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研究院歌词是什么意思,2020年火星探测任务叫什么?
2020年中国行星探测任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后续行星任务依次编号。
据介绍,该名称源于屈原长诗《天问》,表达了中华民族对真理追求的坚韧与执着,体现了对自然和宇宙空间探索的文化传承,寓意探求科学真理征途漫漫,追求科技创新永无止境。象征“揽星九天”的任务标识,展示了独特字母“C”的形象,汇聚了中国行星探测(China)、国际合作精神(Cooperation)、深空探测进入太空的能力(C3)等多重含义,展现出中国航天开放合作的理念与态度。
天问一号探测器介绍?
下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研制的探测器,负责执行中国第一次自主火星探测任务。2020年7月23日,天问一号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发射升空,成功进入预定轨道。天问一号计划于2021年2月到达火星,实施火星捕获。
中国的天眼投入使用这么久了?
自古以来人类对于外太空就有着无限的向往,人类对于宇宙的探索也从未停止过,为了进一步的了解宇宙,于是就有了全球最大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
天文望远镜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用来观星的,也就是可以直接观测恒星,行星等天体,这种望远镜观测得比较遥远,但范围是比较有限的,而另一类望远镜为是射电望远镜,比如我国自主研发的中国天眼,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射电望远镜,可以说中国天眼的诞生为中国探索宇宙打开了新的一扇窗。
中国天眼简称FAST,其直径达到了500多米,面积相当于30个标准足球场的大小,反射面总面积大约为25万平方米,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克度镇大窝凼的喀斯特洼坑中,它的主要功能就是寻找宇宙中的信号。
中国天眼是由我国的天文学家南仁东在1994年提出构想,花费22年才建成,于2016年9月25日正式开始启用,是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其综合性能是著名射电望远镜阿雷西博的十倍,而且天眼最远可以到达人类可观测的宇宙边缘,即137亿光年,这也是我们目前可观测到的宇宙极限范围。
有人就有问了,中国天眼这么厉害为什么要选在贵州而不是其他发达城市呢?
其实中国天眼之所以选在贵州有以下几个原因
:
1.贵州的自然资源优势,贵州黔南喀斯特地形形成天然的洼地,群山环抱,是建设天眼的地形优势;
2.黔南喀斯特山多人稀,可以避免电子产品对天眼的电波干扰;
3.为了西部开发,发展黔南。
中国天眼的成绩
2017年8月27日,中国天眼FAST第一次完成了反射面和馈源支撑的协同动作,第一次实现了对特定目标的追踪观测,稳定地获取了目标源射电信号,标志着望远镜最具难度及最具有风险的功能性调试完成。
截止到2017年10月,中国天眼FAST发现两颗新脉冲星,距离地球分别约4100光年和1.6万光年,这是中国射电望远镜首次发现脉冲星。
截止2017年12月,中国天眼FAST又新发现3颗脉冲星,而且已经得到了认证。
截止2018年4月28日,中国天眼首次发现毫秒脉冲星并得到国际认证。这颗新发现的脉冲星J0318+0253自转周期5.19毫秒,根据色散估算距离地球约4000光年,是目前发现的射电流量最弱的高能毫秒脉冲星之一。
截止2018年7月12日,中国天眼已发现43颗脉冲星。
截止2018年9月,中国天眼FAST发现44颗被确认的新脉冲星,并且中国天眼还首次发现毫秒脉冲星获得了国际认证。
截至2019年2月,“中国天眼”FAST已发现59颗优质的脉冲星候选体,其中有44颗已被确认为新发现的脉冲星。
截止2019年7月19日,“中国天眼”FAST发现125颗优质脉冲星候选体,确认了86颗。这标志着还处在设备调试阶段(今年将正式进行国家验收)的FAST已经部分地实现了其科学目标,能真正地作为一个实用的望远镜而脚踏实地地开展天文观测工作。
