还是要大量阅读赏析唐诗作品,才能真正做到下笔如有神。而赏析古诗,熟悉平水韵就是不可或缺的功夫,需要一点点积累。古风古韵,就好像写作的灵感,不是一蹴而就的。

可以快速掌握的,唯有规则。

我们就以新韵为基础,以题主留下的这首古体诗《过天姥山》来讲讲如何写格律诗。有例子修改,大家可以更加直观地学习。

首先分析一下这首诗,心中对整首诗的内容大概有个底子,进行调整修改的时候不能破坏原诗意思。

青峰云间绕,剡溪花下流。

越人语天姥,遥指山尽头。

很明显这首诗是一首五言诗,而五绝是格律诗中最小格式,也是平仄关系最明朗、最好解的格式,非常适合我们上手。

天姥山在中国诗人心中的地位,来自李白的古体诗《梦游天姥吟留别》。而这首《过天姥》就是写诗人从天姥山经过时的感慨。第三句“越人语天姥”直接引用了李白原诗的第三句,用在这里过度比较自然,算是化用得比较好的句子。

前两句写景,第一句写山,第二句写剡溪,这也是李白诗中提到的。第三句化用原句,在这里则是指诗人打听天姥山,第四句写越人指出天姥山所在。

总的来说,这是一首眼见景色,慕名求问心中圣山,得到越人指点的一首写景记事诗。有什么样的感情在里面呢?大概就是一些想起李白古风的意思在里面,不深刻,可以改。

我们来看如何改成格律诗中的五绝。

平仄相替——律句基础

首先,格律诗必须由律句组成。什么是律句呢?就是平仄两两交替前进的句子。至于为什么要这么定义,因为这是快速掌握教程,我们就不细说了,在专栏里有详细推演,有兴趣可以去看。我们这里知道这个规则就行了。

平仄两两交替前行,叫作“相替”。

而“青峰云间绕”的平仄是“平平平平仄”或者“平平平仄仄”,“间”字多音字,但是在这里“云间”应该是发第一声,是平声,所以这里是“平平平平仄”,很明显这里四连平,没有仄声,不符合相替的条件,这就叫作“失替”。那么这个句子就不是律句,自然也就没办法组成律诗。

所以,我们第一句就要改。

这里补充说一下平仄,因为前面说了是现代格律诗,自然是按照新韵,也就是对应普通话的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

别问为什么,有兴趣就去看专栏。我们这里只讲规则,不讲来龙去脉。

那么第一句要如何修改才能成为律句呢?

根据相替的原则,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的平仄要交替。“青峰”不改,就必须把“云间”的“间”字换成仄声字——也就是三、四声的字。大家想一想,有什么字可以替换,改变平仄又尽量不动诗意呢?