截至2019年8月28日,中国天眼FAST一共发现了132颗优质的脉冲星候选体,其中有93颗已被确认为新发现的脉冲星。
2019年9月4日,中国天眼首次探测到快速射电暴多次重复爆发,发现了目前全世界已知数量最多的脉冲。
根据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天眼”首席科学家李菂的介绍,快速射电暴是一种高能天体物理现象,呈现瞬态电波脉冲,仅维持数毫秒的爆发,其本质就是一段无线电波。
快速射电暴的产生和起源
快速射电暴是指遥远宇宙中突然出现的短暂而猛烈的无线电波爆发,持续的时间非常短暂。一般情况下只有几毫秒,但是其威力让人难以想象,他能释放出相当于太阳在整整一天内释放的能量。
快速射电暴
顾名思义,“快速“指的是其发生的时间非常短暂,大约0.1-10毫秒左右,他们往往“神龙见首不见尾“,出现一次,就再无踪迹。“射电”指的是其辐射波段主要为无线电波段,“暴”则是指一种释放大量能量的短暂出现过程。
快速射电暴
故而快速射电暴指的是一种毫秒级短暂出现的射电天文信号。基于其突然爆发又突然消失的特性,这种射电信号被天文学界命名为FRB,译为快速射电暴。快速射电暴又分为重复暴和非重复暴,非重复暴只发生一次,而重复暴发生很多次,人类可以反反复复观测到它新的爆发,相对容易去跟踪和研究它“是什么”。
中国天眼
11月5日,在发表于《自然》的三篇论文中,中外科学家通过多个卫星及地面望远镜的观测发现,快速射电波的起源是银河系内的一颗星星。这是人类第一次肯定的一个快速射电暴的起源,也是首次在银河系内观测到的快速射电暴。
快速射电暴
据介绍,快速射电暴起源的相关模型有50多个,大多数都指向大型致密天体。此外,还有行星相互碰撞,行星与黑洞碰撞,黑洞碰撞产生的”灾变性“超能快速射电暴,非主流模型则有外星文明讯号等。遗憾的是,这些目前尚未得到证实。
黑洞
快速射电暴自2007年第一次被探测到目前为止,一直是天文学研究中的一个令人费解有使人好奇神往的一个难题。就像引力波一样,这些短暂的射电脉冲仅仅持续几毫秒。
关于快速射电暴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并且到目前为止射电暴只被探测到了33次。更关键的是,科学家们也还不确定,快速射电暴是由什么导致的。
快速射电暴的理论应用
恰逢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问世100周年之际,2015年12月23日,科学家们探讨研究了关于爱因斯坦等效原理的最新检验结果。该项研究利用快速射电暴不同频率光子到达地球的时间差,精确验证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中的弱效原理假设。
广义相对论
有些天文学家围绕快速射电暴信号的源头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其中包括耀星、白矮星合并、中子星碰撞以及外星人信号等。也就是说这几种天文现象之外,不排除快速射电暴是宇宙中的高等文明发出的强烈无线电波。
他们或许是因为战争,或许是因为开发宇宙而释放了如此巨大能量的射电辐射。但是也有一些科学家表示这些信号可能来自于与人造信息发生的“撞车”的恒星。
恒星爆炸
虽然目前关于高能快速射电暴的物理起源尚不清楚,但是可以清楚的是,他们一般是河外起源甚至是宇宙学起源。目前,研究人员已追踪到其源头位于大约5亿光年外的一个漩涡星系当中,但是快速射电暴的具体精确源头还是尚不明确。
科学家分析了快速射电暴上的一颗脉冲星的闪烁数据,研究表明其中闪烁的部分是由于银河系星际介质引起的,同时也表明了其爆发位置应该在30亿光年之内。
脉冲星
今后,具有测量距离的脉冲星数目增加,这将更有利于准确地计算银河系结构以及更多快速射电暴的测量,将有利于人们进一步检测和提高对距离的精确度。
快速射电暴带来的影响
FAST快速射电暴实时探测终端目前由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主持研制,具备超高水平的实时捕捉能力,能够和许多观测任务同时观测。今后,实时探测终端将在新快速射电暴的发现、提高快速射电暴的精度和实时捕捉射电暴催生的高精度吸收线上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天眼