“上、下、后、背、岫”都是仄声字,也都有方位的意思。在这里我选“上”字,一个尽量贴合原诗意,同时“云上”本身有“高远”的意思。

首句改成“青峰云上绕”,平仄为“平平平仄仄”,这里二四位置平仄是交替的,这就是个基础律句,称作“平起仄收”句式。

相对——出、对句规则

在两句中,上句我们称之为“出句”,下句称之为“对句”。什么“对”?平仄要相对。原则上每一个字平仄都要相对,但是太死板,所以只要求两两交替位置的平仄相对。

出句是“平平平仄仄”,对句就要“仄仄仄平平”。这就叫作“相对”。

“剡溪花下流”,按新韵平仄是“仄平平仄平”,我们看到二四位置上平仄是交替的,所以这是个律句,但是平仄的位置和出句是一致的,这个就不相对,我们称之为“失对”。

这是出律,要变成五绝的话就必须进行修改,要把二四位置的平仄倒过来。

我们就改成“花下剡溪流”吧。虽然失去了原本对仗的味道——绝句是不要求对仗的。

这个就看个人取舍了,觉得对仗好,就别在乎格律。当然同时实现对仗和平仄合律也是可以的,但是因为这里是改诗,尽量不作太大的文字改变。

“花下剡溪流”,平仄为“平仄仄平平”,实际上就是首字不论的“仄仄仄平平”,这样出对句就相对了,就符合了格律诗的规则。

相粘——二三句关系

相对只是出对句之间的平仄关系,而下一联的出句和上一联的对句则需要遵守“相粘”的规则。

其实就是关键位置的平仄一致,产生和上一句相同的音调节奏,让诗歌不脱节。

格律诗的单数句(除了首句)都是仄声字结尾,所以第三句的平仄不可能和第二句完全相同(第二句平声结尾、押韵)。

第二句是“仄仄仄平平”,那么在保持二四位置平仄相同,改动尾字为仄的平仄结构就只能是“仄仄平平仄”。第三句用字必须符合这个平仄,才能合格。

第三句是化用李白原句“越人语天姥”,平仄是“仄平仄平仄”,二四位置都是平声,实际上已经失替了,不是律句。

这一句的关键就是第二字要改成仄声字,就既是律句,又相粘了。如果可以的话,第三字也换成平声,就能避免整句只有第四字平声,发音急促。

改成什么字好呢?“人、民”都是平声。不如细化吧,如果是小孩,就用“子”,妇女,就用“女”,老头,就用“叟”。结合诗意,就是在路边相问,那么用“越叟”就相对有古意和野意。

“越叟语天姥”,也可以,但是我们用平声字“说”代替“语”字,“越叟说天姥”,平仄变成标准的“仄仄平平仄”,声音明显清亮一些。

这就保证了平仄关系上的相粘。

收尾——整体关系

最后一句作为第三句的对句,平仄自然要相对,就只能是以“平平仄仄平”结尾。

“遥指山尽头”,“平仄平仄平”,我们发现题主原本的平仄相对是作得蛮好的。“越人语天姥”,“仄平仄平仄”,对应“平仄平仄平”。

但是既然要合律,就还是要修改成律句再相对。

需要把“指”字换成合适的平声字,可是这个字是实词,很难找出合适的字来代表这个动作。

干脆把这两字都换掉,承接上面的“说天姥”,继续用对话形式来刻画这一询问的行为——这里是个人行为,主要是没想到用什么平声字来代替“指”。

实际上平水韵中的“看”是发第一声,可以用在这里,但是前面都说了用新韵,就不用古韵的多音字来产生混淆了。

直接改成“笑言山尽头”,这里面有牵涉到首字仄声,产生孤平,第三字平声拗救的格律知识,这里就不详细讲了,有兴趣的朋友去看专栏——这不属于能快速入门的基础格律知识。

到这里,我们就完成了四句的相替、相对、相粘的格律整改。

在这里还是要强调一下,这是答题,类似于考试,并不是说格律诗要强于古体诗。

很可能修改出来还不如原古体诗顺畅,有意思,但这是一个规则示范。

我们需要的是快速掌握规则,在规则之上创造出既合规,又优美动听有意境的格律诗。

五绝·过天姥

青峰云上绕,花下剡溪流。

越叟说天姥,笑言山尽头。

古绝·过天姥

青峰云间绕,剡溪花下流。

越人语天姥,遥指山尽头。

大家可以和原作对照一下。感觉区别也不是很大,但是在格式上一个是近体诗,一个是古体诗。

再说一遍,遵守格律与否只是格式的区别,与诗的好坏没有任何关系。

要想写出好诗,主要还是在于个人感受和文采,也就是灵感和表达技巧。

而想写出好的格律诗,就需要在了解格律诗规则之后,用文采抒发自己的灵感,相对来说要多一个规则步骤。

这里只是应要求普及格律基础知识,不爱听的就不听,没有任何关系,同样能写出好诗来。

历史上第一位女词人是谁?

我们国史上不乏才女,女词人也有好几个,其中以李清照最有名气。但她绝不是我们历史的第一个女词人。

因为“词”起于隋唐,发展于晚唐,在两宋之间得以兴盛发展。它本是类似于娱乐类的一种歌词文化,其内容都不外乎一些花前月下,闺愁妇思等,总之都离不开男女情爱的一些“艳俗”情调。只是后来由一些文人的参与,才逐渐地成文学化了。

而且,在发展的过程中,在“唐五代”的整个时期,包括李清照之前的北宋,“词”作品的不断产生,都有大量的懂音律的女性参与了创作,因为“词”是非常适合她们来填的。

那么,谁是中国第一位女词人呢?历史上并没有确切的记载:

一、花蕊夫人费贵妃

有文字记载的、并有作品留传下来的第一位女词人,就是“五代十国”后蜀的孟昶爱妃——花蕊夫人费贵妃。

不过,历史上称为花蕊夫人的才女,至少有三人。只是史料记载不明确,比如经常将前蜀主王建妃与后蜀主孟昶妃的作品混淆,所以我们也无法弄清楚真相。但不管如何,有作品流传的最早女词人同,就叫“花蕊夫人”。

但是,花蕊夫人之前,可能还会有其他的女词人,比如“蔡琰”等才女,但是她们都没有留下任何的文字记载,所以无法考究。

“花蕊夫人”,留下的有半阕词、《采桑子》和《杨柳枝》等。像半阕词:“初离蜀道心将碎,离恨绵绵,春日如年,马上时时闻杜鹃。”另外,还有孟昶有词《玉楼春》“冰肌玉骨清无汗”。

二、“魏夫人”

在“花蕊夫人”之后,留下词作的就是才女“魏夫人”,名魏阮,是襄阳人,据《老学庵笔记》记载她曾布之妻,曾封为“鲁国夫人”。她留下了十三首词作,我们欣赏三首最著名的吧:

1、《好事近》

雨后晓寒轻,花外早莺啼歇。愁听隔溪残漏,正一声凄咽。

不堪西望去程赊,离肠万回结。不似海棠阴下,按凉州时节。

2、《阮郎归》

夕阳楼外落花飞。晴空碧四垂。去帆回首已天涯。孤烟卷翠微。

楼上客,鬓成丝。归来未有期。断魂不忍下危梯。桐阴月影移。

3、《江城子·春恨》

别郎容易见郎难。几何般。懒临鸾。憔悴容仪,陡觉缕衣宽。门外红梅将谢也,谁信道、不曾看。

晓妆楼上望长安。怯轻寒。莫凭阑。嫌怕东风,吹恨上眉端。为报归期须及早,休误妾、一春闲。

三、“李冶”

“魏夫人”之后留下作品的女词人,是才女“李冶”,字季兰。她是中唐诗坛上享受盛名的女诗人之一,曾与薛涛、鱼玄机、刘采春并称“唐代四大女诗人”。但李冶虽为才女,却一生波折,由于感情婚姻不顺,曾做了女道士,晚年后又被召入宫中,之后,因“上诗叛将朱泚”,而被唐德宗下令,乱棒扑杀。“李冶”留下的词以《相思怨》最著名:《相思怨》

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

携琴上高楼,楼虚月华满。弹著相思曲,弦肠一时断。

四、李清照

那么,“李冶”之后肯定还有很多的才女词人,但大都没有明确记载。后来,记载最多、最著名的也就是李清照了,她的名号“易安居士”。

李清照不但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最有成绩的女词人,她还是南宋杰出的女文学家。有诗曰——“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形容的便是李清照。此外,《四库提要》里记载:清照以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帙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

可见李清照的文学造诣与修养,已经有了相当高的水准。她的词独具一家风貌,被后人称为「易安体」。并且,“李词”有三个与众不同的鲜明特点:

一,她善于从书面语言和日常口语里,提炼出那些生动晓畅的语言;

二、她以自己女性身份和特殊的人生经历,去写词,并从中塑造了一些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从而扩大了传统婉约词的情感深度和思想内涵,这是前所未有的词作创造;

三、她善于运用白描和铺叙手法,构成浑然一体的作品境界,使人读后回味无穷。

我们来欣赏她的两首经典之作:

一、《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二、《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