一旦成功发现FRB的多波段对应体,就能顺利实现FRB宿星主系的观测以及对FRB红移的测量,从而最终确定FRB究竟是银河系内起源还是宇宙起源。
引力透镜效应
另一方面,除了针对FRB本身的研究外,FRB观测还可能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爱因斯坦等效原理,限制光子质量,观测宇宙固有距离,以及研究引力透镜效应等。具有十分重要的天体物理和基础物理应用价值,将进一步加深人类对宇宙的了解并推动科技的进步。
中国天眼FAST的重要作用
“中国天眼”正式运行两年多以来,运行水平不断提升进步,具备超高的观测时长,大大超过了预期的运行效能。为科学产出起到重要支撑作用。前不久,“中国天眼FAST”面对全球开放,与世界一同共享,向全世界的天文学家征集观测申请。
中国天眼
中国科学家与国际科学界携手探索浩瀚宇宙,共同创造人类美好明天。目前,已经有14个国家(不含中国)的27份国际项目获得批准。中国天眼对快速射电暴的观测表明,中国在天文领域和科技领域在不断进步。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不断提升,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未来,中国将于世界各国一同进步,不断探索,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总结
中国天眼自投入使用以来,天眼共发现超过80颗脉冲星,其中44颗是天眼发现的新型脉冲星,简单来说就是从没有被发现过的,而脉冲星号称宇宙灯塔,是未来我们进行星际航行的定位参照物,因此发现脉冲星对于人类未来探索宇宙的意义十分重大。
当然中国天眼的真正使命并不是用来寻找脉冲星,它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各种天线来接收可见光以外的电磁波,再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设备将其转化为图像,以此来观测更远的宇宙。
科幻中的硬科幻和软科幻指的是什么?
在“科幻”的分类中,虽然有各式各样的分类,但硬科幻和软科幻的说法无疑是最多的。
按照大家公认的文字表述,大体是这样定义的:“硬科幻小说,是一种对科学精神的尊重和推崇的科幻小说”;“软科幻小说,是情节和题材集中于哲学、心理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等倾向的科幻小说”。
然而,这样表述则太过于书面,假如我们用白话来描述,则可以非常简单地理解为:“硬科幻小说就是用科学讲故事,软科幻小说就是非科学讲故事”。
用科学讲故事这条很好理解,无论故事讲述何种故事流程,出现的各种场景至少是基于已知的科学理论,或者是在已知理论的基础上推导出来而能够被世人所理解的理论。比如“三体”中,罗辑冬眠醒来后,人类电力供应摒弃了线缆,而采用微波的形式供应能源
,使得汽车不用再加汽油,电器不再用电池。这样的场景,是基于现实世界的需求和对未来技术的可预期性得出的结论,读者自然认为这样的技术未来是能够实现的。这种描写是硬科幻小说的典型手法,无论读者怎样理解,都会觉得“有道理”。而读者按着这套思路读下去时,会不由自主地在大脑里构建一套完整的故事体系,这套体系将是自然而完美的,因为读者潜意识里就认为这是“真的”。
但是硬科幻小说并不是说就一定要遵循这样的标准,在故事情节需要的地方,也可能会以“伪科学”的方式进行描述。最出名的例子莫过于“麦田怪圈”了,相信10个有9个人都知道麦田怪圈吧。其实所发现的所有怪圈都被证实是人为伪造的。但这并不妨碍艺术家对其艺术加工,比如2002年电影《天兆(Signs)》,就是将外星人与麦田怪圈联系起来的题材。
“软科幻小说就是非科学讲故事”,其实这种说法也不完全准确,但至少能让大多数人有个大致的理解方向。这里的“非科学”并不是假科学,也不是伪科学,更不是胡诌的科学,而是在科学的范畴的基础上,向哲学、心理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的延伸。比如我最近看过的小说《云球》:为了研究地球演化和生物演化,地球演化研究所运营着计算机虚拟世界“云球”。将文明放在计算机里,操作计算机的我们会不会就是云球文明所认为的“上帝”呢!
这会让读者产生很多的遐想和思考。这样的题材可以为作家有更广阔的思维方式,不局限于已知的科学,更加注重思想实验、哲学思考。
总之,无论是软还是硬,都会基于已知人类的知识,只不过走的方向略有不同而已,它们都是值得读者细细研读的好东西。
天问一号将于近期择机实施着陆?
火星距离地球最远4亿公里,连通迅都存在几十分钟的延时。且火星的环境极其恶劣,不适合人类及生物生存。但火星是太阳系内最有可能存在生命且最有可能让人类移居的行星。因此火星存在极高的探索价值,这便是为什么我们痴迷火星的原因。
世界上各国无不对火星感兴趣,有能力的国家在计划着本国的火星任务或者是已经实施了。而我们中国便是其中一个有能力在实施任务的国家。
从政治意义上来讲:在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发射时,俄罗斯航天科学领域的专家们是这么说的:“天问一号”的发射意义重大,对于中国来说是迈出了鼓舞人心的一大步。
而俄太空政策研究所所长莫伊谢耶夫则是说:中国向火星发射探测器与人类探索新世界的普遍愿望相关,但也具有一个重要含义——它证明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地位。
欧洲空间局国际关系部门负责人说:中国‘天问一号’探测器执行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让人印象深刻,航天科学家都在等待并渴望了解它将来传回地球的数据和信息。从行星探测工程和科学角度来看,这项任务意义非凡”。
所以我们不难看出,天问一号的任务代表了我国的高科技水平。
而从科技上来讲: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任务的实施,很大程度上发展了中国对火星的自主认知能力、中国的深空探索能力,也为我们后续探索和登录其它更远更艰险的星球奠定了技术基础。
关于天问一号所携带的仪器,可以探测火星地形地貌、火星磁场、地下水、土壤成分和分布、火星大气层以及气候变化等等诸多方面。
人类现在最纠结的三大问题:火星上存不存在生命、火星上存不存在过生命、火星适不适合人类移居。这是诸多火星探测器前往火星的目的:了解这颗红色的星球。
大家都在家里看什么电影?
首先我推荐的是初恋,这件小事。这部电影是在2010年8月12日在泰国上映的,虽然时间很久了!但是因为它太经典了,至今感觉都无法超越,所以我已经好几刷了。
这是一个女生为了自己喜欢的人而努力改变自己的励志故事中间一波三折,后面有点虐特别是女主终于鼓起勇气去表白。学长却已经有了女朋友,那里简直和女主一样哭成狗总归最后两个人有情人终成眷属。这部电影女主不知不觉成了最好的自己,回首笑着感谢当初那个认真的自己。
第二个我推荐的电影是千与千寻。该片于2001年7月20日在日本上映上映后反响巨大。
该片讲述了少女千寻意外来到神灵异世界,后为了救爸爸妈妈经历了很多磨难的故事
我感觉这是一部很经典的电影。感觉画面风真的很美。小倩就跟我们一样,不知不觉中长大学会保护重要的东西。回顾自己的冒险然后微笑地去追寻家人了这故事是那么温暖,真的是刷了一遍又一遍。
3
第三步,我要推荐的电影是我不是药神。我不是药神,是由徐峥王传君周一围谭卓等主演的。
该片主要讲述了程勇。从印度带回评价的,仿制特效药。救人无数。被病患氛围药神是一部很暖心,但同时又感到很心痛的电影。
电影中有很多触动心弦的地方是一部值得观看的电影。